CN110460365A -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0365A
CN110460365A CN201910376033.9A CN201910376033A CN110460365A CN 110460365 A CN110460365 A CN 110460365A CN 201910376033 A CN201910376033 A CN 201910376033A CN 110460365 A CN110460365 A CN 1104603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peater
diversity
formula
diversity type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60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K·阿什沃斯
P·L·库克
D·R·安德森
I·V·帕特尔
G·拉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lson's Electronics Co Ltd
Wilson Electronics LLC
Original Assignee
Wilson's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lson's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lson's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60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03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52TPC using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circuits or amplifiers

Abstract

公开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和分集式双向中继器。所述分集式双向中继器可以包括第一接口端口、第二接口端口、在第一接口端口和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在第一接口端口和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所述分集式双向中继器可以包括第三接口端口、第四接口端口、在第三接口端口和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在第三接口端口和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Description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9年5月3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No.16/403,380的优先权,并且要求享有于2018年5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668,138的权益,所述每个专利申请的整个说明书在此被整体并入以供所有目的的参考。
背景技术
信号增强器和中继器可被用于提高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接入点(比如蜂窝塔)之间的无线通信质量。信号增强器能够通过对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接入点之间传送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执行放大、滤波和/或应用其他处理技术,改善无线通信的质量。
作为一个例子,信号增强器能够经由天线接收来自无线通信接入点的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能够放大该下行链路信号,然后将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提供至无线设备。换句话说,信号增强器能够充当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接入点之间的中继。结果,该无线设备能够接收来自无线通信接入点的更强信号。类似地,来自无线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例如,电话呼叫及其他数据)可以被引导至该信号增强器。信号增强器能够在经由天线将该上行链路信号传送至无线通信接入点之前,放大该上行链路信号。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特征和优点将根据随后的结合附图作出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清楚明白,该详细说明与附图一起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本公开的特征;并且,其中:
图1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与无线设备和基站通信的信号增强器;
图2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蜂窝式信号增强器,其使用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和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信号路径放大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信号;
图3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图4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无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图5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分集式双向中继器的功能性;
图6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直列式(in-line)中继器系统;以及
图7示出根据一个示例的无线设备。
现在将参考举例说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此处将使用专门的语言描述相同内容。然而应理解的是,并不意图以此对本发明的范围作出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公开和描述本发明之前,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处公开的具体的结构、处理步骤或者材料,而是延伸至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意识到的其等效物。还应当理解的是,此处采用的术语是用于描述具体示例的目的,而不意图作出限制。不同的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流程图和工艺中提供的编号是为了清楚说明步骤和操作而提供的,未必是表示特定的次序或顺序。
以下提供技术实施方式的初始综述,稍后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的技术实施方式。该初始概要的意图是帮助阅读者更迅速地理解本技术,但不意图标识本技术的关键特征或者必要特征,也不意图限制所请求保护主题的范围。
图1示出与无线设备110和基站130通信的示例性信号增强器120。信号增强器120可以称为中继器。中继器可以是用于放大(或者增强)信号的电子设备。信号增强器120(也称为蜂窝式信号放大器)能够通过经由信号放大器122对从无线设备110传送至基站130的上行链路信号和/或从基站130传送至无线设备110的下行链路信号执行放大、滤波和/或应用其他处理技术,改善无线通信的质量。换句话说,信号增强器120能够双向地放大或者增强上行链路信号和/或下行链路信号。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设于固定位置,比如设于家中或办公室中。替换地,信号增强器120可附装到移动物体,比如运输工具或无线设备110。
在一种构造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服务器天线124(例如,内部天线或者耦合天线)和施主天线126(例如,外部天线)。施主天线126可以接收来自基站130的下行链路信号。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二同轴电缆127或者可操作以传送射频信号的其他类型的射频连接,而被提供至信号放大器122。信号放大器1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放大和滤波的蜂窝式信号放大器。已经放大和滤波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经由第一同轴电缆125或者可操作用于传送射频信号的其他类型的射频连接,被提供至服务器天线124。服务器天线124可以将已经放大和滤波的下行链路信号无线传送至无线设备110。
类似地,服务器天线124可以接收来自无线设备110的上行链路信号。该上行链路信号经由第一同轴电缆125或者可操作用于传送射频信号的其他类型的射频连接,可以被提供至信号放大器122。信号放大器12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放大和滤波的蜂窝式信号放大器。已经放大和滤波的上行链路信号经由第二同轴电缆127或者可操作用于传送射频信号的其他类型的射频连接,可以被提供至施主天线126。服务器天线126可以将已经放大和滤波的上行链路信号传送至基站130。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使用任何适宜的模拟或者数字滤波技术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号滤波,所述滤波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表面声波(SAW)滤波器、体声波(BAW)滤波器、薄膜体声谐振(FBAR)滤波器、陶瓷滤波器、波导管滤波器或者低温共烧陶瓷(LTCC)滤波器。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到节点,和/或从节点接收下行链路信号。节点可以包括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AP)、基站(BS)、演进节点B(eNB)、基带单元(BBU)、远程无线电头(RRH)、远程无线电设备(RRE)、中继站(RS)、无线电设备(RE)、远程无线电单元(RRU)、中央处理模块(CPM)或者其他类型的WWAN接入点。
在一种构造中,用于放大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信号的信号增强器120是手持增强器。手持增强器可以在无线设备110的套管(sleeve)中实现。该无线设备套管可以被附装到无线设备110,也可以根据需要去除。在这种构造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在无线设备110趋近特定基站的时候自动地断电或者停止放大。换句话说,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在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信号的质量基于无线设备110相对于基站130的位置而超出限定阈值的时候,确定停止执行信号放大。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电池,以便为诸如信号放大器122、服务器天线124和施主天线126之类的各个组件提供电力。电池还可以为无线设备110(例如,电话或者平板)供电。替换地,信号增强器120可以从无线设备110接收电力。
在一个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是兼容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消费类信号增强器。作为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兼容FCC Part 20或47联邦法规条文(C.F.R.)Part 20.21(2013年3月21日)。此外,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根据47C.F.R.的Part 22(Cellular)、24(Broadband PCS)、27(AWS-1、700MHz Lower A-E Blocks以及700MHz UpperC Block)以及90(Specialized Mobile Radio)而在用于提供基于订户的服务的频率上工作。该信号增强器120可被配置成自动对其操作进行自我监视,以确保符合适用的噪声和增益限制。如果信号增强器120的操作违反FCC Part 20.21中限定的法规,那么该信号增强器可以执行自动校正或者自动停机。
在一个配置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改善无线设备110与基站130(例如蜂窝塔)或别的类型的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AP)之间的无线连接。
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来自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技术规范(TS)36.101(2019年1月版本16)带域或者LTE频带的信号。另外,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基于中继器所用于的国家或者区域的选定频带,包括带域1-85或者其他带域中的任意带域,如3GPP TS36.104 V16.0.0(2019年1月)中的公开的那些。
在另一构造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增强来自于3GPP技术规范(TS)38.104(2019年1月版本15)带域或者5G频带的信号。另外,中继器220可以增强基于中继器所用于的国家或者区域的选定频带,包括带域n1–n86、n257–n261或者其他带域中的任意带域,如3GPP TS38.104 V15.4.0(2019年1月)中的公开的那些。
LTE频带的数量和信号提升等级可以基于特定的无线设备、蜂窝节点或位置而改变。此外还可以包含附加的国内和国际频率,以便提供更多的功能。所选择的中继器30或者信号增强器的模型可被配置成基于使用位置而以所选择的频带工作。在另一个示例中,中继器30或者信号增强器可以从无线用户设备78和80或者基站(或是GPS等等)自动感测所使用的是哪些频率,这一点对于国际旅行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天线124和施主天线126可以由单个天线、天线阵列组成,或者具有套叠伸缩的外型。在另一示例中,服务器天线124和施主天线126可以是微芯片天线。微芯片天线的一个示例是AMMAL001。在又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天线124和施主天线126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天线。PCB天线的一个示例是TE2118310-1。
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天线124可以使用单个天线从无线设备110接收上行链路(UL)信号和发送DL信号到无线设备110。替换地,服务器天线124可以使用专用UL天线从无线设备110接收UL信号,并且服务器天线124可以使用专用DL天线将DL信号发送到无线设备110。
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天线124可以使用近场通信与无线设备110通信。替换地,服务器天线124可以使用远场通信与无线设备110通信。
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126可以经由单个天线从基站130接收下行链路(DL)信号,以及将上行链路(UL)信号发送到基站130。替换地,施主天线126可以使用专用DL天线从基站130接收DL信号,并且施主天线126可以使用专用UL天线将UL信号发送到基站130。
在一种构造中,多个信号增强器可被用于放大UL和DL信号。例如,第一信号增强器可被用于放大UL信号,第二信号增强器可被用于放大DL信号。另外,不同的信号增强器可被用于放大不同频率范围。
在一种构造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构造为识别何时无线设备110接收到相对强的下行链路信号。强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个示例可以是信号强度大于大约-80dBm的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构造为自动关闭选择的特征(比如放大)以节省电池寿命。当信号增强器120感测到无线设备110在接收相对弱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时候,集成增强器可以构造为提供放大下行链路信号的处理。弱下行链路信号的一个示例可以是信号强度小于-80dBm的下行链路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还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防水罩、吸震壳体、翻盖包、或者用于无线设备的外加存储器。在一个示例中,外加存储器可以利用信号增强器120和无线设备110之间的直接连接实现。在另一示例中,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能量、蓝牙v4.1、蓝牙v4.2、蓝牙5、超高频(UHF)、3GPP LT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ac或者IEEE802.11ad可被用于将信号增强器120与无线设备110耦合以使数据能够从无线设备110传送到和存储到在信号增强器120中集成的外加存储器中。替换地、连接器可用于将无线设备110连接到外加存储器。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包括光伏电池或者太阳电池板,以作为对集成电池和/或无线设备110的电池充电的技术。在另一示例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构造为直接与具有信号增强器的其他无线设备通信。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126可以直接地与其他信号增强器的施主天线经由甚高频(VHF)通信来进行通信。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构造为经由直接连接、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能量、蓝牙v4.1、蓝牙v4.2、超高频(UHF)、3GPPLT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TV空白带(TVWS)或者任何其他工业、科学和医疗(ISM)无线电带域,与无线设备110通信。这种ISM带域的示例包括2.4GHz、3.6GHz、4.9GHz、5GHz或者5.9GHz。该构造可以允许数据在具有信号增强器的多个无线设备之以高速传送。该构造还可以允许用户在具有信号增强器的无线设备之间发送文本消息、发起电话呼叫以及参加视频通信。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126可以构造为耦合至无线设备110。换句话说,施主天线126和无线设备110之间的通信可以绕过集成增强器。
在一个示例中,分离的VHF节点天线可以构造为与其他信号增强器的分离的VHF节点天线经由甚高频(VHF)通信来进行通信。该构造可以允许施主天线126用于同时的蜂窝式通信。所述分离的甚高频节点天线可以构造为经由直接连接、近场通信(NFC)、蓝牙v4.0、蓝牙低能量、蓝牙v4.1、蓝牙v4.2、超高频(UHF)、3GPPLT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1a、IEEE 802.11b、IEEE 802.11g、IEEE 802.11n、IEEE 802.11ac、IEEE 802.11ad、TV空白带(TVWS)或者任何其他工业、科学和医疗(ISM)无线电带域,与无线设备110通信。
在一种构造中,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构造用于卫星通信。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126可以构造为充当卫星通信天线。在另一示例中,分离的节点天线可以用于卫星通信。信号增强器120可以扩展构成用于卫星通信的无线设备110的覆盖范围。施主天线126可以为无线设备110接收来自卫星通信的下行链路信号。信号增强器120可以对来自卫星通信的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在另一示例中,在卫星通信期间,无线设备110可以构造为经由直接连接或者ISM无线电带域耦合至信号增强器120。这种ISM带域的示例包括2.4GHz、3.6GHz、4.9GHz、5GHz或者5.9GHz。
图2示出构造用于为每一UL频带和DL频带使用分离的信号路径放大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信号的示例性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以及控制器240。施主天线210或者外部天线可以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例如,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从基站(未示出)接收。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第一B1/B2双讯器(diplexer)212,其中B1表示第一频带,B2表示第二频带。第一B1/B2双讯器212可以建立B1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和B2下行链路信号路径。因此,与B1相关联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1下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至第一B1双工器(duplexer)214,或者与B2相关联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2下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至第一B2双工器216。在穿过第一B1双工器214之后,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行进经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10、A11和A12)以及下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二B1双工器218。替换地,在穿过第一B2双工器216之后,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行进经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7、A08和A09)以及下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二B2双工器220。在此,下行链路信号(B1或者B2)已经根据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中包括的放大器和BPF的类型执行了放大和滤波。来自第二B1双工器218或者第二B2双工器220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分别提供至第二B1/B2双讯器222。第二B1/B2双讯器222可以提供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至服务器天线230。在一个示例中,该服务器天线可以是耦合天线。服务器天线可以将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传送至无线设备(未示出),比如移动电话。
在一个示例中,服务器天线230可以接收来自无线设备的上行链路(UL)信号。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第二B1/B2双讯器222。第二B1/B2双讯器222可以建立B1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和B2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因此,与B1相关联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1上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至第二B1双工器218,或者与B2相关联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沿着B2上行链路信号路径行进至第二B2双工器220。在穿过第二B1双工器218之后,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行进经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1、A02和A03)以及上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一B1双工器214。替换地,在穿过第二B2双工器220之后,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行进经过一系列放大器(例如A04、A05和A06)以及上行链路带通滤波器(BPF),到达第一B2双工器216。在此,上行链路信号(B1或者B2)已经根据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中包括的放大器和BPF的类型执行了放大和滤波。来自第一B1双工器214或者第一B2双工器216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分别提供至第一B1/B2双讯器212。第一B1/B2双讯器212可以将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提供至施主天线210(也称为外部天线)。该施主天线可以将已经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传送至基站。
在一个示例中,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是6带域增强器。换句话说,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对具有在带域B1、B2、B3、B4、B5和/或B6中的频率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号执行放大和滤波。
在一个示例中,双向无线信号增强器200可以使用双工器以分离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带,所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频带随后被分别地放大和滤波。多带域蜂窝式信号增强器通常可以具有专用于每一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带域的射频(RF)放大器(增益块)、RF检测器、可变RF衰减器和射频滤波器。
在一种构造中,描述了单封装、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或者信号增强器)系统。MIMO信号路径可以提高数据速率、信号可靠性(由于衰落路径)和冗余度(如果一个路径故障)。具有并行安装的MIMO构造的中继器系统可以改善信号分集性、位速率和误码率。在本示例中,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表现为单一中继器系统,其简化了MIMO中继器系统的安装。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安装和表现为单一中继器系统,但是具有MIMO的益处,这可以提高天线相关性的倒数。换句话说,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作为单个产品安装。MIMO中继器系统由于提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频率(更取决于MIMO构造),可以对第五代(5G)无线通信系统有好处。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结合LTE多天线系统操作,或者替代地,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不结合MIMO无线通信网络操作(例如,基站可以使用单一天线,并且移动设备可以使用单一天线)。
在一个示例中,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包括分集式中继器、一个或多个施主天线和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天线。分集式中继器可以包括多个分集(或者中继器单元),它们被封装在一起以形成分集式中继器。例如,两个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被封装在一起以形成分集式中继器。因此,分集式中继器可以包括封装在一起的分离的分集式子中继器。该分离的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具有相同功能性。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用于放大和滤波信号的多个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分离的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用于相同带域的信号路径的集合体可以提供MIMO能力。另外,该多个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共享分集式中继器中的某些资源。换句话说,该分集式中继器可以包括由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共享的共用资源。例如,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共享分集式中继器中的共用微控制器、共用用户接口、共用电源等等。因此,即使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是封装在一起的分离的单元,但是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访问分集式中继器中的共用资源。
在一个示例中,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共享网络保护。例如,分集式中继器可以包括为所有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执行网络保护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消费者增强器规则的部分20执行网络保护。FCC消费者增强器规则要求上行链路信号路径和下行链路信号一起为网络保护合作。可以为了保护蜂窝网络免于过载或者本底噪声升高而执行网络保护。控制器可以通过基于来自下行链路传输路径中的每一带域的控制信息为上行线路传输路径中的每一带域调整增益或者噪声功率,来执行网络保护。来自下行链路传输路径中的每一带域的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与下行链路接收信号相关联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换句话说,基于在下行链路传输路径上行进的下行链路接收信号的RSSI,控制器可以调整(即,增减)用于上行线路传输路径的增益或者噪声功率。通过在执行网络保护时调整增益或者本底噪声,可以防止所述网络(例如基站)由于超过限定阈值的上行链路信号而变得过载。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包含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分别通信耦合至施主天线和服务器天线。分集式中继器可以经由施主天线而与基站之间传送信号,并且分集式中继器可以经由服务器天线而与移动设备之间传送信号。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和服务器天线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天线。例如,施主天线可以是全方向天线、定向天线、对数周期性天线或者板天线。作为另一示例,服务器天线可以是圆顶天线。在一个示例中,施主天线和服务器天线可以被单独地封装以允许实现提高的空间隔离性和空间分集性。一般说来,施主天线和服务器天线可以被尽可能地分离开,以提供提高的分集性和彼此隔离性。
如此处使用的,术语“耦合”通常是指两个设备直接电连接。术语“通信耦合”是指两个设备利用设置于所述两个设备之间的额外的电部件而电连接。然而,这些术语只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意图作出限制。术语“耦合”和“通信耦合”可以可交换地使用。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每一个可以连接到分集式天线。分集式天线每一个均可以实际上是封装在一起并具有不同的极化性和隔离性的多个天线。分集式天线可以包括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或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分集式施主天线可以包括分集式全方向天线、分集式定向天线、分集式对数周期性天线或者分集式板天线。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包括分集式圆顶天线。
在一具体示例中,当分集式中继器包括两个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的时候,两个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每一个可以被连接到分集式施主天线和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在本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天线可以实际上是两个施主天线,在这两个施主天线之间具有两个不同的极化性和隔离性,而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实际上是两个服务器天线,在这两个服务器天线之间具有两个不同的极化性和隔离性。换句话说,在本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天线可以是一个封装中的两个施主天线,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是一个封装中的两个服务器天线。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施主天线和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分别包括超过两个施主天线和超过两个服务器天线。例如,分集式施主天线或者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各自包括在单个封装中的三个天线、四个天线、五个天线等等,并且在该单个封装内的天线之间具有足够隔离性和分集性。
在一个替代的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天线或者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可以包括在分离的封装中的多个天线,这可以提供提高的空间分集性和隔离性。在本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天线或者分集式服务器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可以被更远离地安装,而不是将该多个天线置于同一封装中。
在一个示例中,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包括具有超过两个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的分集式中继器,以实现MIMO能力。例如,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包括具有三个分集式子中继器、三个施主天线和三个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中继器。替换地,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包括具有三个分集式子中继器的分集式中继器、具有封装在一起的三个施主天线的分集式施主天线、和具有三个封装在一起的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在一个示例中,MIMO中继器系统可以包括具有N个分集式子中继器的分集式中继器、具有单个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施主天线的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具有单个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以实现MIMO能力,其中N是整数。换句话说,MIMO中继器可以采用相同数目的分集式子中继器、施主天线和服务器天线。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可以组合分离的信号路径,以实现MIMO能力。换句话说,MIMO能力可以利用分离的信号路径来实现。例如,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包括放大某一带域中的信号的信号路径,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包括放大与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带域中的信号的信号路径,由此实现MIMO能力。作为一个例子,如果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在B5上操作,则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也将在B5上操作。因此,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相同带域上操作,以改善MIMO能力。换句话说,分集式中继器中的所有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构造为放大相同带域上的信号,以改善MIMO能力。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包括分离的延迟块。由于MIMO受益于延迟扩展,所以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每一个实现一已知的延迟块(例如,1微秒或者100微秒)。结果,一个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一个信号路径可以具有相对于另一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另一信号路径的某些延迟,这可以改善MIMO能力。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以已知的延迟(相对于其他分集式子中继器)设计在一起,使得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更佳地一起合作实现MIMO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可以使用硬件延迟块实现延迟功能性。替换地,分集式中继器可以利用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不同的同轴电缆长度或者不同的滤波级别来实现延迟功能性。在又一个示例中,延迟功能性可以被数字化实现,而不是以硬件实现。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相对于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应用不同的增益。作为另一示例,相对于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具有不同的输出功率(例如,更低或者更高的UL输出功率和/或DL输出功率),这可能在分集式中继器放大长期演进语音(VoLTE)信号的时候是有益的。作为又一个示例,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是第四代(4G)中继器,分集式中继器中的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可以是5G中继器,或者反之亦然。
在一种构造中,第一组同轴电缆可以将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连接至分集式施主天线,第二组同轴电缆可以将分集式中继器中的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连接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第一组同轴电缆可以作为单个同轴电缆平行布线,而第二组同轴电缆可以作为分离的单个同轴电缆平行布线。第一组同轴电缆可以连接到单个连接器(或者共用连接器),第二组同轴电缆可以连接到分离的单个连接器(或者分离的共用连接器),由此允许第一和第二组同轴电缆分别作为单个同轴电缆平行布线。例如,第一和第二组同轴电缆可以使用搭锁RF连接器,以分别作为单个同轴电缆平行布线。搭锁RF连接器的一个示例包括超小型版本B(SMB)连接器,它可以起到搭锁RF连接器的作用。
图3示出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300的一个示例。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可以包括分集式中继器310。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第一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4、306可以称为个体中继器单元。第一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4、306可以构造为对限定带域中的信号滤波和放大。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封装为单个单元以形成分集式中继器310。在一替代的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封装在一起作为单一单元的超过两个个体分集式子中继器。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连接到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的分集式施主天线302。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经由作为单个同轴电缆布线的平行同轴电缆而被连接到分集式施主天线302。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分别经由第一接口端口311和第三接口端口313连接到分集式施主天线302。类似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连接到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经由作为单个同轴电缆布线的平行同轴电缆而连接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分别经由第二接口端口312和第四接口端口314连接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
在一种构造中,具有分集式中继器310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可以提供提高了数据速率、信号可靠性(由于衰落路径)和冗余度(如果一个路径故障)的MIMO信号路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可以表现为单一中继器系统,这简化了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的安装。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由于提高的数据速率和更高频率(更取决于MIMO构造),可以对第五代(5G)无线通信系统有好处。在一个示例中,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可以包括具有封装在一起的多个分集式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的分集式中继器310。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具有相同功能性。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之间的用于相同带域的信号路径的集合体可以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和/或误码率方面改善MIMO能力。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组合分离的信号路径以实现MIMO能力。换句话说,MIMO能力可以利用分离的信号路径来实现。例如,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包括放大某一带域中的信号的信号路径,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包括放大与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相同带域中的信号的信号路径,由此实现MIMO能力。因此,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每一个均在相同带域上操作,以实现MIMO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共享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某些资源。换句话说,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在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之间共享的共用资源。例如,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共享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共用微控制器、共用用户接口、共用电源等等。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共享网络保护。因此,即使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是封装在一起的分离的中继器单元,但是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访问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共用资源。
在一个示例中,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300中的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和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提供提高的空间隔离性和空间分集性。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可以实际上是两个施主天线,在这两个施主天线之间具有两个不同的极化性和隔离性。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可以是一个封装中的两个施主天线。分集式施主天线302中的第一施主天线可以通信耦合至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分集式施主天线302中的第二施主天线可以通信耦合至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类似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可以实际上是两个服务器天线,在这两个服务器天线之间具有两个不同的极化性和隔离性。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可以是一个封装中的两个服务器天线。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中的第一服务器天线可以通信耦合至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中的第二服务器天线可以通信耦合至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可以包括分集式全方向天线、分集式定向天线、分集式对数周期性天线或者分集式板天线。在另一示例中,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可以包括分集式圆顶天线。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可以包括全方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方向天线可以构造为经由第一接口端口311耦合至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定向天线可以构造为经由第三接口端口313耦合至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构造为对从分集式施主天线302中的全方向天线范围内的基站传送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构造为对从定向天线范围内的基站传送来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定向天线的范围基于该天线所定位的方向。通过使用一个全方向天线和一个定向天线,可以扩展中继器系统300的范围。替换地,两个或更多定向天线可被用于分集式施主天线302,所述定向天线中的每一个被指向不同的方向以实现与不同基站的通信。
在另一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包括分离的延迟块。由于MIMO受益于延迟扩展,所以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每一个实现一已知的延迟块(例如,1微秒或者100微秒)。结果,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中的一个信号路径可以相对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中的另一信号路径具有某些延迟,这可以改善MIMO能力。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以已知的延迟(彼此相关的)一起设计,使得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更佳地一起合作实现MIMO能力。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相对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应用不同的增益。作为另一示例,相对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具有不同的输出功率(例如,更低或者更高的UL输出功率和/或DL输出功率),这在分集式中继器310放大长期演进语音(VoLTE)信号的时候可能是有用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产生与由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产生的增益、输出功率和/或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不同的增益、输出功率和/或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作为又一个示例,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是第四代(4G)中继器,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是5G中继器,或者反之亦然。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中继器310中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放大和滤波信号的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例如,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包括用于放大和滤波信号的多条上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路径。在一个示例中,该多条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路径可以使用单输入单输出(SISO)模拟滤波器和/或双输入单输出(DISO)模拟滤波器用于对一个或多个带域中的信号进行滤波。
在一种构造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各自包括一延迟块,以添加限定的信号延迟,由此改善MIMO能力。例如,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使用第一延迟块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可以使用第二延迟块施加第二信号延迟,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延迟不同于所述第一信号延迟,由此改善MIMO能力。在另一示例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包括延迟块,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不包括延迟块,由此改善MIMO能力。
在一种构造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对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以实现MIMO能力。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共享网络保护。在一个示例中,相对于由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产生的输出功率,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可以产生更高的输出功率,或者反之亦然。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310提供对于为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所共用的一个或多个共用微控制器、共用用户接口和/或共用电源的访问。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分别经由第一平行同轴电缆和第二平行同轴电缆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施主天线302和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第一平行同轴电缆可以耦合至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的第一接口端口311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的第三接口端口313,第二平行同轴电缆可以耦合至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的第三接口端口312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的第四接口端口314。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使第一接口端口311和第三接口端口313能够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施主天线302的第一共用连接器。另外,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使第二接口端口312和第四接口端口314能够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308的第二共用连接器。
在一种构造中,定向性MIMO中继器系统300可以使用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和/或多个分集式施主天线。分集式中继器310可以包括分路器或者分接头,该分路器或者分接头使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304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306能够通信耦合至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和/或多个分集式施主天线。
图4示出无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400的一个示例。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400可以包括与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通信的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分集式施主天线402。分集式施主天线402可以与基站(未示出)之间传送信号。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的分集式施主中继器409。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可以包括用于对限定带域中的信号放大和滤波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和滤波路径(例如,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路径)。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施主无线收发器408。施主无线收发器408可以与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的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通信。
类似地,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可以与分集式施主单元410的施主无线收发器408通信。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具有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的分集式服务器中继器419。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可以包括用于对限定带域中的信号放大和滤波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和滤波路径(例如,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路径)。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可以与移动设备(未示出)之间传送信号。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施主单元410中的分集式施主天线402可以接收来自基站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使用分集式施主中继器409的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两者上的信号路径,对下行链路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已经滤波和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施主无线收发器408,施主无线收发器408可以发送该下行链路信号。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是作为数字信号,从施主无线收发器408经由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带域发送来的。例如,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是经由5.8GHz带域从分集式施主单元410传输到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的。在一个示例中,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数字化但不解调。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在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中的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处接收。可以使用分集式服务器中继器419的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两者上的信号路径,对该下行链路信号滤波和放大。已经滤波和放大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可以将该下行链路信号发送至移动设备。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中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可以接收来自移动设备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使用分集式服务器中继器419的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两者上的信号路径,对该上行链路信号滤波和放大。已经滤波和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可以发送该上行链路信号。例如,该上行链路信号可以作为数字信号经由ISM射频带域发送。该上行链路信号可以在分集式施主单元410中的施主无线收发器408处接收。可以使用分集式施主中继器409的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两者上的信号路径,对该上行链路信号滤波和放大。已经滤波和放大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提供至分集式施主天线402。该分集式施主天线402可以将该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
在一种构造中,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能够被多个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中的每一个访问的共享或者共用资源。例如,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可被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两者访问的共用微控制器、共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共用用户接口、共用电源、共用Wi-Fi发送器等等。类似地,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能够被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中的每一个访问的共享或者共用资源。例如,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可被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两者访问的共用微控制器、共用ASIC、共用用户接口、共用电源、共用Wi-Fi发送器、共用无线天线等等。
在一个示例中,施主无线收发器408和服务器无线收发器412可以各自通信耦合至单个天线。换句话说,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通信耦合至单个施主天线,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通信耦合至单个服务器天线。在分集式施主单元410中的施主天线和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中的服务器天线之间,数据传输可被时间双工。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多个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所述多个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对同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和放大,以便为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400实现MIMO能力。类似地,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比如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所述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对同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和放大,以便为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400实现MIMO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分集式施主单元410可以包括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天线的分集式施主天线402、和在分集式施主中继器409中的N个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其中N是整数。类似地,分集式服务器单元420可以包括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天线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418、和在分集式服务器中继器419中的N个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其中N是整数。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可以包括用于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可以包括用于施加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实现用于MIMO能力的延迟扩展。替换地,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可以不包括用于实现第一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4和第二分集式施主子中继器406之间的延迟扩展的延迟块。类似地,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可以包括用于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可以包括用于施加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实现用于MIMO能力的延迟扩展。替换地,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可以不包括用于引起第一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4和第二分集式服务器子中继器416之间的延迟扩展的延迟块。
图5示出分集式双向中继器500的功能性。分集式双向中继器500可以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510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520。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510可以包括第一接口端口512、第二接口端口514、在第一接口端口512和第二接口端口514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16、在第一接口端口512和第二接口端口514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18。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520可以包括第三接口端口522、第四接口端口524、在第三接口端口522和第四接口端口524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26、和在第三接口端口522和第四接口端口524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28。此外,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510可以包括延迟块515,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520可以包括延迟块525。此外,分集式双向中继器500可以包括可被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510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520两者访问的共用资源530,其中共用资源530可以包括共用微控制器532、共用用户接口534或者共用电源536。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16可以是第一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18可以是第一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26可以是第二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528可以是第二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图6示出直列式中继器系统600的一个示例。直列式中继器系统600可以包括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和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和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可以是经由同轴电缆630连接。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可以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612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614。类似地,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可以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622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624。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可以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施主天线640,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可以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650。换句话说,在直列式中继器系统600中,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可以物理地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施主天线640,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可以物理地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服务器天线650。该构造可以用于减轻第一分集式中继器610和第二分集式中继器620之间的同轴电缆损耗。
图7提供了无线设备的示例图示,所述无线设备比如是用户设备(UE)、移动站(MS)、移动通信设备、平板、手机、耦合至处理器的无线收发器、或者其他类型的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可以包括构造用于与节点或者传输站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天线,所述节点或者传输站比如是接入点(AP)、基站(BS)、演进节点B(eNB)、基带单元(BBU)、远程无线电头(RRH)、远程无线电设备(RRE)、中继站(RS)、无线电设备(RE)、远程无线电单元(RRU)、中央处理模块(CPM)、或者其他类型的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点。所述无线设备可以为每一无线通信标准使用分离的天线来通信,或者为多个无线通信标准使用共享天线来通信。所述无线设备可以在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和/或WWAN中通信。
图7还提供了可以用于无线设备的音频输入和输出的麦克风和一个或多个扬声器的图示。显示屏幕可以是液晶显示器(LCD)屏幕或者其他类型的显示屏幕,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显示屏幕可以以触摸屏形式构造。触摸屏可以使用电容式、电阻式或者其它类型的触摸屏技术。应用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可以耦合至内部存储器,用于提供处理和显示能力。还可以使用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以便为用户提供数据输入/输出选项。非易失性存储器端口还可以被用来扩展无线设备的存储能力。键盘可以设于无线设备中,或者可以无线连接到无线设备,以提供额外的用户输入。还可以使用触摸屏提供虚拟键盘。
示例
以下示例属于具体技术实施方式,并且指出可用于或者可组合实现这些实施方式的具体特征、元件或者动作。
示例1包括一种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至少包括:第一接口端口;第二接口端口;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第三接口端口;第四接口端口;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以及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其中所述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所述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对相同频率进行放大,所述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所述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对相同的频率进行放大。
示例2包括示例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端口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示例3包括示例1至2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至少还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以及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一起封装在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中,以便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提供具有改善的信号分集性、位速率和误码率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
示例4包括示例1至3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限定的信号延迟的延迟块,其中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包括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5包括示例1至4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其中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不同于所述第一信号延迟的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6包括示例1至5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相对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同的同轴电缆长度或者不同的滤波级别,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7包括示例1至6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对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和放大,以便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8包括示例1至7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共享网络保护。
示例9包括示例1至8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产生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由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产生的不同。
示例10包括示例1至9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被包括在直列式中继器系统中,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物理地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施主天线,第二双向分集式中继器物理地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由此减轻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之间的同轴电缆损耗。
示例11包括示例1至10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还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共用微控制器;共用用户接口;或者共用电源,其中所述共用微控制器、所述共用用户接口和所述共用电源能够被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访问。
示例12包括示例1至11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端口经由第一组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所述第二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经由第二组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示例13包括示例1至12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包括两个或更多施主天线,所述两个或更多施主天线是在分离的封装中或者在相同的封装中;以及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包括两个或更多服务器天线,所述两个或更多服务器天线是在分离的封装中或者在相同的封装中;以及其中分别用于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的分离的封装提供提高的空间分集性和隔离性。
示例14包括示例1至13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包括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所述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经由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中的分路器或者分接头而通信耦合。
示例15包括示例1至14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还包括:第一共用连接器,使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的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端口能够与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通信耦合;以及第二共用连接器,使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的所述第二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能够与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通信耦合。
示例16包括示例1至15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一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所述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一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所述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二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二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示例17包括示例1至16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构造用于在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中操作。
示例18包括示例1至17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构造用于当在基站和移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时候提供系统冗余度。
示例19包括一种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包括:分集式施主天线;分集式服务器天线;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至少包括封装在一起的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以便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实现MIMO能力。
示例20包括示例19中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第一接口端口;第二接口端口;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示例21包括示例19至20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第三接口端口;第四接口端口;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以及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示例22包括示例19至21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限定信号延迟的延迟块;以及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包括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23包括示例19至22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以及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24包括示例19至23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对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和放大,以便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25包括示例19至24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共享网络保护。
示例26包括示例19至25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产生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由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产生的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同。
示例27包括示例19至26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一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二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示例28包括示例19至27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一共用连接器而附装到所述第一平行同轴电缆;以及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二共用连接器而附装到所述第二平行同轴电缆。
示例29包括示例19至28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共用微控制器;共用用户接口或者共用电源,其中所述共用微控制器、所述共用用户接口和所述共用电源能够被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访问。
示例30包括示例19至29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包括: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施主天线的分集式施主天线、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以及包括N个分集式子中继器的分集式中继器,其中N是整数。
示例31包括一种无线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包括:分集式天线;无线收发器;以及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天线和所述无线收发器的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包括封装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分集式子中继器以便为所述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实现MIMO能力,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分集式子中继器中的每一个包括用于放大和滤波信号的一个或多个放大和滤波信号路径。
示例32包括示例31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是分集式施主单元或者分集式服务器单元之中的一个。
示例33包括示例31至32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其中所述分集式天线是分集式施主天线或者分集式服务器天线之中的一个。
示例34包括示例31至33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还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被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访问的共用微控制器;可被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访问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被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访问的共用用户接口;可被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访问的共用电源;或者可被所述分集式中继器访问的共用无线天线。
示例35包括示例31至34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包括: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天线的分集式天线以及分集式中继器中的N个分集式子中继器,其中N是整数。
示例36包括示例31至35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施加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为所述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示例37包括示例31至36中的任一示例所述的分集式中继器单元,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可操作用于对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滤波和放大,以便为所述无线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单元改善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MIMO能力: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
各种技术或者其某些方面或者部分可以采取包括在有形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即,指令)的形式,比如软盘、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硬盘、暂时性或者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任何其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当该程序代码被载入机器(比如计算机)并通过该机器执行时,该机器变为用于实践所述各种技术的装置。电路可以包括硬件、固件、程序代码、可执行代码、计算机指令和/或软件。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不包括信号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可编程计算机上执行程序代码的情形中,该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设备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所述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擦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EPROM)、闪速驱动器、光驱动器、磁性硬盘、固态驱动器或者用于存储电子数据的其他介质。可以实现或者利用此处所述的各种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程序可以使用应用编程接口(API)、可再用控制等等。这种程序可以以高电平程序语言或者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为与计算机系统通信。然而,如果期望的话,也可以以汇编或者机器语言的形式实现所述程序。在任何情况下,所述语言可以是编译的或者解释的语言,并且与硬件实现相结合。
如此处使用的,术语处理器可以包括通用处理器,诸如VLSI、FPGA之类的专用处理器,或者其他类型的专用处理器,以及收发器中使用的用于发送、接收和处理无线通信的基带处理器。
应当被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许多功能单元已经标记为模块,以便更特别地强调它们的实施独立性。例如,模块可以作为包括定制超大规模集成(VLSI)电路或门阵列的硬件电路,诸如逻辑芯片、晶体管或者其他分立元件来实现。模块还可以以可编程的硬件设备实现,比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可编程阵列逻辑、可编程逻辑器件等等。
在一个示例中,可以使用多个硬件电路或者多个处理器实现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单元。例如,可以使用第一硬件电路或者第一处理器执行处理操作,可以使用第二硬件电路或者第二处理器(例如收发器或者基带处理器)与其他实体通信。所述第一硬件电路和所述第二硬件电路可以整合到单个硬件电路中,或者替代地所述第一硬件电路和所述第二硬件电路可以是分离的硬件电路。
模块还可以以软件实现,用于通过各种处理器执行。可执行代码的标识模块例如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物理或者逻辑块,其例如可以被组织成为对象、过程或功能。然而,可执行的标识模块可能不是物理位于一起,而可以包括存储在不同位置的全异指令,当这些全异指令逻辑上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这些全异指令包括所述模块并且实现所述模块的已述目的。
实际上,可执行代码的模块可以是单个指令或者多个指令,甚至可以是分布于不同的程序之中的、以及跨越几个存储设备的几个不同的代码段中。类似地,此处,操作数据可以标识和说明为位于模块内,但也可以以任何适宜形式实现,并且可以组织在任何适宜种类的数据结构内。操作数据可以作为单个数据集收集,或者可以分布于包括在不同存储设备上的不同位置处,并且可以至少部分地仅仅作为电子信号存在于系统或者网络上。模块可以是无源或者有源的,包括可操作用于执行期望功能的代理程序。
在整个说明书,“示例”或者“示例性地”表示与该示例相关描述的一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征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短语“在一个示例中”或者词语“示例性地”并不一定全部指的是同一实施方式。
如此处使用的,为了方便起见,多个项目、结构元件、组成元件和/或材料可以存在于一个共用的列表中。然而,这些列表应当被视为尽管该列表的每个成员被单独地识别为一个分离的并且唯一的成员。因此,如果没有相反指示,则这种列表中的任何单个构件都不应当仅仅基于它们在共同群组中的表示便被视为相同列表中的任何其他成员的事实上的等效物。另外,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和示例此处也可以涉及用于其各种部件的替代物。可理解的是,这种实施方式、示例和替代物都不应被视为其他实施方式、示例和替代物的实际的等效物,而应被认为是本发明的分离的和自主的表示。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者特征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以任何适宜的方式组合。在下文说明中,,提供了大量具体细节,比如布局、距离的示例、网络示例等等,以提供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彻底了解。然而,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认识到,本发明以在不具有一个或多个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或者利用其他方法、部件、布局等等实践。在其他实例中,没有详细示出或者描述公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的各方面。
尽管先前的示例在一个或多个特定应用中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但是对于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无需行使创造能力便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概念的情况下作出在实施方式的形式、用途和细节方面的大量变型例。因此,除非如本权利要求书以下阐述,否则并不意图限制本发明。

Claims (30)

1.一种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至少包括:
第一接口端口;
第二接口端口;
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第三接口端口;
第四接口端口;
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其中所述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所述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对相同的第一方向频率范围进行放大,所述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和所述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对相同的第二方向频率范围进行放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端口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
所述第二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通信耦合至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还至少包括:
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以及
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
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一起封装在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中,以便实现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的具有改善的信号分集性、位速率和误码率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限定的信号延迟的延迟块,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包括延迟块,由此产生在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并且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不同于所述第一信号延迟的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相对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同的同轴电缆长度或者不同的滤波级别,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对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与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共享网络保护。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产生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之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由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产生的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被包括在直列式中继器系统中,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在物理上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施主天线,第二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在物理上位置更靠近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由此减轻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之间的同轴电缆损耗。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还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
共用微控制器;
共用用户接口;或者
共用电源,
其中所述共用微控制器、所述共用用户接口和所述共用电源能够被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访问。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
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三接口端口经由第一组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
所述第二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经由第二组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
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包括两个或更多施主天线,所述两个或更多施主天线在分离的封装中或者在相同的封装中;以及
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包括两个或更多服务器天线,所述两个或更多服务器天线在分离的封装中或者在相同的封装中,
其中分别用于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的分离的封装提供提高的空间分集性和隔离性。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包括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所述多个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经由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中的分路器或者分接头而通信耦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
所述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一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所述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一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所述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二个上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以及
所述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是第二个下行链路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构造为在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中操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双向分集式中继器构造用于当在基站和移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时候提供系统冗余度。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包括:
全方向天线和定向天线;或者
两个或更多全方向天线;或者
两个或更多定向天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双向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具有:
所述全方向天线和所述定向天线进一步构造用于使用所述全方向天线与第一组基站通信,并且使用所述定向天线与第二组基站通信;或者
两个或更多定向天线进一步构造用于使用所述两个或更多定向天线之中的一个与第一组基站通信,并且使用所述两个或更多定向天线之中的第二定向天线与第二组基站通信。
20.一种双向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包括:
分集式施主天线;
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和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中继器,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包括封装在一起的至少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以便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实现MIMO能力。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
第一接口端口;
第二接口端口;
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在所述第一接口端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一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
第三接口端口;
第四接口端口;
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一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以及
在所述第三接口端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端口之间通信耦合的第二个第二方向信号放大和滤波路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限定信号延迟的延迟块;以及
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不包括延迟块,
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的MIMO能力。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第一信号延迟的延迟块;以及
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包括用于施加第二信号延迟的延迟块,
由此产生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之间的延迟扩展,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对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相同的一组带域上的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以便在信号分集性、位速率或者误码率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为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中的所述分集式中继器改善MIMO能力。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与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共享网络保护。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能够操作以产生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增益、输出功率或者自动增益控制(AGC)差分中的一个或多个与由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产生的不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一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施主天线;以及
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经由第二平行同轴电缆而通信耦合至所述分集式服务器天线。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分集式中继器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
共用微控制器;
共用用户接口;或者
共用电源,
其中所述共用微控制器、所述共用用户接口和所述共用电源能够被所述第一分集式子中继器和所述第二分集式子中继器访问。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向MIMO中继器系统,其中所述MIMO中继器系统包括: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施主天线的分集式施主天线、具有在单个天线封装中的N个分离的服务器天线的分集式服务器天线、以及包括N个分集式子中继器的分集式中继器,其中N是整数。
CN201910376033.9A 2018-05-07 2019-05-07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Pending CN1104603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68138P 2018-05-07 2018-05-07
US62/668,138 2018-05-07
US16/403,380 2019-05-03
US16/403,380 US10855363B2 (en) 2018-05-07 2019-05-03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repeater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0365A true CN110460365A (zh) 2019-11-15

Family

ID=66448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6033.9A Pending CN110460365A (zh) 2018-05-07 2019-05-07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855363B2 (zh)
EP (1) EP3567749A1 (zh)
CN (1) CN110460365A (zh)
CA (1) CA30423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7606A1 (en) * 2019-06-07 2020-12-10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serving as outdoor infrastructure in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US11595110B1 (en) * 2019-06-20 2023-02-28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for providing indoor coverage of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US11349556B2 (en) 2019-06-20 2022-05-31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for providing indoor coverage of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US11979218B1 (en) 2020-01-28 2024-05-07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serving as outdoor infrastructure in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KR20230008062A (ko) * 2020-04-17 2023-01-13 콤스코프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밀리미터파 리피터 시스템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032A (en) 1985-05-15 1988-10-04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Repeater for a same frequency with spillover measurement
US5303395A (en) 1991-11-06 1994-04-12 Mitsubishi Consumer Electronics America, Inc. Power control with a constant gain amplifier for portable radio transceivers
US5737687A (en) 1995-03-01 1998-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attenuating RF transceiver system using antenna and modem interfaces and cable link
US6005884A (en) 1995-11-06 1999-12-21 Ems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for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777530A (en) 1996-01-31 1998-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witch attenuator
US5835848A (en) 1996-12-30 1998-11-1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ange repeater for a transmission system
US6125109A (en) 1998-02-24 2000-09-26 Repeater Technologies Delay combiner system for CDMA repeaters and low noise amplifiers
US6547814B2 (en) 1998-09-30 2003-04-15 Impra, Inc. Selective adherence of stent-graft coverings
US6681100B1 (en) 1999-03-15 2004-01-20 Teletronics International, Inc. Smart amplifier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wireless applications
US6718160B2 (en) 1999-12-29 2004-04-06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of backhaul and groundlink frequencies in a wireless repeater
US6711388B1 (en) 2000-03-30 2004-03-23 Nokia Corporation Distributed power level control system of transmitter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CA2323881A1 (en) 2000-10-18 2002-04-18 Dps Wireless Inc. Adaptive personal repeater
US7088953B2 (en) 2000-10-18 2006-08-08 Spotwave Wireless Canada Inc. Coverage area signature in an on-frequency repeater
CN100440750C (zh) 2001-11-20 2008-12-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受反向链路功率控制的中继器
US6990313B1 (en) 2002-03-14 2006-01-24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repeater with intelligent signal display
WO2004002014A1 (en) 2002-06-21 2003-12-31 Widefi, Inc.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repeater
RU2005121147A (ru) 2002-12-05 2006-01-20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US)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установки усиления обратн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ретрансляторов в система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20040146013A1 (en) 2003-01-22 2004-07-29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ime division duplex relay system with high speed automatic up-link and down-link detection
EP1604461A4 (en) 2003-02-24 2009-08-12 Qualcomm Inc ZWISCHENVERSTÄRKEROSZILLATIONSVERHINDERUNG
US20040166802A1 (en) 2003-02-26 2004-08-26 Ems Technologies, Inc. Cellular signal enhancer
US7555261B2 (en) 2003-03-04 2009-06-30 O'neill Frank P Repeater system for strong signal environments
KR20070100430A (ko) 2003-06-30 2007-10-11 데코링크 와이어리스 엘티디. 중계기의 알에프 출력 레벨 자동 제어 방법
US7593689B2 (en) 2003-09-16 2009-09-22 Spotwave Wireless Inc.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oscillation in an on-frequency repeater
US7623826B2 (en) 2004-07-22 2009-11-24 Frank Pergal Wireless repeater with arbitrary programmable selectivity
US7221967B2 (en) 2004-09-14 2007-05-22 Wilson Electronics, Inc. Enhanced gain selected cell phone booster system
EP1982440B1 (en) 2006-01-27 2013-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eater open loop gain measurement
US8005513B2 (en) 2006-03-16 2011-08-23 Cellynx, Inc. Cell phone signal booster
US8036669B2 (en) * 2006-04-20 2011-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rthogonal resource reuse with SDMA beams
US20080081555A1 (en) 2006-10-03 2008-04-03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Co., Ltd Unified communication repeater
US20080096483A1 (en) 2006-10-20 2008-04-24 Wilson Electronics Power saving circuits for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amplifiers
US8385926B2 (en) * 2006-12-11 2013-02-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overage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7877066B2 (en) 2007-05-07 2011-01-25 Paratek Microwave Inc Techniques to reduce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an RF log-amp detector
US8478191B2 (en) 2007-06-01 2013-07-02 Nextivity, Inc. Short range booster with multiple antennas
AU2008310560A1 (en) * 2007-10-11 2009-04-16 Nextivity, Inc. Repeater for use in a CDMA UNII link
US8116254B2 (en) 2008-01-31 2012-02-14 Powerwave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repeater with smart uplink
KR101457704B1 (ko) 2008-06-19 2014-1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송수신기와 이를 구비한 중계국
US8498647B2 (en) * 2008-08-28 2013-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tributed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framework
US9711868B2 (en) * 2009-01-30 2017-07-18 Karl Frederick Scheucher In-building-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457021B2 (en) 2009-10-14 2013-06-04 Cellvine Ltd. Repeater system
KR101298590B1 (ko) 2009-12-21 2013-08-2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84255B1 (ko) * 2010-01-12 2018-08-01 래티스세미컨덕터코퍼레이션 홈 멀티미디어 네트워크에서의 비디오 관리 및 제어
US9025428B2 (en) * 2010-04-14 2015-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llocating and receiving tones for a frame
US8918692B2 (en) * 2010-12-16 2014-12-23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A.R.L. Data throughput for cell-edge users in a LTE network using down-link repeaters and up link HARQ relays
US8532566B2 (en) 2011-06-08 2013-09-10 Andrew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esensitization of a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for mobile wireless repeater systems
US8639180B2 (en) * 2011-08-23 2014-01-28 Wilson Electronics, Llc Verifying and mitigating oscillation in amplifiers
US8937874B2 (en) 2011-09-23 2015-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justing repeater gains based upon received downlink power level
US9318805B2 (en) * 2012-08-21 2016-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dating a beam pattern table
US9306640B2 (en) * 2012-09-07 2016-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for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US20140254389A1 (en) * 2013-03-05 2014-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8818263B1 (en) 2013-03-15 2014-08-26 Wilson Electronics, Llc Circuit isolation using a signal splitter/combiner
CA2814303A1 (en) 2013-04-26 2014-10-26 Cellphone-Mat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US11368195B2 (en) 2014-05-28 2022-06-21 Spatial Digital Systems, Inc. Active scattering for bandwith enhanced MIMO
US20160036574A1 (en) * 2014-07-31 2016-02-04 Tunnel Radio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into a shielded environment
US9634901B2 (en) * 2015-01-29 2017-04-25 Knuedge Incorporated Topology discovery in a computing system
US10027354B2 (en) * 2015-03-25 2018-07-17 Intel IP Corporation Phased array weighting for powe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with high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signals
KR101865463B1 (ko) * 2015-05-22 2018-06-07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송신을 구현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756805B2 (en) * 2015-06-03 2020-08-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lient node device with frequency conversion and methods for use therewith
WO2017075746A1 (en) * 2015-11-02 2017-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cell identifiers and other parameters for flexible duplex operations
KR102448170B1 (ko) * 2015-11-19 2022-09-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근거리 통신을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전자장치
US9608758B1 (en) * 2015-11-30 2017-03-28 Google Inc. Low cost gain clamped EDFA for TWD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plication
WO2017132629A1 (en) * 2016-01-27 2017-08-03 Ping Liang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hanced by intelligent self-organizing wireless distributed active antennas
WO2017215634A1 (en) * 2016-06-17 2017-12-21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for vehicles
WO2018044988A1 (en) 2016-09-02 2018-03-08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
US10673517B2 (en) * 2016-11-15 2020-06-02 Wilson Electronics, Llc Desktop signal booster
US10516922B2 (en) * 2017-01-20 2019-12-24 Cox Communications, Inc. Coherent gigabit ethernet an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oexistence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s module link extender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205552B2 (en) * 2017-01-20 2019-02-12 Cox Communications, Inc. Optical communications module link,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772145B2 (en) * 2017-03-29 2020-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nomous formation for backhaul networks
US10469298B2 (en) * 2017-05-12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asing reference signal dens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9152054A (zh) * 2017-06-16 2019-01-04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非授权频谱的波束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WO2019032977A2 (en) * 2017-08-11 2019-02-14 Cellphone-Mate, Inc. RADIO FREQUENCY SIGNAL AMPLIFIERS
JP6636587B2 (ja) * 2017-09-08 2020-01-29 華碩電腦股▲ふん▼有限公司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送信を考慮したアンライセンススペクトルにおけるチャネル利用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KR102166103B1 (ko) * 2017-09-20 2020-10-16 아서스테크 컴퓨터 인코포레이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WO2020000354A1 (en) * 2018-06-29 2020-01-02 Intel Corporation Cpu hot-swapp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67749A1 (en) 2019-11-13
US11394453B2 (en) 2022-07-19
CA3042362A1 (en) 2019-11-07
US10855363B2 (en) 2020-12-01
US20220352972A1 (en) 2022-11-03
US20210083756A1 (en) 2021-03-18
US20190341995A1 (en) 2019-11-07
US11750270B2 (en)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0365A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器系统
US11265029B2 (en)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oexistence management based on digital observation data
US11736133B2 (en) Coexistence management for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1283480B2 (en) Discrete time cancellation for providing coexsitence in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200067606A1 (en) Radio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oexistence management
US1039023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wireless network bridge
CN109983713A (zh) 用于增强邻接波段中的信号的信号增强器
TW202239157A (zh) 用於射頻通信系統之雙向可變增益放大器
CN110365392A (zh) 多频段增强器上的反馈对消
US10374652B2 (en) Antenna switching in a communication circuit
US11677535B2 (en) Concurrent communication in multiple TDD bands
TW202230971A (zh) 具有整合匹配網路的貝楞
TWI834711B (zh) 具有基於數位觀察資料之共存管理的射頻通信系統
US20230105554A1 (en) Radio frequency front end with differential paths
US8620227B2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electively connecting between a transmit chain and an antenna
KR2022001833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경로를 스위칭하기 위한 스위칭 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6436488A (zh) 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