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3706B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3706B
CN110413706B CN201910637201.5A CN201910637201A CN110413706B CN 110413706 B CN110413706 B CN 110413706B CN 201910637201 A CN201910637201 A CN 201910637201A CN 110413706 B CN110413706 B CN 1104137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index data
acquisition
index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72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3706A (zh
Inventor
林常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Corp filed Critical Neusoft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6372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3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3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3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3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3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06F16/2228Indexing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06F16/284Relational databas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这样,以指标数据队列为数据支持分时段显示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简单且直观。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数据处理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对监控对象(例如,设备)进行监控时,可以针对各种指标(例如,运行状态)采集相应指标下的指标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以获知监控对象在相应指标下的具体情况。指标中的一种类型为离散型指标,离散型指标不同于连续型指标,针对离散型指标采集到的指标数据是不连续的,其中,每种指标数据对应离散型指标的一种状态,例如,优秀、良好、中等、差,所以,在对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时,无法参考连续性指标的处理方式(例如,求平均值)进行处理。目前,在对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时,一般统计各种指标数据出现的次数或者在指定时间段内各种指标数据占所有采集到的指标数据的百分比,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只能获得监控对象的各种指标数据出现的分布情况,无法体现监控对象在不同时间的指标数据,从而无法得到监控对象在不同时间的状态,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以提升数据显示准确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所述第一采集时刻,更新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且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为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并且,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
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采集时刻,更新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包括:
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
将所述缺失信息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包括:
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和每一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所述时间轴;
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缺失信息,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缺失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所述第一采集时刻,更新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且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为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并且,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生成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
添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缺失信息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和每一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所述时间轴;
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缺失信息,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缺失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后,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之后,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由此,在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时,可以将数值相同、且采集时刻之间的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的指标数据映射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同一位置,并将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个指标数据与相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相关联,不仅可以记录每种指标数据出现的时刻,还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另外,还可以以指标数据队列为数据支持分时段显示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简单且直观。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得到指标数据队列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一种示例性的显示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另一种示例性的显示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介绍本公开提供的方法前,首先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进行简单说明。离散型指标是一种指标类型,针对离散型指标采集到的指标数据的数值是不连续的,对于同一离散型指标,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可以用于表征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示例地,离散型指标可以为设备状态,例如,风扇状态。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可以例如包括优秀、良好、中等、差。示例地,离散型指标为风扇状态,且该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分别为正常、轻微异常、严重异常、紧急,假设上述四种状态依次对应数值1~4,则若某时刻针对风扇状态这一指标采集到的指标数据的数值为3,说明该时刻风扇状态为严重异常。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就是对这类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所进行的数据处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是针对一种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对于需要对多种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的情况,其中的每一种离散型指标均可以按照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其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1中,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其中,目标离散型指标就是要进行数据处理的离散型指标,也就是说,欲针对某种离散型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就可以将该离散型指标作为目标离散型指标。对于每一种需要监控的指标,一般会采用周期性采集指标数据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例如,按照一定的采集间隔针对相应指标采集指标数据。其中,采集指标数据的时刻即为采集时刻,每个采集到的指标数据对应一个采集到该指标数据的采集时刻。
在步骤12中,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
其中,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并且,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第二采集时刻为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
在步骤13中,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在步骤14中,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后,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之后,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由此,在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时,可以将数值相同、且采集时刻之间的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的指标数据映射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同一位置,并将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个指标数据与相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相关联,不仅可以记录每种指标数据出现的时刻,还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另外,还可以以指标数据队列为数据支持分时段显示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简单且直观。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对上述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结合步骤11和步骤12对如何得到指标数据队列进行举例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在描述本公开提供的方法时,若无额外说明,所涉及到的离散型指标的所有指标数据均是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指标数据,例如,若针对某一时段内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则本公开所用到的指标数据是这一时段内采集到的所有指标数据,不包括非该时段之外采集到的任何指标数据。
在步骤11中,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而对于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所有指标数据来说,其中的每一个指标数据均会被作为第一指标数据一次。并且,各个指标数据被作为第一指标数据的顺序是严格按照采集到各个指标数据的采集时刻的先后顺序的,即,先被采集到的指标数据先被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后被采集到的指标数据后被作为第一指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所有指标数据,可以首先按照采集时刻从先到后的顺序进行排序,而后从前到后依次将每个指标数据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并针对每一第一指标数据进行后续的处理。通过预先排序的方式,在实际的数据处理时可以更加快速地确定下一个第一指标数据,提升处理效率。
下面对指标数据队列进行详细说明。
在初始情况下,指标数据队列为空,也就是指标数据队列中没有指标数据。由于初始情况相较于后续的情况存在区别,所以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可执行下列步骤:
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该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
这里的第一采集时刻即为采集到指标数据的各个采集时刻中最早的采集时刻,第一指标数据即为在最早采集时刻采集到的指标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步骤仅仅适用于指标数据队列为空的情况,当指标数据队列中存在了指标数据,将不再采用上述处理方式。
在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若在采集时刻1采集到的指标数据为指标数据1,且在采集时刻2(采集时刻1的下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指标数据为指标数据2,在采集到指标数据2之前,一般将指标数据1表征的状态视为采集时刻1至采集时刻2这一段时间内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其中,采集时刻2与采集时刻1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因此,在上述处理方式中,将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这样,指标数据的结束时刻减去起始时刻即可表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的持续时间,可以为后续可能需要的确定各种状态的出现比例提供数据支持。另外,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确定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的原理均可参考上述说明。
在按照上述处理方式处理完毕后,指标数据队列中不再为空,存在指标数据(最早采集到的指标数据),且该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如上文所述。
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每执行一次步骤11,即,每获取到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下述方式实现本公开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同时更新指标数据队列。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在这一情况中,本公开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即,步骤12):
若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该第一采集时刻与该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该第一采集时刻更新该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
其中,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为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可见,第二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对应的结束时刻为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且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
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说明第一指标数据与第二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是相同的;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说明采集到二者的采集时刻恰好相邻。可见,第一指标数据可以合并到第二指标数据中,相应地,可以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
示例地,根据第一采集时刻,更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
其中,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
采用上述方式,可以将符合相应条件的指标数据合并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已有的指标数据中,不仅使各指标数据出现的时间可知,从而各指标数据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数据的状态的时间可知,还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中,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在这一情况中,本公开提供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该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
其中,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
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说明第一指标数据与第二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是不同的,无法合并到该第二指标数据中。因此,需要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
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说明虽然第一指标数据与第二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相同,但是由于采集到二者的采集时刻之间还存在其他的应采集到指标数据的采集时刻,所以第一指标数据无法合并到第二指标数据中。因此,需要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
采用上述方式,对于无法合并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已有的指标数据中的指标数据,作为新的指标数据添加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可以使各指标数据出现的时间可知,从而各指标数据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数据的状态的时间可知。
另外,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说明在第一采集时刻和第二采集时刻之间存在应针对目标离散型数据进行数据采集的采集时刻,但这样的采集时刻并没有对应的指标数据,可以认为这一(或,这些)采集时刻出现漏采集数据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本公开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若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
将缺失信息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第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
其中,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
由上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说明在第一采集时刻和第二采集时刻之间存在应针对目标离散型数据进行数据采集的采集时刻,但这样的采集时刻并没有对应的指标数据,可认为这一(或,这些)采集时刻未采集到指标数据。因此,可以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并且,将缺失信息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第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可以表示从该起始时刻到该结束时刻数据缺失。
采用上述方式,对于漏采集指标数据的情况,可以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并将缺失信息添加到指标数据队列中,可以使指标数据队列更加完整,且各缺失信息出现的时间可知,从而漏采集指标数据的时间可知。
下面将结合一个具体的示例,对上文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首先对示例中可能使用的信息进行简单说明:
在本示例中,共包含T0~T6这七个采集时刻,且后一采集时刻与前一采集时刻的时间间隔为预设的采集间隔。每个采集时刻及各自对应的指标数据为:
{T0-D0_1;T1-D1_1;T2-D2_2;T3-X;T4-D4_2;T5-X;T6-D6_3}。
其中,D0~D6分别表示指标数据,“1”、“2”、“3”分别为指标数据的数值,D0_1表示采集时刻T0采集到的指标数据D0的数值为1,X表示无指标数据。由于T3、T5这两个时刻没有对应的指标数据,因此不会被作为第一采集时刻。在确定指标数据队列时,将依次将采集时刻T0~T6(不含T3、T5)作为第一采集时刻。见下文中的①至⑤。
①将采集时刻T0作为第一采集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空:
对应于上文中的初始情况,将D0_1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采集时刻T0作为D0_1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T1(采集时刻T0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D0_1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T0_T1:1},其中,“T0_T1:1”表示指标数据队列中的一个指标数据,且该指标数据的数值为1,起始时刻为T0,结束时刻为T1。为描述方便,后文中均以此方式表示指标数据队列,但指标数据队列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此。
②针对将采集时刻T1作为第一采集时刻:
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T0_T1:1}。
第一指标数据为D1_1(数值为1),第二指标数据为“T0_T1:1”,第二采集时刻为T0。可见,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因此,根据该第一采集时刻,更新该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更新为{T0_T2:1}。
③针对将采集时刻T2作为第一采集时刻:
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T0_T2:1}。
第一指标数据为D2_2(数值为2),第二指标数据为“T0_T2:1”,第二采集时刻为T2。可见,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且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因此,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更新为{T0_T2:1;T2_T3:2}。
④针对将采集时刻T4作为第一采集时刻:
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T0_T2:1;T2_T3:2}。
第一指标数据为D4_2(数值为2),第二指标数据为“T2_T3:2”,第二采集时刻为T2。可见,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因此,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
{T0_T2:1;T2_T3:2;T4_T5:2}。
而又由于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还需要生成缺失信息。并且,将缺失信息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第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被更新为:
{T0_T2:1;T2_T3:2;T3_T4:XX;T4_T5:2}。
其中,XX表示缺失信息。上述两种对于指标数据队列的更新(添加指标数据与添加缺失信息)的先后顺序不限,可以先后更新,还可同时更新。但最终得到的指标数据队列总是:
{T0_T2:1;T2_T3:2;T3_T4:XX;T4_T5:2}。
⑤针对将采集时刻T6作为第一采集时刻:
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
{T0_T2:1;T2_T3:2;T3_T4:XX;T4_T5:2}。
第一指标数据为D6_3(数值为3),第二指标数据为“T4_T5:2”,第二采集时刻为T4,可见,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且该第一采集时刻与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因此,将该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该第一采集时刻作为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该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第一指标数据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并且,还需要生成缺失信息,并将缺失信息添加至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第一采集时刻作为该缺失信息在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此时,指标数据队列为:
{T0_T2:1;T2_T3:2;T3_T4:XX;T4_T5:2;T5_T6:XX;T6_T7:3}。
由此,最终得到的指标数据队列为:
{
T0_T2:1;
T2_T3:2;
T3_T4:XX;
T4_T5:2;
T5_T6:XX;
T6_T7:3
}。
在一种可能示例中,上述过程中的判断逻辑流程可以整理如图2所示。
接下来,将结合步骤13和步骤14对数据显示进行举例说明。
由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3中,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在步骤14中,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其中,在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可以使显示的该状态覆盖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整个区间。示例地,若指标数据队列为:
{00_10:K1;10_25:K2;25_40:K3},
则显示图可以如图3所示。
采用上述方式,以指标数据队列为数据支持,将指标数据以时间轴形式进行展示,简单且直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指标数据队列中存在缺失信息,即存在漏采集的情况,则本公开提供的方法中,步骤1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和每一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相应地,本公开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针对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缺失信息,在时间轴上由该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缺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缺失信息和指标数据的显示可以采用相同的显示方式,例如,都在相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之间持续性显示相应指标数据对应的状态或缺失信息。示例地,若指标数据队列为:
{
T0_T2:1;
T2_T3:2;
T3_T4:XX;
T4_T5:2;
T5_T6:XX;
T6_T7:3
},
则显示图可以如图4所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缺失信息和指标数据的显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显示方式,例如,在相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之间持续性显示相应指标数据对应的状态,而仅在相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所包含的采集时刻显示缺失信息。示例地,若指标数据队列为:
{
T0_T2:1;
T2_T3:2;
T3_T4:XX;
T4_T5:2;
T5_T6:XX;
T6_T7:3
},
则显示图可以如图5所示。
采用上述方式,以指标数据队列为数据支持,不仅将指标数据以时间轴形式进行显示,还将缺失信息以时间轴形式进行显示,直观且准确。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数据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60包括:
获取模块61,用于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处理模块62,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根据所述第一采集时刻,更新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且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为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并且,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
生成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第一显示模块64,用于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62用于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62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62包括:
生成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
添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缺失信息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可选地,所述生成模块63用于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和每一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所述时间轴;
所述装置60还包括:
第二显示模块,用于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缺失信息,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缺失信息。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该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703,输入/输出(I/O)接口704,以及通信组件7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7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7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7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7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7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联系人数据、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7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7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702或通过通信组件7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704为处理器7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705用于该电子设备7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在此不做限定。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7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7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700的处理器7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1900可以被提供为一服务器。参照图8,电子设备1900包括处理器1922,其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以及存储器1932,用于存储可由处理器1922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器193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器1922可以被配置为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另外,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电源组件1926和通信组件1950,该电源组件1926可以被配置为执行电子设备1900的电源管理,该通信组件1950可以被配置为实现电子设备1900的通信,例如,有线或无线通信。此外,该电子设备19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1958。电子设备1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9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等等。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193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1900的处理器1922执行以完成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代码部分。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且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为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并且,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生成用于表征数据缺失的缺失信息;
将所述缺失信息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缺失信息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二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包括:
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和每一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所述时间轴;
所述方法还包括:
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缺失信息,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缺失信息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缺失信息。
5.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在第一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第一指标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指标数据队列用于存储在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前的采集时刻采集到的针对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指标数据,且所述第二采集时刻为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最晚的采集时刻;并且,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具有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且不同数值的指标数据用于表征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不同状态;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每一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生成时间轴;
第一显示模块,用于针对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每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时间轴上由该指标数据对应的起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限定的区间上显示该指标数据所表征的所述目标离散型指标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不同,或者,若所述第一指标数据的数值与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第二指标数据的数值相同、且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二指标数据对应的第二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则将所述第一指标数据添加至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并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起始时刻、且将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作为所述第一指标数据在所述指标数据队列中的结束时刻,其中,所述第一采集时刻的下一采集时刻与所述第一采集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所述预设的采集间隔。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0637201.5A 2019-07-15 2019-07-15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4137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7201.5A CN110413706B (zh) 2019-07-15 2019-07-15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7201.5A CN110413706B (zh) 2019-07-15 2019-07-15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3706A CN110413706A (zh) 2019-11-05
CN110413706B true CN110413706B (zh) 2022-03-04

Family

ID=6836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7201.5A Active CN110413706B (zh) 2019-07-15 2019-07-15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37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07251B (zh) * 2021-02-04 2021-05-28 浙江所托瑞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服务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7260A (zh) * 2010-06-30 2010-11-17 浙江大学 一种自适应同步策略的工业过程最优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3577898A (zh) * 2013-11-18 2014-02-1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力行业的负荷控制分配方法及系统
US9245148B2 (en) * 2009-05-29 2016-01-26 Bitspray Corporation Secure storage and accelerate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ov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6962B2 (en) * 2013-09-10 2016-05-31 Vmware, Inc. Extensible multi-tenant cloud-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for extending functionalitie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a multi-tenant cloud-manag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5148B2 (en) * 2009-05-29 2016-01-26 Bitspray Corporation Secure storage and accelerate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ov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1887260A (zh) * 2010-06-30 2010-11-17 浙江大学 一种自适应同步策略的工业过程最优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3577898A (zh) * 2013-11-18 2014-02-1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电力行业的负荷控制分配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离散数据和离散函数的可视化;张志涌等;《MATLAB教程》;20150131;第174-176页 *
第五节交通噪声测定方法;周灢麟等;《汽车噪声原理、检测与控制》;19951031;第15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3706A (zh)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51539A (zh) 元数据校验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4396705B (zh) 空调故障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US10897512B2 (en) Generating push notifications
CN110413706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129573A (zh) 程序运行的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32928A (zh) 基于系统层级的告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697067B2 (en) Monitoring system and monitoring method
US20080010315A1 (en) Platform management of high-availability computer systems
CN109240893B (zh) 应用运行状态查询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7066564B (zh) 一种基于安卓列表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14647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subject state change notification
US949527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playing blade chassis data
CN113590017A (zh)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7168776B (zh) 一种事件统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828894B (zh) 设备状态数据的采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4416518A (zh) 测试用例指标的验证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20072862A1 (en) Gui-base appl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warnings of the same
CN111080250B (zh) 流程回退补偿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18181008A (ja) サーバ装置
CN112131297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96269B (zh) 一种信息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738718A (zh) 区块链更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5016823B (zh) 目标软件升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6684306B (zh) 一种故障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435374A (zh) 程序运行异常分析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