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1075A - 冷凝器及空调 - Google Patents

冷凝器及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1075A
CN110411075A CN201910547399.8A CN201910547399A CN110411075A CN 110411075 A CN110411075 A CN 110411075A CN 201910547399 A CN201910547399 A CN 201910547399A CN 110411075 A CN110411075 A CN 110411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intermediate tube
refrigerant
open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73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1075B (zh
Inventor
王伟锋
矫立涛
常利华
邱洪刚
李丛辰
夏褚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473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11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11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1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1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1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器及空调。本发明旨在解决制热时,流动通道的长度较大,使得冷媒在冷凝器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冷凝器容易结霜的问题。本发明的冷凝器包括多个冷凝管。上述多个冷凝管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与压缩机连通,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与蒸发器连通,冷凝管通过第一中间管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中间管上。通过上述设置,在制热过程中,冷凝器内的冷媒经第一中间管和第一开口回流至压缩机,与冷凝器内的冷媒只经第一开口回流至压缩机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制热过程中冷媒能够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减少了冷媒在冷凝器内的存留时间,避免冷凝器结霜。

Description

冷凝器及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凝器及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蒸发器;其中,冷凝器通常放置在室外环境中,冷凝器是空调与室外环境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冷凝器一般包括多个冷凝管,各冷凝管平行且间隔的设置,各冷凝管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与压缩机和蒸发器连通,蒸发器通常设置在室内。空调工作时,在制冷过程中,压缩机向冷凝器注入高压气态冷媒,冷媒经流动通道流向蒸发器,在冷媒流动过程中,通过冷凝管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以实现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交换,并且气态冷媒逐渐液化;之后液态冷媒流入到蒸发器内,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气化,进而吸收室内环境的热量,以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在此之后,气化后的冷媒回流到压缩机内;在制热过程中,压缩机的出口与蒸发器连通,压缩机的进口与流动通道连通,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蒸发器内,冷媒在蒸发器内逐渐液化,进而释放热量,之后液态冷媒流入到冷凝器内,液态冷媒在冷凝器中逐渐气化,进而吸收外界环境的热量。
在上述冷凝器中,制热时,液态冷媒经流动通道进入到压缩机内;流动通道的长度较大,使得冷媒在冷凝器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冷凝器容易结霜。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冷凝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冷凝器制热时,液态冷媒经流动通道进入到压缩机内;流动通道的长度较大,使得冷媒在冷凝器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冷凝器容易结霜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各所述冷凝管之间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用于与压缩机连通,所述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用于与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冷凝管还通过第一中间管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中间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经所述第一中间管向所述第一开口流动。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前一所述冷凝管与后一所述冷凝管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管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中间管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中间管与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每一所述第一中间管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单向阀。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器还包括第二中间管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中间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管上,所述第二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经所述第二中间管流向与所述第二中间管连通的所述连接管;所述第一中间管和所述第二中间管与不同的所述连接管连通。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中间管为多个,每一所述第二中间管与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每一所述第二中间管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单向阀。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器还包括与所述冷凝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尾管,所述尾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三中间管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尾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尾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中间管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由所述第二开口流向所述尾管。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三中间管通过第四中间管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四中间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流向所述第一开口。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尾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尾管串联。
在上述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二中间管通过分液头与所述尾管的第一端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冷凝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及空调包括第一中间管、第一单向阀以及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上述多个冷凝管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与压缩机连通,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与蒸发器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的冷凝管通过第一中间管与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中间管上,并且第一单向阀只允许冷媒向第一开口流动。通过上述设置,在制热过程中,来自蒸发器的冷媒经第二开口进入到冷凝器内,此时第一单向阀开启,冷凝器内的冷媒经第一中间管和第一开口回流至压缩机,与冷凝器内的冷媒只经第一开口回流至压缩机相比,冷媒能够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减少了冷媒在冷凝器内的存留时间,避免冷凝器结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热水器内胆来描述本发明的热水器内胆加工设备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冷凝管;
101:第一开口;
102:连接管;
103:第二开口;
20:第一中间管;
201:第一单向阀;
30:第二中间管;
301:第二单向阀;
40:尾管;
50:第三中间管;
501:第三单向阀;
60:分液头;
70:第四中间管;
701:第四单向阀;
80:蒸发器;
9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发明的冷凝器是结合空调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其他具有制冷或者制热需求的场景均可配置本发明的冷凝器。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内设置有蒸发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以及冷凝器;在制冷过程中,压缩机的进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出口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通过节流装置(如节流阀或者毛细管)连通,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冷凝器内,气态冷媒通过冷凝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同时冷媒逐渐液化;之后液态冷媒经节流装置流入到蒸发器内,液态冷媒在蒸发器内气化,以吸收室内环境中的热量实现制冷。在制热过程中,压缩机的出口与蒸发器连通,压缩机的进口与冷凝器连通,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通过节流装置连通;压缩机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蒸发器内,气态冷媒在蒸发器内逐渐液化,进而向室内释放热量,之后液态冷媒经经节流装置流入到冷凝器内,液态冷媒在冷凝器内气化,最后气态冷媒回流到压缩机的进口内。
冷凝器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各冷凝管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与压缩机和蒸发器连通。制热过程中,来自蒸发器的液态冷媒经流动通道进入到压缩机;流动通道的长度较大,冷媒在冷凝管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容易导致蒸发器结霜。
下面结合上述空调阐述本发明的冷凝器的优选技术方案。
首先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具体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10,各冷凝管10之间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101用于与压缩机90连通,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103用于与蒸发器80连通;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3之间的至少一个冷凝管10还通过第一中间管20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一中间管20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01,第一单向阀201只允许冷媒经第一中间管20向压缩机90流动。
为了提高冷凝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速率,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还可以包括散热片,散热片与冷凝管10垂直设置,并且散热片为多个,多个散热片平行且间隔的设置;散热片上设置有安装孔,冷凝管10穿设在安装孔内。如此设置可以增大冷凝器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冷凝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速率。
本实施例中冷凝管10可以由铜、铝的等金属材质构成,由于金属具有较高的导热性,使得由金属构成的冷凝管10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速率快。
本实施例中,多个冷凝管10之间串联,具体的为前一冷凝管10的出口与后一冷凝管10的进口连通,以使多个冷凝管10构成供冷媒流动的通道。在一个可实现的方式中,冷凝管10可以为直管,冷凝管10的进口通过连接管102与上一冷凝管10的出口连通,冷凝管10出口通过连接管102与下一冷凝管10的进口连通,以实现冷凝管10之间的串联,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连接管102。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冷凝管10呈“U”形,冷凝管10的进口和出口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冷凝管10的进口也可以通过连接管102与上一冷凝管10的出口连通,冷凝管10出口通过连接管102与下一冷凝管10的进口连通,以实现冷凝管10之间的串联,此时连接管102只位于冷凝器的一侧。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冷凝管10之间通过连接管102实现串联,连接管102可以呈半圆形或者“U”形。
本实施例中,各冷凝管10串联,位于流动通道一端的冷凝管10的进口即为第一开口101,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连通;位于流动通道另一端的冷凝管10的出口即为第二开口103,第二开口103与蒸发器80连通。具体地,在制冷过程中,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的出口连通,以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冷凝器内,进而经冷凝器流入到蒸发器80内,蒸发器80与压缩机90的进口连通,冷媒流经蒸发器80后回流至压缩机90;在制热过程中,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的进口连通,蒸发器80与压缩机90的出口连通,此时压缩机90首先将冷媒注入到蒸发器80内,流经蒸发器80的冷媒经冷凝器回流至压缩机90,也即是说,制冷过程和制热过程中冷媒在冷凝器的流动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3之间的冷凝管10通过第一中间管20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一中间管20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01,第一单向阀201只允许冷媒流向第一开口101。如此设置,在制冷过程中,第一单向阀201关闭,以阻止来自压缩机90的冷媒经第一中间管20流入到冷凝管10,由压缩机90流出的冷媒只能经过第一开口101流入冷凝管10,冷媒依次流经各冷凝管10后,由第二开口103流出冷凝器,并进入到蒸发器80内;冷媒在冷凝管10内的流动时间较长,可以充分的将热量释放至外界环境中。在制热过程中,由蒸发器80流入到第二开口103的冷媒在流动通道内向第一开口101流动,部分冷媒经第一开口101流入到压缩机90,与此同时第一单向阀201开启,部分冷媒还经第一中间管20流入到压缩机90内,可以使冷凝管10内的冷媒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90,避免制热过程中冷媒在冷凝管10内的流动时间过长,进而避免冷凝管10结霜。值得说明的是,第一中间管20直接与第一开口101连通,可以为第一中间管20直接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连通;当然,第一中间管20可以直接与压缩机90连通,第一中间管20和第一开口101同时与压缩机90的进口或者出口连通,以实现第一中间管20与第一开口101之间的间接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管20与冷凝管10连通,具体地,第一中间管20可以直接与冷凝管10连通;当冷凝管10之间通过连接管102串联时,第一中间管20也可以与至少一个连接管102连通。第一中间管20与连接管102连通与第一中间管20直接与冷凝管10连通相比,可以避免在冷凝管10上开孔,进而简化冷凝管10的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工作过程为:制冷过程中,压缩机90的出口与第一开口101连通,此时第一单向阀201关闭;压缩机90将高压气态冷媒依次注入到各冷凝管10内,最后经第二开口103流入到蒸发器80内;气态冷媒在冷凝管10内液化,以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液态冷媒在蒸发器80内气化,进而吸收室内环境的热量,以实现制冷;上述过程中,冷媒流经各冷凝管10之后进入到蒸发器80内,冷媒在冷凝管10内的流动的时间较长,冷媒能够充分的将热量释放到外界环境中。在制热过程中,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的进口连通,蒸发器80与压缩机90的出口连通,压缩机90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蒸发器80内,冷媒在蒸发器80内液化,进而向室内环境中释放热量,液态冷媒经第二开口103流入到冷凝器内,并且冷媒逐渐向第一开口101流动,在此过程中,液态冷媒逐渐气化,进而吸收外界环境的热量;此时第一单向阀201开启,冷媒经第一中间管20和第一开口101同时向压缩机90流动,使得冷媒能够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90。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通过使各冷凝管10之间串联,以构成流动通道,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连通,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103与蒸发器80连通,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3之间的冷凝管10通过第一中间管20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一中间管20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01,第一单向阀201只允许冷媒流向第一开口101;在制热过程中,来自蒸发器80的冷媒经第二开口103进入到冷凝器内,此时第一单向阀201开启,冷凝器内的冷媒经第一中间管20和第一开口101回流至压缩机90,与冷凝器内的冷媒只经第一开口101回流至压缩机90相比,冷媒能够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90,减少了冷媒在冷凝器内的存留时间,避免冷凝器结霜。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中间管20为多个,每个第一中间管20与一个连接管102连通,每一第一中间管20上均设置有第一单向阀201。
如此设置,在制冷过程中各第一单向阀201均关闭,冷媒只能经第一开口101流入到流动通道内;在制热过程中,各第一单向阀201均开启,来自蒸发器80的冷媒可以经各第一中间管20以及第一开口101回流至压缩机90,以进一步缩短冷媒在冷凝器内存留的时间,进一步避免冷凝器结霜。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还包括第二中间管30以及第二单向阀301,第二中间管30的一端与连接管102连通,第二中间管30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口103连通;第二单向阀301设置在第二中间管30上,第二单向阀301只允许冷媒流经第二中间管30向与第二中间管30连通的连接管102;第一中间管20和第二中间管30与不同的连接管102连通。
如此设置,在制热过程中,蒸发器80可以通过第二开口103和第二中间管30同时向冷凝器内注入冷媒,提高了冷媒的注入速率,进而可以将蒸发器80内的冷媒快速的注入到冷凝器内,提高制热效果。
其中,第一中间管20和第二中间管30与不同的连接管102连通,可以避免来自第二中间管30的冷媒不经过冷凝管10而直接流入到第一中间管20内,进而避免冷媒不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而进入到压缩机90内。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二中间管30上的第二单向阀301在制冷过程中关闭,以使冷媒依次经过各冷凝管10,并由第二开口103流入到蒸发器80内;在制热过程中,各第二单向阀301开启,以使蒸发器80内流出的冷媒可以经各第二中间管30以及第二开口103同时流入到蒸发器80内。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二中间管30为多个,每一第二中间管30与一个连接管102连通,每一第二中间管30上均设置有第二单向阀301。如此设置,在制热过程中,来自蒸发器80的冷媒可以通过各第二中间管30以及第二开口103同时流入到冷凝器内,进一步提高制热效果。
本实施例优选地,相邻两个第一中间管20与流动通道的第一连通位置在流动通道上的距离相等;相同的,相邻两个第二中间管30与流动通道的第二连通位置在流动通道上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每一第一连通位置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连通位置之间,并且该第一连通位置与两个第二连通位置在流动通道上的距离相等;以保证每一第一连接管20内的冷媒流速相同。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冷凝器还包括与冷凝管10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尾管40,尾管40的第一端通过第三中间管50与第二开口103连通,尾管40的第二端与蒸发器80连通;第二中间管30与尾管40的第一端连通;第三中间管50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501,第三单向阀501只允许冷媒由第二开口103流向尾管40。
如此设置,在制热过程中,由蒸发器80流出的冷媒先经尾管40的第二端流入到尾管40内,进而经尾管40的第一端流入到各第二中间管30内;尾管40可以储存由蒸发器80流出的冷媒,并且冷媒在流经尾管40时可以预先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尾管40为多个,多个尾管40串联。多个串联的尾管40可以储存更多的冷媒;另外随着尾管40长度的增长,流经尾管40时可以更好的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热交换。优选地,尾管4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当然,尾管40的数量还可以为四个、五个、六个等。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尾管40的数量需小于冷凝管10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中间管30通过分液头60与尾管40的第一端连通。尾管40通过分液头60与各第二中间管30连通,可以使冷媒均匀的分配至各第二中间管30。
具体地,分液头60包括本体,本体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进口,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出口,进口与尾管40连通,每一出口与一个第二中间管30连通;使用时,来自尾管40的冷媒先进入到容纳腔内,再分配至各第二中间管30内。
继续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第三单向阀501和第二开口103之间的第三中间管50通过第四中间管70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四中间管70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701,第四单向阀701只允许冷媒流向第一开口101。
如此设置,在制热过程中第二开口103流出的冷媒可以经第四中间管70回流至压缩机90,进一步缩短冷媒在冷凝器内存留的时间,避免冷凝器结霜。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工作过程为:制冷过程中,第一单向阀201、第二单向阀301以及第四单向阀701关闭,第三单向阀501开启;此时压缩将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第一开口101内,冷媒依次经过各冷凝管10,进而经第二开口103流入到第三中间管50,冷媒经第三中间管50流入到尾管40内,进而经尾管40的第二端流入到蒸发器80内;在冷媒流经冷凝管10和尾管40的过程中,其他冷媒向外界环境释放热量而逐渐液化;呈液态的冷媒进入蒸发器80之后,液态冷媒吸收室内环境的热量而逐渐气化,进而降低室内环境的温度,由蒸发器80流出的冷媒回流至压缩机90。在制热过程中,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进口连通,蒸发器80与压缩机90的出口连通,第一单向阀201、第二单向阀301以及第四单向阀701开启,第三单向阀501关闭;此时压缩机90将高压气态冷媒注入到蒸发器80内,冷媒在蒸发器80内液化,进而向室内环境释放热量;液化后的冷媒进入到尾管40的第二端,冷媒经过尾管40后进入到分液头60内,进而进入到各第二中间管30内;冷媒经各第二中间进入到不同的连接管102内;与此同时,冷凝管10内的冷媒经第一开口101、各第一中间管20以及第四中间管70流出,并回流至压缩机90。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器包括第一中间管20、第一单向阀201以及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10。上述多个冷凝管10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101与压缩机90连通,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103与蒸发器80连通,第一开口101和第二开口103之间的冷凝管10通过第一中间管20与第一开口101连通,第一单向阀201设置在第一中间管20上,并且第一单向阀201只允许冷媒向第一开口101流动。通过上述设置,在制热过程中,来自蒸发器80的冷媒经第二开口103进入到冷凝器内,此时第一单向阀201开启,冷凝器内的冷媒经第一中间管20和第一开口101回流至压缩机90,与冷凝器内的冷媒只经第一开口101回流至压缩机90相比,冷媒能够快速的回流至压缩机90,减少了冷媒在冷凝器内的存留时间,避免冷凝器结霜。
继续参照图1。在其他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冷凝器。其中冷凝器与上述冷凝器的结构大体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空调还包括压缩机90以及蒸发器80,在制冷过程中,压缩机90的出口与冷凝器的第一开口101连通,冷凝器的第二开口103以及压缩机90的进口均与蒸发器80连通;在制热过程中,压缩机90的进口与冷凝器的第一开口101连通,冷凝器的第二开口103以及压缩机90的出口均与蒸发器80连通。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冷凝管,各所述冷凝管之间串联,以构成供冷媒流动的流动通道;
所述流动通道的第一开口用于与压缩机连通,所述流动通道的第二开口用于与蒸发器连通;
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冷凝管还通过第一中间管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一中间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经所述第一中间管向所述第一开口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前一所述冷凝管与后一所述冷凝管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管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管为多个,每个所述第一中间管与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每一所述第一中间管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单向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第二中间管以及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中间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管上,所述第二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经所述第二中间管流向与所述第二中间管连通的所述连接管;
所述第一中间管和所述第二中间管与不同的所述连接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中间管为多个,每一所述第二中间管与一个所述连接管连通,每一所述第二中间管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单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与所述冷凝管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尾管,所述尾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三中间管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尾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尾管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中间管上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由所述第二开口流向所述尾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所述第三中间管通过第四中间管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四中间管上设置有第四单向阀,所述第四单向阀只允许所述冷媒流向所述第一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为多个,多个所述尾管串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中间管通过分液头与所述尾管的第一端连通。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
CN201910547399.8A 2019-06-24 2019-06-24 冷凝器及空调 Active CN110411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7399.8A CN110411075B (zh) 2019-06-24 2019-06-24 冷凝器及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7399.8A CN110411075B (zh) 2019-06-24 2019-06-24 冷凝器及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1075A true CN110411075A (zh) 2019-11-05
CN110411075B CN110411075B (zh) 2021-10-29

Family

ID=68359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7399.8A Active CN110411075B (zh) 2019-06-24 2019-06-24 冷凝器及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110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0266A1 (zh) * 2021-09-19 2023-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35A (zh) * 2004-07-22 2005-03-23 春兰(集团)公司 热泵空调器的制冷剂流道布置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空调器
CN101706133A (zh) * 2009-11-20 2010-05-12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CN104235965A (zh) * 2013-06-24 2014-12-24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室外机冷凝器及空调器
JP2015206569A (ja) * 2014-04-23 2015-11-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35A (zh) * 2004-07-22 2005-03-23 春兰(集团)公司 热泵空调器的制冷剂流道布置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空调器
CN101706133A (zh) * 2009-11-20 2010-05-12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CN104235965A (zh) * 2013-06-24 2014-12-24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室外机冷凝器及空调器
JP2015206569A (ja) * 2014-04-23 2015-11-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0266A1 (zh) * 2021-09-19 2023-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1075B (zh) 2021-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6083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751754B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7110577B (zh) 热交换装置及具备该热交换装置的空调机
US8662148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0419350C (zh) 同时制冷和制热型复式空调的过冷设备
CN21671662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KR101755456B1 (ko) 열교환기
US20110061845A1 (en) Heat exchanger
US967117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heat
CN209744695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6481725U (zh) 制冷系统及其制冷设备
TW201217729A (en) characterized by making the gas refrigerant from the second outer route and the inner route join at the refrigerant route to flow into the compressor
US11754320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heat absorbing heat exchangers
CN110411075A (zh) 冷凝器及空调
JPWO2018051409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3494790A (zh) 制冷系统、化霜控制方法及其制冷设备
CN101021376A (zh) 冷凝器
CN106091742A (zh) 变管径热交换装置及管路系统
CN106556175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208846601U (zh) 一种冷水热泵机组及空调设备
CN206037476U (zh) 一种风冷热泵系统
KR20190089433A (ko) 실외 열교환기
KR100755008B1 (ko) 증기냉매 조기회수용 분기관을 구비한 냉각장치
US20150096311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heat
CN105526740A (zh) 蒸发器及包含该蒸发器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