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00982A -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00982A
CN110400982A CN201910583327.9A CN201910583327A CN110400982A CN 110400982 A CN110400982 A CN 110400982A CN 201910583327 A CN201910583327 A CN 201910583327A CN 110400982 A CN110400982 A CN 110400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re
parallel
charging
battery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33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超
王睿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833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009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00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00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本申请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充放电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涉及但不限于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进而电子设备的电池容量、电池体积、电池充电时间等越来越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关注。
目前,智能手机等手持电子终端设备,一般采用锂电池作为电源。其充电系统设计,按照电池的电芯部分的设计不同,可以分为单节锂离子电芯充放电系统和多节锂电芯充放电系统。在多节锂电芯充放电系统中,又可以分为多节电芯并联充放电系统和多节电芯串联充放电系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
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三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放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
第四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其中:
所述电量计,用于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例提供一种充放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
利用所述电量计,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此,能够实现智能切换两个电芯的串并联状态来完成充放电。
附图说明
图1A为相关技术中单电芯充放电系统示意图;
图1B为相关技术中两电芯串联充放电系统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两电芯充放电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充放电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一种硬件实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地,智能手机充电系统设计中,采用单电芯设计,最多采用两个电芯。两电芯并联充电系统,一般采用和单电芯充电系统一样的设计,将两个并联的电芯当成一个电池来处理。
两电芯串联充电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单电芯充电系统的设计方案有较大区别,且为了兼容之前更为普及的单电芯充电系统所使用的电源适配器,例如AC (AlternatingCurrent,交流电)220V(伏)转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5V 输出的USB(Universal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端口充电器,需要增加专用的充放电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图1A为相关技术中单电芯充放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A所示,因为快充需求的增加,进入电芯的充电电流越来越大,对电池连接器,连接线缆或FPC(Flexible circuitboard,柔性电路板) 和电池保护板的低阻抗要求越来越高,这会导致发热风险增加和成本大幅度增加。图1B为相关技术中两电芯串联充放电系统示意图,如图1B所示,因为电芯串联造成电压成倍增加,所以放电系统设计中必须增加额外的电路来进行电压转换,因为核心芯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内存和电源管理芯片PMU(PowerManagement Unit,电源管理单元)等都是5V以下供电,这会导致电池能量转化率降低,也会导致设计更复杂,成本增加。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申请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不同于相关技术中的两节锂电芯“并联充电/并联放电”的设计,也不同于常规的两节锂电芯“串联充电/串联放电”的设计,而是采用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并联放电的方式完成系统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案可以根据接入充电器(即适配器)的类型自动适配,智能切换两个电芯的串并联状态来完成充放电,从而可以突破两电芯并联电池系统的“并联充电/并联放电”设计中超大电流要求充电通道尽量减少阻抗的障碍,也可以减少“串联充电/串联放电”带来的IC成本增加,和电池降压转换带来的效率损失。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并联放电”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以前的硬件IC方案和充电器配件,并大幅节约成本,提升效率,降低热损失。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2A所示,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201,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各种类型的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设备,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导航仪、数字电话、视频电话、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一体机等。所述服务器在实现的过程中可以是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固定终端如个人计算机和服务器集群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计算设备。
这里,所述电芯指的是单个含有正、负极的电化学电芯。通常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的充放电电池是由电芯(单个或多个电芯)和保护电路板组成的,因此,电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充电电池的质量。目前大多数的电子设备都是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即由锂离子电芯组成的电池,且大多数电子设备都是单个电芯组成的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包括两个电芯,也包括两个以上的电芯,对于电芯的具体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做限制。
第一控制芯片202,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 201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可以是电子设备的CPU,PMIC或者额外的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等器件。并且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可以通过控制低阻抗开关IC或者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去切换至少两个电芯的串并联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时,所述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中并联充电IC,所述并联充电IC可以由电子设备的PMIC和可选充电IC并联组成,当然,也可以直接由PMIC中的集成充电 IC对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进行充电。也就是说,可以先由适配器对所述并联充电IC或PMIC中的集成充电IC进行供电,再由所诉并联充电IC或PMIC 中的集成充电IC对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时,所述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直充IC,即通过所述直充IC连接适配器,直接由适配器对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条件可以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例如,第一充电条件可以为连接的适配器为普通的DC电源,第二充电条件可以为连接的适配器为QC(QuickCharge)4.0充电器(即高通发布的第四代快速充电技术对应的充电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此,能够实现在充电时电芯串并联的智能适配。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2B所示,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201,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第一控制芯片202,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 201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充电通路203,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充电;
这里,所述充电通路,可以包括多个充电通路。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电芯分别对应一条充电通路。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电芯的充电通路相同。
第二控制芯片204,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203;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对应的充电通路203。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可以是电子设备的CPU,PMIC或者额外的MCU等器件。并且所述第二控制芯片,可以通过控制低阻抗开关IC 或者MOSFET,去控制导通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在串并联状态下对应的充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可以是电子设备中并联充电IC和适配器组成的充电通路,所述并联充电IC可以由电子设备的PMIC和可选充电IC并联组成,当然,可以是由所述PMIC中的集成充电IC和适配器组成的充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直充IC通过充电线缆连接适配器组成的充电通路,这里,所述直充IC 不具备电池管理功能,相当于一个带保护功能的开关,与适配器等共同构成一个充电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条件可以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此,能够实现在充电时电芯串并联的智能适配。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如图2C所示,所述电子设备200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201,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第一控制芯片202,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 201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充电通路203,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充电;
第二控制芯片204,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对应的充电通路。
这里,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举例来说,当适配器接入时,需要基于快充通信协议,做充电器身份的识别。当识别出所述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时,就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当识别出所述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时,就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当然,如果所述适配器与系统握手不成功,无法识别所述适配器的类型时,也可以将所述适配器认为是第一类型的适配器,这样,达到了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的效果。
第三控制芯片205,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放电通路206,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
第四控制芯片207,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201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这里,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时,则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并由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负载提供电能,达到了并联放电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第三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放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第四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如此,能够实现智能切换两个电芯的串并联状态来完成充放电,即实现“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 并联放电”。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其中:所述电量计,用于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这里,无论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是串联状态还是并联状态,可以为每一个电芯配置一个电量计,每一个电量计分别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并将所有电量计监测的数据按照特定算法,经由系统处理后,输出给用户界面。
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
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第三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放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
第四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其中:所述电量计,用于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第三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放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第四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如此,能够实现智能切换两个电芯的串并联状态来完成充放电,并且能够使用户精确掌握电池的充放电状态。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电芯充放电系统,所述系统能够实现两节电芯充放电的设计方案,即“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并联放电”,且所述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基于快充通信协议,做充电器身份识别,并做出充电状态的适配。第二、利用一些低阻抗(即低导通电阻)开关 IC或者MOSFET实现两节电芯的串并联切换。第三、利用智能手机等终端手持电子设备的CPU,PMIC或者额外的MCU等器件,控制低阻抗开关IC或者 MOSFET,去切换两节电芯的串并联状态。第四、用两个单节电芯电量计分别监测两节电芯,通过软件算法计算后,统一报告两节电芯的充放电电量情况。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两电芯充放电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300 包括:
两个电芯301,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这里,所述两个电芯可以为锂电芯,进而两个锂电芯构成所述充放电系统对应的电子设备的电池,且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为锂电池。当然,所述电芯也可以为其他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对电芯的材质、种类并不做限制。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所述电芯的数量进行设置,可以将所述电芯设置为两个,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以上。
开关单元(包括开关一、开关二、开关三和开关四),用于实现所述两个电芯的串联或并联,以使所述两个电芯能够在充电时串联或并联智能适配,以及,在并联且有负载接入时放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适配器接入系统时,识别出的所述适配器的类型,实现所述两个电芯的串联或并联的智能适配。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系统与适配器连接,且所述适配器为第一类型,例如普通DC电源时,将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切换为并联状态;当所述系统与适配器连接,且所述适配器为第二类型,例如USB PD (USB Power Delivery,一种功率传输协议)充电器时,将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切换为串联状态。
电源管理芯片302,用于当所述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时,对所述两个电芯进行充电,以及,当所述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且有负载接入时,控制所述两个电芯放电,以及当所述两个电芯为串联状态且有负载接入时,对所述充放电设备的负载进行供电;
可选充电电路303,用于当所述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时,对所述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这里,当有适配器接入,且所述适配器的类型为第一类型时,将所述两个电芯切换为并联状态,并利用适配器对电源管理芯片和可选充电电路进行供电,然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和可选充电电路利用转换后的电能对并联的两个电芯进行充电。当适配器断连且有负载接入时,控制两个电芯切换为并联状态,并利用并联的两个电芯放电以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当适配器和负载同时接入时,优先利用适配器通过所述电源管理芯片,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其次利用电池对负载进行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默认状态下,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直充电路(即直充IC)关闭,直充IC本身输出为高阻抗。同时,控制开关一导通、开关二断开、开关三导通、开关四导通,从而由电源管理芯片里的集成IC部分和可选充电电路(即可选充电IC),共同给两个电芯进行并联充电。当然,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可选充电电路,直接由电源管理芯片里的集成IC部分给两个电芯进行充电。当所述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时,所述充放电系统的放电通道和普通单电池的放电通道一样,由电源管理芯片部分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两个电芯为并联状态时,所述电源管理芯片和所述可选充电电路一起构成并联充电电路(即并联充电IC),为并联的所述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直充电路304,用于当所述两个电芯为串联状态时,控制适配器对所述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这里,当有适配器接入,且所述适配器的类型为第二类型时,将所述两个电芯切换为串联状态,并利用适配器直接对串联的两个电芯进行充电;其中,直充电路不具备电池管理功能,相当于一个带保护功能的开关,与适配器等共同构成一个充电系统。
负载系统305,用于连接所述充放电系统的负载。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电子设备在接入充电器的起始时刻,若检测到特殊的符合规格的充电器,例如USB PD(USB Power Delivery,一种功率传输协议)充电器,则电子设备将两个电芯的默认并联状态切换为串联状态。也就是说,电子设备控制开关一断开、开关二导通、开关三断开、开关四断开,从而两个电芯切换为串联状态,则此时由直充电路连接充电线缆通过AC适配器(即充电器)给两个电芯充电,由电源管理芯片中的集成充电IC给系统供电。
这里,所述负载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图像采集模块、视频模块、通信模块等。从而所述由电源管理芯片中的集成充电IC给系统供电,指的是电源管理芯片中的集成充电IC将适配器的电能提供所述负载。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两个电芯为串联状态时,所述直充电路通过充电线缆连接AC适配器,为串联的所述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所述电量计306,用于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这里,无论是并联状态,还是串联状态,都由两个电量计分别计量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并将计量得到的数据按照特定算法,经由电子设备处理后,输出给用户界面。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充放电系统还包括电感、电池保护电路、高精度采样电阻等元器件和其他的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两电芯充放电系统,可以突破两节串联电芯充放电系统实现的“并联充电/并联放电”设计中超大电流要求充电通道尽量减少阻抗的障碍。也可以减少“串联充电/串联放电”带来的IC成本增加,和电池降压转换带来的效率损失。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充电时串并联智能适配/并联放电”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以前的硬件IC方案和充电器配件,并大幅节约成本,提升效率,降低热损失。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放电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方法所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服务器中的处理器调用程序代码来实现,当然程序代码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可见,该服务器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充放电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401、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步骤S402、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时,所述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中并联充电IC,所述并联充电IC可以由电子设备的PMIC和可选充电IC并联组成,即适配器对所述并联充电IC进行供电,所述并联充电IC利用转换后的电能对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时,所述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中的直充IC,即通过所述直充IC连接适配器,对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进行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41a、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步骤S42a、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可以是电子设备中并联充电IC和适配器组成的充电通路,所述并联充电IC可以由电子设备的PMIC和可选充电IC并联组成。
本申请实施例中,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直充IC通过充电线缆连接适配器组成的充电通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41b、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步骤S42b、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41c、为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
步骤S42c、利用所述电量计,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以上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设备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设备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设备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上述的充放电方法,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电子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充放电方法中的步骤。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充放电方法中的步骤。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存储介质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设备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设备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设备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子设备的一种硬件实体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子设备500的硬件实体包括:处理器501、通信接口502和存储器503,其中:
处理器501通常控制电子设备500的总体操作。
通信接口502可以使电子设备500通过网络与其他终端或服务器通信。
存储器503配置为存储由处理器501可执行的指令和应用,还可以缓存待处理器501以及电子设备500中各模块待处理或已经处理的数据(例如,图像数据、音频数据、语音通信数据和视频通信数据),可以通过闪存(FLASH) 或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实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两个电芯,用于吸收电能或释放电能;
第一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充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充电;
第二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三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放电通路,用于对所述负载供电;
第四控制芯片,用于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其中:
所述电量计,用于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6.一种充放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电子设备中的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串联,以使得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获得充电设备提供的电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满足第一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如果满足第二充电条件,控制导通与串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对应的充电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一类型,所述第二充电条件为连接的适配器为第二类型,所述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所述至少两个电芯并联,以使得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放电为所述负载提供电能;
如果所述电子设备未与适配器连接、且有负载接入,控制导通与并联的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的放电通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至少两个电芯的每一个电芯对应配置一个电量计;
利用所述电量计,监测对应电芯的充放电状态。
CN201910583327.9A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04009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3327.9A CN11040098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3327.9A CN11040098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00982A true CN110400982A (zh) 2019-11-01

Family

ID=68323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3327.9A Pending CN110400982A (zh) 2019-07-01 2019-07-01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0098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2612A (zh) * 2020-06-10 2020-09-18 深圳市千分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ic运行控制系统、方法、智能书写本及存储介质
WO2021249150A1 (zh) * 2020-06-09 2021-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联电池充放电方法及混联电池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63132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N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including control circuit chip with reverse-connected battery protection
CN106374560A (zh) * 2016-09-14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并联电池组的快速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786998A (zh) * 2017-02-24 2017-05-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电路、移动终端及电池充放电的控制方法
CN108233460A (zh) * 2017-09-04 2018-06-2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9066917A (zh) * 2018-09-28 2018-12-2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系统及充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63132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N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including control circuit chip with reverse-connected battery protection
CN106374560A (zh) * 2016-09-14 2017-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并联电池组的快速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786998A (zh) * 2017-02-24 2017-05-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电路、移动终端及电池充放电的控制方法
CN108233460A (zh) * 2017-09-04 2018-06-29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9066917A (zh) * 2018-09-28 2018-12-2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系统及充电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9150A1 (zh) * 2020-06-09 2021-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联电池充放电方法及混联电池系统
CN111682612A (zh) * 2020-06-10 2020-09-18 深圳市千分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ic运行控制系统、方法、智能书写本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87055B (zh)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CN105610215B (zh) 供电装置、供电控制方法及应用该供电装置的可移动装置
CN207559616U (zh) 移动电源
US900702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and charging hybrid battery systems
CN208174340U (zh) 具有otg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供电电路及电子产品
US20240204539A1 (en) Charging/Discharging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90092778A (ko) 파워-메모리 결합 디바이스
US2021036727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supp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159356B (zh)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09358548A (zh) 一种汽车诊断装置、汽车诊断及汽车诊断器的充电方法
CN103403643B (zh) 充放电管理装置及移动终端
EP3836340A1 (en) Charging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400982A (zh) 一种充放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033908B (zh) 一种电源电路及其工作方法、电子设备
CN205911544U (zh) 一种便携移动充电数据线
CN106129503A (zh) 一种快速充电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6707054B (zh) 电池管理电路、电池管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TWI600252B (zh) 行動充放電裝置
CN114899906A (zh) 电池系统的控制电路装置及电池管理系统
CN111953029B (zh) 一种电源管理控制方法及移动设备
CN115004505A (zh) 储能系统、主储能装置和副储能装置
CN210467933U (zh) 一种双路输出充电电池
CN112803525A (zh) 电子设备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CN220273360U (zh) 一种兼容多充电方式的电池包
CN101202352B (zh) 一种后备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