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9700B -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9700B
CN110399700B CN201910727245.7A CN201910727245A CN110399700B CN 110399700 B CN110399700 B CN 110399700B CN 201910727245 A CN201910727245 A CN 201910727245A CN 110399700 B CN110399700 B CN 110399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n
turret
artillery
model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72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9700A (zh
Inventor
姚建勇
袁树森
邓文翔
杨国来
马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07272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99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9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9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炮塔‑火炮物理系统的实际结构特征和运动特性,简化假设与炮塔‑火炮连体坐标系,确定炮口坐标系原点位置;建立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将炮塔和火炮单独划分为一个模块,单独对模块建模,建模过程中炮塔和火炮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建立了独立的model,进行连接封装;最后基于Modelica语言设计了炮塔—火炮轴间耦合PID控制器,并对炮塔‑火炮系统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优化。本发明实现验证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的动态特性。

Description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炮身管指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当前战争的需求,高质量、高稳定性、高精确性的火炮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火炮在我国的整个军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火炮身管指向系统是整个火炮的关键组成部分,火炮身管指向控制系统中的炮塔-火炮主要用于实现火炮方位和俯仰姿态调转及随动跟踪。针对炮塔-火炮系统是轴间耦合复杂的系统,炮塔-火炮动力系统建模实际上是较为困难的,车体上的炮塔和火炮部件皆为大型和复杂的装配部件,构件变形或转轴空间位置的变化都将造成动力学模型的误差,并直接影响控制方法效果,研究合理的动力学建模方法,仍是实际工程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
针对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的问题,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但至今仍未能给出准确的建模方法与建模平台。炮塔-火炮动力系统建模实际上是较为困难的,车体上的炮塔和火炮部件皆为大型和复杂的装配部件,构件变形或转轴空间位置的变化都将造成动力学模型的误差,炮塔-火炮之间的耦合严重影响了炮塔-火炮的性能,未能提出有效解决炮塔-火炮之间耦合的方法,将会直接影响控制跟踪的效果;对于火炮身管指向控制系统的研究中,由于炮塔-火炮间的干摩擦,驱动系统饱和特性,传动部件中的间隙非线性等非线性因素非常多,之前的研究未能全面有效考虑炮塔-火炮系统中存在的强非线性因素;传统的基于simulink建立的炮塔-火炮模型均未能同时考虑系统的耦合性和轴间非线性因素,同时simulink中的PID控制器未能给予模型稳定准确的控制,PID控制器的参数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仿真验证时的误差偏大,影响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可以发现对炮塔-火炮这一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还都只是初步的和不彻底的,因而传统的建模方法与建模平台具有很大的工程局限性,未能提出有效解决炮塔-火炮的轴间耦合和非线性因素造成的干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以实现验证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的动态特性,优化系统综合性能,获得更好的跟踪效果,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炮塔-火炮物理系统的实际结构特征和运动特性,系统简化假设与炮塔 -火炮连体坐标系,确定炮口坐标系原点位置:
p=(L3cos(θ2)sin(θ1)L3cos(θ2)cos(θ1)L3sin(θ2)+L1)T (1)
其中L1为炮塔底平面到炮耳轴线oz3的高度;L3为炮口坐标系原点o2至炮耳轴线oz3长度;θ1为火炮方位角,θ2为火炮高低角。
步骤2、应用拉格朗日能量法建立了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21
其中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22
A12(q)=A21(q)=s2Iyz2-c2Ixy2,A22=Iyy2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23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24
Ixxm,Iyym,Izzm是部件m关于连体坐标系omxmymzm三轴的转动惯量;
Ixym,Iyxm,Ixzm,Izxm,Iyzm,Izym是惯性积项,q=(θ1 θ2)T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25
步骤3、基于Modelica语言在Mworks平台上建立了炮塔-火炮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将炮塔和火炮单独划分为一个模块,单独对模块建模,建模过程中炮塔和火炮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建立了独立的model,按照建模过程进行连接,并封装;
步骤4,基于Modelica语言设计了炮塔—火炮轴间耦合PID控制器,并对炮塔-火炮系统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优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综合考虑了炮塔-火炮轴间耦合及其非线性,同时采用面向物理对象多领域建模仿真语言Modelica,以模块化建模技术对炮塔-火炮的动力学系统进行模块化分解建模,建立的模型库具有典型性、独立性、通用性和可连接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建模的灵活性和模型的可重用性,为进一步的炮塔-火炮动力系统领域耦合分析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炮塔-火炮系统简图。
图3是在Mworks平台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动力学模型。
图4是在Mworks平台基于Modelica的PID控制器连接的炮塔-火炮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图。
图5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给定高低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图。
图6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系统输出的跟踪曲线图。
图7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图。
图8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给定方位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图。
图9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系统输出的跟踪曲线图。
图10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12HZ时,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图。
图11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给定高低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图。
图12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系统输出的跟踪曲线图。
图13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图。
图14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给定方位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图。
图15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系统输出的跟踪曲线图。
图16是系统控制器频率f=8HZ时,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介绍。
结合图1,本发明的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炮塔-火炮物理系统的实际结构特征和运动特性,系统简化假设与炮塔 -火炮连体坐标系,确定炮口坐标系原点o2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为火炮身管指向系统的物理简图,反映火炮身管指向系统的运动和结构特性。对炮塔-火炮运动做出如下简化假设:
(i)设炮身呈刚性,并且其轴线通过炮耳轴线,并相互垂直;炮耳轴线与大地水平,同时回转轴线通过炮耳轴线,并相互垂直。
(ii)设炮塔底平面与车体之间的接触面不会对炮塔-火炮高低和方位产生影响。
步骤1.2、建立炮塔-火炮连体坐标系: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下,建立炮塔-火炮的连体坐标系,描述基体、炮塔和火炮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并给出炮口在基体坐标下的位置。炮塔-火炮的连体坐标系如图2所示。其中各连体坐标系意义如下:
(1)建立基体惯性坐标系o1x1y1z1,o1位于炮塔底平面中心处,点o1为基体惯性坐标系o1x1y1z1的中心原点,其中o1z1轴代表炮塔回转轴,o1z1轴与火炮身管水平方向垂直,且o1x1轴和o1y1轴在炮塔横剖面内,o1x1轴与炮塔竖直方向垂直,o1y1轴与火炮身管水平方向平行;
(2)建立炮塔连体坐标系oxz3,点o为炮塔连体坐标系oxz3的中心原点,点o与点o1竖直方向共线,其oz3轴为火炮起落部分回转轴,oz3轴与o1x1轴平行;ox轴与火炮身管水平方向平行,且ox轴在炮塔底平面投影与o1x1轴之间的夹角可以体现炮塔相对基体坐标系转动;
(3)建立火炮连体坐标系ox3z,oz轴沿炮身轴线,与火炮身管水平方向平行;点o也为火炮连体坐标系ox3z的中心原点;ox3轴与oz3轴竖直方向共线,且ox3与ox轴夹角须能描述起落部分相对炮塔转动;
(4)建立炮口坐标系o2x2y2z2,设点o2为整个火炮身管指向控制系统的中心原点,原点o2位于炮口平面内中心点处,其中o2z2与oz轴重合,o2z2轴与火炮身管水平方向平行,且o2x2与ox3轴平行且方向一致;
以上所有oiyi(i=0,1,2,3)轴均符合右手定则。
步骤1.3、确定炮口坐标系原点o2的位置:
炮口坐标系原点o2的位置p为:
p=(L3cos(θ2)sin(θ1)L3cos(θ2)cos(θ1)L3sin(θ2)+L1)T (1)
其中L1为炮塔底平面到炮耳轴线oz3的高度;L3为炮口坐标系原点o2至炮耳轴线oz3长度;θ1火炮方位角,即炮身轴线oz在地面投影与车体纵剖面o1y1z1之间夹角。θ2火炮高低角,即炮身轴线oz与水平面o1y1z1间的夹角。
步骤2、应用拉格朗日能量法建立了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
步骤2.1、建立炮塔、火炮关于连体坐标系的惯性张量矩阵:
为模型推导表述方便,用m表示炮塔或火炮,m=1,2,以下公式中,当m=1时表示炮塔相关参量,当m=2时表示火炮相关参量;
定义部件m关于连体坐标系omxmymzm的3×3惯性张量矩阵为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51
其中,Ixxm,Iyym,Izzm是部件m关于连体坐标系omxmymzm三轴的转动惯量;
Ixym,Iyxm,Ixzm,Izxm,Iyzm,Izym是惯性积项。
步骤2.2、计算炮塔-火炮的总动能: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1
为炮塔或火炮连体坐标系omxmymzm相对基体坐标系o1x1y1z1的角速度矢量, 其分量是在各自连体坐标系下表示的,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2
因角速度矢量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3
和惯性张量矩阵ωm在同一坐标下表令:sinθm=cm,cosθm=sm(m=1,2),其中cm为θm的正弦值,sm为θm的余弦值。故炮塔-火炮的总动能为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4
其中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5
步骤2.3、简化炮塔-火炮的总动能: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6
ω12四个参量代入(3)式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7
已知q=(θ1 θ2)T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8
若定义2×2矩阵如下: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9
则动能K可写成: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10
其中,W是炮塔—火炮的广义质量矩阵,它是正定对称的。
步骤2.4、通过拉格朗日能量法求得炮塔-火炮轴间耦合的非线性动力模型:
将(6)式带入如下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611
其中ρ是炮塔-火炮运动的驱动力矩向量,ρ∈R2,ρg是炮塔-火炮保守力系重力向量,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1
且ρg∈R2;V是炮塔-火炮系统重力势能,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2
m’m代表火炮身管或炮塔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矢量在基体坐标系中的向量表示;rcm是部件m质心矢径在基体坐标系中的向量表示。
即得炮塔-火炮轴间耦合的非线性动力模型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3
其中,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4
是克罗内克积符号;I2是2×2的单位矩阵;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5
是4×2矩阵。
若再定义2×2的矩阵: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6
由于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7
并且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8
由此知: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9
将(9),(10)式带入到(8)式中,得到炮塔-火炮系统进一步简化动力学方程如下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10
将(11)式用炮塔和炮身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展开有下式: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11
其中: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712
a12=a21=-(c2Iyz2+s2Ixy2)
即: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1
其中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2
A12(q)=A21(q)=s2Iyz2-c2Ixy2, A22=Iyy2,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3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4
步骤3、基于Modelica语言在Mworks平台上建立了炮塔-火炮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
将炮塔和火炮单独划分为一个模块,单独对模块 建模,建模过程中炮塔和火炮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A11(q),A12(q),A22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5
)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建立了独立的model。即将炮塔和炮身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6
A12(q)=A21(q)=s2Iyz2-c2Ixy2,A22=Iyy2,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7
Figure GDA0003810058250000088
一一对应,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根据模块 的数学表达式,在Mworks的主窗口视图的左侧点击模型浏览器中的Modelica中的Bloocks中的Math模型库,从中拖取相应的数学符号和函数,建立单独的子模型,将每个参数建立成独立的model,存入用户模型中。
据用户模型中每一个模块建立与之对应的model,及最终简化所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将用户中的模型按照建模过程进行连接,并封装,即完成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如图3所示。
基于Mworks的功能和操作方法,Modelica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物理系统建模语言,它可以为任何通过数学表达式表达的系统提供建模和仿真的方法,将炮塔-火炮对象看作一个大的物理系统。而且,它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方式,使建模工作更为简单和易于理解。在Modelica语言中,可以把每一元部件单独划分为一个模块,单独对每个模块进行建模,然后通过每个模块定义的接口将各个模块再统一连接,进行系统的整体仿真。基于Modelica语言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中,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模块的定义,一个是变量和参数的定义;另一个是能够描述系统的数学方程,后者直接关系到建模是否正确和准确。模块化思想在解决复杂系统建模仿真时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它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数个看似彼此独立却又密切联系的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model,使一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在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中也可以应用这一思想。
步骤4,基于Modelica语言设计了炮塔—火炮轴间耦合PID控制器,并对炮塔-火炮系统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优化。具体如下:
在Mworks主窗口中新建一个model,将封装于用户模型中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放入新建的model中,通过Mworks软件自带的PID控制器进行连接,如图4 所示,给定输入正弦曲线x1d(t)=sint[1-exp(-0.01t3)](rad),选定PID参数进行仿真,t表示仿真时间。
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反映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的动态特性,优化综合性能,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
以某105mm口径无人炮塔-火炮系统为例进行仿真实验研究,该炮塔-火炮系统中的标称参数:
火炮身管质量m1=2536kg·m2,炮塔质量m2=3065kg·m2,L1=0.6米, L3=6.285米,部件m关于连体坐标系三轴的转动惯量:IYY1=7947kg, Ixx2=5400kg·m2,,Iyy1=2547kg·m2,Iyy2=5343kg·m2,Izz2=224kg·m2, Ixy2=2.8kg·m2,Iyz2=2547kg·m2,Izx2=0.8kg·m2
其中IYY1为仿真实验时的炮塔-火炮工作范围内,整个回转部分绕其回转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均值。
该炮塔-火炮系统射角范围:方位射角θ1∈[-90°,90°],高低射角θ2∈[0°,90°]。
采用炮塔-火炮轴间独立的PID控制方案,进行火炮身管调动的位置调节控制仿真实验。给定系统的正弦方位角度指令信号和正弦高低角度指令信号均为 x1d(t)=sint[1-exp(-0.01t3)](rad),仿真时间设置为500秒,仿真中考虑了控制器在两种不同的频率(分别为f=12HZ,f=8HZ)下的跟踪性能。
根据两种不同的系统工况,将仿真过程分成两部分:
①控制器频率f=12HZ的情况时
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选取使得建立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系统获得最佳的跟踪性能。选取的高低向射角的控制器参数KP=50058500,KI=20,KD=60;方位向射角的控制器参数KP=18820000,KI=10,KD=78。。
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给定高低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如图5;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出的跟踪曲线如图6;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如图7;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给定方位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如图8;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出的跟踪曲线如图9;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如图10。
②控制器频率f=8HZ的情况时
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选取使得建立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系统获得最佳的跟踪性能。选取的高低向射角的控制器参数KP=5060000,KI=20,KD=60;方位向射角的控制器参数KP=18800000,KI=10,KD=78。
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给定高低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如图11;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出的跟踪曲线如图12;高低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如图13;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给定方位向射角输入的正弦曲线如图14;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出的跟踪曲线如图15;方位向射角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输入输出的跟踪误差曲线如图16。
由上述①和②可以发现,建立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频率,在不同的频率下均可以达到稳定的跟踪性能,频率在12HZ的情况下系统的可以获得更佳的跟踪性能,由图7,图10,图13,图16,可以发现在PID控制器的作用下,正弦跟踪的情况稳定,验证了基于modelica语言在软件仿真平台MWorks建立的炮塔- 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的正确性,稳定性。
针对炮塔—火炮系统设计的基于Modelica语言在Mworks平台上建立的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PID控制器,选定适当的PID参数,能够更加稳定跟踪输入的正弦曲线,根据仿真结果可以发现,该方法可以反映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的动态特性,优化综合性能,获得了更好的跟踪效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Claims (3)

1.一种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炮塔-火炮物理系统的实际结构特征和运动特性,系统简化假设与炮塔-火炮连体坐标系,确定炮口坐标系原点位置;
p=(L3cos(θ2)sin(θ1) L3cos(θ2)cos(θ1) L3sin(θ2)+L1)T (1)
其中L1为炮塔底平面到炮耳轴线oz3的高度;L3为炮口坐标系原点o2至炮耳轴线oz3长度;θ1为火炮方位角,θ2火为炮高低角;
步骤2、应用拉格朗日能量法建立了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11
其中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12
A12(q)=A21(q)=s2Iyz2-c2Ixy2,A22=Iyy2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13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14
Ixxm,Iyym,Izzm是部件m关于连体坐标系omxmymzm三轴的转动惯量;Ixym,Iyxm,Ixzm,Izxm,Iyzm,Izym是惯性积项,q=(θ1 θ2)T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15
其中cm为θm的正弦值,sm为θm的余弦值,m=1,2;当m=1时表示炮塔相关参量,当m=2时表示火炮相关参量;
步骤3、基于Modelica语言在Mworks平台上建立了炮塔-火炮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将炮塔和火炮单独划分为一个模块,单独对模块建模,建模过程中炮塔和火炮的相关质量和几何参数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建立了独立的model,按照建模过程进行连接,并封装;
步骤4,基于Modelica语言设计了炮塔—火炮轴间耦合PID控制器,并对炮塔-火炮系统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建立了炮塔-火炮动力系统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数学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建立炮塔、火炮关于连体坐标系的惯性张量矩阵: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21
步骤2.2、计算炮塔-火炮的总动能: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22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23
为炮塔或火炮连体坐标系omxmymzm相对基体坐标系o1x1y1z1的角速度矢量,其中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24
步骤2.3、简化炮塔-火炮的总动能K:
Figure FDA0003810058240000025
其中,W是炮塔—火炮的广义质量矩阵;
步骤2.4、通过拉格朗日能量法求得炮塔-火炮轴间耦合的非线性动力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对炮塔-火炮系统动态特性和综合性能进行分析优化,具体如下:
在Mworks主窗口中新建一个model,将封装于用户模型中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模型放入新建的model中,通过Mworks软件自带的PID控制器进行连接,给定输入正弦曲线x1d(t)=sint[1-exp(-0.01t3)],单位rad,选定PID参数进行仿真。
CN201910727245.7A 2019-08-07 2019-08-07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Active CN110399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7245.7A CN110399700B (zh) 2019-08-07 2019-08-07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7245.7A CN110399700B (zh) 2019-08-07 2019-08-07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9700A CN110399700A (zh) 2019-11-01
CN110399700B true CN110399700B (zh) 2022-10-21

Family

ID=68327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7245.7A Active CN110399700B (zh) 2019-08-07 2019-08-07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99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9706B (zh) * 2020-08-24 2023-09-05 西安工业大学 一种坦克炮塔座圈摩擦学和动力学耦合分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62079A (zh) * 2018-08-31 2018-12-21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ros的水下机器人多自由度运动控制的仿真方法
CN109446601B (zh) * 2018-10-12 2022-11-04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弹丸起始扰动的不确定优化方法
CN110083941A (zh) * 2019-04-28 2019-08-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五自由度rov非线性运动学建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9700A (zh) 201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1358B (zh) 一种多无人机的动态编队控制方法
CN112241125B (zh) 一种基于微分平坦特性的无人机轨迹跟踪方法
CN109947126A (zh) 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7656530B (zh) 变参数开架式海洋水下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782759B (zh) 一种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近似解耦、快速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9781059A (zh) 星载点波束天线对地指向精度评估系统
Xia et al. Modeling and compound control for unmanned turret system with coupling
CN110399700B (zh) 基于Modelica的炮塔-火炮轴间耦合非线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方法
Paul et al. INVERITAS: a facility for hardware-in-the-loop long distance movement simulation for rendezvous and capture of satellites and other autonomous objects
CN107247464B (zh) 一种四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状态受限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2990549A (zh) 一种空间非合作目标抵近绕飞观测轨迹优化方法
CN117075495A (zh) 一种基于多航天器姿态控制的地面半物理仿真系统
Veselov et al. Synergetic control of a mobile robot group
CN115343949B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跟踪制导律设计方法及验证平台
CN113050683B (zh) 一种基于终端滑模控制的固定时间四旋翼飞行器控制方法
Gonzalez Robust tracking of dynamic targets with aerial vehicles using quaternion-based techniques
Bajracharya et al. Target tracking, approach, and camera handoff for automated instrument placement
Liu et al. Trajectory prediction and visual localization of snake robot based on BiLSTM neural network
Zhang et al. Hybrid force/position control for switchable unmanned aerial manipulator between free Flight and contact operation
Qi et al. Space robot ac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maneuver under thruster failure
Butorin et al. Development of mobile aircraft control system model with additive technologies
Chen et al. Modular aircraft simulation platform based on Simulink
CN113400299B (zh) 网络化机器人协同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baunza Gonzalez Robust tracking of dynamic targets with aerial vehicles using quaternion-based techniques
Jia et al. Collision avoidance in target encirclement and tracking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nder a dynamic event-triggered formation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