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3736A -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3736A
CN110383736A CN201980000903.0A CN201980000903A CN110383736A CN 110383736 A CN110383736 A CN 110383736A CN 201980000903 A CN201980000903 A CN 201980000903A CN 110383736 A CN110383736 A CN 110383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
sci
basic sequence
data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09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3736B (zh
Inventor
赵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83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3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3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3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3Point-to-multi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通信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根据所述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向第二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该方法通过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Description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车联网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实现了两个终端之间的直连通信(SideLink)。
新空口(New Radio,NR)支持在V2X中直连通信的单播、组播业务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机制。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中,该方法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包括: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包括: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
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伪随机数,包括:
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
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
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中,该方法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根据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包括: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包括:
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
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成伪随机数,包括:
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
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
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或接收反馈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还被配置为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发送反馈信息,或者,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反馈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
处理器;
与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其中,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方面中由终端执行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上述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通过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持直连通信的通信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接入网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V2X直连通信只能支持一些基础安全方面的V2X应用,如交换CAM(Cooperative Awareness Messages)或DENM(Decentralized Environmental Notification Message)等基础安全信息(BSM–BasicSafety Message)。近来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支持新的V2X业务,对于V2X技术的性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5G NR技术支持新的V2X通信服务和场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相关技术中已经设立了一些新的V2X通信需要满足的业务需求,包括车队管理(Vehicles Platooning),感知扩展(Extended Sensors),先进驾驶(Advanced Driving),和远程驾驶(remote driving)。总体来说,NR V2X直连通信需要提供更高的通信速率,更短的通信延时,更可靠的通信质量。
在NR V2X的讨论中,RAN1决议支持对于直连通信的单播、组播业务使用物理层HARQ的反馈重传机制。
在NR Uu上行HARQ反馈的过程中,定义了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采用format0和format1两种格式进行小于或者等于2比特的HARQ反馈;其中,format0使用1或者2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时域符号进行HARQ反馈信息的传输。从NR V2X需要支持大量延时要求严格的业务的角度考虑,上述使用较短的OFDM时域符号会更有利。
NR PUCCH format0的具体格式见TS 38.211 6.3.2.3。format0是使用序列检测的方法对HARQ反馈信息进行传输的。format0的信号为一个长度为12的序列,占用1个PRB的频域资源进行传输。该序列为对一个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cyclic shift)得到的,不同的循环移位代表不同的反馈信息。
对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
其中,α、δ为循环移位的值,u表示序列的组号,v表示组内的序列号,为低PARP序列(Low-PARP sequence),PARP(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为峰值平均功率比,为低PARP基序列,MZC为基序列的长度。在NR中针对长度MZC定义了30组基序列,每组基序列包括一个或者两个子序列。在同一时刻同一小区里,不同用户设备可能会使用相同的基序列进行PUCCH发送;不同小区的用户设备则使用不同的基序列以减小干扰。
在LTE系统中,基站调度时频资源,使同一小区的不同用户使用正交的时频资源;而在V2X直连通信中,系统时频资源为所有的车联网用户设备共享的同时,缺少中间节点进行调度,以实现不同用户设备对应正交的时频资源的分配使用。如果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有两个来自不同用户设备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使用了相同的基序列,这两个反馈信息会造成强干扰,使得通信性能下降。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通过随机化的选择基序列,使用户设备使用同一基序列概率降低,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同用户设备使用同一基序列进行反馈信息的传输,从而降低了反馈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干扰,提高了通信性能。
图1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支持直连通信的通信系统的框图,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接入网12和终端13。
接入网12中包括若干个接入网设备120。接入网设备120可以是基站,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eNodeB或者eNB;在5G NR系统中,称为gNodeB或者gNB。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基站”这一名称可能描述,会变化。为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接入网设备。
终端13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终端(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接入网设备120与终端13之间通过某种空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Uu接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3包括:车辆131、其它车辆132、基础设施133和行人134。
车辆对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是指车辆131与其它车辆132之间的通信,本方车辆将本方的相关信息发送给对方车辆,相关信息包括行驶速度、地理位置、行驶方向和行驶状态等。
车辆对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是指车辆131与基础设施133之间的通信,基础设施133包括车辆行驶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基础设施,包括红绿灯、公交站、大楼和隧道等建筑设施。
车辆对行人(Vehicle to Pedestrian,V2P)是指车辆131与行人134之间的通信。行人(Pedestrian)泛指行人携带的具有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比如,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车辆131称为第一终端,将其它车辆132、基础设施133和行人134称为第二终端来举例说明,但是两者也可以互换角色,对此不加以限定。
可选地,上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均为支持直连通信的终端,上述通信系统可以是NR系统及后续演进系统。
图2示出了一个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数据。
可选地,该数据包括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
在车联网通信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采用直连通信。其中,第一终端包括车辆、基础设施、行人中的至少一种;行人泛指行人携带的具有移动通信能力的电子设备。
当第一终端为车辆时,第二终端包括车辆、基础设施、行人中的至少一种;
当第一终端为基础设施时,第二终端包括车辆;
当第一终端为行人时,第二终端包括车辆。
在直连通信的HARQ进程中,第二终端向第一终端发送数据。
步骤202,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数据。
步骤203,第一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当接收到上述数据时,第一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该基序列用于生成数据对应的反馈信息。
可选地,第一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可以包括以下过程:
1)第一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该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用于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进行直播或者组播通信。
可选地,上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source ID);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source ID);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destination ID);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destination ID);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其中,source ID为发送端的用户标识;destination ID为接收端的用户标识;SCI为用于控制发送端与接收端进行直连通信的信息。本实施例中,直连通信中反馈信息对应的发送端为第二终端,反馈信息对应的接收端为第一终端。
第一标识用于选择用于承载反馈信息的基序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直连单播通信或者组播通信时,第一终端根据source ID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destination ID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其中,上述比特域包括SCI信道编码后生成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部分;
或者,根据source ID和destination ID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ource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destination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ource ID、destination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CI或者数据传输所使用的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CI或者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CI或者数据传输所使用的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和SCI的比特域生成第一标识;
或者,根据SCI或者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和SCI的比特域生成第一标识。
可选地,上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subchannel)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可选地,上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可选地,上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可选地,上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2)第一终端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其中,在上述直连单播通信或者组播通信中,有n组候选基序列可供第一终端选择以用于发送反馈信息。
3)第一终端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示意性的,n组候选基序列的组号分别为0至n-1,第一终端将上述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模值i;选择组号为i的候选基序列作为基序列;其中,n为正整数,i为小于n的整数。
比如,直连单播通信或者组播通信对应使用30个候选基序列,30个候选基序列的组号分别为0至29;第一标识为一个16位的01字符串,该字符串为00000001 1100 0010,将该字符串对30取模,模值为0;第一终端选择组号为0的候选基序列作为承载反馈信息的基序列。
步骤204,第一终端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上述反馈信息包括ACK(Acknowledgement)或者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
以反馈信息的传输重用NR PUCCH format0的基序列为例,对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将反馈信息的比特的值映射到PUCCH format0的序列上,得到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示意性的,采用PUCCH format0,对基序列循环移位,得到PUCCH format0的序列
l=0,当单一符号PUCCH传输(for single-symbol PUCCH transmission)时;
l=0,1,当双符号PUCCH传输(for double-symbol PUCCH transmission)时。其中,α、δ为循环移位的值,u表示序列的组号,v表示组内的序列号,l为OFDM符号索引参考(OFDM symbol index relative to a reference),表示每个资源块的子载波数(Number of subcarriers per resource block),为低PARP序列(Low-PARPsequence),PARP(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为峰值平均功率比,RB(ResourceBlock)表示资源块,SC(SubCarriers)表示子载波。
上述反馈信息是根据CRC生成的,第一终端通过CRC对数据进行校验,得到校验结果;根据校验结果生成反馈信息的比特的值。
示意性的,第一终端检测到信道上传输的数据,并接收数据;其次,第一终端对数据进行解码,并通过CRC进行解码纠错;当数据接收成功,且CRC成功时,生成ACK;当数据接收成功,且CRC失败时,生成NACK;当数据接收失败时,生成NACK。
其中,通过不同循环移位的值对基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分别得到ACK和NACK。
步骤2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第一终端通过物理直连反馈信道(Physical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PSFCH)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206,第二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可选地,第二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可以包括以下过程:
1)第二终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该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用于第二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进行直播或者组播通信。
可选地,上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source ID;
直连组播通信的source ID;
直连单播通信的destination ID;
直连组播通信的destination ID;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可选地,上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可选地,上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可选地,上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可选地,上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2)第二终端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3)第二终端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6可以在步骤205之前被执行,也可以在步骤205之后被执行。
步骤207,第二终端根据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通过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于第一标识的生成,在直连单播通信或者直连组播通信的情况下,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可以从source ID、destination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的至少一项中获取m比特,组合成第一标识。
示意性的,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source ID生成第一标识时,假设sourceID为8比特,将两个相同的上述8比特分别置于高8位和低8位,组合成为一个16位的第一标识;比如,source ID为0001 0111,组合成第一标识为0001 0111 0001 0111。
或者,假设source ID为16比特,将上述16比特确定为第一标识。
或者,假设source ID为24比特,从上述32比特的头部获取6比特置于高8位(低8位),尾部获取6比特置于低8位(高8位),组合成一个12位的第一标识;比如,source ID为1011 0001 0101 1001 0110 0001,组合成第一标识为1011 0010 0001。
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destination ID生成第一标识时,生成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根据source ID生成第一标识的方式,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时,假设SCI中包括比特域1和比特域2,比特域1为5比特的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索引值占用的比特域,比特域2为10比特的指示数据传输时间频率资源占用的比特域;可以将比特域1的5比特或者比特域2的10比特确定为第一标识;还可以截取比特域1中的高3位(低3位)置于高位,截取比特域2中的低5位(高5位)置于低位,组合成一个8位的第一标识。比如,比特域1为1 0100,比特域2为11 10010011,组合成第一标识为1011 0011。
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source ID和destination ID生成第一标识时,假设source ID为8比特,destination ID为8比特;将source ID的8比特置于高8位(低8位),将destination ID的8比特置于低8位(高8位),生成一个16位的标识,该16位的标识即为第一标识。
当第一终端或者第二设别根据source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或者根据destination ID和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者比特域的组合生成第一标识时,可以参考上述根据source ID和destination ID生成第一标识的方式,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采用相同的方式选择基序列,保证不同用户设备选择不同的正交的基序列进行反馈信息传输的同时,还保证接收上述反馈信息的用户设备能够准确的确定出对应的基序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3至步骤205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实施例以实现第一终端侧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步骤206至步骤207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实施例以实现第二终端侧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基于图2,由于组号对应的基序列中可以包括第一基序列,或者,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因此,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第一终端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1)生成伪随机数。
可选地,生成伪随机数的示意性步骤如下:
第一,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第二,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第三,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
示意性的,对伪随机序列的初始化,通用伪随机序列由长度为31的Gold序列定义,当输出序列c(n)的长度为MPN,且n=0,1,……,MPN-1,则c(n)被定义为:
c(n)=(x1(n+NC)+x2(n+NC))mod2
x1(n+31)=(x1(n+3)+x1(n))mod2
x2(n+31)=(x2(n+3)+x2(n+2)+x2(n+1)+x2(n))mod2
当NC=1600,则第一个m序列x1(n)初始化为x1(0)=1,x1(n)=0,其中,n=0,1,……,30;第二个m序列x2(n)的初始化表示为其值取决于该序列的应用。
其中,c(n)、x1(n)、x2(n)为伪噪声序列(Pseudo-Noise Sequence,PN序列),也称作m序列,mod为求余符号。
2)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示意性的,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得到伪随机数0或者1;当得到的伪随机数为0(1)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得到的伪随机数为1(0)时,选择第二基序列。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在直连单播通信或者直连组播通信的过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还可以根据接入网设备下发的配置信息选择基序列;如图3,示出了另一个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配置信息。
接入网设备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向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发送配置信息。
上述配置信息用于选择基序列。本实施例中,对接入网设备生成上述配置信息的过程并不加以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配置信息的生成过程可以是图2所示的第一标识的生成过程,或者,基序列对应的组号的生成过程。
步骤302,第一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第一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通过PDCCH发送的配置信息。
步骤303,第一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可选地,上述配置信息是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配置信息包括第一标识;因此,第一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的示意性步骤可以如下:
1)第一终端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2)第一终端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示意性的,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第一终端生成伪随机数;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其中,伪随机数的生成过程如下:
第一,第一终端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不同于所述第一标识;
第二,第一终端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第三,根据上述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
步骤304,第一终端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步骤305,第一终端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306,第二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第二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通过PDCCH发送的配置信息。
步骤307,第二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该步骤请参考上述步骤303中第一终端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的过程,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306至步骤307可以在步骤305之前被执行,或者,可以在步骤305之后被执行。
步骤308,第二终端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
第二终端根据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通过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配置信息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图4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二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终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401,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处理模块401,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模块402,被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1,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1,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1,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1,还被配置为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在与第二设备进行直连通信的过程中,该装置通过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图5示出了本公开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二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终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501,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接收模块502,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SCI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序列号;
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SCI的比特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1,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将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基序列的组号,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根据组号选择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1,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第一基序列,或,选择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1,被配置为当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伪随机数选择第一基序列或第二基序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模块501,还被配置为采用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序号和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伪随机数;其中,第二标识不同于第一标识。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在与第一设备进行直连通信的过程中,该装置通过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另外,该装置采用与第一终端相同的方式选择基序列,保证不同用户设备选择不同的正交的基序列进行反馈信息传输的同时,还保证接收上述反馈信息的用户设备能够准确的确定出对应的基序列,从而获得反馈信息。
图6示出了本公开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二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终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601,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处理模块602,被配置为根据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处理模块602,被配置为根据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模块603,被配置为发送或接收反馈信息;或者,接收模块601,被配置为接收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在直连通信的过程中,通过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选择基序列,对HARQ传输机制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传输;通过使用配置信息将基序列的选择随机化,降低用户设备之间选择使用同一时频资源的概率,且使用正交的基序列,保证用户设备互相之间的反馈信息的传输不会产生强干扰。
图7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包括:处理器701、接收器702、发射器703、存储器704和总线705。
处理器7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7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702和发射器7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704通过总线705与处理器701相连。
存储器7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7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7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上述指令可由终端的处理器执行以完成上述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中由终端侧执行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能够执行上述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入网设备800的框图。该接入网设备800可以是基站。
接入网设备800可以包括:处理器801、接收机802、发射机803和存储器804。接收机802、发射机803和存储器804分别通过总线与处理器801连接。
其中,处理器8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8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以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中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存储器80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具体的,存储器804可存储操作系统8041、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模块8042。接收机802用于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通信数据,发射机803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通信数据。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系统(或称通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和接入网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包括如图4或6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
所述第二终端包括如图5或6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系统(或称通信系统),所述下行信号的接收系统包括:终端和接入网设备;
所述终端包括如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
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中由终端或者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步骤。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44)

1.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根据所述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向第二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SCI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物理资源块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物理资源块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序列号;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所述SCI的比特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的序列号;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将所述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所述基序列的组号,所述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包括: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所述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选择所述第二基序列。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包括: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
根据所述伪随机数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所述第二基序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伪随机数,包括:
采用所述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所述伪随机数;
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不同于所述第一标识。
11.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终端中,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根据所述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所述SCI的比特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将所述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所述基序列的组号,所述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包括: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所述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选择所述第二基序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包括:
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
根据所述伪随机数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所述第二基序列。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伪随机数,包括:
采用所述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
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所述伪随机数;
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不同于所述第一标识。
21.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根据所述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或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22.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向第二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所述SCI的比特长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计算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所述基序列的组号,所述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所述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选择所述第二基序列。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所述伪随机数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所述第二基序列。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还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所述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所述伪随机数;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不同于所述第一标识。
32.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直连通信的信息项选择基序列;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基序列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包括如下信息项中的至少一种:
直连单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直连组播通信的源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目标用户标识;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直连控制信息的部分比特域、比特域或比特域的组合;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单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所述直连组播通信的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SCI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时频资源的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起始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终止的时隙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PRB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起始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频域终止的子频带的序号;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时域资源长度;
所述数据传输占用的频域资源宽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SCI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所述SCI的比特长度。
37.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所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包括如下参数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序列号;
所述数据传输的DMRS的时频资源映射格式。
38.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包括:
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直连通信的信息项生成第一标识;
计算子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标识对n取模得到所述基序列的组号,所述n为候选基序列的组数;
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组号选择所述基序列。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所述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选择所述第二基序列。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组号对应的基序列包括第一基序列和第二基序列时,生成伪随机数;根据所述伪随机数选择所述第一基序列或所述第二基序列。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子模块,还被配置为采用所述第一标识或第二标识对伪随机序列进行初始化,得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根据所述反馈信息所处的时域单元生成序号;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化后的伪随机序列,生成所述伪随机数;其中,所述第二标识不同于所述第一标识。
42.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基序列;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基序列生成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发送或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4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以及如权利要求11至20任一所述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4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以及如权利要求11至20任一所述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
CN201980000903.0A 2019-05-24 2019-05-24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383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88393 WO2020237437A1 (zh) 2019-05-24 2019-05-24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3736A true CN110383736A (zh) 2019-10-25
CN110383736B CN110383736B (zh) 2022-08-05

Family

ID=68261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903.0A Active CN110383736B (zh) 2019-05-24 2019-05-24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17696A1 (zh)
CN (1) CN110383736B (zh)
WO (1) WO202023743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512A1 (zh) * 2020-02-14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518313A (zh) * 2020-04-09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侧行链路组播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32291B2 (en) * 2019-06-21 2022-08-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scheme on group based identity and scrambling for UE cooperation transmission
CN112152760B (zh) * 2019-06-27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psfch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0451A (zh) * 2012-05-11 2014-11-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上行控制信道基序列和物理资源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981315A (zh) * 2014-02-10 2016-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WO2017000631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170215183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unicast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WO2017209581A1 (ko) * 2016-06-03 2017-1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에 관련된 사이드링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CN109314987A (zh) * 2018-09-06 2019-02-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US20190044667A1 (en) * 2017-08-04 2019-0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eedback in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CN109644455A (zh) * 2018-11-29 2019-04-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Csi测量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19075238A1 (en) * 2017-10-11 2019-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DEVICE FEEDB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9956B2 (en) * 2007-01-26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pping uplink acknowledgement transmission based on downlink virtual resource blocks
US9001756B2 (en) * 2011-04-27 2015-04-0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and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enhancements
CN103517426B (zh) * 2012-06-19 2017-03-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pucch资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579545B (zh) * 2013-10-27 2019-01-29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8123785B (zh) * 2017-11-17 2023-09-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70451A (zh) * 2012-05-11 2014-11-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上行控制信道基序列和物理资源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5981315A (zh) * 2014-02-10 2016-09-28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设备到设备(d2d)通信的信号传输方法及其设备
WO2017000631A1 (zh) * 2015-06-30 2017-01-05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6330407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US20170215183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unicast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WO2017209581A1 (ko) * 2016-06-03 2017-1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에 관련된 사이드링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US20190044667A1 (en) * 2017-08-04 2019-0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eedback in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
WO2019075238A1 (en) * 2017-10-11 2019-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DEVICE FEEDBACK
CN109314987A (zh) * 2018-09-06 2019-02-0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09644455A (zh) * 2018-11-29 2019-04-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Csi测量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R1-1812206 "Sidelink physical layer structure for NR V2X"", 《3GPP》 *
HUAWEI等: "R1-1812206 "Sidelink physical layer structure for NR V2X"", 《3GPP》, 2 November 2018 (2018-11-02) *
HUAWEI等: "RP-190347 "Discussion on the WI scope on NR V2X"", 《3GPP》 *
HUAWEI等: "RP-190347 "Discussion on the WI scope on NR V2X"", 《3GPP》, 12 March 2019 (2019-03-12) *
INTEL CORPORATION: ""R1-1906794 Intel - eV2X_SL_L1"", 《3GPP》, 4 May 2019 (2019-05-04) *
INTEL CORPORATION: ""R1-1907906 Intel - eV2X_SL_L1_updated (rev R1-1906794)"", 《3GPP》, 17 May 2019 (2019-05-17) *
LG ELECTRONICS: "R1-1903367 "Feature lead summary for agenda item 7.2.4.1.2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
LG ELECTRONICS: "R1-1903367 "Feature lead summary for agenda item 7.2.4.1.2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3GPP》, 25 February 2019 (2019-02-25)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9512A1 (zh) * 2020-02-14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518313A (zh) * 2020-04-09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侧行链路组播通信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3736B (zh) 2022-08-05
WO2020237437A1 (zh) 2020-12-03
US20220217696A1 (en)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5007B (zh) 控制信道传输和接收的方法和系统
CN107736064B (zh) 用于在终端之间发送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2379150B (zh) 在多天线系统中发射harq ack/nack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125610B (zh) D2d通信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设备
US8107547B2 (en) Receivers for embedded ACK/NAK in CQI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networks
JP5793067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3119886B (zh) 在无线系统中发送接收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US8184579B2 (en) ACK/NAK repetition scheme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10419186A (zh) 用于上行链路超高可靠和低延迟通信的下行链路控制通道
CN102934404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95492B (zh) 一种多载波系统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确定方法
WO2016180097A1 (zh) 一种下行数据重复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0383736A (zh)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092757A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重复传输的资源分配
US20100002647A1 (en) Method for acquiring resource region information for phich and method of receiving pdcch
US20090067391A1 (en) Separate Rank and CQI Feedback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3416015A (zh) 针对多分量载波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分配
CN104981022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2350806B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AU2009332929A1 (en) Method for mapping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
EP3963800A1 (en) Dynamic indication of multi-trp pdsch transmission schemes
CN107710842A (zh)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4161495A1 (zh) 下行数据的传输、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211324A (zh) 容纳特定用户设备的系统和方法
CN108650066A (zh) 用户装置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