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7871B -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7871B
CN110377871B CN201910506377.7A CN201910506377A CN110377871B CN 110377871 B CN110377871 B CN 110377871B CN 201910506377 A CN201910506377 A CN 201910506377A CN 110377871 B CN110377871 B CN 1103778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et
auxiliary
power supply
cabinets
main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63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77871A (zh
Inventor
欧阳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il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il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il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il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0637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778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77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7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77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7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03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position, not involving coordinate determin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1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solving equations, e.g. nonlinear equations, general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 G06F17/12Simultaneous equations, e.g. systems of linear equ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Algebr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所述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智能储物柜系统。实施本发明的为智能储物柜的副柜分配识别码的方法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储物柜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储物柜通常用于在某种指定的场合下暂存物品,例如,在快递的物流过程中用于在收件人和投递员之间的物品交接。通常是投递员将物品放入智能储物柜的储物空间之中,并由收件人取出,从而实现安全的物品交接,不需要当面交接。智能储物柜通常设置在指定的位置,具有主柜和副柜,二者分别具有识别码(识别地址,便于二者之间进行通讯和数据传输),并需要在使用之前完成这些主柜和副柜的位置(即副柜与主柜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及地址设置。其中,副柜由主柜控制,一个主柜控制多个副柜,副柜和主柜之间通常处于同一个网段(对于基于IP的网络结构而言)。而在这些主柜和副柜制造时,并不知道其具体的安装位置,所以,上述地址设置可能在安装完成之后进行设置。一些情况下,虽然事先设置有识别码或物理识别码(例如,基于RS485协议进行主副柜连接的情况下),但是并不知道副柜的安装位置。所以,在现有技术中,需要逐一对主柜及其控制下的副柜的位置和识别码进行逐一设置,使得上述主柜能够实现其控制或连接的副柜进行通讯并取得其状态,通常,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在每个副柜的控制单元上设置拨码开关,通过对拨码开关进行不同的设置来设定该副柜的物理识别码;同时,在主柜上对不同的副柜设置其位置。因此,其操作较为繁琐、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操作较为繁琐、成本较高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所述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更进一步地,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
更进一步地,所述通信链路包括基于串行通信协议的通信链路或基于IP网络协议的通信链路。
更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A)主柜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有线或无线信道发送广播通知,要求各副柜上报其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并将其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
B)主柜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的应答后,取出并比较其中携带的各副柜的电源电压值,得到一个按照设定顺序排列的电压值队列;
C)依据所述电压值队列顺序,将每个电压值对应的所述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排列,得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
D)所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中按照电源电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其对应的副柜,由紧邻所述主柜向远离所述主柜的方向延伸,得到所述副柜的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E)将未使用的识别码按照设定的规则和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的顺序分配给每个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代表的副柜,并发送信息通知该副柜。
更进一步地,所述副柜物理身份识别码包括该副柜的控制单元中的网络连接模块的物理地址;所述识别码包括由所述主柜分配给各副柜的IP地址;未使用的识别码的值的大小包括IP地址最后一段的数值大小。
更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M)主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串行信道发送广播通知,要求各副柜上报其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并依据该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得到应答延时时间(从收到广播指令开始计算);
N)主柜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的应答后,取出并比较其中携带的各副柜的电源电压值,得到一个按照设定顺序排列的电压值队列;
O)依据所述电压值队列顺序,将每个电压值对应的所述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排列,得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
P)所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中按照电源电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其对应的副柜,由紧邻所述主柜向远离所述主柜的方向延伸,得到所述副柜的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M)中,各副柜分别通过将其取得的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和一个事先设定的常数相乘,得到其应答延时时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电源线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不同的输出端口引出的、并依次经过排列在所述主柜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副柜的两条;所述两条电源线分别向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延伸,并与该侧的所有副柜连接;在对所述主柜一侧的副柜分配识别码时,切断向另一侧延伸的电源线与电源输出端的连接。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所述系统还包括位置确定单元,所述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直流电在传输过程中会出现损耗,具体体现在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其电压下降;而对于智能储物柜系统来讲,在集中供电的情况下,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确定副柜与主柜之间的距离或者确定该副柜返回主柜信息的时间;由于副柜的尺寸和放置方式是固定的,且电源传输部件的线性延伸以及每个副柜就近在电源传输部件上去的电源电压,因此,在每个副柜到主柜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时候,其电源电压输入的就是不同的电压值(当然,这些电压值仍然在电源电压的允许波动范围内)。换言之,可以通过该电压值确定副柜的位置,且这些位置不会重叠(副柜相邻排列),据此,实行了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确定及识别码分配,不再需要单独对每个副柜进行设置,也不需要在副柜上设置拨码开关来确定其识别码或物理识别码。因此操作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实施例的中副柜位置确定流程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中主柜和副柜基于IP网络连接时的副柜位置确定和识别码分配流程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中主柜和副柜基于RS485链路连接时副柜位置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中主柜和副柜的位置及供电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中副柜上电源电压取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实施例中,该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主柜要求各副柜上报物理身份识别码:在本发明中,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主柜通过设定的通信链路(例如,蓝牙链路或WIFI链路或485串行链路)控制每个副柜的操作,使用者对于该智能储物柜系统的操作是在主柜上进行并显示的,操作的结果(例如,打开某个储物空间的柜门)是通过设定的通信链路由主柜传输到副柜的;同时,副柜还通过该设定的通信链路返回储物空间的状态;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其所在的主柜或副柜的操作、状态的取得以及与副柜或主柜建立上述设定通信链路的连接等等;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请参见图4)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也就是和该副柜在智能储物柜系统中的位置相对应。
步骤S12副柜同时或不同时对主柜的要求进行应答:在本步骤中,各副柜收到上述广播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技术中,一个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回复,通常只是该物理地址本身。在本实施例中,该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回复,则不是其物理地址本身,而是该物理地址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在该副柜的控制单元的指定IO端口取得)组合后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该组合的规则是设定的,并且其主柜的控制单元中存储有该规则或知道该规则,这样便于主柜在接收到上述回复后能够从上述新数据中分别取得该物理地址和该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在本步骤中,接收到上述广播包的副柜通过其控制单元取得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请参见图5),该控制单元得到上述电压值后将其经过模数转换,得到数字信号,使其可以和上述物理地址一起传输。在图5中,上述模数转换部分包括在副柜控制单元中;而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外接(即在副柜控制单元之外)的模数转换单元。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图4中的副柜放置方式,每个副柜(包括图2中的副柜1、副柜2到副柜n)在与其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连接电源传输部件而取得电压,由于电源传输部件是由主柜的电源模块的一个输出端口引出的,而且是线性延伸的,所以,每个副柜的电源连接处到上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口的距离是唯一的,换句话说,每个副柜取得的电源电压值也是唯一的,不同于其他副柜的。
当上述电压值取得后,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情况下(例如,主柜和副柜之间的通信链路基于IP网络或CAN总线连接时),各副柜将各自将其取得的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和物理层身份识别地址一起按照上述设置发送对主柜的应答,这样,对于多个副柜来讲,同一时间可以存在多个应答。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另外一些情况下(例如,主柜和副柜之间的通信链路基于RS485总线连接时),由于半双工机制的存在,各副柜需要选择发出应答信号的延迟时间,以避免总线上的信号碰撞,所以,各副柜根据其取得的上述电压值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应答延迟时间(从收到广播指令开始计算)并按照该应答延迟时间发送应答信号,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避免出现回退。在这种情况下,各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是事先写入的或根据上述电压值生成的。
步骤S13主柜取得各应答信息中的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值,将其按电压值的大小排列,得到各副柜的位置:在本步骤中,主柜的控制单元在接收到上述应答信号后,将其中的电源输入电压取出并进行比较,将经过比较后的电压值按照其大小进行排列,就能够得到该电压值对应的副柜的排列情况,即得到副柜的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经过主柜的控制单元的发起后,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中,主柜和副柜之间的通信链路连接可以基于多种协议或物理结构。图2中示出了本发明中主柜和副柜之间基于IP网络连接时的具体步骤:
步骤S21发送广播信号,要求上传物理身份识别码:在本发明中,当主柜和副柜在其放置位置安放且电源连接完成后,需要在网络层对上述通信链路进行连接,使得主柜和副柜之间的指令和状态信息能够方便地得到传输。为此,在本步骤中,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发出广播信息,要求各副柜上传其物理身份识别码,在实际使用中,上述物理身份识别码是副柜的控制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即物理地址。
步骤S22取得电源输入电压:在本步骤中,各副柜收到上述广播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技术中,一个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回复,通常只是该物理地址本身。在本实施例中,该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回复,则不是其物理地址本身,而是该物理地址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在该副柜的控制单元的指定IO端口取得)组合后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该组合的规则是设定的,并且其主柜的控制单元中存储有该规则或知道该规则,这样便于主柜在接收到上述回复后能够从上述新数据中分别取得该物理地址和该电源输入电压值。在本步骤中,接收到上述广播包的副柜通过其控制单元取得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请参见图5),该控制单元得到上述电压值后将其经过模数转换,得到数字信号,使其可以和上述物理地址一起传输。在图5中,上述模数转换部分包括在副柜控制单元中;而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外接(即在副柜控制单元之外)的模数转换单元。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图4中的副柜放置方式,每个副柜(包括图2中的副柜1、副柜2到副柜n)在与其位置对应的位置上连接电源传输部件而取得电压,由于电源传输部件是由主柜的电源模块的一个输出端口引出的,而且是线性延伸的,所以,每个副柜的电源连接处到上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口的距离是唯一的,换句话说,每个副柜取得的电源电压值也是唯一的,不同于其他副柜的。
步骤S23将得到的电源输入电压和物理识别码一起上传:在本步骤中,将上述步骤中得到的、经过模数转换后的电源电压值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这些设定的格式包括一个数据在另一个数据的头部或尾部、数据包中特定的位置放置特定的数据或由特殊字符或字节开头或结尾的特定数据等等。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是将上述电源输入电压和物理识别码按照一定的规则(例如,物理地址在前而电源电压在后)组合成一个新的数据进行上述传输,而在主柜处理该数据时,当需要电源电压时,由该数据的设定位置取出(例如,取出该数据后部设定位数的数据)电源输入电压数据;而当需要处理物理地址时,也是由该数据的不同位置取出即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将物理地址和电源输入电压自然第绑定在一起。
步骤S24比较全部电源电压,得到电压队列:在本步骤中,主柜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的应答后,取出并比较其中携带的各副柜的电源电压值,得到一个按照设定顺序排列的电压值队列。在本步骤中,上述主柜发出广播包后,接收一段时间内返回的应答的数据包,该一段时间的设置使得整个作用范围内的副柜的应答数据包都能够被主柜接收。当接收到上述数据包后,主柜的控制单元由这些数据包中取出数据,并将其中的电压值单独取出,并比较这些电压值,得到一个电压队列,该电压队列按照电压值的大小,顺序排列。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顺序可以由大到小,也可以由小到大。即在上述电压队列中,其电压值可以是逐步增大的,也可以是逐步减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电源传输部件的衰减特性是一致的,所以上述电压队列中的电压值多数是递增或递减的。此外,一些情况下,在本步骤中,上述主柜的控制单元在取得数据后还会存储电源电压值和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便于在后续的步骤中使用。
步骤S25按照电压值和物理身份识别码的对应关系,得到物理身份识别码队列:在本步骤中,依据所述电压值队列顺序,将每个电压值对应的所述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排列,得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对应表示该电压值是和该物理身份识别码(即物理地址)一起传输到上述主柜的控制单元的,即处于由同一个副柜发出的应答数据包中。因此得到一个电压队列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括前述的将上述物理地址和电源输入电压组合在一起的新数据)的编号(主柜的控制单元在接收到信号时赋予的)或物理地址和电源输入电压的对应关系,就能够得到上述物理身份识别码队列,当得到上述物理身份识别码队列后,也就得到了各副柜的位置;同样地,其电源输入端的电压值越高的副柜,距离主柜越近。
步骤S26将未使用的识别码分配到物理身份识别码队列,使其形成对应关系,并通知物理身份识别码对应的副柜:在IP网络中,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网络层的识别码,例如IP地址,因此有必要为上述副柜分配识别码。为此,在本步骤中,将未使用的识别码按照设定的规则和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的顺序分配给每个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代表的副柜,并发送信息通知该副柜。本发明中,主柜控制板上通常存储有多个识别码,这些识别码是准备分配给由该主柜控制的副柜使用的网络地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副柜物理身份识别码包括该副柜的控制单元中的网络连接模块的物理地址;所述识别码包括由所述主柜分配给各副柜的IP地址。由于对于一个主柜而言,在一个放置位置上可能进行多于一次的配置,所以上述预存的识别码或IP地址可能会出现一些已经被使用的情况,因此,在本步骤中使用的是未使用的识别码进行分配。分配时安装设定的规则(例如,按照未使用识别码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其逐个分配上述物理身份识别码队列中的元素,即物理身份识别码,然后将两个识别码绑定,发送单播或组播消息通知对应的副柜,即可实现识别码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中,区分使用或未使用的识别码可以才有标记的方式对已经使用或未使用的识别码进行标注,也可以采用移出的方式,即一开始所有识别码未使用时,存储在一个指定的存储区域或存储容器中,使用的识别码移出该区域或容器,存储在另外一个区域或容器中或只是移出而不存储,这样保证该区域或容器中均为未使用的识别码,在分配时可以直接使用该区域中存储的识别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值队列按照电压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排列,所述未使用的识别码按照其值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个分配到所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中。未使用的识别码的值的大小包括IP地址最后一段的数值的大小。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情况下,请参见图4,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包括左侧或右侧,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也就是说,副柜紧邻地排列在主柜的一侧,电源线由主柜引出,向副柜排列的一侧延伸并依次经过这些副柜,而副柜在其电源输入端口的位置连接该电源线。由于副柜的尺寸及设计是一致的,所以,两个相邻的副柜的电源输入端口的距离也是大致一致的,这就使得电源延伸到一个副柜和延伸到下一个副柜的距离之差也是一定,换言之,在电源线不变的情况下,两个相邻副柜的电源输入端上的电压降是一定的,据此,可以实现本发明中的根据电源输入电压确定一个副柜与主柜之间的大致的距离及在副柜排列中的位置,进而实现识别码分配。
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另外一些情况下,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不同的输出端口引出的、并依次经过排列在所述主柜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副柜的两条;所述两条电源线分别向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延伸,并与该侧的所有副柜连接;在对所述主柜一侧的副柜分配识别码时,切断向另一侧延伸的电源线与电源输出端的连接。此时,在主柜的控制单元和电源模块上设置有相应的控制模块和切换模块。换句话说,在主柜两侧均摆放副柜的情况下,两侧的供电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次设置都是在另外一侧的电源被切断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本发明中,上述主柜和副柜之间的通信链路连接还可以基于串行通信总线,例如RS485等协议进行连接。图3示出在485协议下副柜位置确定的具体步骤:
步骤S31发送广播信号,要求上传物理身份识别码:在本实施例中,本步骤和S21相似,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通信链路的物理介质和协议可能不同,例如,在本步骤中可能是基于有线链路和RS485协议的。
步骤S32取得电源输入端电压:同样地,本步骤也和步骤S22相似,各副柜分别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
步骤S33计算应答发出时间,并将得到的电源输入电压和物理身份识别码一起在该时间上传:在本步骤中,当上述电源端口的电压值得到后依据该电压值确定该副柜应答主柜的时间或延迟时间,即经过多少时间后该副柜发出应答信息。通常,各副柜分别通过将其取得的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和一个事先设定的常数相乘,得到其应答延时时间。由于上述常数是实现设定的,而如上所述,每个副柜的电源端口电压值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副柜得到的应答延时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样就避免了总线上出现两个副柜同时应答的情况,数据传输效率较高。当得到该时间后,各副柜分别根据自己得到的时间,按时发出应答信息。同样地,上述应答信息也是和上述情况一样,包括物理身份识别码和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值的。
步骤S34比较全部电源输入端电压,得到电压队列:在本步骤中,和步骤S24相似,经过同样的步骤得到副柜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中,如果主柜和副柜的通信链路连接是基于485串行协议的话,其副柜上的物理身份识别码由两种取得方式,一种是事先写入,在制造或安装的时候写入唯一物理身份识别码;而另一种方式则更为简单,即在上述步骤中取得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端口电压值后,根据该电压值在副柜上产生,具体来讲,就是在副柜的控制单元中存储一个表格,该表格指出取得的电压值范围和物理身份识别码的对应关系,依据得到的电压值,查表就能够得到该副柜的物理身份识别码。这样的方式虽然使得副柜的控制单元较为复杂,但是好处也是明显的,其彻底地使得副柜的配置自动化,操作更加简单,硬件成本和安装成本进一步降低。
总体上来看,在本发明中,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信道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不同的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将不同识别码对应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并通过所述有线或无线信道通知该副柜,实现识别码的分配。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请参见图4和图5),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所述供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所述系统还包括位置确定单元,所述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后,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储物柜系统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响应所述主柜发出的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答复后,取得答复数据中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A)主柜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有线或无线信道发送广播通知,要求各副柜上报其物理层身份识别码;
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并将其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
或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依据该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得到应答延时时间,按照所述应答延时时间,将所述电压值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
B)主柜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的应答后,取出并比较其中携带的各副柜的电源电压值,得到一个按照设定顺序排列的电压值队列;
C)依据所述电压值队列顺序,将每个电压值对应的所述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排列,得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
D)所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中按照电源电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其对应的副柜,由紧邻所述主柜向远离所述主柜的方向延伸,得到所述副柜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所述输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链路包括基于串行通信协议的通信链路或基于IP网络协议的通信链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E)将未使用的识别码按照设定的规则和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的顺序分配给每个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代表的副柜,并发送信息通知该副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柜物理身份识别码包括该副柜的控制单元中的网络连接模块的物理地址;所述识别码包括由所述主柜分配给各副柜的IP地址;未使用的识别码的值的大小包括IP地址最后一段的数值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各副柜分别通过将其取得的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和一个事先设定的常数相乘,得到其应答延时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所述电源线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不同的输出端口引出的、并依次经过排列在所述主柜左侧或右侧的所述副柜的两条;所述两条电源线分别向所述主柜的左侧或右侧延伸,并与该侧的所有副柜连接;在对所述主柜一侧的副柜分配识别码时,切断向另一侧延伸的电源线与电源输出端的连接。
8.一种智能储物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主柜和多个副柜,每个主柜或副柜均包括一个控制单元,所述主柜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通过其电压输出端引出的、呈线状延伸的输电部件为所述多个副柜提供电源电压;所述副柜分别在所述输电部件的不同位置处与所述输电部件连接并取得电源电压;每个副柜取得电源电压的位置与该副柜和主柜在空间位置上的距离相对应;所述副柜依次相邻排列在所述主柜的一侧,所述输电部件包括由所述电源模块引出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引出并依次经过所述副柜;所述系统还包括位置确定单元,所述位置确定单元用于所述主柜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控制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的通信链路发送的、响应所述主柜发出的要求物理地址的广播包的答复后,取得答复数据中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和该副柜的电源输入电压值,按照副柜的电源电压输入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到所述副柜的排列位置,其中,电源电压输入值最接近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的副柜紧邻所述主柜放置,电源电压输入值最小的副柜的放置位置距所述主柜最远;
所述位置确定单元进一步包括:
通知发送及返回模块:用于使主柜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有线或无线信道发送广播通知,要求各副柜上报其物理层身份识别码;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并将其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或各副柜收到通知后,取得其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依据该电源输入端口的电压值得到应答延时时间,按照所述应答延时时间,将所述电压值与该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一起,按照规定的格式发送给所述主柜控制单元;
电压值排列模块:用于在主柜控制单元接收到各副柜的应答后,取出并比较其中携带的各副柜的电源电压值,得到一个按照设定顺序排列的电压值队列;
识别码排列模块:用于依据所述电压值队列顺序,将每个电压值对应的所述副柜的物理层身份识别码排列,得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
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物理层身份识别码队列中按照电源电压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其对应的副柜,由紧邻所述主柜向远离所述主柜的方向延伸,得到所述副柜的位置。
CN201910506377.7A 2019-06-12 2019-06-12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0377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6377.7A CN110377871B (zh) 2019-06-12 2019-06-12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6377.7A CN110377871B (zh) 2019-06-12 2019-06-12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7871A CN110377871A (zh) 2019-10-25
CN110377871B true CN110377871B (zh) 2021-04-13

Family

ID=68250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6377.7A Active CN110377871B (zh) 2019-06-12 2019-06-12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778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7375B (zh) * 2020-08-24 2023-04-11 深圳市智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示储物空间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99006B (zh) * 2021-05-13 2022-05-20 深圳市智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分配方法、智能柜、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343338A (zh) * 2021-12-30 2022-04-15 深圳市丰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柜及智能柜控制方法
CN116844282A (zh) * 2023-07-31 2023-10-03 广芯微电子(广州)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格箱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0653A (zh) * 2015-04-27 2015-08-05 无锡必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总线系统及其从设备物理位置自动识别方法
CN105243756A (zh) * 2015-10-20 2016-01-13 赵忠义 一种物流柜地址分配系统
CN106093631A (zh) * 2016-06-03 2016-11-09 温州大学 一种具备位置识别的电子设备测试系统及ip设定方法
CN106249628A (zh) * 2016-08-30 2016-12-21 深圳市欧瑞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安装位置自动识别系统和方法
CN108270883A (zh) * 2018-02-02 2018-07-10 深圳曼顿科技有限公司 可自动分配设备通讯地址码的方法、断路器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36651B2 (en) * 2010-12-09 2016-09-0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pplication state in a 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 in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0653A (zh) * 2015-04-27 2015-08-05 无锡必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总线系统及其从设备物理位置自动识别方法
CN105243756A (zh) * 2015-10-20 2016-01-13 赵忠义 一种物流柜地址分配系统
CN106093631A (zh) * 2016-06-03 2016-11-09 温州大学 一种具备位置识别的电子设备测试系统及ip设定方法
CN106249628A (zh) * 2016-08-30 2016-12-21 深圳市欧瑞博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安装位置自动识别系统和方法
CN108270883A (zh) * 2018-02-02 2018-07-10 深圳曼顿科技有限公司 可自动分配设备通讯地址码的方法、断路器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7871A (zh) 2019-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77871B (zh) 确定智能储物柜系统中副柜位置的方法及系统
US7564804B2 (en) Method of assigning addresses to a plurality of devices on a network and a network system therefor
CN105847456B (zh) 一种rs485自动分配地址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0379178C (zh) 用于无线多址通信系统的基站和无线终端的设备
CN108377202A (zh) 智能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20180372507A1 (en) Information sharing method of smart electricity meter, smart electricity meter and acquisition router
CN108234220A (zh) 智能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02263835B (zh) 双线串行总线接口的自动寻址方案
CN104469958A (zh) 双频通信的方法和wlan设备
CN103098384A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mu mimo操作的协议
CN105206010B (zh) 一种无线集中抄表网络的通信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4994530A (zh) 基于组MAC地址的多Wi-Fi物联网设备分组集体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4394577B (zh) 无线路由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无线网络接入方法
CN104483841A (zh) 智能家居网络系统和智能家居控制方法
US10367615B2 (en) Access point AP, station S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5357664A (zh) 一种无线控制系统及其数据通信方法
CN104950829A (zh) 一种总线系统功耗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0505667C (zh) 一种主从模式的多地址通信方法
CN107659456A (zh) 一种基于rs485通信的数据冲突传输方法
JP4576102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並びに通信方法
CN105099565A (zh) 一种光发射系统及发射方法、光交换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624497B (zh) 码本生成方式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EP3554003B1 (en) Network system
CN105116815A (zh) 一种级联触发器
CN101682404A (zh) 用于选择和发送可变帧格式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