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4381A - 微针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4381A
CN110354381A CN201910523599.XA CN201910523599A CN110354381A CN 110354381 A CN110354381 A CN 110354381A CN 201910523599 A CN201910523599 A CN 201910523599A CN 110354381 A CN110354381 A CN 110354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lumen
needle
skin
microneedle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35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旭
谢雁鸣
张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uoyuan Guoyao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uoyuan Guoyao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uoyuan Guoyao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uoyuan Guoyao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235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4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4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43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疗美容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针装置,包括注射机构、支架、滚筒以及若干个滚针,所述滚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滚筒的内部开设有溶液腔,各所述滚针均设有中空孔,所述中空孔沿所述滚针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滚针,各所述滚针的第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滚筒并从所述滚筒的外周壁插入所述溶液腔内,所述滚针的第二端外露出所述滚筒的外周壁外,所述注射机构与所述溶液腔连通并将溶液注射于所述溶液腔内。滚针的第二端直接刺破皮肤的角质层伸入到皮肤的底层,此时,溶液通过滚针上的中空孔直接输送皮肤的底层,溶液内的活性成份可以快速地被皮肤的底层吸收,而无需通过微细管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溶液的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

Description

微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美容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针装置。
背景技术
化妆品或者药物通过涂敷、包封、沐浴、熏蒸等常规方式,皮肤无法吸收化妆品或者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造成化妆品或者药物的使用效果差;现在可以采用微针装置的滚轮上许多微小的针头刺破皮肤的角质层,并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在皮肤上做出许多个微细管道,化妆品或者药物的活性成分通过微细管道渗透到皮肤的底层,这样可以提高化妆品的活性成分的吸收,增加美容效果或者治疗效果,但是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化妆品或者药物依然存在美容效果或者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针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微针装置存在美容效果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针装置,包括注射机构、支架、滚筒以及若干个滚针,所述滚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滚筒的内部开设有溶液腔,各所述滚针均设有中空孔,所述中空孔沿所述滚针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滚针,各所述滚针的第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滚筒并从所述滚筒的外周壁插入所述溶液腔内,所述滚针的第二端外露出所述滚筒的外周壁外,所述注射机构与所述溶液腔连通并将溶液注射于所述溶液腔内。
可选地,所述滚针沿所述滚筒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并沿所述滚筒的轴线方向呈列排列,且各所述滚针的轴向方向与所述滚筒的直径方向重合。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滚针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0μm~150μm。
可选地,各所述中空孔的孔径范围均为40μm~60μm。
可选地,各所述滚针的针头长度均为60μm~80μm,所述滚针外露出所述滚筒的外周壁外的长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可选地,各所述滚针的针头为纳米针头。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段、平直段和两个固定段,所述连接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平直段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平直段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滚筒的两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段内设有沿所述连接段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管,所述平直段内设有沿所述平直段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管,两个所述固定段内均设有第三腔管,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腔管的中部连通,两个所述第三腔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腔管连通;所述滚筒的两端面均设有连接柱,各所述连接柱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溶液腔连通的连通孔,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二端设有转动孔,各所述连接柱转动安装于各所述转动孔内,各所述连接柱与各所述转动孔密封连接,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固定段内并与所述第三腔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注射机构连通。
可选地,所述注射机构包括注射器,所述注射器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连通。
可选地,所述注射机构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第一端与注射器连接,所述连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微针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使用时,通过支架推动滚筒在皮肤上滚动,同时,注射机构将溶液注射到溶液腔内,并且滚针的第二端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滚针的第二端直接刺破皮肤的角质层伸入到皮肤的底层,此时,溶液通过滚针上的中空孔直接输送皮肤的底层,溶液内的活性成份可以快速地被皮肤的底层吸收,而无需通过微细管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溶液的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为沿图1中B-B线的剖切视图。
图4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针装置的滚针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注射机构 11—注射器 12—连接头
20—支架 21—连接段 22—平直段
23—固定段 24—第一腔管 25—第二腔管
26—第三腔管 30—滚筒 31—溶液腔
32—连接柱 40—滚针 41—中空孔
42—针头 231—转动孔 321—连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微针装置,包括注射机构10、支架20、滚筒30以及若干个滚针40,滚筒30转动安装于支架20上,滚筒30的内部开设有溶液腔31(具体参阅图4所示),各滚针40均设有中空孔41(具体参阅图4和图5所示),中空孔41沿滚针4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滚针40,各滚针40的第一端固定安装于滚筒30并从滚筒30的外周壁插入溶液腔31内,滚针40的第二端外露出滚筒30的外周壁外,注射机构10与溶液腔31连通并将溶液注射于溶液腔31内。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针装置,使用时,通过支架20推动滚筒30在皮肤上滚动,同时,注射机构10将溶液注射到溶液腔31内,并且滚针40的第二端在与皮肤接触的过程中,滚针40的第二端直接刺破皮肤的角质层伸入到皮肤的底层,此时,溶液通过滚针40上的中空孔41直接输送皮肤的底层,溶液内的活性成份可以快速地被皮肤的底层吸收,而无需通过微细管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溶液的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
本实施例中,溶液可以为精华液、药剂等溶液,以达到医疗或者美容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2所示,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滚针40沿滚筒30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并沿滚筒30的轴线方向呈列排列,且各滚针40的轴向方向与滚筒30的直径方向重合。具体地,滚针40沿滚筒30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并沿滚筒30的轴线方向呈列排列,那么滚针40刺破皮肤时,可以均匀地将溶液输送到皮肤的底层,避免出现溶液分布不均的情况,使得整个皮肤均具有良好的美容和治疗效果;各滚针40的轴向方向与滚筒30的直径方向重合,那么滚筒30滚动的过程中,滚针40的针头42倾斜地插入皮肤内,而随着滚筒30的滚动,滚针40逐渐地正向插入皮肤,最后倾斜地从皮肤内抽出,这样皮肤受到滚针40的压力小,不易受损,保证该微针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相邻的两个滚针40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0μm~150μm。相邻的两个滚针40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或150μm,该距离范围设置,可以减小对皮肤的压强,对皮肤无损伤,保证安全性。若该距离范围设置的过大,滚针40排布稀疏,存在损伤皮肤的风险;若该该距离范围设置的过小,滚针40滚过后,皮肤上微细管道过于密集,也会存在损伤皮肤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各中空孔41的孔径范围均为40μm~60μm。中空孔41的孔径范围可以为40μm、42μm、44μm、46μm、48μm、50μm、52μm、54μm、55μm、56μm、58μm或60μm,该孔径范围设置,使得注入到皮肤底层的溶液容量适中,不仅可以避免孔径过大溶液过多,皮肤无法吸收全部的溶液,造成溶液的浪费,也可以避免孔径过小溶液过少,皮肤吸收的活性成分少,而达不到较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各滚针40的针头42长度均为60μm~80μm,滚针40外露出滚筒30的外周壁外的长度范围为100μm~200μm。滚针40的针头42长度可以为60μm、62μm、64μm、66μm、68μm、70μm、72μm、74μm、76μm、78μm或80μm,滚针40外露出滚筒30的外周壁外的长度范围可以为100μm、110μm、120μm、130μm、140μm、150μm、160μm、170μm、180μm、190μm或200μm,该滚针40的针头42长度的设置以及滚针40外露出滚筒30的外周壁外的长度范围的设置,可以保证滚针40的针头42刺入皮肤的角质层,而不刺破皮肤的表皮层,溶液直接被表皮层吸收,治疗和美容效果显著,且操作过程中,无疼痛,也不会不损伤皮肤,保证该微针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各滚针40的针头42为纳米针头。具体地,纳米针头在与皮肤接触时,纳米针头的针尖和皮肤的接触面积可达10nm2~100nm2,针尖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小,那么滚针40刺入皮肤时,皮肤的疼痛感小,该微针装置使用的舒适性;同时,皮肤上的创口小,有利于皮肤快速修复,缩短恢复期。
本实施例中,滚针4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使得滚针40的针头42可以稳定地刺穿皮肤,对皮肤造成的损伤小。
优选地,针尖和皮肤的接触点10nm2~100nm2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4所示,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支架20包括连接段21、平直段22和两个固定段23,连接段21的第一端与平直段22的中部连接,两个固定段23的第一端分别与平直段22的两端连接,两个固定段23的第二端分别与滚筒30的两端转动连接。具体地,支架20的固定段23插接在滚筒30的两端,使得滚筒30的两端均得到固定,这样使得滚筒30的滚动更为稳定可靠,溶液可以稳定地注入到皮肤的底层,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的同时,该微针装置的使用也更为安全有效。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滚轴的直径0.5cm~5cm,长度1cm~5cm,该尺寸的设计小巧,便于携带和操作。
本实施例中,支架20由PET或者亚克力制成,易于获得,生产制造方便快捷。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连接段21内设有沿连接段21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管24,平直段22内设有沿平直段22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管25,两个固定段23内均设有第三腔管26,第一腔管24的第一端与第二腔管25的中部连通,两个第三腔管26的第一端均与第二腔管25连通;滚筒30的两端面均设有连接柱32,各连接柱32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溶液腔31连通的连通孔321,两个固定段23的第二端设有转动孔231,各连接柱32转动安装于各转动孔231内,各连接柱32与各转动孔231密封连接,连通孔321位于固定段23内并与第三腔管26的第二端连通;第一腔管24的第二端与注射机构10连通。具体地,注射机构10将溶液注射到第一腔管24内,然后在通过第一腔管24、第二腔管25以及第三腔管26的输送,将溶液输送到溶液腔31内,即支架20即作为滚筒30的安装基体,又作为溶液的输送通道,其结构更为紧凑,使用也更为方便快捷。各连接柱32与各转动孔231密封连接,防止溶液的泄露。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注射机构10包括注射器11,注射器11的出液口与第一腔管24的第二端连通。在使用的过程中,只需推动注射器11就可以将溶液注入第一腔管24内,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注射器11由刻度注射管和活塞组成,其材质由塑料、PET、亚克力制成,刻度注射器11容积1ml~30ml。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提供的该微针装置的注射机构10还包括连接头12,连接头12的第一端与注射器11连接,连接头12的第二端与第一腔管24的第二端连接。具体地,注射器11和支架20之间通过连接头12连接,便于注射器11以及支架20之间拆装,同时,拆卸之后注射器11的内部、支架20的内部以及滚筒30的内部的清洁以及消毒更为彻底,该微针装置在洁净消毒后可重复使用,环保节俭。
下面提供该微针装置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结果:
试验例一、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祛痤疮和减少疤痕试验
试验样品:溶液为控油祛痘珍珠精华液
试验方法:选取60名中学生志愿者,男生30名,女生30名,年龄12~14周岁,皮肤特征为轻度、中度痤疮,分成男女两组,每组30例,各组用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在相应部位滚动注射控油祛痘珍珠精华液,测试周期为2个月,测试者每天洁面后使用测试产品,每天使用2次,在使用前及4周后通过GAGS(GlobalAcne Grading System:痤疮综合分级系统)痤疮系统评分系统临床评估和直观图像,并在8周后通过直观图像评估面部去除疤痕效果,测试结果如下表3所示。
GAGS痤疮系统评价方法:把痤疮好发部分分为5区:I区:前额(2),Ⅱ区:右颊部(2),Ⅲ区:左颊部(2)、Ⅳ区:鼻部(1)、Ⅴ区:下颌部(1),括号内为不同分区的因素分值。每个区域皮损分值是(原则是炎症反应最严重的皮损决定该区的分值):0分=无皮损,1分≥1个粉刺,2分≥1个丘疹,3分≥1个脓疱,4分≥1个结节;那么该区总分值=因素分值X皮损分值,各不同区总分之和为综合分值。
表1 GAGS痤疮系统评分标准
表2测试者GAGS评分值变化
表3祛除青春痘疤痕效果
实验结论:青春痘患者使用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具有良好的祛痘、祛痕效果。
试验例二、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皮肤保湿试验
使用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对面部注射保湿液,检测保湿性能进行试验评价,并采用含20%的丁二醇的美容液作为空白对照样品。试验对象为60名拥有干燥皮肤的成年女性,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人,试验部位是左右手的前腕内侧(20mm×40mm)。使用方法是固定部位滚动使用后,在恒温室(室温24℃,湿度50%)里利用皮肤电容仪(SKICON,SKICON-200和SKICON为日本浜松市IBS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及角质电导仪(Corneometer,德国科隆Courage&Khazaka注册商标)测量了角质层的水分含量(SKICON200通常只能测量到皮肤表皮以下20μm附近的水分含量;角质电导仪能测量到100μm附近的水分含量,将两种仪器同时使用,就能够测量到从皮肤表皮到内部的水分含量),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保湿性能测试
实验结论:实施例1~6组使用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敷用30分钟后,角质层水分含量达到78.56%以上,而且能长久保湿,敷用8小时后,角质层水分含量还有64.31%以上。
试验例三、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美白有效性试验
本试验考察经过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实施的精华液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情况。试验方法参照期刊《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第21卷第4期“当归提取物抗皮肤衰老及美白功效体外实验研究”2.3节美白有效性试验方法,酪氨酸酶抑制率结果见表5。
表5酪氨酸酶抑制率测试
由表5可知,在酪氨酸酶抑制率试验中,实施例组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程度明显好于对比例组,且实施例3组中的酪氨酸酶抑制率最高。
实验例四、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美白测试
实验原理人体实验,由特定实验人群组成受试群体,测试受试者使用本公司产品配方:珍珠美白精华液,经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注射前后皮肤颜色的变化,从而确定使用本品的美白功效。实验仪器: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测试仪(MexameterMX18,德国CK电子公司生产)。实验60人,年龄在24~48岁之间,随机均分为6组,每天早晚各滚用1次,一周测试一次,测试4周。实验方法(1)受试者敷用样品前,先将试实验部位洗净,晾干后滚用样品。受试者左、右脸部为受试区域,各确定4×4cm大小的面积作为实验测试部位。实验期间,受试者在实验部位不能敷用任何化妆品或药物。受试者在连续使用样品后每周同一时间,使用德国CK公司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测试仪MX18进行测试,记录每次测得的黑色素平均值,见表6。
表6黑色素含量平均值
表6数据表明:经滚动纳米空心滚针40治疗具有较好的减少皮肤色素沉积、促进黑色素代谢能力,持续使用可以显著提升美白效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射机构、支架、滚筒以及若干个滚针,所述滚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滚筒的内部开设有溶液腔,各所述滚针均设有中空孔,所述中空孔沿所述滚针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滚针,各所述滚针的第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滚筒并从所述滚筒的外周壁插入所述溶液腔内,所述滚针的第二端外露出所述滚筒的外周壁外,所述注射机构与所述溶液腔连通并将溶液注射于所述溶液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针沿所述滚筒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并沿所述滚筒的轴线方向呈列排列,且各所述滚针的轴向方向与所述滚筒的直径方向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滚针之间的距离范围为50μm~1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空孔的孔径范围均为40μm~6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滚针的针头长度均为60μm~80μm,所述滚针外露出所述滚筒的外周壁外的长度范围为100μm~2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滚针的针头为纳米针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连接段、平直段和两个固定段,所述连接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平直段的中部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平直段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滚筒的两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内设有沿所述连接段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腔管,所述平直段内设有沿所述平直段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腔管,两个所述固定段内均设有第三腔管,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腔管的中部连通,两个所述第三腔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腔管连通;
所述滚筒的两端面均设有连接柱,各所述连接柱的外周壁上设有与所述溶液腔连通的连通孔,两个所述固定段的第二端设有转动孔,各所述连接柱转动安装于各所述转动孔内,各所述连接柱与各所述转动孔密封连接,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固定段内并与所述第三腔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注射机构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机构包括注射器,所述注射器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机构还包括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第一端与注射器连接,所述连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腔管的第二端连接。
CN201910523599.XA 2019-06-17 2019-06-17 微针装置 Pending CN110354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3599.XA CN110354381A (zh) 2019-06-17 2019-06-17 微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3599.XA CN110354381A (zh) 2019-06-17 2019-06-17 微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4381A true CN110354381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17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3599.XA Pending CN110354381A (zh) 2019-06-17 2019-06-17 微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43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9688A (zh) * 2021-09-12 2021-11-05 慈溪市优创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的微针滚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70273A (ko) * 2007-01-26 2008-07-30 송효섭 마이크로 니들롤러
KR20090036838A (ko) * 2007-10-10 2009-04-15 이삼국 피부 자극기
CN205095247U (zh) * 2015-11-03 2016-03-23 吴志龙 一种性病科用多功能皮肤涂药器
CN206809542U (zh) * 2017-01-16 2017-12-29 海南瑞韩医学美容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悦伊美医疗美容诊所 一种妊娠纹修复仪
WO2018093177A1 (ko) * 2016-11-16 2018-05-24 봄텍전자 주식회사 액체공급 롤러장치
CN207575546U (zh) * 2017-02-27 2018-07-06 曲松涛 一种皮肤科药水涂抹器
CN108778396A (zh) * 2016-11-08 2018-11-09 李昌雨 包括瓶颈下端紧贴结构的粘弹性连接盖的微针滚轮装置
KR20180135711A (ko) * 2017-06-13 2018-12-21 기 수 한 롤러형 유체주입장치
CN208798768U (zh) * 2018-08-10 2019-04-30 广东圣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理疗功能的化妆瓶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70273A (ko) * 2007-01-26 2008-07-30 송효섭 마이크로 니들롤러
KR20090036838A (ko) * 2007-10-10 2009-04-15 이삼국 피부 자극기
CN205095247U (zh) * 2015-11-03 2016-03-23 吴志龙 一种性病科用多功能皮肤涂药器
CN108778396A (zh) * 2016-11-08 2018-11-09 李昌雨 包括瓶颈下端紧贴结构的粘弹性连接盖的微针滚轮装置
WO2018093177A1 (ko) * 2016-11-16 2018-05-24 봄텍전자 주식회사 액체공급 롤러장치
CN206809542U (zh) * 2017-01-16 2017-12-29 海南瑞韩医学美容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悦伊美医疗美容诊所 一种妊娠纹修复仪
CN207575546U (zh) * 2017-02-27 2018-07-06 曲松涛 一种皮肤科药水涂抹器
KR20180135711A (ko) * 2017-06-13 2018-12-21 기 수 한 롤러형 유체주입장치
CN208798768U (zh) * 2018-08-10 2019-04-30 广东圣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理疗功能的化妆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潘卫三: "《工业药剂学》", 1 June 2010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99688A (zh) * 2021-09-12 2021-11-05 慈溪市优创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的微针滚轮
CN113599688B (zh) * 2021-09-12 2023-10-17 慈溪市优创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多功能的微针滚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insulin using microneedle rollers in vivo
Donnelly et al. Microneedle-mediated intradermal delivery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otential for enhanced topical photodynamic therapy
Sasaki Micro-needling depth penetration, presence of pigment particles, and fluorescein-stained platelets: clinical usage for aesthetic concerns
Haq et al. Clinical administration of microneedles: skin puncture, pain and sensation
Gupta et al. Infusion pressure and pain during microneedle injection into skin of human subjects
Prausnitz Microneedles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US9504813B2 (en) Microneedle roller (MNR) infusion system
Benfeldt et al. Bioequivalence of topical formulations in humans: evaluation by dermal microdialysis sampling and the dermatopharmacokinetic method
Yan et al. Evaluation needle length and density of microneedle arrays in the pretreatment of skin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Coulman et al. In vivo, in situ imaging of microneedle insertion into the skin of human volunteer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RU2691310C2 (ru) Способ чрескожной доставки проникающих веществ
Noh et al.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vasiveness of polymer microneedle against skin
Andrews et al. Optimization of microdermabrasion for controlled removal of stratum corneum
Ame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of anti-cellulite herbal product (s) encapsulated in 3D-fabricated polymeric microneedles
Han et al. Facial skin barrie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microneedle transdermal delivery treatment
Xu et al.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transdermal delivery in skin disorders
Wing et al. Skin pretreatment with microneedles prior to pilocarpine iontophoresis increases sweat production
CN110354381A (zh) 微针装置
Li et al. Microneedle electrode array for electrical impedance myography to characterize neurogenic myopathy
Gao et al. Melanocyte activation and skin barrier disruption induced in melasma patients after 1064 nm Nd: YAG laser treatment
Liu et al. Microneedle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of facial photoageing as assessed in a split‐face model
He et al. Hydroquinone cream-based polymer microneedle roller for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large-area chloasma
Kalluri et al. Evaluation of microneedles in human subjects
Zhang et al. Safety evaluation of 3-month effects of microneedle patches prepared from hyaluronic acid in mice
CN104707243A (zh) 射频氧疗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