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4355A - 一种双模鼻吸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模鼻吸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4355A
CN110354355A CN201910697591.5A CN201910697591A CN110354355A CN 110354355 A CN110354355 A CN 110354355A CN 201910697591 A CN201910697591 A CN 201910697591A CN 110354355 A CN110354355 A CN 110354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breathing
conveying pipe
general pipeline
oxygen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75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UPERDS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UPERD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UPERD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UPERD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9759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43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4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43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003Accessories therefor, e.g. sensors, vibrators, negative press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2/00Special media to be introduced, removed or treated
    • A61M2202/02Gases
    • A61M2202/0208Oxyge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模鼻吸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现有鼻吸管存在二氧化碳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方案包括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还包括两根呼吸总管,呼吸总管内固定有用于将呼吸总管内部分隔成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的呼吸分隔片,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平行于呼吸总管,吸气通道连通于氧气输送管,呼气通道连通于二氧化碳输送管;二氧化碳输送管内固定有呼气分隔片,两个呼气通道与二氧化碳输送管的连通点分别位于呼气分隔片的两侧。呼吸总管的端部可插入用户鼻孔内,吸气通道供氧气,呼气通道收集二氧化碳;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伸进用户鼻孔内,则排出的二氧化碳能更完整的导入至二氧化碳输送管内,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双模鼻吸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模鼻吸管。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吸氧治疗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它已成为医学上最基本、最特殊的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科、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所以医疗中常用的氧气鼻吸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行使用的鼻氧管,已经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求,对于患有肝、肺功能障碍症、冠心病、脑中风、以及心脏病的人群,尤其是昏迷及呼吸衰竭的病人,吸氧治疗的同时,同时非常有必要地对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监测。监测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对于临床治疗的意义格外重要,它能够使医生及时或尽早地发现部分难以判断的病理现象,避免延误抢救时间。
如申请号为201210504411.5的中国发明专利:可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二氧化碳鼻氧管,该方案包括导管、输氧管道、二氧化碳呼出管道,输氧管道具有入口和出口,二氧化碳呼出管道具有入口和出口;导管一端连接通用氧气源接头,另一端连接输氧管道的入口,输氧管道和二氧化碳呼出管道并列固定设置,二氧化碳呼出管道的出口处,通过标准的鲁尔接头连接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以监测二氧化碳浓度;输氧管道的出口端与二氧化碳呼出管道的入口端固定连接,输氧管道的出口端连通有两根氧气吸入管端头,用于传导氧气给用户鼻腔,输氧管道的出口端连通有两根二氧化碳呼出管端头,用于接收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
但是上述方案中,二氧化碳呼出管端头短于氧气吸入管端头,用户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呼出管端头并不能像氧气吸入管端头一样插入用户鼻孔内,导致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先经过空气,再传递至二氧化碳呼出管端头内,进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模鼻吸管,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伸进用户鼻孔内,则排出的二氧化碳能更完整的导入至二氧化碳输送管内,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双模鼻吸管,包括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还包括两根呼吸总管,呼吸总管内固定有用于将呼吸总管内部分隔成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的呼吸分隔片,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平行于呼吸总管,吸气通道连通于氧气输送管,呼气通道连通于二氧化碳输送管;二氧化碳输送管内固定有呼气分隔片,两个呼气通道与二氧化碳输送管的连通点分别位于呼气分隔片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呼吸总管的端部可插入用户鼻孔内,吸气通道用于向用户供氧气,呼气通道用于收集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伸进用户鼻孔内,则用户排出的二氧化碳能更完整的导入至二氧化碳输送管内,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而且,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集成于呼吸总管内,则用户只需将呼吸总管插入其鼻孔内,就可以同时实现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与用户鼻腔的连通,操作方便。另外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设有呼气分隔片,可将二氧化碳输送管的内部分隔呈两个呼气单元,则用户两个鼻孔内呼出的二氧化碳导入进二氧化碳输送管后,可各自用于检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准确性,尤其是当用户某个鼻孔发生鼻塞等情况时,用户可准确的知晓两个鼻孔分别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而不至于把一个鼻孔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等效成两个鼻孔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总和,进而降低误测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氧气输送管内固定有吸气分隔片,两个吸气通道与氧气输送管的连通点分别位于吸气分隔片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气分隔片用于将供给于用户两个鼻孔的氧气分隔开,形成两个供气单元,并可使每个供气单元对应一个呼气单元,以提高二氧化碳检测精度;举个例子来讲,倘若不设有吸气分隔片且用户某个鼻孔鼻塞时,用户仅可从另一个鼻孔吸气,而整根氧气输送管的供气量不变,导致单个供气单元的供气量增大,而用户实际上很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量,导致其中一部分氧气未进入人体内并混入到呼出气体内,从而冲淡了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了检测准确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总管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吸气通道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则从吸气通道内喷至用户鼻孔的氧气可经过扩容降压处理,以降低氧气气流对用户鼻孔的冲击;同时,呼气通道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一端也呈逐渐变大设置,则呼气通道能更大范围的捕捉到呼出的二氧化碳,以提高后期的检测精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总管的外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一端呈逐渐变小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每个使用者的鼻孔大小不尽相同,而上述设置,可扩大呼吸总管的适用范围,进而提高呼吸总管与用户鼻孔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总管的外周壁套有胀气套,胀气套与呼吸总管之间形成胀气腔,胀气腔靠近氧气输送管一端封闭设置,胀气腔远离氧气输送管一端开口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在呼气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一部分进至呼气通道内,另一部分进至呼吸总管外周与用户鼻腔内壁之间的空隙内,而胀气腔可膨胀并抵接到用户鼻腔内壁上,以封堵掉空隙,并对这部分气体进行收集,以防止气体跑至外界,等到用户吸气时,胀气腔内的气体回吸至用户鼻腔内;通过上述形式,最终可降低二氧化碳流失量,并提高检测精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的管截面均呈圆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的抗弯折能力,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因氧气输送管或二氧化碳输送管发生弯折而导致供气中断或检测中断的概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氧气输送管外壁固定贴合于二氧化碳输送管的外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缠绕打结的概率,使得氧气输送管和二氧化碳输送管便于收纳、存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总管呈弯曲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呼吸总管能更顺利的勾入用户鼻腔,符合人体工学。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呼吸总管为圆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呼吸总管呈圆管状设置可便于用户将其插入鼻孔内,符合人体工学,降低操作难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本方案中,呼吸总管的端部可插入用户鼻孔内,吸气通道用于向用户供氧气,呼气通道用于收集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均伸进用户鼻孔内,则用户排出的二氧化碳能更完整的导入至二氧化碳输送管内,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
2.本方案中,由于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集成于呼吸总管内,则用户只需将呼吸总管插入其鼻孔内,就可以同时实现吸气通道和呼气通道与用户鼻腔的连通,操作方便;
3.本方案中,由于设有呼气分隔片,用户两个鼻孔内呼出的二氧化碳导入进二氧化碳输送管后,可各自用于检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准确性;
4.本方案中,吸气分隔片用于将供给于用户两个鼻孔的氧气分隔开,形成两个供气单元,并可使每个供气单元对应一个呼气单元,以提高二氧化碳检测精度;
5.本方案中,呼吸总管的内径呈缩口设置,则从吸气通道内喷至用户鼻孔的氧气可经过扩容降压处理,以降低氧气气流对用户鼻孔的冲击;同时,呼气通道能更大范围的捕捉到呼出的二氧化碳,以提高后期的检测精度;
6.本方案中,胀气套可降低二氧化碳流失量,并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四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五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六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氧气输送管;11、吸气分隔片;2、二氧化碳输送管;21、呼气分隔片;3、呼吸总管;31、呼吸分隔片;32、吸气通道;33、呼气通道;4、胀气套;41、胀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参考图1和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包括氧气输送管1、二氧化碳输送管2、两根圆管状的呼吸总管3,氧气输送管1外壁固定贴合于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外壁,生产过程中,氧气输送管1和二氧化碳输送管2可一体成型。氧气输送管1和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管截面均呈圆形,从而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降低氧气输送管1和二氧化碳输送管2被弯折的概率,以提高导气流畅性。
呼吸总管3呈弯曲设置,以使呼吸总管3的端部能更为顺利的插入用户鼻孔内;呼吸总管3内固定有呼吸分隔片31,呼吸分隔片31用于将呼吸总管3内部分隔成吸气通道32和呼气通道33,吸气通道32和呼气通道33均平行于呼吸总管3,吸气通道32连通于氧气输送管1,呼气通道33连通于二氧化碳输送管2;呼吸总管3的端部可插入用户鼻孔内,吸气通道32用于向用户供氧气,呼气通道33用于收集用户呼出的二氧化碳。
氧气输送管1的两端均可连通有一根导气管(图中未示出),两根导气管的末端均连通、汇聚于一根总的气管的端部,该总的气管另一端可连通于氧气源。
二氧化碳输送管2内固定有呼气分隔片21,呼气分隔片21用于将二氧化碳输送管2分隔呈两个呼气单元,两个呼气通道33分别连通于两个呼气单元内。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两端均可通过一根导气管(图中未示出)与一台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图中未示出)相连,则用户两个鼻孔内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分别导入进两个呼气单元内,并各自用于检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准确性;尤其是当用户某个鼻孔发生鼻塞等情况时,用户可准确的知晓两个鼻孔分别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而不至于把一个鼻孔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等效成两个鼻孔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总和,进而降低误测概率。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本方案中,由于吸气通道32和呼气通道33均伸进用户鼻孔内,则用户排出的二氧化碳能更完整的导入至二氧化碳输送管2内,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精度。
另外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设有呼气分隔片21,可将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内部分隔呈两个呼气单元,则用户两个鼻孔内呼出的二氧化碳导入进二氧化碳输送管2后,可各自用于检测,互不干扰,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检测准确性,尤其是当用户某个鼻孔发生鼻塞等情况时,用户可准确的知晓两个鼻孔分别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而不至于把一个鼻孔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等效成两个鼻孔的二氧化碳呼出浓度总和,进而降低误测概率。
实施例二: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氧气输送管1内固定有吸气分隔片11,吸气分隔片11用于将氧气输送管1分隔呈两个供气单元,两个吸气通道32分别连通于两个供气单元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吸气分隔片11用于将供给于用户两个鼻孔的氧气分隔开,形成两个供气单元,并可使每个供气单元对应一个呼气单元,以提高二氧化碳检测精度;举个例子来讲,倘若不设有吸气分隔片11且用户某个鼻孔鼻塞时,用户仅可从另一个鼻孔吸气,而整根氧气输送管1的供气量不变,导致单个供气单元的供气量增大,而用户实际上很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量,导致其中一部分氧气未进入人体内并混入到呼出气体内,从而冲淡了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了检测准确性。
实施例三: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氧气输送管1与二氧化碳输送管2呈分离设置,即氧气输送管1与二氧化碳输送管2仅通过呼吸总管3实现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同于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呼吸总管3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使得吸气通道32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则从吸气通道32内喷至用户鼻孔的氧气可经过扩容降压处理,以降低氧气气流对用户鼻孔的冲击;同时,呼气通道33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也呈逐渐变大设置,则呼气通道33能更大范围的捕捉到呼出的二氧化碳,以提高后期的检测精度。
呼吸总管3的外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小设置。由于每个使用者的鼻孔大小不尽相同,而上述设置,可扩大呼吸总管3的适用范围,进而提高呼吸总管3与用户鼻孔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同于实施例一,且具有降低氧气气流对用户鼻孔的冲击的作用,以及具有扩大二氧化碳捕捉范围以提高检测精度的作用。
实施例五: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呼吸总管3的外周壁还套有胀气套4,胀气套4与呼吸总管3之间形成胀气腔41,胀气腔41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封闭设置,胀气腔41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开口设置。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用户在呼气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一部分进至呼气通道33内,另一部分进至呼吸总管3外周与用户鼻腔内壁之间的空隙内,而胀气腔41可膨胀并抵接到用户鼻腔内壁上,以封堵掉空隙,并对这部分气体进行收集,以防止气体跑至外界,等到用户吸气时,胀气腔41内的气体回吸至用户鼻腔内;通过上述形式,最终可降低二氧化碳流失量,并提高检测精度。
实施例六:参考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氧气输送管1内固定有吸气分隔片11,吸气分隔片11用于将氧气输送管1分隔呈两个供气单元,两个吸气通道32分别连通于两个供气单元内。
呼吸总管3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呼吸总管3的外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小设置。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同于实施例一,且具有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实施例五中提到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双模鼻吸管,包括氧气输送管(1)和二氧化碳输送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呼吸总管(3),呼吸总管(3)内固定有用于将呼吸总管(3)内部分隔成吸气通道(32)和呼气通道(33)的呼吸分隔片(31),吸气通道(32)和呼气通道(33)均平行于呼吸总管(3),吸气通道(32)连通于氧气输送管(1),呼气通道(33)连通于二氧化碳输送管(2);二氧化碳输送管(2)内固定有呼气分隔片(21),两个呼气通道(33)与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连通点分别位于呼气分隔片(21)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输送管(1)内固定有吸气分隔片(11),两个吸气通道(32)与氧气输送管(1)的连通点分别位于吸气分隔片(1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总管(3)的内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大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总管(3)的外径由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至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呈逐渐变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总管(3)的外周壁套有胀气套(4),胀气套(4)与呼吸总管(3)之间形成胀气腔(41),胀气腔(41)靠近氧气输送管(1)一端封闭设置,胀气腔(41)远离氧气输送管(1)一端开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输送管(1)和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管截面均呈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输送管(1)外壁固定贴合于二氧化碳输送管(2)的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总管(3)呈弯曲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模鼻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总管(3)为圆管。
CN201910697591.5A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双模鼻吸管 Pending CN1103543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7591.5A CN110354355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双模鼻吸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97591.5A CN110354355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双模鼻吸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4355A true CN110354355A (zh) 2019-10-22

Family

ID=68221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7591.5A Pending CN110354355A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双模鼻吸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435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68A (zh) * 1995-06-30 1997-08-13 株式会社优尼希雅杰克斯 鼻腔用放药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1070351Y (zh) * 2007-07-17 2008-06-11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监护病人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导管
CN201286922Y (zh) * 2008-10-07 2009-08-12 胡战兵 带呼吸监测功能的吸氧管
CN201543068U (zh) * 2009-11-04 2010-08-11 崔伟 一种高浓度双鼻腔吸氧器
EP2371413A1 (fr) * 2010-03-31 2011-10-05 Georges Boussignac Sonde nasale
CN103037925A (zh) * 2010-04-14 2013-04-10 廖艺才 用于二氧化碳采样的鼻导管
CN203663194U (zh) * 2013-12-05 2014-06-25 黄至晖 改良式氧气鼻管
CN205913609U (zh) * 2016-06-23 2017-02-01 王艺 一种呼吸内科新型输氧装置
US20170304575A1 (en) * 2016-04-21 2017-10-26 L'Air Liquide, Société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édés Georges Claude Nasal high flow therapy device and method
CN206867485U (zh) * 2016-12-13 2018-01-12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监测鼻导管
CN109922853A (zh) * 2016-07-15 2019-06-21 恩赛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cpap装置的鼻接口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68A (zh) * 1995-06-30 1997-08-13 株式会社优尼希雅杰克斯 鼻腔用放药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1070351Y (zh) * 2007-07-17 2008-06-11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监护病人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导管
CN201286922Y (zh) * 2008-10-07 2009-08-12 胡战兵 带呼吸监测功能的吸氧管
CN201543068U (zh) * 2009-11-04 2010-08-11 崔伟 一种高浓度双鼻腔吸氧器
EP2371413A1 (fr) * 2010-03-31 2011-10-05 Georges Boussignac Sonde nasale
CN103037925A (zh) * 2010-04-14 2013-04-10 廖艺才 用于二氧化碳采样的鼻导管
CN203663194U (zh) * 2013-12-05 2014-06-25 黄至晖 改良式氧气鼻管
US20170304575A1 (en) * 2016-04-21 2017-10-26 L'Air Liquide, Société Anonyme pour l'Etude et l'Exploitation des Procédés Georges Claude Nasal high flow therapy device and method
CN205913609U (zh) * 2016-06-23 2017-02-01 王艺 一种呼吸内科新型输氧装置
CN109922853A (zh) * 2016-07-15 2019-06-21 恩赛特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cpap装置的鼻接口
CN206867485U (zh) * 2016-12-13 2018-01-12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监测鼻导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2250B (zh) 用于包括具有夹带端口和/或压力特征的非密封通气界面的无创通气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US9259542B2 (en) Respiratory monitoring with differential pressure transducer
JP5715950B2 (ja) 開放気道インタフェースを有する機械換気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5291882A (en) Multi-lumen ITPV endotracheal tube
US20110209705A1 (en) Tracheal catheter and prosthesis and method of respiratory support of a patient
US20070113850A1 (en) Respiratory monitoring with cannula receiving respiratory airflows and differential pressure transducer
WO2004026101A3 (en) Stress test devices and methods
US20070113847A1 (en) Respiratory monitoring with cannula receiving first respiratory airflows and second respiratory airflows
EP2383008B1 (en) Arrangement for maintaining volume of breathing gas in a desired level
JP2008543448A5 (zh)
US20080078393A1 (en) Respiratory monitoring with cannula receiving respiratory airflows, differential pressure transducer, and ventilator
US20070113848A1 (en) Respiratory monitoring with cannula receiving respiratory airflows and exhaled gases
CN208340024U (zh) 一种新型呼吸内科用肺活量训练装置
CN106029145A (zh) 喉罩
US20240123176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portable oxygen concentrator
CN208591054U (zh) 一种准确评估撤机的装置
JPH09633A (ja) 気管内チューブ
CN106110467A (zh) 一种呼吸机管路
CN209221256U (zh) 一种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咳嗽锻炼装置
CN201516218U (zh) 呼吸与排痰同步分离式气管插管
CN108472466B (zh) 气管涂药器和相关的应用
CN110354355A (zh) 一种双模鼻吸管
CN115399537A (zh) 一种无重复吸入式防护头罩
CN114288620A (zh) 一种小儿内科肺功能康复理疗器
CN213220265U (zh) 带呼末二氧化碳收集功能的吸氧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