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3838B -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3838B
CN110353838B CN201910721822.1A CN201910721822A CN110353838B CN 110353838 B CN110353838 B CN 110353838B CN 201910721822 A CN201910721822 A CN 201910721822A CN 110353838 B CN110353838 B CN 1103538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enamel
dentin
guid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18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3838A (zh
Inventor
于海洋
刘春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7218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3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3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3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3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3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3/00Dental prostheses; Making same
    • A61C13/0003Making bridge-work, inlays, implants or the like
    • A61C13/0004Computer-assisted sizing or machining of dental prosthe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3/00Dental prostheses; Making same
    • A61C13/0003Making bridge-work, inlays, implants or the like
    • A61C13/0006Production methods
    • A61C13/0019Production methods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3/00Dental prostheses; Making same
    • A61C13/10Fastening of artificial teeth to denture palat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牙釉质引导件和/或牙本质引导件,牙釉质引导件包括牙釉质引导环,牙釉质引导环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釉质引导环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区域暴露,牙本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牙本质引导件包括牙本质引导环,牙本质引导环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本质引导环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区域暴露,牙釉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本发明能够实现牙釉质区域与牙本质区域的分隔,允许医生快速、高效地对牙釉质和牙本质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区粘接处理,提高了粘接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腔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固定修复是最主要的口腔修复方式之一。固定修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将修复体通过粘接剂与牙体组织进行粘接,该步骤同时也是固定修复中最重要的步骤,如果修复体与牙体组织的粘接出现问题,则前期的所有工作都将前功尽弃。
修复体粘接过程所使用的牙科粘接剂主要是通过化学力、微机械嵌合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静电吸引力等实现粘接作用,其中化学力占主导。
不同的牙体组织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其采用的粘接处理方式存在差异。牙釉质表面常采用37%的磷酸酸蚀处理,对其表面附着的污渍、牙结石等进行清洁,增加表面能及表面润湿性,并造成不均匀脱矿形成凹凸不平的蜂窝样表面结构增加机械嵌合力;牙本质需要用20%~37%的磷酸酸蚀剂或自酸蚀粘接剂中的酸性单体完全或部分地溶解牙本质表面的一层不利于粘接的玷污层。
正因为粘接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因此牙科粘接剂普遍分为牙釉质粘接剂和牙本质粘接剂。两种粘接剂成分不同,不可混用。目前,对于贴面的粘接,由于其追求的是全釉质粘接,即牙体预备过程保证不预备到牙本质,因此可直接使用牙釉质粘接剂对贴面进行粘接,但这种修复体粘接情况较少。
更多的修复体粘接是需要对冠桥、嵌体等大部分牙体组织为牙本质时的粘接。为了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粘接效率,目前主要使用粘接力更大的牙本质粘接剂进行统一粘接,或者使用最新研发的釉质本质一体粘接剂进行粘接,但是由于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的粘接处理方式相同,或是依靠粘接剂自带的酸蚀剂、偶联剂进行粘接处理,粘接效果不理想,预备体近边缘处的牙釉质区域粘接力较差,出现微渗漏、继发龋以及牙周疾病、修复体脱落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利用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分隔牙釉质与牙本质区域,实现临床的牙釉质与牙本质分区粘接处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牙釉质和牙本质区域的粘接处理方式相同而导致的粘接效果较差,出现微渗漏、继发龋以及牙周疾病、修复体脱落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缩短修复体粘接处理时间,提高粘接效率,主流改进的思路是采用同一种粘接剂完成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粘接处理,该粘接剂通常同时包含酸蚀剂、偶联剂、粘接剂。对于贴面的粘接,这种思路确实可行,由于几乎为全釉质粘接,可直接使用牙釉质粘接剂对贴面进行粘接,但是贴面的粘接的应用情况较少。更多的修复体粘接是需要对冠桥、嵌体等大部分牙体组织为牙本质时的粘接,此时既需要对预备体的牙釉质进行粘接,也需要对牙本质进行粘接。
但是,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性状与组织结构大有不同。其中,牙釉质是由97%的羟基磷灰石无机矿物质、2%的水以及1%的有机物组成。对于牙釉质的粘贴处理通常是采用37%的磷酸对其表面附着的污渍、牙结石等进行酸蚀处理,增加表面能及表面润湿性,并造成不均匀脱矿形成凹凸不平的蜂窝样表面结构增加机械嵌合力。牙本质由70%的羟基磷灰石无机物、18%的蛋白质、10%的水以及1.5%的其他有机物组成,且牙本质由大量牙本质小管组成,牙本质小管中的液体因虹吸作用而循环流动,所以牙本质小管常向外渗出液体。对于牙本质的粘贴处理需要用20%~37%的磷酸酸蚀剂或自酸蚀粘接剂中的酸性单体完全或部分地溶解牙本质表面的一层不利于粘接的玷污层。
传统的思路集中于研发能够同时完成牙釉质区域和牙本质区域的粘接处理的粘接剂,但是这类粘接剂不仅费用高昂,而且由于牙釉质区域和牙本质区域的形状和组织结构差异大,采用一致的试剂和粘接处理方式将导致粘接效果不好,尤其是在预备体近边缘处的牙釉质区域粘接力较差,出现微渗漏、继发龋以及牙周疾病、修复体脱落等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改变了研究思路,通过微米级的数字化精密制造,设计出将牙釉质与牙本质区域进行分隔的分区装置,从而允许医生能够快速、高效、无污染地对牙釉质与牙本质进行分区粘接处理。
具体地,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包括牙釉质引导件和/或牙本质引导件,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包括牙釉质引导环,所述牙釉质引导环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釉质引导环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区域暴露,牙本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包括牙本质引导环,所述牙本质引导环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本质引导环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区域暴露,牙釉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
牙釉质引导环和牙本质引导环均能够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此处的预备体系指预备后待进行粘接处理的牙体。通过牙釉质引导环和牙本质引导环对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进行分隔,是指分隔后,在进行牙釉质区域的粘接处理时,牙釉质区域的酸蚀剂、偶联剂等试剂不会进入牙本质区域;同理,进行牙本质区域的粘接处理时,用于牙本质区域的各类试剂不会进入牙釉质区域。
牙釉质引导环与牙本质引导环的区别在于,当牙釉质引导环安装在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区域几乎完全暴露,此时牙本质区域由于安装有牙釉质引导环,因此牙本质区域部分被遮挡;而当牙本质引导环安装在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区域几乎完全暴露,此时牙本质引导环安装在牙釉质区域,因此牙釉质区域部分被遮挡。
牙釉质引导环和牙本质引导环的结构可以类似也可以不类似。在部分实施例中,牙本质引导环和牙釉质引导环均为环状结构,且牙釉质引导环的内径小于牙本质引导环的内径,以使得牙釉质引导环暴露更多的牙釉质区域,而牙本质引导环暴露更多的牙本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牙釉质引导环可以完全遮蔽或遮蔽大部分牙本质区域,例如罩状结构,以更好地隔离牙本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牙本质引导环可以完全遮蔽或遮蔽大部分牙釉质区域,以更好地隔离牙釉质区域。
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有三者实施方式。引导组件可以包含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的其中一种,也可以同时包含两种。当仅包含牙釉质引导件或牙本质引导件时,牙本质引导环和牙釉质引导环均为环状结构。但是,由于牙釉质引导环会遮挡部分牙本质区域,而牙本质引导环会遮挡部分牙釉质区域,因此仅使用一种引导件虽然能够实现分隔效果,但由于始终有一部分未进行粘接处理,粘接效果稍差。
因此,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同时包括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在使用时,首先将牙釉质引导环套在牙本质区域上,此时牙釉质区域几乎完全暴露,医生可直接在牙釉质引导环外部的牙釉质区域涂布牙釉质酸蚀剂,冲洗吹干后继续使用牙釉质偶联剂进行处理,处理过程按照牙釉质的粘接处理要求进行。牙釉质区域完成粘接处理后,取下牙釉质引导环,将牙本质引导环放置在牙釉质区域上,此时牙本质区域几乎完全暴露,医生可直接在牙本质引导环内部的牙本质区域涂布牙本质酸蚀剂,冲洗吹干后继续使用牙本质偶联剂进行处理,处理过程安装牙本质的粘接处理要求进行。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处理完成后,即可涂覆粘接剂以完成修复体的粘接。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牙釉质区域与牙本质区域的分隔,允许医生快速、高效地对牙釉质和牙本质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区粘接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牙釉质和牙本质区域粘接处理方式相同或根本不进行粘接处理所导致的最终粘接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粘接效果。另外,引导组件能够实现很好地分隔效果,确保在粘接处理过程中不会污染相邻区域,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误操作概率。不仅如此,通过分区粘接处理确保了更准确的粘接处理效果,使得即使采用传统的牙本质粘接剂也能够达到很好地粘接效果,节约了修复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安装后,牙釉质引导环的内表面与牙本质区域紧密贴合;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安装后,牙本质引导环的底面与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当牙釉质引导件安装在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引导环位于牙本质区域以充分暴露牙釉质区域,为了实现更好地分隔效果,牙釉质引导环的内表面与牙本质区域紧密贴合,适于处理牙釉质区域的试剂及操作规程均应用于牙釉质引导环外侧的牙釉质区域。同理,当牙本质引导件安装在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引导环位于牙釉质区域以充分暴露牙本质区域,为了实现更好地分隔效果,牙本质引导环的内表面与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适于处理牙本质区域的试剂及操作规程均应用于牙本质引导环内侧的牙本质区域。
在部分实施例中,通过利用Material Magic,Exocad等现有的牙科CAD设计软件进行数字化精密设计,使得牙釉质引导环的内表面的形状、尺寸同预备体牙本质区域的接触区域的形状、尺寸相匹配,即预留有一定的工作间隙且牙釉质区域的试剂不会进入牙本质区域。同理,牙本质引导环的底面的形状、尺寸同预备体牙釉质区域的接触区域的形状、尺寸相匹配。通过上述安装位置、尺寸、形状的设置,使得引导组件具有更好地分隔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牙釉质引导件还包括第一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牙釉质引导环连接,所述牙本质引导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与牙本质引导环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底面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尺寸与预备体的邻牙的尺寸相匹配。
为了提高引导环的固定的稳定性,分别在牙釉质引导环和牙本质引导环上设置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底面均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尺寸与预备体邻牙尺寸相匹配,使得当定位件安装于邻牙上时,定位件不会相对于邻牙产生移动或晃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定位件,引导环可不必与牙本质区域或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定位件与邻牙之间的定位作用,使得引导环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产生微小移动,也即在满足试剂不会污染相邻区域的前提下,引导环与牙釉质区域、牙本质区域之间的工作间隙更大,便于导向件的安装与拆卸,提高处理效率。优选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均为两个,引导环设置于两个定位件之间,通过左、右邻牙上定位件的固定,能够进一步提高引导环在粘接处理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件的顶部和第二定位件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凹槽连通。为了实现定位件与邻牙的稳定连接,定位件的凹槽需要与邻牙紧密连接。当凹槽放置在邻牙上后,在安装的过程中,邻牙与凹槽之间的空间逐渐减小,空间内的空气不易从凹槽与邻牙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导致内部气压逐渐增大,最终凹槽的顶面不易与邻牙的顶面相接触。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通孔连通凹槽内部与外部空间,使得在定位件安装过程中,空气有溢出通道,避免了气压增加的问题,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凹槽与邻牙之间的预留间隙,提高定位件与邻牙的相对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件的侧面与第二定位件的侧面均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从上至下逐渐增加。对于可产生一定形变的材料,在安装过程中,邻牙插入至凹槽中后,第二通孔有利于定位件的底部产生形变,故凹槽与邻牙可进行过盈配合,两者连接的稳定性更高。相对于上部,定位件下部需要的形变量更大,因此第二通孔的数量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均通过3D打印成型。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均针对不同的待修复预备体的形状,在Material Magic,Exocad等现有的牙科CAD设计软件中进行微米级的数字化精密设计,设计完成后,采用常见的医用材料进行3D打印成型,即可快速地获取适于特定修复预备体形状的引导组件。由于整个设计、制造过程均由医生完成,因此得到的引导组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扫描并获取石膏模型、代型的原始模型数据,在预备体代型数据上描记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
(B)确定就位道,以描记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沿就位道反方向拉伸,形成带状模型(8);
(C)将带状模型(8)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D)用步骤(C)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形成包绕于预备体代型数据上的环状模型(9);
(E)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F)3D打印得到引导组件。
制备方法中引导组件的尺寸、形状可以在Material Magic,Exocad等现有的牙科CAD设计软件中进行数字化精密设计。
在步骤(A)中,首先扫描石膏模型及代型,获得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三维模型数据,该原始三维模型数据导入至软件中,并在软件界面下进行设计。找到预备体代型的三维模型后,描记出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
在步骤(B)中,确定就位道,之后以步骤(A)中的肩台边缘线为基准线,沿就位道方向反方向拉伸肩台边缘线,形成拉伸的带状模型。优选地,拉伸的距离为1~3mm,进一步优选为2mm。
在步骤(C)中,将步骤(B)形成的带状模型进行封闭缺口修复处理,将其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在步骤(D)中,用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以形成环状模型,形成的环状模型的内表面与预备体代型数据的外表面贴合。此时环状模型的外表面为肩台边缘线竖直拉伸后的面。
在步骤(E)中,将环状模型的外表面向内偏移以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而紧密隔开了牙本质区域,得到牙釉质引导环模型。优选地,外表面偏移的长度为0.5~0.7mm,优选地为0.6mm,外表面偏移的长度主要基于现有研究数据中天然牙颈部牙釉质厚度均值区间,通过该偏移量,能够将牙本质分隔开来,从而实现只对颈部牙釉质的酸蚀与偶联处理,在打印形成牙釉质引导环后,能够隔绝牙本质区域,只需直接涂布,使颈部牙釉质粘接效果更好,减少了微渗漏、龋病、牙周疾病的风险。
上述步骤中,由于引导组件的所有设计、成型均由医生完成,因此能够更好地用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预备体提供高分隔效果,简化了粘接处理过程,粘接过程无需精密仪器或精细操作,只需直接进行各处理剂的涂布即可。此外,由于引入了厚度均值区间数据,无需患者额外就诊、无需额外模型或CT数据,减少了前、后的处理步骤,使得整个固定修复工艺高效、快捷,粘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步骤(F)之前的步骤(E1):建立第一定位件模型,将第一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一定位件模型与牙釉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釉质引导件模型。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步骤(F)之前的步骤(E2):用环状模型(9)减去步骤(E)中形成的牙釉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环模型。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E3):建立第二定位件模型,将第二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二定位件模型与牙本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本质引导件模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实现牙釉质区域与牙本质区域的分隔,允许医生快速、高效地对牙釉质和牙本质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区粘接处理,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牙釉质和牙本质区域粘接处理方式相同或根本不进行粘接处理所导致的最终粘接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粘接效果;
2、本发明的引导组件能够实现很好地分隔效果,确保在粘接处理过程中不会污染相邻区域,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误操作概率;
3、本发明通过分区粘接处理确保了更准确的粘接处理效果,使得即使采用传统的牙本质粘接剂也能够达到很好地粘接效果,节约了修复成本;
4、本发明通过设置定位件,引导环可不必与牙本质区域或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定位件与邻牙之间的定位作用,使得引导环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产生微小移动,也即在满足试剂不会污染相邻区域的前提下,引导环与牙釉质区域、牙本质区域之间的工作间隙更大,便于导向件的安装与拆卸,提高处理效率;
5、本发明在定位件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凹槽内部与外部空间,使得在定位件安装过程中,空气有溢出通道,避免了气压增加的问题,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凹槽与邻牙之间的预留间隙,提高定位件与邻牙的相对稳定性;
6、本发明的引导组件制备方法中,由于引导组件的所有设计、成型均由医生完成,因此能够更好地用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预备体提供高分隔效果,简化了粘接处理过程,粘接过程无需精密仪器或精细操作,只需直接进行各处理剂的涂布即可;
7、本发明的引导组件制备方法中,由于引入了厚度均值区间数据,无需患者额外就诊、无需额外模型或CT数据,减少了前、后的处理步骤,使得整个固定修复工艺高效、快捷,粘接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牙釉质引导环安装在预备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牙本质引导环安装在预备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的牙釉质引导件;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牙本质引导件安装在预备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描记有肩台边缘线的预备体代型数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通过肩台边缘线拉伸成的带状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环状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的三维模型放置于预备体代型的邻牙处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牙釉质引导环,2-牙本质引导环,3-第一定位件,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牙本质,7-牙釉质,8-带状模型,9-环状模型,10-第二定位件,11-肩台边缘线,12-邻牙代型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包括牙釉质引导件和/或牙本质引导件;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包括牙釉质引导环1,所述牙釉质引导环1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釉质引导环1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区域暴露,牙本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包括牙本质引导环2,所述牙本质引导环2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本质引导环2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区域暴露,牙釉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安装后,牙釉质引导环1的内表面与牙本质区域紧密贴合;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安装后,牙本质引导环2的底面与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
在部分实施例中,牙釉质引导环可以完全遮蔽或遮蔽大部分牙本质区域,例如罩状结构,以更好地隔离牙本质区域。
在部分实施例中,牙本质引导环可以完全遮蔽或遮蔽大部分牙釉质区域,以更好地隔离牙釉质区域。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均通过3D打印成型。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均针对不同的待修复预备体的形状,在Material Magic,Exocad等现有的牙科CAD设计软件中进行微米级的数字化精密设计,设计完成后,采用常见的医用材料进行3D打印成型,即可快速地获取适于特定修复预备体形状的引导组件。由于整个设计、制造过程均由医生完成,因此得到的引导组建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临床。
使用时,可单独使用牙釉质引导件或者牙本质引导件,但是,由于牙釉质引导环会遮挡部分牙本质区域,而牙本质引导环会遮挡部分牙釉质区域,因此仅使用一种引导件虽然能够实现分隔效果,但由于始终有一部分未进行粘接处理,粘接效果稍差。
更加优选的使用方式是同时使用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牙釉质引导环套在牙本质区域上,暴露牙釉质区域,并遮挡至少部分牙本质区域;
S2:直接在牙釉质引导环外部的牙釉质区域涂布牙釉质酸蚀剂;
S3:冲洗吹干后继续使用牙釉质偶联剂进行处理;
S4:取下牙釉质引导环,将牙本质引导环放置在牙釉质区域上,暴露牙本质区域,并遮挡至少部分牙釉质区域;
S5:直接在牙本质引导环内部的牙本质区域涂布牙本质酸蚀剂;
S6:冲洗吹干后继续使用牙本质偶联剂进行处理。
通过上述步骤,能够对预备体的整个牙釉质区域和牙本质区域按照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粘接处理,无需担心试剂会污染相邻区域,也无需使用精密的仪器和操作即可快速地完成粘接处理,显著地提高后续的修复体粘接效果。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牙釉质引导件还包括两个第一定位件3,牙釉质引导环1位于两个第一定位件3之间,且与两个第一定位件3连接;所述牙本质引导件还包括两个第二定位件10,牙本质引导环2位于两个第二定位件10之前,且与两个第二定位件10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3和第二定位件10的底面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尺寸与预备体的邻牙的尺寸相匹配。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
通过设置定位件,引导环可不必与牙本质区域或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定位件与邻牙之间的定位作用,使得引导环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产生微小移动,也即在满足试剂不会污染相邻区域的前提下,引导环与牙釉质区域、牙本质区域之间的工作间隙更大,便于导向件的安装与拆卸,提高处理效率。
使用时,将定位件的凹槽对准并安装在邻牙上,定位件之间的引导环自然放置于预备体上,引导组件能够更好更简单的复位,并稳定的固定。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定位件3的顶部和第二定位件10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第一定位件3的侧面与第二定位件10的侧面均设置有第二通孔5,所述第二通孔5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5的数量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通凹槽内部与外部空间,使得在定位件安装过程中,空气有溢出通道,避免了气压增加的问题,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凹槽与邻牙之间的预留间隙,提高定位件与邻牙的相对稳定性。此外,对于可产生一定形变的材料,在安装过程中,邻牙插入至凹槽中后,第二通孔有利于定位件的底部产生形变,故凹槽与邻牙可进行过盈配合,两者连接的稳定性更高。
实施例4: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扫描石膏模型及代型,获得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三维模型数据,将该原始三维模型数据导入至软件中,并在软件界面下进行设计,找到预备体代型的三维模型后,描记出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如图6所示;
(B)确定就位道,之后以步骤(A)中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线,沿就位道方向反方向拉伸肩台边缘线11,形成拉伸的带状模型8,如图7所示,优选地,拉伸的距离为1~3mm,进一步优选为2mm;
(C)将步骤(B)形成的带状模型进行封闭缺口修复处理,将其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D)用步骤(C)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以形成环状模型9,如图8所示,形成的环状模型9的内表面与预备体代型数据的外表面贴合;
(E)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F)3D打印得到引导组件。
在部分实施例中,外表面偏移的长度为0.5~0.7mm,优选地为0.6mm,外表面偏移的长度主要基于现有研究数据中天然牙颈部牙釉质厚度均值区间,通过该偏移量,能够将牙本质分隔开来,从而实现只对颈部牙釉质的酸蚀与偶联处理,在打印形成牙釉质引导环后,能够隔绝牙本质区域,只需直接涂布,使颈部牙釉质粘接效果更好,减少了微渗漏、龋病、牙周疾病的风险。
在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步骤(F)之前的步骤(E1):建立第一定位件模型,如图9所示,将第一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一定位件模型与牙釉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釉质引导件模型。
在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步骤(F)之前的步骤(E2):用环状模型(9)减去步骤(E)中形成的牙釉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环模型。
在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E3):建立第二定位件模型,将第二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二定位件模型与牙本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本质引导件模型。
由于引导组件的所有设计、成型均由医生完成,因此能够更好地用于临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预备体提供高分隔效果,简化了粘接处理过程,粘接过程无需精密仪器或精细操作,只需直接进行各处理剂的涂布即可。此外,由于引入了厚度均值区间数据,无需患者额外就诊、无需额外模型或CT数据,减少了前、后的处理步骤,使得整个固定修复工艺高效、快捷,粘接效果更好。
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例如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定位件、第二定位件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牙釉质引导件和/或牙本质引导件;
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包括牙釉质引导环(1),所述牙釉质引导环(1)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釉质引导环(1)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釉质区域暴露,牙本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
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包括牙本质引导环(2),所述牙本质引导环(2)用于分隔预备体的牙本质区域和牙釉质区域,当牙本质引导环(2)安装在所述预备体上后,牙本质区域暴露,牙釉质区域至少部分被遮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安装后,牙釉质引导环(1)的内表面与牙本质区域紧密贴合;所述牙本质引导件安装后,牙本质引导环(2)的底面与牙釉质区域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釉质引导件还包括第一定位件(3),所述第一定位件(3)与牙釉质引导环(1)连接,所述牙本质引导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10),所述第二定位件(10)与牙本质引导环(2)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3)和第二定位件(10)的底面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尺寸与预备体的邻牙的尺寸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的顶部和第二定位件(10)的顶部均设置有第一通孔(4),所述第一通孔(4)与所述凹槽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的侧面与第二定位件(10)的侧面均设置有第二通孔(5),所述第二通孔(5)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第二通孔(5)的数量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釉质引导件和牙本质引导件均通过3D打印成型。
7.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扫描并获取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模型数据,在预备体代型数据上描记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
(B)确定就位道,以描记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沿就位道反方向拉伸,形成带状模型(8);
(C)将带状模型(8)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D)用步骤(C)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形成包绕于预备体代型数据上的环状模型(9);
(E)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F)3D打印所述牙釉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釉质引导环。
8.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扫描并获取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模型数据,在预备体代型数据上描记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
S2:确定就位道,以描记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沿就位道反方向拉伸,形成带状模型(8);
S3:将带状模型(8)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S4:用步骤S3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形成包绕于预备体代型数据上的环状模型(9);
S5: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S6:建立第一定位件模型,将第一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一定位件模型与牙釉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釉质引导件模型;
S7:3D打印所述牙釉质引导件模型,得到牙釉质引导件。
9.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扫描并获取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模型数据,在预备体代型数据上描记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
步骤二:确定就位道,以描记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沿就位道反方向拉伸,形成带状模型(8);
步骤三:将带状模型(8)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步骤四:用步骤三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形成包绕于预备体代型数据上的环状模型(9);
步骤五: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步骤六:用环状模型(9)减去步骤五中形成的牙釉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环模型;
步骤七:3D打印所述牙本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环。
10.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Ⅰ. 扫描并获取石膏模型及代型的原始模型数据,在预备体代型数据上描记预备体的肩台边缘线(11);
Ⅱ. 确定就位道,以描记的肩台边缘线(11)为基准沿就位道反方向拉伸,形成带状模型(8);
Ⅲ. 将带状模型(8)转换为三维实体模型;
Ⅳ. 用步骤Ⅲ中获得的三维实体模型减去预备体代型数据,形成包绕于预备体代型数据上的环状模型(9);
Ⅴ. 将环状模型(9)的外表面向内偏移,暴露出预备体颈部的牙釉质区域,形成牙釉质引导环模型;
Ⅵ. 用环状模型(9)减去步骤Ⅴ中形成的牙釉质引导环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环模型;
Ⅶ. 建立第二定位件模型,将第二定位件模型放置于预备体的邻牙代型数据上,且第二定位件模型与牙本质引导环模型连接,之后减去原始模型数据,得到牙本质引导件模型;
Ⅷ. 3D打印所述牙本质引导件模型,得到牙本质引导件。
CN201910721822.1A 2019-08-06 2019-08-06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353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1822.1A CN110353838B (zh) 2019-08-06 2019-08-06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1822.1A CN110353838B (zh) 2019-08-06 2019-08-06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3838A CN110353838A (zh) 2019-10-22
CN110353838B true CN110353838B (zh) 2020-03-20

Family

ID=68223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1822.1A Active CN110353838B (zh) 2019-08-06 2019-08-06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38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3882A (zh) * 2020-04-26 2020-08-11 四川大学 基于光固化快速成型的氧化锆底冠及修复体制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222A (zh) * 2003-04-30 2004-12-01 ������������ʽ���� 经表面处理的基材以及含有该基材的牙科治疗用制品
CN101647728A (zh) * 2009-07-21 2010-02-17 成都峻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广口导向式牙床软组织保护器
WO2018143547A1 (ko) * 2017-02-06 2018-08-09 강남원 맞춤형 임플란트의 안정성을 위한 보호 기구
CN209122496U (zh) * 2018-08-14 2019-07-19 烟台市口腔医院 正畸支抗钉植入导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9683A (zh) * 2016-04-28 2016-09-0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3d打印的仿生假牙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222A (zh) * 2003-04-30 2004-12-01 ������������ʽ���� 经表面处理的基材以及含有该基材的牙科治疗用制品
CN101647728A (zh) * 2009-07-21 2010-02-17 成都峻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广口导向式牙床软组织保护器
WO2018143547A1 (ko) * 2017-02-06 2018-08-09 강남원 맞춤형 임플란트의 안정성을 위한 보호 기구
CN209122496U (zh) * 2018-08-14 2019-07-19 烟台市口腔医院 正畸支抗钉植入导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3838A (zh) 201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9017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ooth restoration
WO2018014636A1 (zh) 口腔修复体cad/cam/slm-3d打印复合方法
WO2018090579A2 (zh) 一种同期行固定-活动联合修复方法
US4226593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pplying dental veneer
EP3181090B1 (en) Dental all-ceramic resto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635998B1 (ko) 치아모델의 제조방법
WO2017193981A1 (zh) 一种口腔修复体cad/金属3d自动化加工方法
WO2012152735A1 (en) Methods, apparatuses, computer program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a custom dental prosthetic using cad/cam dentistry
ES2966066T3 (es)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un stent dental
CN110353838B (zh) 一种修复体分区粘接引导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14003B (zh) 数字化种植引导粘接导板的制作方法及引导粘接导板
JPH04505269A (ja) 歯科用マトリクス
KR101478720B1 (ko) 치과 드릴의 가이드 장치 및 스텐트의 제조방법
CN109998705A (zh) 一种口腔瓷贴面精准粘接导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246695A (zh) 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仿生修复体及其制造方法
CN210250112U (zh) 一种口腔瓷贴面精准粘接导板
CN109745127B (zh) 一种用于指导全瓷贴面精准粘结的导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9864097U (zh) 一种用于指导全瓷贴面精准粘结的导板
Kawai et al. Marginal adaptability and fit of ceramic milled inlays
RU2606272C1 (ru) Способ эстетической реставрации зубов
CN213156630U (zh) 一种口腔微贴面粘贴用导板
Nabil et al. Assessment of tensile bond strength of ceramic restoration material comparing two immediate dentin sealing protocols
Shortall et al. Microleakage around direct composite inlays
CN110811885A (zh) 牙冠桥修复个齿托盘及其设计制作方法
WO2020070370A1 (en)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dental resto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