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1837A -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 Google Patents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1837A
CN110351837A CN201810298033.7A CN201810298033A CN110351837A CN 110351837 A CN110351837 A CN 110351837A CN 201810298033 A CN201810298033 A CN 201810298033A CN 110351837 A CN110351837 A CN 110351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dsch
pdcch
semi
time slot
maxim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980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1837B (zh
Inventor
张飒
周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preadtrum Hi 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980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18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1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1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有效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长度。

Description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背景技术
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是一种结合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简称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Repeat reQuest,简称ARQ)方法的技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其中,FEC通过添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能够纠正一部分错误,从而减少重传的次数。对于FEC无法纠正的错误,接收端会通过ARQ机制请求发送端(如基站)重发数据。
具体地,接收端可以使用检错码,通常为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Check,简称CRC)校验来检测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错。如果无错,则接收端会发送一个肯定的确认(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ACK后,会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如果出错,则接收端会丢弃该数据包,并发送一个否定的确认(N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NACK后会重发相同的数据给接收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的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ing,简称TDD)场景中,多个下行子帧可以对应一个上行子帧,因此可以将多个下行子帧的数据的HARQ-ACK在同一个上行子帧进行反馈,如采用复用(multiplexing)的方式。在采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场景中,会对每一个可能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DSCH)预先分配好HARQ-ACK比特数。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也可称为新无线)系统也支持半静态HARQ-ACK码本,但是,与LTE相比,由于NR增加了很多新的功能,使得系统的调度性能更加的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复杂度。
基于已有协议的讨论结果,NR影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可能因素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监听时刻;半静态上下行配置(semi-static DL/UL assignment);时域资源分配配置;每个PDSCH需要的HARQ-ACK比特数;小区数等。
而现有协议定义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设计方案无法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尤其在UE支持在一个时隙中接收多个PDSCH时,根据现有协议确定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会存在码本过大的问题,造成PUCCH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包括: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所述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包括: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将基于所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为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指关联的PDSCH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包括: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否则,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包括: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否则,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包括: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包括: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否则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可选的,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可选的,所述PDCCH监听区间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所述下行反馈窗口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装置,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选择模块,用于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单元,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将基于所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为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指关联的PDSCH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第二判断单元,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第三确定单元,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或者第四确定单元,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包括: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第五确定单元,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或者第六确定单元,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可选的,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累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可选的,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包括:选择单元,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或者第七确定单元,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六确定子模块,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七确定子模块,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可选的,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八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可选的,所述PDCCH监听区间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所述下行反馈窗口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较之现有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设计方案,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形的前提下分别合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进一步,由于PDSCH是通过PDCCH调度的,所以最大PDCCH数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到最终设计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尤其在所述最大PDCCH数量小于最大PDSCH数量时,如果此时仍以最大PDSCH数量为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基础,势必会造成码本浪费。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将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作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从而有效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进一步,在确定需要针对多少个PDSCH进行HARQ-ACK反馈后,还可以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确定基准(即是基于最大PDCCH数量还是最大PDSCH数量确定的)来合理确定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进一步,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以筛除PDCCH监听区间内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CCH监听区间。
进一步,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将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中关联的所有PDSCH均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以在筛除PDCCH监听区间内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CCH监听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除剩余的PDCCH监听区间中因关联的PDSCH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而实际不可能用于PDSCH调度的PDCCH监听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充分考虑PDCCH监听时刻自身的因素以及相关联的PDSCH的因素,能够综合最恶劣的情况来确定所述最大PDCCH数量,更有效地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进一步,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充分考虑到现有协议规定的最大PDSCH数量的所有确定因素,且不再是采用乘法的统计方式,而是用累加的形式,能够有效排除下行反馈窗口中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或PDCCH监听时刻对应的PDSCH),从而更精准地确定最大PDSCH数量,以利于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下行调度时间指示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种HARQ-ACK反馈的时隙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图3中步骤S10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图4中步骤S101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图4中步骤S1012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7是图6中步骤S10121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8是图2中步骤S102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9是图8中步骤S1022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如背景技术所言,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也可称为新无线)中用于下行调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DSCH)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DCI)的格式包括DCI格式1_0和DCI格式1_1。所有DCI格式都包括时域资源分配(Time Domain Resource Assignment)域,所述时域资源分配域可以用于指示UE基站所使用的PDSCH的时域资源位置。调度DCI通过指示一个时域资源分配表的索引来指示用于PDSCH传输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符号。
表1
参考表1,对于其中每一行,包括K0、OFDM符号的起始和长度指示值(Start andlength indicator value,简称SLIV)和PDSCH的映射类型。其中,SLIV通过协议预设的编码方式指示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和长度;PDSCH的映射类型可以为Type A或Type B。关于表1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现有协议标准中对时域资源分配表的具体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时域资源分配表可以由基站通过高层信令来配置给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
进一步地,K0的集合由表1中K0的可选值确定,例如,表1中K0的可选值为0,1,2,3,则K0集合为{0,1,2,3}。
结合图1和表1,K0和K1都以时隙为单位,其中,K0用于指示PDSCH与PDCCH的时间间隔,PDCCH用于传输DCI;K1用于指示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简称HARQ)-确认(ACK)反馈与PDSCH的时间间隔。优选地,如果对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检测结果是无错,则UE会发送一个肯定的确认(ACK)(即肯定的HARQ-ACK反馈)给基站;否则,UE会发送一个否定的确认(NACK)(即否定过的HARQ-ACK反馈)给基站。
根据现有协议,若采用DCI格式1_1调度PDSCH,K1的集合由高层信令配置。若仅采用DCI格式1_0调度PDSCH,K1的集合固定为{1,2,3,4,5,6,7,8}。若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同时采用DCI格式1_1和1_0调度,要求采用DCI格式1_0时,K1的集合是采用采用DCI格式1_1的子集。
NR系统支持一个时隙内可以有多个监听时刻(如PDCCH监听时刻),每个监听时刻都可以调度PDSCH,一个时隙内可以调度多个PDSCH。同时,NR支持时域资源分配,当采用上述表1中的类型B时,每个PDSCH可以是2,4,7个OFDM符号,每个PDSCH起始OFDM符号没有限制,因此一个时隙内可以传输多个PDSCH,因此需要对多个PDSCH进行HARQ-ACK反馈。
由于半静态HARQ-ACK码本长度固定的特性,在设计其大小时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也就是最恶劣的情况)来确定HARQ-ACK的比特数,从而确保在DCI漏检的情况下仍能正确反馈其他PDSCH的HARQ-ACK信息,但是却会造成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简称PUCCH)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设计半静态HARQ-ACK码本时应尽可能的减少码本长度。
目前半静态HARQ-ACK码本设计时,考虑了小区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的情况,将下行调度与小区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情况排除掉以减少半静态码本的大小。此外,如果UE没有上报可以支持在一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那么默认UE在一个时隙只会接收一个PDSCH;否则,如果UE上报了可以支持在一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则UE可以根据时域资源分配表来确定每个时隙最多可能收到的PDSCH从而确定半静态HARQ-ACK码本长度。
参考图2,在现有的一个应用场景中,对一小区,UE需要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被配置的K1的集合为{1,2,3,4},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UE被配置的K0的集合为{0,1,2,3},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n-6或n-5或n-4。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如图2所示,UE在PDCCH监听区间最多会接收到7个PDCCH来调度PDSCH。
另一方面,根据表1的配置,每个时隙没有重叠的PDSCH可能有4种,即OFDM符号2,3;OFDM符号4,5;OFDM符号6,7;OFDM符号8,9。每个时隙可能接收到4个PDSCH,根据现有协议的规定,当UE上报可以在一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对每个时隙需要反馈4个PDSCH。在本场景中,PDSCH的反馈窗口包括4个时隙,因而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需要对4×4=16个PDSCH进行反馈。
但是,根据前述假设,由于UE每个时隙最多只会接收到一个调度PDSCH的PDCCH,因此在下行反馈窗口内最多只会接收7个PDSCH,也就实际上最多只需对7个PDSCH进行反馈。
由此可见,目前NR系统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设计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在UE上报可以支持一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时,极有可能造成半静态HARQ-ACK码本过大,从而造成PUCCH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提供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形的前提下分别合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由于PDSCH是通过PDCCH调度的,所以最大PDCCH数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到最终设计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尤其在所述最大PDCCH数量小于最大PDSCH数量时,如果此时仍以最大PDSCH数量为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基础,势必会造成码本浪费。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将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作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从而有效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进一步,在确定需要针对多少个PDSCH进行HARQ-ACK反馈后,还可以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确定基准(即是基于最大PDCCH数量还是最大PDSCH数量确定的)来合理确定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3是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其中,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是指采用动态混合式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简称HARQ)技术传输的肯定的确认(ACK)和否定的确认(NACK),接收端以此向发送端反馈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错,所述半静态是指码本长度固定。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用户设备侧,例如由UE执行。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长度(即大小)可以由协议预先确定,或者由基站预先确定并通过高层信令指示给UE。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所述方案可以适于以下场景: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场景。相应地,对于任一小区,可以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来确定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任一时隙(如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及位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
步骤S102,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
步骤S103,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
步骤S104,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可以包括可能影响PDCCH数量的所有可能因素。
例如,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可以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和PDCCH监听时刻,以确定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可能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PDCCH监听区间(在本实施例中为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可以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
具体地,所述PDCCH监听区间可以为时隙[n-K1max-K0max,n-K1min-K0min],其中,K0max和K0min分别表示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中K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K0集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K1max和K1min分别表示K1集合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又例如,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可以包括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以确定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是否与PDCCH监听区间包括的PDCCH监听时刻相冲突。例如,若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指示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一个PDCCH监听时刻所处时隙为上行,则该PDCCH监听时刻为无效的监听时刻(因为不可能调用该PDCCH监听时刻发送DCI)。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参考图4,所述步骤S10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1,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步骤S1012,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本示例所述方案能够有效筛除PDCCH监听区间内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CCH监听区间。
进一步地,可以以OFDM符号为单位执行判断操作,以更精准的筛除无法用于DCI调度的PDCCH监听时刻。相应的,参考图5所述步骤S101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11,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
当所述步骤S10111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即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执行步骤S10112,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否则,当所述步骤S10111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即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任一OFDM符号被配置为上行时,执行步骤S10113,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进一步地,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可以认为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为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进一步地,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总数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可以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用于进一步筛除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中可能对应的PDSCH为无效PDSCH的PDCCH监听时刻。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变化例所述方案通过充分考虑PDCCH监听时刻自身的因素以及相关联的PDSCH的因素,能够综合最恶劣的情况来确定所述最大PDCCH数量,更有效地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具体地,在本变化例中,参考图6,所述步骤S101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21,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步骤S10122,将基于所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为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指关联的PDSCH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更为具体地,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可以是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预先配置给UE的。
进一步地,参考图7,所述步骤S10121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211,对于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所述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具体地,所述PDCCH监听时刻可以调度(即关联)一个或多个PDSCH。
步骤S101212,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具体地,在一个时隙内,所述PDSCH可以处于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和长度可以通过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
当所述步骤S101212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即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执行步骤S101213,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当所述步骤S101212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即当所述PDSCH所处的任一OFDM符号被配置为上行时,执行步骤S101214,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进一步地,若一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有效的PDSCH的数量为零则可以确定该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该PDCCH监听时刻为无效PDCCH监听时刻;否则,即若一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有效的PDSCH的数量不为零,则可以确定该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该PDCCH监听时刻为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其可用于调度PDSCH,这类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即为本变化例所需确定的所述最大PDCCH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最大PDCCH数量即为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之和。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来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例如,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可以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可以为时隙[n-K1max,n-K1min],其中K1max为K1集合中的最大值;K1min为K1集合中的最小值。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参考图8,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时隙,所述步骤S10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1,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如时隙i),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
步骤S1022,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具体地,可以参考上述图7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步骤S1023,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以下记作N_PDSCHi’)。其中,没有重叠是指在时域上OFDM符号不相同。例如,两个没有重叠的PDSCH是指,这两个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不相同。
步骤S1024,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
步骤S1025,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具体地,可以根据现有协议的规定确定没有重叠(overlap)的PDSCH的数量为所述可能的PDSCH的数量。所述可能的PDSCH为PDSCH和关联的PDCCH均不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冲突的最小判断单元可以为OFDM符号。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可以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9,所述步骤S1022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21,判断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
当所述步骤S10221的判断结果为否定的,即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执行步骤S10222,对于每一时隙(如所述时隙i),将所述时隙i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
例如,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min(N_PDSCHi’,x),其中,x为预设数值。优选地,x=1。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如协议规定)调整x的具体数值。
否则,当所述步骤S10221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即当所述UE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执行步骤S10223,对于每一时隙(如所述时隙i),将所述时隙i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
进一步地,所述最大PDSCH数量的结果可以基于如下公式表示:
其中,N_PDSCHmax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区间[n-K1max,n-K1min]为所述下行反馈窗口。
优选地,若n-i不属于高层信令配置的所述K1集合,则对应的N_PDSCHi=0。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在所述步骤S103中,可以基于如下公式确定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
其中,Nmax为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_PDCCHmax为所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N_PDSCHmax为所述步骤S102中确定的所述最大PDSCH数量。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步骤S104可以包括: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N_PDCCHmax≠N_PDSCHmax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或者,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N_PDCCHmax≠N_PDSCHmax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作为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步骤S104可以包括: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亦即,当N_PDCCHmax=N_PDSCHmax时,可以选择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和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中的任一个座位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至于应该选择两者中的哪一个,可以预先通过协议指定,或由基站与UE预先商定。
进一步地,一时隙包含14个OFDM符号,这14个OFDM符号按照时间顺序编号分别为0,1,2,…,13。
在本实施例第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时隙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如下述表2所示。
表2
在本场景中,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7,时隙n-6,时隙n-5,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
基于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K1max-K0max,n-K1min-K0min],其中,K0max和K0min分别为表2所示时域资源分配表中K0集合的最大值(3)和最小值(0)。K1max和K1min分别表示K1集合的最大值(4)和最小值(1)。因而,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即表2)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包括的各个PDCCH监听时刻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均不相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2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进一步地,在本场景中,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没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因而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相同。根据表2,每一PDSCH候选集合均包含四个PDSCH,分别为OFDM符号2,3;OFDM符号4,5;OFDM符号6,7;OFDM符号8,9。
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i,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4。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7;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通过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3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3所示。
进一步地,每个PDSCH对应的比特数可以根据实际调度来确定。
例如,在没有配置CBG传输且只调度了一个TB的情况下可以只反馈一个比特。又例如,若配置了CBG传输,每个TB分为4个CBG,则每个PDSCH需要用4个比特反馈。
在本实施例第二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于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仍如前述表2所示。
与第一个场景的区别在于,在本场景中,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5,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7,时隙n-6和时隙n为全上行。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表2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在时隙[n-5,n-1]没有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5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5。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2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进一步地,在本场景中,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没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因而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相同。根据表2,每一PDSCH候选集合均包含四个PDSCH,分别为OFDM符号2,3;OFDM符号4,5;OFDM符号6,7;OFDM符号8,9。
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i,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4。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5;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4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4所示。
在本实施例第三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一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于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时隙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与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场景不同,本场景中,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如下述表5所示。
表5
在本场景中,与第一个场景类似,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7,时隙n-6,时隙n-5,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表5和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没有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5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进一步地,在本场景中,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没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因而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相同。根据表5,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一个PDSCH,该PDSCH的起始OFDM符号为3,OFDM符号长度为11。
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的时隙i,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1。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4;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6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6所示。
在本实施例第四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一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于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时隙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与上述第三个场景类似,本场景中,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仍如上述表5所示。
与上述第三个场景的区别在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7,时隙n-6,时隙n-5,时隙n-4,时隙n-2和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其中,时隙n-3的前7个OFDM符号为下行,最后3个OFDM符号为上行(中间没有配置的符号默认为可调(flexible))。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和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没有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5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进一步地,在本场景中,在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4、时隙n-2和时隙n-1,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但是,在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3,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对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和第二PDSCH候选集合相同,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一个PDSCH,该PDSCH的起始OFDM符号为3,OFDM符号长度为11。
对于时隙n-3,第二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不同于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其中,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相同,所述时隙n-3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为空集。因而,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4、时隙n-2和时隙n-1,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1;对于时隙n-3,由于其在表5中的相关OFDM符号定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此时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 i’=0。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3;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7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7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第五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一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于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时隙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在本场景中,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如下述表8所示。
表8
与第一个场景类似,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7,时隙n-6,时隙n-5,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和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没有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8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进一步地,在本场景中,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没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因而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相同。根据表8,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两个PDSCH,分别为OFDM符号3至6和OFDM符号7至13。
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i,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2。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7;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通过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9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9所示。
在本实施例第六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于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1,2,3},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可能位于时隙n-7或n-6或时隙n-5或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仍如前述表8所示。
与第五个场景的区别在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7,时隙n-6,时隙n-5,时隙n-4,时隙n-2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在时隙n-3和时隙n-1的前7个OFDM符号为下行,在时隙n-3和时隙n-1的最后3个OFDM符号为上行(中间没有配置的符号默认为可调flexible)。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7,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表2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所述PDCCH监听区间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没有冲突,因此,在时隙[n-7,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8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对于时隙n-4和时隙n-2,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没有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的PDSCH。因而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相同。根据表8,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两个PDSCH,分别为OFDM符号3至6和OFDM符号7至13。
对于时隙n-3和时隙n-1,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不同于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其中,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与时隙n-2和时隙n-4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相同,所述时隙n-3和时隙n-1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一个PDSCH,该PDSCH为OFDM符号3-6。
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4和时隙n-2,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2;对于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3和时隙n-1,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1。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各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即为各时隙最多可能收到的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6;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10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10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第七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上报了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只可能位于本时隙(即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一个PDCCH来调度PDSCH,即PDCCH的监听周期是一个时隙,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前3个OFDM符号。
本场景中,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如表11所示。
表11
在本场景中,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4,时隙n-2和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在时隙n-3的前3个OFDM符号为下行,后10个OFDM符号为上行(中间没有配置的符号默认为flexible)。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表5和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没有冲突,但是由于K0=0,在时隙n-3,没有可调度的PDSCH,因此在时隙[n-4,n-1]最多能接收3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3。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11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对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和第二PDSCH候选集合相同,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四个PDSCH,分别为OFDM符号3,4;OFDM符号5-8;OFDM符号9,10;OFDM符号11,12。
对于时隙n-3,第二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不同于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其中,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相同,所述时隙n-3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为空集。在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n-4,时隙n-2和时隙n-1,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4;对于时隙n-3,由于其在表11中的相关OFDM符号配置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此时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0。
在本场景中,由于UE上报了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N_PDSCHi’。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3;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12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12所示。
在本实施例第八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基站通过高层信令配置UE使用半静态HARQ-ACK码本,且UE没有上报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对一小区c,UE在时隙n反馈HARQ-ACK,该UE的K1集合为{1,2,3,4},亦即,UE在时隙n-4,时隙n-3,时隙n-2和时隙n-1收到的PDSCH将会在时隙n反馈HARQ-ACK。
另一方面,该UE的K0集合为{0}。亦即,调度时隙n-4的PDSCH的PDCCH只可能位于本时隙(即时隙n-4)。
假设UE在每个时隙最多会收到二个PDCCH来调度PDSCH。
PDCCH位于每个时隙的OFDM符号0和OFDM符号7。
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的时域资源分配表如表13所示。
表13
在本场景中,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为在时隙n-4,时隙n-2,时隙n-1为全下行,在时隙n为全上行。在时隙n-3的前3个OFDM符号为下行,后10个OFDM符号为上行(中间没有配置的符号默认为flexible)。
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C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具体地,确定时隙n反馈的HARQ-ACK对应的PDCCH监听区间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1,根据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以及监听的OFDM符号配置和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确定没有与半静态上下行配置冲突的PDCCH可能的数量即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
在本场景中,由于时隙n-7的OFDM符号7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因而,位于该OFDM符号的PDCCH监听时刻无效。因此在时隙[n-4,n-1]最多能接收7个PDCCH。也即最大PDCCH数量N_PDCCHmax=7。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场景中,执行所述步骤S101确定所述最大PDCCH数量时,并未考虑所述可能的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这一点,这也是本场景与前述七个场景的一个区别点。
另一方面,确定可能接收的PDSCH数量的最大值,即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
具体地,根据PDSCH的HARQ-ACK反馈时间的范围确定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K1max,n-K1min]。在本场景中,所述下行反馈窗口为时隙[n-4,n-1]。
进一步地,执行所述步骤S102,根据表13的配置,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每一时隙,可以根据前述步骤S101中确定的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确定关联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
对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和第二PDSCH候选集合相同,每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一个PDSCH,该PDSCH为OFDM符号3,4。
对于时隙n-3,第二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不同于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其中,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括的元素与时隙n-1、时隙n-2和时隙n-4的第一PDSCH候选集合包含的元素相同,所述时隙n-3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为空集。进一步地,根据表13,对于本场景中下行反馈窗口内的时隙i,确定对应的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N_PDSCHi’。
在本场景中,由于UE没有上报具有在单个时隙内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因而,所述时隙i的有效PDSCH的数量N_PDSCHi=min(N_PDSCHi,1)。
具体地,由于时隙n-3的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此时N_PDSCHi=0,其他时隙N_PDSCHi=1。
进一步地,可以基于如下算式确定本场景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基于如下算式确定在本场景中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
Nmax=min(N_PDCCHmax,N_PDSCHmax)=3;
进一步地,在确定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在时隙n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后,还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可能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整个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具体地,执行所述步骤S104,由于本场景中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Nmax的实际取值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N_PDSCHmax。因而,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
表14
最终的排序效果如表14所示。
由上,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情形的前提下分别合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由于PDSCH是通过PDCCH调度的,所以最大PDCCH数量的大小也会影响到最终设计的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尤其在所述最大PDCCH数量小于最大PDSCH数量时,如果此时仍以最大PDSCH数量为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基础,势必会造成码本浪费。因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将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作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从而有效减少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大小。
进一步,在确定需要针对多少个PDSCH进行HARQ-ACK反馈后,还可以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确定基准(即是基于最大PDCCH数量还是最大PDSCH数量确定的)来合理确定各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装置3(以下简称为确定装置3)用于实施上述图3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技术方案。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确定装置3可以包括:第一确定模块31,用于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第二确定模块32,用于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选择模块33,用于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第三确定模块34,用于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一确定模块31可以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311,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第一确定子模块312,用于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可以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312可以包括:第一判断单元3121,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第一确定单元3122,将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中关联的所有PDSCH均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3121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单元31211,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第二判断单元31212,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第三确定单元31213,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有效,该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或者第四确定单元31214,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无效,该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311可以包括:第三判断单元3111,用于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第五确定单元3112,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或者第六确定单元3113,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二确定模块32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321,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第三确定子模块322,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第四确定子模块323,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第五确定子模块324,用于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累加子模块325,用于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加和,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324可以包括:选择单元3241,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或者第七确定单元3242,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确定模块34可以包括:第六确定子模块341,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或者,所述第三确定模块34可以包括:第七确定子模块342,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或者,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第三确定模块34可以包括:第八确定子模块343,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进一步地,所述PDCCH监听区间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所述下行反馈窗口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关于所述确定装置3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的更多内容,可以参照上述图3至图9中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上述图3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诸如非挥发性(non-volatile)存储器或者非瞬态(non-transitory)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AM、磁盘或光盘等。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上述图3至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终端可以是所述用户设备(即UE)。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
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
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
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包括:
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所述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包括:
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将基于所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为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指关联的PDSCH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包括:
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
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
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否则,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包括:
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
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否则,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包括:
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
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
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
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
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包括: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否则
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
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
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包括: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所述下行反馈窗口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12.一种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C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为单个PDCCH监听区间内的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至少包括所述PDCCH监听区间、PDCCH监听时刻和半静态上下行配置,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包括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参考因素集确定最大PDSCH数量,其中,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为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的累加和,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因素集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半静态上下行配置、PDCCH监听时刻和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所述有效PDSCH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存在冲突的PDSCH;
选择模块,用于将所述最大PDCCH数量和最大PDSCH数量中的最小值确定为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需要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反馈的PDSCH的数量;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的来源确定每一需要反馈的PDSCH对应的HARQ-ACK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对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内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因素集还包括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是否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以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将基于所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为有效PDCCH监听时刻的PDCCH监听时刻的数量确定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所述有效PDCCH监听时刻指关联的PDSCH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对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每一PDCCH监听时刻,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PDSCH;
第二判断单元,对于所述PDCCH监听时刻关联的每一PDSCH,判断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
第三确定单元,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半静态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或者
第四确定单元,当所述PDSCH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SCH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子模块包括:
第三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是否被配置为上行;
第五确定单元,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均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
或者
第六确定单元,当所述PDCCH监听时刻所处的OFDM符号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上行时,确定所述PDCCH监听时刻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相冲突。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对于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每一时隙,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从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中确定第一PDSCH候选集合,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为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PDCCH监听时刻相关联的PDSCH的集合;
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一PDSCH候选集合中与所述半静态上下行配置不相冲突的第二PDSCH候选集合;
第四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预设时域资源分配表确定所述第二PDSCH候选集合中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
第五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UE是否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确定所述有效PDSCH的数量;
累加子模块,用于将所述下行反馈窗口包括的时隙各自对应的有效PDSCH的数量相加,以获取所述最大PDSCH数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确定子模块包括:选择单元,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未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和预设数值中的最小值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或者
第七确定单元,对于每一时隙,当所述UE上报在单个时隙接收多个PDSCH的能力时,将所述时隙对应的最大没有重叠的PDSCH的数量作为所述时隙的有效PDSCH的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六确定子模块,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七确定子模块,当所述需要反馈的PDSCH数量为所述最大PDSCH数量且所述最大PDCCH数量不等于所述最大PDSCH数量时,根据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最大PDSCH数量等于最大PDCCH数量时,所述第三确定模块包括:第八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预设规则确定需要反馈的各PDSCH在所述半静态HARQ-ACK码本中的排序位置,所述预设规则选自:各需要反馈的PDSCH关联的PDCCH的时间顺序;实际接收的PDSCH的时间顺序。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监听区间是根据K0集合和K1集合确定的;所述下行反馈窗口是根据所述K1集合确定的。
23.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4.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0298033.7A 2018-04-04 2018-04-04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Active CN1103518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8033.7A CN110351837B (zh) 2018-04-04 2018-04-04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98033.7A CN110351837B (zh) 2018-04-04 2018-04-04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837A true CN110351837A (zh) 2019-10-18
CN110351837B CN110351837B (zh) 2023-03-24

Family

ID=68173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98033.7A Active CN110351837B (zh) 2018-04-04 2018-04-04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1837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4040A (zh) * 2020-02-14 2020-06-19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harq-ack反馈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787764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WO2021093199A1 (en) * 2020-02-12 2021-05-20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figuring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WO2021093699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72585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码本、反馈信息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22151456A1 (en) * 2021-01-17 2022-07-21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Semi-static harq-ack codebook construction for frequency-multiplexed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CN115085870A (zh) * 2021-03-10 2022-09-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生成方法及终端
CN115173907A (zh) * 2021-04-06 2022-10-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确定、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5333585A (zh) * 2021-05-11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构造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5333670A (zh) * 2021-05-11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动态harq-ack码本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333585B (zh) * 2021-05-11 2024-05-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构造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895A (zh) * 2008-11-05 2011-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半静态调度数据包的应答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WO2013157844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harq-ack channel resources supporting transmit diversity and channel selection
CN103687039A (zh) * 2012-09-26 2014-03-26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半静态调度标识加扰的pdcch授权确认的方法
CN103873212A (zh) * 2012-12-12 2014-06-1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ack/nack绑定传输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US20150085714A1 (en) * 2010-12-28 2015-03-26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nd user equipm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6895A (zh) * 2008-11-05 2011-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半静态调度数据包的应答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及其装置
US20150085714A1 (en) * 2010-12-28 2015-03-26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3157844A1 (en) * 2012-04-20 2013-10-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harq-ack channel resources supporting transmit diversity and channel selection
CN103687039A (zh) * 2012-09-26 2014-03-26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半静态调度标识加扰的pdcch授权确认的方法
CN103873212A (zh) * 2012-12-12 2014-06-18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ack/nack绑定传输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R1-162104 "Discussion on HARQ-ACK ordering in case of semi-static codebook configuration for eCA"", 《3GPP TSG_RAN\WG1_RL1》 *
LENOVO等: "R1-1710605 "HARQ-ACK codebook design for CBG-based transmission"", 《3GPP TSG_RAN\WG1_RL1》 *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7764A (zh) * 2019-11-08 2021-05-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设备
WO2021093699A1 (zh) * 2019-11-15 2021-05-20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24475A (zh) * 2019-11-15 2022-04-29 索尼集团公司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093199A1 (en) * 2020-02-12 2021-05-20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figuring time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CN111314040A (zh) * 2020-02-14 2020-06-19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harq-ack反馈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314040B (zh) * 2020-02-14 2022-08-12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harq-ack反馈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572585A (zh) * 2020-04-29 2021-10-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码本、反馈信息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WO2022151456A1 (en) * 2021-01-17 2022-07-21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Semi-static harq-ack codebook construction for frequency-multiplexed downlink data transmission
CN115085870A (zh) * 2021-03-10 2022-09-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生成方法及终端
CN115173907A (zh) * 2021-04-06 2022-10-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确定、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5173907B (zh) * 2021-04-06 2023-09-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确定、接收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5333585A (zh) * 2021-05-11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构造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5333670A (zh) * 2021-05-11 2022-11-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动态harq-ack码本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237772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构造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5333670B (zh) * 2021-05-11 2024-03-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动态harq-ack码本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333585B (zh) * 2021-05-11 2024-05-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码本构造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837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1837A (zh) 半静态harq-ack码本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US11895647B2 (en) Method for HARQ-ACK feedback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U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medium
CN109586877B (zh) 上行传输方法和相应设备
CN104202133B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混和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和设备
US10433329B2 (en) Method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CN108270539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6559198B (zh) 一种基于pucch的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565338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51018A (zh) Harq-ack反馈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发送终端、接收终端
CN102752085B (zh) Tdd系统中确认或不确认指示信息发送的方法和设备
CN11046041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2783053B (zh) 用于在支持交叉载波调度的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定义物理信道的收发定时的方法和装置
CN103119884B (zh) 用于多载波操作的ack/nack传输
US11050520B2 (en) Soft buffer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TDD systems
CN107005391A (zh)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在具有许多小区的载波聚合中的传输
CN103840931B (zh) 时分双工tdd保护频带内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1294168B (zh) Harq-ack码本反馈方法及用户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5146600A (ja) 物理データチャネルでのユーザ機器からの制御及びデータ情報の多重化
CN103095433A (zh) 一种发送harq-ack反馈信息的方法
CN104396178A (zh) 组合的tdd和fdd载波聚合中的传输
CN105009499A (zh) 在自适应配置的tdd通信系统中的确认信息的传输
CN105210320A (zh) 通信系统
CN102255696A (zh)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2651678A (zh)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468936B (zh) Ack/nack反馈信息和周期cqi/pmi/ri反馈比特同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89 18 / F, block B, Zhizhen building, No.7, Zhichu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Ziguang zhanru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4, Room 516, building A, Tsinghua Science Park, Beijing, Haidian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SPREADTRUM HI-TEC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