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0240B -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0240B
CN110350240B CN201910665059.5A CN201910665059A CN110350240B CN 110350240 B CN110350240 B CN 110350240B CN 201910665059 A CN201910665059 A CN 201910665059A CN 110350240 B CN110350240 B CN 1103502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current
capacity
battery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50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0240A (zh
Inventor
伍尤兵
陈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6505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0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0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0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0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0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该方法包括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既缩短测试时间,又能够控制温升,保证测试准确率。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应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通过配料,涂布,辊压,分切,模切,叠片,装配,注液,化成,分容等工艺加工制造制作成成品电池,其中分容工序是对激活后的电池进行容量测试,从而确认电池容量是否合格的工序。
现有技术中,在容量测试中,通常按照常规测试法用1/3C放电到额定截止电压进行,或者为了缩短测试时间,单纯提高电流到1C进行放电。
然而,采用1/3C小电流放电的话,会导致测试时间较长,而采用1C较高电流放电的话,对于现在大方形铝壳电池温升会很大,影响容量测试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以在减小容量测试的时间的前提下保证容量测试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包括:
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
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
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
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包括:
对所述待分容电池以第一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一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一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截止电流,完成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所述第一倍率为0.5C至1C。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包括:
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第二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所述第二倍率为0.5C至1C。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通过容量计算公式,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所述容量计算公式为:
C0=(C1-C2)/(A-BV0)
其中,C0为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C1为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C2为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V0为第二额定电压,A、B为第二额定电压与荷电状态SOC的相关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相关系数A和B的取值是对多个待分容电池进行实验获得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之后,还包括:
将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一时长;
所述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包括:
对静置所述第一时长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时长为1分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之后,还包括:
将恒流放电后的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二时长;
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包括:
对静置所述第二时长后的电池以第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之后,还包括:
将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三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预设放电电流为0.8至1C。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是基于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设计中的方法得到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该方法通过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首先通过恒流恒压充电,其次采用半放电(即不完全放电)的方式,进行恒流放电,进而采用恒流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通过采用半放电能够节省测试时间,并且通过根据放电容量、充电容量和第二额定电压,能够准确的计算获得电池的容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全放电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不完全放电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多种分容方法的电池容量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多种分容方法的温升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全放电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池分容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CC-CV恒流恒压充电阶段,第二阶段DC恒流放电阶段,第三阶段CC-CV恒流恒压充电阶段。在第一阶段,对待分容电池首先进行恒流充电,充电到4.2V,继而以4.2V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截止电流值。在第二阶段,对待分容电池进行恒流放电。放电至2.8V。在第三阶段,首先对待分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电至分容后电压V0,继而以V0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截止电流。
由此可见,在整个分容测试中,测试时间的长短与充放电采用的电流大小相关。一般采用1/3C进行放电,但是时间较长,若采用1C进行放电的话,又会导致温升很大,影响容量测试的准确性。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以在保证测试准确度的前提下,减小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201、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
实际应用中,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类型有多种,可以为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或软包装的锂离子电池或硬壳包装的方形锂离子电池。
具体的,所述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具体过程为:对所述待分容电池以第一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一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一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截止电流,完成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所述第一倍率为0.5C至1C。
可选地,所述第一额定电压为待分容电池恒流充电能充至的第一额定截止电压。该第一额定截止电压与电池的物理特性相关。可以是经过测试后确定。以137Ah方形铝壳电池为例,其第一额定电压为4.2V。
举例来说,可以以0.5C的倍率即68.5A的电流对待分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至电压达到4.2V,后续以4.2V的电压对该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直至电流达到截止电流0.05C即6.85A为止。至此完成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
202、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
本实施例中,不完全放电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放电来说的。在完全放电时,会以恒定电流对充电到第一额定电压(例如图1中的4.2V)的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额定截止电压(例如图1中的2.8V)。相应的不完全放电是指在放电过程中,在电压未降低至第二额定电压时即将恒流放电终止,也就是没有完全放电,仅完成不完全放电。
可以理解,该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截止条件不是额定截止电压(例如图1中的2.8V)而是以预设放电时长作为限制。该预设放电时长的设定需保证不完全恒流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大于完全放电的截止电压,并小于分容后电压。
具体的,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不完全放电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第二阶段DC恒流放电阶段,从4.2V开始进行恒流放电,经过预设放电时长后,停止放电,电压从4.2V将至V0与2.8V之间的某个电压值。该预设放电时长可以根据多次试验进行确定,当然为了节约测试时间,那么放电时长越短越好,也就是说,放电达到的电压稍低于V0即可。例如比V0小0.1V至0.3V。
203、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
具体的,所述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具体过程可以为: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第二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所述第二倍率为0.5C至1C。
可选地,所述第一额定电压为放电后的电池进行恒流恒压充电后能达到的额定截止电压。该第二额定电压由化成后常温老化SOC决定。以137Ah方形铝壳电池为例,其第二额定电压为V0,约3.67V。
204、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通过容量计算公式,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所述容量计算公式为:
C0=(C1-C2)/(A-BV0) (1)
其中,C0为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C1为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C2为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V0为第二额定电压,A、B为第二额定电压与荷电状态SOC的相关系数。
如图3所示,C1即为第二阶段DC恒流不完全放电阶段的放电容量。C2即为第三阶段CC-CV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过程中的充电容量。
由于SOC与C1和C2存在以下关系:
SOC=1-(C1-C2)/C0*100% (2)
其中,SOC为电池的荷电状态,C0为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C1为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C2为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
又考虑到,SOC和最终的分容后电压V0成较好的线性关系,即SOC与V0满足以下公式:
SOC=1-f(V0) (3)
其中,SOC为电池的荷电状态,V0为第二额定电压。
因此,有公式(2)和公式(3)可以得到:
C0=(C1-C2)/f(V0) (4)
其中,C0为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C1为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C2为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V0为第二额定电压。
由于SOC与V0之间成线性关系,所以f(V0)可以表示为A-BV0
至于A和B的系数,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
例如可以取若干个电池采用以上步骤201至步骤203的方法进行分容,从而得到每个电池的SOC数值和V0数值,从而可以根据若干对的SOC数值和V0数值,进行曲线拟合,例如可以通过Excel表中的线性函数功能求得A和B的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通过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首先通过恒流恒压充电,其次采用半放电(即不完全放电)的方式,进行恒流放电,进而采用恒流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通过采用半放电能够节省测试时间,并且通过根据放电容量、充电容量和第二额定电压,能够准确的计算获得电池的容量,并且由于无需完全放电,所以即使采用大电流进行放电,电池温升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对整个分容过程进行了完整说明。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401、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
本实施例中步骤401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201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402、将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一时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长可以根据电池特性以及测试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1分钟、10分钟、20分钟。当然,为了节省测试时间可以选取较短的静置时间,例如1分钟。
403、对静置所述第一时长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
本实施例中步骤403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202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404、将恒流放电后的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二时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时长可以根据电池特性以及测试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1分钟、10分钟、20分钟。当然,为了节省测试时间可以选取较短的静置时间,例如1分钟。
405、对静置所述第二时长后的电池以第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
本实施例中步骤405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203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406、将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三时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时长可以根据电池特性以及测试需要进行设定,例如可以为1分钟、10分钟、20分钟。当然,为了节省测试时间可以选取较短的静置时间,例如1分钟。
407、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本实施例中步骤407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204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通过恒流恒压充电,静置,其次采用半放电(即不完全放电)的方式,进行恒流放电,静置,进而采用恒流恒压的方式进行充电,静置。最后根据不完全放电容量、充电容量与电池容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电池的容量,能够通过采用半放电能够节省测试时间,并且通过根据放电容量、充电容量和第二额定电压,能够准确的计算获得电池的容量。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对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分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如下验证。
第一步:选取稳定批次里任意72个电池平均分成三组,每组有24个电池,第一组采用常规分容流程进行分容测试,第二组采用大电流分容流程进行分容测试,第三组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分容流程即电池分容方法进行分容测试。本测试实验选用137Ah方形铝壳电池进行对比分容,每组24个电池:如以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GDA0003030204980000091
如表1所示,针对第一组电池,采用常规分容流程,按照工步序号,依次为恒流恒压充电、静置、恒流放电、静置、恒流恒压充电、静置。
在第1工序中,以68.5A的电流即0.5C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电至电压4.2V后,进行4.2V的恒压充电,充电至截止电流为6.85A,结束,当然,如果电池存在问题,无法充电至截止电流6.85A,则以300分钟作为充电结束条件。
在第2工序中,静置1分钟。
在第3工序中,以45.7A即1/3C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放电至电压2.8V。当然,如果电池存在问题,无法放电至电压2.8V,则以360分钟作为放电结束条件。
在第4工序中,静置1分钟。
在第5工序中,以68.5A即0.5C的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充电至电压3.67V后,进行3.67V的恒压充电,充电至截止电流为6.85A,结束充电,当然,如果电池存在问题,无法充电至截止电流6.85A,则以100分钟作为充电结束条件。
在第6工序中,静置1分钟。
经过六步工序后,可以得到测试结果。
针对第二组电池,采用大电流分容流程,按照工步序号,依次为恒流恒压充电、静置、恒流放电、静置、恒流恒压充电、静置。
其中,第1步工序、第2步工序、第4步工序、第5步工序、第6步工序,均与第一组电池相同。
只有第3步工序不同,在第3步工序中,以137A即1C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放电至电压2.8V。当然,如果电池存在问题,无法放电至电压2.8V,则以70分钟作为放电结束条件。在该步工序中,采用了1C的大电流。
针对第三组电池,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分容方法(新分容流程),按照工步序号,依次为恒流恒压充电、静置、恒流放电、静置、恒流恒压充电、静置。
其中,第1步工序、第2步工序、第4步工序、第5步工序、第6步工序,均与第一组电池相同。
只有第3步工序不同,在第3步工序中,以137A即1C倍率对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直至放电时间达到37分钟。当然,如果电池存在问题,无法进行不完全放电,则以完全放电的截止电压2.8V作为放电结束条件。在该步工序中,采用了1C的大电流进行不完全放电。
第二步:将三组电池分容下柜,并在下柜后每隔30分钟测量电池电压,直至电压稳定,并记录好电压稳定的时间
第三步:分析第三组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分容方法进行分容测试的电池在分容下柜后的电压与其SOC的相关性,并得到线性相关公式。
具体的,可以将第三组24个电池中每个电池对应的SOC值与V0值进行曲线拟合,得到SOC与V0之间的线性关系,例如,以下表为例的实验中,可得到,SOC=6.756-1.688*V0。即f(V0)=6.756-1.688*V0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确定的公式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公式(4),计算获得第三组的电池容量。并记录实际测试出来的第一组电池的容量以及第二组电池的容量。将该三组的电池容量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以下表2所示:
表2
Figure GDA0003030204980000111
结合图5图6以及表2可知,三种工艺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第三组电池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分容方法,能够使测试时间大大缩短到135分钟,并且同一设备下电池温升可以控制在6℃以下,说明该电池分容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时间,还可以在大电流条件下有效控制温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锂电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分容方法得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
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获得所述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其中,放电结束时的电压小于第二额定电压,所述预设放电时长小于完全放电的时长;
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
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包括:
对所述待分容电池以第一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一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一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截止电流,完成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所述第一倍率为0.5C至1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包括:
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第二倍率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获得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所述第二倍率为0.5C至1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容量、所述充电容量和所述第二额定电压,通过容量计算公式,确定所述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
所述容量计算公式为:
C0=(C1-C2)/(A-BV0)
其中,C0为待分容电池的电池容量,C1为不完全恒流放电的放电容量,C2为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的充电容量,V0为第二额定电压,A、B为第二额定电压与荷电状态SOC的相关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关系数A和B的取值是对多个待分容电池进行实验获得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一额定电压和第一截止电流之后,还包括:
将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一时长;
所述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包括:
对静置所述第一时长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以预设放电电流进行不完全恒流放电,直至达到预设放电时长之后,还包括:
将恒流放电后的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二时长;
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包括:
对静置所述第二时长后的电池以第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直至充电至第二额定电压后,以所述第二额定电压进行恒压充电,直至达到第二截止电流,完成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不完全恒流放电后的待分容电池进行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直至达到所述第二额定电压和第二截止电流之后,还包括:
将第二次恒流恒压充电后的待分容电池静置,直至达到第三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放电电流为0.8至1C。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是基于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分容方法得到的。
CN201910665059.5A 2019-07-23 2019-07-23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0350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5059.5A CN110350240B (zh) 2019-07-23 2019-07-23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5059.5A CN110350240B (zh) 2019-07-23 2019-07-23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0240A CN110350240A (zh) 2019-10-18
CN110350240B true CN110350240B (zh) 2021-06-15

Family

ID=68179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5059.5A Active CN110350240B (zh) 2019-07-23 2019-07-23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502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4748B (zh) * 2020-07-15 2023-03-17 宁波维科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容量测试的方法及系统
CN112104031A (zh) * 2020-09-11 2020-12-18 苏州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充电方法及充电装置
CN112820962B (zh) * 2021-01-07 2022-02-22 广州擎天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串联化成分容的恒压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820964B (zh) * 2021-01-25 2022-03-08 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老化分容方法
CN113325320B (zh) * 2021-05-28 2023-09-01 江西安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锂电池容量爬坡的分容测试方法
CN113675490A (zh) * 2021-08-19 2021-11-1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的分容方法和装置
CN114236397A (zh) * 2021-12-02 2022-03-25 红安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梯次锂电池剩余容量测试方法
CN114267893A (zh) * 2021-12-21 2022-04-01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分容活化方法
CN117872025B (zh) * 2024-03-11 2024-06-18 天津普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器自放电挑选方法、系统及一致性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4687B (zh) * 2008-07-23 2011-11-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车电池soc值的测量方法
CN102944849A (zh) * 2012-11-27 2013-02-27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容量快速检测方法
JP6299623B2 (ja) * 2015-02-10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初期充電方法
CN107015163B (zh) * 2017-06-12 2021-01-05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容量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9494412B (zh) * 2018-10-31 2020-08-1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lfp锂离子电芯分容筛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0240A (zh) 2019-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0240B (zh) 锂离子电池分容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09663756B (zh) 基于自放电速率的电芯筛选方法及介质
CN113036846B (zh) 基于阻抗检测的锂离子电池智能优化快速充电方法及系统
CN109307821B (zh) 一种超级电容器的老化性能测试方法
US20170276732A1 (en) Method for screening lithium ion battery
CN103884991A (zh) 一种单体电池直流内阻的测试方法
CN109148978A (zh) 一种电池组的容量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12510774B (zh) 一种电池组的均衡方法
CN105634063A (zh) 一种基于电池历史数据的主动均衡方法
KR20150063254A (ko) 셀의 성능 측정방법
CN104051810A (zh) 一种锂离子储能电池系统soc估算快速修正方法
CN11264974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筛选方法
CN11357879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自放电筛选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487532B (zh)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退役电池筛选方法及系统
CN110854959A (zh) 电池系统被动均衡方法
CN109515251A (zh) 一种混合动力用锂电池组均衡控制方法
CN110531280B (zh)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老化的快速检测方法
CN11188386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方法
CN118294816A (zh) 一种单体钠离子电池容量预测方法
CN104485489B (zh) 一种提升梯级利用电池组一致性的方法
CN117791815A (zh) 一种电池组均衡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17471324A (zh) 一种电池模组内单体容量一致性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08446494B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或系统的均衡算法
CN110707387A (zh) 一种磷酸铁锂电芯自放电筛选方法
CN114636936A (zh) 一种铅酸电池充电阶段soc预测曲线的修正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3000 No. 8899, Xincheng Avenue,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168 Huacheng Road,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