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6750B -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36750B
CN110336750B CN201910663890.7A CN201910663890A CN110336750B CN 110336750 B CN110336750 B CN 110336750B CN 201910663890 A CN201910663890 A CN 201910663890A CN 110336750 B CN110336750 B CN 1103367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tate
determining
cpu
transmission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38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36750A (zh
Inventor
马东海
陈岩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Hefei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9106638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3675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367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67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36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67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3Evaluation of link metr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5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ased on throughput or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0Routing based on monitoring resul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47Transmission err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82Utilisation of link capac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4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et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第一PE,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该方法包括: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状态信息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按照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本公开能够有效提升数据转发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背景技术
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以太虚拟专用网络)是在对大数据和大流量具有较大需求的当今环境下高速发展的一种数据中心互联技术。为了增强网络可靠性,在EVPN网络中,租户通常会采用多归属方式接入数据中心网络。具体实现时,一个CE(Customer Edge,用户边缘设备)可以通过多条以太网链路接入数据中心网络的多个PE(Provider Edge,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上,其中,PE在EVPN网络中可以为VTEP(VXLANTunnel End Point,VXLAN隧道端点),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表示虚拟可扩展局域网。一个CE所连接的多个VTEP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中,多个VTEP配置有相同的ESI(Ethernet Segment Identifier,以太网段标识)。
在现有的多归属组网中,远端VTEP(也即,上述CE所连的多个VTEP所在的多归属组网之外的VTEP)通过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的多个VTEP向CE发送诸如报文等数据时,通常采用均匀分担模式进行数据转发,也即同一多归属组网的多个VTEP所需承担的数据转发量相同,发明人经研究发现,这种数据转发方式存在可靠性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能够有效提升数据转发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PE,所述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每个所述第二PE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根据所述状态信息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按照所述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所述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所述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转发装置,所述装置设置于第一PE,所述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所述装置包括: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所述第二PE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比例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状态信息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数据转发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所述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所述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第一PE首先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其中,该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然后根据状态信息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最后按照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与现有技术采用均匀分担模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第二PE的差别,基于第二PE所处状态(CPU剩余使用率、最小剩余带宽量、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合理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转发的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部分特征和优点可以从说明书推知或毫无疑义地确定,或者通过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技术即可得知。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多归属组网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确定数据分配比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确定第二PE传输状态的具体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图1首先对数据转发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描述。图1示出了一种简单的多归属组网,CE1为远端PE的上行用户,CE2为PE1和PE2的下行用户。PE1和PE2为多归属设备,多归属设备可以理解为配置有相同ESI的数据中心设备。CE1需要通过远端PE、PE1和PE2向CE2发送报文,远端PE在有待转发数据时,会采取均匀分担模式(又可称为负载均担模式)进行数据转发,PE1和PE2所需转发的数据量相同。假设有100份报文,则PE1和PE2均需要转发50份报文。但是,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均匀分担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PE之间的差异性,通常而言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中的不同PE所处的状态不同,因此数据转发性能也有所差别,如果让两个数据转发性能不同的设备同时转发相同数据量,数据转发性能较差的设备大多会影响到整体数据转发的可靠性。
在当今的大数据大流量时代,数据转发的可靠性是保障用户之间数据通信稳定的关键,其中,数据转发的可靠性可以体现在诸如数据转发效率、数据转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等方面。因此,为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影响多归属组网中的多归属PE的数据转发性能的状态因素,能够基于多归属PE所处状态而合理确定多归属PE的数据分配比例,较好地提升数据转发可靠性。
首先,参见图2所示的一种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一PE,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为便于理解,如图1中的远端PE可视为第一PE,如图1中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的PE1和PE2均可视为第二PE。在实际应用中,第二PE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此不进行限制。图2中所示的数据转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202~步骤S206:
步骤S202,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公开实施例充分考虑到可能影响到第二PE的数据转发性能的状态因素,诸如,CPU剩余使用率是衡量产品转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产品型号以及下行环境的差异都会导致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存在差别,通常而言,CPU剩余使用率越高,数据转发性能越好。而数据经过网络转发,难免会产生误码,经过不同链路接入网络的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状态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到数据转发的准确性。除此之外,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可用于衡量不同路径的带宽能力,其可影响到数据转发的稳定性,综上,第二PE的状态信息不同会导致第二PE的数据转发性能不同,直接影响到数据转发的可靠性(体现于数据转发效率、稳定性、准确性等一个或多个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PE可以主动向第二PE获取第二PE的状态信息,也可以是第二PE主动将状态信息上报给第一PE,由第一PE接收第二PE的状态信息即可。
步骤S204,根据状态信息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诸如,可以基于各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根据预设算法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该预设算法可以为HASH算法等。状态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第二PE的数据转发性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较好的保障数据转发的可靠性,基于状态信息计算得到的数据分配比例,通常是数据转发性能较佳的第二PE所需承担的数据转发量较大,数据转发性能较差的第二PE所需承担的数据转发量较小。
步骤S206,按照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诸如,假设第二PE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PE1和PE2,PE1和PE2共需要转发10份报文,且经计算确定PE1和PE2的数据分配比例为3:7,则为PE1分配3份报文,为PE2分配7份报文。当然,考虑到PE1和PE2在转发报文的期间,PE1和PE2的状态信息也会发生变化,诸如由于PE2所需转发报文的数量较多而引起CPU剩余使用率降低,因此本公开实施例还可以根据PE1和PE2的当前最新状态再次调整数据分配比例。所以,PE1和PE2的数据分配比例并非固定不变,主要取决于PE1和PE2所处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采用均匀分担模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第二PE的差别,基于第二PE所处状态(CPU剩余使用率、最小剩余带宽量、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合理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避免了状态不佳的第二PE与状态较好的第二PE需要承担一样的数据转发量而导致转发可靠性不佳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可有效提升数据转发可靠性。
本公开实施例进一步给出了第一PE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的一种具体方式,包括:接收每个第二PE上报的状态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第二PE可以单独将状态信息上传给第一PE,第二PE也可以基于状态信息对已有的路由信息进行字段扩展,扩展的字段中包含有状态信息,然后将携带有状态信息的路由信息上报给第一PE。诸如,第二PE可以选用A-D(Auto-Discovery,自动发现)路由信息携带状态信息,第一PE在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时,则可以接收每个第二PE上报的A-D路由信息,并从A-D路由信息中提取第二PE的状态信息。
上述A-D路由信息携带有第二PE的状态信息,且状态信息为第二PE监测得到的。具体而言,A-D路由为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五种路由类型中的一种,又可称为一类路由,A-D路由主要用于在多归属组网中公告ES(Ethernet Segment,以太网段)信息,ES信息中包含有用于对多归属设备进行唯一标识的以太网段标识ESI信息等。A-D路由携带的信息通常较少,本实施例中主要对A-D路由信息进行扩展,将第二PE的状态信息加入至A-D路由信息中,诸如,在A-D路由信息中新增CPU剩余使用率字段、最小剩余带宽量字段以及误码率字段,以便第一PE可以从A-D路由信息中的字段中提取出相应的状态信息。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信息传递及数据分配结果的及时性,上述状态信息是第二PE在监测到CPU剩余使用率的变化率超过预设的第一变化率阈值或者监测到误码率超过预设的第二变化率阈值时上报给第一PE的;和/或,上述状态信息是第二PE定期上报给第一PE的。其中,变化率阈值又可称为检测精度。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第二PE监测到其CPU剩余使用率或误码率的变化幅度较大,超过了相应检测精度,则立即上报给第一PE,以便于第一PE及时对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进行调整。当然,如果CPU剩余使用率和误码率的变化幅度不大,均未超过相应的检测精度,则第二PE可以定期将状态信息上报给第一PE。由于第二PE在转发数据的过程中,其CPU剩余使用率和误码率也会变化,因此可定期将自身的状态信息通报给第一PE,以便第一PE对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进行动态调整,防止因数据分配比例一直不变而导致第二PE的误码率和CPU剩余使用率的变化幅度缓慢积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根据状态信息确定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的方式,具体而言,基于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在一种示例中,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和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在此基础上,可参见图3所示的一种确定数据分配比例的方法流程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根据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传输状态包括误码触发状态和正常传输状态。
步骤S304,判断是否每个第二PE均处于误码触发状态;如果是,执行步骤S306,如果否,执行步骤S308。
步骤S306,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步骤S308;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处于正常传输状态的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并将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第二PE的待分配数据量设置为0。在具体实施时,第一PE可以将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第二PE所对应的出接口表项刷新为用于表征暂停转发的Relay状态,以确保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第二PE的待分配数据量为0,其不再转发数据,从而保障数据转发的准确性。
为便于理解,仍旧以常见的双归属组网为例进行说明,也即第二PE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PE1和PE2。则远端PE(也即,第一PE)在确定PE1和PE2的数据分配比例时,可以首先判断PE1和PE2的传输状态,如果PE1和PE2均为正常传输状态或者均为误码传输状态,则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PE1和PE2的数据分配比例。如果PE1和PE2中有一个为正常传输状态(假设为PE1),另一个为误码触发状态(假设为PE2),则令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PE2停止转发数据,也即给PE2分配的待转发数据为0,仅使用处于正常状态的PE1进行数据转发,也即将待转发数据都分配给PE1。上述这种方式尽可能地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在根据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仅设置一个误码门限值,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高于误码门限值,则认为该第二PE处于误码触发状态,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低于误码门限值,则认为该第二PE处于正常传输状态。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两个用于衡量第二PE是否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门限值,具体可参照如下方式(1)~(4)确定第二PE的传输状态:
(1)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高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
(2)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第一门限值和预设的第二门限值之间,且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其中,第二门限值低于第一门限值;
(3)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之间,且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
(4)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低于预设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
通过上述方式,可有效避免第二PE的误码率在一个门限值上下波动时而导致状态频更。为便于理解,参见如图4所示的一种确定第二PE传输状态的具体方法流程图,在该方法中,以第一门限值为10%,第二门限值为8%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2,判断第二PE的误码率是否高于10%;如果是,执行步骤S404;如果否,执行步骤S406;
步骤S404,确定第二PE处于误码触发状态。
步骤S406,判断第二PE的误码率是否高于8%;如果是,执行步骤S408,如果否,执行步骤S410;
步骤S408,判断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是否为误码触发状态;如果是,执行步骤S406;如果否,执行步骤S410;
步骤S410,确定第二PE处于正常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仅设置一个门限值10%,则可能出现第二PE的误码率在10%上下波动的情况,诸如第二PE的误码率在9%~11%之间来回变动,其传输状态会被认定为在误码触发状态和正常状态之间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第一PE确定第二PE对应的数据分配比例结果。而采用上述双门限判别方式,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为9%,且第二PE上一次被确定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则在第二PE的误码率未低至8%以下时,仍旧认为第二PE处于误码触发状态,以防止第二PE不稳定而来回波动。而如果第二PE上一次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则在第二PE低于10%时即可认为其处于正常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在进行数据转发时首先保证数据转发的稳定性,而数据转发的稳定性受最小剩余带宽量的影响较大,因此第一PE在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时,可以首先判断每个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是否均低于预设带宽门限(也可称为告警门限);如果是,基于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如果否,基于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也即,在最小剩余带宽量都高于告警门限时,表明最小剩余带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数据转发的稳定性,因此第二PE可进一步基于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以较大程度的保证数据转发质量;在最小剩余带宽量低于告警门限时,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已是影响数据转发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数据转发的稳定性,则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进行HASH运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PE根据第二PE的状态信息确定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并按照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但随着第二PE进行数据转发的过程期间,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最小剩余带宽量和误码率又会随之变化,因此第二PE可以定期将自身状态反馈给第一PE,以便第一PE根据当前接收的第二PE的状态信息对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数据转发的动态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远端PE在分配多归属PE进行数据转发时(又可称为远端PE的选路操作),充分考虑到了多归属PE的自身状态,诸如考虑到多归属PE的CPU剩余使用率、多归属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状态因素,基于多归属PE所处状态合理确定每个多归属PE的数据分配比例,与现有的均匀分担模式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式转发数据的可靠性更高。具体而言,如果将CPU剩余使用率、最小剩余带宽量和误码率三种因素均考虑在内,则可以在保障数据转发稳定性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到数据转发效率和数据转发质量,综合使得数据转发可靠性达到较佳的水平。当然,不同场景对于数据转发的要求不同,如果仅要求数据转发的稳定性,可以仅考虑最小剩余带宽量,如果对数据转发流量有更大需求,可以着重考虑CPU剩余使用率,以尽可能提升数据转发效率,如果对数据转发质量有更大需求,可以着重考虑误码率,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数据转发的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较好的保障数据转发可靠性,可以首先将最小剩余带宽量作为保障数据转发稳定性的前提,在侧重数据转发效率时,结合最小剩余带宽量和CPU剩余使用率进行数据比例分配,在侧重数据转发质量时,结合最小剩余带宽量和误码率对多归属PE进行数据分配。
对应于上述方法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转发装置,该装置设置于第一PE,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如图5所示的一种数据转发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50,用于获取每个第二PE的状态信息;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
比例确定模块52,用于根据状态信息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数据转发模块54,用于按照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数据转发装置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第二PE的差别,基于第二PE所处状态(CPU剩余使用率、最小剩余带宽量、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合理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可较好地提升数据转发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信息获取模块50用于:接收每个所述第二PE上报的状态信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比例确定模块52用于:基于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状态信息包括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和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上述比例确定模块52进一步用于:根据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传输状态包括误码触发状态和正常传输状态;判断是否每个第二PE均处于误码触发状态;如果是,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如果否,基于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处于正常传输状态的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并将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第二PE的待分配数据量设置为0。
上述比例确定模块52进一步用于: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高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第一门限值和预设的第二门限值之间,且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其中,第二门限值低于第一门限值;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第一门限值和第二门限值之间,且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如果第二PE的误码率低于预设第二门限值,确定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比例确定模块52用于:判断每个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是否均低于预设带宽门限;如果是,基于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如果否,基于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本公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数据转发装置,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前述方法实施方式相同,为简要描述,装置实施方式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相应内容。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前述数据转发方法。
如图6所示的一种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首先示意出了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包括存储器60和处理器61;其中,存储器60用于存储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一条或多条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数据转发方法。
进一步,图6所示的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还包括总线62和通信接口63,处理器61、通信接口63和存储器60通过总线62连接。
其中,存储器60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通信接口63(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元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使用互联网,广域网,本地网,城域网等。总线62可以是ISA总线、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用一个双向箭头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处理器6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6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6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公开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62,处理器61读取存储器6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处理器实现上述数据转发方法。
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物理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PE,所述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每个所述第二PE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
基于所述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按照所述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所述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所述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其中,基于所述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所述传输状态包括误码触发状态和正常传输状态;
判断是否每个所述第二PE均处于误码触发状态;
如果是,基于所述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所述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如果否,基于所述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所述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处于正常传输状态的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并将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所述第二PE的待分配数据量设置为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每个所述第二PE的状态信息的步骤,包括:
接收每个所述第二PE上报的状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的步骤,包括:
如果所述第二PE的误码率高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
如果所述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所述第一门限值和预设的第二门限值之间,且所述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误码触发状态;其中,所述第二门限值低于所述第一门限值;
如果所述第二PE的误码率位于所述第一门限值和所述第二门限值之间,且所述第二PE的上一次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
如果所述第二PE的误码率低于预设第二门限值,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为正常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所述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的步骤,包括:
判断每个所述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是否均低于预设带宽门限;
如果是,基于所述第二PE的最小剩余带宽量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如果否,基于所述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信息是所述第二PE在监测到所述CPU剩余使用率的变化率超过预设的第一变化率阈值或者监测到所述误码率超过预设的第二变化率阈值时上报给所述第一PE的;
和/或,
所述状态信息是所述第二PE定期上报给所述第一PE的。
6.一种数据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置于第一PE,所述第一PE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通信连接,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二PE处于同一多归属组网;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所述第二PE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二PE的CPU剩余使用率、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最小剩余带宽量以及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中的一种或多种;
比例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数据转发模块,用于按照所述数据分配比例为每个所述第二PE分配待转发数据,以使所述第二PE对已分配的数据进行转发;
其中,基于所述状态信息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时,比例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PE所在链路的误码率确定所述第二PE当前的传输状态;所述传输状态包括误码触发状态和正常传输状态;
判断是否每个所述第二PE均处于误码触发状态;
如果是,基于所述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所述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
如果否,基于所述最小剩余带宽量和/或所述CPU剩余使用率进行HASH运算,确定每个处于正常传输状态的所述第二PE的数据分配比例,并将处于误码触发状态的所述第二PE的待分配数据量设置为0。
7.一种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机器可执行指令,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在被处理器调用和执行时,所述机器可执行指令促使所述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663890.7A 2019-07-19 2019-07-19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Active CN1103367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3890.7A CN110336750B (zh) 2019-07-19 2019-07-19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3890.7A CN110336750B (zh) 2019-07-19 2019-07-19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6750A CN110336750A (zh) 2019-10-15
CN110336750B true CN110336750B (zh) 2021-10-12

Family

ID=6814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3890.7A Active CN110336750B (zh) 2019-07-19 2019-07-19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3675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6341A (zh) * 2006-03-14 2009-12-16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在穿过提供商网络的ce-ce路径上高效路由ip流量的技术
WO2018103099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696440A (zh) * 2017-03-31 2018-10-23 瞻博网络公司 多重归宿evpn网络中的多播负载均衡
CN109995667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报文的方法和发送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6341A (zh) * 2006-03-14 2009-12-16 思科技术公司 用于在穿过提供商网络的ce-ce路径上高效路由ip流量的技术
WO2018103099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696440A (zh) * 2017-03-31 2018-10-23 瞻博网络公司 多重归宿evpn网络中的多播负载均衡
CN109995667A (zh) * 2017-12-29 2019-07-09 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报文的方法和发送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6750A (zh) 201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28440B1 (en) Path sel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network acceleration node, and network acceleration system
US9270536B2 (en) BGP slow peer detection
JP7313480B2 (ja) スライスベー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輻輳回避
US9647494B2 (en) Fast network formation using a battery-backed network backbone
US20140112171A1 (en)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routing capability
EP2187576A1 (en) A message route method, system, device and a selecting backup resource method, system
CN102088413A (zh) 一种网络流量分流方法、网络节点及系统
US11102273B2 (en) Uplink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N113542064B (zh) 网络路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09088822B (zh) 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11674B (zh) 报文发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9967170B2 (en) Dynamic capacity-based routing domain load balancing
US8817604B2 (en)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utilizing spare capacity of links within a network
CN112787952B (zh) 一种业务流量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5226073A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36750B (zh)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CN113676408B (zh) 虚拟专用网络的选路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54440B (zh) 一种智能选路的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Park et al. A scalable load-balancing scheme for 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 network
US1101234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simultaneously using a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 paths
TW202214021A (zh) 用以促進一資料流從一發送端透過多路徑傳輸至一接收端的方法、網路控制器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CN107592269B (zh) 传输路径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7938750B (zh) 调度路由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KR20190048324A (ko) 다중 네트워크 기반의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916746B1 (en) Decision tree based dynamic mesh top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