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1729A -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31729A
CN110331729A CN201910617058.3A CN201910617058A CN110331729A CN 110331729 A CN110331729 A CN 110331729A CN 201910617058 A CN201910617058 A CN 201910617058A CN 110331729 A CN110331729 A CN 110331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watertight
pipe trench
vibration
ear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70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亮亮
范璐璐
罗燕山
陈学水
刘忠
张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ANJIAN ASPHALT ROAD ENGINEERING Co Ltd
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S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ANJIAN ASPHALT ROAD ENGINEERING Co Ltd
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ANJIAN ASPHALT ROAD ENGINEERING Co Ltd, Henzhen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ANJIAN ASPHALT ROAD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1705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317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31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1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6Foundation trenches ditches or narrow shafts
    • E02D17/12Back-filling of foundation trenches or ditch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坑管沟回填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1‑30mm;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本发明对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的综合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更新所产生建废的处理压力,节约建设建筑垃圾受纳场站的土地空。

Description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基坑管沟回填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建筑物层出不穷,然而新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均是需要对原先地面的老建筑进行拆除处理,因此建筑废弃物应运而生,就2016年深圳市罗湖棚改民生工程为例,对二线插花地建筑进行拆除,产生200万吨的建筑废弃物,而现有技术对建筑废弃物一般只能采用搬运填坑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且产生环境污染旧,无法对这一资源进行加工在利用。
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公路工程建设同步、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路网中(县乡)公路的大批改造、兴建,砂石骨料等天然建材的需求激增,大量开采造成了天然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将建筑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可一并解决土石方需求和废弃物处置的难题。
目前,针对基坑及管沟回填的施工,由于受场地和工作面的限制多数情况下无法使用大型机械,现有技术通常是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施工工艺,该方法分层厚度不宜过大,造成施工效率较低,且往往难以达到规范和设计对压实度的要求,使得后期易出现沉降、空鼓等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和质量投诉;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和背景,采用振动水密法对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基坑和管沟回填的施工工艺,依托实体工程进行试验段铺筑并评价其使用效果,是本申请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建筑废弃物清运和处理的费用,另一方面,采用建筑废弃物再生细集料作为回填材料,与新购石粉、中粗砂等相比,可使材料成本降低50%以上,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施工工艺,该方法分层厚度不宜过大,造成施工效率较低,且往往难以达到规范和设计对压实度的要求,使得后期易出现沉降、空鼓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
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1-30mm;
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
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
S5:再生料回填阶段,首先在预先挖好的基坑管沟内连接管道,再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系统的盲沟,完成后将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关闭;
S6:将S4筛分好的再生集料回填铺摊至基坑管沟内,将基坑管沟填平,之后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使水量能够绳头至基坑管沟的底部后停止灌水;
S7: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每30~40cm停留30~45s,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再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
S8:若压实度未达到行业标准,即回至S6继续操作,若压实度达到了行业标准,即完成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技术。
进一步地,在S4中,所述筛网筛选后的上层物料均收集并再次送入S2继续粉碎处理,直至物料破碎后的粒径合格为止。
进一步地,在S4中,对于筛分后的再生集料,需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判断再生集料是否符合基坑管沟回填料的属性。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包括筛分结果、粗骨料物理性能、细集料性能、污染性的性能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还包括再生细集料的击实试验,所述再生细集料的击实试验采用重型击实法测定再生细集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并找出干密度随加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进一步地,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还包括再生细集料的膨胀性试验,所述膨胀性试验将再生集料置于水槽中并注水至高出试筒顶面以上约25mm,浸泡4昼夜后,读取最终的百分表读数,了解再生集料随压实度的增大,泡水前后百分表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进一步地,在S4中的筛分方法是:选用9.5mm、22mm和31.5mm三个规格的筛网,将再生集料分为0~10mm、10~20mm及20~30mm三档,后续对三档进行室内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重型击实法的步骤为:利用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对1~30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进一步地,利用重型击实法测量出的再生细集料的最大干密度为1.710g/cm3,最佳含水率为14.8%。
进一步地,在S7中,所述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整平后,需要打开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排出多余的水,加快回填料的干燥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备以下优点:
(1)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对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的综合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更新所产生建废的处理压力,节约建设建筑垃圾受纳场站的土地空间,间接推动城市发展;同时可以减少对天然砂石的开采,缓解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2)节约工程成本;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建筑废弃物清运和处理的费用,另一方面,采用建筑废弃物再生细集料作为回填材料,与新购石粉、中粗砂等相比,可使材料成本降低50%以上。
(3)提高施工质量;针对当前城市地下管线改造路面恢复过程中基坑回填,大型机械无法使用,小型机械施工难以保证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的现状,采用振动水密施工工艺利用振捣棒对再生回填料在饱水状态下振捣密实,可有效提高回填压实度,避免后期沉降问题。
(4)提高施工效率,节省工期;振动水密回填技术可以使分层厚度大幅度增加,突破相关规范对厚度的限制,分层厚度可达1.2~1.5m,显著提高管沟及基坑回填效率,有利于节省工期,减少因施工对交通的影响,可较快的开放交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的再生料生产工艺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的再生料回填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中试验获得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及所达到的具体功能,下面以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2,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
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1-10mm;
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
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
S5:再生料回填阶段,首先在预先挖好的基坑管沟内连接管道,再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系统的盲沟,完成后将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关闭;
S6:将S4筛分好的再生集料回填铺摊至基坑管沟内,将基坑管沟填平,之后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使水量能够绳头至基坑管沟的底部后停止灌水;
S7: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每30cm停留30s,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再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
S8:若压实度未达到行业标准,即回至S6继续操作,若压实度达到了行业标准,即完成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技术。
选用9.5mm规格的筛网,将再生集料为0~10mm,后续进行室内检测。
所述重型击实法的步骤为:利用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对0~1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施例2
参照图1-2,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
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20-30mm;
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
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
S5:再生料回填阶段,首先在预先挖好的基坑管沟内连接管道,再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系统的盲沟,完成后将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关闭;
S6:将S4筛分好的再生集料回填铺摊至基坑管沟内,将基坑管沟填平,之后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使水量能够绳头至基坑管沟的底部后停止灌水;
S7: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每35cm停留40s,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再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
S8:若压实度未达到行业标准,即回至S6继续操作,若压实度达到了行业标准,即完成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技术。
选用9.5mm、22mm规格的筛网,将再生集料为10~20mm档,后续进行室内检测。
所述重型击实法的步骤为:利用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对10~2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实施例3
参照图1-2,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
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20~30mm;
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
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
S5:再生料回填阶段,首先在预先挖好的基坑管沟内连接管道,再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系统的盲沟,完成后将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关闭;
S6:将S4筛分好的再生集料回填铺摊至基坑管沟内,将基坑管沟填平,之后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使水量能够绳头至基坑管沟的底部后停止灌水;
S7: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每40cm停留45s,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再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
S8:若压实度未达到行业标准,即回至S6继续操作,若压实度达到了行业标准,即完成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技术。
选用22mm和31.5mm规格的筛网,将再生集料为20~30mm档,后续进行室内检测。
所述重型击实法的步骤为:利用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20~3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对照例
参照实施例1-3,技术人员分别对上述的三档再生集料进行检测,其级配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的筛分结果
压碎值是再生骨料强度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的应用性能,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强度,由于在拆除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分离砖和混凝土,表2即为建筑废弃物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能:
表2
从表2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再生集料的压碎值、吸水率及密度等几项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实施细则》(JTG/T F20-2015)的要求,但各项指标符合相关再生基层规范的技术要求。
细集料的砂当量是细集料路用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细集料中所含的土或杂质的含量,以评定集料的洁净程度。本方案对再生细集料进行多次取样试验检测,砂当量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再生细集料的砂当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而相关地方再生标准仅要求细集料的砂当量指标大于40。
细集料的许多力学特性和变形参数均与塑性指数有密切的关系,取代表性样品,烘干后过0.5mm的筛,取0.5mm筛下的试样采用联合测定仪进行测定,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本课题所采用的再生细集料液限略大于28%,塑性指数小于7%,因此属于低液限砂性土。
由于建筑废弃物来源较复杂,为避免再生利用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本方案取代表性再生集料送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污染性指标检测,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所检项目中有机物含量符合《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的技术要求,硫化物及硫酸盐(以SO3质量计)符合上述标准中Ⅰ类的技术要求,放射性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56-2010[16]中主题材料的技术要求。
再生细集料的击实试验测定再生细集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对棚改0~1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根据两次击实试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含水率和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如附图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试样的干密度随加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这是由于试样含水量较低时,内摩擦力较大,试样不易被压实,而随含水量的增加,水膜的润滑作用有效降低了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在击实功力的作用下使试样得到压实,当达到最佳含水率时,增大加水率将导致孔隙体积变大,干密度反而降低,甚至会出现“弹簧土”现象。最终得到棚改再生细集料的最大干密度为1.710g/cm3,最佳含水率为14.8%。
为了避免再生细集料在回填应用中发生不均匀沉降,验证再生细集料的稳定性,参考土工承载比(CBR)试验方法,对棚改再生细集料进行膨胀性检测。在击实试验得到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的基础上,结合市政项目管沟回填中对压实度的要求,分别按最大干密度的85%、93%及96%成型三种不同压实度的试件,架好百分表,将百分表初读数调整至归零,置于水槽中并注水至高出试筒顶面以上约25mm,浸泡4昼夜后,读取最终的百分表读数,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随压实度的增大,泡水前后百分表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试件的膨胀率在增大。这是由于试件的压实度越大,试样的干密度也就越大,单位体积内细集料颗粒越多,吸收的水分也越多,因此膨胀量也越大。但总体而言,棚改再生细集料泡水后的膨胀率均不大,说明再生细集料的稳定性良好,将其用于基坑及管沟回填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现有主流的基坑回填技术是采用压实或者夯实的方法,分层填筑、分层夯实、分层检测,且每层的厚度一般为30cm左右,分层厚度过大时,很难保证压实度符合要求,因此,回填效率较低。
施工前先配合机械进行清底、整平等工作,控制棚改再生回填料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附近,回填时由管道两侧向管底均匀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基坑两侧标高差距不能太大,防止出现挤歪的情况,较长管沟内部需进行支撑,回填为了有效的防止管道的移动,需要进行人工夯实,待平板夯逐层夯实完成后采用罐砂法进行压实度检测,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再生细集料采用分层填筑压实度检测结果
市政道路管沟回填压实度技术要求通常为:管顶上方0.5m以下不低于85%,胸腔部分不低于95%。由表8可以看出,采用分层填筑工艺压实度仍有局部回填料的压实度没有达到95%的要求,说明施工过程中仍需加强质量控制。
振动水密技术是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利用其润滑作用,有效减小颗粒间的内摩擦力,在振捣期间水的带动作用下,小颗粒填充到大颗粒的缝隙间,从而达到提高压实度的作用。本方案采用自制的1.5×0.8×1.0m箱体模拟振动回填水密试验,将棚改再生细集料按一定的松铺厚度摊铺,加水饱和,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打开箱体底部的泄水阀排出多余的水,待表面无积水,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本课题对比了棚改再生集料0~10mm和新购0~5mm石粉振动密水工艺下的回填效果,试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再生细集料与新购石粉室内振动水密试验压实度检测结果
从表9可以看出,采用振动水密回填技术可以充分满足各工程部位对压实度的技术要求。另外,在同种密实工艺下,再生回填料的压实度小于新购石粉的压实度,这是由于棚改再生细集料的吸水率较大,在振动水密过程中吸收较多的水分,占据了部分空隙,相比新购石粉较难压实,但仍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振动水密回填试验段铺筑检测试验:
在室内模拟试验的基础上,依托深圳市龙华管网项目进行振动水密回填试验段的铺筑,现场施工前先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的盲沟,将棚改再生回填料按1.2~1.5m的厚度进行分层填筑,在整平的基础上注水饱和至没过表面,将振动棒插入到填料表面、中部和底部依次振捣,来回振捣两遍保证充分密实不漏振。
每层振捣完成后,待表面无积水且干燥到一定程度,采用罐砂法进行该层压实度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再生细集料振动水密回填技术试验段压实度检测结果
由表10可以看出,压实度基本都符合设计要求。与传统的分层填筑工艺相比,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回填料的压实度。因此,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效益分析:
鉴于当前很多工地基坑回填工作面狭窄,严重限制了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因此,易出现回填料压实度不足、不均匀沉降以及路面开裂、空鼓等病害,甚至还会造成地下管线的破坏等问题。而采用振动水密技术进行回填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提高了管沟和坑回填的效率,可使压实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具有施工可操作性强、效率高、质量易控制等优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可通过增加振捣次数、延长振捣时间及减少振点间间距等措施进一步控制回填质量。
对照例小结
通过对再生回填料的一系列室内检测、模拟试验以及在市政工程基坑和管沟回填中的应用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
(1)建筑废弃物再生集料主要是砖混混合物,具有表面孔隙多、密度小、吸水率大、强度低等特点,各项指标均满足当前相关再生规范的技术要求。
(2)击实试验表明棚改再生回填料的最大干密度为1.710g/cm3,最佳含水率为14.8%;膨胀性试验表明不同压实度下再生回填料的膨胀率均不大,说明棚改再生回填料稳定性良好,将其用于基坑及管沟回填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3)传统的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工艺,回填效率较低且局部压实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而采用振动水密法回填工艺可使分层厚度达到1.2~1.5m,压实度达95%以上,显著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应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增加振捣次数、延长振捣时间及减少振点间距等方法进一步控制回填质量。
(4)采用振动水密回填技术对棚改再生料进行循环利用,在节省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可以有效保证施工压实度,减少对矿石的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再生料生产阶段,首先对建筑废弃物进行预处理分拣,通过人工分拣去除建筑废弃物中的木材、塑料、钢筋以及生活垃圾;
S2:利用移动破碎机对S1中分拣后的建筑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使破碎后的建筑废弃物物料的粒径在1-30mm;
S3:对S2中的建筑废弃物物料进行精度分选,通过磁铁吸附与水洗混合的方式去除物料中的铁屑与泥浆杂质;
S4:通过控制筛网尺寸对物料进行进一步地筛分处理,用于制备不同规格的再生集料,并放置一边待用;
S5:再生料回填阶段,首先在预先挖好的基坑管沟内连接管道,再清理基底,去除淤泥和杂质,并设置侧向排水系统的盲沟,完成后将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关闭;
S6:将S4筛分好的再生集料回填铺摊至基坑管沟内,将基坑管沟填平,之后将水灌入再生集料的表面,使水量能够绳头至基坑管沟的底部后停止灌水;
S7:用插入式振动棒振动,每30~40cm停留30~45s,振捣2遍,确保填料饱和密实,待填料沉降之后,第二次加入回填料至超高,采用同样的方法再振捣一遍,去除表面的浮渣并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再采用罐砂法检测回填料的压实度。
S8:若压实度未达到行业标准,即回至S6继续操作,若压实度达到了行业标准,即完成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技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所述筛网筛选后的上层物料均收集并再次送入S2继续粉碎处理,直至物料破碎后的粒径合格为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对于筛分后的再生集料,需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判断再生集料是否符合基坑管沟回填料的属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包括筛分结果、粗骨料物理性能、细集料性能、污染性的性能检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还包括再生细集料的击实试验,所述再生细集料的击实试验采用重型击实法测定再生细集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并找出干密度随加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集料的检测还包括再生细集料的膨胀性试验,所述膨胀性试验将再生集料置于水槽中并注水至高出试筒顶面以上约25mm,浸泡4昼夜后,读取最终的百分表读数,了解再生集料随压实度的增大,泡水前后百分表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4中的筛分方法是:选用9.5mm、22mm和31.5mm三个规格的筛网,将再生集料分为0~10mm、10~20mm及20~30mm三档,后续对三档进行室内检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型击实法的步骤为:利用击实筒规格为φ152×120mm,击实层数为3层,击实次数为98次/层,对1~30mm再生集料进行标准击实试验及平行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重型击实法测量出的再生细集料的最大干密度为1.710g/cm3,最佳含水率为14.8%。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7中,所述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整平后,需要打开侧向排水系统的泄水阀排出多余的水,加快回填料的干燥效率。
CN201910617058.3A 2019-07-09 2019-07-09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Pending CN1103317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7058.3A CN110331729A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7058.3A CN110331729A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1729A true CN110331729A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45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7058.3A Pending CN110331729A (zh) 2019-07-09 2019-07-09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3172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139A (zh) * 2013-08-20 2013-11-27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基坑狭窄区域回填密实方法
CN104788033A (zh) * 2015-04-15 2015-07-22 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回收再生利用方法
CN105064372A (zh) * 2015-08-04 2015-11-18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回填砂震动密实方法
CN108049416A (zh) * 2017-11-28 2018-05-18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基坑回填砂压实的施工方法
CN108527586A (zh) * 2018-05-25 2018-09-14 湖南中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工艺
CN109485283A (zh) * 2018-12-24 2019-03-19 深圳市绿志新型建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139A (zh) * 2013-08-20 2013-11-27 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基坑狭窄区域回填密实方法
CN104788033A (zh) * 2015-04-15 2015-07-22 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回收再生利用方法
CN105064372A (zh) * 2015-08-04 2015-11-18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坑回填砂震动密实方法
CN108049416A (zh) * 2017-11-28 2018-05-18 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综合管廊基坑回填砂压实的施工方法
CN108527586A (zh) * 2018-05-25 2018-09-14 湖南中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工艺
CN109485283A (zh) * 2018-12-24 2019-03-19 深圳市绿志新型建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kka et al. Shear behaviour of loose and compacted pond ash
Arulrajah et al.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crushed brick in pavement applications
CN106699069A (zh) 一种利用含红砖建筑垃圾生产的低强度沟槽混凝土及其施工工艺
CN103628457A (zh) 一种使用贯入仪快速检测地基土压实度的方法
Bagriacik et al. A new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improvement of sandy soils with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waste and cement
Feng et al. Elimination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with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during dynamic compaction
Banerjee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al mine overburden as a potential subballast material in railways with additional improvement using geocell
CN108505409A (zh) 固化泥浆土与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复合无机料及其成型方法
Demir et al. Bearing capacity of footing supported by geogrid encased stone columns on soft soil
Tashiro et al. Prediction of settlement in natural deposited clay ground with risk of large residual settlement due to embankment loading
CN109826175A (zh) 一种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填筑质量的检测方法
Jendrysik et al. Mass stabilization as a modern method of substrate strengthening
CN110331729A (zh) 基坑管沟的振动水密回填方法
Sharma et al. Construction & demolition waste in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s: a review
Muktinutalapati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soils reinforced with building-derived materials
Wu et al. Centrifugal model testing for deformations in high-filling foundation of loess in a gully
Demir et al. The sustainable design of granular columns based on laboratory model tests
Li et 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embankment with different recycling waste fillers
Wen et al. Mechanism of loess planar eros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CFD–DEM coupling model
Yong-g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Rainwater Erosion and Infiltration of Eco-Protection with PVC Pipes
Liu et al. Study on prediction method for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of Loess Fill Found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China
Min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tratum permeability on the time-varying properties of active grout
Pande et al. Engineering performance of lightweight geomaterial influenced by EPS density and mix ratio
Fan et al.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Design Methods of Graded Gravel in Intercity Railways
Aatheesan Engineering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cycled brick rubb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