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6225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6225B
CN110326225B CN201880013550.3A CN201880013550A CN110326225B CN 110326225 B CN110326225 B CN 110326225B CN 201880013550 A CN201880013550 A CN 201880013550A CN 110326225 B CN110326225 B CN 110326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ntenna port
control channel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35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6225A (zh
Inventor
吉村友树
铃木翔一
大内涉
刘丽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FG Innov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26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6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6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6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Abstract

终端装置具备至少接收第一物理信号和/或第二物理信号的接收部,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第一时段产生,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与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产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第一波束对应,并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第二时段产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第二波束对应。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本申请对2017年3月2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39409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以小区状配置多个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3GPP中,为了向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所制定的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IMT(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国际移动通信)-2020提出建议而对下一代标准(NR:New Radio:新无线电技术)进行了研究(非专利文献1)。要求NR在单一技术框架中满足假定了以下三个场景的要求: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massiv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大型机器型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and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ew SID proposal: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RP-160671,NTT docomo,3GPP TSG RAN Meeting#71,Goteborg,Sweden,7th-10th March,20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能高效地进行下行链路接收的终端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能高效地进行下行链路发送的基站装置以及用于该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具备接收用于调度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接收部,与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基于产生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定时给出,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接收波束对应是指映射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与所述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为QCL。
(2)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为上述终端装置,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规定的定时产生的情况下,所述接收波束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
(3)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具备发送用于调度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部,与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发送波束基于产生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定时给出,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发送波束对应是指映射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与所述发送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为QCL。
(4)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为上述基站装置,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规定的定时产生的情况下,所述发送波束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指示。
(5)本发明的第五方案为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接收用于调度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步骤,与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基于产生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定时给出,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接收波束对应是指映射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与所述接收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为QCL。
(6)本发明的第六方案为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具备发送用于调度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步骤,与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发送波束基于产生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定时给出,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发送波束对应是指映射所述第二物理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与所述发送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为QCL。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终端装置能高效地进行下行链路接收。此外,基站装置能高效地进行下行链路发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无线帧、子帧以及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和迷你时隙的构成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第一初始连接过程(4-stepcontentionbased RACH procedure:4个步骤的基于竞争的RACH过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第二初始连接过程(2-step contentionbased RACH procedure:2个步骤的基于竞争的RACH过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中所包括的资源元素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下行链路发送中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波束的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的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例的概略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例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至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至1C称为终端装置1。
以下,对与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之间的通信有关的各种无线参数进行说明。在此,至少一部分的无线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SCS:Subcarrier Spacing))也称为Numerology(参数集)。无线参数包括子载波间隔、OFDM符号的长度、子帧的长度、时隙的长度以及迷你时隙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
子载波间隔可以分类为参考子载波间隔(Reference SCS、ReferenceNumerology)以及用于在实际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通信方式的子载波间隔(Actual SCS、Actual Numerology)两种。参考子载波间隔可以用于确定无线参数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参考子载波间隔用于设定子帧的长度。基于参考子载波间隔的子帧的长度的确定方法如后所述。在此,参考子载波间隔例如为15kHz。
在实际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子载波间隔是用于在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通信方式(例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正交频分复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DFT-s-OFDM: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pread-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OFDM))的无线参数中的一个。以下,也将参考子载波间隔称为第一子载波间隔。此外,也将在实际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子载波间隔称为第二子载波间隔。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无线帧、子帧以及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在图2所示的一个示例中,时隙的长度为0.5ms,子帧的长度为1ms,无线帧的长度为10ms。时隙可以是时域上的资源分配的单位。例如,时隙可以是映射传输块的单位。例如,传输块可以映射至一个时隙。在此,传输块可以是在由上层(例如,MAC:Media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规定的规定间隔(例如传输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内发送的数据的单位。此外,传输块可以是数据块、传输数据、发送数据、发送符号、发送块、有效载荷、信息、信息块、编码数据、下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数据中的任一个。
例如,时隙的长度可以根据OFDM符号的个数给出。例如,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是7个或14个。时隙的长度可以至少基于OFDM符号的长度给出。OFDM符号的长度可以至少基于第二子载波间隔而不同。此外,OFDM符号的长度可以至少基于用于生成OFDM符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的点数给出。此外,OFDM符号的长度可以包括附加于该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长度。在此,OFDM符号也可以被称为符号。此外,在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之间的通信中,使用OFDM以外的通信方式的情况(例如,使用SC-FDMA、DFT-s-OFDM的情况等)下,所生成的SC-FDMA符号和/或DFT-s-OFDM符号也被称为OFDM符号。在此,例如,时隙的长度可以是0.25ms、0.5ms、1ms、2ms、3ms。
此外,时隙的长度至少可以基于子载波间隔、附加于OFDM符号的CP的种类确定。此外,子载波间隔至少可以基于时隙的长度以及附加于OFDM符号的CP的种类确定。
在此,OFDM包括应用了波形整形(Pulse Shape;脉冲形状)、PAPR降低、频带外幅射降低或滤波和/或相位处理(例如相位旋转等)的多载波的通信方式。在此,多载波的通信方式例如是OFDM。此外,多载波的通信方式可以是生成/发送复用了多个子载波的信号的通信方式。
子帧的长度可以是1ms。此外,子帧的长度可以基于第一子载波间隔给出。例如,在第一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子帧的长度可以是1ms。子帧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时隙。
无线帧可以根据子帧的个数给出。用于无线帧的子帧的个数例如可以是10个。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和迷你时隙的构成例的图。在图3中,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为7个。迷你时隙可以由少于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的OFDM符号的个数构成。此外,迷你时隙的长度可以是比时隙短。图3作为迷你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示出了迷你时隙#0至迷你时隙#5。迷你时隙如迷你时隙#0所示,可以由一个OFDM符号构成。此外,迷你时隙如迷你时隙#1至#3所示,可以由两个OFDM符号构成。此外,如迷你时隙#1和迷你时隙#2所示,可以在两个迷你时隙间插入间隔。此外,迷你时隙如迷你时隙#5所示,可以跨过时隙#0和时隙#1的边界而构成。就是说,迷你时隙可以跨过时隙的边界而构成。在此,迷你时隙也被称为子时隙。此外,迷你时隙也被称为sTTI(short(短)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此外,以下,时隙可以替换为迷你时隙。迷你时隙可以由与时隙相同的OFDM符号的个数构成。迷你时隙可以由多于构成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的OFDM的个数构成。迷你时隙的时域的长度可以比时隙短。迷你时隙的时域的长度可以比子帧短。时隙也被称为TTI。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初始连接的过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基站装置3具备由基站装置3控制的可通信范围(或通信区域)。可通信范围可以分割为一个或多个小区(或服务小区、子小区、波束等),按每个小区来管理与终端装置1的通信。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从多个小区中选择至少一个小区,尝试与基站装置3建立连接。在此,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的至少一个小区的建立了连接的第一状态也称为RRC连接(RRCConnection)。在此,RRC为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此外,终端装置1未与基站装置3的任一个小区建立连接的第二状态也称为RRC空闲。此外,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的至少一个小区建立了连接,但在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之间一部分的功能被限制的第三状态也称为RRC中断(RRC suspended)。RRC中断也称为RRC去激活(RRC inactive)。
RRC空闲的终端装置1可以与基站装置3的至少一个小区(例如目标小区)尝试建立连接。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第一初始连接过程(4-step contention basedRACH procedure)的一个示例的图。第一初始连接过程可以至少包括步骤5101至5104的一部分而构成。
步骤5101是终端装置1经由物理信道向目标小区请求用于初始连接的响应的步骤。或者,步骤5101是终端装置1经由物理信道向目标小区进行最初发送的步骤。在此,该物理信道例如可以是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该物理信道可以是至少用于请求用于初始连接的响应的信道。此外,该物理信道也称为随机接入信道。在此,经由物理信道(或信道)发送信息的动作也称为发送物理信道(或信道)。
PRACH可以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随机接入消息1)。PRACH可以用于表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Handover procedure)、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PUSCH(UL-SCH)资源的请求。
随机接入前导可以通过对与物理根序列索引u对应的Zadoff-Chu序列进行循环移位而给出。Zadoff-Chu序列基于物理根序列索引u生成。也可以在一个小区中定义多个随机接入前导。随机接入前导也可以由随机接入前导的索引确定。与随机接入前导的不同的索引对应的不同的随机接入前导可以对应于物理根序列索引u和循环移位的不同的组合。物理根序列索引u以及循环移位也可以至少基于系统信息中所包括的信息给出。
终端装置1在实施步骤5101之前获取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方法关联的信息。例如,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方法关联的信息可以是与目标小区的同步、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定时、随机接入信道的构成、经由随机接入信道发送的比特序列的构成等。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为了与目标小区的下行链路取得同步而接收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同步信号(SS:Syncronization Signal)。同步至少包括时域上的同步和频域上的同步中的任一方。
同步信号可以包括PSS(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和/或SSS(Second 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
同步信号可以包括目标小区的ID(小区ID)来进行发送。或者,同步信号可以包括至少基于小区ID而生成的序列进行发送。小区ID至少可以用于识别小区。此外,同步信号也可以应用发送波束进行发送。
同步信号可以包括应用于该同步信号的波束的索引(波束索引)来进行发送。波束索引可以包括在小区ID中。波束索引可以由小区ID引出(derive:衍生)。此外,同步信号可以包括至少基于应用于该同步信号的波束的索引而生成的序列来进行发送。在此,波束索引可以与发送同步信号的时间和/或频率的索引关联。此外,波束索引也可以与发送同步信号的OFDM符号的索引关联。此外,波束索引也可以与发送同步信号的时隙的索引关联。此外,波束索引也可以与发送同步信号的子帧的索引关联。此外,波束索引可以是确定规定的同步信号的索引。例如,同步信号可以在规定的时段(例如,时隙或子帧等)中发送多次。波束索引也可以用于识别在该规定的时段发送的同步信号。波束索引也可以是表示在该规定的时段发送的同步信号的位置的索引。
终端装置1可以接收由目标小区发送的广播信道(例如,PBCH:Physical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广播信道可以包括重要信息块(MIB:MasterInformation Block、EIB:Essential Information Block)进行发送,所述重要信息块包括终端装置1所需的重要的系统信息。在此,重要信息块可以是系统信息的一部分。重要信息块可以包括无线帧的编号。此外,重要信息块可以包括表示与由多个无线帧构成的超帧内的位置有关信息(例如,表示超帧内的系统帧编号(SFN:System Frame Number)的至少一部分的信息)。此外,广播信道可以包括波束索引。广播信道可以包括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方法关联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MIB可以是在小区中通用的信息。MIB也可以是对检测与该MIB关联的同步信号的终端装置1的组通用的信息。
MIB可以在上层的信道(logicalchannel:逻辑信道)中映射至BCCH(Broadcast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MIB可以在物理层的信道(Physical channel)中映射至广播信道。
在此,上层的信道可以由所发送的信息的种类(type)定义。例如,BCCH是用于发送广播系统控制信息(Broadcasting system control information)的上层的信道。在此,广播系统控制信息例如是MIB。此外,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是用于在多个终端装置1中发送通用信息的上层的信道。在此,CCCH例如用于未被RRC连接的终端装置1。此外,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是用于向终端装置1发送专用的控制信息(dedicated control information)的上层的信道。在此,DCCH例如用于被RRC连接的终端装置1。
在此,物理层的信道至少包括广播信道、随机接入信道、控制信道、共享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
终端装置1至少可以基于广播信道中所包括的信息接收系统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系统信息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括在由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中所包括的下行链路授权指示的共享信道。此外,系统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在由PBCH中所包括的信息指示的共享信道。
系统信息可以至少包括供终端装置1接入小区的信息。此外,系统信息可以至少包括对多个终端装置1通用的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在此,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可以是与用于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设定有关的信息。此外,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可以是用于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在此,用于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可以包括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方法关联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此外,用于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可以包括用于随机接入信道的资源设定的信息。此外,系统信息可以至少包括至少一部分的系统信息的资源分配信息。
系统信息的资源分配可以按每个包括系统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的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进行设定。基站装置3可以在一个小区中广播SIB,也可以单独发送至终端装置1。
SIB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1:系统信息块类型1)至少包括用于供终端装置1接入小区的信息(例如plmnIdentityList:plmnID列表)。SIB1在由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中所包括的下行链路授权指示的共享信道中发送。
另一方面,SIB1映射至BCCH。SIB1是在一个小区中广播的信息。
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 2:系统信息块类型2)至少包括物理层的参数。在此,物理层的参数例如是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方法关联的信息。SIB2在由用于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中所包括的下行链路授权指示的共享信道中发送。
另一方面,SIB2映射至BCCH。SIB2是在一个小区中广播的信息。
步骤5102可以包括终端装置1至少在规定的时段中监测规定的物理信道的动作。例如,规定的物理信道可以是控制信道(ControlChannel)。控制信道例如可以是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控制信道例如可以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至少一部分来进行发送。在此,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也被称为下行链路授权(DL Grant:Downlink Grant)。此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括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上行链路资源分配信息也被称为上行链路授权(UL Grant:UplinkGrant)。此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括用于包括终端装置1的终端装置组的信息。此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括在规定的小区中广播的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至少可以包括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 resource set)、控制信道区域(Control Channel Region、Control Region))的信息。在此,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是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就是说,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可以包括与时域有关的信息。控制资源集合也被称为信道集合。控制信道的构成以及控制信道在后文进行详细叙述。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给出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来监测控制信道。下行链路授权以及上行链路授权也被称为授权。
在此,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映射至BCCH。此外,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也可以映射至CCCH。此外,指示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也可以映射至DCCH。
例如,在步骤5102中,可以接收包括规定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该规定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授权。此外,该规定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下行链路授权。下行链路授权可以是共享信道(或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在此,共享信道也称为物理共享信道(PSCH:Physical Shared Channel)。在此,共享信道可以包括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中的至少一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可以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也可以是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在步骤5102中接收到包括下行链路授权的控制信道的情况下,由该下行链路授权指示的共享信道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授权。该上行链路授权也被称为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该上行链路授权可以是在步骤5103中用于包括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第一消息的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另一方面,上行链路授权可以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
在此,终端装置1在步骤5102中监测的控制信道也被称为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可以包括基于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序列(例如,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A-RNTI:RandomAccess-RNTI(随机接入RNTI))而被屏蔽的CRC序列。就是说,终端装置1可以在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的监测中使用RA-RNTI。
用于第一初始连接过程的控制信道可以是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1中通用的控制信道。或者,用于第一初始连接过程的控制信道可以是在终端装置1的组中通用的控制信道。例如,指示映射至BCCH或CCCH的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表示可以映射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和/或终端装置1的组中通用的控制信道的区域。此外,用于第一初始连接过程的控制信道以外的控制信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终端装置1特有的控制信道。例如,指示映射至DCCH的可以映射控制信道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表示可以映射用于第一初始连接过程的控制信道以外的控制信道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
步骤5103可以包括发送包括用于供终端装置1请求向目标小区的连接的第一消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动作。第一消息可以用于在第一初始连接过程中供终端装置1请求向目标小区的连接。
步骤5104可以包括监测作为针对第一消息的响应的第二消息的(或希望接收)动作。第二消息可以是表示由基站装置3适当地接收第一消息的消息。第二消息可以是表示在第一初始连接过程中与其他终端装置未发送冲突(Contention)的消息。第二消息可以为了冲突的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而被发送。第二消息也被称为contentionresolution消息。第二消息可以包括终端装置特有的ID。该ID例如可以是S-TMSI(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系统架构演进)-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临时移动用户标识符)。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第二初始连接过程(2-step contentionbased RACH procedure)的一个示例的图。第二初始连接过程可以包括步骤5201和步骤5202的至少一部分而构成。
步骤5201包括发送随机接入信道和/或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步骤。终端装置1可以发送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的信息的随机接入信道和该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该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可以包括第一消息。在此,在步骤5201中,可以由终端装置1发送控制信道代替随机接入信道。该控制信道可以是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 Channel)。终端装置1可以发送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的信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和该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可以包括表示是否成功地完成了传输块的解码的信息(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quest-ACK(混合自动请求ACK))。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可以包括基于参考信号、同步信号而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来进行发送。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可以包括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
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可以包括与指示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开始的起始符号(Startsymbol)关联的信息。与该起始符号关联的信息可以用于基于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而分配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可以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给出起始符号。例如,可以基于用于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索引给出起始符号。例如,在用于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索引为Xstart的情况下,起始符号可以为Xstart+2,可以为Xstart+1,也可以为Xstart。此外,在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映射至多个OFDM符号的情况下,Xstart可以是用于映射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起点的OFDM符号的索引,也可以是用于映射该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最后的OFDM符号的索引。
步骤5202包括监测规定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动作。该控制信道也被称为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也可以包括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此外,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也可以用于冲突的解决。此外,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也可以包括第二消息。此外,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也可以包括终端装置特有的ID。
第一初始连接过程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空闲的情况。第二初始连接过程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空闲的情况。第一初始连接过程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中断的情况。第二初始连接过程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中断的情况。此外,第一初始连接过程可以至少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空闲的情况,第二初始连接过程可以用于终端装置1处于RRC中断的情况。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资源的单位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中所包括的资源元素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是由一个OFDM符号和一个子载波定义的单位。如图6所示,时隙包括Nsymb个OFDM符号。此外,子载波的个数由资源块的个数NRB和每个资源块的子载波数NRB SC之积给出。在此,资源块表示时间/频域上的资源元素组。资源块可以用作时域和/或频域上的资源分配的单位。例如,NRB sc可以是12。Nsymb可以与子帧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相同。Nsymb可以与时隙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相同。NRB可以基于小区的带宽和第一子载波间隔给出。此外,NRB可以基于小区的带宽和第二子载波间隔给出。此外,NRB可以基于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上层的信号(例如RRC信令)等给出。此外,NRB可以基于规格书的记载等给出。资源元素由用于子载波的索引k和用于OFDM符号的索引1识别。
在此,RRC信令至少包括通用的RRC信令(common RRC signaling)、专用的RRC信令(dedicated RRC signaling)。通用的RRC信令是发送映射至CCCH的信息的信令。此外,专用的RRC信令是发送映射至DCCH的信息的信令。
以下,对控制信道的映射进行说明。
控制资源集合可以是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控制资源集合可以包括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
在此,包括用于第一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的控制资源集合也被称为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第一控制资源集合可以是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中通用的控制资源集合。包括于第一控制资源集合,并且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也被称为CSS(Common Search Space:公共搜索空间)。
表示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映射至BCCH。表示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至少基于由MIB和/或SIB广播的信息给出。表示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是用于设定第一控制资源集合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的信息。第一控制资源集合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在一个小区或多个小区中共同设定。第一控制资源集合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至少基于由MIB和/或SIB广播的信息给出。
表示CSS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映射至BCCH。例如,表示CSS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是用于构成CSS的OFDM符号的个数的设定的信息。构成CSS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在一个小区或多个小区中共同设定。构成CSS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至少基于由MIB和/或SIB广播的信息给出。
此外,包括用于第二初始连接的控制信道的控制资源集合也被称为第二控制资源集合。第二控制资源集合可以是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中通用的控制资源集合。包括于第二控制资源集合,并且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也被称为CSS。
此外,特别设定给终端装置1的控制资源集合也被称为第三控制资源集合。第三控制资源集合可以不包括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第三控制资源集合可以不包括第二控制资源集合。第三控制资源集合可以包括第一控制资源集合。第三控制资源集合可以包括第二控制资源集合。包括于第三控制资源集合,并且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控制信道(或控制信道的候选)的集合也被称为USS(UE specific-Search Space:UE特定搜索空间)。
表示第三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映射至DCCH。表示第三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至少基于特定的RRC信令(dedicatedRRC signaling:专用RRC信令)给出。例如,表示第三控制资源集合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是用于设定第三控制资源集合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的信息。第三控制资源集合中所包括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至少基于专用RRC信令给出。
表示USS的区域的信息可以映射至DCCH。表示USS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至少基于专用的RRC信令给出。例如,表示USS的区域的信息可以至少基于专用的RRC信令给出。
以下,对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波束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在此,波束表示接收波束和/或发送波束。以下,以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各种方案也适用于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下行链路发送中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波束的对应关系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7中,终端装置1具备三个接收波束(接收波束#1、接收波束#2、接收波束#3),基站装置3具备三个发送波束(发送波束#1、发送波束#2、发送波束#3)。在此,斜线所示的区域示意地示出了载波信号因反射、散射、衍射、折射等而弯曲的现象。
在此,物理信号可以通过应用发送波束而给出规定的放射图案。发送波束可以表示增益根据方向而不同的现象。发送波束可以至少基于用于供物理信号向无线空间(传播路径、信道、无线区间)放射的天线的方向性给出。此外,发送波束也可以至少基于由物理信号的变换给出的载波信号(Carrier signal)的相位变换处理而给出。此外,发送波束还可以至少基于物理信号的相位变换处理(或预编码乘法)给出。在此,物理信号至少包括同步信号、参考信号以及物理层的信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在此,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物理信号可以通过在终端装置1中应用接收波束以规定的接收模式接收。接收波束可以表示增益根据方向而不同的现象。接收波束可以至少基于用于经由无线空间来接收物理信号的天线的方向性而给出。此外,接收波束也可以至少基于所接收的载波信号(Carrier signal)的相位变换处理给出。此外,接收波束也可以至少基于由载波信号的变换给出的物理信号的相位变换处理(或预编码乘法)而给出。
在图7中,发送波束#1和接收波束#1形成波束对#1。此外,发送波束#2和接收波束#2形成波束对#2。此外,发送波束#3和接收波束#3形成波束对#3。波束对由发送波束与接收波束的配对给出。通过形成波束对能获得最优的接收特性。在此,最优的接收特性可以是能对接收到的物理信号进行解调或解码的特性。此外,在获得最优的接收特性的情况下,波束对可以仅由发送波束或仅由接收波束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形成波束对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波束宽(例如,3dB波束宽)也可以不是相同宽度。此外,优选的是,波束对以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能适当地进行下行链路发送的方式来给出。例如,优选的是,在对由基站装置3发送的物理信号应用规定的发送波束的情况下,在优选为了接收该物理信号而应用规定的接收波束的情况下,该规定的发送波束和该规定的接收波束形成波束对。在此,在应用该规定的发送波束的条件下,该规定的发送波束和形成波束对的该规定的接收波束可以是接收特性最好的接收波束。或者,在应用该规定的发送波束的条件下,该规定的发送波束和形成波束对的该规定的接收波束也可以是接收特性最好的多个接收波束之一。
如图7,理想的是,在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中设定多个波束对。例如,其原因是,伴随着终端装置1的移动,即使在波束对#2无法使用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波束对#1和/或波束对#3来进行通信。
多个波束对可以构成波束对的组。除非有特别记载,波束对也可以是波束对的组。此外,波束对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发送波束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波束构成。
对物理信号应用规定的波束也可以被称为规定的波束与物理信号对应。
以下,对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也可以是规定的天线端口与物理信号对应。在此,规定的天线端口也可以与该接收波束和形成波束对的发送波束对应。就是说,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也可以是对应于规定的发送波束的天线端口与物理信号对应。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也可以是物理信号所对应的天线端口。天线端口也可以是与形成该接收波束和波束对的发送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
在此,天线端口被定义为:某个天线端口的某个符号所输送的信道能根据相同天线端口的由其它符号输送的信道估计出。即,例如,在通过同一天线端口的符号来输送(convey:传递)第一物理信道和第一参考信号的情况下,能通过第一参考信号进行第一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补偿。在此,同一天线端口是指天线端口的编号(用于识别天线端口的编号)可以相同。在此,该符号例如可以是OFDM符号的至少一部分。此外,该符号可以是资源元素。
此外,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也可以是规定的发送波束与物理信号对应。就是说,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表示规定的发送波束是否与物理信号对应。在此,规定的发送波束可以形成该接收波束和波束对。
此外,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可以是规定的波束对与物理信号对应。规定的波束对可以构成为包括该接收波束。就是说,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是构成为包括该接收波束的波束对。
此外,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可以是指,与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QCL(Quasi Co-Location:准共址)。在此,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QCL可以是指,第一天线端口的某个符号所输送的信道的性质的至少一部分能根据第二天线端口的其他符号所输送的信道估计出。该信道的性质至少可以包括波束、接收功率(接收功率值、接收功率密度、接收强度等)、发送功率(发送功率值、发送功率密度、发送强度等)、定时提前(TA:Timing advance)、到达角度(AoA:Angle of Arival)、多普勒频移、延迟扩展(或最大延迟时间等)、延迟扩展(延迟扩展、瞬时延迟扩展、瞬时延迟扩展等)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在此,第二天线端口可以是与对应于该接收波束的CSI-RS(Channel 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对应的天线端口。此外,第二天线端口也可以是与对应于该接收波束的同步信号对应的天线端口。就是说,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表示设定给物理信号的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否是QCL。
此外,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对应也可以是与物理信号建立关联的波束索引与规定的波束对应。在此,规定的波束可以包括在规定的波束对。
以下,对控制信道与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的示例的图。在图8中,由无图案的块所示的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1对应。此外,由斜线图案的块所示的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2对应。此外,由网格图案的块所示的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接收波束#3对应。就是说,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由时隙单位给出。与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按每个时隙不同。
图8的(a)是与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的图案为周期性的一个示例。此外,图8的(b)是与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的图案为非周期性的一个示例。在图8的(b)中,基于时隙#6中所包括的控制信道,将与时隙#7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从接收波束#1切换为接收波束#2。这样,与时隙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的图案可以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地给出。
与规定的时段中所包括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一接收波束和与该规定的时段中所包括的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可以相同。规定的时段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时隙给出。例如,规定的时段可以是一个时隙、2个时隙、3个时隙、10个时隙。此外,规定的时段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给出。例如,规定的时段可以是一个OFDM符号、2个OFDM符号、3个OFDM符号、7个OFDM符号、14个OFDM符号。
规定的时段可以表示控制资源集合被映射至资源元素的范围。此外,规定的时段可以表示CSS被映射至资源元素的范围。此外,规定的时段也可以表示USS被映射至资源元素的范围。
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至少基于物理信号的类型(种类)给出。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一接收波束和与该第一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可以各自不同,也可以相同。
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基于规格书等的记载给出。此外,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至少基于上层的信号(MIB、SIB、共用的RRC信令、专用的RRC信令、MAC层的信号等)给出。上层的信号可以包括MIB、SIB、共用的RRC信令、专用的RRC信令以及MAC层的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此外,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就是说,由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一接收波束和由与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给出的方法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是,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接收波束至少基于上层的信号给出,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参考信号对应的第二接收波束至少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给出。在此,MAC层的信号可以是MAC CE(Midium Access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控制元素)。
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物理信号对应的接收波束可以是与包括指示该物理信号的发送的信息(与该物理信号的资源分配关联的信息、用于编码的索引、授权等)的物理层的信道对应的接收波束。例如,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广播信道对应的接收波束也可以是与包括指示该广播信道的发送的信息的物理信号(例如,PSS或SSS等)对应的接收波束。此外,与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共享信道对应的接收波束也可以是与包括指示该共享信道的发送的信息(授权)的控制信道对应的接收波束。
第一接收波束与在规定的时段(或第一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并且在该规定的时段产生第二物理信号的情况下,第二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此外,第一接收波束与在规定的时段(或第一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并且在第二时段产生第二物理信号的情况下,第二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时段产生的第二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在此,该第一时段和该第二时段可以是单独地规定的时段。此外,该第一时段和该第二时段也可以单独地设定。就是说,该第一时段和该第二时段也可以是专用的参数。
第一物理信号至少可以包括同步信号、参考信号、物理层的信道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此外,第二物理信号可以包括同步信号、参考信号、物理层的信道中的至少任一个。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物理信号包括控制信道,第二物理信号包括CSI-RS。也可以是,第一物理信号包括控制信道,第二物理信号包括共享信道。也可以是,第一物理信号包括同步信号,第二物理信号包括控制信道。也可以是,第一物理信号包括同步信号,第二物理信号包括控制信道。此外,第一物理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可以是相同种类的物理信号。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种类的物理信号,也可以对接收波束或波束对设置优先顺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物理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的组合并不限于上述。
在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由第一PDCCH指示的情况下,第一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此外,在该规定的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由第二PDCCH指示的情况下,第一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在此,第一PDCCH可以是附加有被第一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屏蔽的CRC(CyclicRedandancyCheck)序列的PDCCH。此外,第二PDCCH也可以是附加有被第二RNTI屏蔽的CRC序列的PDCCH。此外,第一PDCCH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此外,第二PDCCH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此外,可以在该规定的时段检测第一PDCCH,也可以不检测。此外,可以在该规定的时段检测第二PDCCH,也可以不检测。此外,第一PDCCH是否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给出。此外,第二PDCCH是否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给出。此外,PDCCH和物理信号是否与相同的接收波束对应可以基于上层的信号、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全部给出。
第一RNTI可以是C-RNTI(Cell specific-RNTI:小区专用RNTI)。第二RNTI可以是SPS 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半静态调度C-RNTI)。
第一RNTI可以是C-RNTI。第二RNTI可以是RA-RNTI(RamdomAccess-RNTI:随机接入-RNTI)。在此,在第二RNTI是RA-RNTI的情况下,第二接收波束可以与触发与第二PDCCH关联的PRACH的发送的第三PDCCH(PDCCH order)对应。在此,PDCCH order可以具备触发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的功能。PDCCH order至少可以包括指示随机接入信道的索引的字段。PDCCH order至少可以包括在随机接入信道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的索引所关联的信息。
第一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一天线端口。第二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二天线端口。在此,第一天线端口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此外,第二天线端口也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
第一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一发送波束。第二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二发送波束。在此,第一接收波束和第一发送波束可以形成第一波束对。此外,第二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此外,第二接收波束和第二发送波束也可以形成第二波束对。
第一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一波束对。第二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二波束对。在此,第一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第二物理信号可以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第一波束对可以构成为至少包括第一接收波束。第二波束对可以构成为至少包括第二接收波束。
第一接收波束与第一物理信号对应可以是指,与第一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QCL。第二接收波束与第二物理信号对应可以是指,与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三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是QCL。第一接收波束与第二物理信号对应可以是指,与第二物理信号对应的第三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是QCL。
第一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一波束索引。第二接收波束也可以替换为第二波束索引。
第一接收波束与在规定的时段(或第一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并且在该规定的时段产生第二物理信号的情况下,第二物理信号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还是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可以至少基于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功能信息给出。在此,功能信息是指,表示终端装置1是否具备规定的功能的信息。功能信息从终端装置1发送至基站装置3。功能信息的发送可以基于RRC信令进行。功能信息可以是指示是否具备在规定的时段进行接收波束的切换的功能的信息。
功能信息可以是表示第一接收波束与在规定的时段(或第一时段)产生的第一物理信号对应,并且在该规定的时段产生第二物理信号的情况下,第二物理信号与第一接收波束对应还是与第二接收波束对应的信息。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例的概略框图。如图9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109中的至少一个。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以及调度部1013中的至少一个。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量部1059中的至少一个。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复用部1077、无线发送部1079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中的至少一个。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101为了基于通过控制信道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等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将其输出至控制部103。需要说明的是,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的一部分可以在控制部103中实施。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装置自身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该各种设定信息中可以包括与无线资源控制有关的设定、与RRM测定/报告、CSI测定/报告有关的设定、与发送功率控制有关的设定、与物理信道/物理信号有关的设定、与小区或波束有关的设定。该设定信息可以是由基站装置3提供并设定的信息。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将其输出至发送部107。
调度部1013存储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调度部1013以根据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授权发送共享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103控制发送部107。调度部1013以在接收了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中,根据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授权来接收共享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103控制接收部105。在此,授权可以是指示分配给共享信道的资源的信息。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控制部103可以具备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的一部分(例如,重传的指示等)的功能。控制部103可以是包括于上层处理部101的功能。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经由收发天线109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例如,无线接收部1057可以对数字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可以应用对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的信号实施相位变换处理的接收波束。在与该信号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对应的规定的接收波束进行对应的情况下,无线接收部1057可以对该信号应用该接收波束。该信号中所包括的物理信号与规定的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可以由控制部103指示。
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到的信号分别分离为控制信道(或控制资源集合)、共享信道以及参考信号。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1059和/或解复用部1055。
解复用部1055进行控制信道和/或共享信道的信道均衡(ChannelEqualization)。进行了信道均衡后的控制信道和/或共享信道被输出至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可以对控制信道和/或共享信道应用接收波束。在与该控制信道和/或该共享信道对应的规定的接收波束进行对应的情况下,解复用部1055也可以对该控制信道和/或该共享信道应用规定的接收波束。该控制信道和/或该共享信道与规定的接收波束的对应关系可以由控制部103指示。
信道测量部1059基于同步信号和/或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基于信道测量而给出的信道测量值向解复用部1055输出。
解调部1053对控制信道和/或共享信道进行针对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的解调,向解码部1051输出。
解码部1051进行下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向上层处理部101输出。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共享信道、控制信道以及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来生成编码位,将编码位输出至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和/或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
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可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来生成调制符号,通过对调制符号至少进行DFT来生成共享信道,向复用部1077输出。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可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来生成共享信道,向复用部1077输出。
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基于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和/或调度请求生成控制信道,向复用部1077输出。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将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向复用部1077输出。
复用部107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从共享信道生成部1073输入的信号和/或从控制信道生成部1075输入的信号和/或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11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复用至上行链路的资源。复用部1077将复用后的信号输出至无线发送部1079。
无线发送部1079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10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例的概略框图。如图10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中的至少一个。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以及调度部3013中的至少一个。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量部3059中的至少一个。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中的至少一个。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将其输出至控制部303。需要说明的是,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的一部分可以在控制部303中实施。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能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配置给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数据、RRC signaling、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将其输出至控制部303。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对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共享信道、控制信道的无线资源进行管理。调度部3013在将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给终端装置1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上行链路授权,将生成的上行链路授权向发送部307输出。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
控制部303可以具备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的一部分(例如,重传的指示等)的功能。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
无线接收部3057经由收发天线309来对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3057对数字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解复用部3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控制信道、共享信道、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可以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确定,基于包括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进行。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进行控制信道和共享信道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3059。
解复用部3055从分离后的控制信道和共享信道中获取包括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和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调制符号。解复用部3055将从共享信道的信号中获取到的包括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解复用部3055将从控制信道或共享信道中获取到的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调制符号输出至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
信道测量部305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以及上层处理部301。
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对上行链路数据进行解码。数据解调/解码部3051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包括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调制符号对HARQ-ACK进行解码。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3053能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或控制部303。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包括控制信道、控制资源集合、共享信道、参考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发送部307也可以对控制信道、控制资源集合、共享信道、参考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应用发送波束。
编码部3071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调制部3073可以对调制符号应用发送预编码。发送预编码可以包括发送预编码。需要说明的是,发送预编码可以乘以(应用)发送预编码。发送预编码也可以是DFT(或者也可以是DFT扩频)。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生成发送符号。
复用部3075可以将预编码应用于发送符号。复用部3075应用于发送符号的预编码也可以应用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和/或调制符号。此外,应用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预编码与应用于调制符号的预编码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预编码是形成波束的方法之一。预编码是将应用于通过一个或多个发射天线发送的发送符号的相位旋转按每个发射天线给出的运算符(向量)。在将多个发送符号在相同的时间/频率中复用的空间复用方式(SDM: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x)中,由于为多个发送符号给出至少一个向量,因此预编码可以由矩阵表现。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发送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生成时间符号。无线发送部3077对时间符号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变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生成载波信号(Carriersignal、Carrier、RF signal等)。无线发送部3077对载波信号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309。无线发送部3077也可以对载波信号应用发送波束。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案的各种装置的方案进行说明。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采用了如下的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至少接收第一物理信号和/或第二物理信号的接收部,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第一时段产生,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与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产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第二时段产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第二波束对应。
(2)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所述第一时段是映射传输块的单位(时隙)。
(3)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具备:解码部,对PDCCH进行解码;和接收部,至少基于PDCCH接收PDSCH,所述PDSCH在第一时隙产生,在所述PDCCH是附加有基于第一RNTI而被屏蔽的CRC序列的第一PDCCH的情况下,所述PDSCH与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PDCCH是附加有基于第二RNTI而被屏蔽的CRC序列的第二PDCCH的情况下,所述PDSCH与第二波束对应。
(4)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第一PDCCH对应或者由所述第一PDCCH指示。
(5)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至少发送第一物理信号和/或第二物理信号的发送部,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第一时段发送,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与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所述第一时段发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所述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第二物理信号在第二时段发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物理信号与第二波束对应。
(6)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所述第一时段是映射传输块的单位(时隙)。
(7)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具备:编码部,对PDCCH以及PDSCH进行编码;和发送部,发送所述PDCCH以及所述PDSCH,所述PDCCH包括所述PDSCH的分配信息,所述PDSCH在第一时隙发送,在所述PDCCH是附加有基于第一RNTI而被屏蔽的CRC序列的第一PDCCH的情况下,所述PDSCH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时隙的第一波束对应,在所述PDCCH是附加有基于第二RNTI而被屏蔽的CRC序列的第二PDCCH的情况下,所述PDSCH与第二波束对应。
(8)此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第一PDCCH对应或者由所述第一PDCCH指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基站装置3以及终端装置1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对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作用的程序)。然后,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储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之后,储存于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进行读出、修正、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可以包括: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保存程序固定时间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而且也可以是能通过与已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既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独立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进行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终端装置,但是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括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而得到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例如能用于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
符号说明
1(1A、1B、1C)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301 上层处理部
103、303 控制部
105、305 接收部
107、307 发送部
109、309 收发天线
1011、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3013 调度部
1051 解码部
1053 解调部
1055、3055 解复用部
1057、3057 无线接收部
1059、3059 信道测量部
1071、3071 编码部
1073 共享信道生成部
1075 控制信道生成部
1077、3075 复用部
1079、3077 无线发送部
10711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3051 数据解调/解码部
3053 控制信息解调/解码部
3073 调制部
3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Claims (4)

1.一种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装置包括:
接收部,所述接收部被配置以监测控制信道,其中所述控制信道的天线端口与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所述第一CSI-RS与所述控制信道在同一时段中被接收;以及
解码部,所述解码部被配置以基于所述控制信道对共享信道进行解码;其中
当在第一时段中接收到所述控制信道,并且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中接收到所述共享信道和第二CSI-RS时,所述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二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以及
当在所述第一时段中接收到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共享信道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一CSI-RS的所述天线端口为准共址的关系。
2.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监测控制信道,其中所述控制信道的天线端口与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所述第一CSI-RS与所述控制信道在同一时段中被接收;以及
基于所述控制信道对共享信道进行解码;以及
当在第一时段中接收到所述控制信道,并且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中接收到所述共享信道和第二CSI-RS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二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以及
当在所述第一时段中接收到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共享信道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一CSI-RS的所述天线端口为准共址的关系。
3.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发送部,所述发送部被配置以发送控制信道,其中所述控制信道的天线端口与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所述第一CSI-RS与所述控制信道在同一时段中被发送;以及
编码部,所述编码部被配置以基于所述控制信道所示的共享信道进行编码;其中
当在第一时段中发送控制信道,并且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中发送所述共享信道和第二CSI-RS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二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以及
当在所述第一时段中发送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共享信道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一CSI-RS的所述天线端口为准共址的关系。
4.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发送控制信道,其中所述控制信道的天线端口与第一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所述第一CSI-RS与所述控制信道在同一时段中被发送;以及
基于所述控制信道对共享信道进行编码;以及
当在第一时段中发送控制信道,并且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中发送所述共享信道和第二CSI-RS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二CSI-RS的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的关系;以及
当在所述第一时段中发送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共享信道时,
所述共享信道的所述天线端口与所述第一CSI-RS的所述天线端口为准共址的关系。
CN201880013550.3A 2017-03-02 2018-02-2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326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9409 2017-03-02
JP2017-039409 2017-03-02
PCT/JP2018/007181 WO2018159588A1 (ja) 2017-03-02 2018-02-27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6225A CN110326225A (zh) 2019-10-11
CN110326225B true CN110326225B (zh) 2022-07-26

Family

ID=63369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3550.3A Active CN110326225B (zh) 2017-03-02 2018-02-2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7152B2 (zh)
EP (1) EP3591858A4 (zh)
JP (1) JP7094265B2 (zh)
CN (1) CN110326225B (zh)
BR (1) BR112019016777A2 (zh)
IL (1) IL269016B2 (zh)
SG (1) SG11201907247PA (zh)
WO (1) WO20181595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7244B (zh) * 2018-08-07 2020-06-2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用於行動通訊系統之使用者裝置及基地台
WO2020042180A1 (zh) * 2018-08-31 2020-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接收与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470592B2 (en) * 2018-09-17 2022-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receiver timing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s
US11296771B2 (en) * 2020-03-06 2022-04-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beam management based on terminal transmit data indic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6435A (zh) * 2012-11-02 2015-07-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的epdcch资源和准协同定位管理
EP2905910A1 (en) * 2012-10-04 2015-08-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by considering antenna port relationshi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56611A (zh) * 2013-01-18 2015-09-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执行准协同定位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44612A (zh) * 2013-02-21 2015-1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大规模mimo在天线端口之间配置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50207A (zh) * 2013-12-26 2016-08-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2125B2 (en) * 2014-04-28 2019-01-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9999074B2 (en) * 2015-01-30 2018-06-1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524525B2 (ja) 2015-08-20 2019-06-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ストロークシミュレータ
US11121744B2 (en) * 2015-11-04 2021-09-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7135696A1 (ko) * 2016-02-02 2017-08-10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단말의 데이터 수신 방법
US10367677B2 (en) * 2016-05-13 2019-07-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20190097053A (ko) * 2016-12-27 2019-08-20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단말 장치, 기지국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CN109565432B (zh) * 2017-01-06 2021-12-03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180220400A1 (en) * 2017-02-02 2018-08-02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User equipments, base stations and methods
US11239893B2 (en) * 2018-01-24 2022-0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Quasi co-location assumptions for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trigg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05910A1 (en) * 2012-10-04 2015-08-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by considering antenna port relationshi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756435A (zh) * 2012-11-02 2015-07-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的epdcch资源和准协同定位管理
CN104956611A (zh) * 2013-01-18 2015-09-30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执行准协同定位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44612A (zh) * 2013-02-21 2015-12-09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大规模mimo在天线端口之间配置qcl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50207A (zh) * 2013-12-26 2016-08-10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9588A1 (ja) 2018-09-07
IL269016B2 (en) 2023-07-01
EP3591858A1 (en) 2020-01-08
JPWO2018159588A1 (ja) 2019-12-19
US20190386728A1 (en) 2019-12-19
BR112019016777A2 (pt) 2020-03-31
IL269016A (en) 2019-10-31
EP3591858A4 (en) 2020-12-02
US10917152B2 (en) 2021-02-09
CN110326225A (zh) 2019-10-11
JP7094265B2 (ja) 2022-07-01
SG11201907247PA (en) 2019-09-27
IL269016B1 (en)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430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9216341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1057445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0603875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921643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1937462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U2017385290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32622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193745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7395799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2110709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KR20200116488A (ko) 단말장치, 기지국 장치, 및 통신방법
CN115315979A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JP7016296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1066135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21006355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7481517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3475138B (zh) 用户设备、基站装置及通信方法
WO202206546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2106613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