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4001B -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4001B
CN110324001B CN201910464879.8A CN201910464879A CN110324001B CN 110324001 B CN110324001 B CN 110324001B CN 201910464879 A CN201910464879 A CN 201910464879A CN 110324001 B CN110324001 B CN 110324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photovoltaic panel
air
fixed fram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648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4001A (zh
Inventor
康张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filed Critical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Publication of CN110324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4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4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2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40Thermal components
    • H02S40/44Means to utilise heat energy, e.g. hybrid systems producing warm water and electricity at the same tim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4Solar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60Thermal-PV hybrid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固定框架Ⅰ内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固定框架Ⅰ一端密封,另一端开设有进风口和回风口,固定框架Ⅱ内设置有风转向通道,固定框架Ⅱ的两端密均封;进风口与大气连通,回风口与用热风装置连通,回风口处设置有风机;固定框架Ⅰ和固定框架Ⅱ之间设置有若干光伏光热组件,光伏光热组件包括隔尘筒和位于隔尘筒内部的光伏板,隔尘筒由板Ⅰ、板Ⅱ、板Ⅲ和板Ⅳ组成,板Ⅰ、板Ⅱ为透明玻璃板,隔尘筒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光伏板与蓄电池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可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实现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能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可以实现建筑节能。

Description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聚光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节能减排的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化石能源储备越来越少,而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的需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绿色、安全的清洁能源,并且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太阳能的收集效率依然有限,当今市面上一般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在11%左右,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其转换效率也只有18%到24%。大部分的太阳能都因为电池板的反射作用散失掉了。其次,光伏发电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光伏板工作时,环境温度每升高10℃,发电效率减少3%到6%,为此团队研究设计抛物线槽式光伏蓄热板组对反射过后的太阳能进行高效的收集。在光伏板下部加入通风管道,冬季将光伏板内的热量导入空调系统的送风管道进行室内供暖;同时在光伏板聚焦部的水管收集热量,在夏季将热水收集合理利用进行余热回收。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太阳能电池板材料,集热器吸热材料与涂层材料,太阳能板的形状及组合形式等方面不断探讨如何提高收集效率。
对于太阳能电池板材料的研究一直是用于提高太阳能收集效率最主要的方式。由于起步较早,美国和日本一直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发展至当前,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市面上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也依然是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材料。单晶硅作为常用太阳能电池板中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其光电转换效率在18%至24%之间。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出现在大家面前,例如出现使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更高的贴纸,薄膜光伏/热太阳能电池板以羟基反应性功能氟材料为主要原料并辅以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和流延切线涂覆技术得到了一种新型的膜胶一体化太阳能电池背板。麻省理工学院光子与现代电磁学研究小组首创光波传导方向的控制机制,使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提高了80%-90%。然而,由于制造成本等原因,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普及。浙江大学寿春晖对于纳米流体分频利用技术与光学薄膜的结合研究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相对于提高太阳能电池板材料性能,基于常见材料不同的太阳能板的形状或组合形式的更新更容易实现。
集热器吸热板的材料一般分为钢板铁管、全铜、全铝、铜铝复合、不锈钢。目前关于吸收涂层的研究还仅局限于涂层本身,为提升吸收涂层在集热器中实际的应用效果,需要根据集热器不同应用领域,结合吸热板芯基材温度变化等实际运行工况,选取与透明盖板透明隔热层搭配发挥最佳协同热效应的吸收涂层,进一步强化集热器传热性能。吸热板的涂层材料对吸收太阳辐射能量非常重要。吸热板的热辐射主要集中在2-20μm波长范围。要增强吸热板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降低吸热板热辐射,需要采用选择性涂料,对太阳光有较高的吸收率,长波热辐射发射率较低。国内常用涂料为黑镍、黑铬等。采用磁控溅射方法进行镀膜,近年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研发了陶瓷太阳能吸热膜纸杯方法,相比磁控溅射技术镀膜成本更低、吸热板吸热膜性能更好。研制高性能涂层是强化强化集热器性能的关键,殷志强教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设计出多层膜体系AL-NAL选择性吸收涂层,主要应用于中低温光热领域。魏海波也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取多种选择性吸收膜。国外吸收涂层吸收率在0.95左右,国内标准GBT6424《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规定吸收率为0.92,国内国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常见材料不同的太阳能板的形状或组合形式的更新更容易实现。例如中国学者提出的荷叶状太阳能电池板,外国学者提出的球形太阳能电池吸收装置。华南理工大学王帅等人对光伏光热一体化太阳能平板集热器展开了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结构的平板型光伏板,来改善光伏板的光电转换效率。Garg和Adhikari对带有空气夹层的平板式光伏光热设备展开了研究,得出有空气夹层的双层玻璃盖板能有效抑制集热器的热损,由此获得更高的集热效率。
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的研究推动了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的研发思路多是从改变曝光面积,针对平板型光伏板提出改善措施提高其发电效率,或寻找新型材料的角度出发。然而光学损失中的表面反射也是造成太阳能电池板损失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光照聚合角度出发,针对大型建筑提高太阳能收集效率的研究并不多。经查阅文献及分析讨论得知,光伏板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光伏发电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光伏板工作时,PV电池的温度每提高1K,导致光伏电池的电效率降低约0.4-0.5%,非晶硅电池约0.25%;光伏板表面盖板反射的太阳光在50%以上,是导致系统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光伏板表面积灰,容易导致热量聚集,影响光电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包括固定框架Ⅰ和固定框架Ⅱ,固定框架Ⅰ内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固定框架Ⅰ一端密封,另一端开设有进风口和回风口,固定框架Ⅱ内设置有风转向通道,固定框架Ⅱ的两端密均封;进风口与大气连通,回风口与用热风装置连通,回风口处设置有风机;
固定框架Ⅰ和固定框架Ⅱ之间设置有若干光伏光热组件,光伏光热组件包括隔尘筒和位于隔尘筒内部的光伏板,隔尘筒由板Ⅰ、板Ⅱ、板Ⅲ和板Ⅳ组成,板Ⅰ、板Ⅱ为透明玻璃板,隔尘筒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为θ;光伏板与蓄电池电连接;
光伏板由光伏板Ⅰ、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组成,光伏板Ⅰ、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Ⅰ的内侧壁上,光伏板Ⅰ、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Ⅱ的内侧壁上;
光伏板Ⅰ的下底边与板Ⅲ的上表面接触,光伏板Ⅰ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光伏板Ⅰ和光伏板Ⅱ之间的夹角为β,光伏板Ⅱ和光伏板Ⅲ之间的夹角为γ,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之间的夹角为δ,α、β、γ、δ均为锐角,光伏板Ⅰ、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联合构成聚焦槽,每个光伏板都能保证在中午12:00和14:00之间将太阳光聚焦在冷却水主管上;
光伏板Ⅰ和光伏板Ⅱ之间、光伏板Ⅱ和光伏板Ⅲ之间、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之间铰接,且光伏板Ⅰ和光伏板Ⅱ之间、光伏板Ⅱ和光伏板Ⅲ之间、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之间均填充有橡胶密封件;隔尘筒内部空间被光伏板Ⅰ、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以及填充的橡胶密封件分隔成风通道Ⅰ和风通道Ⅱ,风通道Ⅰ一端与进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连通,风通道Ⅱ一端与回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连通;
还包括冷却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回水管、冷却水主管和冷却水支管,冷却水支管紧贴光伏板Ⅱ、光伏板Ⅲ和光伏板Ⅳ的背面,冷却水支管一端与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主管的一端连通,冷却水主管的另一端与回水管连通,冷却水主管位于光伏板组成的聚焦槽的反射光聚合线上;进水管与冷水源连通,回水管与集水箱连通,集水箱与用热水装置连通。
所述板Ⅲ和板Ⅳ为不透明的玻璃纤维材质的防火板。
所述第一个光伏光热组件的隔尘筒的剖面为正梯形,最后一个光伏光热组件的隔尘筒的剖面为倒梯形,正梯形和倒梯形的锐角与位于中间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隔尘筒的锐角相等。
所述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20°-45°。
所述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0°-5°,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γ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δ的取值范围为25°-35°。
所述光伏板由上层的玻璃盖板和下层的太阳能板组成,玻璃盖板和太阳能板由两端的边框固定。
所述进水管与冷水源之间设置有水泵和电磁阀,电磁阀靠近冷水源,水泵和电磁阀之间的管道通过连接管连通,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所述光伏板Ⅰ和板Ⅲ之间设置有防火石棉。
所述进水管和回水管位于固定框架Ⅱ的下方,冷却水主管穿过固定框架Ⅱ的下底面与回水管连通,冷却水支管穿过固定框架Ⅱ的下底面与进水管连通,固定框架Ⅱ的下底面的开孔处用橡胶密封圈密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紧贴光伏板背面的位置设置冷却水支管,在聚焦槽的聚焦线上设置冷却水主管,在光伏板背面和正面设置风通道,既可以利用冷却水和新风带走光伏板表面积聚的热量,降低光伏板的表面温度,提高光电光热转化效率。同时也是利用光伏板表面的积聚热实现对其背面冷却水支管内流水的一次加热,以及通过风通对新风进行加热,利用光伏板反射的太阳能对冷却水主管内的冷却水进行二次加热,有效实现夏季通暖水,冬季供暖风,使热量得到有效利用。在光伏板的外侧设置隔尘筒,可以维持光伏板表面清洁,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既提高光伏板能量转化效率,也解决了清洁不便问题,提高系统综合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可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实现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能使建筑能耗大幅度降低,可以实现建筑节能。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具有很好的光热光电收益、明显的节能效果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次,本发明可作为一种独立装置,为用户提供电能和热风、热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光伏板和冷却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一个光伏光热组件中的光伏板和冷却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光伏板和冷却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一个光伏光热组件中的光伏板和冷却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是冷却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固定框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是一个光伏光热组件的通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去掉固定框架后、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隔尘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一个光伏光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位于中间的光伏光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冷却水的循环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是固定框架Ⅰ;2是固定框架Ⅱ;3是进风通道;4是回风通道;5是进风口;6是回风口;7是风转向通道;8是光伏光热组件;9是隔尘筒;901是板Ⅰ;902是板Ⅱ;903是板Ⅲ;904是板Ⅳ;10是光伏板;1001是光伏板Ⅰ;1002是光伏板Ⅱ;1003是光伏板Ⅲ;1004是光伏板Ⅳ;11是风通道Ⅰ;12是风通道Ⅱ;13是进水管;14是回水管;15是冷却水主管;16是冷却水支管;17是冷水源;18是集水箱;19是用热水装置;20是水泵;21是第一电磁阀;22是连接管;23是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14所示,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包括固定框架Ⅰ1和固定框架Ⅱ2,固定框架Ⅰ1内设置有进风通道3和回风通道4,固定框架Ⅰ1一端密封,另一端开设有进风口5和回风口6,固定框架Ⅱ2内设置有风转向通道7,固定框架Ⅱ2的两端密均封;进风口5与大气连通,回风口6与用热风装置连通,回风口6处设置有风机;
固定框架Ⅰ1和固定框架Ⅱ2之间设置有若干光伏光热组件8,光伏光热组件8包括隔尘筒9和位于隔尘筒9内部的光伏板10,隔尘筒9由板Ⅰ901、板Ⅱ902、板Ⅲ903和板Ⅳ904组成,板Ⅰ901、板Ⅱ902为透明玻璃板,隔尘筒9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为θ;光伏板10与蓄电池电连接;
光伏板10由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组成,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Ⅰ1的内侧壁上,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Ⅱ2的内侧壁上;
光伏板Ⅰ1001的下底边与板Ⅲ903的上表面接触,光伏板Ⅰ100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的夹角为β,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的夹角为γ,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的夹角为δ,α、β、γ、δ均为锐角,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联合构成聚焦槽,每个光伏板都能保证在中午12:00和14:00之间将太阳光聚焦在冷却水主管15上;
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铰接,且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均填充有橡胶密封件;隔尘筒9内部空间被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以及填充的橡胶密封件分隔成风通道Ⅰ11和风通道Ⅱ12,风通道Ⅰ11一端与进风通道3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7连通,风通道Ⅱ12一端与回风通道4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7连通;
还包括冷却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进水管13、回水管14、冷却水主管15和冷却水支管16,冷却水支管16紧贴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背面,冷却水支管16一端与进水管13连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主管15的一端连通,冷却水主管15的另一端与回水管14连通,冷却水主管15位于光伏板10组成的聚焦槽的反射光聚合线上;进水管13与冷水源17连通,回水管14与集水箱18连通,集水箱18与用热水装置19连通。
板Ⅲ903和板Ⅳ904为不透明的玻璃纤维材质的防火板。
第一个光伏光热组件8的隔尘筒9的剖面为正梯形,最后一个光伏光热组件8的隔尘筒9的剖面为倒梯形,正梯形和倒梯形的锐角与位于中间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隔尘筒9的锐角相等。
正梯形的底边、倒梯形的顶边和平行四边形的上边和下边的长度为1.5-2.1m,正梯形、倒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高为80cm,每一块光伏板的宽度为30cm。
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20°-45°。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0°-5°,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γ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δ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θ、α、β、γ、δ因所在地域不同而不同,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比如,在广州,θ=43°,α=-10°、β=31°、γ=31°、δ=31°;在哈尔滨,θ=21°,α=0°、β=31°、γ=31°、δ=31°。
光伏板10由上层的玻璃盖板和下层的太阳能板组成,玻璃盖板和太阳能板由两端的边框固定。
进水管13与冷水源17之间设置有水泵20和第一电磁阀21,电磁阀21靠近冷水源17,水泵20和电磁阀21之间的管道通过连接管22连通,连接管2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3。设置水泵20为冷却水的循环提供动力,在不需要补入冷水时,可以关闭第一电磁阀21,打开第二电磁阀23,让集水箱18里的水在管路中循环流动,强化换热效果。在需要补入冷水时,可以打开第一电磁阀21,关闭第二电磁阀23,向管道系统内补入冷水。
光伏板Ⅰ1001和板Ⅲ903之间设置有防火石棉。
进水管13和回水管14位于固定框架Ⅱ2的下方,冷却水主管15穿过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与回水管14连通,冷却水支管16穿过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与进水管13连通,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的开孔处用橡胶密封圈密封。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光伏板10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成电能,电能储存在蓄电池中,用于供给建筑用电或其他方面用电。
光伏板10吸收太阳光产生电能的同时,由于辐射传热以及光伏板对太阳短波吸收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热量积聚在光伏板表面,系统中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背面的冷却水支管16内的冷却水通过循环流动不断地带走光伏板10表面的热量,水温升高,流经冷却水支管16的热水汇集入冷却水主管15内,光伏板10对太阳光中超过1200nm的红外光具用很强的反射能力,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组成的聚焦槽将反射的太阳能集中在冷却水主管15上,用以二次加热冷却水主管15内的热水,进一步提高冷却水的水温,二次加热后的热水经回水管14进入集水箱18中进行储存,集水箱18可为室内用水设备供水;在需要补入冷水时,打开第一电磁阀21,关闭第二电磁阀23;在不需要补入冷水时,关闭第一电磁阀21,打开第二电磁阀23。
在冬季需要向室内供暖风时,打开风机,新风从进风口5进入进风通道3,然后分别进每个光伏光热组件8的风通道Ⅰ11,新风将光伏板10表面的热量带走,新风被加热,风通道Ⅰ11内的风经风转向通道7转向后进入风通道Ⅱ12,最终经回风通道4进入用热风装置中被利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架Ⅰ(1)和固定框架Ⅱ(2),固定框架Ⅰ(1)内设置有进风通道(3)和回风通道(4),固定框架Ⅰ(1)一端密封,另一端开设有进风口(5)和回风口(6),固定框架Ⅱ(2)内设置有风转向通道(7),固定框架Ⅱ(2)的两端密均封;进风口(5)与大气连通,回风口(6)与用热风装置连通,回风口(6)处设置有风机;
固定框架Ⅰ(1)和固定框架Ⅱ(2)之间设置有若干光伏光热组件(8),光伏光热组件(8)包括隔尘筒(9)和位于隔尘筒(9)内部的光伏板(10),隔尘筒(9)由板Ⅰ(901)、板Ⅱ(902)、板Ⅲ(903)和板Ⅳ(904)组成,板Ⅰ(901)、板Ⅱ(902)为透明玻璃板,隔尘筒(9)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锐角夹角为θ;光伏板(10)与蓄电池电连接;
光伏板(10)由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组成,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Ⅰ(1)的内侧壁上,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Ⅱ(2)的内侧壁上;
光伏板Ⅰ(1001)的下底边与板Ⅲ(903)的上表面接触,光伏板Ⅰ(100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的夹角为β,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的夹角为γ,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的夹角为δ,α、β、γ、δ均为锐角,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联合构成聚焦槽,每个光伏板都能保证在中午12:00和14:00之间将太阳光聚焦在冷却水主管(15)上;
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铰接,且光伏板Ⅰ(1001)和光伏板Ⅱ(1002)之间、光伏板Ⅱ(1002)和光伏板Ⅲ(1003)之间、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之间均填充有橡胶密封件;隔尘筒(9)内部空间被光伏板Ⅰ(1001)、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以及填充的橡胶密封件分隔成风通道Ⅰ(11)和风通道Ⅱ(12),风通道Ⅰ(11)一端与进风通道(3)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7)连通,风通道Ⅱ(12)一端与回风通道(4)连通,另一端与风转向通道(7)连通;
还包括冷却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包括进水管(13)、回水管(14)、冷却水主管(15)和冷却水支管(16),冷却水支管(16)紧贴光伏板Ⅱ(1002)、光伏板Ⅲ(1003)和光伏板Ⅳ(1004)的背面,冷却水支管(16)一端与进水管(13)连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主管(15)的一端连通,冷却水主管(15)的另一端与回水管(14)连通,冷却水主管(15)位于光伏板(10)组成的聚焦槽的反射光聚合线上;进水管(13)与冷水源(17)连通,回水管(14)与集水箱(18)连通,集水箱(18)与用热水装置(19)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Ⅲ(903)和板Ⅳ(904)为不透明的玻璃纤维材质的防火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光伏光热组件中,远离进水管和回水管端的光伏光热组件为第一光伏光热组件,靠近进水管和回水管的光伏光热组件为最后一个光伏光热组件,第一个光伏光热组件(8)的隔尘筒(9)的剖面为正梯形,最后一个光伏光热组件(8)的隔尘筒(9)的剖面为倒梯形,正梯形和倒梯形的锐角与位于中间的、剖面为平行四边形的隔尘筒(9)的锐角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20°-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0°-5°,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γ的取值范围为25°-35°,夹角δ的取值范围为25°-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10)由上层的玻璃盖板和下层的太阳能板组成,玻璃盖板和太阳能板由两端的边框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3)与冷水源(17)之间设置有水泵(20)和电磁阀(21),电磁阀(21)靠近冷水源(17),水泵(20)和电磁阀(21)之间的管道通过连接管(22)连通,连接管(2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板Ⅰ(1001)和板Ⅲ(903)之间设置有防火石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3)和回水管(14)位于固定框架Ⅱ(2)的下方,冷却水主管(15)穿过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与回水管(14)连通,冷却水支管(16)穿过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与进水管(13)连通,固定框架Ⅱ(2)的下底面的开孔处用橡胶密封圈密封。
CN201910464879.8A 2018-06-15 2019-05-30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Active CN110324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36143 2018-06-15
CN201810623614 2018-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001A CN110324001A (zh) 2019-10-11
CN110324001B true CN110324001B (zh) 2021-07-27

Family

ID=68119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64879.8A Active CN110324001B (zh) 2018-06-15 2019-05-30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2400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1613A (ja) * 2006-03-01 2007-09-13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ブラインド内蔵複層ガラス装置
CN102377364A (zh) * 2010-08-16 2012-03-14 无锡中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热联产装置
CN102721197A (zh) * 2012-07-03 2012-10-10 董永强 高效多用途太阳能通风集热器
CN108759114A (zh) * 2018-06-27 2018-11-0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抛物线槽式光伏板集热发电装置
CN208337481U (zh) * 2018-06-20 2019-01-04 江苏丰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晶太阳能电池板
CN208863089U (zh) * 2018-08-16 2019-05-14 青岛安达立远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型信息通讯基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1613A (ja) * 2006-03-01 2007-09-13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ブラインド内蔵複層ガラス装置
CN102377364A (zh) * 2010-08-16 2012-03-14 无锡中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热联产装置
CN102721197A (zh) * 2012-07-03 2012-10-10 董永强 高效多用途太阳能通风集热器
CN208337481U (zh) * 2018-06-20 2019-01-04 江苏丰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晶太阳能电池板
CN108759114A (zh) * 2018-06-27 2018-11-0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抛物线槽式光伏板集热发电装置
CN208863089U (zh) * 2018-08-16 2019-05-14 青岛安达立远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环保型信息通讯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4001A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6196B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应用装置
CN202025783U (zh) 太阳能光伏热电制热模块及光伏热电热水系统
CN105245184B (zh) 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平板型光伏光热综合利用装置
WO2021213238A1 (zh) 光伏——光热装置
CN201964636U (zh) 一种聚光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CN205070939U (zh) 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平板型光伏光热综合利用装置
CN110984625A (zh) 光伏百叶与太阳能烟囱双发电的楼体温室建筑
CN106546008B (zh) 一种坡屋面光伏增效及新风预热系统
CN104935239A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装置
CN110324001B (zh) 聚焦槽式光伏光热系统
CN209541198U (zh) 一种中高温型太阳能光热光伏装置
CN217737565U (zh) 一种锥形螺旋管太阳能集热器
CN201672695U (zh) 聚焦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CN217685922U (zh) 一种可调节得热量的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装置
CN116538690A (zh) 一种太阳能半透聚光集储热一体窗
CN101867320A (zh) 用于槽式聚光系统的光电光热联用真空直通式集热管
CN205403207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的集能系统
CN209844900U (zh) 一种建筑用非跟踪的复合平面型双侧聚光光伏光热组件
CN208952437U (zh) 太阳能光伏-光热-热风一体化集热装置
CN203771777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应用装置
CN109282505B (zh) 一种保温隔热太阳能光伏一体板
CN107289646B (zh) 一种平板型整体式太阳能空气彝药集热器及其干燥器
CN107328113A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CN203274292U (zh) 一种新型槽式线聚焦太阳能集热腔体
CN207184421U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