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0395A -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0395A
CN110300395A CN201810250408.2A CN201810250408A CN110300395A CN 110300395 A CN110300395 A CN 110300395A CN 201810250408 A CN201810250408 A CN 201810250408A CN 110300395 A CN110300395 A CN 110300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hannel resource
base station
resource
indication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04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0395B (zh
Inventor
姜起
梁敏
陈骏
侯世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shuo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ANSHOW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ANSHOW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ANSHOW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504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0039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0400 priority patent/WO201917921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300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0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0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0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基于触发事件获取的与之对应的信道扫描结果来判断其管辖的基站是否存在的干扰类型,然后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以动态调整信道资源以保证电子标签系统的正常通信。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识别无线环境的变化,并基于变化动态调整无线信道资源,提升通信效率,以实现电子标签系统与其他同频段无线通信设备共存。

Description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一般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电子标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技术的应用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其中各类型的无线协议标准也逐一被定义,例如IEEE802.15等,其中IEEE802.15.4的标准使用2.4GHz的公共频段,但是该公共频段还被其他不同标准的无线网络使用,例如WIFI。因此,无线信道共享特征决定工作在同一频段的无线网络之间的相互干扰。
基于2.4GHz的电子标签通信协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无线通信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无线信道资源受到外界临时的或者长期的干扰,例如临时或者长期出现的WIFI干扰源。
电子标签产品如何与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共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根据环境动态调整无线信道资源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
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信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针对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从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信道指示消息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该干扰类型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然后,控制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按照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站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中心管理设备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然后基于该信道扫描结果判断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并基于该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基站从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然后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第一收发装置,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该处理器执行前述程序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第二收发装置,用于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该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还用于从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信道指示消息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干扰类型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第二处理器,用于控制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标签系统,该系统包括:
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中心管理设备及基站。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
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资源管理的方案,通过中心管理设备基于触发事件获取的与之对应的信道扫描结果来判断其管辖的基站是否存在干扰,并进一步判断存在干扰的类型,然后基于干扰的类型动态调整信道资源以实现电子标签系统无扰通信。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将生成的信道指示消息发送至基站,使得基站可以根据该信道指示消息控制与其相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并在通信完成之后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方式使用新分配的资源,以获得针对性地自动控制无线资源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的识别无线环境的变化,并基于变化动态调整无线信道资源,提升通信效率,以实现电子标签系统与其他同频段无线通信设备共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电子标签通信场景的示意性框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又一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标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电子标签也可以称为电子价签,或者电子货架标签(Electronic Shelf Label,ESL)。其具有快捷、准确的价格显示功能,能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一套完整的电子标签系统,至少包括基站(或称为无线接入点)、电子标签、中心管理设备(也可以称为服务器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标签系统可以包括多个中心管理设备,多个基站以及归属各基站的多个电子标签。其中,中心管理设备负责给各个基站分配无线信道资源以防止基站之间的相邻干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各个电子标签使用预先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建立通信。由于现实应用场景中存在多个基站,例如50个以上,其管辖的电子标签总量约50000个以上,当基站附近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其可能导致基站所管辖的电子标签都无法避免地存在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在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通过中心管理设备对无线资源的管理来针对不同干扰类型提出应对的调整资源的策略。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电子标签通信场景的示意性框图。
在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可以包括中心管理设备101,至少两个基站102,103,以及至少两个电子标签设备104,105等。如图1所示,中心管理设备101,用于管理和调度各个基站和电子标签。基站102,103用于与电子标签进行通信,并执行信道扫描、跳频通信等功能。其中,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归属基站102,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归属基站103。
在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中,基站102,103附近可能存在相同频段的其他无线网络的干扰,例如,干扰源E,F。这些干扰源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暂或暂时的。考虑到2.4GHz频段的信道资源有限,针对长期存在或短期存在的干扰源,期望能够提供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来动态调整无线资源,以实现电子标签通信协议与同频段其他通信协议的共存。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请参考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基站102,103向中心管理设备101上报信道扫描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102,103分配的与基站102,103分别对应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的监测结果。其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分别用于基站102,103与归属该基站102,103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或105-1,105-2,105-3,105-4建立通信。
中心管理设备101通过自身的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基站102,103通过各自的信号收发装置发送的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号收发装置,例如可以是天线,网络接口等。为便于理解将中心管理设备101的信号收发装置可以称为第一信号收发装置,基站102,103的信号收发装置可以称为第二信号收发装置。
步骤202,中心管理设备101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然后基于该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并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其中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发事件例如可以是中心管理设备101从基站102,103接收到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和/或来自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和/或105-1,105-2,105-3,105-4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
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基站102,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或者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时,会通过事件触发的方式,使得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获取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例如,触发事件是基站102上报信道扫描结果,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基站102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获取预定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然后中心管理设备101基于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来判断预先为基站102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是否存在干扰以及存在干扰类型。预设时间范围可以是过去24小时内基站102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对于具体时间的限定此处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不作任何限定。
再例如,触发事件例如可以是中心管理设备101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获取预定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然后中心管理设备101基于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来判断预先为基站103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2是否存在干扰以及存在干扰类型。预设时间范围可以是接收到触发事件之前的4小时内基站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对于具体时间的限定此处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不作任何限定。
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基于获取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然后根据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并在信道指示消息中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用于指示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以判断第一无线资源f1存在干扰类型为例,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
当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存在长期干扰时,则分配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并指示基站102在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通信完成之后,将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作为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之间默认的信道资源,下次启动通信时,直接采用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进行通信,从而保证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之间的通信成功率。
当中心管理设备101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存在短期干扰时,则分配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并指示基站102在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下次启动通信时,仍然采用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进行通信,从而保证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之间的通信成功率,解决临时干扰的问题。
同理,中心管理设备101会对与其管理的基站逐一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逐一调整资源,从而实现针对性的跳频策略控制,动态调整通信资源,以保证通信效率。
步骤203,基站102,103从中心管理设备101接收信道指示消息,控制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2,103接收到中心管理设备101发送的信道指示消息之后,将该信道指示消息或解析后的信道指示消息广播通知到每一个与之相连的电子标签按照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例如,基站102的第二信号收发装置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用于指示基站102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或者,基站102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用于指示基站102在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通信完成之后,将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作为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之间默认的信道资源。
步骤204,基站102,103向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105-1,105-2,105-3,105-4广播通知前述信道指示消息。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的电子标签与基站之间使用信道指示消息携带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建立通信,在通过完成之后根据信道指示消息携带使用指示修改或释放无线资源。
本申请通过实时分析基站所处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通信信道以降低外界临时性或长期干扰导致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请参考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从中心管理设备101的角度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发事件例如可以是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基站102,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或者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时。信道扫描结果可以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102,103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的监测结果。
中心管理设备101响应于触发事件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预设时间范围与触发事件对应的。例如,中心管理设备101第一收发装置在接收到基站102,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获取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的预设时间范围,例如可以是过去24小时内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是的预设时间范围是示例性说明书,对取值范围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又例如,中心管理设备101第一收发装置在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时,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获取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的预设时间范围,例如可以是过去4小时内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是的预设时间范围是示例性说明书,对取值范围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在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同时,还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或者响应于触发事件确定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或者在接收到触发事件时进入默认的程序调用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这里的预设条件,例如可以是阈值。例如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对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取值例如可以是根据系统历史统计的平均次数或根据经验设置的次数。取值方式这里不作限定。
步骤302,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从而确定基站的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
步骤302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可选地,包括步骤3021,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计算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预设时间范围内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存在干扰次数进行统计,得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
可选地,包括步骤3022,根据前述干扰频度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类型。
根据干扰频度与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存在的干扰属于哪种干扰,例如长期干扰,或短期干扰。
可选地,步骤3201关于计算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还可以包括:
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中获取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信道数据,其中信道数据至少包括实时测量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
通过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识别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状态;
计算该预设时间范围内存在干扰状态的次数与该预设时间范围内针对第一无线信道资源进行监测的总次数的比值,该比值作为干扰频度。
通过获取信道扫描结果中体现干扰问题的指标数据,例如可以是干扰测量信息、测量结果、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占空比等。以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占空比为例,
通过将信道扫描结果中的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与预设的第三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信道扫描结果中的占空比与预设的第四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低于第三阈值且占空比高于第四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资源信道处于干扰状态。或者认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1次干扰。通过对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预设时间范围内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出现的干扰次数,然后通过干扰次数与针对第一无线信道资源进行监测的总次数,可以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在预设时间范围被干扰的程度,该程度与预设的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环境。
可选地,步骤3202关于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类型还包括:
利用干扰频度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干扰频度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长期干扰;或者,
利用干扰频度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干扰频度大于第二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短期干扰。
步骤303,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其中,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信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针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步骤302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可以动态地为基站102,103分配新的无线信道资源,以避免干扰影响,提升通信效率。
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在判断干扰类型之后,生成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例如可以是调度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以及物理层信令等中的一种。该信道指示消息例如可以包括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和使用指示信息。其中,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可以是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在相同子频段内不同间隔的频段,也可以是不同子频段的不同间隔的频段。为了区别表示,将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称为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使用指示信息可以是通过数值化方式或标识化方式实现,用于指示基站和归属该基站的电子标签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该使用权限表示此次通信结束后是否继续使用跳频后的资源。例如,通信结束后,将跳频后的资源作为默认通信资源继续使用,或者通信结束后,将跳频后的资源释放,下次通信切换回默认的通信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管理设备101的收发装置还接收基站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和发送信道指示消息给基站。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从基站102或103的角度进行描述。
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401,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该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其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基站102,103可以通过基站的收发装置向中心管理设备101发送或者上报信道扫描结果。信道扫描结果可以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
步骤402,从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2,103通过基站的收发装置从中心管理设备101接收信道指示消息。其中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该信道指示消息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干扰类型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信道指示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使用指示,或者根据信道指示消息获取对应的使用指示,该使用指示用于指示针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步骤403,控制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按照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基站102或103的收发装置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之后,触发基站的处理器利用信道指示消息提供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分别与归属的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例如,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建立通信,并根据信道指示消息中的使用指示在通信完成之后修改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1’作为默认的信道资源,或者在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1’。
又如,基站103与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2’建立通信,并在通信完成之后修改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2’作为默认的信道资源,或者在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2’。
即,若使用指示是第一使用指示,在与电子标签使用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修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作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或者,若使用指示是第二使用指示,在与电子标签使用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释放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第一使用指示和第二使用指示用于区别指示内容。对使用指示的形式不作任何限定。
基站102,103在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向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基站102,103的收发装置向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例如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或者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为了保证通信效率,进一步还可以通过增强广播信号的能量值或和/或延长广播的时间来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变化的无线环境实时识别信道资源的干扰情况,提供智能化地跳频方案来解决电子标签系统与其他同频无线通信产品共存的问题,从而提升电子标签系统的通信效率。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请参考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中心管理设备500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501,用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其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发事件例如可以是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基站102,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或者中心管理设备101在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时。信道扫描结果可以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102,103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的监测结果。
中心管理设备101响应于触发事件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预设时间范围与触发事件对应的。例如,中心管理设备101第一收发装置在接收到基站102,103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时,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获取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的预设时间范围,例如可以是过去24小时内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是的预设时间范围是示例性说明书,对取值范围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又例如,中心管理设备101第一收发装置在接收到外部应用系统针对电子标签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时,触发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获取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的预设时间范围,例如可以是过去4小时内的信道扫描结果。这里是的预设时间范围是示例性说明书,对取值范围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在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同时,还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或者响应于触发事件确定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或者在接收到触发事件时进入默认的程序调用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这里的预设条件,例如可以是阈值。例如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对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的取值例如可以是根据系统历史统计的平均次数或根据经验设置的次数。取值方式这里不作限定。
判断单元502,用于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从而确定基站的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
判断单元502还可以包括以下子单元:
可选地,包括计算子单元5021,用于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计算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预设时间范围内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存在干扰次数进行统计,得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
可选地,包括比较子单元5022,用于根据前述干扰频度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类型。
根据干扰频度与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f1,f2存在的干扰属于哪种干扰,例如长期干扰,或短期干扰。
可选地,计算子单元5021用于计算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还可以包括:
信道数据获取子单元,用于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中获取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信道数据,其中信道数据至少包括实时测量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
识别子单元,用于通过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识别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状态;
比值计算子单元,用于计算该预设时间范围内存在干扰状态的次数与该预设时间范围内针对第一无线信道资源进行监测的总次数的比值,该比值作为干扰频度。
通过获取信道扫描结果中体现干扰问题的指标数据,例如可以是干扰测量信息、测量结果、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占空比等。以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占空比为例,
通过将信道扫描结果中的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与预设的第三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将信道扫描结果中的占空比与预设的第四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低于第三阈值且占空比高于第四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资源信道处于干扰状态。或者认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1次干扰。通过对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预设时间范围内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出现的干扰次数,然后通过干扰次数与针对第一无线信道资源进行监测的总次数,可以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在预设时间范围被干扰的程度,该程度与预设的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环境。
可选地,比较子单元5022用于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类型还包括:
第一阈值比较子单元,用于利用干扰频度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干扰频度大于第一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长期干扰;或者,
第二阈值比较子单元,用于利用干扰频度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干扰频度大于第二阈值,则确定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短期干扰。
生成单元503,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其中,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信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针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判断单元502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可以动态地为基站102,103分配新的无线信道资源,以避免干扰影响,提升通信效率。
中心管理设备101的处理器在判断干扰类型之后,生成信道指示消息,该信道指示消息例如可以是调度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以及物理层信令等中的一种。该信道指示消息例如可以包括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和使用指示信息。其中,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可以是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在相同子频段内不同间隔的频段,也可以是不同子频段的不同间隔的频段。为了区别表示,将新分配的无线信道资源称为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使用指示信息可以是通过数值化方式或标识化方式实现,用于指示基站和归属该基站的电子标签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该使用权限表示此次通信结束后是否继续使用跳频后的资源。例如,通信结束后,将跳频后的资源作为默认通信资源继续使用,或者通信结束后,将跳频后的资源释放,下次通信切换回默认的通信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心管理设备101的收发装置还接收基站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和发送信道指示消息给基站。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请参考图6,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中心管理设备600包括:用于与基站通信的收发装置601,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602。
中心管理设备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收发装置601。收发装置601可以包括以太网适配器、无线收发器等,以便通过有线或无线介质、使用诸如以太网、无线以太网等协议进行通信。收发装置601用于与基站之间的信息交互,例如接收基站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等,向基站发送各种通信指令以保证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能够实现通信等。
中心管理设备600还可以包括不同内核配置(包括多个内核)和时间频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02。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02可以是可操作的602以执行指令、应用逻辑等。可以意识到,这些功能可以由并行地操作和/或通信地链接在一起的多个处理器或者单个芯片上的多个内核来提供。处理器602,通过执行相应的程序指令来实现调度管无线信道资源的分配,如图3所示的无线信道资源管理方法。
中心管理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存储设备603可以是或包括各种物理尺寸、存储能力、存储容量等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设备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诸如闪速驱动器、盘、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以便存储诸如图像、文本这样的数据以及用于由处理器602执行的程序指令。存储设备603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处理器602的存储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设备603可以存储被处理器602执行操作的指令。当处理器602请求时,一个或多个程序605或其一部分可以从存储设备603载入,以便执行如图3所示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中心管理设备6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外围设备接口604,用于与一个或多个显示器、输入设备等通信。外围设备接口604还可以与任何键盘、鼠标、触摸板等输入和/或输出外围设备等通信。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请参考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700可以是图1所示的基站102或103。
如图7所示,该基站700可以包括:
第二收发装置701,用于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其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基站102,103可以通过基站的收发装置向中心管理设备101发送或者上报信道扫描结果。信道扫描结果可以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
第二收发装置701,还用于从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2,103通过基站的收发装置从中心管理设备101接收信道指示消息。其中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该信道指示消息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干扰类型是由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信道指示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使用指示,或者根据信道指示消息获取对应的使用指示,该使用指示用于指示针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控制装置702,用于控制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按照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基站102或103的收发装置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之后,触发基站的处理器利用信道指示消息提供的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分别与归属的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例如,基站102与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1’建立通信,并根据信道指示消息中的使用指示在通信完成之后修改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1’作为默认的信道资源,或者在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1’。
又如,基站103与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使用第二无线信道资源f2’建立通信,并在通信完成之后修改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2’作为默认的信道资源,或者在通信完成之后释放第二无线通信资源f2’。
即,若使用指示是第一使用指示,在与电子标签使用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修改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作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或者,若使用指示是第二使用指示,在与电子标签使用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释放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第一使用指示和第二使用指示用于区别指示内容。对使用指示的形式不作任何限定。
基站102,103在接收到信道指示消息后,该基站中第二收发装置701还用于向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基站102,103的收发装置向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例如电子标签104-1,104-2,104-3,104-4或者电子标签105-1,105-2,105-3,105-4,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为了保证通信效率,进一步还可以通过增强广播信号的能量值或和/或延长广播的时间来广播通知信道指示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变化的无线环境实时识别信道资源的干扰情况,提供智能化地跳频方案来解决电子标签系统与其他同频无线通信产品共存的问题,从而提升电子标签系统的通信效率。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请参考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的又一结构示意图。该基站800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涉及的基站102,103。
如图8所示,该基站800可以包括:用于与中心管理设备101通信的第二收发装置801,以及至少一个处理器802。
基站8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收发装置801。信号收发装置801可以包括以太网适配器、无线收发器等,以便通过有线或无线介质、使用诸如以太网、无线以太网等协议进行通信。信号收发装置801用于与中心管理设备101之间的信息交互,例如接收中心管理设备101发送的信道指示消息等,向中心管理设备101上报信道扫描结果等。
基站800还可以包括不同内核配置(包括多个内核)和时间频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可以是可操作的,以执行指令、应用逻辑等。可以意识到,这些功能可以由并行地操作和/或通信地链接在一起的多个处理器或者单个芯片上的多个内核来提供。处理器802,通过执行相应的程序指令来实现调度管无线信道资源的分配,如图4所示的无线信道资源管理方法。
基站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系统可以是或包括各种物理尺寸、存储能力、存储容量等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设备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803,诸如闪速驱动器、盘、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以便存储诸如图像、文本这样的数据以及用于由处理器802执行的程序指令。存储器系统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处理器802的存储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介质803可以存储在被处理器802执行操作的指令。当处理器802请求时,一个或多个程序804或其一部分可以从计算机可读介质803载入,以便执行如图4所示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基于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标签系统。请参考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标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前述提供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其中,该电子标签系统900可以包括中心管理设备901、至少一个基站902,903、以及归属基站902,903的多个电子标签(在图9中未示出)。
其中,中心管理设备901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中心管理设备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在此不再叙述;基站902,903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基站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在此不再叙述。
应当注意,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相反,流程图中描绘的步骤可以改变执行顺序。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例如,基于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和基于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实施例的描述都有各自的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前述模块(单元)、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或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或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获取单元、判断单元以及生成单元。其中,这些单元或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或模块本身的限定,例如,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用于获取与触发事件对应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的单元”。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前述中心管理设备和基站中所包含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单独存在,未装配入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前述程序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用来执行描述于本申请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前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24)

1.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
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所述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所述信道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针对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内的信道扫描结果,包括:
还响应于所述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所述预设条件,所述触发事件包括接收到所述基站上报的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和/或接收到来自外部应用系统的电子标签请求指令,所述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阈值和/或第二阈值;
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
基于该预设时间范围获取与该预设时间范围对应的信道扫描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包括:
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计算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
根据所述干扰频度与所述触发事件对应的所述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所述干扰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计算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频度,包括:
从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中获取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信道数据,所述信道数据至少包括实时测量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
通过所述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识别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状态;
计算该预设时间范围内存在所述干扰状态的次数与该预设时间范围内针对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进行监测的总次数的比值,该比值作为所述干扰频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接收信号指示强度和占空比识别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干扰状态,包括:
将所述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与预设的第三阈值进行比较;
将所述占空比与预设的第四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接收信号指示强度低于所述第三阈值且所述占空比高于所述第四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处于干扰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干扰频度与所述触发事件对应的所述预设条件进行比较来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所述干扰类型,包括:
利用所述干扰频度与所述第一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干扰频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长期干扰;或者,
利用所述干扰频度与所述第二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干扰频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短期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包括:
基于所述干扰类型为所述基站分配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和与该干扰类型对应的使用指示,该使用指示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基于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与所述使用指示,生成所述信道指示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长期干扰时,所述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包括:
基于所述长期干扰为所述基站分配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和与该长期干扰对应的第一使用指示,该第一使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完成通信之后,修改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作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
基于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和所述第一使用指示信息,生成信道指示消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短期干扰时,所述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包括:
基于所述短期干扰为所述基站分配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和与该短期干扰对应的第二使用指示,该第二使用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设备完成通信之后,释放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基于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和所述第二使用指示信息生成信道指示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内的信道扫描结果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上报的所述信道扫描结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信道指示消息给所述基站。
12.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从所述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所述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是由所述中心管理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所述干扰类型是由所述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然后,控制归属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按照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向归属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广播通知所述信道指示消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信道指示消息还包括与所述干扰类型相对应的使用指示,该使用指示用于指示针对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归属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按照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包括:
若使用指示是第一使用指示,在与所述电子标签使用所述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修改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作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或者,
若使用指示是第二使用指示,在与所述电子标签使用所述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释放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归属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广播通知所述信道指示消息包括:
通过增强广播信号的能量值和/或延长广播的时间来广播通知所述信道指示消息。
17.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基站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所述中心管理设备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然后基于该信道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并基于所述干扰类型生成信道指示消息,所述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基站从所述中心管理设备接收所述信道指示消息,然后与归属该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18.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中心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第一收发装置,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信道扫描结果,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为所述基站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所述基站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发装置,还用于发送信道指示消息。
20.一种应用于电子标签系统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包括:
第二收发装置,用于向中心管理设备上报信道扫描结果,所述信道扫描结果包括针对预先分配的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的监测结果,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用于与归属该基站的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建立通信;
还用于从所述中心管理设备接收信道指示消息,所述信道指示消息包括第二无线信道资源,其中,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是由所述中心管理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无线信道资源存在的干扰类型生成的,所述干扰类型是由所述中心管理设备基于响应于触发事件来获取与该触发事件对应的预设时间范围的信道扫描结果判断得到的;
第二处理器,用于控制与归属该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根据所述信道指示消息指示的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的使用权限建立通信。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第二收发装置,还用于向归属该基站的所述至少一个电子标签广播通知所述信道指示消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还用于:
若使用指示是第一使用指示,在与所述电子标签使用所述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修改所述第二无线信道资源作为第一无线信道资源;或者,
若使用指示是第二使用指示,在与所述电子标签使用所述第二信道资源完成通信之后,释放该第二无线信道资源。
23.一种电子标签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8-19任一所述的中心管理设备以及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20-22任一所述的基站。
2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1810250408.2A 2018-03-23 2018-03-23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300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0408.2A CN11030039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PCT/CN2019/070400 WO2019179213A1 (zh) 2018-03-23 2019-01-04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0408.2A CN11030039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0395A true CN110300395A (zh) 2019-10-01
CN110300395B CN110300395B (zh) 2020-11-17

Family

ID=67988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0408.2A Active CN110300395B (zh) 2018-03-23 2018-03-23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00395B (zh)
WO (1) WO201917921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4983A (zh) * 2020-09-15 2020-12-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价签漫游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05004A (zh) * 2020-09-15 2020-12-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网络检测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33287A1 (zh) * 2020-08-10 2022-0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5358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信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US20070293232A1 (en) * 2006-06-20 2007-12-20 Aruze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monitoring system and monitoring device
CN101179821A (zh) * 2006-11-07 2008-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终端接入的方法及装置及系统
CN101222376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检测判别的方法、系统及基站
CN101981990A (zh) * 2008-01-24 2011-02-23 发尔泰公司 用于无线接入网络的信道分配
CN102143591A (zh) * 2011-04-07 2011-08-03 上海交通大学 分簇无线传感网中认知mac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3593688A (zh) * 2013-11-20 2014-02-19 北京三生创新科技发展公司 定位信标、具有其的电子标签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3714364A (zh) * 2013-12-27 2014-04-09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Rfid读写器的跳频方法及装置
US8818437B2 (en) * 2011-08-02 2014-08-26 Cisco Technology, Inc.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avoidance for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EP2996356A1 (en) * 2014-09-10 2016-03-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Gatewa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bel, and method for registe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bel
CN107784332A (zh) * 2016-08-24 2018-03-09 浙江汉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信息处理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8435A (zh) * 2012-05-31 2013-12-18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同频组网基站的干扰信道避让方法
CN106658551B (zh) * 2015-10-30 2019-07-23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管理方法、基站
CN106656217A (zh) * 2016-12-02 2017-05-1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射频单元基站系统的全双工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5358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信道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US20070293232A1 (en) * 2006-06-20 2007-12-20 Aruze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monitoring system and monitoring device
CN101179821A (zh) * 2006-11-07 2008-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终端接入的方法及装置及系统
CN101222376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检测判别的方法、系统及基站
CN101981990A (zh) * 2008-01-24 2011-02-23 发尔泰公司 用于无线接入网络的信道分配
CN102143591A (zh) * 2011-04-07 2011-08-03 上海交通大学 分簇无线传感网中认知mac协议的实现方法
US8818437B2 (en) * 2011-08-02 2014-08-26 Cisco Technology, Inc.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avoidance for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CN103593688A (zh) * 2013-11-20 2014-02-19 北京三生创新科技发展公司 定位信标、具有其的电子标签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3714364A (zh) * 2013-12-27 2014-04-09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Rfid读写器的跳频方法及装置
EP2996356A1 (en) * 2014-09-10 2016-03-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Gatewa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bel, and method for register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label
CN107784332A (zh) * 2016-08-24 2018-03-09 浙江汉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信息处理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3287A1 (zh) * 2020-08-10 2022-02-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切换方法、接入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12104983A (zh) * 2020-09-15 2020-12-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价签漫游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05004A (zh) * 2020-09-15 2020-12-1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价签网络检测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04983B (zh) * 2020-09-15 2022-05-2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价签漫游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79213A1 (zh) 2019-09-26
CN110300395B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00394B (zh) 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CN102918913B (zh) 无线对等网络中用于针对介质访问的抢占式回退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00395A (zh) 资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存储介质
US9020434B2 (en) Wifi direct setup using out of band signaling
CN110461014A (zh) 带宽分配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854472A (zh) 位置定位系统架构:消息传送链路和测距链路
CN108370579A (zh) 调度资源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基站
US10609587B2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location-based detection of indicator anomalies
CN105122915B (zh) 监听报告生成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US20220346166A1 (en)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Tang et al. Reader activation scheduling in multi-reader RFID systems: A study of general case
CN107889241A (zh) 一种终端能力协商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6662629A (zh) 使用经调度的传输进行的无线定位
CN105491569A (zh) 频谱资源分配、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5150456B (zh) 分发、转发任务信息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463001A (zh) 物联网中调度终端设备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0139370A (zh) 信息指示的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0198522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490829A (zh) 控制报文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网络功能虚拟化系统
CN105813087A (zh) 数据传输方法、频谱资源的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09587806A (zh)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1612106B (zh) 位置关系校验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4364012B (zh) 无线时钟同步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5517062B (zh) 一种处理紧急业务的异构无线网络资源调配方法
CN103634925B (zh) 无线局域网中建立关联的方法和接入点、站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4000 podium Building 1 / F, 4 / F, and 7 / F, building 5 / F, Jiaxing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1288 Kanghe Road, Xiuzho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nshu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001 building 33, Zhifu center, Xiuzho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ANSHOW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