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0595B -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0595B
CN110290595B CN201910573143.4A CN201910573143A CN110290595B CN 110290595 B CN110290595 B CN 110290595B CN 201910573143 A CN201910573143 A CN 201910573143A CN 110290595 B CN110290595 B CN 110290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network delay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delay threshold
intelligen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31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0595A (zh
Inventor
孙冠斌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Black Sha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31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90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90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0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包括: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根据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智能终端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和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将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当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获准应用程序检测第二通信连接的信号强度;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间歇性地切断/重启第二通信连接。由此可根据网络连接情况调整网络接口的使用,降低智能终端的功耗,减少其发热情况。

Description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越发普及,人们对于智能终端在使用时可带来的使用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不少对智能终端上安装的游戏类、视频类、直播类应用程序具有深度使用的用户,则希望在使用智能终端时,可同时享受到畅快的游戏、娱乐的体验。而对于该体验的基本要求,就在于智能终端的网络连接在体验时不可出现断流、限流、甚至网络断开的情况发生。
为了保证网络的始终稳定与畅通,智能终端内可具有多个网络接口,通过每个网络接口,智能终端均可访问外部网络进行数据收发。但由于同一时间段内多个网络接口的同时使用,会引发智能终端功耗高,发热严重等问题。例如,以智能手机为例,同时使用wifi网络和移动网络,其中wifi网络是默认数据网络,智能终端内的应用程序在使用wifi网络进行业务数据交换的同时,频繁使用移动网络收发小数据,以监控网络质量,其结果便造成wifi网络和移动网络两个网络接口一直工作而由此引发功耗高,发热严重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和系统,在保证网络连接不中断的情况下,节省多网络接口同时使用时的功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根据网络连接情况调整网络接口的使用,降低智能终端的功耗,减少其发热情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
根据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
所述智能终端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和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
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且所述获准应用程序检测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号强度;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优选地,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步骤包括:
获取智能终端当前使用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的应用程序;
判断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的获准应用程序列表;
当应用程序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继续执行后续步骤;
当应用程序不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式,结束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优选地,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第二通信连接的步骤包括:
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第二通信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第二通信连接并维持;其中
第二周期时段配置为包含于第一周期时段内、与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的步骤后包括:
确定智能终端的屏幕显示状态;
当屏幕显示状态为亮屏时,确定第一周期时段为短周期时段;
当屏幕显示状态为熄屏时,确定第一周期时段为长周期时段;其中
短周期时段小于长周期时段。
优选地,短周期时段为30秒至60秒间的任意时长;长周期时段为60秒至120秒间的任意时长;
第二周期时段为5秒至10秒间的任意时长。
优选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为60ms-100ms;
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60%-90%。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控制系统,包括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第一通信连接模块和建立蜂窝网络连接的第二通信连接模块,及处理模块,
处理模块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并根据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
处理模块将无线网络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
当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处理模块维持无线网络连接和蜂窝网络连接,且控制获准应用程序检测蜂窝网络连接的信号强度;
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处理模块维持无线网络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蜂窝网络连接。
优选地,处理模块根据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蜂窝网络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蜂窝网络连接并维持;其中
第二周期时段配置为包含于第一周期时段内、与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系统。
本发明又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根据网络连接强度情况,可智能调整多网络接口的使用状态,并减少非必要性的使用,降低智能终端的功耗,减少发热情况的产生;
2.当无线网络的网络情况不理想时,通过蜂窝网络的提前建立,可无缝切换,避免无网络连接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方法中歇性地切断/重启第二通信连接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点。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参阅图1,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为对双网络通道或多网络通道的网络连接作定时、定量的连接控制,包括以下步骤:
S100: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
由于现有网络传输技术的限制,用户使用的智能终端在利用如Wifi无线网络、蜂窝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时,数据包从智能终端发送到网站、应用程序的服务器,再从网站服务器返回用户计算机的来回时间成为网络时延。也就是说,不论网络环境的质量与否,由于数据传输所需时间,因此必然存在网络延迟。通常情况下,网络延迟和网络延迟的抖动越小,那么网络的质量就越好,典型的网络延迟为几十到几百毫秒,网络延迟越高表示网络的网速越慢。
利用该代表网络质量的网络延迟,可作为控制网络连接的基础。因此,在该步骤S100中,在生成应用程序时,可对应用程序作编译,控制其在激活时或使用过程中向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上传一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该第一网络延迟为声明自身对双通道网络连接的需求环境,如当单通道的网络延迟阈值大于该第一网络延迟阈值时,就表示该应用程序需要依靠双通道网络作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发送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这一事件而言,优选地需要获得智能终端或用户的授权,即预先对已安装的应用程序作分类,对某些应用程序划分为获准应用程序,即具有可向操作系统发送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权限。
S200:根据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
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或某些其他已配置的应用程序在接收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后,将以此为基准,以一定的百分比(小于等于100%)作乘积后计算所得一第二网络延迟阈值。该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设置,作为小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而应用,使得应用程序在网络连接达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之前可做好准备,不影响自身基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业务逻辑。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数值大小可由智能终端的制造商或是应用程序的经营商根据使用经验自行分配,例如在网络基建铺设较好的区域,两者可设置的较小些,反之在网络基建铺设较差的区域,两者可设置的较大些。优选或可选地,对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选定,可将其选择为使用经验下,第一网络延迟阈值为代表网络质量尚可(可满足基本的网页浏览、高清视频播放、图片快速加载)的数值,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可为代表网络质量较优(可满足超清、蓝光视频播放、图片秒速加载)的数值。
S300:智能终端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和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
智能终端在使用时,由于数据传输的需要,将与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的设备,如路由、中继器、基站等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及与提供蜂窝网络的设备,如基站等建立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信连接常见的如Wifi连接,第二通信连接常见的如3G、4G、5G移动网络连接。当智能终端建立有上述两通信连接后,即代表着智能终端在同一时刻下可同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通道和第二通信连接的网络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00和S200并无前后顺序的限定,使用者完全可在智能终端建立有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后再行设置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或是在智能终端出厂时,便预先设置好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此外,智能终端为可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其内可设置有相应的天线,无无线网络天线和蜂窝天线,贴设在智能终端的两侧内部,以实现上述功能。
以安卓系统为例,当需要同时使用Wifi连接和4G、5G等移动网络连接网络时,首先需确保4G数据链接不会被强制断开,例如,修改frameworks/base/services/core/java/com/android/server/ConnectivityService.java内的数据。其他如在Api Level21及以上,代表手机网卡的类Network中有bindSocket()方法,可以将单个Socket绑定至某网卡;或者调用getSocketFactory()方法,直接工厂模式生产Socket;在Api Level23及以上,直接调用ConnectivityManager的bindProcessToNetwork()方法,将整个进程的网络请求都绑定到某网卡等。
S400:将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
由于网络类型不同引起的费用问题,在可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时,用户通常大都会选择第一通信连接为优先级更高的连接方式。也就是说,除非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较差,否则应尽可能地保留第一通信连接。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在步骤S400中,将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是否满足可继续使用的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将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可在智能终端的控制单元,如CPU等部件内完成。而对于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也可由CPU自天线或通信模块处获取所得。
S500:当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且获准应用程序检测第二通信连接的信号强度
当步骤S400中的比较结果为: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即处于两网络延迟阈值间时,表示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尚可,可满足用户的基本使用需求时,也仍将维持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但即将靠近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较好,其可承担大部分的网络数据吞吐,而获准应用程序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则可用于收发小数据,一方面监控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另一方面保持连接以备第一通信连接在某一瞬时突降网络质量时的正常切换。
在上述针对不同比较结果下的网络连接控制逻辑中,除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网络质量极差或无法连接,需要使用第二通信连接承担主要的数据传输功能外,其他情况下主要由第一通信连接作输出传输,第二通信连接作补充传输或辅助传输,因此,第二通信连接下对于智能终端的功耗可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控制智能终端的升温情况。
S600: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第二通信连接
第三种情况,当步骤S400中的比较结果为: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表示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较佳,即便是无线网路的单通道传输,也可满足用户对于智能终端的使用需求,在此情况下,首先将维持第一通信连接,利用其开启的数据通道作数据交互,同时将间歇性地切断或重启第二通信连接。具体地,如满足上述比较结果后,先切断第二通信连接,如断开提供蜂窝网络的天线与外部设备的连接,或关闭蜂窝网络的数据传输功能,并在一段时间后,重启一定时间,作为检测第一通信连接的手段,当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仍满足步骤S600中的比较结果时,恢复切断第二通信连接。
可选步骤:当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
该可选步骤的逻辑为,当步骤S400中的比较结果为: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即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不足够好,或网络质量较差时,代表着仅依靠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可能无法满足智能终端的快速高效数据传输的要求,因此,将维持第一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另外,也将维持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作为次通道承担一部分的数据传输功能。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智能终端将依靠双通道作数据收发。可以理解的是,若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较大,导致网络通道阻塞时,可将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承担主要的数据传输功能,从而在第一通信连接的延迟过大(大于460ms)或断开第一通信连接时,可平滑无缝地切换至仅依靠第二通信连接的单通道网络传输。
具有上述配置下,通过对第二通信连接的间歇性启动,可在不影响智能终端数据传输的使用下,减少对蜂窝网络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对提供蜂窝网络连接的天线、通信模块的相关单元的使用,即节省智能终端的功耗,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仅有第一通信连接维持,第二通信连接间歇性唤醒,可在降低对智能终端的功耗负载下,降低智能终端的发热。
一优选实施例中,步骤S100还包括:
S110:获取智能终端当前使用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的应用程序;
在执行步骤S400前,将额外增加对当前使用网络传输的应用程序是否具有可对网络连接进行控制的权限验证。因此,将获取智能终端内当前基于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作数据传输的所有应用程序、或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当前处于激活状态下的应用程序等。获取的途径可以是自智能终端内安装的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列表内获得,如自安卓系统下的activityManager或PackageManager接入并获取。
S120:判断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的获准应用程序列表;
智能终端内,智能终端的生产厂家或用户自身可预设有一获准应用程序列表,在该获准应用程序列表内,存储有具有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权限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的选定可以由用户自行添加,也可由智能终端的制造厂商出厂时添加,也可由其他用户定制后分享,经云端下载读取后形成等。
当需要执行该网络连接控制方法时,将作出一判断步骤,即判断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的获准应用程序列表。通过验证步骤的增加,可设置该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限制,防止某些不良应用程序对智能终端的随意控制和过限控制。
S130:当应用程序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继续执行后续步骤;
步骤S8120的判断结果为应用程序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即表示应用程序具有执行该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权限,将继续执行后续步骤,即该应用程序为获准应用程序。
S130’:当应用程序不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结束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反之,步骤S120的判断结果为当应用程序不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即表示应用程序不具有执行该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权限,将停止整个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的流程,结束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130和S130’中,考虑到同一时刻下可能具有多个安装的、前台运行的、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因此,对于应用程序是否属于获准应用程序列表,可根据是否全部属于、是否超过一定比例(50%、80%等)的应用程序属于等来作出判断结果。上述属于的比例可由用户设定或智能终端出厂时预设。
此外,除智能地对智能终端的当前使用环境作判断以确定是否执行该网络控制方法外,还可通过用户的操作来实现。具体地,当需要判断是否执行网络连接控制方法时,智能终端将依托于控制单元所生成的控制指令,于显示单元上弹出一对话框供用户操作,用户可在对话框内选择执行或不执行,以生成允许或拒绝的指令。
参阅图2,为符合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网络连接控制方法中歇性地切断/重启第二通信连接的流程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步骤S600具体包括:
S610: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第一通信连接;
如上文所述的,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即便是在单通道下,仍可满足使用的第一通信连接。
S620: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第二通信连接;
在智能终端内,对于切断第二通信连接和重启并维持第二通信连接的时间,作出预先配置,如定义断开第二通信连接的保持时间,为第一周期时段。也就是说,依据于该第一周期时段,在判定了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某一时刻下,先确定该时刻为起点瞬时,并开始计时(可依托于计时器),从起点瞬时起的第一周期时段内,将保持第二通信连接的断开,即仅维持第一通信连接,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的数据传输将全部经过第一通信连接。
S630: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第二通信连接并维持;
另一方面,对于重启并维持第二通信连接的时间,所作出的预先配置,为定义憧憬器并维持第二通信连接的保持时间,为第二周期时段。也就是说,依据于该第二周期时段,在判断定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某一时刻下,无论是否已执行了依据于第一周期时刻下的断开状态,以某一时刻为重启的起点瞬时,并开始计时,从憧憬器的起点瞬时其的第二周期时段内,将重启并保持第二通信连接,即在该段第二周期时段内,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同时存在,智能终端与外部网络的数据传输大部分将经过第一通信连接,小部分(如网络质量监测部分)将经过第二通信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二周期时段的配置,其可为包含于第一周期时段内、与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举例来说,第一周期时段为40秒,第二周期时段为6秒,定义检测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瞬间为0时刻,自0时刻起,0-40秒内关闭第二通信连接,40-46秒内重启第二通信连接,46-86秒内再次关闭第二通信连接,86-92秒内再次重启第二通信连接。反复如此操作下,始终经保持着40秒关闭,6秒开启的第二通信连接状态,节省了34秒的蜂窝网络数据的使用,便减少了功耗。再例如,第一周期时段为40秒,第二周期时段为6秒,定义检测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瞬间为0时刻,自0时刻起,0-35秒关闭第二通信连接,35-41秒内重启第二通信连接,41-46秒内再次关闭第二通信连接,在此,第一周期时段和第二周期时段所组成的一个控制周期完成,而后,46-81秒内关闭第二通信连接,81-87秒内再次重启第二通信连接,87-92秒内再次关闭第二通信连接,在此,第一周期时段和第二周期时段所组成的第二个控制周期完成。且上述实例中,第二周期时段包含于第一周期时段内,再如其他连续执行多个第一周期时段再执行一个第二周期时段等第二周期时段在时域上与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亦可。无论是上述何种配置,均可实现某些时间下第二通信连接的关闭,在不影响智能终端的正常使用下节省功耗。
优选或可选地,步骤S610后,可包括以下步骤:
S640:确定智能终端的屏幕显示状态;S650:当屏幕显示状态为亮屏时,确定第一周期时段为短周期时段;S660:当屏幕显示状态为熄屏时,确定第一周期时段为长周期时段;其中短周期时段小于长周期时段。
在上述配置中,根据智能终端的活跃状态,将分配不同的执行规则。即亮屏状态下,智能终端处于被使用过程中,因此需增加一定时间内第二通信连接的重启次数,以尽快确定第一通信连接的网络质量,反之,在熄屏状态下,智能终端处于静默过程,因此可一定程度上减少一定时间内第二通信连接的重启次数。因此,屏幕显示状态不同时,第一周期时段的时长也可选择性不同,亮屏下第一周期时段较短,熄屏下第一周期时段较长。例如,短周期时段可以是30-60秒间的任意时长,长周期时段可以是60-120秒间的任意时长,相对应地,第二周期时段为5-10秒间的任意时长,通过将第一周期时段和第二周期时段稳定在6倍及以上的设置,可既保证网络的正常使用,又配置有检测机制,可及时地应对无线网络质量差时的问题。举例来说,亮屏时,短周期时段可以是30秒或60秒,相应的第二周期时段为5秒或10秒;或熄屏时,长周期时段为60秒或120秒,相应的第二周期时段为5秒或10秒。
另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和第二网络延迟阈值的设定,可以是:第一网络延迟阈值为60ms-100ms;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60%-90%。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可以是80ms,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64ms,属于可顺畅进行网络传输的延迟情况。
参阅图3,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网络连接控制系统,包括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第一通信连接模块和建立蜂窝网络连接的第二通信连接模块,及处理模块,如用作控制单元的CPU,处理模块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并根据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处理模块将无线网络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其获得途径为可从通信模块处请求获得;当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处理模块维持无线网络连接和蜂窝网络连接,且检测蜂窝网络连接的信号强度;当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处理模块维持无线网络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蜂窝网络连接。
进一步地,处理模块内还预设有第一周期时段和第二周期时段,处理模块根据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蜂窝网络连接;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蜂窝网络连接并维持;其中第二周期时段配置为包含于第一周期时段内、与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上述网络连接控制系统还可应用至智能终端内,或是编译有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智能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智能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智能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
根据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
所述智能终端建立基于无线网络的第一通信连接和基于蜂窝网络的第二通信连接;
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且所述获准应用程序检测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号强度;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并维持;其中
所述第二周期时段配置为包含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内、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终端内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智能终端当前使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的应用程序;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的获准应用程序列表;
当所述应用程序属于所述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继续执行后续步骤;
当所述应用程序不属于所述获准应用程序列表时,结束所述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维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步骤后包括:
确定所述智能终端的屏幕显示状态;
当所述屏幕显示状态为亮屏时,确定所述第一周期时段为短周期时段;
当所述屏幕显示状态为熄屏时,确定所述第一周期时段为长周期时段;其中
所述短周期时段小于所述长周期时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周期时段为30秒至60秒间的任意时长;所述长周期时段为60秒至120秒间的任意时长;
所述第二周期时段为5秒至10秒间的任意时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为60ms-100ms;
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60%-90%。
6.一种网络连接控制系统,包括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的第一通信连接模块和建立蜂窝网络连接的第二通信连接模块,及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接收一获准应用程序生成的第一网络延迟阈值,并根据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计算获得一小于所述第一网络延迟阈值的第二网络延迟阈值;
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无线网络连接的当前网络延迟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比较;
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维持所述无线网络连接和蜂窝网络连接,且控制所述获准应用程序检测所述蜂窝网络连接的信号强度;当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所述第二网络延迟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维持所述无线网络连接,且间歇性地切断/重启所述蜂窝网络连接;
所述处理模块根据预设的第一周期时段,以所述当前网络延迟小于第二网络延迟阈值为起点瞬时,断开所述蜂窝网络连接;
根据智能终端内预设的第二周期时段,重启所述蜂窝网络连接并维持;其中
所述第二周期时段配置为包含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内、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部分重合、在时域上与所述第一周期时段分隔中的任意一种。
7.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系统。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连接控制方法。
CN201910573143.4A 2019-06-28 2019-06-28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290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3143.4A CN110290595B (zh) 2019-06-28 2019-06-28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3143.4A CN110290595B (zh) 2019-06-28 2019-06-28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0595A CN110290595A (zh) 2019-09-27
CN110290595B true CN110290595B (zh) 2023-02-21

Family

ID=68019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3143.4A Active CN110290595B (zh) 2019-06-28 2019-06-28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905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3510B (zh) * 2019-12-27 2023-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网络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8839B2 (en) * 2003-10-22 2008-06-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managing performanc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within cluster-based systems
JP4899696B2 (ja) * 2006-07-31 2012-03-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中継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9191269B2 (en) * 2012-09-06 2015-11-17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atency detection based on automated latency measurement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paths
CN105554831B (zh) * 2016-01-28 2020-06-16 广西东信易联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切换装置和方法
CN105759937B (zh) * 2016-02-03 2020-07-28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降低终端功耗的方法及终端
CN109819476B (zh) * 2017-11-21 2021-11-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优化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CN108449764A (zh) * 2018-06-01 2018-08-24 南昌黑鲨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08668328B (zh) * 2018-06-26 2021-07-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0595A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2863B (zh) 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770559B (zh) 网络连接方法、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548075B (zh) 测量报告上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US10575359B2 (en) Ser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device
CN110267245B (zh) 通信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2238701B (zh) 根据网络环境进行自动sim卡选择的设备和方法
CN108632930B (zh) 搜网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766558A (zh) 一种网络模式控制方法及终端、存储介质
CN108337696B (zh) Srvcc异常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769281B (zh) 一种提升通信速率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US10993149B2 (en) Operating a terminal device in a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7247374B2 (ja) モニタリング方法、シグナリング下り送信方法及び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CN111543118A (zh) Rrc状态改变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18950B (zh) 天线发射模式的控制方法及终端
KR2016008865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 선호 정보의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205314A1 (zh) 寻呼原因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90595B (zh)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5007273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negotiating proactive polling interval
CN109756619B (zh) 一种终端上下文的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KR20150026443A (ko) 전자장치의 송신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0300446B (zh)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77380B (zh) 网络连接控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51060A1 (zh) 降低掉话率的方法及终端
CN111699724A (zh) 控制终端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US20240179678A1 (en) Paging process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