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7227A - 电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77227A CN110277227A CN201810210069.5A CN201810210069A CN110277227A CN 110277227 A CN110277227 A CN 110277227A CN 201810210069 A CN201810210069 A CN 201810210069A CN 110277227 A CN110277227 A CN 1102772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le
- coil
- winding
- along
- la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69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感装置,其包含第一电感单元与第二电感单元。第一电感单元包含第一侧至第四侧、第一线圈及第一输入端。第一线圈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一线圈于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侧至第四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第一输入端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侧至第四侧的至少其中一侧。第二电感单元包含第五侧至第八侧、第二线圈及第二输入端。第二线圈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二线圈于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五侧至第八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第二输入端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五侧至第八侧的至少其中一侧。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于第二侧及第六侧交错绕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案是有关于一种基本电子元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感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效能。详细而言,若构成8字形电感的两个线圈于结构上没有完全对称,则会让每个线圈产生的磁场偏移,诸如因两线圈的结构不对称,而使磁场偏向两线圈的一侧。如此,会影响8字形电感的效能。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方式,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改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领域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仍未发展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案内容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感装置,借以改善先前技术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案内容的一技术态样是关于一种电感装置,其包含第一电感单元与第二电感单元。第一电感单元包含第一侧至第四侧、第一线圈及第一输入端。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的相对两侧,以穿越第一与第二侧间的第一中心线为准,第一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三侧与第四侧。第一线圈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一线圈于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侧至第四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第一输入端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侧至第四侧其中一侧。第二电感单元包含第五侧至第八侧、第二线圈及第二输入端。第五侧及第六侧分别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的相对两侧,以穿越第五与第六侧间的第二中心线为准,第二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七侧与第八侧。第二线圈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二线圈于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五侧至第八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第二输入端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五侧至第八侧其中一侧。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于第二侧及第六侧交错绕设。
因此,根据本案的技术内容,本案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藉由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的结构配置设计,以改善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效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让本案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案另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案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实验数据图。
【符号说明】
1000:电感装置 1192A~1192D:中心点
1000A~1000D:电感装置 1200:第二电感单元
1100:第一电感单元 1210:第五侧
1100A~1100D:第一电感单元 1210A~1200D:第五侧
1110:第一侧 1220:第六侧
1110A~1110D:第一侧 1220A~1220D:第六侧
1120:第二侧 1230:第七侧
1120A~1120D:第二侧 1230A~1230D:第七侧
1130:第三侧 1232:连接件
1130A~1130D:第三侧 1232A:连接件
1132:连接件 1234:连接件
1132A~1132D:连接件 1234A:连接件
1134:连接件 1240:第八侧
1134A~1134D:连接件 1240A~1240D:第八侧
1140:第四侧 1242:连接件
1140A~1140D:第四侧 1242A~1242D:连接件
1142:连接件 1244:连接件
1142A:连接件 1244A~1244D:连接件
1144:连接件 1250:第二线圈
1144A:连接件 1250A~1250D:第二线圈
1150:第一线圈 1252:第五圈
1150A~1150D:第一线圈 1252A~1252D:第五圈
1152:第一圈 1254:第六圈
1152A~1152D:第一圈 1254A~1254D:第六圈
1154:第二圈 1256:第七圈
1154A~1154D:第二圈 1256A~1256D:第七圈
1156:第三圈 1258:第八圈
1156A~1156D:第三圈 1258A~1258D:第八圈
1158:第四圈 1260:第二输入端
1158A~1158D:第四圈 1260A~1260D:第二输入端
1160:第一输入端 1261A~1264A:连接点
1160A~1160D:第一输入端 1272A、1274A:连接部
1161A~1168A:连接点 1280C~1280D:中央抽头元件
1172A、1174A、1176A、1178A:连接部 1290:第一中心线
1290A~1290D:第一中心线
1180D:中央抽头元件 1292:中心点
1190:第一中心线 1292A~1292D:中心点
1190A~1190D:第一中心线 C1、C2曲线
1192:中心点 L1、L2:电感值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感装置1000包含第一电感单元1100与第二电感单元1200。第一电感单元1100包含第一侧至第四侧1110、1120、1130、1140、第一线圈1150及第一输入端1160。第一侧1110及第二侧1120分别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相对两侧,以穿越第一与第二侧1110、1120间的第一中心线1190为准,第一中心线1190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三侧1130与第四侧1140。第一线圈1150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一线圈1150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一侧至第四侧1110~1140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如第一线圈1150于第三侧1130、第四侧1140交错绕设。第一输入端1160设置于第一电感单元1100的第一侧至第四侧1110~1140其中一侧。如第一输入端1160设置于第一侧1110。
此外,第二电感单元1200包含第五侧至第八侧1210、1220、1230、1240、第二线圈1250及第二输入端1260。第五侧1210及第六侧1220分别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相对两侧,以穿越第五与第六侧1210、1220间的第二中心线1290为准,第二中心线1290的相对两侧包含第七侧1230与第八侧1240。第二线圈1250绕设成复数圈,此第二线圈1250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五侧至第八侧1210~1240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如第二线圈1250于第三侧1230、第四侧1240交错绕设。第二输入端1260设置于第二电感单元1200的第五侧至第八侧1210~1240其中一侧。如第二输入端1260设置于第五侧1210。第一线圈1150与第二线圈1250于第二侧1120及第六侧1220交错绕设。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50包含位于第三侧1130的两开口。第一电感单元1100包含两连接件1132、1134,配置于第三侧1130并位于第一线圈1150之上。两连接件1132、1134用以连接两开口的两端。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50包含位于第四侧1140的两开口。第一电感单元1100包含两连接件1142、1144,配置于第四侧1140并位于第一线圈1150之上。两连接件1142、1144用以连接两开口的两端。
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250包含位于第七侧1230的两开口。第二电感单元1200包含两连接件1232、1234,配置于第七侧1230并位于第二线圈1250之上。两连接件1232、1234用以连接两开口的两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250包含位于第八侧1240的两开口。第二电感单元1200包含两连接件1242、1244,配置于第八侧1240并位于第二线圈1250之上。两连接件1242、1244用以连接两开口的两端。
于再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150包含第一圈1152、第二圈1154、第三圈1156及第四圈1158。第二线圈1250包含第五圈1252、第六圈1254、第七圈1256及第八圈1258。第一线圈1150自第一侧1110起始沿着第一圈1152向上绕设至第二侧1120交错绕设至第二线圈1250的第六圈1254,再沿着第六圈1254绕设至第八侧1240透过连接件1242交错绕设至第六圈1254,又沿着第六圈1254绕设至第七侧1230透过连接件1234交错绕设至第八圈1258。第二线圈1250沿着第八圈1258以中心点1292为基准绕设至第七侧1230,再交错绕设至第六圈1254,随后沿着第六圈1254绕设至第六侧1220交错绕设至第一线圈1150的第一圈1152。
接着,第一线圈1150沿着第一圈1152绕设至第四侧1140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156,再沿着第三圈1156绕设至第三侧1130透过连接件1132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156,又沿着第三圈1156绕设至第四侧1140透过连接件1144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152,最后绕设至第一输入端1160。
请参阅图2,其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A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2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A与图1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差别在于结构的配置方式,诸如电感装置1000A更包含连接部1172A、1174A、1176A、1178A、1272A、1274A,然电感装置1000A的第一圈1152A并未于第四侧1140A交错耦接,亦未于第七侧1230A交错耦接。
详言之,连接部1172A位于第一侧1110A,其用以耦接第一圈1152A的点1161A及第三圈1156A的点1162A。连接部1174A亦位于第一侧1110A,其用以耦接第一圈1152A的点1163A及第三圈1156A的点1164A。连接部1176A位于第二侧1120A,其用以耦接第一圈1152A的点1166A及第三圈1156A的点1165A。连接部1178A亦位于第二侧1120A,其用以耦接第一圈1152A的点1168A及第三圈1156A的点1167A。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圈1152A至第四圈1158A,由第一线圈1150A的外部向其内部依序排列。
再者,连接部1272A位于第六侧1220A,其用以耦接第六圈1254A的点1261A及第八圈1258A的点1262A。连接部1274A亦位于第二侧1220A,其用以耦接第六圈1254A的点1263A及第八圈1258A的点1264A。于此实施例中,第五圈1252A至第八圈1258A,由第二线圈1250A的外部向其内部依序排列。
请参阅图3,其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B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3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B与图1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差别在于耦接的方式,诸如第一线圈1150B于第三侧1130B及第四侧1140B的耦接方式不同,以及第二线圈1250B于第七侧1230B及第八侧1240B的耦接方式不同。详言之,第一电感单元1100B包含连接件1132B、1134B,皆配置于第三侧1130B。连接件1134B位于第一线圈1150B之上,并用以连接开口(第二圈1154B与第四圈1158B间的开口)的两端。连接件1132B位于第一线圈1150B与连接件1134B之上,并用以连接开口(第三圈1156B位于第三侧1130B的开口)的两端。于第四侧1140B,连接件1142B亦位于第一线圈1150与连接件1144B之上,其余连接方式类似于第三侧1130B内的连接方式,于此不作赘述。
同样地,第二电感单元1200B包含连接件1232B、1234B,皆配置于第七侧1230B。连接件1234B位于第二线圈1250B之上,并用以连接开口(第六圈1254B与第八圈1258B间的开口)的两端。连接件1232B位于第一线圈1250B与连接件1234B之上,并用以连接开口(第三圈1256位于第七侧1230B的开口)的两端。于第八侧1240B,连接件1242B亦位于第二线圈1250B与连接件1244B之上,其余连接方式类似于第七侧1230B内的连接方式,于此不作赘述。
图4是依照本案再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C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4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C与图1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差别在于线圈绕设的方式,详述如后。
于图4中,第一线圈1150C于第三侧1130C交错绕设,且第二线圈1250C于第八侧1240C交错绕设。此外,第一输入端1160C设置于第四侧1140C,且第二输入端1260C设置于第五侧1210C。再者,第一线圈1150C包含第一圈1152C、第二圈1154C、第三圈1156C及第四圈1158C,第二线圈1250C包含第五圈1252C、第六圈1254C、第七圈1256C及第八圈1258C。第一线圈1150C自第一输入端1160C起始沿着第一圈1152C向左绕设至第三侧1130C交错绕设至第三圈1156C,再沿着第三圈1156C以中心点1192C为基准绕设至第三侧1130C,透过连接件1134C交错绕设至第一圈1152C,又沿着第一圈1152C绕设至第二侧1120C交错绕设至第二线圈1250C的第六圈1254C。
接着,第二线圈1250C沿着第六圈1254C绕设至第八侧1240C交错绕设至第八圈1258C,又沿着第八圈1258C以中心点1292C为基准绕设至第八侧1240C,透过连接件1244C交错绕设至第六圈1254C。第二线圈1250C沿着第六圈1254C以中心点1292C为基准绕设至第六侧1220C,再交错绕设至第一线圈1150C的第一圈1152C,最后绕设至第一输入端1160C。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感单元1200C包含中央抽头元件1280C。此中央抽头元件1280C于第六侧1220C耦接于第二线圈1250C。
图5是依照本案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1000D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5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D与图4绘示的电感装置1000C差别在于部分结构的配置方式,诸如图5的第二电感单元1200D的第二输入端1260D设置于第七侧1230D,而图4的第二输入端1260C是设置于第五侧1210C。此外,图5的第一电感单元1100D更包含中央抽头元件1180D(Center-Tap)。此中央抽头元件1180D于第二侧1120D耦接于第一线圈1150D。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输入端1160D和第二输入端1260D也可以放置于同一侧。
图6是依照本案一实施例绘示一种电感装置的实验数据图。此实验数据图在于说明于不同频率下,电感装置的质量因素(Q)与电感值。如图所示,曲线C1、C2分别为本案的电感装置的第一电感单元与第二电感单元的质量因素曲线图。由图6的实验数据可知,电感装置的质量因素接近11,且第一电感单元与第二电感单元的电感值十分相近。因此,本案藉由设计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的结构配置方式,而能降低杂讯,提升电感装置的效率。然本案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数值为限,习知技艺者可依照实际需求调整上述数值以达到最佳的效能。
由上述本案实施方式可知,应用本案具有下列优点。本案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藉由电感装置的两个电感单元的结构配置设计,以改善一般8字形电感常因结构不对称而影响其效能的问题。
虽然上文实施方式中揭露了本案的具体实施例,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悖离本案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形下,当可对其进行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案的保护范围当以附随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感装置,包含:
一第一电感单元,包含:
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分别设置于该第一电感单元的相对两侧,其中以穿越该第一与该第二侧间的一第一中心线为准,该第一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包含一第三侧与一第四侧;
一第一线圈,绕设成复数圈,其中该第一线圈于该第一电感单元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以及
一第一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一电感单元的该第一侧、该第二侧、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其中一侧;以及
一第二电感单元,包含:
一第五侧及一第六侧,分别设置于该第二电感单元的相对两侧,其中以穿越该第五与该第六侧间的一第二中心线为准,该第二中心线的相对两侧包含一第七侧与一第八侧;
一第二线圈,绕设成复数圈,其中该第二线圈于该第二电感单元的该第五侧、该第六侧、该第七侧与该第八侧的至少其中一侧交错绕设;以及
一第二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二电感单元的该第五侧、该第六侧、该第七侧与该第八侧其中一侧;
其中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二线圈于该第二侧及该第六侧交错绕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于该第三侧与该第四侧交错绕设,且该第二线圈于该第七侧与该第八侧交错绕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
至少二开口,位于该第三侧或该第四侧;
其中该第一电感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三侧或该第四侧,并位于该第一线圈之上,其中该至少二连接件用以连接该至少二开口的两端;
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
至少二开口,位于该第七侧或该第八侧;
其中该第二电感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七侧或该第八侧,并位于该第二线圈之上,其中该至少二连接件用以连接该至少二开口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一第一圈、一第二圈、一第三圈及一第四圈,该第二线圈包含一第五圈、一第六圈、一第七圈及一第八圈,其中该第一线圈自该第一侧起始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二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二线圈的该第六圈,再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八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六圈,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七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八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八圈绕设至该第七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六圈,再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六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线圈的该第一圈,其中该第一线圈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四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三圈,再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三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三圈,又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四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
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位于该第三侧或该第四侧;
其中该第一电感单元更包含:
一第一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三侧或该第四侧,并位于该第一线圈之上,其中该第一连接件用以连接该第一开口的两端;以及
一第二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三侧或该第四侧,并位于该第一线圈与该第一连接件之上,其中该第二连接件用以连接该第二开口的两端;
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
一第三开口与一第四开口,位于该第七侧或该第八侧;
其中该第二电感单元更包含:
一第三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七侧或该第八侧,并位于该第二线圈之上,其中该第三连接件用以连接该第三开口的两端;以及
一第四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七侧或该第八侧,并位于该第二线圈与该第一连接件之上,其中该第四连接件用以连接该第四开口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一第一圈、一第二圈、一第三圈及一第四圈,该第二线圈包含一第五圈、一第六圈、一第七圈及一第八圈,其中该第一线圈自该第一侧起始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二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二线圈的该第六圈,再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八侧透过该第四连接件绕设至该第六圈,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七侧透过该第三连接件交错绕设至该第八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八圈绕设至该第七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六圈,再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六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线圈的该第一圈,其中该第一线圈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四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三圈,再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三侧透过该第二连接件绕设至该第三圈,又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四侧透过该第一连接件交错绕设至该第一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一侧,且该第二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五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线圈于该第三侧交错绕设,且该第二线圈于该第八侧交错绕设;
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
一第一圈、一第二圈、一第三圈及一第四圈,由该第一线圈的外部向该第一线圈的内部依序排列;
至少二开口,位于该第三侧;
其中该第一电感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连接件,配置于该第三侧,并位于该第一线圈之上,其中该至少二连接件用以连接该至少二开口的两端;及
至少二连接部,其中该至少二连接部其中一者于该第一侧耦接该第一圈与该第三圈,该至少二连接部其中另一者于该第二侧耦接该第一圈与该第三圈;
其中该第二线圈包含:
一第五圈、一第六圈、一第七圈及一第八圈,由该第二线圈的外部向该第二线圈的内部依序排列;
至少二开口,位于该第八侧;
其中该第二电感单元更包含:
至少二连接件,配置于该第八侧,并位于该第二线圈之上,其中该至少二连接件用以连接该至少二开口的两端;及
至少一连接部,于该第六侧耦接该第六圈与该第八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输入端设置于该第四侧,且该第二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五侧,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一第一圈、一第二圈、一第三圈及一第四圈,该第二线圈包含一第五圈、一第六圈、一第七圈及一第八圈,其中该第一线圈自该第一输入端起始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三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三圈,再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三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圈,又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二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二线圈的该第六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八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八圈,又沿着该第八圈绕设至该第八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六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六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线圈的该第一圈;
其中该第二电感单元更包含:
一中央抽头元件,于该第六侧耦接于该第二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中该第一输入端设置于该第四侧,且该第二输入端设置于该第七侧,其中该第一线圈包含一第一圈、一第二圈、一第三圈及一第四圈,该第二线圈包含一第五圈、一第六圈、一第七圈及一第八圈,其中该第一线圈自该第一输入端起始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三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三圈,再沿着该第三圈绕设至该第三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圈,又沿着该第一圈绕设至该第二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二线圈的该第六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八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八圈,又沿着该第八圈绕设至该第八侧交错绕设至该第六圈,其中该第二线圈沿着该第六圈绕设至该第六侧交错绕设至该第一线圈的该第一圈;
其中该第一电感单元更包含:
一第一中央抽头元件,于该第二侧耦接于该第一线圈;
其中该第二电感单元更包含:
一第二中央抽头元件,于该第六侧耦接于该第二线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10069.5A CN110277227B (zh) | 2018-03-14 | 2018-03-14 | 电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210069.5A CN110277227B (zh) | 2018-03-14 | 2018-03-14 | 电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7227A true CN110277227A (zh) | 2019-09-24 |
CN110277227B CN110277227B (zh) | 2021-02-05 |
Family
ID=67958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10069.5A Active CN110277227B (zh) | 2018-03-14 | 2018-03-14 | 电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27722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03405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电感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30532A1 (en) * | 2001-08-01 | 2003-02-13 | Sachio Iida | Inductor element and integrated circuit employing inductor element |
US20030229982A1 (en) * | 2002-06-18 | 2003-12-18 | Nokia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spiral inductor configured for a reduced pinch effect |
CN201994297U (zh) * | 2010-11-22 | 2011-09-28 |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嵌套组合式高集成度片上变压器 |
CN102376415A (zh) * | 2010-08-19 | 2012-03-14 | Nxp股份有限公司 | 对称电感器 |
CN106571211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集成电感结构及集成变压器结构 |
-
2018
- 2018-03-14 CN CN201810210069.5A patent/CN1102772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30532A1 (en) * | 2001-08-01 | 2003-02-13 | Sachio Iida | Inductor element and integrated circuit employing inductor element |
US20030229982A1 (en) * | 2002-06-18 | 2003-12-18 | Nokia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spiral inductor configured for a reduced pinch effect |
CN102376415A (zh) * | 2010-08-19 | 2012-03-14 | Nxp股份有限公司 | 对称电感器 |
CN201994297U (zh) * | 2010-11-22 | 2011-09-28 |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嵌套组合式高集成度片上变压器 |
CN106571211A (zh) * | 2015-10-13 | 2017-04-19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集成电感结构及集成变压器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03405A (zh) * | 2020-09-02 | 2022-03-18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电感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77227B (zh) | 2021-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45426B (zh) | 電感裝置 | |
TWI643217B (zh) | 八字形電感性線圈裝置 | |
CN108962563B (zh) | 电感装置 | |
JP6443317B2 (ja)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
CN102484463B (zh) | 滤波器 | |
TWI707369B (zh) | 電感裝置 | |
CN1215500C (zh) | 漏磁型电力变换变压器 | |
TW201222578A (en) |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 |
CN110277227B (zh) | 电感装置 | |
TWI643218B (zh) | 堆疊型電感裝置 | |
CN110060849A (zh) | 八字形电感性线圈装置 | |
EP2805338A1 (en) | Wideband multilayer transmission line transformer | |
US20200312512A1 (en) | Inductor device | |
TWI643219B (zh) | 電感裝置 | |
US20150263696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deband high current rf choke network | |
US20140104027A1 (en) | Filter for removing noise | |
TWI692781B (zh) | 電感裝置 | |
CN110033920A (zh) | 堆叠型电感装置 | |
TWI699791B (zh) | 電感裝置 | |
CN217562373U (zh) | 传输速率为25Gpbs的线圈结构 | |
CN110033921A (zh) | 电感装置 | |
CN112466631B (zh) | 电感装置 | |
CN111863399B (zh) | 双八字形电感装置 | |
TWI763560B (zh) | 電感裝置 | |
CN114203404B (zh) | 电感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