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6188A -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6188A
CN110276188A CN201910563691.9A CN201910563691A CN110276188A CN 110276188 A CN110276188 A CN 110276188A CN 201910563691 A CN201910563691 A CN 201910563691A CN 110276188 A CN110276188 A CN 1102761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mould group
touch
recognition moul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636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6188B (zh
Inventor
袁石林
杨自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636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61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6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6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6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6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指纹识别模组对应在显示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内。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在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在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判断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来决定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组工作,可以避免大多数场景下的误触发问题的产生,还可节约电子设备的能耗。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通常会配置有指纹识别功能以提升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比如将指纹识别用于解锁、支付等等。为保证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时的流畅性及便捷性,比如接收到用户的解锁操作时能够快速解锁电子设备等等,指纹识别模组通常处于实时的工作状态下,以使电子设备能够快速地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响应。但指纹识别模组处于实时的工作状态下容易产生一系列误触发问题,误触发后还可能因为指纹识别不成功使得电子设备对用户做出不必要的提示等等,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在所述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及姿态传感器。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及触控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内。所述姿态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在所述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判断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来决定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组工作,可以避免大多数场景下的误触发问题的产生,还可节约电子设备的能耗。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指纹识别区域及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重力传感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5和图6是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示意图。
图7至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边缘区域及非边缘区域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中心区域及非中心区域的示意图。
图14至图1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用于指纹识别的原理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感光层与成像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感光层与显示驱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和图2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8和图2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1至图3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LCM显示屏的截面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OLED显示屏的截面示意图。
图36和图3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非易失性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的交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电子设备1000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1000包括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指纹识别模组20。指纹识别模组20对应在显示装置100上的指纹识别区域712位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711内。控制方法包括:
011:获取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
012:判断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
013:在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014:在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和图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100、姿态传感器500和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可为一个或多个。显示装置100包括指纹识别模组20。指纹识别模组20对应在显示装置100上的指纹识别区域712位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711内。步骤011可以由姿态传感器500实现。步骤012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步骤013和步骤014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实现。也即是说,姿态传感器500可用于获取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处理器300可用于判断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在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在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指纹识别模组20仅仅表示其设置在电子设备1000,并不能解释其区域大小与设置位置,指纹识别模组20的区域大小与设置位置在下文进行阐述。
其中,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等)、虚拟现实设备、显示器、柜员机、游戏机、智能家具等等。本申请以电子设备10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0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手机。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显示装置100集成有指纹识别、显示及触控等功能。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触控模组60,指纹识别模组20及触控模组60均集成在显示装置100中。指纹识别模组20可以是光学指纹模组、电容指纹模组、超声波指纹模组等。指纹识别模组20对应在显示装置100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711内,具体地,指纹识别区域712的面积与显示区域7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预定比值,比如预定比值可为15%,指纹识别区域712的面积与显示区域711的面积的比值可为15%、20%、30%、43%、56%、66.7%、72%、80%、90%、95%、99%、100%等等,当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100%)时,可以实现区域指纹识别(图3中的(1)所示);当比值为100%,可以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图3中的(2)所示)。此时,指纹识别模组20可以同时对多个触摸了指纹识别区域712的手指进行识别,而不是仅能对一个手指进行识别。触控模组60对应在显示装置100上的能够感测用户手指触摸操作的区域的面积与显示区域711的面积一致,其中,图2所示的触控模组60也仅仅表示其设置在电子设备1000,并不能解释其区域大小与设置位置。
请结合图4,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中,指纹识别模组20通常处于实时的工作状态以保证能够最快地对用户的操作做出响应。但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实时的工作状态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误触发问题的产生。比如,用户使用手机时,手机通常不会竖直放置,而是会相对于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倾斜一定角度放置。因此,在手机竖直放置时,无论显示面71是朝向用户还是背向用户,此时用户一般是不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的。但由于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实时的工作状态下,那么在手机竖直放置时,若用户的手指触碰到指纹识别区域712,则指纹识别模组20就会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以使处理器300进行指纹图像与指纹模板的匹配以实现身份验证,这就导致了误触发问题的产生。在手机水平放置且显示面71使用姿态下时,用户一般也是不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的,此时若用户的手指触碰到指纹识别区域712,指纹识别模组20同样会获取指纹图像。如此,不仅导致误触发问题的产生,还耗费电子设备1000的电能。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在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工作前,先获取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以便根据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来决定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20组工作。
具体地,电子设备1000中设置有姿态传感器500。姿态传感器500可以用于获取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姿态传感器500可以是重力传感器、陀螺仪或者其他传感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包括电子设备1000的倾角,倾角可以指示电子设备1000的放置角度以及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71的朝向。本申请实施例以姿态传感器500是重力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请参照图4,若将电子设备1000垂直于水平面放置(图4中(1)左边图或图4中(2)的右边图所示),定义为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为倾角0°,则当电子设备1000顺时针旋转θ角度时,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为倾角θ°(图4中(1)右边图所示)。当电子设备1000逆时针旋转θ角度时,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为倾角-θ°(图4中(2)左边图所示)。重力传感器可以获取Y轴和Z轴的加速度数值,处理器300根据Y轴和Z轴的加速度值计算电子设备1000的倾角大小,进一步地根据倾角大小判断电子设备1000的放置角度以及显示面71的朝向。
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1)如图5所示,手机竖直放置,显示面71朝向用户(图5的(1)和(3)所示)或机壳200的后壳220朝向用户(即显示面71背向用户,图5的(2)所示);(2)如图6所示,手机水平放置,显示面71朝下。如果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则处理器300认为用户此时不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如果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即电子设备1000不处于竖直放置状态或者电子设备1000水平放置时显示面71未朝下,则处理器300认为此时用户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进一步地,不满足预定条件包括以下情形:θ取值0度、90度、180度、-90度、-180度。满足预定条件包括以下情形:θ取值为(0,90)度、(90,180)度、(-90,0)度、(-180,-90)度,。
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1000通过判断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来决定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20组工作,可以避免大多数场景下的误触发问题的产生,还可节约电子设备1000的能耗。
请参阅图2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的步骤包括:
0131: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控点;
0132:根据触控点判断手指是否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且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
若手指未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或者存在至少一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没有位于当前范围内,则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0133:若手指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且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则判断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
若存在至少一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若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均小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131可以由触控模组60实现。步骤0132和步骤0133均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触控模组60可用于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控点。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触控点判断手指是否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且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在手指未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或者存在至少一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没有位于当前范围内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在手指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且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时,处理器300还用于判断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若存在至少一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若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均小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可以理解,在某些特殊场景下,比如用户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此时手机有可能是处于水平放置且显示面71朝下的姿态,用户在这一场景下可能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再比如用户将手机竖直放置在桌面上,手机的后壳靠在笔筒上,此时手机处于竖直放置的姿态,用户在这一场景下可能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等等。因此,为了提升指纹识别模组20在多种场景下的适应性,在手机的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即手机竖直放置,或者手机水平放置且显示面71朝下时,指纹识别模组20也可以被触发,但此时需要用户执行预定操作才能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
在一个例子中,触控模组60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进行全屏扫描以获取多个触控点。触控模组60每执行完一次全屏扫描就将获取到的触控点上报给处理器300。处理器300根据多个触控点判断手指是否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并且根据多个触控点的坐标判断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是否均位于当前范围内。其中,手指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指的是: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动作与手指抬起离开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动作多次交替进行;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指的是:在该预定时段内手指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同一个位置。如果手指未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比如手指只触摸一次指纹识别区域712,或者手指在预定时段内未抬起,持续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等),或者存在至少一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没有位于当前范围内,则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如果手指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且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则处理器300进一步判断手指每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具体地,处理器300可以根据触控模组60每一次扫描到的触控点的坐标将至少一个触控点划分为至少一个触摸区域,并将处于同一个触摸区域的触控点归并为由同一个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所得到的触控点。处理器300计算至少一个触摸区域的面积以作为对应的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其中,如果触摸区域为一个,则该一个触摸区域的面积即为该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如果触摸区域为多个,则多个触摸区域的面积之和即为该次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由此,处理器300可以计算出手指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多个触摸面积。处理器300判断多个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如果多个触摸面积均小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如果存在至少一个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指纹识别模组20不获取指纹图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通过检测用户的手指是否执行预定操作(预定操作比如前述的一个手指多次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同一个位置等)来决定是否需要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如此,即使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执行稍微复杂的预定操作来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进行指纹识别,该预定操作与用户通常手持手机的操作不同,由此可以避免误触发情况的发生,并且还可以避免在使用姿态不为常规的使用姿态时指纹识别模组20无法被触发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2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的步骤包括:
0141: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
0142:判断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
在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141可以由触控模组60实现。步骤0142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触控模组60可用于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处理器300可用于判断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在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在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具体地,在处理器300判断出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处理器300控制触控模组60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控点。触控模组60做一次全屏扫描后,可以得到一个或多个触控点。触控模组60将一个或多个触控点上报给处理器300,处理器300根据触控点的坐标将至少一个触控点划分为至少一个触摸区域,并将处于同一个触摸区域的触控点归并为由同一个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所得到的触控点,处理器300计算至少一个触摸区域的面积以作为对应的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随后,处理器300判断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当触摸区域为一个时,处理器300判断该一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在触摸区域为多个时,处理器300判断多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之和是否大于预设面积。在一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大于或等于预设面积,或者多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面积时,处理器300认为此刻用户并不需要手机执行指纹识别的操作,处理器300不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虽然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但若一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大于或等于预设面积,表明此时可能处于用户手持手机、且手掌接触到指纹识别区域的情况,此时用户不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模组20可以不工作。同样地,虽然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但若多个触摸区域的触摸面积之和大于或等于预设面积,表明此时可能处于用户手持手机、且多个手指同时接触到指纹识别区域712的情况,此时用户也不需要手机进行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模组20可以不工作。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1000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进一步通过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来决定是否启用指纹识别模组20,可以进一步避免误触发问题的产生,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2、图9至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指纹识别区域712包括边缘区域7121及除边缘区域7121以外的非边缘区域7122,边缘区域7121位于显示区域711的至少一侧的边缘。在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的步骤包括:
0143: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
0144:判断触摸位置是否位于边缘区域7121;
在触摸位置位于边缘区域7121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触摸位置位于非边缘区域7122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手指的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图10及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144可以由触控模组60实现。步骤0144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触控模组60可用于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处理器300可以用于判断触摸位置是否位于边缘区域7121。在触摸位置位于边缘区域7121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在触摸位置位于非边缘区域7122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手指的指纹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若指纹识别区域712仅为显示区域711中的部分区域(即区域指纹),则指纹识别区域712可包括显示区域711至少一侧的部分或全部边缘;若指纹识别区域712为显示区域711的全部区域(即全屏指纹),此时指纹识别区域712包括显示区域711的四侧的全部边缘。例如图10的(1)和(2)所示,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区域指纹,边缘区域7121部分环绕非边缘区域7122分布,边缘区域7121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一侧的边缘。例如图10的(3)所示,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区域指纹,边缘区域7121部份环绕非边缘区域7122分布,边缘区域7121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两侧的边缘。例如图10的(4)所示,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区域指纹,边缘区域7121部份环绕非边缘区域7122分布,边缘区域7121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三侧的边缘。无论边缘区域7121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哪一侧,边缘区域712均位于显示区域711的边缘。请结合图11,在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全屏指纹时,边缘区域7121可以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一侧的边缘(图11的(1)所示),或者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两侧的边缘(图11的(2)所示),或者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三侧的边缘(图11的(3)所示),或者位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四侧的边缘(图11的(4)所示)。边缘区域7121的面积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面积之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为(0,30%],例如比值可为5%、10%、16.8%、20%、25%、30%等等。非边缘区域7122的形状不限于图10和图11中的矩形,还可以是圆角矩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多边形、不规则图形(如心形、五角星形等)等等,在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日常用户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进行指纹识别时,用户的手指通常不会触摸边缘区域7121,而是会触摸非边缘区域7122。并且,用户日常单手持握手机时,持握手机的手指通常会触碰到显示装置100的边缘。因此,虽然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且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但如果触摸位置位于边缘区域7121,处理器300同样认为用户并不想触发指纹识别功能,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从而可以避免指纹识别被误触发的问题。而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且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且触摸位置位于非边缘区域7122时,处理器300则认为用户此刻想触发指纹识别功能,处理器300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从而实现指纹识别功能的成功开启。
请参阅图12和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指纹识别区域712包括中心区域7123及环绕中心区域7123的非中心区域7124。控制方法包括:
0145: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
0146:判断触摸位置是否位于中心区域7123;
0147:在触摸位置位于中心区域7123时,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
0148:在触摸位置位于非中心区域7124时,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第二响应时间段大于第一响应时间段。
请参阅图2及图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145可以由触控模组60实现。步骤0146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步骤0147和步骤0148均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实现。也即是说,触控模组60还可用于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位置。处理器300还可用于判断触摸位置是否位于中心区域7123。在触摸位置位于中心区域7123时,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在触摸位置位于非中心区域7124时,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第二响应时间段大于第一响应时间段。
具体地,在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且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时,处理器300会进一步控制触控模组60做一次全屏扫描获取触控点,处理器300根据触控点的坐标确定触摸位置;或者,处理器300无需再次控制触控模组60获取触控点,而是直接根据用于确定触摸面积的触控点的坐标来确定触摸位置。随后,处理器300判断触摸位置是否位于中心区域7123内。如果触摸位置位于中心区域7123内,则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第一响应时间段的取值可为0或者大于0的值。在第一响应时间段的取值为0时,处理器300在确定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且触摸位置位于中心区域7123后,即刻控制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指纹图像。在第一响应时间段的取值大于0时,处理器300在确定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且触摸位置位于中心区域7123后,处理器300等待第一响应时间段后再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内,处理器300可以进一步地再获取至少一个参数,并进一步根据至少一个参数来判断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指纹图像。比如,处理器300控制距离检测装置400(图1所示)检测电子设备1000与目标物体之间的当前距离。处理器300判断当前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并在当前距离大于预设距离时即刻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如果当前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指纹识别模组20不获取指纹图像。
如果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且触摸面积位于非中心区域7124,则指纹识别模组20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指纹图像。第二响应时间段的取值不为0,且第二响应时间段大于第一响应时间段。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内,处理器300可以进一步地再获取至少两个参数(即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内处理器300所需获取的参数数量大于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内处理器300所需获取的参数数量),并进一步根据至少两个参数来判断是否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比如,处理器300控制距离检测装置400(图1所示)检测电子设备1000与目标物体之间的当前距离,并且,处理器300控制触控模组60多次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控点,并根据多次获取的多个触控点来判断手指的移动距离。随后,处理器300判断当前距离是否大于预设距离、以及移动距离是否小于距离阈值(此时手指可能是在显示装置100上滑动,用户不想要识别指纹),在当前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并且移动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处理器300即刻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如果当前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或者移动距离大于或等于距离阈值,则处理器300不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可以理解,日常用户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进行指纹识别时,用户的手指通常会触摸中心区域7123的位置,较少触摸非中心区域7124的位置。因此,对于中心区域7123和非中心区域7124设定不同的响应时间,中心区域7123相对于非中心区域7124的响应速度较快,一方面可以保证响应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误触发情况的发生,用户体验较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以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全屏指纹为例,指纹识别区域712由中心区域7123及非中心区域7124组成(如图13(1)所示),中心区域7123的面积与指纹识别区域7124的面积的第一比值的取值范围可为[60%,90%],比如,第一比值可为60%、65%、70.4%、78%、80%、83%、90%等等。手指触摸中心区域7123及非中心区域7124时,可根据图12所示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来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以指纹识别区域712为全屏指纹为例,指纹识别区域712由中心区域7123、非中心区域7124及边缘区域7121组成(如图13(2)所示),此时中心区域7123和非中心区域7124组成非边缘区域7122。中心区域7123的面积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面积的第二比值的取值范围可为[50%,80%],比如,第二比值可为50%、57%、60%、65%、70.4%、78%、80%等等。非中心区域7124的面积与指纹识别区域712的面积的第三比值的取值范围可为[10%,40%],比如,第三比值可为10%、15%、18.8%、20%、25%、30%、38%、40%等等。手指触摸中心区域7123及非中心区域7124时,可根据图12所示实施例的方法来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手指触摸边缘区域7121时,可根据图9所示实施例的控制方法来触发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中心区域7123的形状不限于图13中的矩形,还可以是圆角矩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多边形、不规则图形(如心形)等,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4、图19及图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2、感光层31、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及多个准直单元321。感光层31包括多个感光单元311。第二基板15上形成有多个显示单元151及位于多个显示单元151之间的遮光件152。遮光件152上开设有过光孔1521。准直单元321开设有通光孔3211,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均对准感光单元311。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手指的指纹图像包括:
024: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以形成成像电信号,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后,到达感光层31;
025: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和
026: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图19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24可以由感光层31实现。步骤025可以由噪声获取电路301实现。步骤026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感光层31可用于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以形成成像电信号,其中,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后到达感光层31。噪声获取电路301可用于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模组10及指纹识别模组20,其中,指纹识别模组20为光学指纹模组,光学指纹模组包括感光层31及准直层32。显示装置100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基板12、感光层31、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及准直层32。感光层31包括多个感光单元311,准直层32包括多个准直单元321。请结合图24,第二基板15上形成有多个显示单元151及位于多个显示单元151之间的遮光件152。遮光件152上开设有过光孔1521。准直单元321开设有通光孔3211,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均对准感光单元311。感光单元311可接收从外界进入并先后穿过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的目标光信号,该目标光信号是由用户的手指反射回来的信号,依据该目标光信号可获取触摸在显示装置100上的手指的指纹图像,指纹图像可用于指纹识别。
感光层31中的多个感光单元311接收到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后号会产生成像电信号。但成像光信号除了包括目标光信号外,还包括干扰光信号、红外光信号等,感光单元311工作时也会产生噪声信号,因此,成像电信号除了包括由目标光信号产生的目标电信号外,还包括由干扰光信号产生的干扰电信号、由红外光信号产生的红外电信号、由感光单元311产生的噪声电信号、由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中的至少一种噪声信号。例如,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和干扰电信号两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三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四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干扰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五种信号等等。
成像电信号中由噪声信号产生的电信号会对采集的指纹图像的准确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地会影响指纹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控制方法通过设定噪声获取电路301来获取噪声信号,在感光层31获取到成像电信号后,将成像电信号中的除目标电信号以外的由噪声信号形成的电信号去除,从而避免由噪声信号形成的电信号对目标电信号造成干扰,使得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的指纹图像更加准确,基于更准确的指纹图像进行指纹识别,也会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及安全性。
请参阅图2和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干扰光信号形成的干扰电信号。步骤025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包括:0251:获取干扰电信号。步骤026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包括:0261: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干扰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获取电路301包括杂光感光单元3111。步骤0251可以由杂光感光单元3111实现。步骤0261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杂光感光单元3111可用于获取干扰电信号。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干扰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具体地,杂光感光单元3111将由干扰光信号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传输到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根据干扰电信号对指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目标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指纹图像,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
请参阅图2及图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感光单元311自身产生的噪声电信号。步骤25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包括:0252:获取噪声电信号。步骤026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包括:0262: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获取电路301包括噪声感光单元3112。步骤0252可以由噪声感光单元3112实现。步骤0262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噪声感光单元3112可用于获取噪声电信号。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具体地,噪声感光单元3112将由感光单元31产生的噪声电信号传输到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根据噪声电信号对指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目标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指纹图像,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
请参阅图2及图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步骤025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包括:0253:获取电路噪声信号。步骤026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包括:0263:根据成像电信号及电路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获取电路包括301噪声电路单元3122。步骤0253可以由噪声电路单元3122实现。步骤0263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噪声电路单元3122可用于获取电路噪声信号。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成像电信号及电路噪声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具体地,噪声电路单元3122将由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传输到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根据电路噪声信号对指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目标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指纹图像,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
请参阅图2及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红外光信号形成的红外电信号。步骤025获取显示装置100内的噪声信号包括:0254:获取红外电信号。步骤026根据成像电信号及红外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包括:0264:根据成像电信号及红外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请参阅图2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获取电路301包括红外感光单元3113。步骤0254可以由红外感光单元3113实现。步骤0264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也即是说,红外感光单元3113可用于获取红外电信号。处理器300可用于根据成像电信号及红外电信号获取指纹图像。
具体地,红外感光单元3113将由红外光信号的红外电信号传输到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根据红外电信号对指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目标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指纹图像,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
请参阅图2及图6,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机壳200。机壳200包括前壳210及后壳220。机壳200可用于安装显示装置100,或者说,机壳200可作为显示装置100的安装载体,机壳200还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0的供电装置、成像装置、通信装置等功能模块,以使机壳200为功能模块提供防摔、防水等的保护。显示装置100可用于显示图片、视频、文字等影像。显示装置100安装在机壳200上,具体地,显示装置100可以安装在前壳210上,或者显示装置100安装在后壳220上,或者显示装置100同时安装在前壳210及后壳220上,或者显示装置100安装在机壳200的侧面上,在此不作限制。在如图2所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100安装在前壳210上。
请参阅图2、及图19至图21,在一个例子中,指纹识别模组20为光学指纹模组,光学指纹模组包括感光层31和准直层32。光学指纹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100中。显示模组10包括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及第二偏光层16。沿着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显示装置100依次包括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感光层31、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准直层32、第二偏光层16、及盖板70。集成在显示装置100中的触控模组60可设置在盖板70与第二偏光层16之间。触控模组60中的线路可以采用纳米银浆等透明金属材料制作,以避免对光学指纹模组获取接收光线以及显示模组10发射光线产生影响。
如图19及图20所示,背光层11可以用于发射光信号La,或者背光层11可以用于导引光源(图未示)发出的光信号La。光信号La依次穿过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感光层31、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准直层32、第二偏光层16、触控模组60、及盖板70后进入外界。背光层11包括底面101,具体地,底面101可以是背光层11上与第一偏光层12相背的表面。第一偏光层12设置在背光层11上,第一偏光层12具体可以是偏振片或偏振膜。第一基板13设置在第一偏光层12上,第一基板13可以是玻璃基板。
感光层31可以是制作在第一基板13上的膜层,例如通过TFT(Thin FilmTransistor)工艺制作在第一基板13上。请参阅图21至图23,感光层31包括多个感光单元311及多个电路单元312。
感光单元311可以利用光电效应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解析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可以反映感光单元311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感光单元311可以接收可见光信号和/或不可见光信号以转化为电信号。多个感光单元311的类型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多个感光单元311可以以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列,其排列方式具体可以依据显示装置100的外形等需求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光单元311呈阵列排布,例如多个感光单元311排成多行多列的矩阵。每个感光单元311均可以独立工作而不受其他感光单元311的影响,不同位置的感光单元311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可能不同,故不同位置的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也可能不同。另外,感光单元311的朝向底面10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反光材料,从背光层11照射到感光单元311的光信号可以由反光材料反射,避免该部分光信号影响感光层31进行成像的准确性。
电路单元312可以与感光单元311连接。电路单元312可以将感光单元311产生的电信号传输至处理器300,此时处理器300为多个,其中一个处理器300即为成像芯片300。电路单元312具体可以包括晶体管等元件。电路单元3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感光单元311可以连接在对应的一个电路单元312上,多个电路单元312通过连接线与成像芯片300连接。多个电路单元312的排列方式可以与感光单元311的排列方式类似,例如多个感光单元311排列成多行多列的矩阵,多个电路单元312也可以排列成多行多列的矩阵。
请参阅图19至图21,液晶层14设置在感光层31上,液晶层14内的液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可改变偏转方向,进而改变可通过液晶层14的光信号的量。相应地,请结合图23,在第一基板13上还可以制作有显示驱动层1a,显示驱动层1a在驱动芯片(图未示)的驱动作用下可以向液晶层14施加电场,以控制不同位置的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向。具体地,显示驱动层1a包括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每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可以独立地控制对应位置的液晶的偏转方向。
请参阅图19、图21及图24,第二基板15设置在液晶层14上。第二基板15可以包括玻璃基板及设置在玻璃基板上的多个显示单元151及遮光件152。显示单元151可以是彩色的滤光片,例如,R表示红外滤光片,G表示绿色滤光片,B表示蓝色滤光片,通过控制穿过不同颜色的滤光片的光信号的量,以控制显示装置100最终显示的颜色。多个显示单元151的排列方式可以与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的排列方式对应,例如一个显示单元151与一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对准。遮光件152位于显示单元151之间,遮光件152间隔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151,在一个例子中,遮光件152可以是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遮光件152的实体部分可以防止光线穿过,以避免显示装置100内的光线未经过显示单元151而进入外界,遮光件152还可以防止光信号穿过相邻的显示单元151时发生串光现象。
请结合图20,遮光件152上开设有过光孔1521,过光孔1521可用于供光信号通过。过光孔1521的位置与感光单元311对准,其中,对准可以指过光孔1521的中心线穿过感光单元311。光信号在穿过过光孔1521的过程中,如果光信号到达过光孔1521的内壁,则光信号会被过光孔1521的内壁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以使得能够穿过过光孔1521的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几乎与过光孔1521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重合。过光孔1521的分布方式可以与感光单元311的分布方式相同,使得每个感光单元311均与一个过光孔1521对准。
请参阅图19至图21,准直层32设置在第二基板15上。准直层32包括多个准直单元321,准直单元321开设有通光孔3211,通光孔3211对准感光单元311。具体地,通光孔3211还可以与过光孔1521对准,即,通光孔3211的中心线可以与过光孔1521的中心线重合,光信号穿过通光孔3211后、再穿过过光孔1521以到达感光单元311。准直单元321的材料可以与遮光件152的材料相同,例如准直单元321与遮光件152均由吸光材料制成,光信号到达准直单元321的实体部分时,光信号会被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例如,光信号到达准直单元321的侧壁、或者光信号到达通光孔3211的内壁时,光信号被准直单元321吸收,以使得传播方向与通光孔3211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重合的光信号得以穿过通光孔3211并到达感光单元311,实现对光信号的准直,感光单元311接收到的干扰光信号较少。多个准直单元321在第二基板15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遮光件152内,以使准直单元321不会遮挡到显示单元151,保证显示装置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通光孔3211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显示面71,以使得通光孔3211仅能通过传播方向与显示面71垂直的光信号,或者说,通光孔3211仅能通过从显示面71上垂直向下传播的光信号。通光孔3211的截面宽度与通光孔3211的深度的比值小于0.2,其中,通光孔3211的深度可以是通光孔3211沿中心线方向的深度,通光孔3211的截面宽度可以是通光孔3211由垂直于中心线的平面所截的图形的最大横跨尺寸,比值具体可以是0.1、0.111、0.125、0.19、0.2等数值,以使得准直单元321对光信号的准直效果较好。在一个例子中,准直层32还包括基体322,基体322可以是基本透光的,准直单元321形成在基体322上。在另一个例子中,准直层32可以仅包括准直单元321,准直单元321可以通过镀膜、溅射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基板15上。
第二偏光层16设置在准直层32上,第二偏光层16具体可以是偏振片或偏振膜。
请继续参阅图19及图20,盖板70设置在第二偏光层16上。盖板70可以由玻璃、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盖板70包括显示面71及盖板背面73。显示装置100发出的光信号穿过显示面71后进入外界,外界的光线穿过显示面71后进入显示装置100。盖板背面73可以与第二偏光层16贴合。在某些例子中,显示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盖板70,此时显示面71形成在第二偏光层16上。
显示面71形成有显示区域711,显示区域711指可以用于显示影像的区域,显示区域711可以呈矩形、圆形、圆角矩形、带“刘海”的矩形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制。另外,在一些例子中,显示面71也可以形成有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可以形成在显示区域711的周缘位置,非显示区可以用于与机壳200进行连接。显示面71上显示区域711的占比可以为80%、90%、100%等任意数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光单元311在显示面71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域711内。以使多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对触摸在显示区域711内的物体进行成像,对于用户使用手指触摸显示区域711的例子来说,多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对触摸在显示区域711上的手指的指纹进行成像,并用于指纹识别。
请参阅图19及图20,下面将举例描述显示装置100进行成像的具体细节:显示装置100发出的光信号La依次穿过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感光层31、液晶层14、第二基板15、准直层32、第二偏光层16、触控模组60、盖板70后进入外界,外界的光信号也可能依次穿过盖板70、触控模组60、第二偏光层16、准直层32、第二基板15、液晶层14后到达感光层31。如果光信号刚好到达感光层31中的感光单元311上,则感光单元311会产生电信号以反映该光信号的强度。由此,通过多个感光单元311的电信号的强度,可以反映进入显示装置100的光信号的强弱分布。
以用户以手指触摸显示面71为例。显示装置100正在向外发出光信号La时,手指触摸显示面71的预定位置,手指会对光信号La进行反射形成L1,光信号L1随后开始进入显示装置100,光信号L1先穿过盖板70、触控模组60及第二偏光层16,对于传播方向与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光信号L1,光信号L1还能穿过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光信号L1穿过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后,光信号L1再穿过液晶层14后到达感光单元311。对于传播方向与通光孔3211或过光孔1521的延伸方向不相同的光信号,光信号穿过盖板70、触控模组60及第二偏光层16后,光信号无法通过通光孔3211或过光孔1521,进而无法到达与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对准的感光单元311。
可以理解,手指指纹存在波峰和波谷,手指2000触摸显示面71时,波峰与显示面71直接接触,波谷与显示面71之间存在间隙,光信号La到达波峰和波谷后,波峰反射的光信号(下称第一光信号)的强度与波谷反射的光信号(下称第二光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进而使得由于接收第一光信号而产生的电信号(下称第一电信号)与由于接收第二光信号而产生的电信号(下称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成像芯片300依据第一电信号与第二电信号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取指纹图像。该指纹图像可以进一步用于进行指纹识别。用户在任意设置有感光单元311的指纹识别区域712上方进行触摸,都能够达到对指纹进行成像并识别的目的。
请参阅图22及图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感光单元311包括杂光感光单元3111。盖板70的盖板背面73上设置有油墨层82,杂光感光单元3111与油墨层82的位置对应,油墨层82用于阻隔从外界穿入盖板70的光信号Lb。在实际使用中,从背光层11中发出的光信号部分直接从显示面71中穿出,部分会在显示面71与背光层11之间进行一次或多次反射,而部分被反射的光信号L2可能会到达感光单元311并对显示装置100成像造成干扰。即,在用于成像的成像光信号中,还包括干扰光信号L2,干扰光信号L2由显示装置100反射并到达感光层31上的感光单元311。
上述盖板背面73上与杂光感光单元311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油墨层82,显示装置100内的光线到达该油墨层82后大部分被油墨层82吸收,小部分(例如4%)由油墨层82反射,通过该油墨层82可以模拟盖板70对显示装置100内部的光信号的反射作用,另外,杂光感光单元3111还可能会接收到从杂光感光单元3111的侧向到达杂光感光单元3111的干扰光信号L2。综合来看,杂光感光单元3111可以接收到与其余感光单元311同等的干扰光信号L2,而同时,油墨层82会阻隔(反射或吸收)从外界穿入盖板70的光信号Lb,使得杂光感光单元3111仅仅接收到干扰光信号L2,其余感光单元311则可以同时接收到干扰光信号L2,及从外界穿入盖板70的光信号Lb。杂光感光单元3111的类型及性能与其余感光单元311均相同,杂光感光单元3111将由干扰光信号L2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传输到成像芯片300,成像芯片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干扰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目标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在一个例子中,油墨层82设置在盖板背面73的靠近边缘的位置,杂光感光单元3111位于感光层31的边缘位置。例如如图22所示的a区域内设置杂光感光单元3111,其中,a区域位于图22的感光单元311阵列的最左侧的一列及最右侧的一列上。避免油墨层82对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造成太大的影响。具体地,感光单元311可以呈多行多列的矩阵排布,杂光感光单元3111可以设置在该矩阵的边缘位置,例如靠近矩阵边缘的一列至三列,靠近矩阵边缘的一行至三行,以适应油墨层82的位置。
进一步地,由于杂光感光单元3111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干扰电信号,多个干扰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干扰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干扰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311及杂光感光单元3111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3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杂光感光单元3111。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3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杂光感光单元3111的区域(下称第二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二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3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二区域中的杂光感光单元3111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3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二区域中杂光感光单元3111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二区域中的多个杂光感光单元3111产生的多个干扰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杂光感光单元3111与感光单元311相距越近,杂光感光单元3111与感光单元311接收到的干扰光信号的量也更相近,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22及图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感光单元311包括噪声感光单元3112,显示装置100还包括遮光单元323,遮光单元323设置在准直单元321上,遮光单元323用于遮挡与噪声感光单元3112对准的通光孔3211。在使用中,感光单元311的温度或者环境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而随着温度发生变化,感光单元311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感光单元311可以由非晶硅(A-Si)材料制成,在温度变化时,感光单元311产生的底噪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温度变化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
本实施方式中,噪声感光单元3112的类型及性能与其余感光单元311均相同,遮光单元323遮挡通光孔3211,使得噪声感光单元3112几乎接收不到光信号。噪声感光单元3112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电信号,但由于噪声感光单元3112几乎接收不到光信号,因此,噪声感光单元3112产生的电信号即可视为因材料及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噪声电信号。此时,其余感光单元311则可以同时产生噪声电信号,及接收到成像光信号以产生成像电信号。噪声感光单元3112将噪声电信号传输至成像芯片300,成像芯片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噪声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遮光单元323也可以由吸光材料制成,遮光单元323可以填充在通光孔3211内,遮光单元323与准直单元321可以一同制造而成。在一个例子中,遮光单元323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噪声感光单元3112上,以使噪声感光单元3112完全接收到不到光信号。噪声感光单元3112可以设置在感光单元311阵列的靠近边缘的区域,噪声感光单元3112也可以设置在与杂光感光单元3111相邻的区域,例如可以位于矩阵内的一列至三列,或者位于矩阵内的一行至三行,在此不作限制,图22所示的b区域内设置噪声感光单元3112,其中,b区域位于图22的感光单元311阵列的左起第二列及右起第二列上。
进一步地,由于噪声感光单元3112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噪声电信号,多个噪声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噪声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噪声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311及噪声感光单元3112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3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噪声感光单元3112。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3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噪声感光单元3112的区域(下称第三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三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3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三区域中的噪声感光单元3112产生的噪声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3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三区域中噪声感光单元3112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三区域中的多个噪声感光单元3112产生的多个噪声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噪声感光单元3112与感光单元311相距越近,噪声感光单元3112与感光单元311的温度也更相近,产生的噪声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路单元312包括感光电路单元3121及噪声电路单元3122,感光电路单元3121与感光单元311连接,噪声电路单元3122上未连接感光单元311。感光电路自身存在硬件噪声,该硬件噪声会导致电路噪声信号,电路噪声信号会影响最终传输到成像芯片300的电信号的强度,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电路噪声信号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本实施方式中,噪声电路单元3122上未连接感光单元311,噪声电路单元3122上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均是出于噪声电路单元3122自身的硬件噪声。噪声电路单元3122将该电路噪声信号传输至成像芯片300,成像芯片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电路噪声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多个电路单元312可以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噪声电路单元3122至少排列成完整的一行及完整的一列,以使噪声电路单元3122在任意一行及任意一列上均有分布,噪声电路单元3122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的样本更全面,依据该电路噪声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时,校正的效果更好。噪声电路单元3122也可以设置在多个电路单元312排成的阵列的边缘位置,或者靠近上述的杂光感光单元3111及噪声感光单元3112设置。噪声电路单元3122的分布范围可以覆盖完整的一列至五列,及覆盖完整的一行至五行,在此不作限制。如图22所示的例子中,感光层31的c区域内设置噪声电路单元3122,其中,c区域位于图22的电路单元312阵列的左起第三列、右起第三列、最上侧的一行及最下侧的一行上。
进一步地,由于噪声电路单元3122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多个电路噪声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电路噪声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311及噪声电路单元3122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3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噪声电路单元3122。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3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噪声电路单元3122的区域(下称第四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四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3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四区域中的噪声电路单元3122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3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四区域中噪声电路单元3122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四区域中的多个噪声电路单元3122产生的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
请参阅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感光单元311还包括多个红外感光单元3113,红外感光单元3113用于检测红外光。由于外界环境中存在红外光,而红外光可能会穿透某些物体进入显示装置100。例如,红外光可能会穿透用户的手指、穿过显示面71、通光孔3211及过光孔1521并被感光单元311接收到,而该部分红外光与用户的指纹并没有关联,该部分红外光(红外光信号)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会对成像芯片300进行成像时造成干扰。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红外光信号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
红外感光单元3113可仅接收红外光信号,并依据红外光信号产生红外电信号,其余感光单元311可同时接收红外光信号及可见光信号,并依据红外光信号及可见光信号产生成像电信号。红外电信号进一步传输至成像芯片300,成像芯片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红外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多个红外感光单元3113可以间隔分布,例如均匀分布在感光单元311阵列内,红外感光单元3113在感光单元311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较小,例如占1%、7%、10%等。请结合图20,当用户触摸到显示面71时,显示装置100可以感应到被触摸的位置,成像芯片300读取与被触摸的位置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红外感光单元3113产生的红外电信号,并依据该红外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
进一步地,由于红外感光单元3113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红外电信号,多个红外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红外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红外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311及红外感光单元3113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3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红外感光单元3113。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3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红外感光单元3113的区域(下称第五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五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3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3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五区域中的红外感光单元3113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3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五区域中红外感光单元3113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五区域中的多个红外感光单元3113产生的多个红外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红外感光单元3113与感光单元311相距越近,红外感光单元3113与感光单元311的接收到的红外光的量也更相近,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22,同一个感光层31上也可以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3111、噪声感光单元3112、噪声电路单元3122及红外感光单元3113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请参阅图2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多个感光单元311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311的有效工作时间交错分布。具体地,在制作时,可以先在第一基板13上制造显示驱动层1a,然后再在显示驱动层1a上制造感光层31。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311间隔设置。在阵列中,可能有多个感光单元311与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同时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311的有效工作时间交错分布。如图23所示的例子中,位于图23中最下方一行的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同时工作,且最下方一行的多个感光单元311同时工作,而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的工作时间与多个感光单元311的工作时间不交叉,减少感光单元311在工作时受到的显示驱动单元1a1的干扰,提高成像的准确性。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感光芯片300与驱动芯片可以通过覆晶薄膜技术(Chip On Film,COF)设置在同一个柔性电路板上,柔性电路板再邦定(bonding)到显示驱动层1a的引脚与感光层31的引脚上。而显示驱动层1a的引脚可以设置为一排,感光层31的引脚可以设置为另一排,柔性电路板与两排引脚同时邦定。
请参阅图27和图28,在另一个例子中,指纹识别模组20为电容指纹模组。电容指纹模组集成在显示装置100中。具体地,显示装置100包括盖板7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显示模组10和胶体50。显示模组1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盖板70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也即显示模组10的出光方向)设置。
盖板70用于保护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盖板70的材质可以为蓝宝石(Sapphire)、玻璃、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复合板中的任意一种。复合板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聚酰胺树脂(Polycarbonate,PC)。当盖板70的材质为蓝宝石时,盖板70的厚度可为0.2mm~0.5mm,其具有硬度高、强度高、砂纸跌落效果好(水泥地上能承受1.2m高度的跌落)、耐刮等优点。当盖板70的材质为PI或PET时,盖板70的厚度可为0.1mm~0.3mm,盖板70为柔性盖板,且具有砂纸跌落效果好等优点盖板70的材质为复合板时,盖板70的厚度为0.1mm~0.4mm,盖板70具有耐刮、韧性好等优点。盖板70包括相背的盖板出光面72和盖板背面73。盖板背面73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相对。请参阅图29,盖板背面73上可设置有油墨层87。油墨层13对可见光有较高的衰减率,例如可达到70%以上,使得用户在正常使用中,肉眼难以看到电子设备1000内被油墨覆盖的区域。油墨层87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油墨层87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使得显示装置100的厚度较薄,也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
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位于盖板70和显示模组10之间且覆盖显示模组10的显示面71,以感应触摸至盖板70的用户指纹。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可通过胶体50设置在盖板70上,具体设置在盖板背面73的一侧。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包括相背的传感器出光面41和传感器背面42。传感器出光面41与盖板70相对(具体与盖板背面73相对),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模组10相对。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可部分或全部覆盖整个显示面71,以较好地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功能。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厚度为0.3mm左右。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材质(也即后文的传感器基板48的材质)为玻璃或PI。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线路材质(即后文的传感器线路层49的材质)包括金属、氧化铟锡(Indium tinoxide,ITO)、或纳米银浆中的任意一种。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材质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线路材质可进行任意搭配。
请参阅图3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可包括像素传感器43、传感器板44、像素放大器45、输出线路46和电源47。像素传感器43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像素传感器43呈阵列分布。例如,在一个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内部,可包括100*100的像素传感器43,即10000个微型的像素传感器43。像素传感器43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一侧,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另一侧。像素放大器45用于放大像素传感器43的信号,并通过输出线路46输出。输出线路46可包括多条,每个像素传感器43对应一个像素放大器45,并对应一条输出线路46。电源47与传感器板44连接,用于施加电压以形成电场。电源47可以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也可以不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当电源47可以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时,电源47可通过焊接方式或贴合方式安装在传感器板44上。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还可以包括半导体衬底(图未示),此时,半导体衬底与传感器板44相对,半导体衬底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另一侧,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均设置在半导体衬底上。传感器板44的设置有像素传感器43的一侧作为传感器出光面41,半导体衬底所在的一侧作为传感器背面42。
当电子设备1000用于指纹识别时,用户的手指通过盖板70按压在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像素传感器43构成电容的一个极板,手指皮肤构成电容的另一个极板。由于手指表面存在波峰和波谷,波峰和波谷与对应的像素传感器43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形成的电容值大小也不同,根据该电容值的大小可以获得对应的指纹图像。
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不仅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用作显示模组10的触控模组60(图19所示)实现触控功能。也即是说,显示模组10无需另外设置触控模组60,通过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即可实现指纹识别和触控双重功能,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简单、厚度较薄、集成度高、成本较低、透光性也更好,还能减少显示装置100的连接端子的数量、体积和设计难度。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指纹识别功能与触控功能可以分时复用。当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不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当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用于实现触控功能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不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请参阅图27,显示装置100还可包括传感器芯片201(处理器300为多个时,传感器201为其中一个处理器300),传感器芯片201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连接。传感器芯片201用于读取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检测得到的电容值,然后根据该电容值形成指纹图像并进行指纹识别,从而实现指纹识别功能。或者,传感器芯片201用于读取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检测得到的电容值,然后根据该电容值判断触控点坐标、按压轨迹等,以实现触控功能。
请参阅图28,显示模组10通过胶体50设置在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具体设置在传感器背面42的一侧。显示模组10包括相背的显示装置正面102和显示装置背面103。显示装置正面102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相对(具体与传感器背面42相对)。显示模组10可以为硬屏或柔性屏。较佳地,当显示模组10为硬屏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材质为玻璃,成本较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线路材质包括金属、ITO、或纳米银浆中的任意一种。当显示模组10为柔性屏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材质为PI,以形成柔性传感器;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线路材质包括ITO或纳米银浆,以形成柔性线路。显示模组10可以为LCM显示屏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
胶体50用于粘合盖板7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采用胶体50粘合盖板70、全屏电容指纹传感器20和显示屏30,可以保证显示组件100的结构强度和指纹识别性能的可靠性。胶体50可以是光学胶,具体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PolyVinyl Butyral Film,PVB)、或DAF(Die attach film)中的任意一种。
请参阅图28,在一个实施例中,胶体50包括第一光学胶51和第二光学胶52。第一光学胶51用于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第二光学胶52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装置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第二光学胶52和显示模组10依次堆叠设置。
第一光学胶51可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具体地,将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第一光学胶51涂覆盖板70的整面或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整面,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不存在空气层。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使得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粘合更为牢固,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相对于盖板70的位置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进行指纹识别的可靠性,另外,也可以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的几率。第一光学胶51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一光学胶51为OCA时,第一光学胶51较软,贴合加工工艺简单,且当用户的手指按压在盖板70上时,第一光学胶51能够对盖板70和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第一光学胶51为PVB时,第一光学胶51的粘合效果较强,有利于保证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当第一光学胶51为DAF时,可以减少贴合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问题,有利于提高贴合良率,以及提高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的平整度。当第一光学胶51为OCA、PVB、或DAF时,第一光学胶51的厚度均为0.05mm~0.15mm。
第二光学胶52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
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即是: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第二光学胶52涂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整面或显示模组10的整面,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不存在空气层。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使得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粘合更为牢固,显示模组10相对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位置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显示区域与指纹识别区域的一致性,另外,也可以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几率。
请参阅图31,采用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即是: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的边框部分或边缘部分黏贴在一起,第二光学胶52涂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四周或显示模组10的四周(周围一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可存在空气层。当然,也可采用某些透明材料(如PET,PET成本比光学胶更低)来填充该空气层,以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并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几率。采用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使得第二光学胶52的使用面积较小,有利于节省成本,且贴合良率更高。另外,当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发生损坏时,可以很容易地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从显示模组10上拆卸下来,进行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更换,而无需将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都进行更换;或者,当显示模组10发生损坏时,可以很容易地将显示模组10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拆卸下来,进行显示模组10的更换,而无需将显示模组10和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都进行更换。
第二光学胶52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二光学胶52为OCA时,第二光学胶52较软,贴合加工工艺简单,且当用户的手指按压在盖板70上时,第二光学胶52能够对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第二光学胶52为PVB时,第二光学胶52的粘合效果较强,有利于保证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当第二光学胶52为DAF时,可以减少贴合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问题,有利于提高贴合良率,以及提高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平整度。当第二光学胶52为OCA、PVB、或DAF时,第二光学胶52的厚度均为0.05mm~0.15mm。
请参阅图32,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补强层83,补强层83位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之间,具体位于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面71之间。补强层83包括相背的补强出光面831和补强背面832。补强出光面831与传感器背面42相对,补强背面832与显示装置正面102相对。补强层83与盖板70形成双层盖板结构。补强层83可以在盖板70的厚度只有0.3mm或更薄的情况下,加强整个显示装置100的强度,减少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1000由于受到冲击或撞击导致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失效的概率。补强层83的材质可以为蓝宝石、玻璃、PI、PET、或复合板中的任意一种。补强层83的厚度为0.1mm~0.5mm。
当显示装置100包括补强层83时,胶体50用于粘合盖板70、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补强层83和显示模组10。请参阅图32,在一个实施例中,胶体50包括第一光学胶51、第三光学胶53和第四光学胶54。第一光学胶51用于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第三光学胶53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补强层83,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补强出光面831。第四光学胶54用于粘合补强层83与显示模组10,具体粘合补强背面832与显示装置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着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第三光学胶53、补强层83、第四光学胶54和显示模组10依次堆叠设置,即原有的第二光学胶52被第三光学胶53和第四光学胶54取代,并增加了设置在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补强层83。第三光学胶53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补强层83,第四光学胶54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补强层83与显示模组10。第三光学胶53和第四光学胶54均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三光学胶53和第四光学胶54的厚度可均为0.05mm~0.15mm。
请参阅图3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还可包括偏光片84。偏光片84通过胶体50设置在盖板70上,具体设置在盖板背面73的一侧。偏光片84位于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具体位于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之间。偏光片84包括相背的偏光出光面841和偏光背面842。偏光出光面841与盖板背面73相对,偏光背面842与传感器出光面41相对。偏光片84的厚度可为100μm~150μm。在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增设一层偏光片84,可以减小外界光线由盖板70入射至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的入射光的亮度,从而减少因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金属网格走线反射而导致的显示装置100外观出现一定角度的异色现象(如呈现土黄色的现象)。
偏光片84可为圆偏光片。偏光片84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保护膜、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功能膜、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膜、光板TAC膜、压敏胶和离型膜。其中,可以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一些工艺处理,从而达到相应的附加功能。例如,可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防眩处理(AG)、防眩+低反射处理(AG+LR)、透明硬化+低反射处理(CHC+LR)、透明硬化处理(CHC)、防反射处理(AR)等。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可满足电子设备1000不同的应用需求。本申请实施方式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防反射处理,使得TAC功能膜具有防反射功能(利用干涉效应使膜的前后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相互消除以减少反射),以减少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产生的反射光,从而进一步减轻显示装置100在特定角度下由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金属网格线路反射导致的呈现土黄色的现象。
由于偏光片84会减小显示模组10的亮度,因此可将显示模组10中原有的偏光片取消。具体地,请参阅图34的(1),当显示模组10为LCM显示屏时,LCM显示屏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液晶层14、彩色滤光片层17(包括图19所示的第二基板15及设置在第二基板15上的显示单元151)和第二偏光层16,则可以将第二偏光层16取消,即LCM显示屏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液晶层14和彩色滤光片层17(如图34的(2)所示),偏光片84可作为LCM显示屏中的第二偏光层16。请参阅图35的(1),当显示模组10为OLED显示屏时,OLED显示屏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玻璃TFT基板181、有机发光二极管182、封装玻璃183和OLED偏光片184,则可以将OLED偏光片184取消,即OLED显示屏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玻璃TFT基板181、有机发光二极管182和封装玻璃183(如图35的(2)所示),偏光片84可作为OLED显示屏中的OLED偏光片184。
当显示装置100包括偏光片84时,胶体50用于粘合盖板70、偏光片84、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请参阅图33,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胶体50包括第一光学胶51和第二光学胶52时,第一光学胶51用于粘合盖板70与偏光片84,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偏光出光面841。第二光学胶52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装置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着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偏光片84、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第二光学胶52和显示模组10依次堆叠设置。第一光学胶51可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偏光片84。第二光学胶52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
请参阅图3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还可包括防反光膜85。防反光膜85位于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之间,具体位于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之间。防反光膜85包括相背的防反光出光面851和防反光背面852。防反光出光面851与盖板背面73相对,防反光背面852与传感器出光面41相对。防反光膜85的厚度为200nm~300nm。防反光膜85又称之为抗反射膜、减反射增透膜、AR(Anti-Refletance)膜等。防反光膜85是通过溅射工艺在基片上镀多层复合光学膜形成,其采用低折射率(L)和高折射率(H)材料交替形成膜堆,通过膜层设计和膜厚控制,利用干涉效应减少基片表面反射。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基片可以是盖板70或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具体地,防反光膜85可以形成在盖板背面73(图未示),或者形成在传感器出光面41(如图36所示)。在盖板背面73或传感器出光面41形成防反光膜85,可以减少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产生的反射光,使得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上金属网格线路反光导致的显示模组10侧边发黄现象减轻,提高外观显示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眩光的作用,在强光作用下,用户能够更清晰的看清显示模组10显示的影像。
请参阅图28和图3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100还可包括高阻抗膜86。此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包括沿显示装置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传感器基板48和传感器线路层49(即前述金属网格走线)。传感器线路层49设置在传感器基板48上,传感器线路层49用于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检测电容值以获取指纹图像。高阻抗膜86位于传感器线路层49与传感器基板48之间。请结合图38,在一个例子中,高阻抗膜86可开设有通孔,以便于传感器线路层49穿过通孔形成在传感器基板48上。高阻抗膜86包括相背的高阻抗出光面861和高阻抗背面862。高阻抗出光面861与传感器线路层49相对,高阻抗背面861与传感器基板48相对。高阻抗膜86的厚度为20nm~60nm。高阻抗膜86的成分为氧化石墨、氧化锡、表面活性剂和交联剂的混合物。在传感器线路层49与传感器基板48之间增加一层高阻抗膜86,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由于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显示模组10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影响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和显示模组10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与图30所示的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可以是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当其为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时,传感器基板48可相当于传感器板44,传感器线路层49可相当于像素传感器43、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或者当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还包括半导体衬底时,传感器基板48可相当于半导体衬底,传感器线路层49可相当于像素传感器43、传感器板44、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当然,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40也可无需包括像素放大器45,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3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00。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00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所述的控制方法。
例如,请结合图1,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以下步骤:011:获取电子设备1000的使用姿态;012:判断使用姿态是否满足预定条件;013:在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014:在使用姿态满足预定条件时,指纹识别模20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
再例如,请结合图8,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以下步骤:0141:获取手指触摸指纹识别区域712的触摸面积;0142:判断触摸面积是否大于预设面积;在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处于非工作状态;在触摸面积小于预设面积时,指纹识别模组20获取指纹图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控制方法,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内,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
在所述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包括:
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控点;
根据所述触控点判断所述手指是否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且所述手指每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
若否,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若是,则判断所述手指每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
若否,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若是,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包括:
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
在所述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触摸面积小于所述预设面积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包括边缘区域及除所述边缘区域以外的非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侧的边缘;在所述触摸面积小于所述预设面积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包括:
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边缘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非边缘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包括中心区域及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非中心区域;所述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包括:
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中心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非中心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所述指纹图像,所述第二响应时间段大于所述第一响应时间段。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基板、感光层、液晶层、第二基板及多个准直单元;所述感光层包括多个感光单元;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多个显示单元及位于多个所述显示单元之间的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上开设有过光孔;所述准直单元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及所述过光孔均对准所述感光单元;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包括:
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以形成成像电信号,所述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所述通光孔及所述过光孔后,到达所述感光层;
获取所述显示装置内的噪声信号;和
根据所述成像电信号及所述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对应在所述显示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区域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内;和
姿态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的使用姿态;
在所述使用姿态不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使用姿态满足所述预定条件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用户的手指的指纹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用于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控点;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触控点判断所述手指是否在预定时段内多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且所述手指每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均位于当前范围内;
若否,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若是,则所述处理器判断所述手指每次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是否均小于预设面积;
若否,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若是,则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用于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面积;
在所述触摸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触摸面积小于所述预设面积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包括边缘区域及除所述边缘区域以外的非边缘区域,所述边缘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至少一侧的边缘;
所述触控模组还用于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边缘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处于所述非工作状态;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非边缘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包括中心区域及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非中心区域;
所述触控模组还用于获取所述手指触摸所述指纹识别区域的触摸位置;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中心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在第一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在所述触摸位置位于所述非中心区域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在第二响应时间段后获取所述指纹图像,所述第二响应时间段大于所述第一响应时间段。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基板、感光层、液晶层、第二基板及多个准直单元;所述感光层包括多个感光单元;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多个显示单元及位于多个所述显示单元之间的遮光件,所述遮光件上开设有过光孔;所述准直单元开设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及所述过光孔均对准所述感光单元;
所述感光层用于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以形成成像电信号,所述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所述通光孔及所述过光孔后,到达所述感光层;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噪声获取电路,所述噪声获取电路用于获取所述显示装置内的噪声信号;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成像电信号及所述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指纹图像。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模组及盖板,所述电容式指纹传感器膜片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且覆盖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面。
14.一种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1910563691.9A 2019-06-26 2019-06-26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2761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3691.9A CN110276188B (zh) 2019-06-26 2019-06-26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3691.9A CN110276188B (zh) 2019-06-26 2019-06-26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6188A true CN110276188A (zh) 2019-09-24
CN110276188B CN110276188B (zh) 2021-05-25

Family

ID=67962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63691.9A Active CN110276188B (zh) 2019-06-26 2019-06-26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7618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02463A (ko) * 2003-06-30 2005-01-07 (주)모비솔 지문 인증방법 및 그 지문 인증기능을 구비한 포인팅 장치
CN106157891A (zh) * 2016-08-15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纹路识别显示装置
CN106773219A (zh) * 2017-02-07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656665A (zh) * 2016-07-25 2018-02-02 印象认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显示屏的指纹采集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064370A (zh) * 2017-11-27 2018-05-2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及显示方法、终端
CN108363914A (zh) * 2018-01-31 2018-08-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解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537096A (zh) * 2017-03-06 2018-09-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指纹采集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02463A (ko) * 2003-06-30 2005-01-07 (주)모비솔 지문 인증방법 및 그 지문 인증기능을 구비한 포인팅 장치
CN107656665A (zh) * 2016-07-25 2018-02-02 印象认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显示屏的指纹采集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157891A (zh) * 2016-08-15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纹路识别显示装置
CN106773219A (zh) * 2017-02-07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537096A (zh) * 2017-03-06 2018-09-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指纹采集位置的提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064370A (zh) * 2017-11-27 2018-05-22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及显示方法、终端
CN108363914A (zh) * 2018-01-31 2018-08-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解锁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6188B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5823B2 (en) Under-scre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276187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63747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335740B2 (en) Display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assembly
CN108288018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EP3842991B1 (en) Optical fingerprint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286717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TW201337687A (zh) 使用平面式透明薄片的光學觸控螢幕系統及方法
KR20190053732A (ko) 지문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373436B2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496184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286793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9496385U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508590A (zh) 光学指纹识别组件和电子装置
CN111312793B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1051710A1 (zh) 指纹感测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0263727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0290243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0276186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87908A (zh) 校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Izadi et al. Thinsight: a thin form-factor interactive surface technology
CN108694360A (zh) 指纹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503039A (zh) 指纹传感器、显示组件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286716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CN110278299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图像获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