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6385U -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6385U
CN209496385U CN201920321342.1U CN201920321342U CN209496385U CN 209496385 U CN209496385 U CN 209496385U CN 201920321342 U CN201920321342 U CN 201920321342U CN 209496385 U CN209496385 U CN 209496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ignal
light
identification device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ha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13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思超
谢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815722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09496385(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213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6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6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6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mage Input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LCD背光模组对指纹光学成像产生影响的问题,提高指纹成像质量。该屏下指纹识别的装置适用于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包括:微透镜阵列,用于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下方;至少一阻光层,设置于所述微透镜阵列下方,其中,所述阻光层设置有多个通光小孔;光检测阵列,设置于所述阻光层下方;其中,所述微透镜阵列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且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传输至所述阻光层的阻光区域,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

Description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屏下指纹识别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在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手机屏幕根据光源的种类,主要分为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屏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其中,由于OLED屏自身具备透光特性,OLED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可以接收OLED屏自身发出的经过手指反射后形成的反射光检测指纹。而LCD屏通过背光模组提供光源,背光模组中各种膜层结构会对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光学成像有严重干扰,无法达到商用标准。
因此,如何提升LCD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性能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LCD背光模组对指纹光学成像产生影响的问题,提高指纹成像质量。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适用于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包括:
微透镜阵列,用于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下方;
至少一阻光层,设置于所述微透镜阵列下方,其中,所述阻光层设置有多个通光小孔;
光检测阵列,设置于所述阻光层下方;
其中,所述微透镜阵列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且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阻光层的阻光区域,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微透镜阵列以及阻光层和多个通光小孔,将特定方向的光信号传输至光检测阵列以进行光学指纹采集,而非特定方向的光信号被阻光层阻挡,能够减少经过背光模组后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对指纹图像识别的干扰,提高指纹成像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的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主光信号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其中,所述主光信号为光源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的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还包括非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或第二棱镜膜侧面的光信号;
其中,所述非主光信号为光源非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的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所述光检测阵列包括多个像素单元;
其中,所述多个微透镜中的第一微透镜用于将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上方的第一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对应的第一通光小孔,将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上方的第二光信号汇聚至所述阻光层的阻光区域,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对应的第一像素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光小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所述第一通光小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为上表面是球面或者非球面的多边形微透镜或者圆形微透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光小孔为圆形小孔或多边形小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阻光层封装在所述光检测阵列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阻光层包括第一阻光层和第二阻光层,所述第一阻光层位于所述第二阻光层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光层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阻光层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光层的通光小孔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阻光层的通光小孔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阻光层还包括第三阻光层,所述第三阻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阻光层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
滤波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光检测阵列之间的光路中,用于滤掉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
透明介质层,用于传输所述光信号,设置于以下至少一处:
所述微透镜阵列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所述通光小孔内、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或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与所述光检测阵列之间。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包括红外光源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
其中,所述红外光源用于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提供红外激励光,所述红外激励光照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所述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区域;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激励光为所述红外光源主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边缘的非显示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红外光透过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液晶显示屏之间,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液晶显示屏以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包括背光模组,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下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红外光源,用于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提供红外激励光,所述红外激励光照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所述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区域;
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激励光为所述红外光源主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边缘的非显示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红外光透过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液晶显示屏之间,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适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智能终端步入全面屏时代,电子设备正面指纹采集区域受到全面屏的挤压,因此屏下(Under-display或者Under-screen)指纹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是指将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比如指纹识别模组)安装在显示屏下方,从而实现在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内部进行指纹识别操作,不需要在电子设备正面除显示区域外的区域设置指纹采集区域。
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包括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技术、屏下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或者其他类型的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以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技术为例,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技术使用从设备显示组件的顶面返回的光来进行指纹感应和其他感应操作。所述返回的光携带与所述顶面接触的物体(例如手指)的信息,通过捕获和检测所述返回的光实现位于显示屏幕下方的特定光学传感器模块。所述特定光学传感器模块的设计可以为通过恰当地配置用于捕获和检测返回的光的光学元件来实现期望的光学成像。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更具体地,可以应用于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游戏设备等便携式或移动计算设备,以及电子数据库、汽车、银行自动柜员机(automated teller machine,ATM)等其他电子设备,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除了可以进行指纹识别外,还可以进行其他生物特征识别,例如,活体识别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显示屏10和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其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设置在所述显示屏10下方的局部区域。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包括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光学指纹传感器具有多个像素单元401的光检测阵列400,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所在区域或者其感应区域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如图1所示,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位于所述显示屏10的显示区域之中。在一种替代实施例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所述显示屏10的侧面或者所述电子设备1的边缘非透光区域,并通过光路设计来将所述显示屏10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的光信号导引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从而使得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实际上位于所述显示屏10的显示区域。
应当理解,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可以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感应阵列的面积不同,例如通过例如透镜成像的光路设计、反射式折叠光路设计或者其他光线汇聚或者反射等光路设计,可以使得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大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感应阵列的面积。在其他替代实现方式中,如果采用例如光线准直方式进行光路引导,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也可以设计成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感应阵列的面积基本一致。
因此,使用者在需要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解锁或者其他指纹验证的时候,只需要将手指按压在位于所述显示屏1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便可以实现指纹输入。由于指纹检测可以在屏下实现,因此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1无需其正面专门预留空间来设置指纹按键(比如Home键),从而可以采用全面屏方案,即所述显示屏10的显示区域可以基本扩展到整个电子设备1的正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包括光学组件30和光检测部分40,所述光检测部分40包括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以及与所述光检测阵列电性连接的读取电路及其他辅助电路,其可以在通过半导体工艺制作在一个芯片(Die),比如光学成像芯片或者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感应阵列具体为光探测器(Photo detector)阵列,其包括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光探测器,所述光探测器可以作为如上所述的像素单元;所述光学组件30可以设置在所述光检测部分40的感应阵列的上方。
在具体实现上,所述光学组件30可以与所述光检测部分40封装在同一个光学指纹部件。比如,所述光学组件30可以与所述光检测部分40封装在同一个光学指纹芯片,也可以将所述光学组件30设置在所述光检测部分40所在的芯片外部,比如将所述光学组件30贴合在所述芯片上方,或者将所述光学组件30的部分元件集成在上述芯片之中。
应当理解的是,在具体实现上,所述电子设备1还包括透明保护盖板130,所述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其位于所述显示屏10的上方并覆盖所述电子设备1的正面。因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谓的手指按压在所述显示屏10实际上是指按压在所述显示屏10上方的盖板或者覆盖所述盖板的保护层表面。
另一方面,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仅包括一个光学指纹传感器,此时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较小且位置固定,因此用户在进行指纹输入时需要将手指按压到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的特定位置,否则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能无法采集到指纹图像而造成用户体验不佳。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具体包括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可以通过拼接方式并排设置在所述显示屏10的下方,且所述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的感应区域共同构成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也即是说,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可以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分别对应于其中一个光学指纹传感器的感应区域,从而将所述光学指纹模组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可以扩展到所述显示屏的下半部分的主要区域,即扩展到手指惯常按压区域,从而实现盲按式指纹输入操作。可替代地,当所述光学指纹传感器数量足够时,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还可以扩展到半个显示区域甚至整个显示区域,从而实现半屏或者全屏指纹检测。
应当理解,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下方还可以设置有电路板150,比如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通过背胶粘接在所述电路板150上,并通过焊盘及金属线焊接与所述电路板150实现电性连接。光学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通过电路板150实现与其他外围电路或者电子设备1的其他元件的电性互连和信号传输。比如,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通过电路板150接收电子设备1的处理单元的控制信号,并且还可以通过电路板150将来自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指纹检测信号输出给电子设备1的处理单元或者控制单元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指纹装置也可以称为光学指纹识别模组、指纹识别装置、指纹识别模组、指纹模组、指纹采集装置等,上述术语可相互替换。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显示屏10为具有自发光显示单元的显示屏时,比如OLED显示屏或者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屏。以采用OLED显示屏为例,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利用所述OLED显示屏10位于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的显示单元(即OLED光源)来作为光学指纹检测的激励光源。显示屏10向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上方的目标手指140发出一束光,该光在手指140的表面发生反射形成反射光或者经过所述手指140内部散射而形成散射光,在相关专利申请中,为便于描述,上述反射光和散射光统称为反射光。由于指纹的嵴(ridge)与峪(vally)对于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因此,来自指纹嵴的反射光和来自指纹峪的反射光具有不同的光强,反射光经过光学组件30后,被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中的光检测阵列400所接收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即指纹检测信号;基于所述指纹检测信号便可以获得指纹图像数据,并且可以进一步进行指纹匹配验证,从而在所述电子设备1实现光学指纹识别功能。
而当所述显示屏10为不具有自发光显示单元的显示屏时,比如液晶显示屏或者其他的被动发光显示屏,需要采用背光模组作为显示屏10的光源。以应用在具有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屏为例,为支持液晶显示屏的屏下指纹检测,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屏10包括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20,所述背光模组用于向所述液晶面板发出光信号,所述液晶面板110包括液晶层以及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液晶的偏转以透过光信号。所述电子设备1还可以包括用于光学指纹检测的激励光源160,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20下方,当手指140按压在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时,激励光源160向所述指纹检测区域103上方的目标手指140发出激励光111,该激励光111在手指140的表面发生反射形成指纹嵴141的第一反射光151和指纹峪142的第二反射光152,第一反射光151和第二反射光152需经过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20后,再经过光学组件30后,被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中的光检测阵列400所接收并转换为指纹检测信号。
在此过程中,由于背光模组120中存在棱镜膜等膜层,棱镜膜对经过手指反射形成第三反射光153进行了折射,如图2所示,第三反射光153为垂直照射在所述背光模组120的光线,所述第三反射光153被折射为方向不同的第一折射光161和第二折射光162,所述第一折射光线161和第二折射光162被光检测部分40中不同区域的两个第一接收像素单元411和第三接收像素单元413同时接收,且对应于所述第三反射光153的第二接收像素单元412无法接收到光信号,因此,所述光检测部分40检测得到的指纹图像中心会形成一个暗条以及部分区域会产生重影,导致严重的视场损失和畸变。
以下,结合图3至图6,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能够接收经过LCD背光模组后特定方向范围的光线,提升LCD屏下指纹识别的成像质量。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示意性结构图,适用于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
如图3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可以包括:
微透镜阵列200,用于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120下方;
至少一阻光层300,设置于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下方,其中,所述阻光层300设置有多个通光小孔310;
光检测阵列400,设置于所述阻光层300下方;
其中,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的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310,且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传输至所述阻光层300的阻光区域,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多个通光小孔310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400。
具体地,该特定方向光信号和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为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的光信号。
可选地,图1中的光学组件30可以包括上述微透镜阵列200以及阻光层300。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特定方向的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与特定方向光信号方向不同的光信号的集合。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垂直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入射的光信号,或者如图3所示,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非垂直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入射的第一特定角度光信号101。
可选地,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非特定方向的光信号,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包括非垂直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入射的第二特定角度光信号102。
具体的,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为干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进行光学指纹成像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中棱镜膜121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的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20包括棱镜膜121,所述棱镜膜121包括多个棱镜膜单元,其表面由第一棱镜膜侧面122和第二棱镜膜侧面123组成。每个棱镜膜单元包括对应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单元和第二棱镜膜侧面单元。可选地,多个第一棱镜膜侧面单元相互平行,多个第二棱镜膜侧面单元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主光信号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其中,所述主光信号为光源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光信号。光源主光信号为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的光信号。例如,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为光源中心与光源目标中心的连线方向,光源主光信号为与光源中心到目标中心连线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可选地,光源设置于手指斜下方,光源斜方向照射手指表面,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为光源中心与手指表面中心连线的发光方向,光源主光信号为与光源中心到手指表面中心连线方向相同的光信号。主光信号为非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入射的光信号。
可选地,光源设置于手指正下方,光源正面照射手指表面,光源中心与手指表面中心连线垂直于手指表面,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为垂直于手指表面的发光方向。光源主光信号为垂直于手指表面发射的光信号,主光信号为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入射的光信号。
例如,如图4所示,主光信号201为经过手指反射的一束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20入射的光信号,所述主光信号201在第一棱镜膜侧面122发生折射产生第一折射光信号202,在第二棱镜膜侧面123发生折射产生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与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或者,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与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还可以包括多个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中棱镜膜121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的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例如,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主光信号和非主光信号在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122或者在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123折射的光信号,所述非主光信号为光源非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光信号。其中,所述光源非主光信号为与所述光源主光信号方向不同的光信号。可选地,所述非主光信号与所述主光信号的方向相近,例如,所述非主光信号包括与所述主光信号的方向角度之差在±1°以内的光信号。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能够通过所述阻光层300上的通光小孔被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接收。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被阻光层300上的阻光区域所阻挡,无法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经过棱镜膜121第一棱镜膜侧面122折射的第一折射光信号202和第二棱镜膜侧面123折射的第二折射光信号203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122和第二棱镜膜侧面123之间的夹角有关。
应理解,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多层所述棱镜膜,虽然以上以一层棱镜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一层棱镜膜。对于多层棱镜膜的情况,每层棱镜膜都适用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
可选地,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的上表面均为聚光区域,所述聚光区域覆盖所述光检测阵列400的感光区域。具体地,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的上表面为多个球面或非球面拼接而成的阵列,所有区域均为曲面且不包括平面,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的上表面上所有区域均能对光线进行汇聚。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中的感光区域为可以接收光信号的区域,例如光检测阵列400为光电传感器中的像素阵列,则光检测阵列400的感光区域即为光电传感器中的像素阵列区域。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微透镜阵列200包括多个微透镜,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微透镜中的第一微透镜210用于将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上方的第一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对应的第一通光小孔310,将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第二光信号汇聚至所述阻光层300的阻光区域,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传输至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对应的第一像素单元410。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光信号为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第一微透镜210将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汇聚至第一通光小孔310,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通过第一通光小孔310传输至第一像素单元410。所述第二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与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第一微透镜210将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汇聚至阻光层300的阻光区域,第二折射光信号203被阻光层300阻挡,不能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可选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的表面可以为球面或者非球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为多边形透镜,例如正方形透镜或者六边形透镜,可选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也可以为圆形透镜。优选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为四边形透镜,该四边形透镜为上表面为球面,下表面为四边形的微透镜。
可选地,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200的材料为透明介质,该透明介质的光透过率大于99%,例如树脂等。
应理解,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为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中多个微透镜的任意一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位于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应理解,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中多个微透镜可以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的形状大小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多个微透镜的形状大小不做限定。
可选地,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中多个微透镜中的每一个微透镜均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相同,例如,微透镜阵列200中每一个微透镜均为四边形微透镜,所述多个四边形微透镜在水平面上呈阵列排列。此外微透镜阵列200中每一个微透镜还可以为圆形微透镜或者其它多边形微透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阻光层300上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所述阻光层300用于阻挡环境光、杂散光等干扰指纹检测的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
例如,所述阻光层300对特定波段(比如可见光或者610nm以上波段)的光的透过率小于20%,避免相应的光通过。可选地,所述阻光层300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和/或黑色不透光材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为圆形小孔,直径小于10μm,以便进行光学成像,并且可以通过减小通光小孔的尺寸,提高光学成像的分辨率,从而提高指纹图像的分辨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直径大于一定阈值,以便通过足够的单位光信号进行成像,提高成像质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形状还可以为多边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所述阻光层300上每个通光小孔的形状大小可以与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相同或者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所述阻光层300上每个通光小孔与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形状大小相同,多个通光小孔的位置呈阵列排布,每个通光小孔对应一个微透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阻光层300上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400,而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被所述阻光层300上的阻光区域阻挡,不能被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接收,所述光检测阵列400用于接收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可选地,所述光检测阵列还对该电信号处理得到指纹图像信号。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光检测阵列400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中包括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对应的第一像素单元410,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
可选地,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光信号处理得到第一指纹图像电信号,该第一指纹图像电信号为指纹图像中一个单元像素。
可选地,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可以采用光电二极管(photo diode)、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等器件。可选地,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对于特定波长光具有较高的光灵敏度和较高的量子效率,以便于检测相应波长的光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的形状还可以为多边形,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像素单元410的形状不做限定。
应理解,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上每个像素单元的形状大小可以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相同或者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为四边形,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中每个像素单元可以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相同,均为四边形,呈阵列排布,每个像素单元对应一个第一微透镜。
可选地,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在光电传感器中,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为所述光电传感器中多个的像素单元,具体地,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可以为独立封装的光电传感器芯片。
可选地,所述阻光层300可以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一起封装在光电传感器芯片中,具体的,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包括采用半导体工艺制备的光电传感器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阻光层300可以采用微纳加工工艺或者纳米印刷工艺在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多个像素单元上进行制备,例如,采用微纳加工工艺,通过原子层沉积、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镀膜、离子束镀膜等方法在在多个像素单元上方制备一层非透光材料薄膜,再进行小孔图形光刻和刻蚀,形成多个通光小孔。可选地,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与所述阻光层之间通过透明介质层进行隔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可选地,其中,第一微透镜210的中心为其最大截面的中心,例如,当第一微透镜210为上表面为球面,下表面为四边形的四边形微透镜时,第一微透镜210的中心为下表面四边形的中心。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光信号为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以及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在此情况下,通过分别调整第一微透镜210,第一通光小孔310以及第一像素单元410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将其上方第一光信号汇聚于所述第一通光小孔310,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0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且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第二光信号被阻光层300阻挡,实现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选择接收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特定方向的光信号,避免了接收第二光信号对指纹图像成像造成干扰。
可选地,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中每一个微透镜都包含对应的通光小孔以及像素单元,且每一个微透镜与其对应的通光小孔和像素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与其对应的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0和第一像素单元410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微透镜阵列200将经过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的光信号汇聚至多个通光小孔,并使特定方向的光信号通过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以进行光学指纹采集,非特定方向的光信号被阻光层300阻挡,能够解决LCD背光模组对于指纹光学成像的影响,提高指纹成像质量。
可选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包括2层阻光层。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包括所述第一阻光层301和第二阻光层302,所述第一阻光层301设置于所述第二阻光层302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微透镜阵列200可以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的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阻光层301或者第二阻光层302上的多个通光小孔。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的多个通光小孔以及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的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所述微透镜阵列200还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阻光层301和第二阻光层302的阻光区域,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无法通过所述第一阻光层301和第二阻光层302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可选地,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一个棱镜膜侧面的光信号;还包括非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或第二棱镜膜侧面的光信号。
例如,如图5所示,非主光信号211为非垂直于背光模组120入射的光信号,所述非主光信号211在第一棱镜膜侧面122发生折射产生第三折射光信号212。特定方向光信号为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与主光信号201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122折射的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与主光信号201经过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123折射的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以及与非主光信号211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122折射的第三折射光信号21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还可以包括与所述非主光信号211经过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123折射的折射光信号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多个通光小孔中包括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多个通光小孔中包括与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对应的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上述第一通光小孔310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对应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
具体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将来自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特定方向光信号中的第一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或者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中,将来自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中的第二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阻光层301或者第二阻光层302的阻光区域。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
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光信号为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第一微透镜210将第一折射光信号202汇聚至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或者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通过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传输至第一像素单元410。所述第二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与所述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以及与所述第三折射光信号21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第一微透镜210将第二折射光信号203汇聚至第一阻光层301上,第二折射光信号203被第一阻光层301阻挡,不能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将所述第三折射光信号212汇聚至第二阻光层302上,第三折射光信号212被第二阻光层302阻挡,不能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为圆形小孔,直径小于10μm,以便进行光学成像。可选地,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直径大于一定阈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形状还可以为多边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均为圆形小孔,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的通光小孔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阻光层302的通光小孔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折射光信号202的方向相近。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调整第一微透镜210、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以及第一像素单元410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将特定方向的第一光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阻挡非特定方向的光信号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从而进一步减少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对指纹图像识别的干扰,提高指纹成像质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每个通光小孔的形状大小与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形状大小相同,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每个通光小孔的形状大小与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形状大小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每个通光小孔与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与其对应的通光小孔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和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
应理解,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形状可以与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形状相同或者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应理解,虽然以上以两层阻光层的设计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两层阻光层。对于多于两层阻光层的情况,每两层阻光层之间可以采用以上描述的两层阻光层的设计。
可选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的装置20还包括:
滤波层500,用于滤掉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即指纹图像采集所需波段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滤波层50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20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之间的光路中。
可选地,所述滤波层500的下表面通过粘接层与所述微透镜阵列200的上表面完全贴合,滤波层500与微透镜阵列200之间没有空气层。可选地,所述粘接层可以为低折射率胶,该低折射率胶的折射率小于1.25。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滤波层500还可以通过低折射率胶或者其它固定装置固定在微透镜阵列200的上方,滤波层500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200的上表面存在一定的空气间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层500可以为可见光滤光片,具体可以用于过滤掉可见光波长,例如,用于图像显示的可见光等。所述滤光片具体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学过滤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光学过滤器可以配置为例如带通过滤器,以滤除可见光光源发射的光,同时不滤除红外光信号。所述一个或多个光学过滤器可以实现为例如光学过滤涂层,该光学过滤涂层形成在一个或多个连续界面上,或可以实现为一个或多个离散的界面上。
应理解,所述滤波层500可以制作在任何光学部件的表面上,或者沿着到经由手指反射形成的反射光至光检测阵列300的光学路径上。图5仅以所述滤波层500设置在背光模组120和微透镜阵列200之间为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所述滤波层500还可以设置背光模组120中。
可选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包括:透明介质层,用于传输所述光信号,设置于以下至少一处:
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所述通光小孔内、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或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与所述光检测阵列之间。
可选地,如图5所示,透明介质层600包括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所述第二透明介质层620,以及第三透明介质层630。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设置于所述微透镜阵列200与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多个通光小孔内;所述第二透明介质层620设置于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与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多个通光小孔内;所述第三透明介质层630设置于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连接所述微透镜阵列200和所述第一阻光层301,所述第二透明介质层620连接所述第一阻光层301和所述第二阻光层302,所述第三透明介质层630连接所述第二阻光层302和所述光检测阵列400。
可选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第二透明介质层620以及第三透明介质层630为有机透明介质材料或者无机透明介质材料,例如树脂或氧化硅。
可选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第二透明介质层620以及第三透明介质层630的透明介质材料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为光电传感器芯片,所述透明介质层600为树脂,涂覆在所述光检测芯片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透明介质层600为氧化硅,设置在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中多个像素单元上方,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一起封装在光电传感器芯片中,具体的,可以采用蒸镀工艺在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多个像素单元上进行镀膜形成所述透明介质层600,例如,通过原子层沉积、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镀膜、离子束镀膜等方法在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多个像素单元上方制备氧化硅透明介质层。
具体的,所述阻光层300以及所述透明介质层600均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封装在光电传感器中,首先在所述光电传感器的多个像素单元上方镀膜形成透明介质层600,然后在所述透明介质层上方制备阻光层300。
可选地,所述透明介质层600中的一层或多层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封装在一起。
可选地,与所述光检测阵列400一起封装在光电传感器芯片中的透明介质层为无机材料。
应理解,虽然以上以两层阻光层情况下的透明介质层的设计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两层阻光层。对于多于两层阻光层的情况,每两层阻光层之间可以采用以上描述的两层阻光层的透明介质层的设计。
可选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包括3层阻光层。例如,如图6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包括所述第三阻光层303,所述第三阻光层303设置于所述第一阻光层301的上方。
例如,如图6所示,非主光信号221为非垂直于背光模组120入射的光信号,所述非主光信号221在第二棱镜膜侧面123发生折射产生第四折射光信号222。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还包括与非主光信号221经过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123折射的第四折射光信号22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三阻光层303上多个通光小孔中包括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通光小孔310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以及所述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所述第三对应通光小孔同样对应于所述第一微透镜210。
具体地,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将来自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特定方向光信号中的第一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或者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中,将来自所述第一微透镜210上方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中的第二光信号汇聚至所述第一阻光层301、第二阻光层302或者第三阻光层303的阻光区域。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以及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传输至所述第一像素单元410。
例如,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光信号还包括与所述第四折射光信号22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第一微透镜210将所述第四折射光信号222汇聚至第三阻光层303上,第四折射光信号222被第三阻光层303阻挡,不能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可选地,所述第三阻光层303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阻光层301上和所述第二阻光层302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为圆形小孔,直径小于10μm并大于一定阈值。
可选的,所述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的形状还可以为多边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光层301的通光小孔的中心、对应的所述第二阻光层302的通光小孔的中心以及对应的第三阻光层303的通光小孔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的中心、所述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的中心以及所述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调整第一微透镜210、第一对应通光小孔311,第二对应通光小孔312、第三对应通光小孔313以及第一像素单元41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减少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对指纹图像识别的干扰,提高指纹成像质量。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相应的包括:第四透明介质层640,设置于所述第一微透镜阵列200与所述第三阻光层303之间以及所述第三阻光层303上多个通光小孔内。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四透明介质层640连接所述微透镜阵列200和所述第三阻光层303,所述第一透明介质层610连接所述第三阻光层303和所述第一阻光层301,所述第二透明介质层620连接所述第一阻光层301和所述第二阻光层302,所述第三透明介质层630所述第二阻光层302和所述光检测阵列400。
可选地,第四透明介质层640为有机透明介质材料或者无机透明介质材料,例如树脂或氧化硅。
可选地,第四透明介质层640与第一透明介质层610,第二透明介质层620以及第三透明介质层630的透明介质材料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包括:红外光源,用于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提供红外激励光,所述红外激励光照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所述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区域;
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光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可以为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红外激励光为红外光源主光信号,即所述红外激励光为所述红外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的光信号。例如,红外光源的主要发光方向为光源中心与光源目标中心的连线方向,红外激励光为与光源中心到目标中心连线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还包括红外光源50,所述红外光源50用于发射红外激励光,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50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再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可以为经过所述背光模组120中棱镜膜121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的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红外光信号。
可选地,所述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可以为主红外光信号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其中,所述主红外光信号为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的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入射的红外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包括所述主红外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例如,如图7所示,主红外光信号301为经过手指140反射的一束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120入射的光信号,所述主红外光信号301在第一棱镜膜侧面122发生折射产生第一折射红外光信号302,在第二棱镜膜侧面123发生折射产生第二折射红外光信号303,所述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为与所述第一折射红外光信号302方向相同的光信号,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与所述第二折射红外光信号303方向相同的光信号。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一折射红外光信号302,所述第一折射红外光信号302能够通过所述阻光层300上的通光小孔被所述光检测阵列400接收。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第二折射红外光信号303,所述第二折射红外光信号303被阻光层300上的阻光区域所阻挡,无法被光检测阵列400接收。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例如,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通过光学胶斜贴在所述显示屏10的下方。可选地,所述光学胶可以是任一种光学液态胶或者光学固态胶。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50与所述液晶显示屏10之间可以设置红外光透过层,所述红外光透过层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边缘的非显示区域。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为单颗或者多颗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可选地,多颗红外发光二极管可以组成带状红外发光源,分布在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的四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红外光源的特定方向红外光进行光学指纹检测,能够减少屏幕可见光对于红外光指纹检测的干扰,进一步提高指纹成像的质量。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该电子设备2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屏10以及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10包括上述背光模组120,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20下方。
该电子设备2可以为任何具有液晶显示屏和背光模组的电子设备。
可选地,如图8所示,在屏下指纹识别装置20不包括红外光源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2还可以包括红外光源50。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所述红外光源50设置在电子设备2的玻璃盖板130的下方,与液晶显示屏10的液晶面板110并排设置,且设置于液晶显示屏10的背光模组120的斜上方。具体地,所述背光模组120包括棱镜膜121和背光模组其他结构124。
例如,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红外光源50设置在电子设备2的玻璃盖板130的下方,与液晶显示屏10中的液晶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并排设置。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例如,所述红外光源50可以通过光学胶斜贴在所述显示屏10的下方。可选地,所述光学胶可以是任一种光学液态胶或者光学固态胶。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红外光源50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50与所述液晶显示屏10之间可以设置红外光透过层510,所述红外光透过层510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透过层510可以为透红外油墨。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50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2边缘的非显示区域。例如,电子设备2为手机,非显示区域为手机表面非显示图像的手机边框区域,具体地,所述红外光源50设置在非显示图像的手机边框区域对应的下方区域中。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的例子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上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适用于具有液晶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透镜阵列,用于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下方;
至少一阻光层,设置于所述微透镜阵列下方,其中,所述阻光层设置有多个通光小孔;
光检测阵列,设置于所述阻光层下方;
其中,所述微透镜阵列用于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且将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传输至所述阻光层的阻光区域,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通过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光检测阵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的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为主光信号经过所述背光模组中棱镜膜的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第二棱镜膜侧面中另一个棱镜膜侧面折射的光信号;
其中,所述主光信号为光源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光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还包括非主光信号经过所述第一棱镜膜侧面和/或所述第二棱镜膜侧面的光信号;
其中,所述非主光信号为光源非主光信号经过手指反射后的光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微透镜,所述光检测阵列包括多个像素单元;
其中,所述多个微透镜中的第一微透镜用于将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上方的第一光信号汇聚至所述多个通光小孔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对应的第一通光小孔,将所述非特定方向光信号中所述第一微透镜上方的第二光信号传输至所述阻光层的阻光区域,所述第一光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通光小孔传输至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微透镜对应的第一像素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光小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所述第一通光小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透镜为上表面是球面或者非球面的多边形微透镜或者圆形微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光小孔为圆形小孔或多边形小孔。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封装在所述光检测阵列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包括第一阻光层和第二阻光层,所述第一阻光层位于所述第二阻光层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层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阻光层上的通光小孔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层的通光小孔的中心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阻光层的通光小孔的中心的连线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的方向相近或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还包括第三阻光层,所述第三阻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阻光层的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
滤波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光检测阵列之间的光路中,用于滤掉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
透明介质层,用于传输所述光信号,设置于以下至少一处:
所述微透镜阵列与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所述通光小孔内、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之间或所述至少一阻光层与所述光检测阵列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
红外光源,用于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提供红外激励光,所述红外激励光照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所述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区域;
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激励光为所述红外光源主光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边缘的非显示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红外光透过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液晶显示屏之间,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2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显示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其中,所述液晶显示屏包括背光模组,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下方。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红外光源,用于为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提供红外激励光,所述红外激励光照射到所述液晶显示屏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所述至少部分显示区域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检测区域;
其中,所述特定方向光信号包括所述红外光源的红外激励光经过手指反射后经过所述背光模组的特定方向红外光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激励光为所述红外光源的主光信号。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玻璃盖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液晶面板并排设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斜贴在所述玻璃盖板的下方。
27.根据权利要求23-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边缘的非显示区域。
28.根据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红外光透过层,设置于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玻璃盖板之间和/或所述红外光源与所述液晶显示屏之间,用于透过所述红外激励光且阻挡可见光。
CN201920321342.1U 2019-03-12 2019-03-12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496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1342.1U CN209496385U (zh) 2019-03-12 2019-03-12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1342.1U CN209496385U (zh) 2019-03-12 2019-03-12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6385U true CN209496385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7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1342.1U Active CN209496385U (zh) 2019-03-12 2019-03-12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638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8022A (zh) * 2019-11-26 2020-03-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盒和液晶显示屏
CN111104919A (zh) * 2019-10-16 2020-05-05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523440A (zh) * 2020-04-21 2020-08-11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
WO2021082068A1 (zh) * 2019-10-28 2021-05-0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455823B2 (en) 2019-03-12 2022-09-27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Under-scre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5823B2 (en) 2019-03-12 2022-09-27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Under-scre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104919A (zh) * 2019-10-16 2020-05-05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082068A1 (zh) * 2019-10-28 2021-05-0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28022A (zh) * 2019-11-26 2020-03-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盒和液晶显示屏
CN111523440A (zh) * 2020-04-21 2020-08-11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
CN111523440B (zh) * 2020-04-21 2023-10-27 上海思立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8768A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8848221U (zh)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9496385U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235143A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7480661B (zh) 一种光学指纹传感器的光路和具有其的光学指纹传感器
CN109074495A (zh) 改善用于屏上指纹感测的屏下光学传感器模块的光学感测性能
CN110720106B (zh) 指纹识别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33444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77B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605743U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EP3910536B1 (e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1529172U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EP3920087A1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095279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33442B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109828U (zh) 指纹识别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864756U (zh) 光学指纹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417080A (zh) 光学图像采集单元、光学图像采集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37132A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37130A (zh) 指纹识别装置、背光模组、液晶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3239856A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295124U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742126U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181631U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295120U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