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6328B -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6328B
CN110266328B CN201910548700.7A CN201910548700A CN110266328B CN 110266328 B CN110266328 B CN 110266328B CN 201910548700 A CN201910548700 A CN 201910548700A CN 110266328 B CN110266328 B CN 110266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party
communication module
interfering
interf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487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6328A (zh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4870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66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66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6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6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6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Abstract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在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确定两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获取被干扰方与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根据获取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切换前后,天线的方向图得到了改变,切换后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干扰方对被干扰方的干扰降低,保证了被干扰方的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输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种类的信息传输可能需要不同的通信频段。一个电子设备可能会使用不同的通信频段进行信息的传输,在电子设备的不同天线之间产生同频干扰或二次谐波干扰。
例如,在智能家居、工业数据采集等区域性物联网通信场景中,会需求一种远距离、低功耗以及大量连接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人与物或者物与物的连接,这种通信技术泛称为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低功率广域网络)。该技术可能会使用到787MHz及附近频段作为通信频点进行组网,也会使用到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以实现区域网内多用户相互共享实时位置信息的功能。因此,当LPWAN和GPS同时工作时,LPWAN信号的二次谐波将落入到GPS工作频带内(中心频点1575.42MHz),干扰GPS的正常工作。
相关技术中,通常是在射频发射通路中增加滤波器,抑制同频干扰或者与上述类似的二次谐波干扰,但是这种单侧滤波器的方案还是存在天线隔离度不够高的问题,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额外再增加滤波器抑制干扰,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可保证天线间的隔离度,有利于降低天线间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若监听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根据获取的所述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监听模块,用于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确定模块,用于若监听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通过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在两者同时工作时,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获取被干扰方与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根据获取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发生干扰时,通过确定干扰方的天线在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对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改变天线的方向图,提升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天线之间的隔离度,降低干扰方对被干扰方的干扰,提升天线信号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CPU芯片和LPWAN芯片和GPS芯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细化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中LPWAN通信模块的天线和天线模式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1示出了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框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电子装置10中,电子装置10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笔记本及穿戴智能设备等,固定终端如台式电脑及智能电视,以及服务器等等。
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包括存储器101、存储控制器102,一个或多个(图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103、外设接口104及触控屏幕105。这些组件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信号线106相互通讯。
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电子装置10还可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图1所示的各组件可以采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实现。
存储器101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及电子装置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03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01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上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
存储器101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10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03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电子装置1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处理器103以及其他可能的组件对存储器101的访问可在存储控制器102的控制下进行。
外设接口104将各种输入/输入装置耦合至CPU以及存储器101。处理器103运行存储器101内的各种软件、指令以执行电子装置10的各种功能以及进行数据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设接口104,处理器103以及存储控制器102可以在单个芯片中实现。在其他一些实例中,他们可以分别由独立的芯片实现。
触控屏幕105在电子装置与用户之间同时提供一个输出及输入界面。具体地,触控屏幕105向用户显示视频输出,这些视频输出的内容可包括文字、图形、视频、及其任意组合。触控屏幕105的一些输出结果是对应于一些用户界面对象。触控屏幕105还接收用户的输入,例如用户的点击、滑动等手势操作,以便用户界面对象对这些用户的输入做出响应。检测用户输入的技术可以是基于电阻式、电容式或者其他任意可能的触控检测技术。触控屏幕105显示单元的具体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液晶显示器或发光聚合物显示器。
基于上述电子装置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参见图2,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可以在同一个电子装置上,还可以位于不同的电子装置上,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制。
一个示例中,第一通信模块可以包含第一通信芯片以及与第一通信芯片连接的天线和周边电路,第二通信模块可以包含第二通信芯片以及与第二通信芯片连接的天线和周边电路。第一通信芯片和第二通信芯片的类型不限,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通信芯片为LPWAN(低功率广域网络)芯片,第二通信芯片为GPS(全球定位系统)芯片,LPWAN芯片和GPS芯片均与电子装置的CPU芯片连接,通过这些连接,LPWAN芯片和GPS芯片向CPU芯片上报信息,CPU芯片向LPWAN芯片和GPS芯片下发指令等等,实现对LPWAN芯片和GPS芯片的控制和上述步骤201中的监听,例如,实现下述内容中步骤205的天线模式的切换。
可选的,上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天线的数量不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步骤202、若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分别按照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进行工作。在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下,通信模块以若干工作状态交替变化的规律进行工作,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工作状态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接收状态、发射状态和待机状态。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包含的工作状态的数量可以不同。对于不同的通信模块,工作模式的组成可能不同。例如,对于LPWAN通信模块,其工作模式为按照接收状态持续四个时隙,待机状态持续一个时隙,发射状态持续四个时隙和待机状态持续一个时隙的规律进行循环;对于GPS通信模块,其工作模式为按照接收状态持续四个时隙,待机状态持续一个时隙的规律进行循环。
可选的,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包括:获取第一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f1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f2;根据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是否包含接收状态和发射状态,以及两工作频率f1和f2,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可选的,若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均包含接收状态和发射状态;根据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是否包含接收状态和发射状态,以及两工作频率f1和f2,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包括:在满足f1与f2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时,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互为对方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在满足2f1与f2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时,确定第一通信模块为干扰方,第二通信模块为被干扰方,在满足f1与2f1的差值在预设差值范围内时,确定第一通信模块为被干扰方,第二通信模块为干扰方。预设差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例如设置为-10M到10M的范围等等,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制。
可选的,若第一工作模式包含接收状态和发射状态,第二工作模式中不包含发射状态,包含接收状态,根据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是否包含接收状态和发射状态,以及两工作频率f1和f2,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包括:判断f1和f2的差值或者2f1和f2的差值是否在预设差值范围内,若是,则第一通信模块为干扰方,第二通信模块为被干扰方。
步骤203、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干扰方和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用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对方位表示,或者还可以计算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坐标,用两者的坐标表示他们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从本地获取,或者通过网络获取,本实施例对此没有限制。
在一个示例中,若干扰方与被干扰方可以使用的天线不止一根时,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可以是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在单独工作时的默认工作天线。或者,干扰方和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还可以是两者的天线中距离最远的天线,可以理解的是,天线的距离越远,天线间的干扰越弱,在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数量较多时,通过控制干扰方和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距离,可以提升天线间的隔离度。
步骤204、获取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本实施例中,天线方向图也即天线辐射方向图,是在离天线一定距离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归一化模值)随方向变化的图形。对于天线而言,对应的天线模式不同,天线的天线方向图也不同。在实际中,天线可以通过开关连接至少一个阻抗匹配电路,一个阻抗匹配电路对应一个天线模式,一不同天线模式下,天线连接的阻抗匹配电路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切换天线的天线模式可以通过切换天线模式对应的阻抗匹配电路实现。
可选的,步骤201之前,可以预先根据各个天线模式下天线的结构,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天线在对应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并存储该天线方向图。在步骤204中,获取干扰方对应的存储空间中,读取该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获取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包括:从获取的天线方向图中,确定干扰方当前使用的天线模式对应的天线方向图作为实际天线方向图。
步骤205、根据获取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本实施例中,天线方向图表示了在各个方向上离天线一定距离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归一化模值),所以根据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可以确定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进一步的,天线隔离度可根据该相对场强确定,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越高,确定天线隔离度越低,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越低,确定天线隔离度越高。由此,可以根据天线方向图,选择目标天线模式,提升天线隔离度,降低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之间的干扰。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在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发生干扰时,通过确定干扰方的天线在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对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改变天线的方向图,降低了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提升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隔离度,降低干扰方对被干扰方的干扰,提升天线信号质量。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细化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步骤402、若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步骤403、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步骤404、获取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上述步骤401-404参见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201-204,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405、根据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度;
步骤406、根据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在各天线模式下,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
步骤407、比较实际天线隔离度和各天线隔离度,在天线隔离度中选择高于实际天线隔离度的天线隔离度作为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将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确定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步骤408、将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本实施例中,步骤405-408是第一实施例中步骤205的细化步骤。
在步骤405中,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可以根据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来表示,相对场强越大,则实际天线隔离度越低,相对场强越小,则实际天线隔离度越高。
可选的,根据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度包括:根据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干扰方的天线的辐射场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相对场强。类似的,根据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在各天线模式下,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也是根据天线方向图以及相对位置,确定述各天线模式下干扰方的天线的辐射场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相对场强。
在步骤407中,可以将干扰方的天线的辐射场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相对场强最大时对应的天线模式,选择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在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前,还包括:确定第一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二天线;将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分别设置为待使用第一天线和待使用第二天线。
在一个示例中,待使用第一天线和待使用第二天线的距离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待使用第一天线和待使用第二天线的距离不低于预设第一距离,该预设第一距离为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天线之间距离越远,则目标干扰信号的衰减越严重,两通信模块之间的干扰越弱,所以,进一步的,待使用第一天线与待使用第二天线的距离,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距离中的最大值。
在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的示例中,还存在另一种设置天线和天线的天线模式的方案。
可选的,在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前,还包括:
获取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的数量,若干扰方或被干扰方的天线数量不低于二,则不执行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步骤,而是基于由一根第一天线和一根第二天线组成天线组的原则确定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组成的所有天线组;
确定各天线组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相对位置,以及各天线组中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
根据相对位置以及天线方向图,确定各天线组中,在干扰方的天线的各天线模式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天线隔离度;
从天线隔离度中选择满足预设隔离度要求的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将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设置为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将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设置为干扰方使用的天线连接的天线模式。
上述方案中,将天线之间的距离和干扰方的天线的方向图结合,来确定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天线隔离度调整的幅度增大,更有利于降低天线间干扰。
其中,预设隔离度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天线隔离度中的最大值,或者,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不低于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可选的,上述示例中,天线隔离度的大小也可以用干扰方的天线的辐射场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相对场强表示。
本实施例以第一通信模块为LPWAN通信模块,第二通信模块为GPS通信模块为例,结合图5,对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进行示例说明。图5为LPWAN通信模块与GPS通信模块的天线之间干扰的示意图,通常的LPWAN技术可能会工作在787MHz附近工作,其二次谐波频率为1574MHz,正好落入到GPS工作频带内(中心频率1575.42MHz),对GPS产生二次谐波干扰。
假设如图5所示,LPWAN通信模块连接有两根第一天线a和b,第一天线a通过开关连接有两组天线模式a1和a2,第一天线b通过开关连接有两组天线模式b1和b2,GPS模块连接有一根第二天线c,第一天线a相较于第一天线b,距离第二天线c更近,并且在LPWAN通信模块与GPS通信模块同时工作前,LPWAN通信模块通过第一天线a工作,第一天线a使用的是天线模式a1。
一个示例中,在监听到LPWAN通信模块与GPS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将LPWAN通信模块的天线切换到距离第二天线c更远(或最远)的第一天线b上,获取第一天线b和第二天线c的相对位置(包括距离和相对方位),获取第一天线b在分别连接到天线模式b1和b2时的天线方向图,根据相对位置,以及天线方向图,确定天线模式b1和b2对应的第一天线b和第二天线c的天线隔离度,假设之前将LPWAN通信模块的天线切换到第一天线b上时,默认选择的是天线模式b1,在天线模式b2对应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天线模式b1对应的天线隔离度时,将第一天线b连接的天线模式从b1切换到b2。
另一个示例中,在监听到LPWAN通信模块与GPS通信模块同时工作时,确定LPWAN通信模块的天线数量不低于2,则将第一天线a和第二天线c作为一个天线组,将第一天线a和第一天线b作为一个天线组,对于每个天线组,确定在第一天线的各个天线模式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天线隔离度,选择最高的天线隔离度对应的第一天线,作为第一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选择最高的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组作为第一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连接的天线模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前,还包括: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若两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或者,若两工作频率中的一工作频率的两倍值与另一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则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干扰,继续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步骤。
可选的,上述将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后,还包括:若监听到被干扰方停止工作,则将干扰方的天线模式恢复为干扰方单独工作时的默认天线模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在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发生干扰时,通过确定干扰方的天线在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对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进行切换,从而改变天线的方向图,降低了干扰方的天线在被干扰方的天线处的辐射场的相对场强,提升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隔离度,降低干扰方对被干扰方的干扰,提升天线信号质量。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监听模块601,用于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确定模块602,用于若监听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第一获取模块603,用于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获取模块604,用于获取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控制模块605,用于根据获取的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进一步的,控制模块605,用于根据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度;根据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在各天线模式下,干扰方与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比较实际天线隔离度和各天线隔离度,在天线隔离度中选择高于实际天线隔离度的天线隔离度作为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将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确定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可选的,一个实示例中,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一天线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获取模块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前,确定第一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一天线,以及第二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二天线,其中,待使用第一天线与待使用第二天线的距离,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距离中的最大值;将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分别设置为待使用第一天线和待使用第二天线。
可选的,另一个实示例中,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天线控制模块,用于在第一获取模块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前,获取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天线的数量,若干扰方或被干扰方的天线数量不低于二,则控制第一获取模块不执行获取干扰方与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步骤,基于由一根第一天线和一根第二天线组成天线组的原则确定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组成的所有天线组;确定各天线组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相对位置,以及各天线组中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根据相对位置以及天线方向图,确定各天线组中,在干扰方的天线的各天线模式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天线隔离度;从天线隔离度中选择满足预设隔离度要求的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将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设置为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将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设置为干扰方使用的天线连接的天线模式。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还包括恢复模块,用于在控制模块将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后,若监听模块监听到被干扰方停止工作,则将干扰方的天线模式恢复为干扰方单独工作时的默认天线模式。
确定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前,获取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若两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或者两工作频率中一工作频率的两倍值与另一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则确定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干扰,继续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步骤。可选的,若不满足两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或者两工作频率中一工作频率的两倍值与另一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则确定模块不执行确定同时工作时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步骤,由监听模块继续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可用于实现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
如图7所示,该电子装置主要包括:存储器701、处理器702、总线703及存储在存储器701上并可在处理器7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存储器701和处理器702通过总线703连接。处理器702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图2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中,处理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存储器701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器,也可为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701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702与存储器701耦合。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是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存储器。
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2和图4实施例所示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进一步的,该存储介质还可以是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通过控制干扰方的发射功率可以有效将目标干扰信号对被干扰方的干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不仅有效降低两通信模块的天线之间的干扰,还可以达到干扰方的发射功率和被干扰方的干扰程度的平衡,既降低了天线间的干扰又保证了干扰方的发射功率,提升天线信号质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若监听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获取所述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根据获取的所述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度;
根据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在所述各天线模式下,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
比较所述实际天线隔离度和各所述天线隔离度,在所述天线隔离度中选择高于所述实际天线隔离度的天线隔离度作为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将所述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确定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在所述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前,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一天线,以及所述第二天线中的待使用第二天线,其中,所述待使用第一天线与所述待使用第二天线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的距离中的最大值;
将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分别设置为所述待使用第一天线和所述待使用第二天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一天线,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包含有若干第二天线;
在所述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干扰方和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的数量,若所述干扰方或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数量不低于二,则不执行所述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步骤,而是基于由一根第一天线和一根第二天线组成天线组的原则确定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组成的所有天线组;
确定各所述天线组中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相对位置,以及各所述天线组中所述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以及所述天线方向图,确定各所述天线组中,在干扰方的天线的各天线模式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天线隔离度;
从所述天线隔离度中选择满足预设隔离度要求的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将所述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设置为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使用的天线,将所述第二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设置为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连接的天线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干扰方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后,还包括:
若监听到所述被干扰方停止工作,则将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恢复为所述干扰方单独工作时的默认天线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频率,若两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或者所述两工作频率中一工作频率的两倍值与另一工作频率的差值小于预设频率差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之间存在干扰,继续所述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步骤。
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监听模块,用于监听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的工作情况,确定两者是否同时工作;
确定模块,用于若监听到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同时工作,确定同时工作时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中的干扰方和被干扰方;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使用的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干扰方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相对位置、天线方向图以及实际天线方向图,从所述干扰方的天线模式中选择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将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的天线模式切换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模式,其中,切换后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高于切换前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隔离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干扰方当前的实际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实际天线隔离度;根据所述干扰方使用的天线在自身的各天线模式下的天线方向图,以及所述干扰方和被干扰方的相对位置,确定在所述各天线模式下,所述干扰方与所述被干扰方的天线之间的天线隔离度;比较所述实际天线隔离度和各所述天线隔离度,在所述天线隔离度中选择高于所述实际天线隔离度的天线隔离度作为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将所述第一目标天线隔离度对应的天线模式确定为第一目标天线模式。
9.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10.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CN201910548700.7A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266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700.7A CN110266328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48700.7A CN110266328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6328A CN110266328A (zh) 2019-09-20
CN110266328B true CN110266328B (zh) 2021-04-27

Family

ID=67920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48700.7A Active CN110266328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6632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7911A (zh) * 2013-09-18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模式调整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16205396A1 (en) * 2015-06-15 2016-12-22 Black Eric J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mmunication with beamforming antennas
CN107293857B (zh) * 2017-06-30 2021-05-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处理信号干扰的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834176B (zh) * 2018-05-23 2022-01-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信号干扰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6328A (zh) 2019-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9867B (zh)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US11943175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ctivation of BWP,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7566015B (zh) 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176672B (zh) 调整天线扫描方向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90871B (zh) 一种控制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5281819A (zh)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终端
CN108540152B (zh) 射频干扰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266360B (zh) 电磁干扰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4102603A (zh) 通用串行总线网络接口控制器及其操作模式切换方法
CN105490002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3612550B (zh) 一种射频通路检测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48104B (zh) 一种无线网络的优化方法及移动终端
EP4064760A1 (e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97793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throughput based on heat generation in electronic device
CN112272041A (zh)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US11196158B2 (en) Electric composite detection antenna
CN110266328B (zh)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703606A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39280B (zh) 移动终端的频率干扰的抑制方法、系统、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278003B (zh)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3872712B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86990B (zh) 干扰消除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658746B (zh) 一种WiFi信道的选择电路
CN108307447A (zh) 无线网络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0417422B (zh) 通信控制方法、通信控制电路及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