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2691B -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2691B
CN110262691B CN201910535236.8A CN201910535236A CN110262691B CN 110262691 B CN110262691 B CN 110262691B CN 201910535236 A CN201910535236 A CN 201910535236A CN 110262691 B CN110262691 B CN 110262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touch
bent
plan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352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2691A (zh
Inventor
汪杨鹏
张振华
柴媛媛
王旭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3523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626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62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2691A/zh
Priority to US17/254,863 priority patent/US11500497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95643 priority patent/WO202025361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2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2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触控基板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设置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本发明通过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和单层电极结构的组合电极结构,即平面部的主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弯折部的侧触控模组采用单层电极结构,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不仅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而且保证了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外观也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变化,不仅经历了按键屏到大尺寸屏再到触摸屏的改变,而且正向着全面屏发展。全屏时代的来临,使得各大面板厂商及终端厂商都不断的追求更高的屏占比。所谓屏占比,是指正面的显示区投影面积与整机投影面积之比。
为了提高屏占比,相关技术提出了多种全屏方案,包括在显示面板上挖槽或挖孔、面板边框透明、弯折显示面板等等。其中,弯折显示面板方案是较简便和直接的方案,得到较多的关注。
作为人机交互过程中的重要纽带,现有移动终端均设置有触控面板,无论触控面板是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覆盖表面式(ON-Cell)结构,还是设置在显示面板内部的内嵌式(IN-Cell)结构,显示面板的弯折均需要考虑触控面板的弯折。目前,相关技术提出的弯折显示面板的方案中,主要是针对显示面板的单边或者相对的两边进行弯折,而难以实现显示面板相邻两边或者三边甚至四边的弯折,其主要原因是多边弯折会导致触控面板的角部发生褶皱,褶皱不仅会影响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而且增加了触控面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以解决现有触控面板多边弯折存在的设计复杂度高和制备工艺难度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设置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
可选地,所述弯折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或两个第一弯折部,和/或,在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或两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平面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的第一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电极上的第二平面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的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的第一侧电极;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一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电极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的多个第一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的第一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驱动电极。
可选地,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第二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第三侧电极;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二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主电极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的多个第二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的第二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感应电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
可选地,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包括:
形成平面部,以及,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的一个或两个第一弯折部,和/或,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或两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可选地,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包括:
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平面基底和第一弯折基底,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平面基底和第二弯折基底,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
将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将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
可选地,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一主电极,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一侧电极;
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二主电极,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二侧电极;
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的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或者,所述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驱动方法,所述触控基板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检测主触控模组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
根据主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的变化,确定平面部和弯折部是否受到触控。
可选地,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上的主感应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上的主驱动电极;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弯折基底上的上侧第一侧电极和下侧第一侧电极,设置在第二弯折基底上的左侧第二侧电极和右侧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一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和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所述第二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和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所述上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上感应电极和上驱动电极,所述上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下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下感应电极和下驱动电极,所述下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左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左驱动电极和左感应电极,所述左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所述右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右驱动电极和右感应电极,所述右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
可选地,检测主触控模组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包括:
检测所述主感应电极的感应信号Rx、主驱动电极的驱动信号Tx、上驱动电极的上侧驱动信号Tu、下驱动电极的下侧驱动信号Td、左感应电极的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感应电极的右侧感应信号Rr。
可选地,根据主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的变化,确定平面部和弯折部是否受到触控,包括: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驱动信号Tx有变化,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左侧感应信号Rl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左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右侧感应信号Rr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右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上侧驱动信号Tu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上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下侧驱动信号Td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下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驱动信号Tx、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都有变化,确定所述平面部和全部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通过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和单层电极结构的组合电极结构,即平面部的主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弯折部的侧触控模组采用单层电极结构,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不仅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而且保证了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实施例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实施例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基底上设置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底上设置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B-B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二基底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1为图9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二电极图案后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块状电极单独走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16和1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示意图;
图18和1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触控基板弯折到侧边的示意图;
图20和2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盖板扣设在触控基板上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一电极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在第二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电极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形成封装层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基底; 10a—第一绝缘层; 11—第一平面基底;
12—第一弯折基底; 20—第二基底; 20a—第二绝缘层;
21—第二平面基底; 22—第二弯折基底; 31—第一主电极;
32—第一侧电极; 33—第一块状电极; 34—第一条状电极;
41—第二主电极; 42—第二侧电极; 43—第二块状电极;
44—第二条状电极; 50—显示面板; 60—盖板;
70—显示结构层; 80—封装层; 100—平面部;
200—第一弯折部; 300—第二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目前,ON-Cell型触控面板和IN-Cell型触控面板通常采用电容式技术,包括互容式触控技术和自容式触控技术,其中互容式触控技术主要透过侦测触摸物与触控面板上的触控单元邻近或接触时,因触摸物上的静电与触控单元产生耦合电容变化,进而判断触控事件。由于互容式触控技术具有高准确率、多点触控、高耐用性、以及高触控分辨率等优点,因此互容式触控技术已成为目前业界所使用的主流触控技术。互容式触控技术在结构设计上主要分为单层电极结构与双层电极结构两个类型。其中,单层电极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触控面板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设置在同一层上,一个长条状的感应电极与多个块状的驱动电极相对应,每一个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产生耦合电容,形成触控单元,也称之为单层互容结构。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触控面板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设置在不同层中,多个长条状的感应电极与多个长条状的驱动电极相互交叉,形成触控单元,也称之为双层互容结构。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组合电极结构的触控基板。本发明实施例触控基板的主体结构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设置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其中,双层电极结构是指双层互容结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设置在不同层中,单层电极结构是指单层互容结构,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设置在同一层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和单层电极结构的组合电极结构,即平面部的主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弯折部的侧触控模组采用单层电极结构,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不仅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而且保证了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在平行于触控基板的平面上,本实施例触控基板的主体结构包括平面部100、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部200和在第二方向上两个相对的第二弯折部300,第一弯折部200和第二弯折部300是从平面部100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平面部100的侧边,第一弯折部200所在的第一边缘与第二弯折部300所在的第二边缘相邻,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垂直于触控基板的平面上,本实施例触控基板的主体结构包括第一基底、第一电极、第二基底和第二电极。其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基底10包括第一平面基底11和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基底12,第一弯折基底12是从第一平面基底11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11的侧边。在第二方向上,第一基底10仅包括第一平面基底11。第一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11上的第一主电极31和设置在第一弯折基底12上的第一侧电极32。其中,第一主电极3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二基底20仅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电极31上的第二平面基底21。在第二方向上,第二基底20包括设置在第一主电极31上的第二平面基底21和在第二方向上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弯折基底22,第二弯折基底22是从第二平面基底21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21的侧边。第二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21上的第二主电极41和设置在第二弯折基底22上的第二侧电极42。其中,第二主电极41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基底上设置第一电极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平面基底11和位于第一平面基底11在第一方向上两个边缘的第一弯折基底12,为了清楚起见,两个第一弯折基底12为展开状,与第一平面基底11处于同一平面,第一平面基底11与第一弯折基底12之间的虚线为弯折线。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11上的第一主电极31和设置在第一弯折基底12上的第一侧电极32。其中,第一主电极3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感应(Rx)电极,接收Rx信号。第一侧电极32包括第一块状电极33和第一条状电极34,多个第一块状电极33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块状电极33与一个第一主电极31的位置相对应且与该第一主电极31连接,多个第一块状电极33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接收Rx信号。第一条状电极34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设置在多个第一块状电极33的一侧,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Tx)电极,接收Tx信号。其中,按照图1中触控基板的设置姿态,第一方向是指垂直方向,两个第一侧电极可以称之为上侧第一侧电极和下侧第一侧电极,上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上感应电极和上驱动电极,上感应电极接收Rx信号,上驱动电极接收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下感应电极和下驱动电极,下感应电极接收Rx信号,下驱动电极接收下侧驱动信号(Td)。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基底上设置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平面基底21和位于第二平面基底21在第二方向上两个边缘的第二弯折基底22,为了清楚起见,两个第二弯折基底22为展开状,与第二平面基底21处于同一平面,第二平面基底21与第二弯折基底22之间的虚线为弯折线。如图5所示,第二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21上的第二主电极41和设置在第二弯折基底22上的第二侧电极42。其中,第二主电极41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驱动(Tx)电极,接收Tx信号。第二侧电极42包括第二块状电极43和第二条状电极44,多个第二块状电极43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块状电极43与一个第二主电极41的位置相对应且与该第二主电极41连接,多个第二块状电极43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接收Tx信号。第二条状电极44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设置在多个第二块状电极43的一侧,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接收Rx信号。其中,按照图1中触控基板的设置姿态,第二方向是指水平方向,两个第二侧电极可以称之为左侧第二侧电极和右侧第二侧电极,左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左驱动电极和左感应电极,左驱动电极接收Tx信号,左感应电极接收左侧感应信号(Rl),右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右驱动电极和右感应电极,右驱动电极接收Tx信号,右感应电极接收右侧感应信号(Rr)。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差异性设计,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具体地说,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基底设计成在第一(上下)方向上弯折,将第二基底设计成在第二(左右)方向上弯折,由于触控基板相邻的两个弯折边来自于不同的基底,因而两个弯折边形成的角部不会出现褶皱,不仅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差异性设计,保证了侧部区域和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具体地说,对于一个四边弯折的触控基板,其上下左右侧的触控需求是有限的,对于侧面的触控性能不需要和正面显示完全一致。因此,本实施例对触控基板的正面触控和侧面触控进行了差异设计,正面采用双层互容结构,包括第一平面基底11上的第一主电极31和第二平面基底21上的第二主电极41,第一主电极31和第二主电极41一起构成主触控模组;侧面采用单层互容结构,包括第一弯折基底12上的第一侧电极32和第二弯折基底22上的第二侧电极42,第一侧电极32即可构成侧触控模组,第二侧电极42即可构成侧触控模组。由于本实施例每个弯折侧面是单层互容结构,自身即可形成所需的触控单元,其触控性能不受其它弯折侧面的影响,因而保证了侧部区域和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在实现手段上,本实施例将正面触控的感应电极、上下侧触控的感应电极和上下侧触控的驱动电极设置在第一层,将正面触控的驱动电极、左右侧触控的驱动电极和左右侧触控的感应电极设置在第二层。当然,第一层和第二层设置的电极可以互换。
下面通过触控基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构图工艺”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是现有成熟的制备工艺。沉积可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等已知工艺,涂覆可采用已知的涂覆工艺,刻蚀可采用已知的方法,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1)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包括:在第一基底10上沉积第一金属薄膜,在第一金属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采用单色调掩膜版对光刻胶进行曝光并显影,在第一电极图案位置形成未曝光区域,保留有光刻胶,在其它位置形成完全曝光区域,光刻胶被去除,对完全曝光区域的第一金属薄膜进行刻蚀并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电极图案后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视图,图8为图6中B-B向的剖视图。其中,第一基底10包括第一平面基底11和两个第一弯折基底12,在第一方向上,两个第一弯折基底12分别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11的边缘(上下两侧),第一电极包括第一主电极31和第一侧电极32,第一主电极31位于第一平面基底11上,第一侧电极32位于第一弯折基底12上,第一侧电极32包括第一块状电极33和第一条状电极34。
(2)形成第二基底。形成第二基底包括:在形成有第一电极图案的第一基底上,贴合第二基底20,第二基底20包括第二平面基底21和两个第二弯折基底22,在第二方向上,两个第二弯折基底22分别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21边缘(左右两侧),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二基底后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A-A向的剖视图,图11为图9中B-B向的剖视图。
(3)形成第二电极图案。形成第二电极图案包括:在第二基底20上沉积第二金属薄膜,在第二金属薄膜上涂覆一层光刻胶,采用单色调掩膜版对光刻胶进行曝光并显影,在第二电极图案位置形成未曝光区域,保留有光刻胶,在其它位置形成完全曝光区域,光刻胶被去除,对完全曝光区域的第二金属薄膜进行刻蚀并剥离剩余的光刻胶,形成第二电极图案,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二电极图案后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A-A向的剖视图,图14为图12中B-B向的剖视图。其中,第二电极包括第二主电极41和第二侧电极42,第二主电极41位于第二平面基底21上,第二侧电极42位于第二弯折基底22上,第二侧电极42包括第二块状电极43和第二条状电极44。
(4)最后,将第一基底10中的两个第一弯折基底12按照弯折线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11的侧边,形成上侧边和下侧边;将第二基底20中的两个第二弯折基底22按照弯折线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21的侧边,形成左侧边和右侧边,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基底、第二基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差异性设计,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能够保证侧部区域和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本实施例的第一基底被设计成在第一(上下)方向上弯折,第二基底被设计成在第二(左右)方向上弯折,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叠设形成触控基板后,在正面由相互交叉的第一主电极和第二主电极形成双层互容结构,在侧面由块状电极和条状电极形成单层互容结构,因而相邻的两个弯折边形成的角部不会出现褶皱,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同时保证了侧部区域和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此外,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利用现有成熟的制备设备即可实现,对现有工艺改进较小,能够很好地与现有制备工艺兼容,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工艺实现、生产效率高和良品率高等优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虽然本实施例以四边弯折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基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该方案基础上扩展出多个相应的技术方案,即可得到三边弯折或相邻两边弯折的方案,也可以对相应布局进行调整。例如,对于仅需要三边弯折的方案,可以在设计上将未弯折侧边的相应电极去除。又如,设置在弯折基底上的块状电极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量增加或减少。再如,设置在弯折基底上的块状电极也可以不与该层的主电极连接,而是采用单独走线的方式,如图15所示。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块状电极单独走线结构的示意图,该方案虽然会增加一定的设计难度,也会影响边框的宽度,但由于侧面触控需求较少,可以通过适量减少侧面触控区域中块状电极的数量,以减少走线数。同时,由于正面触控区域和侧面触控区域均为单独走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因弯折引起的走线不良,保证正面和侧面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
第二实施例
基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前述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还包括显示面板和盖板,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盖板设置在触控基板上。
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为覆盖表面式(ON-Cell)结构的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包括:
首先,分别制备显示面板和触控基板。其中,所制备的显示面板包括平面部和弯折部,弯折部是从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平面部的侧边,制备过程可以采用成熟的相关技术,触控基板及其制备过程已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随后,将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50上,触控基板的第一基底10远离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与显示面板50的平面部贴合,如图16和17所示,图16为A-A向的剖视图,图17为B-B向的剖视图。
随后,将第一基底10中的两个第一弯折基底按照弯折线弯折到侧边,并与显示面板的弯折部贴合;将第二基底20中的两个第二弯折基底按照弯折线弯折到侧边,并与显示面板的弯折部贴合,如图18和19所示,图18为A-A向的剖视图,图19为B-B向的剖视图。
最后,将盖板60扣设在触控基板上,完成本实施例覆盖表面式(ON-Cell)结构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如图20和21所示,图20为A-A向的剖视图,图21为B-B向的剖视图。
第三实施例
基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前述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还包括显示面板和封装层,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内,封装层设置在触控基板上。
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为内嵌式(IN-Cell)结构的触控显示面板。本实施例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包括:
首先,制备显示面板的显示结构层70,所制备的显示结构层70为未弯折状态,制备过程可以采用成熟的相关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随后,在显示结构层70上制备触控基板。其中,触控基板的结构及其制备过程可以采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介绍的制备方法,只是将第一基底10改变为设置在显示结构层70上的第一绝缘层10a,将第二基底20改变为设置在第一电极上的第二绝缘层20a。具体地,先在显示面板内的显示结构层70上形成第一绝缘层10a,然后在第一绝缘层10a上形成包括第一主电极31和第一侧电极32的第一电极,如图22所示。随后,形成覆盖第一电极的第二绝缘层20a,在第二绝缘层20a上形成包括第二主电极41和第二侧电极42的第二电极,如图23所示。随后,形成覆盖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封装层80,如图24所示。最后,将触控基板和显示面板按照弯折线弯折到侧边,完成本实施例内嵌式(IN-Cell)结构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
本发明第二、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差异性设计,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保证了触控基板与盖板的紧密贴合,提高了封装质量和效果。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所形成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第四实施例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本实施例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其中,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包括:
形成平面部,以及,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的一个或两个第一弯折部,和/或,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或两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其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包括:
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平面基底和第一弯折基底,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平面基底和第二弯折基底,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
将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将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
其中,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一主电极,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一侧电极;
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
其中,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二主电极,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二侧电极;
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
本实施例中,各个膜层的结构及其详细制备过程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和单层电极结构的组合电极结构,即平面部的主触控模组采用双层电极结构,弯折部的侧触控模组采用单层电极结构,消除了弯折导致的角部褶皱,不仅能够实现相邻两边、三边和四边弯折,而且保证了角部区域的触控效果和信赖性。此外,本实施例的制备工艺利用现有成熟的制备设备即可实现,对现有工艺改进较小,能够很好地与现有制备工艺兼容,具有制作成本低、易于工艺实现、生产效率高和良品率高等优点,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触控基板的设计复杂度和制备工艺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第五实施例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驱动方法。本实施例触控基板采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触控基板,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本实施例触控基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S10、检测主触控模组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
S20、根据主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的变化,确定平面部和弯折部是否受到触控。
其中,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上的主感应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上的主驱动电极。
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弯折基底上的上侧第一侧电极和下侧第一侧电极,设置在第二弯折基底上的左侧第二侧电极和右侧第二侧电极。
所述第一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和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所述第二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和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
所述上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上感应电极和上驱动电极,所述上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下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下感应电极和下驱动电极,所述下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左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左驱动电极和左感应电极,所述左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所述右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右驱动电极和右感应电极,所述右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
其中,步骤S10包括:
检测所述主感应电极的感应信号Rx、主驱动电极的驱动信号Tx、上驱动电极的上侧驱动信号Tu、下驱动电极的下侧驱动信号Td、左感应电极的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感应电极的右侧感应信号Rr。
其中,步骤S20包括: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驱动信号Tx有变化,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左侧感应信号Rl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左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右侧感应信号Rr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右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上侧驱动信号Tu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上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下侧驱动信号Td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下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驱动信号Tx、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都有变化,确定所述平面部和全部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设置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设置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
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平面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的第一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电极上的第二平面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的第二主电极;
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的第一侧电极,以及第二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的多个第一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的第一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驱动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电极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的多个第二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的第二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感应电极。
7.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
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平面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的第一主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主电极上的第二平面基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的第二主电极;
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第一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的第一侧电极,以及第二弯折基底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并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包括:
形成平面部,以及,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的一个或两个第一弯折部,和/或,形成位于所述平面部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或两个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将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将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包括:
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平面基底和第一弯折基底,所述第一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平面基底和第二弯折基底,所述第二弯折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
将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第一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将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第二方向上的边缘弯折到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侧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底的上形成第一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一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一主电极,在所述第一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一侧电极;
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一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基底上形成第二电极,包括:
在所述第二平面基底上形成第二主电极,在所述第二弯折基底上形成第二侧电极;
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多个条状电极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作为用于正面触控的主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条状电极和多个沿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块状电极,所述多个第二块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二条状电极作为用于侧面触控的侧触控模组的感应电极。
12.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或者,所述触控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内。
13.一种触控基板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基板包括平面部和至少一个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从所述平面部的边缘延伸并弯折到所述平面部的侧边,所述平面部形成有双层电极结构的主触控模组,所述弯折部形成有单层电极结构的侧触控模组;所述主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平面基底上的主感应电极和设置在第二平面基底上的主驱动电极;所述侧触控模组包括:设置在第一弯折基底上的上侧第一侧电极和下侧第一侧电极,设置在第二弯折基底上的左侧第二侧电极和右侧第二侧电极;所述第一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上侧边和从所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一平面基底的下侧边,所述第二弯折基底是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左侧边和从所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缘延伸并弯折到第二平面基底的右侧边;所述驱动方法包括:
检测主触控模组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
根据主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的变化,确定平面部和弯折部是否受到触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上感应电极和上驱动电极,所述上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下侧第一侧电极包括下感应电极和下驱动电极,所述下感应电极与主感应电极连接;所述左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左驱动电极和左感应电极,所述左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所述右侧第二侧电极包括右驱动电极和右感应电极,所述右驱动电极与主驱动电极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主触控模组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包括:
检测所述主感应电极的感应信号Rx、主驱动电极的驱动信号Tx、上驱动电极的上侧驱动信号Tu、下驱动电极的下侧驱动信号Td、左感应电极的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感应电极的右侧感应信号Rr。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主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和侧触控模组的触控信号的变化,确定平面部和弯折部是否受到触控,包括: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驱动信号Tx有变化,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左侧感应信号Rl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左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驱动信号Tx和右侧感应信号Rr有变化,感应信号R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右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上侧驱动信号Tu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上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和下侧驱动信号Td有变化,驱动信号Tx没有变化时,确定所述平面部下侧的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当检测到感应信号Rx、驱动信号Tx、上侧驱动信号Tu、下侧驱动信号Td、左侧感应信号Rl和右侧感应信号Rr都有变化,确定所述平面部和全部弯折部受到了触控。
CN201910535236.8A 2019-06-20 2019-06-20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Active CN110262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5236.8A CN110262691B (zh) 2019-06-20 2019-06-20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US17/254,863 US11500497B2 (en) 2019-06-20 2020-06-11 Touch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PCT/CN2020/095643 WO2020253617A1 (zh) 2019-06-20 2020-06-11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35236.8A CN110262691B (zh) 2019-06-20 2019-06-20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2691A CN110262691A (zh) 2019-09-20
CN110262691B true CN110262691B (zh) 2021-04-16

Family

ID=67919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35236.8A Active CN110262691B (zh) 2019-06-20 2019-06-20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00497B2 (zh)
CN (1) CN110262691B (zh)
WO (1) WO20202536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62691B (zh) * 2019-06-20 2021-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543A (zh) * 2013-06-03 2014-12-17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EP3098696A1 (en) * 2015-05-28 2016-11-30 Alps Electric Co., Ltd. Connection device
CN106575180A (zh) * 2014-09-11 2017-04-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构造体、触摸面板、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16460A (zh) * 2017-03-01 2017-06-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08037857A (zh) * 2017-12-21 2018-05-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8241452A (zh) * 2018-01-03 2018-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触摸基板及其制备方法、立体触摸显示面板
CN10866415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90192B2 (ja) * 2015-03-27 2019-03-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ー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KR20170009379A (ko) * 2015-07-16 2017-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CN107621911A (zh) * 2016-07-16 2018-01-2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装置
CN108255331B (zh) * 2016-12-29 2024-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摸屏及制作方法、显示屏及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设备
KR20180079978A (ko) * 2017-01-03 2018-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정확도 향상을 위한 터치 센서의 배치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한 전자 장치
CN110262691B (zh) 2019-06-20 2021-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6543A (zh) * 2013-06-03 2014-12-17 天津富纳源创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CN106575180A (zh) * 2014-09-11 2017-04-1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层叠构造体、触摸面板、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EP3098696A1 (en) * 2015-05-28 2016-11-30 Alps Electric Co., Ltd. Connection device
CN106816460A (zh) * 2017-03-01 2017-06-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08664158A (zh) * 2017-03-29 2018-10-1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器
CN108037857A (zh) * 2017-12-21 2018-05-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
CN108241452A (zh) * 2018-01-03 2018-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触摸基板及其制备方法、立体触摸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94461A1 (en) 2021-09-23
CN110262691A (zh) 2019-09-20
WO2020253617A1 (zh) 2020-12-24
US11500497B2 (en)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2919B2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single layer wiring electrode array
US9235309B2 (en) Mesh sensor design for reduced visibility in touch screen devices
TWI467453B (zh) 雙模式觸控感應裝置
US9811221B2 (en) Inpu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US9798430B2 (en) Input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quipment
US8557508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7066145B (zh) 触控屏、触控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驱动方法
CN107390939B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JP2008129708A (ja) 透明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001098A1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2020537199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作製方法、タッチ表示パネル
US20230147291A1 (en)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959780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753572B2 (en) Touch panel,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681559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8680419B2 (en) Seamless capacitive touch panel
KR20130027829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의 저항막 방식 터치 센서 및 그의 제작 방법
CN110262691B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2981676A (zh) 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US9170695B2 (en) Seamless capacitive touch panel
KR101749760B1 (ko) 정전용량 방식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311750B1 (ko) 카본나노튜브 기반의 터치패널
CN102955624B (zh) 无接缝电容式触控面板
KR101283511B1 (ko) 무이음형 정전용량 방식의 터치 패널
CN110851017A (zh) 一种触控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