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4244A -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4244A
CN110244244A CN201910247675.9A CN201910247675A CN110244244A CN 110244244 A CN110244244 A CN 110244244A CN 201910247675 A CN201910247675 A CN 201910247675A CN 110244244 A CN110244244 A CN 110244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tube
tube component
flat
micro
gradient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76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媛
刘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476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42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44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42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04Additional hardware for 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magnet assembly, for housing a cooled or heated part of the magnet assembly or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of the magnet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该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扁管组件,至少一个扁管组件沿主磁体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的内侧。每个扁管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每个微通道扁管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通过使用包括微通道扁管的扁管组件,此微通道扁管可以做到1mm厚度,材质可以是铝材质,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从而能够使梯度线圈做到更薄,同时在梯度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可以为梯度线圈内部其他组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梯度线圈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系统是一个大功率设备,其中多个部件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保证磁共振系统的正常工作,需要有相应的冷却机制,如风扇、水冷板,以及梯度线圈内部的冷却管。磁共振系统中为提供给检查者更舒适的检查空间,要求梯度线圈的尺寸在满足性能的条件下尽可能薄。然而在目前的梯度线圈中,其冷却层由平行走向的数百米的冷却管曲折地构成。通过冷却管的厚度所述确定的冷却层的最小厚度一般在4mm至6mm范围内。对于梯度线圈来说,冷却管的布置不仅工艺复杂,且不利于梯度线圈的薄型设计,同时冷却效果也比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梯度线圈冷却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扁管组件,至少一个扁管组件沿主磁体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的内侧,每个扁管组件均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每个微通道扁管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内部的冷却通道的个数为多个,多个冷却通道沿微通道扁管的宽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的厚度在1mm至5mm的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还包括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分别设置在扁管组件的两端,扁管组件的每个微通道扁管的冷却通道均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还包括进液通道、出液通道和汇流通道,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设置在扁管组件的同一端,扁管组件的部分微通道扁管的冷却通道均与进液通道连通,扁管组件的其余微通道扁管的冷却通道均与出液通道连通,汇流通道设置在扁管组件的另一端,扁管组件的各个微通道扁管的冷却通道均与汇流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扁管组件沿主磁体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内部的梯度线圈的内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扁管组件沿主磁体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内部的梯度线圈的外壁上。
一种磁共振系统,包括:
主磁体,用于产生主磁场;
梯度线圈,设置在主磁体的内侧,用于产生梯度场;以及
至少一个扁管组件,与梯度线圈热耦合,扁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微通道扁管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扁管组件环绕分布在梯度线圈的内壁和/或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梯度线圈包括呈多层设置的由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形成的层结构,扁管组件设置在相邻的层结构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微通道扁管指的是具有微型通道的扁形管状材料。利用微通道扁管制作而成的冷却装置,用在磁共振系统中,可以节省空间,提高冷却效率。通过使用包括微通道扁管的扁管组件,此微通道扁管可以做到1mm厚度,材质可以是铝材质,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从而能够使梯度线圈做到更薄,同时在梯度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可以为梯度线圈内部其他组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梯度线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一;
图5为图2所示结构的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二;
图6为图2所示结构的扁管的横截面示意图三;
图7为图1所示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8A为图2所示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一;
图8B为图2所示结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二;
图8C为图8B所示结构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结构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结构的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的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15A为图13所示结构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为图15A所示结构的进液通道(出液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另外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冷却装置;
100-扁管组件;
110-微通道扁管;111-冷却通道;
120-进液通道;121-进液口;
130-出液通道;131-出液口;
140-汇流通道;
20-磁共振系统;
200-主磁体;
300-梯度线圈;310-匀场孔;
400-体射频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体产生均匀的强磁场,在由梯度线圈产生特定的梯度场的配合下,将诊断对象体内的氢原子极化,然后由体射频线圈发射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引起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
当前常用的磁体为超导磁体,所述超导磁体(或称主磁体)通常为环形筒状结构。而体射频线圈、梯度线圈与超导磁体一样,都是环形筒状结构,且三者基本同轴。三者的空间方位为:体射频线圈在最内层,梯度线圈在体射频线圈外层,超导磁体在梯度线圈外层。体射频线圈内部的中空内腔即为检测空间(或称患者通道)。本发明主要针对梯度线圈的冷却提出一种冷却装置。
请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10,包括: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的内侧。每个扁管组件100均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每个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11。
微通道扁管110,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微型通道的扁形管状材料。微通道扁管110的厚度尺寸较小。最小品种的微通道扁管,其宽度为12mm,厚度仅为1mm。而扁管内部的孔却可以达到12-16个,即冷却通道111可以有12-16个。利用微通道扁管110制作而成的冷却装置10,用在磁共振系统中,可以节省空间,提高冷却效率。磁共振系统中为提供给检查者更舒适的检测空间,要求梯度线圈300的尺寸在满足性能的条件下尽可能薄。通过使用包括微通道扁管110的扁管组件100,此微通道扁管110可以做到1mm厚度,材质可以是铝材质,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从而能够使梯度线圈300做到更薄,同时在梯度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可以为梯度线圈300内部其他组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梯度线圈300性能。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扁管组件100的厚度在1mm至5mm的范围内。微通道扁管110的厚度可以做到1mm,材质可以是铝材质,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由于主要起冷却作用的微通道扁管110的厚度小,从而扁管组件100的厚度尺寸也比较小。本申请中的梯度线圈300可划分为主梯度线圈和屏蔽线圈,屏蔽线圈中施加的电流与主梯度线圈中施加的电流方向相反,通常情况下主梯度线圈和屏蔽线圈之间需要间隔一定距离以保证较好的屏蔽效果,扁管组件100可集成于主梯度线圈和屏蔽线圈之间,梯度线圈300形成的组件不仅具有较小的厚度尺寸,而且不会影响梯度线圈组件的屏蔽效果。进一步地,在梯度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可以为梯度线圈300内部其他组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梯度线圈300性能。也可用于其它冷却部件,实现更小型化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主磁体200的内侧指的是主磁体200环绕形成的孔腔空间,其可包括主磁体200的内壁,和/或主磁体200和梯度线圈300之间的位置,和/或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外壁,和/或梯度线圈300内部,和/或梯度线圈300和体射频线圈400之间的位置等等。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的内侧,使得扁管组件100能够根据需要布置在主磁体200所围成的空间所设置的待冷却部位周围,以实现对磁共振系统的磁体和线圈进行较好的冷却。
参见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内部的梯度线圈300的内壁上。通过如此设计,扁管组件100能够较好地冷却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同时冷却体射频线圈(volume transmitting coil,VTC)部件,降低检测空间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内部的梯度线圈300的外壁上。通过如此设计,扁管组件100能够较好地冷却梯度线圈300的外壁,同时冷却主磁体200内壁温度,降低主磁体200内壁因温度变化造成场漂现象发生的几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内侧的梯度线圈300的内侧。本实施例中,梯度线圈300的内侧可以指的是梯度线圈300内侧的体射频线圈400上,或者也可以指的是梯度线圈300与体射频线圈400之间的某个位置。通过如此设计,扁管组件100能够较好地冷却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冷却梯度线圈300电磁线圈温度。同时还能够冷却体射频线圈400,降低检测空间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度线圈300包括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以及Z轴梯度线圈,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形成多层结构,即:梯度线圈300形成层状结构的环形筒。扁管组件100设置在相邻的两层层结构之间。进一步地,扁管组件100与周围的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以及Z轴梯度线圈通过加热环氧树脂灌胶集成为一体结构。如图8A所示,黑色断线是扁管组件100;白色的长条形孔为匀场孔310,用于容置匀场组件。本实施中,扁管组件100设置在梯度线圈300内部且分别位于匀场孔310的两侧,由于扁管组件100的两侧都分布有梯度线圈300,可对梯度线圈300较好的进行冷却。
参见图8B和图8C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梯度线圈300形成的组件设置有四层扁管组件100形成的冷却层。梯度线圈300可包括设置在外径向的屏蔽线圈、设置在内径向的主梯度线圈,屏蔽线圈与主梯度线圈之间设置环绕设置的匀场孔310。屏蔽线圈的两侧设置有扁管组件100形成第一冷却层a、第二冷却层b。主梯度线圈的两侧设置有扁管组件100形成第三冷却层c、第四冷却层d。当然,第一冷却层a靠近主磁体200,还可对主磁体200进行冷却。第四冷却层d靠近体射频线圈400,其可对体射频线圈400进行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度线圈300的主梯度线圈中流经的电流大于屏蔽线圈的电流,因此主梯度线圈是梯度线圈的主要发热源。第三冷却层c或第四冷却层d所包含的扁管组件100的个数可大于第一冷却层a、第二冷却层b所包含的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以使得第三冷却层c或第四冷却层d具有比第一冷却层a、第二冷却层b更好的冷却效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冷却层c或第四冷却层d所包含的扁管组件100的个数可等于第一冷却层a、第二冷却层b所包含的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但第三冷却层c或第四冷却层d扁管组件100的微通道扁管110的数量大于其他外层冷却层,以使得第三冷却层c或第四冷却层d具有比第一冷却层a、第二冷却层b更好的冷却效果。
可以理解,由于主磁体200、体射频线圈400和梯度线圈300均为环形筒状结构。因此沿主磁体200周向布置的每个扁管组件100的形状也可以大体上呈弧形(如图1和图16所示)。参见图1所示,在一个实例中,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沿主磁体200的轴向延伸,即微通道扁管11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磁体200的轴向。参见图16和图1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延伸,即微通道扁管110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磁体200的圆周方向。
参见图9至图11,当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为一个时,该一个扁管组件100可根据实际需要冷却的部位设置在主磁体200的内侧的任意位置。该一个扁管组件100可整体呈筒形,以适于安装在主磁体200内壁,和/或梯度线圈300内、外壁,和/或梯度线圈300内侧等等。该一个扁管组件100可包括一个微通道扁管110,该微通道扁管110可以整体呈筒形。该一个微通道扁管110中,可以具有多个冷却通道111。
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及以上多个,两个及以上多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主磁体200的内侧。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扁管组件100可以相互拼接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呈筒形的结构,以适于安装在主磁体200内壁,和/或梯度线圈300内、外壁,和/或梯度线圈300内侧等等。如图1所示,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由4个扁管组件100组合拼接形成的筒形的冷却装置10。可以理解,若干扁管组件100可以是沿主磁体200的周向均匀地布置。或者若干扁管组件100也可以是沿主磁体200的周向非均匀地布置。如图16和图17所示,图16示例性地示出了由2个扁管组件100组合拼接形成的筒形的冷却装置10,图17示例性地示出了由4个扁管组件100组合拼接形成的筒形的冷却装置10。
参见图2和图17所示,每个扁管组件100所包括的微通道扁管110的个数也可以是两个及以上多个。两个及以上多个微通道扁管110可以是间隔均匀地分布。或者两个及以上多个微通道扁管110也可以是间隔非均匀地分布。微通道扁管110的材质可以是非金属、金属、金属合金、半导体等,通常是铝或者合金。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梯度线圈的冷却水管多采用尼龙材料,本申请通过使用该些材质,使得微通道扁管110的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冷却效果更好,同时微通道扁管110的尺寸可以做的更薄。
而微通道扁管110沿其宽度方向可以是大体呈平直状,也可以是大体呈弧形。参见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110的横截面形状沿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方向呈直线形。本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110沿其宽度方向整体呈平直状,有利于在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较小时简化微通道扁管110的加工工艺,降低制作成本。参见图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110的横截面形状沿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方向呈弧形。本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110沿其宽度方向整体呈弧形,使得即使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较大,也能够保证多个微通道扁管110组成的扁管组件100的形状大体呈弧形,便于扁管组件100的安装,节省安装空间。参见图4至图6,每个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所形成的冷却通道111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及以上多个。理论上来说,在制作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微通道扁管110内部形成的冷却通道111的个数越多越好。如图4所示,多个冷却通道111可以是沿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而每一排中的多个冷却通道111可以是间隔均匀地设置的,也可以是间隔非均匀地设置的。可以理解,当多个冷却通道111沿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方向排列成三排或者三排以上时,排与排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所形成的冷却通道1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可以理解,冷却通道1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矩形带倒角。或者冷却通道11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腰形,或带齿矩形,或带齿腰形等等。
参见图2和图3,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扁管组件100还包括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分别设置在扁管组件100的两端。扁管组件100的每个微通道扁管110的冷却通道111均与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连通。本实施例中,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分别设置在扁管组件100的相对的两侧。通过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使得冷却流体能够流入和流出。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可加工成与微通道扁管110基本相同的厚度,从而可保证扁管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较小。
参见图12至图14,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扁管组件100还包括进液通道120、出液通道130和汇流通道140。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设置在扁管组件100的同一端,扁管组件100的部分微通道扁管110的冷却通道111均与进液通道120连通,扁管组件100的其余微通道扁管110的冷却通道111均与出液通道130连通。汇流通道140设置在扁管组件100的另一端,扁管组件100的各个微通道扁管110的冷却通道111均与汇流通道140连通。本实施例中,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设置在扁管组件100的同一侧。通过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使得冷却流体能够流入和流出。通过汇流通道140,保证冷却流体在扁管组件100内部的流通。其中,进液通道120、出液通道130和汇流通道140可加工成与微通道扁管110基本相同的厚度,从而可保证扁管组件100的整体厚度较小。
参见图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进液口121和至少一个出液口131,至少一个进液口121设置在进液通道120上,至少一个出液口131设置在出液通道130上。进液口121可开设于进液通道120的中间部位(如图15A),或者进液口121也可开设于进液通道120的端部位置(如图14)。出液口131可开设于出液通道130的中间部位(如图15A),或者出液口131也可开设于出液通道130的端部位置(如图14)。
示例性地,如图15B所示,进液通道120的进液口121和出液通道130的出液口131处可分别设有螺纹管接头,以方便外部水管与进液通道120、出液通道130的固定。外部供液设备例如液泵通过外部水管与螺纹管接头连接,冷却液由进液通道120进入,并由出液通道130流出,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往复流动。冷却液通过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在各个微通道扁管110的各个冷却通道111中循环流动,能够较好地实现冷却效果。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也直接设置有用于与外部水管连通的螺纹管。
参见图7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磁共振系统20,包括:用于产生主磁场的主磁体200和用于产生梯度场的梯度线圈300,以及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梯度线圈300设置在主磁体200的内侧。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与梯度线圈300热耦合。扁管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11。
该磁共振系统20,利用微通道扁管110来冷却磁体和线圈,可以节省空间,提高冷却效率。磁共振系统中为提供给检查者更舒适的检测空间,要求梯度线圈300的尺寸在满足性能的条件下尽可能薄。通过使用包括微通道扁管110的扁管组件100,此微通道扁管110可以做到1mm厚度,材质可以是铝材质,导热率大,散热能力强。从而能够使梯度线圈300做到更薄,同时在梯度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可以为梯度线圈300内部其他组件提供更多的空间,提高梯度线圈300性能。
参见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扁管组件100环绕分布在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和/或外壁。这样,扁管组件100能够较好地冷却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和/或外壁,以对梯度线圈300较好的冷却,提高梯度线圈300性能,并有效降低检测空间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梯度线圈300包括呈多层设置的由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形成的层结构,扁管组件100设置在相邻的层结构之间。这样,扁管组件100能够对梯度线圈300进行较好的冷却,提高梯度线圈300性能,并有效降低检测空间的温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所述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所述主磁体(200)的内侧,每个所述扁管组件(100)均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每个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扁管(110)内部的所述冷却通道(111)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通道(111)沿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宽度方向排列成至少一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组件(100)的厚度在1mm至5mm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组件(100)还包括进液通道(120)和出液通道(130),所述进液通道(120)和所述出液通道(130)分别设置在所述扁管组件(100)的两端,所述扁管组件(100)的每个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所述冷却通道(111)均与所述进液通道(120)和所述出液通道(130)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组件(100)还包括进液通道(120)、出液通道(130)和汇流通道(140),所述进液通道(120)和所述出液通道(130)设置在所述扁管组件(100)的同一端,所述扁管组件(100)的部分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所述冷却通道(111)均与所述进液通道(120)连通,所述扁管组件(100)的其余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所述冷却通道(111)均与所述出液通道(130)连通,所述汇流通道(140)设置在所述扁管组件(100)的另一端,所述扁管组件(100)的各个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所述冷却通道(111)均与所述汇流通道(140)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所述主磁体(200)内部的梯度线圈(300)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沿主磁体(200)的周向设置在所述主磁体(200)内侧的梯度线圈(300)的外壁上。
8.一种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磁体(200),用于产生主磁场;
梯度线圈(300),设置在所述主磁体(200)的内侧,用于产生梯度场;以及
至少一个扁管组件(100),与所述梯度线圈(300)热耦合,所述扁管组件(100)包括至少一个微通道扁管(110),所述微通道扁管(110)的内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冷却通道(1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组件(100)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扁管组件(100)环绕分布在所述梯度线圈(300)的内壁和/或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梯度线圈(300)包括呈多层设置的由X轴梯度线圈和Y轴梯度线圈形成的层结构,所述扁管组件(100)设置在相邻的层结构之间。
CN201910247675.9A 2019-03-29 2019-03-29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Pending CN1102442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7675.9A CN110244244A (zh) 2019-03-29 2019-03-29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47675.9A CN110244244A (zh) 2019-03-29 2019-03-29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4244A true CN110244244A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83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7675.9A Pending CN110244244A (zh) 2019-03-29 2019-03-29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4424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51882A (zh) * 2020-05-06 2020-08-18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结构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US11442124B2 (en) 2019-09-26 2022-09-13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Superconducting magnet
CN116068472A (zh) * 2023-03-03 2023-05-05 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系统梯度系统的冷却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2385A1 (en) * 2000-04-12 2001-11-22 Arthur Kaindl Gradient coil with direct cooling
US20070120630A1 (en) * 2005-11-28 2007-05-31 Xianrui Huang Cold mass cryogenic cooling circuit inlet path avoidance of direct conductive thermal engagement with substantially conductive coupler for superconducting magnet
CN102062844A (zh) * 2009-11-18 2011-05-18 美时医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的低温冷却的超导体梯度线圈模块
CN202735501U (zh) * 2012-07-02 2013-02-13 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测量仪冷却系统
CN107462850A (zh) * 2016-06-02 2017-12-12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梯度线圈组件
CN109494041A (zh) * 2018-11-27 2019-03-1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超导磁体及使用该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42385A1 (en) * 2000-04-12 2001-11-22 Arthur Kaindl Gradient coil with direct cooling
US20070120630A1 (en) * 2005-11-28 2007-05-31 Xianrui Huang Cold mass cryogenic cooling circuit inlet path avoidance of direct conductive thermal engagement with substantially conductive coupler for superconducting magnet
CN102062844A (zh) * 2009-11-18 2011-05-18 美时医疗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的低温冷却的超导体梯度线圈模块
CN202735501U (zh) * 2012-07-02 2013-02-13 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磁性测量仪冷却系统
CN107462850A (zh) * 2016-06-02 2017-12-12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梯度线圈组件
CN109494041A (zh) * 2018-11-27 2019-03-19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超导磁体及使用该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2124B2 (en) 2019-09-26 2022-09-13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Superconducting magnet
CN111551882A (zh) * 2020-05-06 2020-08-18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线圈结构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CN116068472A (zh) * 2023-03-03 2023-05-05 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磁共振系统梯度系统的冷却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7244B2 (en) Gradient bore cooling providing RF shield in an MRI system
JP4719438B2 (ja) 円筒状のmriシステム内のmri患者ボアに対する能動的冷却のための装置
JP6219591B2 (ja) 陽電子放出断層撮像検出器アセンブリ、高周波本体コイ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デュアルモダリティ撮像システム
US7301343B1 (en)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MRI magnet warm bore
CN110244244A (zh) 用于磁共振系统的冷却装置及磁共振系统
US5406204A (en) Integrated MRI gradient coil and RF screen
US6236207B1 (en) Coil system for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s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unit
US8797131B2 (en) Thermal shield and method for thermally cooling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
JP5928773B2 (ja) 冷却を備えた超伝導マグネットコイル支持体及びコイル冷却のための方法
US20060066309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MRI gradient coil
US9188651B2 (en) Radio frequency (RF) body coil assembly for dual-modality imaging
US20050168222A1 (en) Gradient coil system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device having a more effective cooling
US20110074419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JP2008264536A (ja) 傾斜コイルを直接冷却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CN109494041A (zh) 超导磁体及使用该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US9784808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magnet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CN110082695A (zh) 超导磁体及具有该超导磁体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JP2012011060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10416254B2 (en) System for reducing thermal shield vibrations
US9759787B2 (en) Coil system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system
JP6058612B2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傾斜磁場コイル
JP2024041051A (ja)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システム用高周波コイル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3405B2 (ja) 超電導磁石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01807 Shanghai City, north of the city of Jiading District Road No. 2258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Liany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07 Shanghai City, north of the city of Jiading District Road No. 2258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