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4034A -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4034A
CN110244034A CN201910577900.5A CN201910577900A CN110244034A CN 110244034 A CN110244034 A CN 110244034A CN 201910577900 A CN201910577900 A CN 201910577900A CN 110244034 A CN110244034 A CN 110244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carrier
reagent
detection
barri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79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4034B (zh
Inventor
王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790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40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44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4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4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4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0584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analysers
    • G01N35/00722Communications; Identification
    • G01N35/00732Identification of carriers, materials or components in automatic analys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该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盒和样品载体;样品载体用于盛装样品;检测盒包括盒体和阻隔膜;盒体具有容腔,且盒体开设注药口;容腔包括试剂腔和载体通道;注药口连通试剂腔,并且试剂腔与载体通道由阻隔膜分隔;载体通道的至少一端在盒体形成通道开口,载体通道与载体相匹配,使样品载体能够由通道开口伸入载体通道内接触阻隔膜,并使阻隔膜破裂,且使试剂腔内的试剂与样品载体上的样品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检测精度高、操作要求低等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物参数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体检是知晓身体健康状态最直接的方式。相比于去医院的体检中心做检查,自我检查以检测地点自由、时机灵活、检测过程快速等优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现有的用于自我检查的检测装置存在如下局限:
1、若保证检测装置的经济性,用于检测的试剂往往直接暴露于检测装置的测试区,一方面试剂容易受到污染或变质,另一方面试剂的使用量存在不足,再一方面难以应对多种试剂参与的检测需要,这些均会导致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不足;
2、若保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检测装置往往体积大,便携性差,造价昂贵,经济性差,而且对于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高,检测周期较长,难以实现即时检测(例如三个小时内完成);
3、检测装置规格固定,同一检测装置无法适应多种检测对象的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自检产品精度差,或成本高,或操作要求高,或检测周期长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盒和样品载体;
样品载体用于盛装样品;
检测盒包括盒体和阻隔膜;盒体具有容腔,且盒体开设注药口;容腔包括试剂腔和载体通道;注药口连通试剂腔,并且阻隔膜设置于试剂腔远离注药口的一端用于分隔试剂腔与载体通道;载体通道的至少一端在盒体形成通道开口,载体通道与载体相匹配,使样品载体能够由通道开口伸入载体通道内接触阻隔膜,并对阻隔膜进行破坏,且使试剂腔内的试剂与样品载体上的样品结合。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系统,包括:如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检测装置,结果记录装置和结果储存装置;
结果记录装置用于将样品经检测装置检测后的检测结果转化为数字信息;
数据储存装置用于储存数字信息。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样品由样品载体盛装;
将样品载体伸入检测盒的载体通道内,使样品载体到达检测盒的阻隔膜处;
操作样品载体对阻隔膜进行破坏,使检测盒的试剂腔内的试剂与样品载体上的样品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采用检测盒存放所需试剂,具体由试剂腔和阻隔膜共同保证试剂与外界的隔绝,避免试剂被污染或变质,保证检测时试剂的有效性,进而保证检测精度;
可根据检测对象,向试剂腔内预装对应剂量的试剂,操作者无需对试剂进行选择,也无需控制试剂量,大大降低了对操作者的经验或技术要求;
检测时,利用样品载体使阻隔膜破裂,试剂从试剂腔流出即可与样品结合,试剂与样品结合速度快,因此检测过程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易于实现即时检测;而且,试剂腔内试剂的量属于微流剂量,本实施例中试剂与样品结合的过程可以形成可控的微流检测方式;
检测过程在检测盒的载体通道内进行,检测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减少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进而也保证了检测精度。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样品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一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二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三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的使用状态四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用于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方法的实施方式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方法的实施方式二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
1-检测装置;2-结果记录装置;3-结果储存装置;
100-检测盒;
110-盒体;
110a-容腔;110a1-试剂腔;110a11~110a14分别为1~4号试剂腔;110a2-载体通道;110b-注药口;
111-盒主体;112-盒盖;
120-阻隔膜;
200-样品载体;200a-检测位;200b-对比位;200c-停留线;
210-载体主体;220-破膜结构;
300-样品;
400-试剂;400a-第一种试剂;400b-第二种试剂;400c-第三种试剂;400d-第四种试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进行介绍和解释:
样品,指血液、组织液等体液,或毛发、粘膜等;
检测对象,样品中某一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成分,和/或前述成分的含量,等。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过研究发现,现有的检测装置存在如下局限:
1、若保证检测装置的经济性,用于检测的试剂往往直接暴露于检测装置的测试区,一方面试剂容易受到污染或变质,另一方面试剂的使用量存在不足,再一方面难以应对多种试剂参与的检测需要,这些均会导致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不足;
2、若保证检测装置的检测精度,检测装置往往体积大,便携性差,造价昂贵,经济性差,而且对于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高,检测周期较长,难以实现即时检测(例如三个小时内完成);
3、检测装置规格固定,同一检测装置无法适应多种检测对象的检测需求。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1,包括:检测盒100和样品载体200;
样品载体200用于盛装样品300;
检测盒100包括盒体110和阻隔膜120;盒体110具有容腔110a,且盒体110开设注药口110b;容腔110a包括试剂腔110a1和载体通道110a2;注药口110b连通试剂腔110a1,并且阻隔膜120设置于试剂腔110a1远离注药口110b的一端用于分隔试剂腔110a1与载体通道110a2;载体通道110a2的至少一端在盒体110形成通道开口,载体通道110a2与载体相匹配,使样品载体200能够由通道开口伸入载体通道110a2内接触阻隔膜120,并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且使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本检测装置1在使用时,根据所需检测的对象,向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注入足够剂量的试剂400。将样品300置于样品载体200上,使样品载体200由检测盒100的通道开口伸入载体通道110a2内接触阻隔膜120,以使样品300移至阻隔膜120附近。进一步移动样品载体200使阻隔膜120破裂,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由破口流出并可第一时间与样品300结合,达到检测时间后将样品载体200取出,即可观察到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可以是样品300或试剂400发生的特定显色,或是样品300或试剂400发生的特定变色,或是样品300或试剂400发生的物质变化等公知的检测结果形态。
可选的,阻隔膜120为软膜,具体可为聚偏氯乙烯材质,以便样品载体200通过摩擦,或是通过挤压,或是通过样品载体200上设置的尖锐结构划破等方式使阻隔膜120破裂。
可选的,样品载体200可为试纸,选用具备一定的韧性或粗糙度的材料更利于使阻隔膜120破裂。
采用检测盒100存放所需试剂400,具体由试剂腔110a1和阻隔膜120共同保证试剂400与外界的隔绝,避免试剂400被污染或变质,保证检测时试剂400的有效性,进而保证检测精度;
可根据检测对象,向试剂腔110a1内预装对应剂量的试剂400,操作者无需对试剂400进行选择,也无需控制试剂量,大大降低了对操作者的经验或技术要求;
检测时,利用样品载体200使阻隔膜120破裂,试剂400从试剂腔110a1流出即可与样品300结合,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速度快,因此检测过程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易于实现即时检测;而且,试剂腔110a1内试剂400的量属于微流剂量,本实施例中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的过程可以形成可控的微流检测方式;
检测过程在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进行,检测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减少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进而也保证了检测精度。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许多检测对象需要多种试剂400按顺序参与检测,例如乙肝检测。酶联免疫法是最常用的乙肝检测方法之一,具体是:先将抗原与血清蛋白相连结,形成固相抗原;再加入特异性抗体与固相抗原相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经洗涤,加酶标定,得到检测结果。在前述酶联免疫法中,血清蛋白即为样品300,抗原、特异性抗体、洗涤液和酶均为对应样品300的检测试剂400,可见参与检测的试剂400至少有4种,每种试剂与样品300的结合都有特定时机,对于普通操作者来说,难以正确选择试剂400种类,对试剂400的剂量难以把控;而且当前一种试剂用完,需对试剂腔110a1进行专业清洗,再注入后一种试剂,可见对试剂腔110a1的清洗以及移液都对操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操作难度。为此,本申请为检测盒100的容腔110a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试剂腔110a1具有若干个,所有试剂腔110a1沿载体通道110a2顺次排列,每个试剂腔110a1与载体通道110a2由对应的阻隔膜120分隔。
可以理解的,试剂腔110a1的数量可以与指定检测对象对应的试剂400种类相匹配,对应的多种试剂400仍然可预装至对应的试剂腔110a1中,每种试剂400和每个试剂腔110a1的对应关系与对应检测方法中的试剂400出场顺序相匹配。本检测装置1在使用时,操作者只需将盛装样品300的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并在载体通道110a2内依次经过各试剂腔110a1,使对应的阻隔膜120逐个破裂,以实现样品300与对应试剂400的顺序结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下面以乙肝检测中的酶联免疫法为例具体说明:如图3~图7所示,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对应为4个,对应的试剂也有四种(第一种试剂400a,第二种试剂400b,第三种试剂400c和第四种试剂400d),由载体通道110a2的通道开口向载体通道110a2内的方向,依次为装有抗原(第一种试剂400a)的1号试剂腔110a11、装有特异性抗体(第二种试剂400b)的2号试剂腔110a12、装有洗涤液(第三种试剂400c)的3号试剂腔110a13和装有酶(第四种试剂400d)的4号试剂腔110a14。请再次参阅图3,操作者将盛装样品300的样品载体200由检测盒100的通道开口伸入载体通道110a2,样品载体200首先与1号试剂腔110a11对应的阻隔膜120接触并使该阻隔膜120破裂,1号试剂腔110a11内的抗原流出与样品300结合,形成固相抗原;请再次参阅图4,操作者将样品载体200继续向载体通道110a2内移动,使样品载体200与2号试剂腔110a12对应的阻隔膜120接触并使该阻隔膜120破裂,2号试剂腔110a12内的特异性抗体流出与样品载体200上的固相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请再次参阅图5,操作者将样品载体200进一步向载体通道110a2内移动,使样品载体200与3号试剂腔110a13对应的阻隔膜120接触并使该阻隔膜120破裂,3号试剂腔110a13内的洗涤液(例如PBS磷酸缓冲盐溶液)流出并对样品载体200上的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实现清洗;请再次参阅图6,操作者将样品载体200再次向载体通道110a2内进一步移动,使样品载体200与4号试剂腔110a14对应的阻隔膜120接触并使该阻隔膜120破裂,4号试剂腔110a14内的酶(例如转氨酶)流出并与样品载体200上经过清洗的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实现标定,即可得检测结果。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有些检测对象所需试剂400种类过多,或检测盒100受模具限制,导致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难以共用同一个载体通道110a2进行顺序布置。为此,本申请为检测盒100的容腔110a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试剂腔110a1具有若干个,载体通道110a2具有与试剂腔110a1一一对应的若干条,每个试剂腔110a1与对应的载体通道110a2由对应的阻隔膜120分隔。
本实施例是前一种方案的变形,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每一个试剂腔110a1对应独立的载体通道110a2,检测过程中,将样品300与前一种试剂400结合后,需要将样品载体200从前一个载体通道110a2内取出,再伸入下一个试剂腔110a1对应的载体通道110a2使样品300与下一个试剂400结合。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使得检测盒100也不会因试剂腔110a1过多而做得过分狭长,例如检测盒100可以做成圆形、方形等,每个试剂腔110a1都可以布局在检测盒100的周缘处,在检测盒100对应每个试剂腔110a1的通道开口处标上序号,以便与操作者按指定顺序操作。并且,每个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与其对应的载体通道110a2形成独立的工作区域,每个试剂腔110a1流出的多余试剂400不会影响其他的试剂腔110a1对应的工作区域,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精度。
可以理解的,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变形方案:载体通道110a2具有若干条,每条载体通道110a2对应至少一个试剂腔110a1。即,每一条载体通道110a2与对应的一个或多个试剂腔110a1形成独立的工作区域,可以对每个工作区域赋予检测不同检测对象的任务,每个工作区域内的试剂腔110a1数量与对应检测对象所需试剂400的种类相匹配。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检测盒100需要便于向试剂腔110a1注入相应试剂400,也需要使试剂腔110a1具备足够的密封性。为此,本申请为检测盒100的盒体11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盒体110包括:盒主体111和盒盖112;
注药口110b形成于盒主体111的开口处;
盒盖112与盒主体111的开口配合,并用于封装注药口110b。
以上方案将检测盒100的盒体110分为至少盒主体111和盒盖112两部分,试剂腔110a1和载体通道110a2等容腔110a布置于盒主体111内。向试剂腔110a1注入试剂400时,将盒盖112与盒主体111分离,以暴露试剂腔110a1的注药口110b,便于试剂400的注入;完成注入后,将盒盖112与盒主体111的开口扣合,并封装试剂腔110a1的注药口110b,以使试剂腔110a1形成密封环境,使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外界隔绝,降低试剂400被污染或变质等失效情况的概率,同时在检测盒100的移动过程中,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不易逸出。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使用本检测装置1时,样品300摆放在样品载体200上的位置,决定了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的程度,若样品300摆放得过于偏位,在载体通道110a2行程受限的情况下,难以将样品300送至试剂腔110a1处,甚至无法将样品300送入载体通道110a2,影响样品300与试剂400的结合。另外,检测往往需要将结果与样品300初始状态进行对比,而现有的对比例一般都是用其他的容器或载体盛装,由于用于参与检测的样品载体200与其他的容器或载体往往存在材质差异或环境差异,这将导致其他的容器或载体内的对比例与用于检测的样品300初始状态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对比精度,而且,检测结果和对比例分别用不同的载体盛装,使对比时操作相对繁琐,对比结果也不够一目了然。为此,本申请为样品载体2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样品载体200设有用于盛装待测样品的检测位200a,和用于盛装对比样品的对比位200b;检测位200a与试剂腔110a1对应布置。
直接在样品载体200上设置检测位200a,对待测样品放置的位置进行清晰限定,进一步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保证待测样品能被移至试剂腔110a1处,便于待测样品与试剂400结合。样品载体200上同时设置对比位200b,使对比样品与待测样品所处的环境一致,保证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时的准确性,并且由于对比样品与样品在同一载体上,对比时操作简单、一目了然。可以理解的,为避免受到干扰,对比位200b不能设置在试剂腔110a1影响的区域,并且对比位200b离检测位200a越近越容易对比。检测位200a和/或对比位200b具体可以是在样品载体200上通过图案标识出,便于操作者识别;也可以是对样品载体200的结构进行一定的匹配改造,例如沉槽结构、凸起结构、或是特定材料的设置等,便于待测样品和/或对比样品的盛装。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试剂腔110a1位于检测盒100的内部,操作者难以直接通过观察识别试剂腔110a1与通道开口的距离,将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后,存在样品300对位困难的问题,增加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为此,本申请为样品载体2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2所示,样品载体200设有停留线200c,停留线200c用于标示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内指定深度,使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对准试剂腔110a1。
停留线200c可以帮助操作者识别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的程度,从而使样品300更容易对准试剂腔110a1,大大简化了操作难度,也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准度。具体的,停留线200c可以采用刻度尺的形式,利于操作者识别更详细的位置信息,也可以采用与试剂腔110a1位置对应的简化标识。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检测过程中需要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有一个破膜动作,以使试剂腔110a1中的试剂400流出与样品300结合,以上实施例已对破膜动作给出说明,例如摩擦破裂或挤压破裂,均对样品载体200的整体材料有例如粗糙度、或强度的要求,而样品载体200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盛装样品300,样品载体200的材料必须保证不能影响样品300的质地,因此样品载体200选材上存在局限。为此,本申请为样品载体2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请再次参阅图2,样品载体200包括:载体主体210和破膜结构220;
载体主体210用于盛装样品300和设置停留线200c;
破膜结构220设于载体主体210的盛装样品300处。
至少将样品载体200用于盛装样品300的区域与用于使阻隔膜120破裂的区域分开,即,对样品载体200选材时可直接针对不同的功能区选用不同的材质,无需同时满足几个功能区的要求,扩大了可用材料范围,更利于样品载体200的降本。破膜结构220可以是满足前述实施例中举例的粗糙表面,也可以是足够使阻隔膜120受压破裂的高强结构,更可以是例如钩状、或针状、或刃状的锋利结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系统,该系统的结构框架示意图如图8所示,包括:如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检测装置1,结果记录装置2和结果储存装置3;
结果记录装置2用于将样品300经检测装置1检测后的检测结果转化为数字信息;
结果储存装置3用于储存数字信息。
具体的,结果记录装置2可为扫描仪、摄像头等。数据储存装置可以是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
S200:将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样品载体200到达检测盒100的阻隔膜120处。
可选地,将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样品载体200到达检测盒100中1号试剂腔110a11的阻隔膜120处。
S300:操作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可选地,操作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检测盒100的1号试剂腔110a11内的试剂400a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采用以上方法检测时,利用样品载体200使阻隔膜120破裂,试剂400从试剂腔110a1流出即可与样品300结合,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速度快,因此检测过程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易于实现即时检测;而且,试剂腔110a1内试剂400的量属于微流剂量,本实施例中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的过程可以形成可控的微流检测方式;
检测过程在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进行,检测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减少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进而也保证了检测精度。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在上述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一个前序步骤“向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注入指定试剂400”为后续检测方法做好准备。注入试剂400的过程要方便简单,完成注入的试剂400也需要与外界保持一定的隔绝以避免试剂400受污染或变质失效。为此,本申请为步骤“向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注入指定试剂4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向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注入指定试剂400,包括:
将检测盒100的盒盖112与盒主体111分离;
由试剂腔110a1的注药口110b向试剂腔110a1内加注指定试剂400;
将盒盖112与盒主体111的开口配合,并封装试剂腔110a1的注药口110b。
通过开合盒盖112来切换打开注药口110b和封闭注药口110b的状态,实现了注入试剂400的过程要方便简单,也实现了使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外界隔绝,降低试剂400被污染或变质等失效情况的概率,同时在检测盒100的移动过程中,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不易逸出。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如果将样品300放置于样品载体200上过于随意,会导致难以将样品300送至试剂腔110a1处,甚至无法将样品300送入载体通道110a2,影响样品300与试剂400的结合。为此,本申请为步骤“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包括:将样品300置于样品载体200的检测位200a,检测位200a与试剂腔110a1对应布置。
将样品300放置在样品载体200上预设的检测位200a处,即对样品300放置的位置进行清晰限定,进一步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保证检测时样品300能被移至试剂腔110a1处,便于样品300与试剂400结合。
进一步的,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还包括:将样品300至少分为两份(待测样品和对比样品),一份样品(待测样品)置于检测位200a,另一份样品(对比样品)置于样品载体200的对比位200b;
或,将样品300置于所述检测位200a,将标准样本置于所述样品载体200的对比位200b。
检测位200a上的待测样品和对比位200b上的对比样品来自同一份样品300,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另外,将对比样品也放置于同一个样品载体200上,使对比样品与待测样品所处的环境一致,保证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时的准确性,并且由于对比样品与待测样品在同一载体上,对比时操作简单、一目了然。当然,对比位200b上还可以放置标准样本,用来与检测位200a上的待测样品做对比。
可以理解的,为避免受到干扰,对比位200b不能设置在试剂腔110a1影响的区域,并且对比位200b离检测位200a越近越容易对比。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试剂腔110a1位于检测盒100的内部,操作者难以直接通过观察识别试剂腔110a1与通道开口的距离,将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后,存在样品300对位困难的问题,增加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为此,本申请为步骤“将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样品载体200到达阻隔膜120处”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将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样品载体200到达阻隔膜120处,包括:
将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
移动样品载体200直到样品载体200上的停留线200c到达设定位置,使得样品载体200中的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停留线200c可以帮助操作者识别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的程度,从而使样品300更容易对准试剂腔110a1,大大简化了操作难度,也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准度。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检测过程中需要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有一个破膜动作,以使试剂腔110a1中的试剂400流出与样品300结合,破膜动作需要简单且有效。为此,本申请为步骤“操作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操作样品载体200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包括:移动样品载体200,使样品载体200的破膜结构220与阻隔膜120发生滑动摩擦致阻隔膜120破裂;
或,移动样品载体200,使破膜结构220挤压阻隔膜120的凸出部致阻隔膜120破裂,凸出部由阻隔膜120受试剂腔110a1内试剂400的压力而形成;
或,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利用样品载体200的破膜结构220戳破阻隔膜120。
即可以利用样品载体200的粗糙表面,也可以利用样品载体200足够使阻隔膜120受压破裂的高强结构,更可以利用样品载体200上设置的例如钩状、或针状、或刃状的锋利结构,简单有效地使阻隔膜120破裂,实现样品300与试剂400的结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许多检测对象需要多种试剂400按顺序参与检测,每种试剂400与样品300的结合都有特定时机,对于普通操作者来说,难以正确选择试剂400种类,对试剂400的剂量难以把控;而且当前一种试剂400用完,需对试剂腔110a1进行专业清洗,再注入后一种试剂400,可见对试剂腔110a1的清洗以及移液都对操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操作难度。为此,本申请为检测方法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的检测方法,在上述步骤S100至S300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还包括如下步骤:
S400:移动样品载体200使得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可选地,移动样品载体200使得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2号试剂腔110a12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S500:操作样品载体200对另一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b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可选地,操作样品载体200对2号试剂腔110a12对应的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检测盒100的2号试剂腔110a12内的试剂400b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S600: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按指定顺序使其它各试剂腔内的试剂依次与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可选地,其它各试剂腔包括3号试剂腔110a13和4号试剂腔110a14,分别盛装有试剂400c和试剂400d。
可选地,将样品载体200的检测位200a移动至3号试剂腔110a13(或4号试剂腔110a14)对应的阻隔膜120处、以及对阻隔膜120进行破坏的具体方法,与S400和S500的具体方法一致。只是3号试剂腔110a13(或4号试剂腔110a14),与2号试剂腔110a12的位置不同,以及各试剂腔中所盛装的试剂可能不同而已。
即针对检测对象需要多种试剂400按顺序参与的检测,操作者只需将盛装样品300的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并在载体通道110a2内依次经过各试剂腔110a1,使对应的阻隔膜120逐个破裂,以实现样品300与对应试剂400的顺序结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基于上述方案,本申请的发明人进一步考虑到,试剂腔110a1会根据检测盒100的大小、形状及试剂腔110a1的数量在检测盒100内合理布局,所有试剂腔110a1可能共用同一个载体通道110a2,也可能是多条载体通道110a2分组对应多个试剂腔110a1,或是所有试剂腔110a1一一对应独立的载体通道110a2。为此,本申请为步骤“移动样品载体200使得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移动样品载体200使得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包括:将样品载体200沿载体通道110a2继续移动,直至停留线200c到达另一设定位置,使得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或,将样品载体200由当前载体通道110a2退出。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检测盒100存放所需试剂400,具体由试剂腔110a1和阻隔膜120共同保证试剂400与外界的隔绝,避免试剂400被污染或变质,保证检测时试剂400的有效性,进而保证检测精度;
2、可根据检测对象,向试剂腔110a1内预装对应剂量的试剂400,操作者无需对试剂400进行选择,也无需控制试剂400量,大大降低了对操作者的经验或技术要求;
3、检测时,利用样品载体200使阻隔膜120破裂,试剂400从试剂腔110a1流出即可与样品300结合,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速度快,因此检测过程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易于实现即时检测;而且,试剂腔110a1内试剂400的量属于微流剂量,本实施例中试剂400与样品300结合的过程可以形成可控的微流检测方式;
4、检测过程在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进行,检测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减少了环境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进而也保证了检测精度;
5、检测过程中,操作者只需将盛装样品300的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并在载体通道110a2内依次经过各试剂腔110a1,使对应的阻隔膜120逐个破裂,以实现样品300与对应试剂400的顺序结合,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6、在样品载体200上设置检测位200a,对样品300放置的位置进行清晰限定,进一步降低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保证检测时样品300能被移至试剂腔110a1处,便于样品300与试剂400结合;样品载体200上同时设置对比位200b,使对比样品与待测样品所处的环境一致,保证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时的准确性,并且由于对比样品与待测样品在同一载体上,对比时操作简单、一目了然;
7、在样品载体200上设置停留线200c,可以帮助操作者识别样品载体200伸入载体通道110a2的程度,从而使样品300更容易对准试剂腔110a1,大大简化了操作难度,也提高了操作效率和准度;
8、至少将样品载体200用于盛装样品300的区域与用于使阻隔膜120破裂的区域分开,即,对样品载体200选材时可直接针对不同的功能区选用不同的材质,无需同时满足几个功能区的要求,扩大了可用材料范围,更利于样品载体200的降本。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检测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盒(100)和样品载体(200);
所述样品载体(200)用于盛装样品(300);
所述检测盒(100)包括盒体(110)和阻隔膜(120);所述盒体(110)具有容腔(110a),且所述盒体(110)开设注药口(110b);所述容腔(110a)包括试剂腔(110a1)和载体通道(110a2);所述注药口(110b)连通所述试剂腔(110a1),并且所述阻隔膜(120)设置于所述试剂腔(110a1)远离注药口(110b)的一端用于分隔所述试剂腔(110a1)与所述载体通道(110a2);所述载体通道(110a2)的至少一端在所述盒体(110)形成通道开口,所述载体通道(110a2)与所述载体相匹配,使所述样品载体(200)能够由所述通道开口伸入所述载体通道(110a2)内接触所述阻隔膜(120),并对所述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且使所述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腔(110a1)具有若干个,所有所述试剂腔(110a1)沿所述载体通道(110a2)顺次排列,每个所述试剂腔(110a1)与所述载体通道(110a2)由对应的所述阻隔膜(120)分隔;
或,所述试剂腔(110a1)具有若干个,所述载体通道(110a2)具有与所述试剂腔(110a1)一一对应的若干条,每个所述试剂腔(110a1)与对应的所述载体通道(110a2)由对应的所述阻隔膜(120)分隔;
或,所述载体通道(110a2)具有若干条,每条所述载体通道(110a2)对应至少一个所述试剂腔(110a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10)包括:盒主体(111)和盒盖(112);
所述注药口(110b)形成于所述盒主体(111)的开口处;
所述盒盖(112)与所述盒主体(111)的开口配合,并用于封装所述注药口(110b)。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载体(200)设有停留线(200c),所述停留线(200c)用于标示所述样品载体(200)伸入所述载体通道(110a2)内指定深度,使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对准所述试剂腔(110a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载体(200)包括:载体主体(210)和破膜结构(220);
所述载体主体(210)用于盛装样品(300)和设置所述停留线(200c);
所述破膜结构(220)设于所述载体主体(210)的盛装样品(300)处。
6.一种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检测装置(1),结果记录装置(2)和结果储存装置(3);
所述结果记录装置(2)用于将样品(300)经所述检测装置(1)检测后的检测结果转化为数字信息;
所述结果储存装置(3)用于储存所述数字信息。
7.一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
将所述样品载体(200)伸入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所述样品载体(200)到达检测盒(100)的阻隔膜(120)处;
操作所述样品载体(200)对所述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所述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包括:
将样品(300)置于所述样品载体(200)的检测位(200a),所述检测位(200a)与所述试剂腔(110a1)对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样品(300)由样品载体(200)盛装,还包括:
将样品(300)至少分为两份,一份样品(300)置于所述检测位(200a),另一份样品(300)置于所述样品载体(200)的对比位(200b);
或,将样品(300)置于所述检测位(200a),将标准样本置于所述样品载体(200)的对比位(200b)。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样品载体(200)伸入所述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使所述样品载体(200)到达阻隔膜(120)处,包括:
将所述样品载体(200)伸入所述检测盒(100)的载体通道(110a2)内;
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直到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停留线(200c)到达设定位置,使得所述样品载体(200)中的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所述试剂腔(110a1)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所述样品载体(200)对所述阻隔膜(120)进行破坏,包括:
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使所述样品载体(200)的破膜结构(220)与所述阻隔膜(120)发生滑动摩擦致所述阻隔膜(120)破裂;
或,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使所述破膜结构(220)挤压所述阻隔膜(120)的凸出部致所述阻隔膜(120)破裂,所述凸出部由所述阻隔膜(120)受试剂腔(110a1)内试剂(400)的压力而形成;
或,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利用所述样品载体(200)的破膜结构(220)戳破所述阻隔膜(120)。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所述样品载体(200)对所述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所述检测盒(100)的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与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之后还包括:
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使得所述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所述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操作所述样品载体(200)对所述另一试剂腔对应的阻隔膜(120)进行破坏,使所述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内的试剂(400)与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按指定顺序使其它各试剂腔(110a1)内的试剂(400)依次与所述样品载体(200)上的样品(300)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使得所述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所述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对应的阻隔膜(120)处,包括:
将所述样品载体(200)沿所述载体通道(110a2)继续移动,直至所述停留线(200c)到达另一设定位置,使得所述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所述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或,将所述样品载体(200)由当前所述载体通道(110a2)退出;
将所述样品载体(200)伸入另一试剂腔对应的另一载体通道(110a2)内,并移动所述样品载体(200)使所述样品载体(200)的检测位(200a)和破膜结构(220)到达检测盒(100)的另一试剂腔对应的阻隔膜(120)处。
CN201910577900.5A 2019-06-28 2019-06-28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Active CN1102440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7900.5A CN110244034B (zh) 2019-06-28 2019-06-28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7900.5A CN110244034B (zh) 2019-06-28 2019-06-28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4034A true CN110244034A (zh) 2019-09-17
CN110244034B CN110244034B (zh) 2023-08-18

Family

ID=67890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7900.5A Active CN110244034B (zh) 2019-06-28 2019-06-28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4403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6006488A1 (en) * 1985-04-29 1986-11-06 Hichem Diagnostics, Inc., Dba Bural Technologies Diagnostic test kit
CN106680479A (zh) * 2017-03-09 2017-05-17 厦门先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指标集成试剂并行检测任意组合集成器
CN107084964A (zh) * 2017-06-05 2017-08-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和进行生物传感的方法
CN108126765A (zh) * 2017-11-27 2018-06-08 深圳华炎微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Elisa检测微流控芯片和elisa检测微流控芯片体系以及它们的应用
CN109669038A (zh) * 2019-02-28 2019-04-23 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多通道层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6006488A1 (en) * 1985-04-29 1986-11-06 Hichem Diagnostics, Inc., Dba Bural Technologies Diagnostic test kit
CN106680479A (zh) * 2017-03-09 2017-05-17 厦门先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指标集成试剂并行检测任意组合集成器
CN107084964A (zh) * 2017-06-05 2017-08-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和进行生物传感的方法
CN108126765A (zh) * 2017-11-27 2018-06-08 深圳华炎微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Elisa检测微流控芯片和elisa检测微流控芯片体系以及它们的应用
CN109669038A (zh) * 2019-02-28 2019-04-23 深圳市易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多通道层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4034B (zh) 2023-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23782C (en) An automated system for continuously and automatically calibrating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JP4347564B2 (ja) 生化学分析方法と装置
CN104838268B (zh) 微流体lal反应物质测试方法和设备
JP4956533B2 (ja) カートリッジ、残液除去方法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
US20120058464A1 (en) Assay Methods Using Array of Test Zones
ES2716909T3 (es) Cubeta de múltiples pocillos dotada de medios integrados de reacción y de detección
US8387817B1 (en) Container for holding multiple fluids in isolation
CN108088824A (zh) 一种用于检测分析物的系统
CN101400778A (zh) 集成的细胞处理和测定方法和装置
CN105142790B (zh) 借助分配系统填充微流控装置的方法和相应的测试系统
CN109313156A (zh) 用于分析体液样本的测试系统
CN108495682A (zh) 血液测试系统和方法
US7615375B2 (en) Osmotic reaction cell for monitor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reactions
CN104321646A (zh) 电泳系统以及分离和识别方法
CN104364640A (zh) 制造电泳盒的方法
CN110244034A (zh) 检测装置、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CN107003234A (zh) 部分封装的基于波导的感测芯片、系统和使用方法
JP3112481B2 (ja) 流体の試験と分析のための装置と方法
CN107270828B (zh) 基于显微定量角度图像的细胞质心机械形变测量方法
CN104335034A (zh) 具有至少一个可移除区段的电泳凝胶盒
CN104321643A (zh) 包括附连到支承件上的扁平凝胶部件的电泳凝胶单元
CN102507566A (zh) 临床生化样品成组检测方法、试剂盒及检测装置
US11684919B2 (en) Methods and assemblies for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US20050136544A1 (en) Osmotic reaction detector for monitoring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reactions
US11940445B2 (en) ABO blood group point-of-care tes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