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3221A -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3221A
CN110243221A CN201910623706.6A CN201910623706A CN110243221A CN 110243221 A CN110243221 A CN 110243221A CN 201910623706 A CN201910623706 A CN 201910623706A CN 110243221 A CN110243221 A CN 110243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irculation loop
heat
waste
cyc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237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惊涛
张玉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Sepmem Sci &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Sepmem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Sepmem Sci &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Sepmem Sci &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237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32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43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32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多级循环单元、储液单元和余热管道。每级循环单元包括构建成循环回路的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和用热装置。储液单元与循环回路连通,储液单元被构造成为循环回路补充液体。余热管道的内部形成供带热流体沿预设方向流动的流道,多级循环单元中的热交换装置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连接于余热管道。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道连接,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这种余热回收装置采用调节循环回路内的液体的流向来调节液体的温度,调节范围大,以实现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多级余热回收装置中,一般通过调节余热管道内的带热流体(如烟气)通过换热器的流量来控制循环回路中的加热液体的温度,即在余热管道上外接一个旁管道,并在旁管道上设置阀门,当循环回路中的加热液体的温度过高时,打开旁管道上的阀门,以减小余热管道内的带热流体通过换热器的流量,由于余热管道的带热流体压力较低,通过调节旁路来调节的主路的带热流体的流量范围有限,很难对循环回路中的加热液体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很难对循环回路中的加热液体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多级循环单元、储液单元和余热管道;
每级循环单元包括构建成循环回路的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和用热装置;
所述储液单元与所述循环回路连通,所述储液单元被构造成为所述循环回路补充液体;
所述余热管道的内部形成供带热流体沿预设方向流动的流道,所述多级循环单元中的热交换装置沿所述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连接于所述余热管道;
其中,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预设方向上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连接,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当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过高时,可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使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与与其相邻的下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连通,使得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以为将热量带至下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同时储液单元为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补充液体,以对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这种余热回收装置采用调节循环回路内的液体的流向来调节液体的温度,不会增加余热管道中的带热流体的阻力,不会对余热管道系统造成波动;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泵送装置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压力,具有很好的流动性,通过改变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流向来调节液体的温度,调节范围大,以实现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余热回收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余热管道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放热管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放热管道位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中的热交换装置与与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相邻的循环单元的热交换装置之间;
所述放热管道设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余热管道上设有位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的热交换装置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相邻的循环单元的热交换装置之间的放热管道,放热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当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过高时,可调节放热管道上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使余热管道内流动的部分带热流体从放热管道排至外界,以控制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
可选的,所述循环回路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被构造成检测所述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循环回路中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能够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或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多级循环单元中除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以外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连接于每相邻的两个循环单元中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所述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置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于每相邻的两个循环单元中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置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可根据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测量的温度自动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可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所测量的温度自动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级循环单元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和用热装置共同构建成循环回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级循环单元还包括与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和用热装置共同构建循环回路的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可分离出循环回路中液体受热蒸发所产生的气体。
可选的,所述泵送装置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用热装置具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
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四进液口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用热装置和气液分离装置四者首尾依次连接构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中的液体通过泵送装置增压后流经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将余热管道中带热流体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液体,以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流经用热装置,以将热量传递给用热装置,最后液体再回流至泵送装置,实现液体在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还具有第五进液口,所述第五进液口与所述储液单元连通,所述储液单元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五进液口进入所述循环回路。
上述技术方案中,储液单元与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五进液口连通,当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受热蒸发所产生的气体后,储液单元中的液体将从第五进液口进入至循环回路,以为循环回路补液。
进一步地,每级循环单元还包括用于构建成所述循环回路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三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四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通;
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中,上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一管道与下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二管道通过所述连接管道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出液口与第三出液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即第一管道设置于热交换装置与用热装置之间。第三出液口与第四进液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即第二管道设置于用热装置与气液分离装置之间。上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一管道与下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二管道通过连接管道连接,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温度过高时,液体在流经热交换装置后就可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避免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流经用热装置时温度过高,同时,从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入下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后能够快速的流入气液分离装置进行气液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三级循环单元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二级循环单元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三级循环单元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具有三级循环单元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三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余热回收装置;10-循环单元;11-泵送装置;111-第一进液口;112-第一出液口;12-热交换装置;121-第二进液口;122-第二出液口;13-用热装置;131-第三进液口;132-第三出液口;14-气液分离装置;141-第四进液口;142-第四出液口;143-第五进液口;15-第一管道;16-第二管道;17-第三管道;18-第四管道;20-储液单元;30-余热管道;40-连接管道;50-第一流量调节装置;60-放热管道;70-第二流量调节装置;8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9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A-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回收装置100,包括多级循环单元10、储液单元20和余热管道30。每级循环单元10包括构建成循环回路的泵送装置11、热交换装置12和用热装置13。储液单元20与循环回路连通,储液单元20被构造成为循环回路补充液体。余热管道30内部形成供带热流体沿预设方向A流动的流道,多级循环单元10中的热交换装置12沿预设方向A依次间隔连接于余热管道30。在预设方向A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道40连接,连接管道40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泵送装置11的作用下循环流动,液体在流经换热装置后,换热装置将余热管道30中的带热流体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液体,以对液体进行加热,带有热量的液体在流经用热装置13时可将热量传递给用热装置13,即用热装置13间接地利用了余热管道30中的带热流体的热量。当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过高时,可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使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与与其相邻的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连通,使得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以为将热量带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同时储液单元20为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补充液体,以对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以达到用热装置13的热负荷要求。这种余热回收装置100采用调节循环回路内的液体的流向来调节液体的温度,不会增加余热管道30中的带热流体的阻力,不会对余热管道30系统造成波动;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泵送装置11的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压力,具有很好的流动性,通过改变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流向及流量来调节液体的温度,调节范围大,以实现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外,这种余热回收装置100无需在余热管道30上设置旁路,有效的减低了生产成本。
余热回收装置100可以包括两级循环单元10、三级循环单元10、四级循环单元10等。如图2所示,若余热回收装置100包括两级循环单元10,则余热回收装置100中的循环单元10为两个;如图1所示,若余热回收装置100包括三级循环单元10,则余热回收装置100中的循环单元10为三个;若余热回收装置100包括四级循环单元10,则余热回收装置100中的循环单元10为四个。
循环回路中的液体主要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可以是多种,比如,水、油液等。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定,若需要传递的热量较大,则可选用沸点较高的油液;若需要传递的热量较小,则可选用沸点较低的水。
循环单元10中的泵送装置11的作用是使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带有一定压力的流动。可选的,泵送装置11为液压泵。
循环单元10中的热交换装置12的作用是实现余热管道30与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热交换。可选的,热交换装置12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具体结构可参见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循环单元10中的用热装置13的作用是利用循环回路中的液体中的热量。用热装置13可以是多种用热系统,比如,供暖系统、加热系统等。用热系统中包括与循环回路连接的换热器。
其中,储液单元20可以是多种结构,只要能够为循环回路补液即可。作为示例的,储液单元20为高位储液槽,高位油槽通过管道与各个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连通。在实际使用时,高位储液槽安装在较高的位置,利用高位储液槽内的液体的重力势能为循环回路补充液体。比如,当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通过连接管道40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时,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则不足,此时,高位油槽在中的液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上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当然,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通过连接管道40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时,下一级的循环回路中多余的液体可回流至高位储液槽中。
余热管道30可以是输送带有热量的工业尾气或烟气的管道。余热管道30内部的带热流体的流动方向即为预设方向A,可理解的,在预设方向A上,余热管道30内部的带热流体的温度逐渐降低。
连接管道40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的作用是调节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10中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流入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内的流量的大小。当然,若连接管道40内的液体的流量为零,则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相互断开。可选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为流量调节阀。
在上述结构的余热回收装置100中的各个循环单元10中,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无法进入到其他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不能很好对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
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余热管道30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放热管道60,在预设方向A上放热管道60位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中的热交换装置12与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相邻的级循环单元10的热交换装置12之间,放热管道60设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
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的作用是调节余热管道30内的带热流体通过放热管道60向外界流动的流量的大小。当然,若放热管道60内的带热流体的流量为零,则余热管道30内部的流道与外界断开。可选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为流量调节阀。
当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过高时,可调节放热管道60上的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使余热管道30内流动的部分带热流体从放热管道60排至外界,以控制最后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
可选的,每个循环回路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被构造成检测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即温度检测装置能够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进行检测,可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温度来确定是否需要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或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当然,根据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出的温度可以通过手动控制的方式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或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或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有循环单元10中除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以外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连接于每相邻的两个循环单元10中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之间的连接管道40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响应于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设置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即根据上一级的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设置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所检测到的温度自动调节连接于该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之间连接管道40上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响应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即根据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所测量的温度自动调节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
其中,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的响应关系可通过控制器实现,即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和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检测到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自动控制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动作,从而将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导入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避免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热量过剩。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为电磁流量调节阀,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为温度传感器。
当然,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的响应关系也可通过控制器实现,即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检测道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器自动控制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动作,从而将余热管道30内部的部分带热流体从放热管道60中排出至外界,避免最后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热量过剩。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量调节装置70为电磁流量调节阀,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各个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吸收热交换装置12所传递的热量,液体受热蒸发会产生气体,可能会影响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传热效率。
因此,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级循环单元10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14,气液分离装置14、泵送装置11、热交换装置12和用热装置13共同构建成循环回路。
气液分离装置14可分离出循环回路中液体受热蒸发所产生的气体,避免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传热效率造成影响。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装置14为气液分离器。
在循环单元10中,气液分离装置14、泵送装置11、热交换装置12和用热装置13四者的布置可以是多种,只要四者连接在一起能够形成循环回路即可。
可选的,泵送装置11具有第一进液口111和第一出液口112,热交换装置12具有第二进液口121和第二出液口122,用热装置13具有第三进液口131和第三出液口132,气液分离装置14具有第四进液口141和第四出液口142。第一出液口112与第二进液口121连通,第二出液口122与第三进液口131连通,第三出液口132与第四进液口141连通,第四出液口142与第一进液口111连通。即泵送装置11、热交换装置12、用热装置13和气液分离装置14四者首尾依次连接构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中的液体通过泵送装置11增压后流经热交换装置12,热交换装置12将余热管道30中带热流体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液体,以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液体流经用热装置13,以将热量传递给用热装置13,最后液体再回流至泵送装置11,实现液体在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每级循环单元10还包括用于构建成循环回路的第一管道15、第二管道16、第三管道17和第四管道18。热交换装置12的第二出液口122与用热装置13的第三进液口131通过第一管道15连通;用热装置13的第三出液口132与气液分离装置14的第四进液口141通过第二管道16连通;气液分离装置14的第四出液口142与泵送装置11的第一进液口111通过第三管道17连通,泵送装置11的第一出液口112与热交换装置12的第二进液口121通过第四管道18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预设方向A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10中,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第一管道15与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第二管道16通过连接管道40连接。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温度过高时,通过调节连接管道40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后,液体在流经热交换装置12后就可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避免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在流经用热装置13时温度过高,同时,从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入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后能够快速的流入气液分离装置14进行气液分离。
可理解的,连接管道40的连接的位置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位置,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管道40还可以连接于其他位置,只要调节第一流量调节装置50能够将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连通即可。比如,如图4所示,连接管道40连接于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第一管道15与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第一管道15之间。
在循环回路中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的情况下,温度检测装置可以设置在第一管道15、第二管道16、第三管道17或第四管道18上。在本实施例中,除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以外的其他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第一温度检测装置80设置于第一管道15上;最后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温度检测装置90设置于第二管道16上。
进一步地,气液分离装置14还具有第五进液口143,第五进液口143与储液单元20连通,储液单元20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五进液口143进入循环回路。
其中,气液分离装置14的第五进液口143通过管道与储液单元20连通。
当气液分离装置14分离出循环回路中的液体受热蒸发所产生的气体后,储液单元20中的液体将从第五进液口143进入至循环回路,以为循环回路补液。此外,当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的液体进入至下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时,储液单元20中的液体将从第五进液口143进入上一级循环单元10的循环回路中,以为循环回路补液;同时,下一级循环单元10中的液体将依次流经气液分离装置14的第四进液口141、第五进液口143回流至储液单元20。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可在各个循环回路中设置压力检测装置(如压力表)对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压力进行实时监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任意实施例中,所指的上一级循环单元10和下一级循环单元10为预设方向A上两个相邻的循环单元10,带热流体在余热管道30内部沿预设方向A流动时,带热流体会先经过上一级循环单元10中的热交换装置12,再经过下一级循环单元10中的热交换装置12。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级循环单元,每级循环单元包括构建成循环回路的泵送装置、热交换装置和用热装置;
储液单元,所述储液单元与所述循环回路连通,所述储液单元被构造成为所述循环回路补充液体;以及
余热管道,所述余热管道的内部形成供带热流体沿预设方向流动的流道,所述多级循环单元中的热交换装置沿所述预设方向依次间隔连接于所述余热管道;
其中,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调节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管道上设有与其连通的放热管道,在所述预设方向上所述放热管道位于最后一级循环单元中的热交换装置与与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相邻的级循环单元的热交换装置之间;
所述放热管道设有第二流量调节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回路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被构造成检测所述循环回路中的液体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循环单元中除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以外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最后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有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连接于每相邻的两个循环单元中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与下一级的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之间的连接管道上的第一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所述上一级循环单元的循环回路设置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所述第二流量调节装置响应于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级循环单元还包括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泵送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和所述用热装置共同构建成所述循环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装置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热交换装置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用热装置具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
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三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四进液口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还具有第五进液口,所述第五进液口与所述储液单元连通,所述储液单元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五进液口进入所述循环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级循环单元还包括用于构建成所述循环回路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三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与所述第四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连通;
在所述预设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级循环单元中,上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一管道与下一级循环单元的第二管道通过所述连接管道连接。
CN201910623706.6A 2019-07-10 2019-07-10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Pending CN1102432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3706.6A CN110243221A (zh) 2019-07-10 2019-07-10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23706.6A CN110243221A (zh) 2019-07-10 2019-07-10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3221A true CN110243221A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91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23706.6A Pending CN110243221A (zh) 2019-07-10 2019-07-10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43221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6240A (zh) * 2013-04-09 2013-07-10 何斌 一种焦点仰角不变的碟式太阳聚光系统
CN103836809A (zh) * 2014-03-26 2014-06-04 秦皇岛市瑜阳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碟共焦塔式菲涅耳太阳能聚光系统
WO2015058513A1 (zh) * 2013-10-23 2015-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84802U (zh) * 2017-07-20 2018-07-06 倪飞 高效能余热利用系统
CN109579100A (zh) * 2018-10-26 2019-04-05 南京艾科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利用装置
CN210154402U (zh) * 2019-07-10 2020-03-17 成都赛普瑞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6240A (zh) * 2013-04-09 2013-07-10 何斌 一种焦点仰角不变的碟式太阳聚光系统
WO2015058513A1 (zh) * 2013-10-23 2015-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36809A (zh) * 2014-03-26 2014-06-04 秦皇岛市瑜阳光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碟共焦塔式菲涅耳太阳能聚光系统
CN207584802U (zh) * 2017-07-20 2018-07-06 倪飞 高效能余热利用系统
CN109579100A (zh) * 2018-10-26 2019-04-05 南京艾科美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余热利用装置
CN210154402U (zh) * 2019-07-10 2020-03-17 成都赛普瑞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49378B2 (en) Brewing process and brewery installations
CN106594517A (zh) 液氨直接气化系统及其气化工艺
CN109164895A (zh)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及水泵一用一备无扰切换控制方法
CN206252860U (zh) 一种二次蒸汽流量恒定的单效蒸发器
CN109489024B (zh) 一种加热药液的蒸发器系统
CN110243221A (zh)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CN210206810U (zh) 一种tcu二级回路温控系统
CN204943443U (zh) 一种模块化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107158731A (zh) 一种冷凝回流系统
CN203980249U (zh) 蒸汽回收、余热回收、冷凝水回收的综合回收装置
CN210154402U (zh) 一种余热回收装置
CN207350418U (zh) 一种供暖稳定的熔盐设备
CN206669710U (zh) 除氧乏汽热量及冷凝液无动力回收装置
CN206359376U (zh) 一种海水淡化设备
CN208282409U (zh) 导热油锅炉系统
CN209645867U (zh) 一种用于浓缩氯化锂溶液的装置
CN109737368B (zh) 一种设置稳流结构的蒸汽换热器
CN208204981U (zh) 一种消除闭式冷凝水回收系统背压的节能装置
CN202730048U (zh) 一种聚酯工艺塔系统
CN209574410U (zh) 温开水系统及饮水装置
CN108443861B (zh) 一种消除闭式冷凝水回收系统背压的节能装置
CN207708552U (zh) 丙烯-丙烷热耦合精馏节能装置
CN207473437U (zh) 一种蒸汽控制与电加热控制的双模式切换控制系统
CN203609884U (zh) 一种自动控制物料平衡的蒸发器
CN206731101U (zh) 一种导热油温度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