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0587A - 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 - Google Patents
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30587A CN110230587A CN201910659958.4A CN201910659958A CN110230587A CN 110230587 A CN110230587 A CN 110230587A CN 201910659958 A CN201910659958 A CN 201910659958A CN 110230587 A CN110230587 A CN 1102305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piston
- air inlet
- sub
- cylinde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41000883990 Flabell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3/00—Pumps actuated by muscle power, e.g. for infl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51/00—Testing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涉及打气泵的技术领域。混合打气泵包括气压监测组件、手动驱动组件、筒体组件、活塞组件和电动驱动组件;气压监测组件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手动驱动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上端;活塞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下端,电动驱动组件连接在活塞组件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们外出时,电动气泵需要电能驱动,不便使用;手动气泵、脚动气泵需要耗费体力,使用时,人们容易疲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使用时,先启动电动驱动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待气囊内的气压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启动手动驱动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采用电动和手动相结合的充气方式,节省了人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气泵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
背景技术
气泵,是一种从一个封闭空间排除空气或者向封闭空间添加空气的装置。气泵主要分为电动气泵、手动气泵和脚动气泵。电动气泵,是以电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电力不停的压缩空气而产生气压,电动气泵主要应用在气动打胶,汽车充气等领域。手动气泵,是以手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手力不停的压缩空气而产生气压,手动气泵主要应用在填充气球、可填充式气动小玩具等领域。脚动气泵,是以脚力为动力的气泵,通过脚力不停的压缩空气而产生气压,从而进行工作,脚动气泵主要应用在自行车打气、填充气球、气动小玩具等领域。
上述现有技术中,人们外出时,经常需要对一些气囊进行充气,例如:填充气球、填充式气动小玩具、自行车轮胎等,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电动气泵由于需要电能驱动,遇到没有电力的环境时,不便使用;手动气泵由于需要手力操作,使用时间长,人们就会感觉到手部疲劳;脚动气泵由于需要脚力操作,使用时间长,人们就会感觉到脚部疲劳。
另外,针对电动气泵当完成对充气目标的充气时,需要人为关闭电动充气泵,从而停止对充气目标的充气,这就造成了在充气过程中需要对充气过程进行人为监控,给使用者带来不便;针对手动充气泵主要是单程充气泵,即把手向下按压过程中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使得充气效果单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们外出时,电动气泵需要电能驱动,不便使用;手动气泵、脚动气泵需要耗费体力,使用时,人们容易疲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打气泵,包括气压监测组件、手动驱动组件、筒体组件、活塞组件和电动驱动组件;
气压监测组件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气压监测组件用于对充气中的气囊内所充气体的气压值进行检测;
手动驱动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上端,手动驱动组件的手动启动进气口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筒体组件的上端进入;
活塞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下端,电动驱动组件连接在活塞组件内,电动驱动组件设有电动启动进气口,电动启动进气口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筒体组件的下端进入。
进一步的,气压监测组件包括气压表和气压表罩盖;
气压表连接在气压表罩盖内,气压表罩盖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
进一步的,手动驱动组件包括把手;
手动启动进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手动启动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把手的两端。
进一步的,筒体组件包括内管、外管、筒体、上盖部和下盖;
内管嵌入在外管内,外管嵌入在筒体内;上盖部连接在筒体的上端,下盖的上端连接在筒体的下端,下盖的下端连接活塞组件。
进一步的,上盖部包括上盖、上盖密封圈、上盖密封圈支架、排气阀和排气阀密封圈;
上盖连接在筒体的上端,把手和上盖之间通过上盖密封圈支架连接;上盖密封圈连接在上盖密封圈支架上;排气阀通过排气阀密封圈连接在上盖上。
进一步的,活塞组件包括底座、电动部和活塞部;
底座连接在下盖的下端,电动部连接在底座内,电动部的下端连接电动驱动组件,电动启动进气口连接在底座上,电动启动进气口的进气端连接有防尘装置;
电动部的上端连接活塞部的下端,活塞部的上端连接筒体的下端。
进一步的,电动部包括电机和电机支架,电机连接在电机支架内,电机支架连接在底座内;
活塞部包括活塞本体、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第一活塞镶块、第二活塞镶块、活塞主阀片、活塞密封圈、下盖单向阀、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连接在活塞本体上端的右侧,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连接在活塞本体上端的左侧,活塞主阀片连接在活塞本体和下盖之间,下盖单向阀连接在下盖的下端。
进一步的,活塞部还包括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
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连接在活塞本体上端的右侧;
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连接在活塞本体上端的左侧。
进一步的,电动驱动组件包括气压感应控制部、电动启动部、电动停止部和底部支架;
感应控制部、电动启动部、电动停止部均连接在底部支架上,底部支架连接在底座的下端;电动启动部与电机电信号连接;气压感应控制部能够对筒体内的气压进行检测,气压感应控制部与电动停止部电信号连接,电动停止部与电机电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气压感应控制部包括气压传感器和感应拨动片,气压传感器连接在底部支架上,感应拨动片与气压传感器连接;
电动启动部包括启动开关、第一传动杆和第一微动开关,感应拨动片与启动开关电信号连接,启动开关连接在第一传动杆的外侧端,第一微动开关连接在第一传动杆的内侧端,第一微动开关与电机电信号连接;
电动停止部包括急停开关、第二传动杆和第二微动开关,感应拨动片与急停开关电信号连接,急停开关连接在第二传动杆的外侧端,第二微动开关连接在第二传动杆的内侧端,第二微动开关与电机电信号连接;
底部支架上连接有电源母座,电源母座与电机连接,电源母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打气泵,气压监测组件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以便对气囊进行充气时,利用气压监测组件对充气中的气囊内所填充的气体的气压值进行检测,方便人们对气囊内的气压值进行观测;手动驱动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上端,手动驱动组件启动时,能够使外部气体沿着手动启动进气口进入,然后沿着筒体组件的上端进入,从充气接口流出至气囊内,从而完成手动进气的过程;活塞组件连接在筒体组件的下端,电动驱动组件连接在活塞组件内,电动驱动组件启动时,外部气体沿着电动启动进气口进入,然后沿着筒体组件的下端进入,从充气接口流出至气囊内,完成电动进气的过程;本发明使用时,能够先启动电动驱动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待气囊内的气压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再启动手动驱动组件对气囊进行充气,采用电动和手动相结合的充气方式,节省了人力,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其在完成对充气目标的充气时,能够自动停止充气。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充气泵,其包括:
筒体组件,内部具有一第一腔室,所述筒体组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充气接口和本体出气口,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充气接口和所述本体出气口,所述筒体组件上靠近所述充气接口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侧向开口;
启动开关组件,置于所述筒体组件之外,所述启动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一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侧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且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滑动;
密封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盖接于所述充气接口处,且所述密封片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并能够相对所述筒体组件转动,以选择性地封闭或打开所述充气接口;
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与所述密封片的第一端相对的所述密封片的第二端;
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筒体组件固定连接;
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中间段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并以所述第一支撑架为支点转动,且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与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相对的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侧向开口伸出所述筒体组件之外,且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电源装置具有一第一开关按钮,所述第一开关按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连接;以及
马达,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装置,所述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所述马达的转轴连接有多个扇叶。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两呈并排布置的第一基柱,两第一基柱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每一所述第一基柱均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一传动杆设置于两所述第一基柱之间,自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两侧向远离所述第一传动杆且垂直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有两第一连接杆,所述两第一连接杆分别转动套接于所述两第一安装孔中。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停止开关组件、第二支撑架、第二传动杆和第二电源装置,所述第二支撑架和第二电源装置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所述筒体组件上靠近所述充气接口的一端还开设有一第二侧向开口;
所述停止开关组件置于所述筒体组件之外,所述停止开关组件包括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一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二侧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四壳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且所述第三壳体能够相对所述第四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滑动;
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筒体组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中间段铰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并以所述第二支撑架为支点转动,且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侧向开口伸出所述筒体组件之外,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装置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装置具有一第二开关按钮,所述第二开关按钮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第一端连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两呈并排布置的第二基柱,两第一基柱均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每一所述第二基柱均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二传动杆设置于两所述第二基柱之间,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两侧向远离所述第二传动杆且垂直于所述第二传动杆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有两第二连接杆,所述两第二连接杆分别转动套接于所述两第二安装孔中。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组件靠近所述本体出气口的一端设有气压表。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筒体组件的底部,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电动启动进气口,所述充气接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组件的底端,所述本体出气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组件的顶端,所述电动启动进气口与所述充气接口连通。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组件上还设置有电源母座。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马达固定架,所述马达固定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马达固定架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所述马达固定连接于所述马达固定架上。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充气泵系统,其包括上述的自动充气泵和充气目标,所述充气目标与所述本体出气口连接。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充气咀,所述充气目标通过所述充气咀连接所述本体出气口。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自动充气泵包括筒体组件、启动开关组件、密封片、连接片、第一传动杆、第一电源装置、马达以及多个扇叶,通过密封片、连接片、第一传动杆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操作启动开关组件,能够使第一电源装置的电路接通,使马达驱使多个扇叶转动,从而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且当充气目标充满气时,密封片两侧的气体压强相等,再通过密封片、连接片、第一传动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使第一电源装置的电路断开,马达停止工作,多个扇叶停止转动,实现自动停止充气,即在充气过程中不需要对充气过程进行人为监控,提高了自动充气泵的自动化程度,增加了使用者使用自动充气泵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其能够在实现下压和上拉的过程中都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且该充气泵能够实现单程充气模式和双程充气模式的自由切换。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充气泵,其包括:
筒体组件,内部具有一本体腔室;
第一分隔板,置于所述本体腔室内,所述第一分隔板的边缘均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内壁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本体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分隔板上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均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室;
第二分隔板,置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第二分隔板的边缘均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内壁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第二子腔室分隔为第三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连通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三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连通所述第四子腔室;所述第二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三子腔室进入所述第四子腔室;所述第四子腔室连通有一泄气口,所述泄气口处还设有用以改变所述泄气口封启状态的切换装置;
外管,设置于所述第四子腔室内,所述外管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四子腔室之外,所述外管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进气口供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外管的第二端的管腔与所述外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外管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以及
内管,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外管腔内,所述内管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外管腔之外,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内管具有内管出气口、第一内管进气口和第二内管进气口,所述内管的第二端的管腔与所述内管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内管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内管进气口处或所述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一子腔室进入所述内管腔,所述第二内管进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内管进气口处或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四子腔室进入所述内管腔。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包括第一阀座和第一阀芯;
所述第一阀座包括第一外环体、设于所述第一外环体之内的第一内环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外环体和所述第一内环体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外环体和所述第一内环体的多个第一固定杆,相邻两所述第一固定杆之间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外环体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第一密封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板一面的第一阀杆,其中,所述第一阀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内环体中,所述第一密封板盖接于所述第一外环体的朝向所述第四子腔室的端部,所述第一阀杆远离所述第一密封板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止挡件,所述第一外环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板和所述第一止挡件之间,所述第一阀杆能够在所述第一内环体内沿所述第一阀杆的轴向往复移动。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气口处,所述第一分隔板上开设有一供气体通过的第二通道;
所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二通道之中的第二内环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通道之中且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内环体的外壁面上的多个第二固定杆;
所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还包括第二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包括第二密封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二密封板一面的第二阀杆,其中,所述第二阀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环体中,所述第二密封板盖接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所述第二通道处,且所述第二密封板设于所述第一分隔板的远离所述第一子腔室的端部,所述第二阀杆远离所述第二密封板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止挡件,所述第一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二密封板和所述第二止挡件之间,所述第二阀杆能够在所述第二内环体内沿所述第二阀杆的轴向往复移动。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进气口处,所述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包括第三阀座和第三阀芯;
所述第三阀座包括第三外环体、设于所述第三外环体之内的第三内环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三外环体和所述第三内环体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外环体和所述第三内环体的多个第三固定杆,相邻两所述第三固定杆之间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外环体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阀芯包括第三密封板和连接于所述第三密封板一面的第三阀杆,其中,所述第三阀杆穿设于所述第三内环体中,所述第三密封板盖接于所述第三外环体的远离所述第四子腔室的端部,所述第三阀杆远离所述第三密封板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三止挡件,所述第三外环体位于所述第三密封板和所述第三止挡件之间,所述第三阀杆能够在所述第三内环体内沿所述第三阀杆的轴向往复移动。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和推杆;
所述外壳体的一端形成排气进口,所述排气进口连通所述泄气口,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出口和凹槽,所述凹槽贯穿所述外壳体;
所述内壳体滑动套接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包括一侧板,所述侧板盖接于所述排气进口处,自所述侧板的边缘朝远离所述侧板的方向延伸有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的外壁面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接触;当所述内壳体相对所述外壳体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侧板和所述侧围板能够分别封堵所述排气进口和所述排气出口;当所述内壳体相对所述外壳体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泄气口、所述排气进口和所述排气出口处于相互连通状态;
所述推杆穿过所述凹槽固定连接于所述内壳体,当所述推杆处于所述凹槽的第一端时,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推杆处于所述凹槽的第二端时,所述内壳体处于所述第二位置。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内管的第二端设置有气压表。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泵还包括一手动驱动组件,所述手动驱动组件具有手动启动进气口和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连通所述外管的进气口,所述手动启动进气口供外部空气进入。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出气口开设于所述手动驱动组件的中间位置,所述手动驱动组件的两端口分别形成两个所述手动启动进气口;所述手动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外管的顶端,且所述手动驱动组件与所述外管呈垂直设置。
可选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泵还包括一踏板,所述踏板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的底部。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充气泵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充气泵和充气目标,所述充气目标连通所述内管出气口。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充气泵包括筒体组件,其内部具有一本体腔室,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将本体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第三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还包括外管和内管,通过改变第一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内空气压强的大小以及通过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的设置,以决定气流方向,从而实现在下压和上拉的过程中都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另外,还包括切换装置,通过对切换装置的操作来实现单程充气模式和双程充气模式的自由切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压监测组件和手动驱动组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管和上盖部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部和活塞部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塞单向阀、第二活塞单向阀的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驱动组件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电动充气气流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下压充气气流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上拉充气气流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上拉和下压时内管与外观间通道进气气流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自动充气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自动充气泵另一视角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自动充气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中自动充气泵的局部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4中启动开关组件和第一传动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4中第一传动杆和第一电源装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4中马达和多个扇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4中停止开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4中第二传动杆和第二电源装置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充气泵的原理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第一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第一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第一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与第二分隔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充气泵的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与第一分隔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3中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23中充气泵下压时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33为图23中充气泵上拉时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图标:100-气压监测组件;200-手动驱动组件;300-筒体组件;400-活塞组件;500-电动驱动组件;101-气压表;102-气压表罩盖;201-充气接口;202-手动启动进气口;203-把手;204-第四出气口;301-内管;302-外管;303-筒体;304-上盖部;305-下盖;306- 上盖;307-上盖密封圈;308-上盖密封圈支架;309-排气阀;310-排气阀密封圈;311-排气阀销钉;401-底座;402-电动部;403-活塞部;404-电机;405-电机支架;406-活塞本体;407-第一活塞单向阀;408-第二活塞单向阀;409-第一活塞镶块;410-第二活塞镶块; 411-活塞主阀片;412-活塞密封圈;413-下盖单向阀;414-第一活塞换向支架;415-第二活塞换向支架;416-第一阀芯密封圈;417-第二阀芯密封圈;501-电动启动进气口;502- 气压感应控制部;503-电动启动部;504-电动停止部;505-底部支架;506-气压传感器; 507-感应拨动片;508-启动开关;509-第一传动杆;510-第一微动开关;511-急停开关; 512-第二传动杆;513-第二微动开关;514-电源母座;515-第一开关固定盖;516-第一微动开关螺丝;517-第二开关固定盖;518-第二微动开关螺丝;519-底座螺丝;520-底座盖板;521-防尘棉盖板;111-第一腔室;113-本体出气口;121-第一壳体;122-第二壳体; 123-第三壳体;124-第四壳体;131-密封片;1311-固定板;132-连接片;133-第一支撑架; 1331-第一基柱;134-第一传动杆;1341-第一连接杆;135-第二支撑架;1351-第二基柱; 136-第二传动杆;1361-第二连接杆;141-第一电源装置;1411-第一开关按钮;142-第二电源装置;1421-第二开关按钮;150-马达;151-马达固定架;160-扇叶;120-第一分隔板; 1201-第一出气口;1202-第一进气口;1203-第二通道;130-第二分隔板;1301-第二进气口;1302-第三进气口;1303-第二出气口;3011-第一内管进气口;3012-第二内管进气口; 3013-内管出气口;140-本体腔室;161-第一子腔室;162-第二子腔室;163-第三子腔室; 164-第四子腔室;1641-泄气口;165-外管腔;166-内管腔;600-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10- 第一阀座;611-第一外环体;612-第一内环体;613-第一固定杆;614-第一通道;620-第一阀芯;621-第一密封板;622-第一阀杆;623-第一止挡件;712-第二内环体;713-第二固定杆;720-第二阀芯;721-第二密封板;722-第二阀杆;723-第二止挡件;730-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1-第三阀座;732-第三阀芯;800-切换装置;810-外壳体;811-凹槽; 812-排气出口;813-排气进口;820-内壳体;821-侧围板;822-侧板;830-推杆;900-踏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混合打气泵,包括气压监测组件100、手动驱动组件200、筒体组件300、活塞组件400和电动驱动组件500;
气压监测组件100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200的充气接口201侧面,气压监测组件100用于对充气中的气囊内所充气体的气压值进行检测;
手动驱动组件200连接在筒体组件300的上端,手动驱动组件200的手动启动进气口 202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筒体组件300的上端进入;
活塞组件400连接在筒体组件300的下端,电动驱动组件500连接在活塞组件400内,电动驱动组件500设有电动启动进气口501,电动启动进气口501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筒体组件300的下端进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启动电动驱动组件500,电动驱动组件500启动活塞组件400,此时外部气体沿着电动启动进气口501进入,并沿着筒体组件300的下端进入筒体组件300,然后沿着筒体组件300的上端流出,并沿着充气接口201进入气囊,对气囊进行电动充气;此时,气压监测组件100对气囊内所充气体的气压值进行检测,待气压值达到4kpa时,筒体组件300内的气压变大,气流变小,电动驱动组件500控制活塞组件400停止工作,此时,即可采用手动驱动组件200对气囊内进行充气,这时,外部气体沿着手动启动进气口 202进入筒体组件300,并沿着充气接口201进入气囊,对气囊进行手动充气。本发明采用电动充气、手动充气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时不费力,并且方便携带。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压监测组件和手动驱动组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气压监测组件100包括气压表101和气压表罩盖102;
气压表101连接在气压表罩盖102内,气压表罩盖102连接在手动驱动组件200的充气接口201侧面,并且气压表101与充气接口201相连通,以便利用气压表101对气囊内的气压值进行检测。
进一步的,手动驱动组件200包括把手203;
手动启动进气口2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手动启动进气口202分别设置在把手203的两端。
在图3中,把手203为水平设置的空心管,在空心管的中间位置垂直连接圆柱管,圆柱管的上端连接气压监测组件100,充气接口201连接在圆柱管的前侧面。
在把手203的两端位置分别形成有弧形凹槽,便于手部握持在弧形凹槽内。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管和上盖部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部和活塞部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7所示,进一步的,筒体组件300包括内管301、外管302、筒体303、上盖部304和下盖305;
内管301嵌入在外管302内,外管302嵌入在筒体303内;上盖部304连接在筒体303的上端,下盖305的上端连接在筒体303的下端,下盖305的下端连接活塞组件400。
外管302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螺纹口,筒体303的上端、下端分别设有螺纹口。
进一步的,上盖部304包括上盖306、上盖密封圈307、上盖密封圈支架308、排气阀309和排气阀密封圈310;
上盖306连接在筒体303的上端,把手203和上盖306之间通过上盖密封圈支架308连接;上盖密封圈307连接在上盖密封圈支架308上;排气阀309通过排气阀密封圈310、排气阀销钉311连接在上盖306上。
进一步的,活塞组件400包括底座401、电动部402和活塞部403;
底座401连接在下盖305的下端,电动部402连接在底座401内,电动部402的下端连接电动驱动组件500,电动启动进气口501连接在底座401上,电动启动进气口501的进气端连接有防尘装置,防尘装置采用防尘棉;
电动部402的上端连接活塞部403的下端,活塞部403的上端连接筒体303的下端。
进一步的,电动部402包括电机404和电机支架405,电机404连接在电机支架405内,电机支架405连接在底座401内;
活塞部403包括活塞本体406、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407、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408、第一活塞镶块409、第二活塞镶块410、活塞主阀片411、活塞密封圈412、下盖单向阀413、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414、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415,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407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414连接在活塞本体406上端的右侧,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408 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415连接在活塞本体406上端的左侧,活塞主阀片411连接在活塞本体406和下盖305之间,下盖单向阀413连接在下盖305的下端。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塞单向阀、第二活塞单向阀的分解图。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活塞部403还包括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416、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417;
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407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414、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 416连接在活塞本体406上端的右侧;
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408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415、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 417连接在活塞本体406上端的左侧。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驱动组件的分解图。
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电动驱动组件500包括气压感应控制部502、电动启动部503、电动停止部504和底部支架505;
气压感应控制部502、电动启动部503、电动停止部504均连接在底部支架505上,底部支架505连接在底座401的下端;电动启动部503与电机404电信号连接;气压感应控制部502能够对筒体303内的气压进行检测,气压感应控制部502与电动停止部504电信号连接,电动停止部504与电机404电信号连接。
进一步的,气压感应控制部502包括气压传感器506和感应拨动片507,气压传感器506连接在底部支架505上,感应拨动片507与气压传感器506连接;
电动启动部503包括启动开关508、第一传动杆509和第一微动开关510,感应拨动片 507与启动开关508电信号连接,启动开关508连接在第一传动杆509的外侧端,第一微动开关510连接在第一传动杆509的内侧端,第一微动开关510与电机404电信号连接;
启动开关508的外部连接有第一开关固定盖515,第一微动开关510利用第一微动开关螺丝516连接在第一传动杆509的内侧端。
电动停止部504包括急停开关511、第二传动杆512和第二微动开关513,感应拨动片 507与急停开关511电信号连接,急停开关511连接在第二传动杆512的外侧端,第二微动开关513连接在第二传动杆512的内侧端,第二微动开关513与电机404电信号连接;
急停开关511的外部连接有第二开关固定盖517,第二微动开关513利用第二微动开关螺丝518连接在第二传动杆512的内侧端。
底部支架505上连接有电源母座514,电源母座514与电机404连接,电源母座514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便对电源母座514进行充电。
底部支架505的下端利用多个底座螺丝519连接底座盖板520,底部支架505的上端连接防尘棉盖板521。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电动充气气流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下压充气气流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上拉充气气流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混合打气泵的手动上拉和下压时内管与外观间通道进气气流图。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按下启动开关508,启动开关通过第一传动杆 509启动第一微动开关510,第一微动开关510启动电机404,电机404的扇叶启动,打开下盖单向阀413,活塞主阀片411打开,同时,外部气体沿着电动启动进气口501进入,气流沿着内管301由下向上流动,直到流至充气接口201,利用充气接口201对气囊进行充气,此时,气压表101对气囊内的气压进行监测,完成了气囊的电动充气的过程。
如图11所示,当气压表101所监测的数值为4kpa时,气囊内的气压比较高,气囊所需气流变小,气压传感器506所检测到的气压值大,气体流量变小,气压传感器506传递信号至感应拨动片507,感应拨动片507传递信号至急停开关511,急停开关511通过第二传动杆512启动第二微动开关513,第二微动开关513使电机404停止,电机404的扇叶停止转动,下盖单向阀413、活塞主阀片411依次关闭;此时,手动下压把手203,外部气体沿着手动启动进气口202进入,并沿着外管302和筒体303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向下打开第二活塞单向阀408,然后回流,打开第一活塞单向阀407,最终,这些气体沿着内管 301继续向上流动,直到流至充气接口201,利用充气接口201继续对气囊进行充气,完成气囊的初步手动充气的过程。
如图12所示,手动上拉把手203,外部气体沿着手动启动进气口202进入,并沿着外管302和筒体303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向下打开第二活塞单向阀408,然后回流,打开第一活塞单向阀407,最终,这些气体沿着内管301、外管302和筒体303之间的间隙同时向上流动,直到流至充气接口201,利用充气接口201继续对气囊进行充气,完成气囊的手动充气的过程。
如图13所示,手动上拉把手203、手动下压把手203时,外部气体均沿着把手203两端的手动启动进气口202进入,并沿着内管301和外管302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
实施例二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一。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请参阅图14至图22,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充气泵属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合打气泵,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且本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组件属于上述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筒体组件;其中,本实施例二采用的动力设备为马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气泵系统,其包括自动充气泵和充气目标。
请参照图14至图17,自动充气泵包括筒体组件300、启动开关组件、密封片131、连接片132、第一支撑架133、第一传动杆134、第一电源装置141以及马达150,密封片131、连接片132、第一支撑架133、第一电源装置141和马达150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1内。
其中,筒体组件300内部具有一第一腔室111,筒体组件300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充气接口201和本体出气口113,第一腔室111连通充气接口201和本体出气口113,上述充气目标与本体出气口113连接。
可选地,上述充气目标通过一充气咀连接本体出气口113。
具体地,充气接口201设置于筒体组件300的顶端,本体出气口113设置于筒体组件300的底端。而且,本体出气口113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排气阀309连接。
请再结合参照图18,筒体组件300上靠近充气接口201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侧向开口;启动开关组件置于筒体组件300之外,启动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和筒体组件300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一第二腔室,该第二腔室和第一腔室111通过上述第一侧向开口连通,第一壳体121的外壁面与第二壳体122的内壁面密封接触,且第一壳体121能够相对第二壳体122和筒体组件300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21形成启动按钮。
如图16和图17所示,密封片131盖接于充气接口201处,密封片13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筒体组件300,并能够相对筒体组件300转动,以选择性地封闭或打开充气接口201,具体地,密封片131的外形为圆形,自密封片131的第一端边缘向远离密封片131的方向延伸有一固定板1311,固定板1311固定连接于筒体组件300,即密封片131以固定板1311 为支点相对筒体组件30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片131的第一端通过固定板1311转动连接于筒体组件300,能够防止密封片131受气流冲击而完全脱离充气接口201。
连接片13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密封片131的第二端,密封片131的第二端为密封片 131的第一端的相对端。
第一支撑架133与筒体组件300固定连接;第一传动杆134的中间段铰接于第一支撑架133上,并以第一支撑架133为支点转动。
具体地,请再结合参照图19,第一支撑架133包括两呈并排布置的第一基柱1331,两第一基柱1331均固定连接于筒体组件300,每一第一基柱1331均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第一传动杆134设置于两第一基柱1331之间,自第一传动杆134的两侧向远离第一传动杆134且垂直于第一传动杆134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有两第一连接杆1341,两第一连接杆1341分别转动套接于两第一安装孔中,以使第一传动杆134能够以两第一基柱1331为支点相对两第一基柱1331转动。
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与连接片132的第一端相对的连接片132的第二端,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二端穿过上述第一侧向开口伸出筒体组件300之外,且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121固定连接。
第一电源装置141具有一第一开关按钮1411,第一开关按钮1411与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连接。
马达150电连接第一电源装置141,马达150固定连接于筒体组件300,马达150的转轴连接有多个扇叶160。
具体地,请再结合参照图20,自动充气泵还包括马达固定架151,马达固定架151固定架设置于第一腔室111内,马达固定架151固定连接于筒体组件300,马达150固定连接于马达固定架151上;多个扇叶160设置于马达150的下方。
优选地,请再结合参照图21,筒体组件300上靠近充气接口201的一端还开设有一第二侧向开口,自动充气泵还包括停止开关组件,停止开关组件置于筒体组件300之外,停止开关组件包括第三壳体123和第四壳体124,第三壳体123、第四壳体124和筒体组件300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一第三腔室,该第三腔室和第一腔室111通过上述第二侧向开口连通,第三壳体123的外壁面与第四壳体124的内壁面密封接触,且第三壳体123能够相对第四壳体124和筒体组件300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壳体123形成紧急停止按钮。
相应地,自动充气泵还包括第二支撑架135、第二传动杆136和第二电源装置142,第二支撑架135和第二电源装置142均设置于第一腔室111内。
第二支撑架135固定连接于筒体组件300;第二传动杆136的中间段铰接于第二支撑架 135上,并以第二支撑架135为支点转动。
具体地,第二支撑架135包括两呈并排布置的第二基柱1351,每一第二基柱1351均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第二传动杆136设置于两第二基柱1351之间,自第二传动杆136的两侧向远离第二传动杆136且垂直于第二传动杆136的轴向的方向延伸有两第二连接杆1361,两第二连接杆1361分别转动套接于两第二安装孔中,以使第二传动杆136能够以两第二基柱1351支点相对两第二基柱1351转动。
第二传动杆136的第二端穿过上述第二侧向开口伸出筒体组件300之外,且第二传动杆136的第二端与第三壳体123固定连接。
请再结合参照图22,第二电源装置142与马达150电连接,第二电源装置142具有一第二开关按钮1421,第二开关按钮1421与第二传动杆136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筒体组件300的顶端设有气压表101。
优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自动充气泵还包括底座401,底座401设置于筒体组件300的底部,底座401上形成有电动启动进气口501,电动启动进气口501与充气接口201 连通,电动启动进气口501用于供外部空气进入。
优选地,筒体组件300上还设置有电源母座514。
如上所述,当需要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时,首先将充气目标与本体出气口113连通,再按压第一壳体121,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二端随之被按下,第一传动杆134以第一支撑架 133为支点转动,即同时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向上移动,一方面,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向上移动对第一开关按钮1411形成按压动作,则电路接通,马达150开始工作,马达150驱使多个扇叶160转动,另一方面,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向上移动则带动连接片 132的整体向上移动,连接片132使密封片131以固定板1311为支点相对筒体组件300转动,密封片131不再密封盖接于充气接口201,充气接口201为导通状态,能够供气流通过,即外部气体能够通过充气接口201进入第一腔室111,同时多个扇叶160转动对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产生向上的气流,气流向上经过本体出气口113进入充气目标,开始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不断进入充气目标的过程中,造成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压强产生变化,使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压强小于充气接口201 外侧的外部空气压强,则外部空气不断经由充气接口201进入第一腔室111内;在外部空气不断经由充气接口201进入第一腔室111内的过程中,产生的气流会持续向上顶开密封片131,确保密封片131不会落回至原始位置而封闭住充气接口201,充气接口201维持导通状态,外部空气能够持续不断的经由充气接口201进入第一腔室111内,同时,密封片 131受气流冲力可维持其转动后的状态,则与密封片131连接的连接片132维持在其向上移动之后的位置,从而使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维持在其向上移动之后的位置,进而确保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维持对第一开关按钮1411的按压动作,则第一电源装置141保持电路接通状态,马达150持续驱使多个扇叶160转动,对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持续产生向上的吸力,持续产生向上的气流,气流不断经过本体出气口113进入充气目标,实现对充气目标的充气。
随着对充气目标的不断充气,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压强逐渐变大,当充气目标充满气时,即完成对充气目标的充气时,第一腔室111内的气体压强等于充气接口201外侧的外部空气压强,则密封片131恢复至原始位置封闭住充气接口201,使外部空气不再能够经由充气接口201进入第一腔室111内,同时,与密封片131连接的连接片132恢复至其原始位置,第一传动杆134的第一端恢复至其原始位置,不再形成对第一开关按钮1411的按压,第一开关按钮1411恢复至原始状态,电路断开,马达150停止工作,多个扇叶160停止转动,即停止对充气目标的充气。
进一步地,在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的过程中,当充气目标未充满气且需要停止对其充气时,按压第三壳体123,第二传动杆136的第二端随之被按下,第二传动杆136以第二支撑架135为支点转动,即同时第二传动杆136的第一端向上移动,对第二开关按钮1421形成按压动作,则电路断开,马达150停止工作,多个扇叶160停止转动,即停止对充气目标的充气。
综上所述,使用本自动充气泵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在充气目标充满气时,能够自动停止充气,即在充气过程中不需要对充气过程进行人为监控,提高了自动充气泵的自动化程度,增加了使用者使用自动充气泵的便利性,且本自动充气泵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进一步地,本自动充气泵还具有紧急停止功能,当充气目标未充满气且需要停止对其充气时,能够通过操作第三壳体123来及时停止对充气目标的充气。
实施例三
为了简要描述,本实施例未提及之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一。进一步优选的方式,请参阅图23至图33,本实施例提供的充气泵属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混合打气泵,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该实施例;且本实施例提供的筒体组件属于上述实施例一和上述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筒体组件。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气泵系统,其包括充气泵和充气目标。
请参照图23和图24,充气泵包括筒体组件300、第一分隔板120、第二分隔板130、外管302、内管301,其中,筒体组件300内部具有一本体腔室140。
第一分隔板120置于本体腔室140内,第一分隔板120的边缘均与筒体组件300的内壁面滑动连接,第一分隔板120将本体腔室140分隔为第一子腔室161和第二子腔室162,如图25所示,第一分隔板120上形成有第一出气口1201和第一进气口1202;第一出气口 1201和第一进气口1202均连通第一子腔室161。
第二分隔板130置于第二子腔室162内,第二分隔板130的边缘均与筒体组件300的内壁面滑动连接,第二分隔板130将第二子腔室162分隔为第三子腔室163和第四子腔室164,第二分隔板130与第一分隔板120固定连接,第二分隔板130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1301、第三进气口1302和第二出气口1303;第一进气口1202连通第三子腔室163,第二进气口1301和第二出气口1303均连通第三子腔室163,第三进气口1302和第二出气口1303均连通第四子腔室164;第二出气口1303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三子腔室163进入第四子腔室164。
外管302设置于第四子腔室164内,外管302的第二端伸出第四子腔室164之外,外管302与第二分隔板130固定连接,外管302的进气口供外部空气进入,外管302的第二端的管腔与外管302的进气口连通,外管302的出气口与第二进气口1301连通。
内管301设置于外管腔165内,内管301的第二端伸出外管腔165之外,内管301与第一分隔板120固定连接,内管301具有内管出气口3013、第一内管进气口3011和第二内管进气口3012,内管出气口3013用以与充气目标连接,内管301的第二端的管腔与内管出气口3013连通,第一内管进气口3011与第一出气口1201连通,第一出气口1201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一子腔室161进入内管腔166;第二内管进气口3012与第三进气口1302连通,第三进气口1302处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四子腔室164进入内管腔166。
具体地,请再结合参照图26、图27和图28,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包括第一阀座610和第一阀芯620;第一阀座610包括第一外环体611、设于第一外环体611之内的第一内环体612以及设于第一外环体611和第一内环体612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外环体611 和第一内环体612多个第一固定杆613,相邻两第一固定杆613之间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一通道614,第一外环体611与第二分隔板130固定连接;第一阀芯620包括第一密封板621 和连接于第一密封板621一面的第一阀杆622,其中,第一阀杆622穿设于第一内环体612 中,第一密封板621盖接于第一外环体611的朝向第四子腔室164的端部,第一阀杆622 远离第一密封板621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一止挡件623,第一外环体611位于第一密封板621 和第一止挡件623之间,第一阀杆622能够在第一内环体612内沿第一阀杆622的轴向往复移动。
当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压强大于第三子腔室163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第四子腔室164朝向第三子腔室163,此时第一密封板621抵持于第一外环体611朝向第四子腔室164的端部,即第一密封板621密封盖接于第一外环体611,气流不能够通过第一通道614,即第二出气口1303被封堵;当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压强小于第三子腔室163 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第三子腔室163朝向第四子腔室164,此时第一密封板621 受气流冲力而远离第一外环体611,第一止挡件623抵持于第一内环体612朝向第三子腔室 163的端部,第一密封板621不再密封盖接于第一外环体611,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通道614 从第三子腔室163进入第四子腔室164,从而实现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三子腔室163进入第四子腔室164。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止挡件623能够防止第一阀芯620受气流冲击而完全脱离第一阀座610。
如图28所示,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包括第三阀座731和第三阀芯732;第三阀座731包括第三外环体、设于第三外环体之内的第三内环体以及设于第三外环体和第三内环体之间且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外环体和第三内环体的多个第三固定杆,相邻两第三固定杆之间具有供气体通过的第三通道,第三外环体与第二分隔板130固定连接;第三阀芯732包括第三密封板和连接于第三密封板一面的第三阀杆,其中,第三阀杆穿设于第三内环体中,第三密封板盖接于第三外环体的远离第四子腔室164的端部,第三阀杆远离第三密封板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三止挡件,第三外环体位于第三密封板和第三止挡件之间,第三阀杆能够在第三内环体内沿第三阀杆的轴向往复移动。
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相同,当内管腔166 内的空气压强大于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内管腔166朝向第四子腔室164,此时第三密封板抵持于第三外环体远离第四子腔室164的端部,即第三密封板密封盖接于第三外环体,气流不能够通过第三通道,即第三进气口1302被封堵;当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压强大于内管腔166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第四子腔室164朝向内管腔166,此时第三密封板受气流冲力而远离第三外环体,第三止挡件抵持于第三内环体朝向第四子腔室164的端部,第三密封板不再密封盖接于第三外环体,气流能够通过第三通道从第四子腔室164进入内管腔166,从而实现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四子腔室164进入内管腔166。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止挡件能够防止第三阀芯732受气流冲击而完全脱离第三阀座731。
请再结合参照图25和图29,第一分隔板120上开设有一供气体通过的第二通道1203,第二通道1203形成第一出气口1201,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包括设于第二通道1203之中的第二内环体712以及设于第二通道1203之中且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通道1203的壁面和第二内环体712的外壁面上的多个第二固定杆713,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还包括第二阀芯720,第二阀芯720包括第二密封板721和连接于第二密封板721一面的第二阀杆722,其中,第二阀杆722穿设于第二内环体712中,第二密封板721盖接于第一分隔板120的第二通道1203处,且第二密封板721设于第一分隔板120的远离第一子腔室161的端部,第二阀杆 722远离第二密封板721的一端固定有一第二止挡件723,第一分隔板120位于第二密封板 721和第二止挡件723之间,第二阀杆722能够在第二内环体712内沿第二阀杆722的轴向往复移动。
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相同,当第一子腔室161 内的空气压强小于内管腔166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内管腔166朝向第一子腔室 161,此时第二密封板721抵持于第一分隔板120远离第一子腔室161的端部,即第二密封板721密封盖接于第一分隔板120,气流不能够通过第二通道1203,即第一出气口1201被封堵;当第一子腔室161内的空气压强大于内管腔166内的空气压强时,气流方向为从第一子腔室161朝向内管腔166,此时第二密封板721受气流冲力而远离第一分隔板120,第二止挡件723抵持于第二内环体712朝向第一子腔室161的端部,第二密封板721不再密封盖接于第一分隔板120上,气流能够通过第二通道1203从第一子腔室161进入内管腔166,从而实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一子腔室161进入内管腔166。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止挡件723能够防止第二阀芯720受气流冲击而完全脱离第一分隔板120。
请再结合参照图30和图31,第四子腔室164连通有一泄气口1641,泄气口1641处还设有用以改变泄气口1641封启状态的切换装置800,具体地,切换装置800包括外壳体810、内壳体820和推杆830;外壳体810的一端形成排气进口813,排气进口813连通泄气口1641,外壳体810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出口812和凹槽811,凹槽811贯穿外壳体810;内壳体820 滑动套接于外壳体810内,内壳体820包括一侧板822,侧板822盖接于排气出口812处,自侧板822的边缘朝远离侧板822的方向延伸有侧围板821,侧围板821的外壁面与外壳体 810的内壁面接触。
当内壳体820相对外壳体810滑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8所示位置),侧板822和侧围板821能够分别封堵排气进口813和排气出口812;当内壳体820相对外壳体810滑动至第二位置时,泄气口1641、排气进口813和排气出口812处于相互连通状态。
推杆830穿过凹槽811固定连接于内壳体820,即推杆830和内壳体820能够同步移动,当推杆830处于凹槽811的第一端时(如图8所示位置),内壳体820处于上述第一位置,当推杆830处于凹槽811的第二端时,内壳体820处于上述第二位置。
如图23所示,还包括一手动驱动组件200,手动驱动组件200具有手动启动进气口202 和第四出气口204,第四出气口204连通外管302的进气口,手动启动进气口202供外部空气进入,可选地,第四出气口204开设于手动驱动组件200的中间位置,手动驱动组件200的两端口分别形成两个手动启动进气口202。
优选地,手动驱动组件200设置于外管302的顶端,且手动驱动组件200与外管302呈垂直设置,手动驱动组件200可在充气过程中作把手用,以方便对外管302的按压和上拉。
可选地,还包括一踏板900,踏板900连接于筒体组件300的底部。
可选地,内管301的第二端设置有气压表101。
如上所述,请再结合参照图32,当外管302相对筒体组件300向下滑动时,带动第二分隔板130和第一分隔板120同时向下滑动,第一子腔室161内的空气被压缩,第一子腔室161内的气体压强变大,即第一子腔室161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内管腔166内的气体压强,此时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能够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一子腔室161进入内管腔166;外部空气从手动启动进气口202进入手动驱动组件200,经过第四出气口204、外管302的进气口进入外管腔165,再经过外管302的出气口、第二进气口1301进入第三子腔室163,一方面,进入第三子腔室163的一部分空气再经过第一进气口1202进入第一子腔室161,再经过第一出气口1201、第一内管进气口3011进入内管腔166,最后由内管出气口3013进入充气目标;另一方面,因有空气进入第三子腔室163,使第三子腔室163的压强变大,即第三子腔室163内的气体压强大于第四子腔室164内的气体压强,此时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 能够使气体单向地从第三子腔室163进入第四子腔室164,则第三子腔室163内的另一部分空气经过第二出气口1303进入第四子腔室164。
需要说明的是,在外管302相对筒体组件300向下滑动时,第四子腔室164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即第四子腔室164内的气体压强小于内管腔166内的气体压强,此时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保持气体不流通状态,第三进气口1302保持被封堵状态。
进一步地,若只需要单程充气模式,则将推杆830推至凹槽811的第二端,同时推杆830带动内壳体820相对外壳体810滑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排气进口813和排气出口812均处于敞开状态,则进入第四子腔室164的空气能够经由泄气口1641、排气进口813和排气出口812排出,当外管302相对筒体组件300向上滑动时,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压强不发生变化,即当外管302相对筒体组件300向上滑动时不会对充气目标充气。
请再结合参照图33,若需要双程充气模式,则将推杆830推至凹槽811的第一端,同时推杆830带动内壳体820相对外壳体810滑动至第一位置,此时排气进口813被侧板822 封堵,排气出口812被侧围板821封堵,即第四子腔室164为封闭装态;当外管302相对筒体组件300向上滑动时,带动第二分隔板130和第一分隔板120同时向上滑动,第一子腔室161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即第一子腔室161内的气体压强小于内管腔166内的气体压强,此时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保持气体不流通状态,第一出气口1201保持被封堵状态;同时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被压缩,第四子腔室164内的气体压强变大,即第四子腔室164 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内管腔166内的气体压强,此时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730能够使气体单向地从第四子腔室164进入内管腔166,同时,第四子腔室164内的气体压强大于第三子腔室163内的气体压强,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600保持气体不流通状态,第二出气口1303保持被封堵状态,第四子腔室164内的空气经过第三进气口1302、第二内管进气口3012进入内管腔166,再经过内管出气口3013进入充气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充气泵,能够实现在下压和上拉的过程中都对充气目标进行充气,且本充气泵还能够通过操作推杆830实现单程充气模式和双程充气模式的自由切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压监测组件、手动驱动组件、筒体组件、活塞组件和电动驱动组件;
所述气压监测组件连接在所述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所述气压监测组件用于对充气中的气囊内所充气体的气压值进行检测;
所述手动驱动组件连接在所述筒体组件的上端,所述手动驱动组件的手动启动进气口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所述筒体组件的上端进入;
所述活塞组件连接在所述筒体组件的下端,所述电动驱动组件连接在所述活塞组件内,所述电动驱动组件设有电动启动进气口,所述电动启动进气口用于使外部气体沿着所述筒体组件的下端进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监测组件包括气压表和气压表罩盖;
所述气压表连接在所述气压表罩盖内,所述气压表罩盖连接在所述手动驱动组件的充气接口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驱动组件包括把手;
所述手动启动进气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手动启动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把手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组件包括内管、外管、筒体、上盖部和下盖;
所述内管嵌入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嵌入在所述筒体内;所述上盖部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上端,所述下盖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下端,所述下盖的下端连接所述活塞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部包括上盖、上盖密封圈、上盖密封圈支架、排气阀和排气阀密封圈;
所述上盖连接在所述筒体的上端,所述把手和所述上盖之间通过所述上盖密封圈支架连接;所述上盖密封圈连接在所述上盖密封圈支架上;所述排气阀通过所述排气阀密封圈连接在所述上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包括底座、电动部和活塞部;
所述底座连接在所述下盖的下端,所述电动部连接在所述底座内,所述电动部的下端连接所述电动驱动组件,所述电动启动进气口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电动启动进气口的进气端连接有防尘装置;
所述电动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活塞部的下端,所述活塞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筒体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部包括电机和电机支架,所述电机连接在所述电机支架内,所述电机支架连接在所述底座内;
所述活塞部包括活塞本体、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第一活塞镶块、第二活塞镶块、活塞主阀片、活塞密封圈、下盖单向阀、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上端的右侧,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上端的左侧,所述活塞主阀片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和所述下盖之间,所述下盖单向阀连接在所述下盖的下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还包括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
两个第一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一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一阀芯密封圈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上端的右侧;
两个第二活塞单向阀分别通过两个第二活塞换向支架、两个第二阀芯密封圈连接在所述活塞本体上端的左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驱动组件包括气压感应控制部、电动启动部、电动停止部和底部支架;
所述感应控制部、所述电动启动部、所述电动停止部均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底部支架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下端;所述电动启动部与所述电机电信号连接;所述气压感应控制部能够对所述筒体内的气压进行检测,所述气压感应控制部与所述电动停止部电信号连接,所述电动停止部与所述电机电信号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打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压感应控制部包括气压传感器和感应拨动片,所述气压传感器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感应拨动片与所述气压传感器连接;
所述电动启动部(503)包括启动开关、第一传动杆和第一微动开关,所述感应拨动片与所述启动开关电信号连接,所述启动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外侧端,所述第一微动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内侧端,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与所述电机电信号连接;
所述电动停止部包括急停开关、第二传动杆和第二微动开关,所述感应拨动片与所述急停开关电信号连接,所述急停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外侧端,所述第二微动开关连接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内侧端,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与所述电机电信号连接;
所述底部支架上连接有电源母座,所述电源母座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电源母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
11.一种自动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组件,内部具有一第一腔室,所述筒体组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充气接口和本体出气口,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充气接口和所述本体出气口,所述筒体组件上靠近所述充气接口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一侧向开口;
启动开关组件,置于所述筒体组件之外,所述启动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的外壁共同围合形成一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第一侧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面密封接触,且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筒体组件滑动;
密封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盖接于所述充气接口处,且所述密封片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并能够相对所述筒体组件转动,以选择性地封闭或打开所述充气接口;
连接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与所述密封片的第一端相对的所述密封片的第二端;
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并与所述筒体组件固定连接;
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中间段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并以所述第一支撑架为支点转动,且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与所述连接片的第一端相对的所述连接片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侧向开口伸出所述筒体组件之外,且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电源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电源装置具有一第一开关按钮,所述第一开关按钮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第一端连接;以及
马达,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装置,所述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筒体组件,所述马达的转轴连接有多个扇叶。
12.一种充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组件,内部具有一本体腔室;
第一分隔板,置于所述本体腔室内,所述第一分隔板的边缘均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内壁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将所述本体腔室分隔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分隔板上形成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第一进气口均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室;
第二分隔板,置于所述第二子腔室内,所述第二分隔板的边缘均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内壁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第二子腔室分隔为第三子腔室和第四子腔室,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上形成有第二进气口、第三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连通所述第三子腔室,所述第三进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均连通所述第四子腔室;所述第二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一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三子腔室进入所述第四子腔室;所述第四子腔室连通有一泄气口,所述泄气口处还设有用以改变所述泄气口封启状态的切换装置;
外管,设置于所述第四子腔室内,所述外管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四子腔室之外,所述外管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进气口供外部空气进入,所述外管的第二端的管腔与所述外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外管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以及
内管,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外管腔内,所述内管的第二端伸出所述外管腔之外,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分隔板固定连接,所述内管具有内管出气口、第一内管进气口和第二内管进气口,所述内管的第二端的管腔与所述内管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内管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内管进气口处或所述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二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一子腔室进入所述内管腔,所述第二内管进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内管进气口处或所述第三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所述第三单向阀导通组件用于使气体单向地从所述第四子腔室进入所述内管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069804 | 2018-12-26 | ||
CN201811606980.4A CN109488558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混合打气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30587A true CN110230587A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571241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06980.4A Withdrawn CN109488558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混合打气泵 |
CN201921149687.XU Active CN211230747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混合打气泵 |
CN202020587632.3U Active CN211950780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一种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CN202020586566.8U Active CN211950779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一种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CN201910659958.4A Withdrawn CN110230587A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06980.4A Withdrawn CN109488558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混合打气泵 |
CN201921149687.XU Active CN211230747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混合打气泵 |
CN202020587632.3U Active CN211950780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一种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CN202020586566.8U Active CN211950779U (zh) | 2018-12-26 | 2019-07-19 | 一种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5) | CN10948855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88558A (zh) * | 2018-12-26 | 2019-03-19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混合打气泵 |
TWM597337U (zh) * | 2020-01-14 | 2020-06-21 | 雙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打氣裝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4938A (en) * | 1999-08-16 | 2000-12-26 | Chuang; Louis | Hand pump with automatic and manual inflation devices |
CN201771738U (zh) * | 2010-09-08 | 2011-03-23 | 东莞虎邦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气泵用两段式自动停控制装置及其两段式按钮 |
DE102011050239A1 (de) * | 2011-03-04 | 2012-09-06 | Scott Wu | Handpumpe |
CN205638868U (zh) * | 2016-05-25 | 2016-10-12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手动和电动混合的打气泵 |
CN107387384A (zh) * | 2017-09-11 | 2017-11-24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气泵控制系统 |
CN206988042U (zh) * | 2017-06-28 | 2018-02-09 | 徐玲亚 | 充气泵 |
CN211230747U (zh) * | 2018-12-26 | 2020-08-11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混合打气泵 |
-
2018
- 2018-12-26 CN CN201811606980.4A patent/CN109488558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
- 2019-07-19 CN CN201921149687.XU patent/CN211230747U/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9 CN CN202020587632.3U patent/CN211950780U/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9 CN CN202020586566.8U patent/CN211950779U/zh active Active
- 2019-07-19 CN CN201910659958.4A patent/CN110230587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64938A (en) * | 1999-08-16 | 2000-12-26 | Chuang; Louis | Hand pump with automatic and manual inflation devices |
CN201771738U (zh) * | 2010-09-08 | 2011-03-23 | 东莞虎邦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气泵用两段式自动停控制装置及其两段式按钮 |
DE102011050239A1 (de) * | 2011-03-04 | 2012-09-06 | Scott Wu | Handpumpe |
CN205638868U (zh) * | 2016-05-25 | 2016-10-12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手动和电动混合的打气泵 |
CN206988042U (zh) * | 2017-06-28 | 2018-02-09 | 徐玲亚 | 充气泵 |
CN107387384A (zh) * | 2017-09-11 | 2017-11-24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气泵控制系统 |
CN211230747U (zh) * | 2018-12-26 | 2020-08-11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混合打气泵 |
CN211950779U (zh) * | 2018-12-26 | 2020-11-17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CN211950780U (zh) * | 2018-12-26 | 2020-11-17 | 江苏亿美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88558A (zh) | 2019-03-19 |
CN211950780U (zh) | 2020-11-17 |
CN211230747U (zh) | 2020-08-11 |
CN211950779U (zh) | 2020-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86640U (zh) | 内置气泵及充气体装置 | |
EP3228870A1 (en) | Electric air pump | |
CN110230587A (zh) | 混合打气泵、自动充气泵及充气泵 | |
CN209875430U (zh) | 智能电动气泵 | |
CN207145272U (zh) | 一种单旋钮气泵 | |
CN102406535A (zh) | 一种可调节人体内外压力的治疗床 | |
CN108115966A (zh) | 一种高效衣物压缩装置 | |
CN107795517A (zh) | 一种具有多通道结构的气泵 | |
CN107476998A (zh) | 一种单旋钮气泵 | |
CN205349800U (zh) | 一种按键式电动气泵 | |
CN207145273U (zh) | 一种双气室或多气室压力自动控制电动充气气泵 | |
CN110340905A (zh) | 一种单兵攀爬机器人的真空吸附装置 | |
CN214548923U (zh) | 一种气泡水机自动打气装置 | |
CN212867965U (zh) | 一种电动气泵 | |
CN107676275A (zh) | 一种电动充气气泵 | |
CN210531184U (zh) | 一种充气系统 | |
CN211432850U (zh) | 一种便携式呼气温湿度检测仪 | |
CN211623775U (zh) | 可拆卸内置气泵及充气产品 | |
CN209569174U (zh) | 一种充气产品的内置泵浦 | |
CN104644065B (zh) | 压力检测与泄气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吸附式机器人 | |
CN108942883A (zh) | 一种充气伸缩式五手指伸缩方法 | |
WO2020063309A1 (zh) | 一种衣物处理剂投放装置、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方法 | |
CN202458342U (zh) | 一种按钮式快速排气单向气阀 | |
CN207795608U (zh) | 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 |
CN108131308A (zh) | 一种多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