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1435A -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1435A
CN110221435A CN201910470281.XA CN201910470281A CN110221435A CN 110221435 A CN110221435 A CN 110221435A CN 201910470281 A CN201910470281 A CN 201910470281A CN 110221435 A CN110221435 A CN 110221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p
self
shell
slip column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7028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霁阳
林益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7028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214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0221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1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该自锁调节组件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容纳头带穿入的入口,并且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头带的通道。自锁调节组件还包括一个止滑柱,止滑柱与壳体转动连接,并在其沿第一方向转动到设定位置时,止滑柱与壳体之间的间距小于头带的厚度,从而使得止滑柱可插入到通道内并锁止穿入的头带,从而将头带锁紧。在解锁时,通过设置的解锁机构对止滑柱进行解锁。该解锁机构可驱动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解锁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反的反向。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自锁调节组件可以实现对头带的锁紧以及解锁,从而可以使得头戴设备可以采用软带,提高了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在AR、VR头显设备等智能穿戴产品的设计中,由于产品的功能和外形需求,必须设计头带以对设备进行固定。且由于AR、VR产品的重量普遍较大,目前的头带设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硬头带,一种是软头带。其中硬头带提供的固紧力更大,但不能收纳折叠,所占体积更大。而软头带虽可以折叠,但大多数使用魔术贴的结构进行固定,这种结构固紧力较小,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不牢靠的问题。因此,目前,AR、VR产品都无法提供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头带使用和调节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用以提高软头带的调节效果,进而提高消费者头带使用和调节体验。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锁调节组件,该自锁调节组件用于调整头带。在具体设置该自锁调节组件时,该自锁调节组件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容纳头带穿入的入口,并且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头带的通道。此外,该自锁调节组件还包括一个止滑柱,该止滑柱用于锁止插入到上述通道内的头带。在具体设置该止滑柱时,止滑柱与壳体转动连接,并在其沿第一方向转动到设定位置时,止滑柱与壳体之间的间距小于头带的厚度,从而使得止滑柱可插入到通道内并锁止穿入的头带,从而将头带锁紧。在解锁时,通过设置的解锁机构对止滑柱进行解锁。该解锁机构可驱动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解锁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反的反向。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自锁调节组件可以实现对头带的锁紧以及解锁,从而可以使得VR设备可以采用软带,提高了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在具体设置上述通道时,该通道的个数为两个,并且两个通道分列在止滑柱的两侧。在头带穿入时,头带依次穿过两个通道。
此外,在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柱,在头带穿入时,绕过导向柱。在设置导向柱时,该导向柱介于两个通道之间。
在通过止滑柱锁紧头带时,该止滑柱设置有插入到通道的抵压部。通过止滑柱的抵压部挤压在头带上,从而将头带固定。
在具体设置该止滑柱时,该止滑柱为棱形的柱体,并且所述抵压部为所述止滑柱的锐角边棱。上述的锐角边棱,指的是菱形的四个边棱中,形成锐角的两个边连接的边棱。
在止滑柱具体与壳体转动连接时,所述止滑柱通过转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在具体设置时,转轴与壳体固定连接,而止滑柱套装在转轴上并可相对壳体转动。
在具体设置止滑柱时,该止滑柱包括第一止滑片以及第二止滑片,且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分别设置有缺口,在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的缺口围成套装在所述转轴的轴孔。通过止滑柱采用分体结构,实现止滑柱套装在转轴上。
在第一止滑片与第二止滑片具体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时,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纹连接件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当然,该止滑柱还可以采用一体结构,此时止滑柱设置了一个轴孔,转轴穿设在该轴孔内。
在具体设置解锁机构时,该解锁机构应可驱动止滑柱转动。如该解锁机构包括: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的两个驱动片;以及用于推动所述两个驱动片滑动的按钮;其中,所述两个驱动片分别具有可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端部的两个相对的边上的面;且沿所述按钮的按压方向,每个驱动片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的面到所述止滑柱转动所绕的转轴的间距逐渐增大;所述两个驱动片相错而置并分列在所述止滑柱转动所绕轴线的两侧。通过采用相错设置的两个驱动片来推动止滑柱的两个相对的边,从而将解锁机构的滑动转换成止滑柱的转动。
在具体设置驱动片时,每个驱动片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的面为斜面或者弧形面。
此外,所述解锁机构还包括用于推动所述按钮回到初始位置的回复弹簧。该回复弹簧用于提供按钮复位时的动力。
在具体设置该驱动片与按钮时,驱动片与按钮采用一体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
在具体设置解锁机构时,所述解锁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解锁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止滑柱相对的两端。在解锁时,在止滑柱的两端同时按压,方便推动止滑柱转动。
在具体设置壳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形成壳体,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止滑柱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此时,壳体与止滑柱之间的间隙为头带穿过的通道。
当然除了上述的分体结构外,该壳体还可以采用包括外壳体以及套装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止滑柱位于所述内壳体内并与所述内壳体转动连接;其中,
所述内壳体及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围成所述通道,且所述止滑柱部分伸出所述内壳后位于所述通道内。通过设置的内壳体与外壳围成上述的通道。
在采用内壳体与外壳体时,止滑柱需要伸出到内壳体外,因此,所述内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具有通孔,所述止滑柱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后位于所述通道内;此时,止滑柱插入到通道内的部分为上述的抵压部。此外,所述通孔的侧壁为限定所述止滑柱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到第一设定位置的第一限位凸起。通过该限位凸起限定止滑柱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最大角度,避免出现失效。
在具体设置该通孔时,所述通孔的另一侧壁为限定所述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设定位置的第二限位凸起。通过该限位凸起限定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范围。
在具体设置解锁结构时,在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两个驱动片时,所述内壳体的端面设置有与每个驱动片配合的通孔;所述驱动片穿过所述通孔并可与所述止滑柱抵压接触。通过内壳的端部的通孔与驱动片的配合限定了驱动片的滑动方向。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头带,以及穿设在所述头带上并用于调节所述头带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通过设置的自锁调节组件可以实现对头带的锁紧以及解锁,从而可以使得VR设备可以采用软带,提高了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头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自锁调节组件的结构参考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锁调节组件的使用参考图;
图4为图3中A-A处去除头带后的自锁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锁调节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滑片的端面示意图;
图7a~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锁机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锁调节组件,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的场景,该自锁调节组件应用于头戴设备上,如图1中所示,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等头戴设备200上。在使用时头戴设备200上穿设了软头带60,为方便软头带60调节固定,在软头带60设置了自锁调节组件100,用于调节固定软头带60。上述软头带60的一端穿设于自锁调节组件100中,自锁调节组件可以调节固定软头带60,软头带60另一端与头戴设备固定连接。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方面描述以下将软头带60简称为头带。可以理解地,图1中的头带60为可以调节的头带,头戴设备还可以具有不可调节的头带61,头带61一端与自锁调节组件1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头戴设备固定连接。
首先参考图2及图3,其中,图2示例出了一个具体的自锁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例出了自锁调节组件与头带60的配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锁调节组件,该自锁调节组件包括一个壳体,并且设置的壳体具有容纳头带60穿入的入口,且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头带60的通道14,在头带60与自锁调节组件配合时,头带60可以穿设在通道14内,并可以通过壳体内设置的止滑柱30将头带60锁紧。
在头带60穿设在通道14内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穿设,具体实现是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不同的通道14来实现的。一并参考图3及图4,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的头带60的穿设方式,图4示出了图3中A-A处去掉头带60后的自锁调节组件的剖视图。在图3中所示的头带60在穿设时,从壳体的一端的开口插入到壳体内的通道14内,之后在壳体对应的另一端穿出,在穿出后再次穿入到壳体的另一个通道14,在穿过后头带60的端部露出。此时对应的壳体的通道14如图4中所示,在壳体内设置有两个通道14,分别为第一通道141以及第二通道142,且两个通道14(第一通道141及第二通道142)分别设置在壳体内的两侧,而设置的止滑柱30位于两个通道14之间,并且止滑柱30插入到通道14内。在设置壳体时,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柱,在图4中所示的结构中,导向柱的个数为两个(第一导向柱11a及第二导向柱11b),且两个导向柱分列在止滑柱30的两侧,且沿头带60插入的方向排列。此时止滑柱30位于两个导向柱之间的中间位置。在头带60穿入时,首先穿过第一通道141,具体为:穿过第一导向柱11a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之后穿过止滑柱30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再穿过第二导向柱11b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后穿出,此时的第一通道141为壳体与第一导向柱11a、止滑柱30、第二导向柱11b之间的一侧的间隙。穿过后的头带60绕过第二导向柱11b,再次穿过第二通道142,具体为:穿过第二导向柱11b与壳体之间的间隙,之后穿过止滑柱30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再穿过第一导向柱11a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后穿出,此时的第二通道142为壳体与第一导向柱11a、止滑柱30、第二导向柱11b之间的另一侧的间隙。
在具体设置壳体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既可以采用一个整体的壳体,也可以采用两个壳体。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的壳体采用分体的结构,此时,该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围成一个两端开口的结构,开口的两端之间有两个相对的侧壁15a和15b,还有两个相对的导向柱11a和11b。在具体连接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以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连接,也可以采用卡扣卡合连接,或者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连接。在设置止滑柱30时,止滑柱30与相对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止滑柱30用于挤压头带60的工作部可将头带60挤压在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除了采用上述壳体外还可以采用另外的结构,如图3中所示的壳体包括外壳体10以及套装在外壳体10内的内壳体20,并且外壳体10与内壳体20相对固定。一并参考图4及图5中所示,在图4示出了壳体的剖视图,图5中示出了壳体分解后的示意图。其中的外壳体10包括第一外壳体12以及第二外壳体13。在具体连接时,第二外壳体13上设置有四个定位柱131,第一外壳体12上对应的设置有与四个定位柱131连接的定位孔121,一并参考图4,在第一外壳体12与第二外壳体13连接时,定位柱131插入到定位孔121中并且过盈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外壳体12与第二外壳体13固定连接形成外壳体10。在具体设置内壳体20时,内壳体20嵌套在外壳体10内,如图5中所示,在设置第一外壳体12时,第一外壳体12具有一个用于固定内壳体20的缺口122,在第一外壳体12与第二外壳体13固定时,该缺口122与第二外壳体13配合形成一个容纳内壳体20的空间,该缺口122形成壳体的两端的开口。
在采用内壳体20以及外壳体10时,设置的通道14(第一通道141及第二通道142)通过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形成,继续参考图4中所示,在图4中,设置的第一导向柱11a以及第二导向柱11b分别固定在第一外壳体12上,并且位于止滑柱30的两侧的位置。而壳体内的通道14(第一通道141及第二通道142)通过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之间的侧壁形成,如图4中所示,内壳体20位于外壳体10内时,内壳体20的侧壁与外壳体10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即为上述的通道14。在具有两个通道14时,对应的内壳体2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侧壁23a及侧壁23b)与外壳体1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侧壁15a及侧壁15b)之间分别具有间隙以形成上述的两个通道14(第一通道141及第二通道142)。
在采用内壳体20时,设置的止滑柱30设置在内壳体20内并与内壳体20转动连接。一并参考图4及图5,在设置内壳体20时,内壳体20具有一个中空的腔体,而止滑柱30位于该腔体内,且止滑柱30部分外露在内壳体20外,在具体实现时,内壳体2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23a及侧壁23b上分别具有通孔24,止滑柱30穿过该通孔24后外露在内壳体20外。在内壳体20与外壳体10装配后,止滑柱30部分插入到上述的通道14中,该部分即为抵压部a及抵压部b,通过抵压部a及抵压部b可挤压图3中的头带60以将头带60进行固定。
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止滑柱30转动时,需要限定止滑柱30转动的角度,以保证整个装置的可靠性,为此,在设置通孔24时,侧壁23a及侧壁23b上位于通孔24两侧的结构分别为第一限位凸起22及第二限位凸起21,在止滑柱30沿第一方向转动到第一设定位置的通过第一限位凸起22限定,在止滑柱30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设定位置时通过第二限位凸起21限定。如图4中所示,图4中示出了内壳体20上设置了用于抵压部a和抵压部b外露的通孔24。以图4中所示,在止滑柱30沿图4中所示的实线箭头所示的第一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止滑柱30的抵压部(抵压部a及抵压部b)与外壳体10之间的间隙不断缩小进而将头带60不断压紧,在止滑柱30转动到上述的第一设定位置时,止滑柱30将头带60锁紧。继续参考图4,在止滑柱30沿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第二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止滑柱30的抵压部与外壳体10之间的间隙不断的增大进而解除对头带60的压紧,在止滑柱30转动到上述的第二设定位置时,止滑柱30解除对头带60的锁紧限定。此时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21限定止滑柱30的转动角度。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22及第二限位凸起21分列在抵压部的两侧来限定止滑柱30的转动角度,以保证止滑柱30在设定的转动范围内满足对头带60的锁紧以及解锁的限定,并且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22及第二限位凸起21可以根据需要来限定止滑柱30的转动角度。
继续参考图4中所示的结构,在止滑柱30实现对头带60抵压时,该止滑柱30采用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的柱体,其中,上述的抵压部为止滑柱30的锐角边棱。如图4中所示,其中的锐角边棱,指的是菱形的四个边棱中形成锐角的两个边连接的边棱。且两个锐角边棱分别穿过上述的通孔24后插入到通道14(第一通道141及第二通道142)内。
一并参考图4及图5中所示,在止滑柱30与内壳体20转动连接时,该止滑柱30通过转轴50与内壳体20转动连接,但是在具体实现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如可以采用止滑柱30为一体结构,然后固定连接一根转轴50,该转轴50与内壳体20转动连接;或者采用转轴50与壳体固定连接,而止滑柱30设置了一个轴孔,转轴50穿设在该轴孔内。当然除了上述的方式外,止滑柱30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如图5中所示的止滑柱30包括第一止滑片31以及第二止滑片32,且第一止滑片31及第二止滑片32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具体实现可拆卸时可以通过卡扣或者螺纹连接件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图6a及图6b中所示,第一止滑片31与第二止滑片32采用对称结构,以其中的一个止滑片为例,每个止滑片具有一个锐角棱边33。在将两个止滑片固定连接时,两个止滑片从转轴50的相对的两侧扣合上,且两个锐角棱边33分列在转轴50的两侧。此外在设置时,第一止滑片31及第二止滑片32分别设置有缺口35,在第一止滑片31及第二止滑片32固定连接时,第一止滑片31及第二止滑片32的缺口35相对而置,并围成套装在转轴50的轴孔。在图6a及图6b所示的结构中,第一止滑片31与第二止滑片32采用卡扣的方式实现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图6b中所示,位于该缺口35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凸起,该凸起上设置有一个卡勾36,而对应的位于缺口35的另一侧设置有一个卡槽(图中未示出)。在两个止滑片进行连接时,第一止滑片31的卡勾36与第二止滑片32的卡槽卡合,而第一止滑片31的卡槽与第二止滑片32的卡勾36卡合,实现第一止滑片31与第二止滑片32的固定连接。
在两个止滑片围成上述的止滑柱30时,每个止滑片上的锐角棱边33插入到对应的通道14内对头带60进行锁止。如图2及图3中所示,拉紧头带60的调节端61,此时头带60会带动止滑片转动到第二限位凸起21,此时头带60可以持续进行拉紧调节;当头带60停止调节时,此时头带60的另一端拉紧,带动止滑片转动到第一限位凸起22,此时止滑片的锐角棱边33压紧头带60,使其不能运动,起到自锁的作用。在对头带60进行解锁时,通过设置的解锁机构40来实现的,该解锁结构用于驱动所述止滑柱30沿第二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止滑片从第一限位凸起22转动到第二限位凸起21,实现对头带60的解锁。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一下解锁机构40。
如图7a~图7c中所示,在具体设置解锁机构40时,该解锁机构40可驱动止滑柱30转动,在具体驱动时,使得止滑柱30沿图4中所示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在具体设置时,该解锁机构40包括:与壳体滑动连接的两个驱动片42,并且在设置两个驱动片42时,如图7a及图7b中所示,两个驱动片42相错而置,并且分列在止滑柱30所绕的转轴的两侧。如图7c中所示,两个驱动片42分列在止滑柱30的两侧,并且两个驱动片42分别抵压在两个止滑片上,如其中的一个驱动片42抵压在第一止滑片31上,而另一个驱动片42抵压在第二止滑片32上。在具体实现抵压时,两个驱动片42分别具有可抵压在止滑柱30端部的两个相对的边。一并参考图6a及图7c,在具体设置第一止滑片31及第二止滑片32时,每个止滑片上设置有一个锐角边34,该驱动片42抵压在该锐角边34上。为了方便描述将驱动片42抵压在锐角边34上的面定义为抵压面421。在设置该抵压面421时,且沿所述按钮41的按压方向,如图7c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每个驱动片42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的面到止滑柱转动所绕的转轴50的间距逐渐增大。一并参考图7a及图7c,即沿止滑柱所绕的转轴50的轴线方向上,沿图7c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抵压面421距离转轴50的间距逐渐增大。在具体实现时,该抵压面421可以为斜面、弧形面,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如图7a及图7c中所示,抵压面421采用外凸的弧形面。当然上述示例仅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在具体设置该抵压面421时也可以采用内凹的弧形面,或者上述中的斜面,在具体设置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定。
此外,该解锁机构40除了上述的驱动片42外,还包括一个用于推动两个驱动片42滑动的按钮41。如图7a及图7b中所示,该按钮41分别与两个驱动片42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驱动片42与按钮41为一体结构。在具体设置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装配解锁机构40时,以壳体采用内壳体20以及外壳体10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5中所示,装配的驱动片42穿过内壳体20插入到其腔体内与止滑柱30抵压接触。此时内壳体20的端面设置有与每个驱动片42配合的通孔(图中未示出),上述的两个驱动片42穿过通孔并可与止滑柱30抵压接触。此外设置的按钮41也装配在了内壳体20上。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内壳体20的端面具有层结构25及层结构26,且层结构25与层结构26之间具有间隙,其中靠近止滑柱30的层结构26上设置有上述的用于穿过驱动片42的通孔,而层结构25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按钮41的通孔,该按钮41靠近驱动片42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肩,在装配时限位凸肩抵压在层结构25上以避免按钮41从通孔中滑出。此外在设置层结构25及层结构26时,层结构25与层结构26之间的间距需要保证按钮41的行程能够保证驱动片42推动止滑柱30从第一限位凸起转动到第二限位凸起,上述的按钮的装配方式为现有中常见的装配方式,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此外,如图7b中所示,在设置解锁机构40时,还包括一个回复弹簧43,在具体设置回复弹簧43时,该回复弹簧43套装在上述的两个驱动片42上,并且一端与层结构26抵压,另一端与按钮41抵压。在按钮41按下时,回复弹簧43被压缩,在松开时通过回复弹簧43推动按钮41恢复到初始位置(限位凸肩与层结构25抵压)。
在具体设置解锁机构40时,其个数可以为一个或者为两个;如图4中所示解锁机构40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解锁机构40对称设置在止滑柱30相对的两端,在解锁时,在止滑柱30的两端同时按压,方便推动止滑柱30转动。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个,在采用一个时,该解锁机构40设置在止滑柱30的一端。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自锁调节组件,不仅可以实现头带60收纳折叠,还可以实现头带60在调节过程中的自锁功能,通过按钮41下压的动作实现解锁功能。整体结构简单小巧,稳定性好。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该头戴设备包括本体,与本体连接的头带60,以及穿设在头带60上并用于调节头带60的上述任一项的自锁调节组件。通过设置的自锁调节组件可以实现对头带60的锁紧以及解锁,从而可以使得VR设备可以采用软带,提高了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自锁调节组件,用于调整头戴设备的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调节组件包括:壳体,穿设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的止滑柱;其中,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纳所述头带穿过的通道;且在所述止滑柱沿第一方向滑动到设定位置时,所述止滑柱插入到所述通道内且用于锁止插入到所述通道内的头带;
还包括驱动所述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的解锁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为相反的反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个数为两个,且所述两个通道分列在所述止滑柱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柱设置抵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柱为棱形,且所述抵压部为所述止滑柱的锐角边棱。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柱通过转轴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滑柱包括第一止滑片以及第二止滑片,且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分别设置有缺口,在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固定连接时,所述第一止滑片及所述第二止滑片的缺口围成套装在所述转轴的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的两个驱动片;以及用于推动所述两个驱动片滑动的按钮;其中,
所述两个驱动片分别具有可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端部的两个相对的边上的面;且沿所述按钮的按压方向,每个驱动片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的面到所述止滑柱转动所绕的转轴的间距逐渐增大;
所述两个驱动片相错而置并分列在所述止滑柱转动所绕轴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驱动片抵压在所述止滑柱的面为斜面或者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还包括用于推动所述按钮回到初始位置的回复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且所述两个解锁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止滑柱相对的两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止滑柱与所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转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以及套装在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止滑柱位于所述内壳体内并与所述内壳体转动连接;其中,
所述内壳体及所述外壳体的侧壁围成所述通道,且所述止滑柱部分伸出所述内壳后位于所述通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相对的两个侧壁具有通孔,所述止滑柱部分穿过所述通孔后位于所述通道内;
且所述通孔的侧壁为限定所述止滑柱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到第一设定位置的第一限位凸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另一侧壁为限定所述止滑柱沿第二方向转动到第二设定位置的第二限位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解锁机构包括两个驱动片时,
所述内壳体的端面设置有与每个驱动片配合的通孔;所述驱动片穿过所述通孔并可与所述止滑柱抵压接触。
16.一种头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连接的头带,以及穿设在所述头带上并用于调节所述头带的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自锁调节组件。
CN201910470281.XA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Pending CN1102214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0281.XA CN110221435A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70281.XA CN110221435A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1435A true CN110221435A (zh) 2019-09-10

Family

ID=67819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70281.XA Pending CN110221435A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214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434B (zh) * 2019-12-04 2020-12-11 何國梁 可調式光波照射裝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5110A (zh) * 2018-12-29 2019-03-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1478767U (zh) * 2019-05-31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5110A (zh) * 2018-12-29 2019-03-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1478767U (zh) * 2019-05-31 2020-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2434B (zh) * 2019-12-04 2020-12-11 何國梁 可調式光波照射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5141B2 (en) Headband adjusting device for wearable device, headband, and wearable device
CA3116276C (en) Helmet with gear-constraint transformable chin guard structure
CN110221435A (zh)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US11752371B2 (en) Connecting device of retaining ring of safety belt
CN207780376U (zh) 头带调节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头戴设备
CN108681075A (zh) 一种带体松紧调节装置及头戴设备
CN116449575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1012008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可拆卸安装模组
US7303028B2 (en) Adjustable handle for a power tool
EP3797634A1 (en) A key-ring
CN111929901B (zh) 一种双层绑带式头戴设备
CN209028322U (zh) 头带调节机构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11478767U (zh) 一种自锁调节组件及头戴设备
US20050246901A1 (en) Reciprocating power tool
CN212661273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CN105901817A (zh) 摩托车头盔
CN208477215U (zh) 一种带体松紧调节装置及头戴设备
CN105996275A (zh) 一种联接机构
CN209032500U (zh) 腔内切割吻合器的头部调整机构
US20110079261A1 (en) Joint assembly
CN215181213U (zh) 头带
CN116909034B (zh) 绑带调节机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KR20070051412A (ko) 출입공 개폐수단을 갖는 다용도 케이스
CN219695567U (zh) 绑带调节结构及头戴设备
CN212166450U (zh) 一种登山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