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7174B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7174B
CN110207174B CN201910121391.5A CN201910121391A CN110207174B CN 110207174 B CN110207174 B CN 110207174B CN 201910121391 A CN201910121391 A CN 201910121391A CN 110207174 B CN110207174 B CN 1102071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low groove
tray
water receiving
heating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13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07174A (zh
Inventor
神谷利文
川添弘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07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7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07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71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4Spillage trays or groo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6Shelves, racks or trays inside ovens; Suppor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kers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提供加热烹调器,其具有:加热室所配置的后壁和底壁;风扇,其配置在后壁的后方,使加热室内的空气通过后壁的孔而循环;覆盖风扇的风扇壳体。具有:接水部,其在后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接住顺着后壁或风扇壳体中的任意一方落下的水;横向流槽部(51),其配置在接水部的端部的下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还具有:托盘,其配置在横向流槽部(51)的下方并接住从横向流槽部(51)落下的水;支承托盘的下框(49)。下框(49)具有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形成于横向流槽部(51)的下方的凹陷部(59b)。由此,能够提供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收容从后壁流下的水的加热烹调器。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加热室内的食品进行加热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有时由于在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室内产生的蒸汽而在加热室的壁面产生水滴。一般而言,加热室内的蒸汽由放入加热室内的食品产生。
此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4618号公报(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蒸汽产生器,从蒸汽产生器向加热室内供给蒸汽。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具有隔板,该隔板对加热室和收容有循环风扇及热源的热源室进行分隔。而且,在隔板的正下方设有受水部件。由此,在隔板的背面结露的结露水落下而被受水部件接住。被受水部件接住的结露水被引导至纵向流槽部件和横向流槽部件从而存积于托盘。
然而,对于以往的加热烹调器的受水部件,在取下了托盘的状态下,来自横向流槽部件的水例如可能流下至加热烹调器的载置面而并非流下至托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加热烹调器,能够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收容从加热室的后壁流下的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加热室的加热烹调器。加热烹调器具有:后壁,其配置在加热室的后部;底壁,其配置在加热室的下部;风扇,其配置在后壁的后方,使加热室内的空气通过在后壁开设的孔而循环;以及风扇壳体,其覆盖风扇的后方。此外,加热烹调器具有:接水部,其在后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接住顺着后壁和风扇壳体中的至少一方朝下方落下的水;以及横向流槽部,其配置在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下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设置,将从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流下的水向前方引导。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托盘,其配置在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接住从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以及下框,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托盘,对托盘进行支承。而且,下框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形成于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
由此,能够提供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收容从加热室的后壁流下的水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打开门的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打开门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该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室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5是该加热室的安装了风扇壳体的后壁的主视图。
图6是该风扇壳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7是该风扇壳体的下部的前方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该加热烹调器的接水部的结合部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是该风扇壳体下部的主视图。
图10是该接水部的俯视图。
图11是该接水部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该接水部的一侧(左侧)的端部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13是该接水部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14是该接水部的横向流槽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取下底板的状态下的横向流槽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16是从图14的16-16线的横向流槽部的截面观察内方得到的图。
图17是该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18是该接水部的切口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从该接水部的切口到第2托盘收容部为止的水的流路的前方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接住从该接水部的切口落下的水的引导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21是该加热烹调器的第2托盘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22是该接水部的一侧(左侧)的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23是在该接水部的一侧(左侧)的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周边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剖切得到的纵剖视图。
图24是该接水部的另一侧(右侧)的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25在该接水部的另一侧(右侧)的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周边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剖切得到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见解)
以往的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将结露水从受水部件通过横向流槽部件引导至托盘,其中,该结露水是通过加热室内产生的蒸汽在隔板结露而得到的。该情况下,从开始加热烹调而使蒸汽结露起到结露水被收容于托盘为止,根据从蒸汽结露的位置到托盘的距离和结露水的量而产生时间差。即,在从开始加热烹调起经过了一定时间后,水开始流下至托盘。
此时例如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在加热烹调刚结束后,为了去除由于以前的加热烹调而在托盘中收容的水,用户将托盘从加热烹调器取下。此时,存在以下情况:在用户取下托盘的期间内,结露的水被引导至横向流槽部件。由此,当用户再次安装托盘时,水可能正在从横向流槽部件流下至加热烹调器的载置面。这是本发明人发现的新的见解。
根据上述见解,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为,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在支承托盘的下框设置凹陷部,从而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也能够在凹陷部中收容水。由此,本发明人发现能够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抑制水流下至加热烹调器的载置面。
基于这些方面,本发明人得到以下的发明。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打开门7的状态下的加热烹调器1的主视图。图3是打开门7的状态下的加热烹调器1的侧视图。图4是加热室5周边的前方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视观察下的X方向设为加热烹调器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设为前后方向、Z方向设为高度方向而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高度是指与加热烹调器1的载置面之间的距离。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包含框体3、在框体3内配置的加热室5、以及门7等,门7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处于框体3的前表面的前框3a所开设的开口3b。
加热室5由被以下部分包围而形成的空间构成:在上部配置的上壁5a、在两侧部配置的侧壁5b、5c;在后部配置的后壁5d;以及在下部配置的底壁5e。加热室5具有用于放射微波的微波放射口(未图示)。而且,加热烹调器1构成为通过从微波放射口放射的微波对载置于加热室5内的被加热物(食品)进行介电加热。此外,加热室5在上部具有蒸汽吹出口(未图示)。由此,将通过蒸汽产生器16产生的蒸汽向加热室5内供给。
门7在开口3b的下方侧具有水平方向的旋转中心。由此,门7以旋转中心为转动轴,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框体3。门7包含在上部安装的把手7a。用户向前下方拉下把手7a,从而以使得门7成为水平状态的方式对门7进行旋转操作。由此,加热室5被敞开。此外,用户以使得门7成为垂直状态的方式对门7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关闭加热室5。
门7在主视观察时包含配置于右侧附近的显示部9和操作部11等。显示部9例如由液晶画面构成,对菜单画面等进行显示。操作部11例如包含按钮、拨盘等的功能。用户能够使用操作部11对加热烹调器1设定各种烹调指示等。
框体3在下端与下框49结合。在下框49配置有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拆装的第1托盘13和第2托盘15。第1托盘13和第2托盘15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并排配置。例如,第1托盘13配置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2托盘15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1托盘13例如是用于积存在加热烹调器1内结露后的水滴的托盘。第2托盘15收容向蒸汽产生器16〈参照图2〉供水的供水箱14(参照图21)。同时,第2托盘15具有积存在框体3结露后的水滴的储水部15a(参照图21)。另外,以后,设为在加热烹调器1的主视观察下长度方向的一侧为左侧、另一侧为右侧来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5和图6来说明加热烹调器1的后壁5d和风扇壳体21的结构。图5是安装了风扇壳体21的加热室5的后壁5d的主视图。图6是风扇壳体21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加热室5的后壁5d的后方配设有风扇壳体21,该风扇壳体21配置有风扇17、护套加热器23等。此外,后壁5d具有为了通过风扇17使加热室5内的空气循环而开设的多个进气孔19和排气孔20。
风扇壳体21具有凹部21a和下壁部21b等。凹部21a形成为向后方凹陷,将风扇17支承为能够旋转。下壁部21b从凹部21a立起,平坦地形成于风扇壳体21的下部。风扇壳体21覆盖循环用的风扇17的后方,安装于加热室5的后壁5d。
护套加热器23在凹部21a内的风扇17的外周沿着风扇17的旋转方向配设。当对风扇17进行旋转驱动时,加热室5内的空气从后壁5d的进气孔19朝向后方被抽吸。被抽吸的空气通过护套加热器23被加热,在风扇壳体21(参照图6)内反转,朝向前方通过后壁5d的排气孔20而返回加热室5内。即,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通过风扇17和护套加热器23构成对流加热器。
风扇壳体21具有脚部24,所述脚部24安装于两侧部的下端部。各个脚部24到下端部的高度与前框3a到下端部的高度相同(参照图4)。
接着,参照图7来说明加热烹调器1的接水部27的结构。图7是风扇壳体21的下部的前方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7所示,风扇壳体21具有接水部27,该接水部27安装于风扇壳体21的下部,对结露而落下的水进行引导。接水部27例如由热浸镀锌钢板或镀覆钢板等金属制成,由与风扇壳体21分开的部件形成。
接水部27包含平坦部27a和槽27b等,在风扇壳体21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设置。平坦部27a与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平行配设。槽27b从平坦部27a向下方延伸,并向前方弯折而形成。
接着,参照图8详细说明接水部27的结构。图8是接水部27的结合部29周边的局部纵剖视图。
如图8所示,接水部27的槽27b的截面形成为V字形状或凹部形状。在槽27b为V字形状的情况下,水滴在槽27b的底部汇聚,因此,在槽27b中流过的水的流速提高。进而,能够防止水从槽27b溢出。接水部27的槽27b配置在比平坦部27a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从后壁5d落下到槽27b的水在风扇壳体21的前方沿长度方向(X方向)被引导。
加热室5的底壁5e具有凸缘部25,该凸缘部25从底壁5e的后缘部向下方弯折而延伸。凸缘部25与后壁5d的下端部抵接。此时,接水部27的平坦部27a与上述的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同样,与加热室5的底壁5e的凸缘部25平行配置。
而且,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借助结合部29将凸缘部25、后壁5d的下端部、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接水部27的平坦部27a结合。结合部29例如通过铆接而将各部件结合。除了铆接以外,结合部29例如也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来进行结合。另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截面形状,省略铆接而进行图示。
如上所述,接水部27由与风扇壳体21分开的部件构成,但是,借助结合部29而与风扇壳体21一体地结合。由此,加热烹调器1的组装简单。另外,接水部27也可以与风扇壳体21一体成型。由此,能够使加热烹调器1的组装更加简单。
此外,接水部27的平坦部27a配置在凸缘部25、后壁5d的下端部和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的后方,通过结合部29而与它们结合。进而,脚部24配置在凸缘部25、后壁5d的下端部、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和平坦部27a的最后方,同样地通过结合部29而与它们结合。
接着,参照图9更详细地说明接水部27的结构。图9是风扇壳体21的下壁部21b的主视图。
如图9所示,接水部27的槽27b(参照图8)具有分支点27c,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该槽27b的例如倾斜方向在该分支点27c处变化。即,接水部27的槽27b形成为,以分支点27c为起点朝向一侧(左侧)和另一侧(右侧)分别向下方倾斜。因此,在槽27b中,图9所示的分支点27c的高度Ha成为最高的位置。
此时,分支点27c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比槽27b的中心更靠另一侧(右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向一侧(左侧)引导较多的量的水。向一侧引导的水最终被引导至第1托盘13。因此,能够减小在另一侧(右侧)的第2托盘15设置的排水用的储水部15a的容量。此外,通过第2托盘15的储水部15a,能够在第1托盘13的容量不存在余量的情况下,进一步确保容量。由此,能够使第1托盘13小型化。
此外,如图9所示,槽27b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的高度Hb构成为处于比槽27b的另一侧(右侧)的端部27e的高度Hc低的位置。由此,供水流过的接水部27的槽27b的流路较长的一侧的端部27d的高度最低。因此,即使在槽27b中流动的水的量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水顺畅地流过而不会溢出。
接着,参照图10来进一步说明接水部27的结构。图10是接水部27的俯视图。
如图10所示,接水部27的槽27b形成为向前方弯曲的形状,以使得一侧(左侧)的端部27d位于比分支点27c更靠前方的位置。
通过上述接水部27的结构,如图8所示,在风扇壳体21结露的水滴由于自重而顺着风扇壳体21的内表面落下。然后,水滴通过风扇壳体21与加热室5的后壁5d之间的间隙而落下至接水部27的槽27b。此外,在加热室5的后壁5d和底壁5e的凸缘部25结露的水滴也顺着后壁5d与凸缘部25之间的间隙而落下至接水部27的槽27b。
此时,如果水滴的落下部位比接水部27的分支点更靠一侧(左侧),则水滴向槽27b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被引导,并且还沿着槽27b的弯曲而向前方被引导。即,水还被引导至槽27b的前方。因此,在从槽27b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落下的水中不仅具有长度方向(X方向)的速度成分,还具有前方(-Y方向)的速度成分。由此,能够降低从槽27b的端部27d落下的水朝向长度方向飞散的势头。
接着,参照图11来说明接水部27的另一侧(右侧)周边的结构。图11是接水部27的另一侧的端部27e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11所示,接水部27的槽27b在分支点27c与另一侧的端部27e之间具有切口30。此时,槽27b在分支点27c至切口30之间和另一侧的端部27e至切口30之间形成为向前方弯曲的形状。
由此,如果水滴的落下部位比接水部27的分支点27c更靠另一侧(右侧),则水滴向槽27b的切口30被引导,并且还沿着槽27b的弯曲向前方被引导。
切口30具有位于槽27b的弯折部分27f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一侧的内侧切口部分30a和位于另一侧的外侧切口部分30b。内侧切口部分30a和外侧切口部分30b在各自的后端相交。
而且,在水从分支点27c朝向长度方向的外方即另一侧流动且向切口30引导的水的量多的情况下,当水从内侧切口部分30a落下时,一部分的水与外侧切口部分30b碰撞。由此,防止在水落下时水向长度方向外侧飞散。而且,落下的水向下方被引导。
此外,构成槽27b的另一侧的水的排放口的切口30通过弯曲而配设在比分支点27c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接住从切口30排放的水的后述横向流槽部51(参照图20)迂回配置至切口30的后方(Z方向)。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从切口30落下的水向后方反弹而引起的飞散。进而,切口30配置在比另一侧(右侧)的端部27e靠内方即左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长度方向(X方向)上使加热烹调器1小型化。
接着,参照图12来说明水从接水部27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经由另外的接水部(横向流槽部31)而向第1托盘13流动的流路。图12是接水部27的一侧的端部27d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12所示,在槽27b的一侧的端部27d的下方配置有构成另外的接水部的横向流槽部31。此时,槽27b的端部27d和横向流槽部31之间被配置为具有空间而不接触。由此,支承接水部27的风扇壳体21和加热室5的拆装简单。此外,能够简单地取下加热室5。
接着,参照图13来说明加热烹调器1的底板37的结构。图13是底板37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底板37以具有空间的方式配置在加热室5的下方。底板37与框体3的前框3a和风扇壳体21的下端部连接。加热室5的底壁5e与底板37之间的空间被用作机械室。在机械室中配置有对加热烹调器1的各功能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产生微波的磁控管(未图示)、对磁控管供给电力的磁控管驱动电源(未图示)、以及进行微波产生动作的控制等的控制部(未图示)等。另外,在图13中示出装配有托盘10中的第1托盘13且取下了冷却用风扇39的盖的状态。
底板37包含中央部的凹部41和沿着其外周形成的底板平坦部43。在凹部41配置有冷却用风扇39、磁控管等。凹部41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而成型。底板平坦部43形成为沿着凹部41的外周从凹部41立起设置。底板平坦部43在长度方向(X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后方侧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45。长孔45形成为供横向流槽部31的一部分从下方向上方突出。
此外,底板37具有配置在长孔45的前方、且横截面为拱形的流槽盖部47。流槽盖部47形成为从底板平坦部43朝向后方逐渐向上方隆起。进而,流槽盖部47形成为覆盖从底板37的上方向下方倾斜的横向流槽部31的倾斜部分的一部分。
接着,参照图14至图16来说明横向流槽部31的结构。图14是横向流槽部31周边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取下底板37的状态下的横向流槽部31周边的俯视图。图16是从图14的16-16线的横向流槽部31的截面观察内方(后方)得到的图。
如图14至图16所示,横向流槽部31配置在接水部27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的下方。横向流槽部31沿着加热烹调器1的一侧(左侧)的下框49的侧部49c从后方向前方延伸设置。横向流槽部31配置成朝向前方而具有向下的倾斜角度(参照图16)。
具体而言,横向流槽部31包含:第1横向流槽部33,其配置在接水部27的一侧的端部27d的下方;以及第2横向流槽部35,其从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前端33a向前方延伸设置。第1横向流槽部33和第2横向流槽部35具有大致直线状(包含直线状)的流路。
此时,如图16所示,第1横向流槽部33和第2横向流槽部35以不同的倾斜角度配置。具体而言,以比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倾斜角度θ2大的倾斜角度配置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倾斜角度θ1。另外,倾斜角度θ1约为15°至18°,倾斜角度θ2约为10°至14°。因此,即使从接水部27的槽27b落下的水的动能较小,横向流槽部31的第1横向流槽部33也能够朝向倾斜方向而使水的流速增加。由此,能够将水适当(可靠)地引导至前方,并且防止水滞留于横向流槽部31。此外,通过在倾斜角度较大的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上方配置接水部27的一侧的端部27d,能够将第1横向流槽部33和接水部27的端部27d更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减轻落下的水与第1横向流槽部33之间的落下冲击。其结果是,能够减轻水从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反弹。
此外,横向流槽部31包含供落下的水流过的底壁31a和从底壁31a的侧缘部向上方延伸的侧壁31b等。底壁31a包含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底壁31aa和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底壁31ab等。侧壁31b包含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侧壁31ba和第2横向流槽部35的侧壁31bb等。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侧壁31ba的后部通过底板37上开设的长孔45而从下方向上方突出。此时,如图16所示,配设成接水部27的一侧(左侧)的端部27d的高度Hb低于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侧壁31ba的上端的高度Hd。由此,即使从接水部27落下的水在第1横向流槽部33反弹,也能够防止水从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后方飞出。同样,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侧壁31ba迂回配置到接水部27的端部27d的后方(参照图15)。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由于反弹而向后方飞出。
此外,第1横向流槽部33的侧壁31ba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通过在底板37开设的长孔45而从下方向上方突出。由此,能够增大第1横向流槽部33的倾斜角度θ1。因此,即使降低框体3的高度,也能够使落下的水经由第1横向流槽部33顺畅地向前方排放。
在底板37的下方配设有对底板37、第1托盘13和第2托盘15进行支承的下框49。下框49还支承横向流槽部31。
此外,下框49在前部具有收容第1托盘13的第1托盘收容部49a和对第2托盘进行收容的第2托盘收容部49b(参照图19)。
接着,参照图17来说明在长度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延伸设置的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周边的结构。图17是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17所示,横向流槽部31的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延伸至第1托盘收容部49a内。即,在将第1托盘13装配于第1托盘收容部49a的情况下,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位于第1托盘13的后部上方。由此,将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落下的水收容于第1托盘13。
如上所述,从接水部27落下至第1横向流槽部33的水通过倾斜角度较大的第1横向流槽部33而向前方加速并移动。因此,水在进入倾斜角度平缓的第2横向流槽部35时已被充分加速,因此向前方移动而不会滞留于横向流槽部31。然后,水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落下至第1托盘13内。
接着,参照图18和图19来说明水从接水部27的另一侧(右侧)的切口30经由另外的接水部(横向流槽部51)向第2托盘15流动的流路。图18是接水部27的切口30周边的前方立体图。图19是示出从接水部27的切口30到第2托盘收容部49b的水的流路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加热烹调器1具有构成另外的接水部的横向流槽部51,该横向流槽部51将从接水部27的切口30向另一侧的外侧方落下的水引导至第2托盘15。横向流槽部51沿着加热烹调器1的一侧(右侧)的下框49的侧部49d从后方向前方延伸设置。横向流槽部51被配置成朝向前方而具有向下的倾斜角度。
具体而言,横向流槽部51包含:第3横向流槽部53,其接住从接水部27的切口30落下的水;以及第4横向流槽部55,其接住从第3横向流槽部53的前部53ba落下的水。
接着,参照图20详细说明横向流槽部51的第3横向流槽部53的结构。图20是示出接住从接水部27的切口30落下的水的引导部53a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20所示,第3横向流槽部53包含呈直线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部53a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流槽部53b。引导部53a被配置成后端53aa(参照图19)位于接水部27的切口30的后方。引导部53a的横截面例如形成为凹状的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V字形状。引导部53a构成为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
此外,引导部53a在前部的流路向外侧方弯折,与纵向流槽部53b连接。纵向流槽部53b通过在底板37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平坦部27a开设的孔57而向下方延伸。在纵向流槽部53b的下方配置有第4横向流槽部55。
如图19所示,第4横向流槽部55沿着下框49的另一侧(右侧)的侧部49d配置。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后端部55a配置在纵向流槽部53b的下方。第4横向流槽部55构成为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而且,第4横向流槽部55被配置成前端55b延伸至第2托盘收容部49b内。即,在将第2托盘15装配于第2托盘收容部49b的情况下,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位于第2托盘15的后部上方。第2托盘15在前外侧部配设有收容从横向流槽部51流下的水的储水部15a(参照图21)。由此,从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落下的水被收容于第2托盘15。
如上所述,从接水部27的切口30落下的水沿着第3横向流槽部53的引导部53a的倾斜而朝向前方下行,流向纵向流槽部53b。流到纵向流槽部53b的水向下方被引导,落下至在底板37的下方配置的第4横向流槽部55。然后,落下至第4横向流槽部55的水沿着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倾斜朝向前方下行,被引导至第2托盘15。
接着,参照图22至图25来说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和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的下方的结构。图22是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周边的前方立体图。图23是在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周边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剖切得到的纵剖视图。图24是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周边的前方立体图。图25是在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周边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剖切得到的纵剖视图。
如图22和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下框49还包含凹陷部59a和凹陷部59b,凹陷部59a和凹陷部59b分别配置在一侧(左侧)的横向流槽部31的前端35a和另一侧(右侧)的横向流槽部51的前端55b的下方。
首先,使用图22和图23来详细说明一侧(左侧)的横向流槽部31的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的下方的结构。
如图22和图23所示,下框49的第1托盘收容部49a具有凹陷部59a。凹陷部59a在取下第1托盘13(参照图17)的状态下,形成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的下方。由此,从前端35a流下的水被收容于凹陷部59a。
凹陷部59a在前框3a与底板37的连接部65a(参照图14)的下方具有开口部63a。开口部63a形成为从凹陷部59a的底面59aa向上方立起,并在高度方向上贯通。此外,凹陷部59a在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的下方具有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61a。倾斜部61a包含第1倾斜部61aa和第2倾斜部61ab。第2倾斜部61ab由比第1倾斜部61aa陡的倾斜形成。第1倾斜部61aa形成在前端35a的下方。第2倾斜部61ab形成在第1倾斜部61aa的前方且开口部63a的后方。由此,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落下的水首先流下至倾斜比第2倾斜部61ab平缓的第1倾斜部61aa。因此,通过第1倾斜部61aa抑制了在凹陷部59a内向下方流动的水的势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水从倾斜部61a流入开口部63a。
此外,凹陷部59a包含从凹陷部59a的倾斜部61a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前表面60a。此时,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配设在凹陷部59a的前表面60a的前方。第2横向流槽部35具有从第2横向流槽部35的前端35a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除水部35b。由此,第2横向流槽部35的下表面35c位于凹陷部59a的前表面60a的前方。进而,下表面35c形成为朝向前方而向下方稍微倾斜例如约1.5°至1.8°。由此,能够抑制从除水部35b流下的水从下表面35c流到前表面60a。
接着,使用图24和图25来详细说明另一侧(右侧)的横向流槽部51的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的下方的结构。
如图24和图25所示,下框49的第2托盘收容部49b具有凹陷部59b。凹陷部59b在取下第2托盘15(参照图21)的状态下形成于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的下方。由此,从前端55b流下的水收容于凹陷部59b。
凹陷部59b在前框3a与底板37的连接部65b的下方具有开口部63b。开口部63b形成为从凹陷部59b的底面59ba向上方立起并在高度方向上贯通。此外,凹陷部59b在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的下方具有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61b。倾斜部61b形成在开口部63b的后方。
此外,凹陷部59b包含从凹陷部59b的倾斜部61b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前表面60b。此时,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配置在凹陷部59b的前表面60b的前方。第4横向流槽部55具有从第4横向流槽部55的前端55b向下方延伸设置的除水部55c。由此,第4横向流槽部55的下表面55d位于凹陷部59b的前表面60b的前方。进而,下表面55d形成为朝向前方而向下方稍微倾斜例如约1.4°至1.8°。由此,能够抑制从除水部55c流下的水从下表面55d流到前表面60b。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在加热室5的后部配置的后壁5d;底壁5e,其配置在加热室的下部;以及风扇17,其配置在后壁5d的后方,使加热室5内的空气通过在后壁5d开设的孔而循环。此外,加热烹调器1具有:风扇壳体21,其覆盖风扇17的后方;以及接水部27,其与风扇壳体21分开,接住顺着后壁5d和风扇壳体21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朝下方落下的水。底壁5e具有从底壁5e的后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凸缘部25。接水部27具有:平坦部27a,其在后壁5d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与凸缘部25平行;以及槽27b,其从平坦部27a向下方延伸,并向前方弯曲。加热烹调器1具有结合部29,该结合部29将凸缘部25、加热室5的后壁5d的下部、风扇壳体21的下部和接水部27的平坦部27a结合。接水部27的平坦部27a位于凸缘部25、后壁5d的下部和风扇壳体21的下部的后方而被结合,接水部27的槽27b具有分支点27c,该分支点27c成为在长度方向朝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下方倾斜的起点。而且,槽27b形成为弯曲,使得一侧的端部27d位于比分支点27c更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首先,接水部27由与风扇壳体21分开的部件构成,因此,相对于接水部27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槽27b向前方弯曲的加工。弯曲地成型的接水部27与风扇壳体21结合为一体。因此,接水部27的组装时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容易。
此外,在结合部29例如是铆接结合等存在间隙的结合时,也能够使通过间隙而流下的水滴流向接水部27。由此,能够减少水在风扇壳体21内和加热室5内的滞留。
此外,槽27b形成为向前方弯曲。由此,对从一侧(左侧)的端部27d落下的水赋予前方方向的速度成分。因此,能够抑制向长度方向的速度成分,降低水向长度方向的飞散。进而,通过槽27b向前方的弯曲,能够配置向槽27b的后方伸出的另外的接水部(例如横向流槽部31等),因此能够减少水向后方的飞散。由此,降低了在长度方向的外侧另外设置例如防止飞散等的新构造的必要性。因此,能够实现加热烹调器1的长度方向的小型化。
此外,接水部27的分支点27c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比槽27b的中心更靠另一侧(右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流向一侧的槽27b的水的量比另一侧多。其结果是,能够使在另一侧配置的第2托盘的储水部15a的容量小于第1托盘13的容量。
此外,配设成一侧的槽27b的端部27d的高度处于比另一侧的槽27b的端部27e的高度低的位置。即,流路较长的一侧的槽27b的端部27d的高度较低。由此,能够使槽27b的端部27d接近在下游侧设置的另外的接水部(横向流槽部31)而配置。因此,即使流到槽27b的水的量较多,也能够使水顺畅地流向下游侧的另外的接水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向蒸汽产生器16供水的供水箱14,供水箱14配置在加热烹调器1的另一侧。由此,在槽27b的分支点27c的前方配置供水箱14。进而,在配置供水箱14的一侧配置分支点27c。因此,能够降低向收纳供水箱14的第2托盘15引导的水的量。由此,能够减小第2托盘15的储水部15a的容量,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在第2托盘15配设的供水箱14的容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后壁5d,其配置在加热室5的后部;底壁5e,其配置在加热室5的下部;风扇17,其配置在后壁5d的后方,使加热室5内的空气通过在后壁5d开设的孔而循环。加热烹调器1具有:风扇壳体21,其覆盖风扇17的后方;以及接水部27,其在后壁5d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接住顺着后壁5d和风扇壳体21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朝下方落下的水。加热烹调器1具有横向流槽部31、55,横向流槽部31、55配置在接水部27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下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设置,将从接水部27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流下的水引导至前方。进而,加热烹调器1具有托盘10,该托盘10配置在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的下方,接住从横向流槽部31、55流下的水。而且,加热烹调器1具有下框49,该下框49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托盘10,该下框49对托盘10进行支承。下框49具有凹陷部59a、59b,该凹陷部59a、59b在取下在托盘10的状态下形成在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的下方。
由此,能够在取下托盘10的状态下,将从横向流槽部31、55流下的水积存于凹陷部59a、59b。即,在取下了托盘10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水落下到加热烹调器1的载置面。进而,在凹陷部59a、59b积存的水能够通过自然蒸发而高效地去除。
此外,凹陷部59a、59b在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的下方包含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61a、61b。由此,能够降低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与水落下的部位之间的高低差,因此,在水向凹陷部59a、59b落下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流下的水的飞散。
此外,凹陷部59a、59b具有从凹陷部59a、59b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表面60a、60b,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配置在前表面60a、60b的前方。由此,能够使水不经由凹陷部59a、59b的前表面60a、60b而直接落下到凹陷部59a、59b。
此外,横向流槽部31、55具有从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向下方延伸的除水部35b、55c。由此,能够使从横向流槽部31、55流下的水容易地落下并收容至下框49的凹陷部59a、59b。
此外,接水部27具有分支点27c,该分支点27c成为在长度方向上朝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下方倾斜的基点,横向流槽部31、55配置在接水部27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端部的下方。托盘10具有:第1托盘13,其接住从一侧的横向流槽部31流下的水;以及第2托盘15,其接住从另一侧的横向流槽部51流下的水。下框49具有在一侧和另一侧的横向流槽部31、55的前端35a、55b的下方配置的凹陷部59a、59b。由此,能够通过凹陷部59a、59b收容更多的水。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具有:前框3a,其设于加热室5的开口3b的周围并包含开口3b;以及底板37,其与前框3a的下端部连接,配置在底壁5e的下方。凹陷部59a、59b在前框3a与底板37的连接部65a、65b的下方具有开口部63a、63b,该开口部63a、63b从凹陷部59a、59b的底面59aa、59ba向上方立起并在高度方向上贯通。由此,例如能够经由开口部63a、63b插入工具等,例如通过螺钉等对前框3a和底板37进行紧固而容易地进行安装。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实施如下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使长度方向的一侧的流路较长、使另一侧的流路较短的结构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一侧和另一侧中调换上述各个流路的长度结构。
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各自具有的效果。
此外,参照附图并与优选实施方式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发明,但是,作为对该技术熟练的人显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正。应该理解为,这种变形和修正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含在其中。此外,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思想而实现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和顺序的变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具有加热室的加热烹调器。加热烹调器具有:后壁,其配置在加热室的后部;底壁,其配置在加热室的下部;风扇,其配置在后壁的后方,使加热室内的空气通过在后壁开设的孔而循环;以及风扇壳体,其覆盖风扇的后方。此外,加热烹调器具有:接水部,其在后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接住顺着后壁和风扇壳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朝下方落下的水;以及横向流槽部,其配置在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下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设置,将从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流下的水引导至前方。加热烹调器还具有:托盘,其配置在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接住从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以及下框,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托盘,对托盘进行支承。而且,下框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形成于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取下托盘的状态下,将从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积存于凹陷部。因此,在取下了托盘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水落下到加热烹调器的载置面。
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凹陷部在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包含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横向流槽部的前端与水落下的部位之间的高低差。因此,在水向凹陷部落下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横向流槽部的前端流下的水的飞散。
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凹陷部具有从凹陷部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表面,横向流槽部的前端配置在前表面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水不经由凹陷部的前表面而直接落下到凹陷部。
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横向流槽部具有从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除水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容易地落下到下框的凹陷部。
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接水部具有分支点,该分支点成为在长度方向上朝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下方倾斜的基点。横向流槽部配置在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两端部的下方,托盘具有:第1托盘,其接住从一侧的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以及第2托盘,其接住从另一侧的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而且,下框具有在一侧和另一侧的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配置的凹陷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凹陷部收容更多的水。
此外,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前框,其设于加热室的开口的周围并包含开口;以及底板,其与前框的下端部连接,配置在加热室的底壁的下方。凹陷部在前框与底板的连接部的下方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从凹陷部的底面向上方立起并在高度方向上贯通。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凹陷部的开口部容易地对前框和底板进行安装。

Claims (6)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具有加热室,在该加热烹调器中,具有:
后壁,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后部;
底壁,其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下部;
风扇,其配置在所述后壁的后方,使所述加热室内的空气通过在所述后壁开设的孔而循环;
风扇壳体,其覆盖所述风扇的后方;
接水部,其在所述后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接住顺着所述后壁和所述风扇壳体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朝下方落下的水;
横向流槽部,其配置在所述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下方,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设置,将从所述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流下的所述水引导至前方;
托盘,其配置在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接住从所述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以及
下框,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所述托盘,对所述托盘进行支承,
所述下框具有在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形成的凹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包含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凹陷部具有从所述凹陷部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表面,
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配置在所述前表面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横向流槽部具有从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除水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接水部具有分支点,该分支点成为在所述长度方向上朝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下方倾斜的基点,
所述横向流槽部配置在所述接水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下方,
所述托盘具有:第1托盘,其接住从所述一侧的所述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以及第2托盘,其接住从另一侧的所述横向流槽部流下的水,
所述下框具有在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所述横向流槽部的前端的下方配置的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所述加热烹调器具有:
前框,其设于所述加热室的开口的周围并包含所述开口;以及
底板,其与所述前框的下端部连接,配置在所述加热室的底壁的下方,
所述凹陷部在所述前框与所述底板的连接部的下方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向上方立起并在高度方向上贯通。
CN201910121391.5A 2018-02-28 2019-02-19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0207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5111A JP6854426B2 (ja) 2018-02-28 2018-02-28 加熱調理器
JP2018-035111 201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7174A CN110207174A (zh) 2019-09-06
CN110207174B true CN110207174B (zh) 2022-08-12

Family

ID=67785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1391.5A Active CN110207174B (zh) 2018-02-28 2019-02-19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54426B2 (zh)
CN (1) CN11020717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34248T2 (de) * 1993-10-14 2005-06-30 Fujimak Corp. Garraum mit einer Gebläseschutzvorrichtung
JP3827303B2 (ja) * 2002-03-12 2006-09-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高周波加熱装置
WO2004104481A1 (ja) * 2003-05-20 2004-1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蒸気発生機能付高周波加熱装置
JP4391342B2 (ja) * 2004-07-02 2009-1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高周波調理器
JP5417096B2 (ja) * 2009-09-11 2014-02-12 株式会社東芝 加熱調理器
CN102834671B (zh) * 2010-04-28 2015-05-20 夏普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202118968U (zh) * 2011-06-01 2012-01-18 广东格兰仕微波炉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微波炉的排水结构
KR101981674B1 (ko) * 2012-12-21 2019-05-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CN206310556U (zh) * 2016-12-15 2017-07-07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转盘组件及烹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7174A (zh) 2019-09-06
JP6854426B2 (ja) 2021-04-07
JP2019148401A (ja)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84801B2 (ja) 加熱調理器
JP5417096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903889B2 (ja) 加熱調理器
US20230003392A1 (en) Cooking apparatus
CN110213850B (zh) 加热烹调器
CN110207174B (zh) 加热烹调器
EP2418432B1 (en) Cooking apparatus
JPH11142033A (ja) 流下式製氷機
KR102296710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0213847B (zh) 加热烹调器
CN110213849B (zh) 加热烹调器
JP5523778B2 (ja) 加熱調理器
US20040031791A1 (en) Microwave oven having a projecting door which extends a cooking chamber of the microwave oven
CN110213848B (zh) 加热烹调器
JP3841066B2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4994062B2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高周波調理器
CN110213851B (zh) 加热烹调器
CN110207175B (zh) 高频加热装置
JP7308786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2293072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107275B2 (ja) 加熱調理器
WO2018138944A1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5127622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4994063B2 (ja) 蒸気発生機能付高周波調理器
KR20200102860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