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9495A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9495A CN110199495A CN201980000682.7A CN201980000682A CN110199495A CN 110199495 A CN110199495 A CN 110199495A CN 201980000682 A CN201980000682 A CN 201980000682A CN 110199495 A CN110199495 A CN 1101994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dcch
- pdcch format
- terminal
- feedback information
- form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186 dish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通信领域,该方法包括: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本申请使得终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知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并且在反馈信息是NACK时对该上行数据进行重传,从而保证了该重传过程的及时性,能够满足eURLLC业务的时延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增强的超可靠的低延迟通信(enhanced 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eURLLC)对传输可靠性以及传输时延提出较高的要求。其中,端到端的时延甚至要求到0.5ms。
在当前的协议版本中,针对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PUSCH)的重传,基站直接通过调度终端的方式进行上行数据的重传。
eURLLC业务的传输时延要求较高,端到端的时延甚至要求到0.5ms。上述基站调度终端进行重传的方法,无法满足该时延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可以缩短上行数据的重传时延,提高上行数据的重传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不大于K,
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采用所述终端对应的确认反馈无线网络临时指示(ACK 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ACK-RNTI)加扰;
所述ACK-RNTI是所述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PDCCH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采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
当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NACK时,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所述PDCCH进行盲检;
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所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包括:
使用ACK-RNTI对所述第一PDCCH格式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其中,所述ACK-RNTI是当前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所述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PDCCH格式,所述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以半静态方式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不大于K,
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的循环冗余校验CRC采用所述终端对应的ACK-RNTI加扰;
所述ACK-RNTI是所述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被配置为在所述PDCCH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或,采用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重传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NACK时,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所述PDCCH进行盲检;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所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使用ACK-RNTI对所述第一PDCCH格式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其中,所述ACK-RNTI是当前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所述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PDCCH格式,所述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以半静态方式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方面所述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上方面所述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方面所述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或者,如上方面所述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使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ACK或NACK),可以使得终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知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并且在反馈信息是NACK时对该上行数据进行重传,从而保证了该重传过程的及时性,能够满足eURLLC业务的时延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反馈信息序列组的结构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行传输的重传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行传输的重传装置的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的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接入网设备(基站)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通信系统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接入网12和终端13。
接入网12中包括若干个接入网设备120。接入网设备120与核心网设备110之间通过某种接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S1接口,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的NG接口。接入网设备120可以是基站,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eNodeB或者eNB;在5G NR系统中,称为gNodeB或者gNB。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基站”这一名称的描述可能会变化。虽然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基站”来进行举例说明,但该基站可以理解为各个通信系统中用于提供用户接入功能的接入网设备。
终端13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英文:terminal device)等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接入网设备120与终端13之间通过某种空口技术互相通信,例如Uu接口。
可选地,上述通信系统对传输时延的要求较高,比如上行通信系统支持eURLLC业务。在某些实施例中,该eURLLC业务要求端到端的时延要求达到0.5ms。
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承载基站发送给UE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目前DCI含有八种DCI格式(format):DCI格式0_0、DCI格式0_1、DCI格式1_0、DCI格式1_1、DCI格式2_0、DCI格式2_1、DCI格式2_2、DCI格式2_3。
PDCCH承载的DCI的作用有:调度PUSCH,调度PDSCH,指示SFI(Slot FormatIndicator),指示PI(Pre-emption Indicator),功控命令,具体的DCI格式以及携带的信息见下述:
在详细介绍下行控制信道前,需要对下行信道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定义,具体包括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channel Element)/搜索空间(Search Space)/资源单元组(REG,Resource-Element Group)/资源单元组束(REG bundle)和控制资源集合(CORESET,control-resource Set)等。CCE是构成PDCCH的基本单位,占用频域资源上6个REG。一个给定的PDCCH可由一个,2个,4个,8个,和16个CCE构成,其具体取值由DCI载荷大小(DCIpayload size)和所需的编码速率决定。构成PDCCH的CCE数量被称为聚合等级。基站可根据实际传输的无线信道状态对PDCCH的聚合等级进行调整,实现链路自适应传输。
基站实际发送的PDCCH的聚合等级随时间可变,而且由于没有相关信令告知UE,UE需要在不同聚合等级下盲检PDCCH,其中,待盲检的PDCCH称为候选PDCCH。UE会在搜索空间内对所有候选的PDCCH进行译码,如果CRC校验通过,则认为所译码的PDCCH的内容对所述UE有效,并利用译码所获得的信息(如掉调度指示,时隙格式指示/功率控制命令等)进行后续操作。为了降低UE盲检的复杂度,需要限制盲检测CCE的集合。候选PDCCH的起始CCE序号需要能够被候选PDCCH的CCE数整除。
UE在有限的CCE位置上检测PDCCH,从而避免了盲检测复杂度的增加,然而这样做并不足够,在NR中为了更好地控制盲检测的复杂度,控制信息格式/聚合等级,聚合等级对应的候选控制信道的数量,以及搜索空间在时域上的检测周期都可通过高层参数进行配置,基于这些配置信息可以灵活控制盲检测的复杂度。简单的概括为,在候选的CCE集合内,并不是每个DCI格式都需要盲检。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该反馈方法可以由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来执行,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终端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202,基站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步骤203,基站生成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
当上行数据接收成功时,基站生成ACK;当未能接收到上行数据,或,接收到上行数据且该上行数据的CRC失败时,基站生成NACK。
步骤204,基站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是用于反馈ACK/NACK而设计的PDCCH格式。第二资源与第一资源在时域维度的间隔小于阈值。示意性的,该阈值是3个符号。
可选地,“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反馈信息”可以是指:向终端发送携带有反馈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该DCI采用第一PDCCH格式。
步骤205,终端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的反馈信息;
步骤206,当反馈信息是NACK时,终端重传上行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使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ACK或NACK),可以使得终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知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并且在反馈信息是NACK时对该上行数据进行重传,从而保证了该重传过程的及时性,能够满足eURLLC业务的时延要求。
上述步骤201、步骤205和步骤206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终端侧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上述步骤202、步骤203和步骤204可以单独实现成为基站侧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
在基于图2的可选实施例中,针对上述步骤204和205,第一PDCCH格式是用于反馈ACK/NACK而设计的PDCCH格式。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在PDCCH上占用X个符号,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其中,任意值是指基站在传输第一PDCCH格式时采用1、2、3中的任意一个符号;指定值是指将X限制为不变的固定值,从而降低盲检复杂度,以节省终端在盲检时的处理时间。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在基于图2的可选实施例中,参考图3,PDCCH上的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PUSCH上的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d不大于K,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基于图2的可选实施例中,针对上述步骤204和205,第一PDCCH格式的CRC采用终端对应的ACK-RNTI加扰。ACK-RNTI可以是该终端单独使用的RNTI,也可以是该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当ACK-RNTI是n个终端共同使用的标识时,第一PDCCH格式中携带有该n个终端的ACK/NACK。也即,第一PDCCH格式中携带有反馈信息序列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携带有n个比特,每个比特对应一个终端的ACK/NACK,参考如下实施例。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的流程图。该反馈方法可以由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来执行,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基站确定终端的反馈信息在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第一PDCCH格式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馈ACK或NACK的PDCCH格式,该PDCCH格式可以是PDCCH格式2_4。
当多个终端共用同一个ACK-RNTI时,基站需要确定当前终端的反馈信息在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示意性的参考图5,设反馈信息序列组携带有9个终端的反馈信息,也即反馈信息序列组包含9个比特,每个比特对应一个UE。若当前终端是UE2,则UE2的序列位置处于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第二个位置。
步骤302,基站向终端配置反馈位置;
基站向终端配置反馈位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
1、基站在PDCCH上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终端配置序列位置,第二PDCCH格式是用于向终端配置第一资源的PDCCH格式,第二PDCCH格式可以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2、基站采用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终端配置该序列位置。
步骤303,终端接收基站配置的反馈位置;
与上一步骤对应的,终端接收基站配置的反馈位置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两种:
1、终端接收基站在PDCCH上采用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序列位置。同时,终端从第二PDCCH格式获取第一资源的调度信息。其中,第二PDCCH格式可以理解为:采用第二PDCCH格式的DCI。
2、终端接收基站采用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配置的序列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301至步骤303是多个UE共用同一个ACK-RNTI时的可选步骤。
步骤304,终端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305,基站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步骤306,基站生成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包括ACK或NACK;
步骤307,基站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反馈信息;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是用于反馈ACK/NACK而设计的PDCCH格式。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在PDCCH上占用X个符号,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其中,任意值是指基站在传输第一PDCCH格式时采用1、2、3中的任意一个符号;指定值是指将X限制为不变的固定值,从而降低盲检复杂度,以节省终端在盲检时的处理时间。PDCCH上的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PUSCH上的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d不大于K,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可选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也可在第二资源上发送第二PDCCH格式的DCI,用于直接调度终端进行重传。
步骤308,终端在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PDCCH进行盲检;
步骤309,当在PDCCH上检测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
在盲检结果为检测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终端使用自身的ACK-RNTI对第一PDCCH格式进行CRC,当CRC成功后,确定接收到基站向自身发送的反馈信息。
可选地,当ACK-RNTI是终端与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时,终端还确定自身的反馈信息在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以便从反馈信息序列组中提取自身的反馈信息。
步骤310,当反馈信息是NACK时,终端重传上行数据。
可选地,终端在指定资源上重传上行数据。比如,终端在用于非授权传输的资源上重传上行数据。
对应的,基站接收终端重传的上行数据。
步骤311,当在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上行数据。
在盲检结果为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终端可以根据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上行数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使用第一PDCCH格式向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ACK或NACK),可以使得终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知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并且在反馈信息是NACK时对该上行数据进行重传,从而保证了该重传过程的及时性,能够满足eURLLC业务的时延要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在第一PDCCH格式中携带反馈信息序列组,使得基站能够同时向多个终端发送反馈信息,适用于eURLLC中的工业化场景,能够对eURLLC中的多个工业化终端进行同时反馈。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将ACK/NACK反馈和PDCCH调度重传结合使用,使得与相关技术中的通信系统有较好的兼容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中由终端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终端侧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由基站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基站侧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
需要说明的另一点是,上述各个实施例还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由拆分和/或组合成为新的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以下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实施例,对于装置实施例中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可以参考上述一一对应的方法实施例。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反馈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基站(或接入网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620、生成模块640和发送模块660。其中,接收模块620和发送模块660可以为射频天线等硬件装置,生成模块64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或是基带处理器等硬件设备。
接收模块620,被配置为在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生成模块640,被配置为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发送模块660,被配置为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不大于K,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的CRC采用所述终端对应的ACK-RNTI加扰;
所述ACK-RNTI是所述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660,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680,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660,还被配置为在所述PDCCH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或,采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意性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重传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终端的全部或一部分。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720、接收模块740和处理模块760。其中,接收模块740和发送模块720可以为射频天线等硬件装置,确定模块760可以是中央处理器或是基带处理器等硬件设备。
发送模块720,被配置为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740,被配置为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处理模块760,被配置为当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NACK时,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760,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所述PDCCH进行盲检;
所述接收模块740,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所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760,被配置为使用确认反馈无线网络临时指示ACK-RNTI对所述第一PDCCH格式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其中,所述ACK-RNTI是当前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740,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所述ACK-RNTI。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760,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所述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760,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740,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PDCCH格式,所述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或,所述接收模块740,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以半静态方式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图8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包括:处理器101、接收器102、发射器103、存储器104和总线105。
处理器1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02和发射器10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104通过总线105与处理器101相连。
存储器104可用于存储至少一个指令,处理器101用于执行该至少一个指令,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盘或光盘,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入网设备1000的框图。
接入网设备1000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接收机1002、发射机1003和存储器1004。接收机1002、发射机1003和存储器1004分别通过总线与处理器1001连接。
其中,处理器10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以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配置方法中接入网设备所执行的方法。存储器100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具体的,存储器1004可存储操作系统10041、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模块10042。接收机1002用于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通信数据,发射机1003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通信数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5)
1.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不大于K,
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的循环冗余校验CRC采用所述终端对应的ACK-RNTI加扰;
所述ACK-RNTI是所述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ACK-RNTI。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PDCCH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采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9.一种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当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NACK时,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所述PDCCH进行盲检;
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所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包括:
使用确认反馈无线网络临时指示ACK-RNTI对所述第一PDCCH格式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其中,所述ACK-RNTI是当前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所述ACK-RNTI。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所述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PDCCH格式,所述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以半静态方式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17.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一资源上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所述上行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第二资源上采用第一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资源的第一个符号与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间的符号数不大于K,
其中,K为0、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为PDCCH格式2_4。
21.根据权利要求17至2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的循环冗余校验CRC采用所述终端对应的ACK-RNTI加扰;
所述ACK-RNTI是所述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被配置为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ACK-RNTI。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被配置为在所述PDCCH采用第二PDCCH格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或,采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以半静态方式向所述终端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25.一种上行传输的重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被配置为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第一资源上向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第二资源上接收所述基站采用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确认反馈ACK或否认反馈NACK;
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反馈信息是所述NACK时,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CCH格式在所述PDCCH上占用X个符号,所述X为1、2、3中的任意值或指定值。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资源的最后一个符号之后的K个符号内对所述PDCCH进行盲检;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所述第一PDCCH格式时,接收所述第一PDCCH格式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使用确认反馈无线网络临时指示ACK-RNTI对所述第一PDCCH格式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其中,所述ACK-RNTI是当前终端和其他终端共用的标识。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配置的所述ACK-RNTI。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当在所述PDCCH上检测到第二PDCCH格式时,根据所述第二PDCCH格式调度的第三资源重传所述上行数据。
31.根据权利要求27至14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在所述第一PDCCH格式中的反馈信息序列组中的序列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PDCCH格式,所述第二PDCCH格式配置的所述序列位置,所述第二PDCCH格式是PDCCH格式0_0或PDCCH格式0_1;
或,
所述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以半静态方式配置所述序列位置。
3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
34.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收发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加载并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6任一所述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
3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至少一段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所述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段程序、所述代码集或指令集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9至16任一所述的上行传输的重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082924 WO2020210992A1 (zh) | 2019-04-16 | 2019-04-16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9495A true CN110199495A (zh) | 2019-09-03 |
CN110199495B CN110199495B (zh) | 2021-07-06 |
Family
ID=67756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0682.7A Active CN110199495B (zh) | 2019-04-16 | 2019-04-16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88530B2 (zh) |
EP (1) | EP3955490A4 (zh) |
CN (1) | CN110199495B (zh) |
WO (1) | WO2020210992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14950A (zh) * | 2020-12-04 | 2022-06-10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
CN115038117A (zh) * | 2020-01-16 | 2022-09-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207895A1 (en) * | 2014-08-06 | 2017-07-20 | Lg Electronics Inc. | Ack/nack feedback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CN106998245A (zh) * | 2016-01-22 | 2017-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07295664A (zh) * | 2016-04-01 | 2017-10-24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和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7528676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WO2018018620A1 (zh) * | 2016-07-29 | 2018-02-01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CN108023706A (zh) * | 2016-11-03 | 2018-05-11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授权传输的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8702259A (zh) * | 2016-04-01 | 2018-10-23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用于无线网络的低时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64029B (zh) | 2011-04-29 | 2014-04-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2546134B (zh) | 2011-12-29 | 2015-07-2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基于增强phich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JP5878406B2 (ja) | 2012-03-23 | 2016-03-08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3973413B (zh) | 2013-02-01 | 2017-04-12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6026137A1 (zh) * | 2014-08-22 | 2016-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Mbms中群组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WO2016072688A2 (ko) | 2014-11-05 | 2016-05-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Ack/nack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mtc 기기 |
WO2016197343A1 (zh) * | 2015-06-10 | 2016-1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息发送或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
EP3346628B1 (en) * | 2015-09-25 | 2020-02-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KR102197442B1 (ko) | 2016-06-22 | 2020-12-31 | 차이나 아카데미 오브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테크놀로지 | 업링크 전송의 피드백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EP3579472B1 (en) * | 2017-02-05 | 2023-06-2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10326247B (zh) * | 2017-02-24 | 2022-04-12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处理数据块的方法和用于harq ack/nack反馈的方法 |
US10499386B2 (en) * | 2017-06-15 | 2019-12-0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Procedure,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without grant |
EP3657892A4 (en) * | 2017-08-11 | 2020-08-1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DEVICE |
WO2019159296A1 (ja) * | 2018-02-15 | 2019-08-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2019
- 2019-04-16 WO PCT/CN2019/082924 patent/WO2020210992A1/zh unknown
- 2019-04-16 CN CN201980000682.7A patent/CN110199495B/zh active Active
- 2019-04-16 US US17/594,304 patent/US120885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4-16 EP EP19925358.4A patent/EP3955490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207895A1 (en) * | 2014-08-06 | 2017-07-20 | Lg Electronics Inc. | Ack/nack feedback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CN106998245A (zh) * | 2016-01-22 | 2017-08-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行反馈方法及装置 |
CN107295664A (zh) * | 2016-04-01 | 2017-10-24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和系统、基站和用户设备 |
CN108702259A (zh) * | 2016-04-01 | 2018-10-23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用于无线网络的低时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 |
CN107528676A (zh) * | 2016-06-22 | 2017-12-2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上行传输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WO2018018620A1 (zh) * | 2016-07-29 | 2018-02-01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CN108023706A (zh) * | 2016-11-03 | 2018-05-11 | 夏普株式会社 | 无授权传输的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038117A (zh) * | 2020-01-16 | 2022-09-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5038117B (zh) * | 2020-01-16 | 2023-09-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
CN114614950A (zh) * | 2020-12-04 | 2022-06-10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955490A4 (en) | 2022-04-13 |
CN110199495B (zh) | 2021-07-06 |
US12088530B2 (en) | 2024-09-10 |
EP3955490A1 (en) | 2022-02-16 |
WO2020210992A1 (zh) | 2020-10-22 |
US20220173873A1 (en) | 2022-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725159C1 (ru) | Способы и узлы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азмера блока данных передачи | |
CN107251628B (zh) | 用于具有信道重复的harq的增强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 |
JP6358249B2 (ja) | 通信方法、通信ノード、ユーザ機器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2217646B1 (ko)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 |
JP6965925B2 (ja)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
US2018032478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searching and data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7342850B (zh) | 用于执行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20240302A1 (en) |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102339902B1 (ko) |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7210903A (zh) | 用于低成本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传输 | |
CN104272631B (zh) | 用于增强覆盖范围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505044B (zh)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
CN105393485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节点 | |
CN111699645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2015035811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ti bundling in a tdd system | |
CN104917597A (zh) | 一种非授权频谱上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9565760A (zh) | 终端及通信方法 | |
CN113796032A (zh) | 用于半静态harq-ack码本确定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7409325B (zh) |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0199495A (zh) | 上行传输的反馈方法、重传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EP4048002B1 (en)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
US20170005756A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process method | |
KR102377379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타이밍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 |
JP7158538B2 (ja) |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 |
CN113271614B (zh) | 用于处理实体上链路控制通道碰撞的装置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