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8337B -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8337B
CN110198337B CN201910160383.1A CN201910160383A CN110198337B CN 110198337 B CN110198337 B CN 110198337B CN 201910160383 A CN201910160383 A CN 201910160383A CN 110198337 B CN110198337 B CN 1101983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balancing
network
server
access
access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038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8337A (zh
Inventor
蒙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6038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83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98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3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83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3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该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该方法包括:接收该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该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该核心交换机发送至该接入交换设备;确定该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将该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该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该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该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以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功能,可以降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还能够保持网络拓扑结构上的一致性。

Description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存在以下两种负载均衡方案:
相关方案1: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旁挂于数据中心的核心交换机。从 Internet进来的外网流量由核心交换机端口直接进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执行负载均衡程序后,找到目的RS(Real server,位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后端的提供业务服务的真实服务器),然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再将外网流量由核心交换机端口转发给该目的RS。
相关方案2:建设专门的网络专区,用于放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一侧连接WA(Wide Area Network Access,外网接入交换机),另一侧连接LA(Local AreaNetwork Access,内网接入交换机),外网流量由WA侧进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从LA侧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到达目的RS。
但是,上述相关方案1在实际应用中对旁路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有特定要求,同时会给机房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放置带来非标(非标准化)困难,并使得该旁路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无法与内网中的普通的服务器(例如RS)一样得到机房统一的带外管控、基础监控管理等基础设施服务。上述相关方案2对网络的拓扑架构设计有特殊要求,有较大的建设和改造成本。
因此,在负载均衡领域,如何能够在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功能的同时,降低建设和改造成本,同时保持网络拓扑结构的一致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在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功能的同时,降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并保持网络拓扑结构上的一致性。
本发明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所述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所述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核心交换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以及分别与所述核心交换机和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连接的接入交换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所述核心交换机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接收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并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外网请求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第一目标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外网请求发送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包括:核心交换机,用于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接入交换设备,与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以便于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和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功能时,一方面,能够在连接普通的内网的接入交换设备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上进行实施,无需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旁路于核心交换机,对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不会带来特定的要求,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也无需建设专门的网络区域用于放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可以使得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同样连接至接入交换设备的普通的内网的业务服务器在网络拓扑结构上保持一致性,即无需对现有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改造,不会给机房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的放置带来非标困难,并使得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与普通的内网的业务服务器一样得到机房统一的带外管控、基础监控管理等基础设施服务,从而可以减轻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管理和运维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入交换设备与负载均衡服务器的逻辑连接示意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网负载均衡的流程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网负载均衡的流程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负载均衡服务器的冗余容灾设计示意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入交换机的冗余容灾设计示意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图2的步骤S220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图2的步骤S22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出现的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LA(LAN Access):内网接入交换机,其中,内网接入交换机是位于内网核心交换机和内网的普通服务器(可理解为连接在LA下的任意的内网的服务器,例如可以包括图1中的服务器1-3和负载均衡服务器1-2)之间的交换机,主要可以用于提供普通服务器的接入和普通服务器流量(即内网流量)的汇聚。每个LA汇聚其LA下连接的所有的服务器的内网流量。
LC(LAN Core):内网核心交换机,可以用于将内网接入交换机的流量汇聚。
WA(WAN Access):外网接入交换机,其中,外网接入交换机是位于外网核心交换机和外网的服务器(可理解为连接在WA下的任意的外网的服务器)之间的交换机,主要可以用于提供外网的服务器的接入和外网(Internet)流量(也可以称之为公网流量)的汇聚。每个WA是汇聚其 WA下连接的所有的服务器的外网流量。
WC(WAN Core):外网核心交换机,提供外网接入,宣告本网络域的路由。
RS(Real server):位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后端的提供业务服务的真实服务器(例如图1中的服务器1-3,均可作为RS,只要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通过内网能够连接的IP(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均可作为RS)。RS可以用于实际处理请求。
VIP(Virtual IP):虚拟IP地址,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向客户端提供服务的IP地址。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分为公网VIP和内网VIP。如果是公网VIP,则是向远程客户端(例如发送外网访问请求的外网服务器)提供服务的IP地址。若是内网VIP,则是向内网客户端或者内网服务器提供服务的IP地址。)。VIP是一个不与特定计算机或一个计算机中的网络接口卡相连的IP地址。数据包被发送到这个VIP地址,但是所有的数据还是经过真实的网络接口。VIP是IP技术的一种,可以用于增强网络管理,发挥出VLAN(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的优势,改变了网络结构,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均衡网络负载,有效降低网上广播信息,方便对用户的分组管理。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100可以包括核心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连接的接入交换设备(例如图1中的接入交换设备1和接入交换设备2)以及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例如与图1中与接入交换设备2连接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其中,所述核心交换机可以用于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以便于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和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继续参考图1,这里假设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负载均衡服务器1和负载均衡服务器2。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对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的负载均衡服务器的数量进行限制,其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例如N台,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即利用一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也可以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内网和外网负载均衡功能,设置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冗余容灾备份,当为N台负载均衡服务器时,为一主多备(一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和(N-1)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当涉及到负载均衡集群冗余容灾设计时,以两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两台。
在图1的实施例中,核心交换机与外部Internet连接。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接入交换设备1连接的服务器1和服务器2,以及与接入交换设备2连接的服务器3。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的服务器1-3以及其与接入交换设备1和接入交换设备2的连接方式仅是用于举例说明,实际上,本发明并不对内网的服务器数量和连接方式进行限制,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设计。服务器1-3可以理解为下面实施例中的用于实际处理请求的RS(业务服务器),也可以是发出内网访问请求的内网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图1中的核心交换机包括了WC和LC。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1中的核心交换机可以在没有WC只有LC的情况下,仅提供内网的负载均衡服务。
具体的,在Internet中的远程客户端(发送外网访问请求的外网服务器)访问外网VIP(也可以称之为公网VIP),此外网流量通过机房的核心交换机对外宣告的路由进入机房。或者,在内网中的客户端(可以是图1 中的服务器1-3中的任意一者,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与负载均衡服务器内网连通的任一服务器均可以)访问内网VIP,内网流量从内网中的客户端连接的接入交换设备(这里假设发送内网访问请求的为服务器1,则为接入交换设备1)进入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根据配置的路由将流量 (这里以内网流量为例进行说明)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例如图1中的接入交换设备2,也可以称之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接入交换设备2可以通过查路由表找到内网VIP的 mac地址,从而将数据包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执行负载均衡处理逻辑,可以选取合适的RS来处理当前的内网访问请求。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进而可以通过接入交换设备2、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设备1与该选取的RS通讯。
图1的实施例中,当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中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时,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中可以配置有路由表。其中,所述上联接入交换设备中的路由表是为了根据内网VIP或者外网VIP 对应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地址确定哪一台负载均衡服务器是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其中,当主负载均衡服务器正常工作时,主负载均衡服务器会发送VIP的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报文,而备负载均衡服务器不会发送ARP报文,即备负载均衡服务器不会提供服务。只有当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备负载均衡服务器检测不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心跳时,备负载均衡服务器才会主动通过ARP请求刷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的MAC路由表,进行主备切换。即这里所说的MAC路由表是指上联接入交换设备上的二层MAC地址表。上联接入交换设备并不需要特地配置VIP的路由表,上联接入交换设备可以自己学习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发送的ARP报文形成MAC地址表。上联接入交换设备转发报文会查路由表和MAC地址表。
图1的实施例中,核心交换机中可以配置有路由表。其中,所述核心交换机中配置的路由表的目的是,根据内网VIP或者外网VIP确定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图1中的核心交换机中预先配置了各个VIP对应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核心交换机有各种用途的网段路由, VIP一般是在机房网络规划的几个网段。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核心交换机可以同时包括内网核心交换机和外网核心交换机。所述内网核心交换机中配置的内网路由表的目的是,根据内网VIP确定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所述外网核心交换机中配置的外网路由表的目的是,根据外网VIP确定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及其VLAN。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仅示出了一个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若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也可以称之为一套负载均衡集群),但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具有多套负载均衡集群,其可以有各自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
与上述相关方案1相比,图1实施例中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同样可以实现外网负载均衡逻辑,不需要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旁路于核心交换机上,从而对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无特定要求,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同时可以保持网络拓扑结构的一致性,不会给机房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设置带来非标困难,无需对已有网络拓扑架构进行改造,可以降低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此外,还可以使得该连接于接入交换设备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与连接于接入交换设备的内网的普通服务器一样,得到机房统一的带外管控、基础监控管理等基础设施服务。
与上述相关方案2相比,图1实施例中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可以不需要WA,同样可以实现外网负载均衡,例如其可以通过802.1q协议来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因此,相比上述相关方案2,不需要建设专门的网络区域用于放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且拓扑架构简单。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可以与核心交换机连接,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图1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210中,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在步骤S220中,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步骤S230中,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其中,所述第一网卡可以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所述第二网卡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均可以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且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网卡IP和第二网卡 IP,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浮动IP和第二浮动IP。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可以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物理网卡或者绑定(bond)网卡,其配置内网IP地址,且使用802.3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可以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上的VLAN(Virtual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接口,具有独立的IP地址,且使用802.1q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其中,Bonding技术可以理解为将负载均衡服务器的两张物理网卡虚拟成一张网卡(bond网卡),在操作系统看来是一张,起到网卡冗余容灾的功能。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响应包,其中所述外网响应包由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生成的;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网卡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返回至所述外网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在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功能时,一方面,能够在连接普通的内网的接入交换设备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上进行实施,无需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旁路于核心交换机,对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不会带来特定的要求,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也无需建设专门的网络区域用于放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建设实施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可以使得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同样连接至接入交换设备的普通的内网的业务服务器在网络拓扑结构上保持一致性,即无需对现有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改造,不会给机房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的放置带来非标困难,并使得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与普通的内网的业务服务器一样得到机房统一的带外管控、基础监控管理等基础设施服务,从而可以减轻网络负载均衡系统的管理和运维成本。
下面结合图3-13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和网络负载均衡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入交换设备与负载均衡服务器的逻辑连接示意图。
如图3所示,还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2连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网卡1.x(这里的x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和网卡1。其中,网卡1.x可以通过IEEE 802.1q协议与接入交换设备2通讯,网卡1可以通过以太网IEEE 802.3协议与接入交换设备2通讯,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其中,网卡1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可以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以太网内置物理网卡或者使用bonding技术的bond网卡,配置内网 IP地址,以为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其他内网服务器通讯,网卡1用于负责内网流量进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卡1.x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网卡,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上的虚拟VLAN接口,具有独立的IP地址,并使用IEEE 802.1q协议与上联接入交换设备通讯。网卡1.x可以用于负责 Internet流量(公网流量或者外网流量)进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网卡1.x中的x的取值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上联接入交换机、核心交换机的VLAN配置相关,在网络规划时,网卡1.x的x 的取值与上联接入交换机中的VLAN接口和核心交换机中的VLAN接口保持一致。例如,假设网卡1为bond1,与外网通讯的VLAN为250,则网卡1.x为bond1.250。
其中,IEEE 802.1q属于互联网下IEEE 802.1的标准规范,允许多个网桥在信息不被外泄的情况下公开的共享同一个实体网上。IEEE 802.1q 定义一个关于VLAN连接介质访问控制层和IEEE 802.1D生成树协议的具体概念模型。这个模型允许各个独立的VLAN与以太网交换机的数据链路层或路由器互相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802.1q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外网负载均衡。利用802.1q协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外网流量在LA上是在单独的 VLAN中,有独立的路由。
例如,假设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外网流量是发到VLAN250上,内网流量则是发到机房的内网VLAN2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此仅是用于举例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802.1q协议即可实现外网负载均衡,不需要 WA,因此机房规划上不再需要建设同时连接LA和WA的外网负载均衡网络专区,节约了建设实施成本;也不需要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直接旁路于核心交换机上,避免了非标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放置。
图3实施例中,接入交换设备2可以包括一台接入交换机,使用单线连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也可以包括多台接入交换机形成一组,每台接入交换机各有一根线连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在逻辑上此图均简化为接入交换设备2单线连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当接入交换设备2中包括多台接入交换机时,可以起到接入交换机的冗余容灾备份。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外网负载均衡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对负载均衡Internet数据流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网负载均衡可以包括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401中,访问外网VIP的外网访问请求由运营商网络进入机房的核心交换机。
在步骤S402中,核心交换机将外网流量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网络规划时,预先确定了核心交换机的VLAN x,例如假设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x为bond1.250,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使用的外网VLAN号为250,则核心交换机中配置VLAN 250用于与外网通讯,则核心交换机会把接收到的外网访问请求的外网VIP网段的外网流量转发至核心交换机的VLAN 250,并路由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上联接入交换设备中也会有同样的VLAN 250的配置。
在步骤S403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根据外网VIP 的静态路由,对该外网访问请求封装802.1q协议并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x。
在步骤S404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网卡1.x的外网访问请求后,将802.1q协议解开,得到该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提供给客户端访问的端口)、协议信息(如果是七层,再取得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
在步骤S405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根据解析获得的VIP、VPORT、协议信息(如果是七层,再取得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匹配绑定的RS 列表,选取其中一个健康RS作为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步骤S406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将该外网访问请求通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转发至此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中预先根据外网访问请求的 VIP、VPORT、协议信息的不同绑定了一组RS列表。这里以四层规则为例,例如VIP 8.8.8.8,端口80,协议TCP的规则可以绑定一组RS列表分别为IP10.0.0.2,端口80;IP10.0.0.3,端口80。
当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外网访问请求时,可以根据算法(例如加权轮训,根据源IP哈希等算法)从匹配的RS列表中选取其中一个健康RS 作为其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然后将该外网访问请求再通过网卡1(网卡 1.x是连接的外网,网卡1是连接的内网,一般RS都位于内网)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例如图1中的接入交换设备2,然后由该接入交换设备2再将此外网访问请求转发至核心交换机,然后由核心交换机通过查找路由表确定该选取的健康RS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再将此外网访问请求转发至该健康RS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然后,再由该健康RS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将该外网访问请求转发至该选取的健康RS。
需要说明的是,被选取的健康RS与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连接于同一接入交换设备下,也可以连接于不同的接入交换设备下。
在步骤S407中,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该外网访问请求,生成外网响应包。
在步骤S408中,该外网响应包由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返回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例如,该选取的健康RS将该外网响应包首先发送至其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然后由该接入交换设备将该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再将该外网响应包转发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 2,接入交换设备2再通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将该外网响应包发送至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在步骤S409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再将该外网响应包由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x发回给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
在步骤S410中,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将该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核心交换机。
例如,在接入交换设备2接收到VLAN号为x、目的地址为外网的外网响应包时,将该外网响应包在接入交换设备2的VLAN x转发至核心交换机。
在步骤S411中,核心交换机将该外网响应包返回给发送该外网访问请求的外网服务器。
例如,核心交换机的VLAN x与与Internet打通,核心交换机将该外网响应包返回给Internet上的远程客户端,即发送该外网访问请求的外网服务器。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上述实施例举例说明了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实现外网负载均衡的过程,图5和6的实施例对内网负载均衡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510中,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内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由内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出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的内网的任意服务器可以称之为内网服务器,例如可以是内网的业务服务器。
在步骤S520中,确定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的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内网访问请求时,可以执行内网负载均衡逻辑,选取一个健康的RS作为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步骤S530中,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下面通过图6的举例对内网负载均衡过程进行举例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内网负载均衡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对负载均衡内网数据流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网负载均衡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601中,机房内网服务器A访问内网VIP,将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内网服务器A的网关,假设为接入交换设备A。
例如,内网服务器A可以是图1中的服务器1-3中的任意一个。
在步骤S602中,接入交换设备A将接收到的该内网访问请求路由至核心交换机。
在步骤S603中,核心交换机根据内网路由表将内网访问请求的包路由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B。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内网路由表和外网路由表是两张表,因为在核心交换机上,内网的路由和外网的路由在两个不同的VLAN 里。
这里,接入交换设备A和接入交换设备B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接入交换设备B为图1中的接入交换设备2,若该内网访问请求是由服务器3发出的,则接入交换设备A也为接入交换设备2;若该内网访问请求是由服务器1或者服务器2发出的,则接入交换设备A为接入交换设备1。
在步骤S604中,接入交换设备B将包通过网卡1发送给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例如,接入交换设备B用802.3协议封装该包,然后再该包转发给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网卡1接收到该包后再将802.3协议解开。
在步骤S605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该包后执行内网负载均衡功能,确定该内网访问请求的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收到该包后,执行内网负载均衡逻辑,选取一个健康RS作为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步骤S606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通过网卡1将该包发送给接入交换设备B。
在步骤S607中,接入交换设备B通过核心交换机以及该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C将该内网访问请求发送给该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具体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将发给内网的选取的健康RS的包通过网卡1发给接入交换设备B,接入交换设备B再将该包转发至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再将该包转发至该健康RS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C,该接入交换设备C再将该包发送至该健康RS。
在步骤S608中,该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该内网访问请求,生成内网响应包通过原路径返回至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具体的,该健康RS将该内网响应包发送至其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C,该接入交换设备C再将该内网响应包发送至核心交换机,该核心交换机再将该内网响应包通过网卡1发送至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在步骤S609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接收到该内网响应包后,通过原路径将该内网响应包返回至内网服务器A。
具体的,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通过网卡1将该内网响应包发送至其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B,该接入交换设备B再将该内网响应包发送至核心交换机,该核心交换机再将该内网响应包发送至发送该内网访问请求的内网服务器A所在的接入交换设备A,然后,再由该接入交换设备A将该内网响应包返回至该内网服务器A。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均可以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且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网卡IP和第二网卡IP,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浮动IP和第二浮动IP。
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710中,确定所述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和备负载均衡服务器。
例如,可以通过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t 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协议用于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主备选举。
其中,VRRP是解决局域网中配置静态网关出现单点失效现象的路由协议。VRRP的设计目标是支持特定情况下IP数据流量失败转移不会引起混乱,允许主机使用单路由器,以及及时在实际第一跳路由器使用失败的情形下仍能够维护路由器间的连通性。VRRP是一种路由容错协议,也可以叫做备份路由协议。
在步骤S720中,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正常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在步骤S730中,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故障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切换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实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冗余容灾备份功能。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负载均衡高可用集群支持一主(N-1)备。每个负载均衡集群可以有两个浮动IP,分别用于网卡1.x和网卡1与接入交换设备配置 VIP网段的静态路由。VIP网段的路由及浮动IP的路由均可以使用VRRP 协议宣告,因此任意时刻只有一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为主提供服务,其他负载均衡服务器则为备。因为接入交换设备的VIP网段的静态路由配置的是负载均衡服务器集群的浮动IP,当主负载均衡服务器故障时,浮动IP会自动切换至备负载均衡服务器上,VIP网段的请求包即会被路由至备负载均衡服务器上,因此,可以实现负载均衡集群的高可用设计。下面结合图8 的实例进行举例说明。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负载均衡服务器的冗余容灾设计示意图。
如图8所示,还是以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两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即图8中的负载均衡服务器1和负载均衡服务器2)为例,假设负载均衡服务器1的网卡1.x的网卡IP为10.0.2.4,网卡1的网卡IP为10.0.1.4;负载均衡服务器2的网卡1.x的网卡IP为10.0.2.5,网卡1的网卡IP为 10.0.1.5;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网卡1.x的浮动IP为10.0.2.3,网卡1的浮动IP为10.0.1.3;接入交换设备2的网卡1.x网关IP为10.0.2.1,网卡1网关IP为10.0.1.1。
如图8示例,假设10.0.2.4和10.0.2.5分别是两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网卡1.x的网卡IP,10.0.2.3为负载均衡集群的网卡1.x的浮动IP,用于接入交换设备2配置外网VIP网段188.188.188.0/24的静态路由指向浮动IP 10.0.2.3。当负载均衡服务器1为主时,接入交换设备2路由至浮动IP 10.0.2.3的包会发送至负载均衡服务器1的网卡1.x 10.0.2.4,当负载均衡服务器1故障时,网卡1.x的浮动IP 10.0.2.3会通过VRRP协议切换至负载均衡服务器2的网卡1.x10.0.2.5上,此时接入交换设备2路由至浮动IP 10.0.2.3的包会发送至负载均衡服务器2的网卡1.x 10.0.2.5上,完成故障切换。
网卡1的故障切换于此类似。假设接入交换设备2配置内网VIP网段 10.0.3.0/24的静态路由指向浮动IP 10.0.1.3。当负载均衡服务器1为主时,接入交换设备2路由至浮动IP 10.0.1.3的包会发送至负载均衡服务器1的网卡1 10.0.1.4,当负载均衡服务器1故障时,网卡1的浮动IP 10.0.1.3会通过VRRP协议切换至负载均衡服务器2的网卡1 10.0.1.5上,此时接入交换设备2路由至浮动IP 10.0.1.3的包会发送至负载均衡服务器2的网卡110.0.1.5上,完成故障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图1所示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100中,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可以包括多台接入交换机,各台接入交换机分别配置有网关IP,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配置有浮动网关IP。其中,所述多台接入交换机中包括主接入交换机和备接入交换机;在所述主接入交换机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浮动网卡IP连接至所述主接入交换机的网关IP;在所述主接入交换机处于故障状态时,所述浮动网关IP连接至所述备接入交换机的网关IP。下面结合图9进行举例说明。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入交换机的冗余容灾设计示意图。
如图9所示,假设接入交换设备2包括接入交换机1和接入交换机 2。接入交换机1分别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负载均衡服务器1和负载均衡服务器2连接,接入交换机2分别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负载均衡服务器 1和负载均衡服务器2连接。
其中,接入交换机1和接入交换机2之间也是一主一备,当主接入交换机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接入交换机。一组接入交换机对核心交换机或者对应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而言,也是用一个浮动网关IP来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9以两台接入交换机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是一主(M-1)备,M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同理,负载均衡服务器的数量也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同样可以VRRP协议对接入交换设备实现网关IP的高可用设计,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上联接入交换设备由多台接入交换机形成一组。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通过VRRP协议实现接入交换机容灾和负载均衡服务器容灾。采用VRRP协议,保证在网络上发布的虚拟IP的高可用。
图10示意性示出了图2的步骤S220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20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其中,TCP/IP协议族是一个四层协议系统,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其中,网络层包括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是IP协议的补充,用于检测网络的连接状态,如 ping应用程序就是ICMP协议的使用。
传输层包括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和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TCP协议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基于流的服务,具有超时重传、数据确认等方式来确保数据包被正确发送到目的端。UDP协议与TCP协议相反,它为应用程序提供的是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基于数据报的服务。
在步骤S221中,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和协议信息。
在步骤S222中,根据所述VIP、VPORT和协议信息匹配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在步骤S223中,从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负载均衡的功能设计可以包括四层负载均衡。其中,四层负载均衡支持TCP、UDP协议的负载均衡功能,对VIP、 VPORT、协议信息三个要素组成唯一的负载均衡规则,每个四层规则可以绑定一组RS,针对一条规则的请求,通过算法从相应绑定的一组RS中选取其中一个健康的RS,通过隧道、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等方式对请求包进行修改后将请求转发至选取的健康RS。
例如,(VIP 8.8.8.8VPORT 80协议TCP)、(VIP 8.8.8.8VPORT 80协议UDP)和(VIP8.8.8.8VPORT 81协议TCP)分别为3条四层负载均衡规则,每个规则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RS列表。
上述通过隧道、NAT等方式对请求包进行修改的目的是:让选取的健康RS的回包(响应包)能回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再由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将回包发给客户端。隧道方式使用IPIP协议,在原请求包外面再包一层 IP,外层源IP是网络负载均衡设备IP,外层目的IP是RSIP(ReStart In Progress,重启在过程中,是一个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命令),里层为原请求包内容。NAT方式是将原请求包的源IP修改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IP,以便健康RS的回包能回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再将回包回到客户端。
图11示意性示出了图2的步骤S22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七层模型,亦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七层模型包括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20可以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223中,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 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
在步骤S224中,根据所述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匹配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在步骤S225中,从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实现七层负载均衡,支持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Socket Layer或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超文本传输安全协议)协议的负载均衡功能,对VIP、VPORT、协议信息、DOMAIN (请求域名)、PATH(请求路径信息)五个要素组成唯一的负载均衡规则,每个七层规则同样可以绑定一组RS,针对一条规则的请求,通过算法选取其中一个健康的RS,并将此HTTP请求反向代理(这里可以理解为 nginx的proxypass,起到的效果是请求转发至选取的RS,收到RS的响应包后再将响应包发回到客户端)至此健康RS。针对HTTPS协议的规则,支持对HTTPS协议进行加解密卸载,再将请求以HTTP协议反向代理至此 RS,此RS返回响应包后再对响应包进行加密返回给客户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检查;根据健康检查结果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状态或者非健康状态标记;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选自标记为健康状态的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中,健康检查是对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后端的服务器 (RS)端口存活状态进行检测,及时剔除异常端口的机器,保证服务稳定正常。其中,四层TCP协议支持对RS端口进行三次握手的方式进行健康探测,四层UDP协议使用ICMP协议对RS进行健康探测;七层HTTP和 HTTPS协议,对RS发送HTTP请求进行探测,根据返回的HTTP CODE 判断其健康状态。这里系统会不断的对RS进行健康探测,判断RS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若不能,则将其剔除;若能,则判定为健康的RS。
例如,端口探测是利用TCP协议的规则,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定期与 RS三次握手,如果成功,则认为RS健康,失败达到一定次数则将RS标识为不健康,不再将流量转发到此RS。
例如,ICMP探测是利用UDP协议规则,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定期向RS 发送ping请求,如果有ping响应包则认为RS健康,失败达到一定次数则将RS标识为不健康,不再将流量转发到此RS。
再例如,http header返回码是利用HTTP/HTTPS协议,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定期向RS发送HTTP的GET请求,如果HTTP响应状态码为设置的数值范围,则认为RS健康,失败达到一定次数则将RS标识为不健康,不再将流量转发到此RS。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提供了一种基于802.1q 协议,可以在普通的接入交换设备下工作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设置于内网的解决方案。采用802.1q协议在负载均衡服务器上虚拟了VLAN接口,用于提供负载均衡服务器的外网接入,使得负载均衡服务器连接在内网的接入交换机上也能够提供四七层/内外网负载均衡服务,从而使得机房规划上不再需要建设同时连接LA和WA的外网负载均衡网络专区,节约了建设实施成本;也不需要将负载均衡服务器直接旁路于核心交换机上,避免了非标的网络布线和服务器放置。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使用普通的服务器(例如X86服务器)作为负载均衡服务器,与普通业务服务器一样可直接连接在内网的接入交换机下,拓扑结构通用普遍,无需对现有网络拓扑架构做改造,即可提供TCP、UDP、HTTP、HTTPS等协议的外网和内网的负载均衡服务,还可以具备基于四层端口探测、ICMP探测,http header返回码的RS 健康探测和失效RS剔除能力。不仅实现了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普通服务器一样的统一管控管理,也极大地降低了设备采购和方案实施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决方案可用于提供云上负载均衡能力,或者私有化负载均衡解决方案输出,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可用、高性能的四层TCP/UDP和七层HTTP/HTTPS协议的负载均衡服务。
其中,云上负载均衡能力指提供公有云的负载均衡服务,如某某云上负载均衡服务,客户无需建设机房、部署网络和机器,可直接在云平台上购买负载均衡服务,部署在某某云机房,一套集群提供给多个客户服务,客户无需对集群进行运维等操作。私有化负载均衡指将整套方案提供给客户,部署在客户机房,集群为单个客户专属。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所述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可以包括核心交换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以及分别与所述核心交换机和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连接的接入交换设备。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210中,所述核心交换机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在步骤S1220中,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接收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在步骤S1230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并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在步骤S1240中,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内容和具体实现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框图。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
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1300可以包括外网请求接收模块1310、第一目标确定模块1320以及外网请求发送模块 1330。
其中,外网请求接收模块1310可以配置为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第一目标确定模块1320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外网请求发送模块1330可以配置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其中,所述第一网卡可以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所述第二网卡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均可以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且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网卡IP和第二网卡 IP,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可以配置有第一浮动IP和第二浮动IP。其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主备选举模块,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和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第一连接模块,可以配置为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正常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第二连接模块,可以配置为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故障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 切换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可以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物理网卡或者绑定网卡,其配置内网IP地址,且使用802.3 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可以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上的VLAN接口,具有独立的IP地址,且使用802.1q 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响应接收模块,可以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响应包,其中所述外网响应包由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生成的;响应转发模块,可以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网卡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返回至所述外网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内网请求接收模块,可以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内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由内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第二目标确定模块,可以配置为确定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的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内网请求发送模块,可以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目标确定模块1320可以包括:第一解析单元,可以配置为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和协议信息;第一匹配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VIP、VPORT 和协议信息匹配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第一选取单元,可以配置为从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目标确定模块1320可以包括:第二解析单元,可以配置为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 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第二匹配单元,可以配置为根据所述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匹配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第二选取单元,可以配置为从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网络负载均衡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健康检查模块,可以配置为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检查;状态标记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健康检查结果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状态或者非健康状态标记;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选自标记为健康状态的业务服务器。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 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3)

1.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其中,
所述第一网卡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所述第二网卡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均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且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配置有第一网卡IP和第二网卡IP,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配置有第一浮动IP和第二浮动IP;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和备负载均衡服务器;
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正常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故障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切换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物理网卡或者绑定网卡,其配置内网IP地址,且使用802.3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上的VLAN接口,具有独立的IP地址,且使用802.1q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响应包,其中所述外网响应包由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生成的;
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网卡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返回至所述外网服务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内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由内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确定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的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包括:
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和协议信息;
根据所述VIP、VPORT和协议信息匹配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从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包括:
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
根据所述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匹配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从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检查;
根据健康检查结果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状态或者非健康状态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选自标记为健康状态的业务服务器。
10.一种网络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负载均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核心交换机、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以及分别与所述核心交换机和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连接的接入交换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核心交换机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所述接入交换设备接收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发送至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
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并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11.一种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接入交换设备连接,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
外网请求接收模块,配置为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由外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第一目标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外网请求发送模块,配置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其中,
所述第一网卡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后,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所述第二网卡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包括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均包括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且各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配置有第一网卡IP和第二网卡IP,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和第二网卡分别配置有第一浮动IP和第二浮动IP;其中,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还包括:
主备选举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多台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和备负载均衡服务器;
第一连接模块,配置为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正常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连接至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第二连接模块,配置为若所述主负载均衡服务器处于故障状态,则所述第一浮动IP连接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IP,所述第二浮动IP切换至所述备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IP。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一网卡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物理网卡或者绑定网卡,其配置内网IP地址,且使用802.3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的第二网卡为所述负载均衡服务器上的VLAN接口,具有独立的IP地址,且使用802.1q协议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通讯。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接收模块,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外网响应包,其中所述外网响应包由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响应于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生成的;
响应转发模块,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二网卡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转发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外网响应包返回至所述外网服务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网请求接收模块,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内网访问请求,其中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由内网服务器生成并通过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
第二目标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内网访问请求的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内网请求发送模块,配置为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的第一网卡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接入交换设备,以用于将所述内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解析单元,配置为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和协议信息;
第一匹配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VIP、VPORT和协议信息匹配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第一选取单元,配置为从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解析单元,配置为解析所述外网访问请求,获得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
第二匹配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VIP、VPORT、协议信息、请求域名和请求路径信息匹配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
第二选取单元,配置为从所述第二目标业务服务器列表中选取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健康检查模块,配置为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检查;
状态标记模块,配置为根据健康检查结果对各业务服务器进行健康状态或者非健康状态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选自标记为健康状态的业务服务器。
20.一种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核心交换机,用于接收外网服务器发送的外网访问请求;
接入交换设备,与所述核心交换机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核心交换机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
网络负载均衡设备,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发送的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并确定所述外网访问请求的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以便于通过所述网络负载均衡设备和所述核心交换机将所述外网访问请求发送至所述第一目标业务服务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交换设备包括多台接入交换机,各台接入交换机分别配置有网关IP,所述接入交换设备配置有浮动网关IP;其中,
所述多台接入交换机中包括主接入交换机和备接入交换机;
在所述主接入交换机处于正常状态时,所述浮动网卡IP连接至所述主接入交换机的网关IP;
在所述主接入交换机处于故障状态时,所述浮动网关IP连接至所述备接入交换机的网关IP。
22.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2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负载均衡方法。
CN201910160383.1A 2019-03-04 2019-03-04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1983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383.1A CN110198337B (zh) 2019-03-04 2019-03-04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0383.1A CN110198337B (zh) 2019-03-04 2019-03-04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8337A CN110198337A (zh) 2019-09-03
CN110198337B true CN110198337B (zh) 2021-10-08

Family

ID=67751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0383.1A Active CN110198337B (zh) 2019-03-04 2019-03-04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983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1269A (zh) * 2019-10-17 2020-02-28 上海易点时空网络有限公司 用于Linux虚拟服务器负载均衡的优化方法以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2788072B (zh) * 2019-11-01 2022-05-2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CN111090637A (zh) * 2019-12-20 2020-05-01 辽宁振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金融级基于A10的高可用MySQL数据库实现方法
CN113037700B (zh) * 2019-12-25 2024-02-09 拓尔思天行网安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边界视频服务的负载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77660B (zh) * 2020-01-22 2021-09-14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组成dmz区域的系统及方法
CN111475281A (zh) * 2020-03-07 2020-07-31 咪咕音乐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方法、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85832A (zh) * 2021-05-11 2022-04-05 鸬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数据中心的容灾系统、方法、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13254205B (zh) * 2021-05-24 2023-08-1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38301B (zh) * 2021-06-22 2023-06-06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负载均衡器、请求消息分配方法、程序产品及系统
CN114640447A (zh) * 2022-03-25 2022-06-17 广东浪潮智慧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智能网卡及存储介质
CN115334020A (zh) * 2022-07-28 2022-11-11 深圳市普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网络数据负载均衡的网络交换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5334A (zh) * 2002-12-04 2004-06-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单一ip地址多硬件地址的动态解析方法
CN101488918A (zh) * 2009-01-09 2009-07-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网卡服务器的接入方法和系统
CN104301414A (zh) * 2014-10-21 2015-01-21 无锡云捷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网络协议栈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法
CN106851738A (zh) * 2017-01-25 2017-06-13 南京邮电大学 面向lte小基站超密集组网的软件定义无线网络体系架构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5530C (zh) * 2006-04-30 2008-11-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多机服务器系统中双向负载均衡机制的实现方法
US8982905B2 (en) * 2011-05-16 2015-03-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abric interconnect for distributed fabric architecture
US9515868B2 (en) * 2012-03-23 2016-12-06 Ne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CN203859771U (zh) * 2013-12-10 2014-10-0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主数据管理平台
US10558719B2 (en) * 2014-10-30 2020-02-11 Quantifind, Inc.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sight discovery and presentation from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data
CN104506408B (zh) * 2014-12-31 2018-02-0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sdn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10673785B2 (en) * 2017-02-16 2020-06-02 Netscout Systems, Inc. Flow and time based reassembly of fragmented packets by IP protocol analyze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5334A (zh) * 2002-12-04 2004-06-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单一ip地址多硬件地址的动态解析方法
CN101488918A (zh) * 2009-01-09 2009-07-2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网卡服务器的接入方法和系统
CN104301414A (zh) * 2014-10-21 2015-01-21 无锡云捷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网络协议栈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方法
CN106851738A (zh) * 2017-01-25 2017-06-13 南京邮电大学 面向lte小基站超密集组网的软件定义无线网络体系架构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calable load balancing using virtualization based on approximation;Mohammed A. Saifulla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20150326;全文 *
云计算环境中多核多进程负载均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吴和生;《信息科技辑》;2014053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8337A (zh)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8337B (zh) 网络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128494B2 (en) Distributed virtual gateway appliance
CN107431642B (zh) 用于控制交换机以捕获和监视网络流量的系统和方法
JP7462630B2 (ja) 分解されたネットワーク要素を含む論理ルータ
EP2832053B1 (en) L3 gateway for vxlan
US11398956B2 (en) Multi-Edge EtherChannel (MEEC)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CN107770062A (zh) 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装置及网络架构
CN103401754A (zh) 一种堆叠链路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35632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ingle logical IP subnet across multiple independent layer 2 (L2) subnets in a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7864666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CN112039682A (zh)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在运营商网络中的运用及实践的方法
CN118266203A (zh) 智能nic的成组
US20180359171A1 (en) Automatic network topology detection for merging two isolated networks
CN113225252B (zh) 双向转发检测bfd会话的建立方法、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WO2013147193A1 (ja) ネットワークアプライアンス冗長化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アプライアンス冗長化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80205376A1 (en) Redundant router having load sharing functionality
US10924397B2 (en) Multi-VRF and multi-service insertion on edge gateway virtual machines
CN114342333B (zh) 在物理和逻辑网络之间提供有状态服务的透明隔离区
US12088493B2 (en) Multi-VRF and multi-service insertion on edge gateway virtual machines
EP4187867A1 (en) Fast, predictable, dynamic route failover i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s
CN114257516A (zh) 网络可达性验证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