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6669A -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6669A
CN110196669A CN201910502044.7A CN201910502044A CN110196669A CN 110196669 A CN110196669 A CN 110196669A CN 201910502044 A CN201910502044 A CN 201910502044A CN 110196669 A CN110196669 A CN 110196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ow
control column
stacked arrangement
arranging method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20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泽春
李梓淳
方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0204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66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96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666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5436 priority patent/WO2020249023A1/zh
Priority to US17/618,385 priority patent/US11822775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54/00Aspects of interface with display us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14Display of multiple viewports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窗口排列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其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窗口排列方法满足用户在多任务环境中显示和排列多个窗口的需求,并且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应用程序种类的丰富与功能的完善,产生了多任务环境的需求。为了满足更新颖和更多样功能的用户交互需要,用户可以在大屏智能终端上实现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任务环境。
但是,在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任务环境中,由于窗口多,达到一定数量时容易造成屏幕显示的混乱,进而降低用户在多任务环境中的操作效率以及用户体验。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在多任务环境中排列和显示多个应用窗口的方法和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用以实现窗口的有序和便捷排列,提升用户在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任务环境中的操作便利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方法,所述窗口排列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装置,所述窗口排列装置包括:窗口获取模块,配置为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以及窗口排列模块,配置为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上述程序窗口排列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程序窗口排列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将窗口层叠排列,使得窗口显示区域更为整洁有序,提高了窗口层叠排列的便捷性,从而满足用户在多任务环境中显示和排列多个窗口的需求,并且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种窗口排列方法的流程图。
图2至图9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窗口排列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窗口排列装置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目前,随着应用程序种类的丰富与功能的完善,产生了多任务环境的需求。用户可以在大屏智能终端上实现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任务环境。例如,随着手机屏幕的大型化,也为多任务环境提供了可能。另外,有些手机终端配置有大屏操作系统,当手机与大型屏幕连接之后,用户可以在该大型屏幕上实现多个应用程序的多任务环境。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窗口排列方法进行说明。
方法实施例:
参见图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方法。窗口排列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本公开中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车载终端设备、车载显示终端、车载电子后视镜等等的移动终端设备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设备。
本公开的窗口排列方法包括获取窗口的步骤S101以及对窗口进行排列的步骤S102。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窗口的步骤可以包括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触发操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触击、滑动、单击和语音操控等操作。如图2所示,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本公开中,如图2示意性示出的,层叠排列指的是使排列的窗口之间至少部分地重叠。作为示例,图2中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其中,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部分地重叠。例如,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第二窗口22未覆盖下面的第一窗口21的预设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预设区域包括窗口控制栏。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22未覆盖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由于未覆盖下面的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所以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窗口控制栏51对第一窗口21进行操作。应该理解,在本公开中,也可以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窗口21或第二窗口22的边界坐标来实现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这将在下面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终端可以包括窗口显示区域20,响应于用户打开相应的应用程序,在窗口显示区域20中显示了第一窗口21、第二窗口22和第三窗口23。虽然图3中示出了三个窗口,但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公开,根据终端的配置,在窗口显示区域20中可以显示任意数量的窗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口21对应有第一热区24。如图3所示,第一窗口21所在的区域包含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然而,这仅是示例性的,第一热区24也可以设置为处于第一窗口21的部分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22包括位于第二窗口22内的特征点T。在图3中,将特征点T示出为位于第二窗口22的左上角的位置。然而,应该理解,特征点T可以位于第二窗口22内的任一坐标位置,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窗口22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或者甚至位于第二窗口22的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T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第二窗口22被自动吸附到第一窗口21上,使得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用户的操作事件通常包括移动第一窗口21或第二窗口22,包括但不限于触击拖动、滑动和语音操控等操作,即,移动的窗口可以是对应有特征点的窗口,也可以是对应有热区的窗口。特征点T落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可以包括使特征点T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停留一段时间或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进行释放操作,停留一段时间可以为例如停留0.5s、1s等,这仅是示例性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如图4所示,用户拖动第二窗口22,此时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T响应于用户的释放操作而落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如图5所示,第二窗口22将被吸附而自动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注意,虽然图5中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示出为左对齐的方式,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也可以右对齐、左右居中对齐、顶端对齐、底端对齐或上下居中对齐等。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上述任一种对齐方式时,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窗口均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热区24是将别的窗口吸附到第一窗口21上的吸附区域,当把例如第二窗口22从一列拖到第一窗口21所在的另一列时,会自动吸附到第一窗口21所在的列的最上面一层。如果把第二窗口22拖出第一热区24,则不再自动吸附。应该理解,当把例如第二窗口22从一列拖到第一窗口21所在的另一列时,也可以设置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即,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对应有热区的窗口、对应有特征点的窗口、移动的窗口或未移动的那个窗口层叠排列在相对应的另一窗口上面。
应该理解,第二窗口22可以对应有另一热区,第一窗口21可以对应有另一特征点。当对应于第一窗口21的另一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该另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这与上面的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的原理相同,第一窗口21的另一特征点可以具有与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T相对应的特征,第二窗口22的该另一热区可以具有第一窗口21的第一热区24相对应的特征。例如,第二窗口22所在的区域包含在另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或者该另一热区处于第二窗口22所在的部分区域内。例如,该另一特征点可以位于第二窗口22的内部或外部。该另一特征点可以位于第二窗口22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为了简单的目的,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采取调整第一热区、另一热区、特征点和另一特征点的边界坐标的方式来调整第一热区、另一热区、特征点和另一特征点的位置,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调整边界坐标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等程序设计语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窗口21的左上角的坐标位置为(l1,t1),第一窗口21的右下角的坐标位置为(r1,b1),第一热区24的左上角的坐标位置为(l1-offset l,t1-offset t),第一热区24的右下角的坐标位置为(r1+offset r,b1+offset b)。offsetl、offset t、offset r和offset b分别指的是第一热区24相对于第一窗口21向相应的方向偏移的距离。该距离可以通过服务器或终端进行调整或修改。当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T落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即当特征点T的坐标落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坐标分别为(l1-offset l,t1-offset t)和(r1+offset r,b1+offset b)的矩形区域时,第二窗口22可以被吸附而自动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或者可以设置为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应该理解,虽然本公开的附图中将第一热区24示出为矩形区域,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窗口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取决于具体的窗口,窗口控制栏可以包括程序或窗口名称、最小化、最大化及关闭按钮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未覆盖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相应地,在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未覆盖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由于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在窗口层叠排列时,仍然可以方便地调出下面的窗口或者通过窗口控制栏对下面的窗口进行操作。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未覆盖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
图6示出了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下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上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上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下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右沿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左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左沿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右沿对齐。当然,这些仅是示例性的,根据用户终端或服务器的设置,窗口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层叠排列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2上,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上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下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下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上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左沿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右沿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右沿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左沿对齐。当然,这些仅是示例性的,根据用户终端或服务器的设置,窗口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层叠排列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吸附层叠排列模式下,一列从上到下排n个窗口,例如,第一窗口21的左上角的位置为(l1,t1),最后一个窗口右下角位置则为(rn,bn)。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下面以第二窗口22吸附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高度为h,窗口控制栏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第一窗口21的左上角的位置为(l1,t1),第一窗口21的右下角的位置为(r1,b1),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的上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下沿对齐,则第二窗口22的左上角的位置为(l1,t1+h),第二窗口22的右下角的位置为(r1,b1+h)。当然,以上仅为示例性的,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的高度可以为小于h的合适的数值,此时,第二窗口22仍未覆盖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如图9所示,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窗口21或第二窗口22的边界坐标的方式,实现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并且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51受到预设触发时,第一窗口21将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并且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11受到预设触发时,第二窗口22将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触发包括触控操作与利用外接设备操控,包括但不限于触击、滑动、单击和语音操控等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未覆盖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61。
图3中,窗口显示区域20还可以用于显示第三窗口23,第一窗口21还可以对应有第二热区2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与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不同,并且第一热区24所在的区域包含在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窗口23对应有特征点Z。在图3中,将特征点Z示出为位于第三窗口23的左上角的位置。然而,应该理解,特征点Z可以位于第三窗口23内的任一坐标位置,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第三窗口23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或甚至位于第三窗口23的外部。应该理解,特征点Z、第一热区24和第二热区25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特征点Z、第一热区24和第二热区25的边界坐标的方式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详细描述以避免重复。此外,服务器或用户终端可以实时更新或更改第一热区24和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的窗口排列方法还包括:当第三窗口23的特征点Z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内、且不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第三窗口23与第一窗口21相邻排列。用户的操作事件通常包括移动第三窗口23,包括但不限于触击拖动、滑动和语音操控等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当第三窗口23的特征点Z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内、且不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之间的空间可能不足以容纳第三窗口23,此时第二窗口22向右移动(如果第一窗口21位于第二窗口22右边,则向左移动),直至第一窗口21和第三窗口23能够相邻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口21和第三窗口23相邻排列时,可以采用顶端对齐、底端对齐等任何合适的对齐方式。
由上可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窗口排列方法中,所述第一窗口对应有第一热区,第二窗口对应有特征点,当第二窗口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第二窗口自动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使得窗口显示区域更为整洁有序。另外,通过创建对窗口自动感应吸附的第一热区和第二热区,提高了窗口层叠或相邻排列的有序性和便捷性,从而满足用户在多任务环境中显示和排列多个窗口的需求,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当前操作(暂时未显示)的窗口进行层叠排列。再次参考图3,目前显示有三个窗口:第一窗口21、第二窗口22和第三窗口23。通过触发窗口的层叠显示模式,例如,通过点击设置的按钮、手势操作和语音操控等,系统从显示的一个或多个窗口中选择一个窗口(例如,第一窗口21)。该选择可以基于层叠排列的空间、用户的偏好设置等。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的窗口可以是操作时间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窗口。可以通过记录窗口的操作时间或记录窗口的操作顺序来确认哪个窗口为距离当前时间最近的窗口。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的窗口为显示空间比较充足的窗口,充足的显示空间便于实现窗口的层叠排列。然后,系统识别第一窗口21的边界坐标,并且根据第一窗口21的边界坐标调整当前操作的窗口的边界坐标,使得将当前操作的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当前操作的窗口可以为从最小化恢复的窗口或新打开的窗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当前操作的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其中,当前操作的窗口未覆盖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将当前操作的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的详细层叠方式可以参照上面描述的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的层叠排列方式,在此不再详细描述以避免重复。
装置实施例:
如图10所示,对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窗口排列方法,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窗口排列装置1000,装置1000包括:窗口获取模块1001,配置为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例如,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触发操作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触击、滑动、单击和语音操控等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1000还包括:窗口排列模块1002,配置为通过调整第一窗口21或第二窗口22的边界坐标,将第一窗口21与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其中,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中的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窗口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包括:第一窗口21对应有第一热区24,第二窗口22对应有特征点;当对应于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包括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或者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窗口21所在的区域包含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或者第一热区24处于第一窗口21所在的部分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位于第二窗口22的内部或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22的特征点位于第二窗口22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窗口21和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包括: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左对齐、右对齐、左右居中对齐、顶端对齐、底端对齐或上下居中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并且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对齐;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并且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并且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与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对齐;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并且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与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并且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对齐;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并且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时,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与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并且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与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对齐;当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和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并且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时,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与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并且第一窗口21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将第一窗口21层叠排列在第二窗口22上,并且第二窗口22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第二窗口22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显示第三窗口23,第一窗口21还对应有第二热区25,第三窗口23对应有特征点,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与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不同,并且第一热区24所在的区域包含在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内,窗口排列方法还包括:当第三窗口23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第二热区25的边界范围内、且不在第一热区24的边界范围内时,第三窗口23与第一窗口21相邻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窗口23的特征点位于第三窗口23的内部或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得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包括:通过触发层叠显示模式,从显示的一个或多个窗口中选择第一窗口,将当前操作的窗口确定为所述第二窗口;将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将当前操作的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窗口未覆盖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在一些实施例中,将当前操作的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上包括:识别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根据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调整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使得将当前操作的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第一窗口上。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上述窗口排列方法。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窗口排列方法。
下面参考图11,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11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11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11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1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1106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1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1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11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1101、ROM 1102以及RAM 1103通过总线11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105也连接至总线11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11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11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11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1106;以及通信装置1109。通信装置11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11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11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11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1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1106被安装,或者从ROM 11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11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向节点评价设备发送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节点评价请求,其中,所述节点评价设备从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中,选取网际协议地址并返回;接收所述节点评价设备返回的网际协议地址;其中,所获取的网际协议地址指示内容分发网络中的边缘节点。
或者,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接收包括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节点评价请求;从所述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中,选取网际协议地址;返回选取出的网际协议地址;其中,接收到的网际协议地址指示内容分发网络中的边缘节点。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方法,所述窗口排列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所述第一窗口对应有第一热区,所述第二窗口对应有特征点;当对应于所述第二窗口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窗口所在的区域包含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一热区处于所述第一窗口所在的部分区域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或者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二窗口的内部或外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二窗口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左对齐、右对齐、左右居中对齐、顶端对齐、底端对齐或上下居中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中的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窗口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并且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时,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与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对齐;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并且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时,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与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并且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时,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与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对齐;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并且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时,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与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对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当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并且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当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并且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显示第三窗口,所述第一窗口还对应有第二热区,所述第三窗口对应有特征点,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与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热区所在的区域包含在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所述窗口排列方法还包括:当对应于所述第三窗口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内、且不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所述第三窗口与所述第一窗口相邻排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应于所述第三窗口的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三窗口的内部或外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包括:通过触发层叠显示模式,从显示的一个或多个窗口中选择所述第一窗口,将当前操作的窗口确定为所述第二窗口;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窗口未覆盖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包括:识别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根据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调整所述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使得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窗口排列装置,所述窗口排列装置包括:窗口获取模块,配置为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以及窗口排列模块,配置为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上述窗口排列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窗口排列方法。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9)

1.一种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排列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
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
所述第一窗口对应有第一热区,所述第二窗口对应有特征点;
当对应于所述第二窗口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口所在的区域包含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或者所述第一热区处于所述第一窗口所在的部分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或者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二窗口的内部或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二窗口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
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左对齐、右对齐、左右居中对齐、顶端对齐、底端对齐或上下居中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中的层叠排列在上面的窗口未覆盖下面的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顶端,并且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时,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与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对齐;
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底端,并且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时,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下沿与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上沿对齐。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左端,并且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时,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与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对齐;
当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均位于相应的窗口右端,并且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时,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右沿与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的左沿对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并且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
当将所述第一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二窗口上,并且所述第二窗口的窗口控制栏受到预设触发时,将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还显示第三窗口,所述第一窗口还对应有第二热区,所述第三窗口对应有特征点,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与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热区所在的区域包含在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所述窗口排列方法还包括:
当对应于所述第三窗口的特征点响应于用户的操作事件而落在所述第二热区的边界范围内、且不在所述第一热区的边界范围内时,所述第三窗口与所述第一窗口相邻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第三窗口的特征点位于所述第三窗口的内部或外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包括:
通过触发层叠显示模式,从显示的一个或多个窗口中选择所述第一窗口,将当前操作的窗口确定为所述第二窗口;
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包括:
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窗口未覆盖所述第一窗口的窗口控制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
根据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界坐标调整所述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使得将当前操作的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在所述第一窗口上。
17.一种窗口排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排列装置包括:
窗口获取模块,配置为根据预设的触发操作,获取待排列的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以及
窗口排列模块,配置为通过调整第一窗口或第二窗口的边界坐标,将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层叠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部分地重叠。
18.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
19.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窗口排列方法。
CN201910502044.7A 2019-06-11 2019-06-11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01966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2044.7A CN110196669A (zh) 2019-06-11 2019-06-11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CT/CN2020/095436 WO2020249023A1 (zh) 2019-06-11 2020-06-10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7/618,385 US11822775B2 (en) 2019-06-11 2020-06-10 Method and device for arranging window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2044.7A CN110196669A (zh) 2019-06-11 2019-06-11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6669A true CN110196669A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54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2044.7A Pending CN110196669A (zh) 2019-06-11 2019-06-11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22775B2 (zh)
CN (1) CN110196669A (zh)
WO (1) WO202024902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4402A (zh) * 2019-10-12 2020-06-23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641797A (zh) * 2020-05-25 2020-09-0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通话界面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2017576A (zh) * 2020-08-26 2020-12-0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WO2020249023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540704A (zh) * 2019-09-20 2021-03-23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窗口吸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554724A (zh) * 2020-04-24 2021-10-26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形缩放吸附方法及其装置
CN114296848A (zh) * 2021-12-23 2022-04-08 深圳市宝视达光电有限公司 会议一体机、屏幕切分显示方法以及存储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1042A (en) * 1996-07-17 1998-06-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size control for multiple adjacent workspaces
US20100248788A1 (en) * 2009-03-25 2010-09-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dividing screen areas and mobile terminal employing the same
CN103870091A (zh) * 2012-12-10 2014-06-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窗口显示方法及其系统
CN104915244A (zh) * 2015-06-30 2015-09-16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键鼠脚本回放的方法及装置
CN106293314A (zh) * 2015-05-30 2017-01-0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6462354A (zh) * 2014-04-04 2017-02-22 贝壳网际(北京)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多个显示窗口的设备、方法和图形用户界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94233B1 (en) * 2004-04-30 2010-04-06 Apple Inc. User interface 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in reconfigured or overlapping containers
JP4106058B2 (ja) * 2005-01-04 2008-06-25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ウィンドウ内におけるフレーム再配置を行うための情報処理装置、フレームの再配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658732B2 (en) * 2010-10-19 2017-05-23 Apple Inc. Changing a virtual workspace based on user interaction with an application window in a user interface
US8806369B2 (en) * 2011-08-26 2014-08-12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anag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concurrently open software applications
US10394441B2 (en) * 2011-10-15 2019-08-27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of application windows
US20130227472A1 (en) * 2012-02-29 2013-08-29 Joseph W. Sosinski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anaging Windows
CN103412713A (zh) * 2013-06-28 2013-11-27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设备同时操控多窗口的管理方法
US10402034B2 (en) * 2014-04-02 2019-09-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aptive user interface pane manager
US10042655B2 (en) * 2015-01-21 2018-08-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aptable user interface display
US10209849B2 (en) * 2015-01-21 2019-02-1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Adaptive user interface pane objects
US10289292B2 (en) * 2016-06-12 2019-05-14 Apple Inc.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window manipulation and management
US10528214B2 (en) * 2016-12-28 2020-01-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bubble as a custom tooltip
CN110196669A (zh) * 2019-06-11 2019-09-03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1042A (en) * 1996-07-17 1998-06-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size control for multiple adjacent workspaces
US20100248788A1 (en) * 2009-03-25 2010-09-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dividing screen areas and mobile terminal employing the same
CN103870091A (zh) * 2012-12-10 2014-06-1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窗口显示方法及其系统
CN106462354A (zh) * 2014-04-04 2017-02-22 贝壳网际(北京)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多个显示窗口的设备、方法和图形用户界面
CN106293314A (zh) * 2015-05-30 2017-01-0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4915244A (zh) * 2015-06-30 2015-09-16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键鼠脚本回放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9023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822775B2 (en) 2019-06-11 2023-11-21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arranging window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CN112540704A (zh) * 2019-09-20 2021-03-23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窗口吸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324402A (zh) * 2019-10-12 2020-06-23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324402B (zh) * 2019-10-12 2023-03-31 杭州海康威视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窗口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554724A (zh) * 2020-04-24 2021-10-26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形缩放吸附方法及其装置
CN111641797A (zh) * 2020-05-25 2020-09-0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通话界面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1641797B (zh) * 2020-05-25 2022-02-18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通话界面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US11853543B2 (en) 2020-05-25 2023-12-26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of video call interface, storage medium and device
CN112017576A (zh) * 2020-08-26 2020-12-01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4296848A (zh) * 2021-12-23 2022-04-08 深圳市宝视达光电有限公司 会议一体机、屏幕切分显示方法以及存储装置
CN114296848B (zh) * 2021-12-23 2024-03-19 深圳市宝视达光电有限公司 会议一体机、屏幕切分显示方法以及存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22775B2 (en) 2023-11-21
US20220350469A1 (en) 2022-11-03
WO2020249023A1 (zh)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6669A (zh)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3859501B1 (en) Application execution method b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08475184A (zh) 电子设备及其应用数据显示方法
CN110275723A (zh) 获取资源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KR2014007337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9583385A (zh) 人脸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6796495A (zh) 合并的切换和窗口放置
KR102301053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0471594A (zh) 一种页面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9726343A (zh) 图像轮播方法和装置
JP2023528311A (ja) ビデオ通話インタフェース表示制御方法、装置、記憶媒体及び機器
CN109828807A (zh) 小程序手势切换页面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50051292A (ko) 컨텐츠 공유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CN110362248A (zh) 小程序侧边菜单栏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9446199A (zh) 单元格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710364A (zh) 调整布局方式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70585A (zh) 图像生成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70592A (zh) 特效包的生成方法、装置和硬件装置
CN110489158A (zh) 对代码托管平台进行优化的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008047A (zh) 页面元素冲突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508450A (zh) 在线文档中表格的操作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209462A (zh) 窗口排列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4078471A1 (zh) 工作项信息的查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19645A (zh) 视频内容的播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635263A (zh) 基于web超宽表格的列宽固定展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41 B-0035, 2 floor, 3 building, 30 Shixi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Douyin Vis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B-0035, 2 floor, 3 building, 30 Shixi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Tiktok vision (Beijing) Co.,Ltd.

Address after: 100041 B-0035, 2 floor, 3 building, 30 Shixi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Tiktok vision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1 B-0035, 2 floor, 3 building, 30 Shixing street, Shijingsh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BYTEDANCE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