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85485B -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85485B
CN110185485B CN201910610604.0A CN201910610604A CN110185485B CN 110185485 B CN110185485 B CN 110185485B CN 201910610604 A CN201910610604 A CN 201910610604A CN 110185485 B CN110185485 B CN 1101854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ventilation
main
area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06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85485A (zh
Inventor
田迅
陈川
侯彦硕
孙文彬
石敬贤
兰茜
王静泓
乔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106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854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85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5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854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854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14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ortals, day-light attenuation at tunnel open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属于隧道施工通风领域,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包括隧道主体和通风井,所述通风井为竖井结构或斜井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工作区域和非人员通行区域;所述工作区域位于掌子面附近;所述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与工作区域连通;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连通;所述通风井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连通,通风井的上端与室外连通。本发明利用隧道内部的热压,在隧道内部形成较大风量的自然通风,该自然通风无需借助外部机械设备,能够极大的节约工程投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隧道内部的通风风量。

Description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通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施工完成的高地温超长隧道已经不少,高地温超长隧道的降温措施也日趋成熟。其中,洒水降温和冰块降温是使用最为普遍,也最为有效的两种措施。而高海拔高地温超长隧道尚无完工的实例。而且,在平原地区已经成熟使用的降温措施在高海拔地区无法使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过多的水蒸气会阻碍施工人员呼吸,严重威胁施工人员健康。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要比平原地区低十几度,水更容易蒸发成水蒸气。那么,在高海拔地区传统的洒水降温的方式无法使用。
冰块降温措施由于耗能巨大,且管理繁琐,在高地温超长隧道施工中,往往只实现局部降温和实现施工人员体表降温。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呼吸环境的高温空气,就会加重缺氧高原反应,从而引起肺部和心脏的损伤。所以,平原地区普遍采用的冰块降温措施,难以避免高海拔高地温超长隧道施工中的人员损伤,因此,在高海拔地区传统的冰块降温的方式也无法使用。
另外,按照传统的长隧道施工通风方式为通过风管将室外空气送到隧道掌子面附近,再通过隧道排风到室外,当隧道较长且地温较高时,完全通过风管送风的方式,其风管过长,成本较高,而且其通风量远远不能满足降温的需求。
综上,目前针对高海拔高地温超长隧道施工的通风问题是一个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能大幅提高高海拔高地温超长隧道施工过程中的自然通风风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包括隧道主体和通风井,所述通风井为竖井结构或斜井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工作区域和非人员通行区域;所述工作区域位于掌子面附近;所述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与工作区域连通;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连通;所述通风井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连通,通风井的上端与室外连通;由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非人员通行区域和通风井依次连通后形成通风流道;在非人员通行区域内未设置保温结构。
进一步的是: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内靠近掌子面的位置处连通;所述通风井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内远离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的位置处连通。
进一步的是:在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设置混凝土衬砌及保温结构;当非人员通行区域内对应的隧洞岩壁强度满足施工安全要求时,在非人员通行区域内未设置混凝土衬砌。
进一步的是:在隧道主体内还设置有蒸发式冷凝空调,所述蒸发式冷凝空调包括相连的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设置于工作区域内,所述室外机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内。
进一步的是:在通风井的出口处设置有增压风机。
进一步的是:与每个工作区域对应的设置有一套机械式排风机构,所述机械式排风机构包括引流风机和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进风端口设置于工作区域内并靠近相应的掌子面附近,送风管道的出风端口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内,所述引流风机安装于送风管道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隧道主体为钻爆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第二主隧道、平行导洞、联系洞和支洞,其中第一主隧道、第二主隧道和平行导洞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位于第一主隧道和第二主隧道之间,在第一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在第二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第一主隧道的中部与支洞的一端连通,支洞的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的下端与第二主隧道的中部连通;第一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两端掌子面的相应联系洞导通,其余联系洞封闭;第二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两端掌子面的相应联系洞和中部最靠近通风井的相应联系洞导通,其余联系洞封闭;所述通风井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的平行导洞与支洞长度之和的1/50。
进一步的是:所述隧道主体为TBM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第二主隧道、平行导洞和联系洞,其中第一主隧道、第二主隧道和平行导洞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位于第一主隧道和第二主隧道之间,在第一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在第二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平行导洞、第一主隧道和第二主隧道三者各自的掘进起始端均位于同一端,并且平行导洞的掘进起始端设有封堵体进行封堵,第一主隧道和第二主隧道通过各自的掘进起始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的下端与平行导洞靠近其掘进起始端的部位连通;第一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的掌子面的联系洞导通,其余联系洞封闭;第二主隧道与平行导洞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掌子面的联系洞导通,其余联系洞封闭;所述通风井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平行导洞长度的1/35。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能够充分利用高海拔高地温地区室外气温低,隧道室内外空气温差大的特点,同时通过设置相应的非人员通行区域以及通风井形成热压,进而在隧道内部形成较大风量的自然通风,该自然通风无需借助外部机械设备,能够极大的节约工程投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隧道内部的通风风量。
2.本发明在非人员通行区域内部未加设保温结构,以尽可能地释放非人员通行区域对应的地热,提高非人员通行区域内空气温度,从而产生出更大的热压差,以形成更大的自然通风量。
3.本发明在隧道内部形成了相应的自然通风气流,因此可以进一步在隧道内部设置蒸发式冷凝空调等高能效降温设备,实现了将蒸发式冷凝空调等高能效降温设备应用于隧道内部通风降温的效果。
4.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自然通风量能够大幅提高,在隧道内即使有蒸汽产生也能被自然通风气流快速携带排出,能够有效地避免对施工人员造成损伤。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方法,为采用上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利用通风井和非人员通行区域内的岩石放热以加热内部空气并形成热压,通过热压产生的自然通风动力以使室外空气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的端口进入后依次通过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非人员通行区域和通风井后从通风井的顶端排出至室外。
进一步的是:控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以及工作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不高于28℃。
上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方法,为利用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以在隧道内形成自然通风气流并实现对隧道内部的通风降温效果。另外,通过控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以及工作区域内的环境温度不高于28℃,能够保证在相应区域的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温度满足相应的施工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钻爆法施工状态下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自然通风气流图;
图2为TBM法施工状态下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自然通风气流图;
图3为蒸发式冷凝空调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机械式排风机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结构中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结构中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平行导洞3、联系洞4、封闭的联系洞41、通风井5、端口6、支洞7、蒸发式冷凝空调8、增压风机9、机械式排风机构10、掌子面11、室内机12、室外机13、引流风机14、送风管道15、自然通风气流16、封堵体17、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工作区域19、非人员通行区域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中所述的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指的是处于海拔较高、地温较高以及隧道长度相对较长的隧道施工,具体高海拔指不低于3000m的海拔高度,高地温指开挖初始岩石温度不低于“水沸点以下10℃”的温度,长隧道指隧道整体的长度不低于10000m。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包括隧道主体和通风井5,所述通风井5为竖井结构或斜井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工作区域19和非人员通行区域20;所述工作区域19位于掌子面11附近;所述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与工作区域19连通;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20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20连通,通风井5的上端与室外连通;由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依次连通后形成通风流道;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保温结构。
其中,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指的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用于进出交通以及出渣的区域,该区域通过其相应的端口6与室外连通,以作为进出隧道内部的端口。本发明在隧道内所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的进风口也是为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上述相应的端口6,并且根据施工方式的不同以及隧道结构的不同,其端口6的具体位置也有所区别,例如参照附图1中所示,当隧道施工方式为钻爆法施工方式时,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端口6设置为钻爆法施工方式中相应的支洞7的外端端口;而参照附图2中所示,当隧道施工方式为TBM法施工方式时,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端口6设置为相应的主隧道的掘进起始端端口。
工作区域19则是指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的掘进施工作业区域,该区域为位于掌子面11附近,根据施工方式以及施工设备等的不同,工作区域19的范围会相应的不同,通常工作区域19为位于距离相应掌子面11大约150米的隧洞长度范围以内。
另外,非人员通行区域20指的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设置为无需人员进出的相应隧道区域,由于该区域可以做到无人员通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该区域内部的环境温度可不受有人员进出时所需的施工环境温度的要求而允许高于相应的施工所需的环境温度。
本发明在隧道主体的基础上设置有竖井结构或斜井结构的通风井5,并且将通风井5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20连通,同时还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保温结构,其目的则是通过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在隧道内部形成热压,进而在隧道内部形成较大风量的自然通风,该自然通风的通风流道为由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依次连通后形成通风流道,例如参照附图中箭头所示的自然通风气流16所对应的流道区域。该自然通风无需借助外部机械设备,能够极大的节约工程投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隧道内部的通风风量。不失一般性,本发明中通风井5可以呈竖直的设置为竖井结构,也可呈倾斜的设置为斜井结构,并满足通风井5的上端口部高程高于相应进风口的端口6的高程,同时确保能够通过通风井5在隧道内部形成相应的热压,进而在隧道内部形成相应的自然通风气流。另外,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保温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整体降低隧道周围的岩石温度,从长远来看,可以避免温差变化引起隧道主体的结构变形。
更优选的,由于本发明中的自然通风气流16为沿着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的连通顺序通风,因此为了使得在隧道内部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能够尽量覆盖到隧道内部较大范围的区域,本发明中优选设置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20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内靠近掌子面11的位置处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远离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位置处连通。
另外,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由于会用于施工人员通行,因此该区域对施工环境温度有相应的要求,因此本发明中在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设置混凝土衬砌及保温结构,以减少该区域内岩体的地热释放。
另外,本发明中当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对应的隧洞岩壁强度满足施工安全要求时,还可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混凝土衬砌;其中混凝土衬砌为在隧道开挖后内衬于隧道内的一层混凝土层,以起到对隧道内部裸露岩壁的支护。因此,当隧道开挖后形成的裸露岩壁的强度满足施工安全要求时,则无需再设置混凝土衬砌,以使隧道内部岩壁直接裸露,以更好的释放岩体地热用以加热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部空气温度,以进一步提高自然通风气流16的风量。
另外,参照附图3中所示,本发明进一步在隧道主体内还设置有蒸发式冷凝空调8,所述蒸发式冷凝空调8包括相连的室内机12和室外机13,所述室内机12设置于工作区域19内,所述室外机13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由于本发明中可在隧道内部形成相应的自然通风气流16;因此,可将相应的室外机13直接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的自然通风气流16中,借助自然通风气流16带出室外机13产生的热量,并且该部分热量能够进一步提高通风井5的热压作用。同时,通过在工作区域19内设置室内机12,能够通过室内机12对工作区域19内的空气进行降温,进而确保工作区域19内处于较低温度状态,如维持在28℃以下,以满足施工人员的施工环境温度要求。本发明通过形成自然通风气流16为使用蒸发式冷凝空调8在隧道内部进行降温提供了可能性,而由于蒸发式冷凝空调8具有非常高的能效比,因此能为工程施工节约大量的成本。
更具体的,本发明中的蒸发式冷凝空调8中可将多个室内机12共用同一室外机13,如附图3中所示,即为两个室内机12共同与同一个室外机13配套相连,两个室内机12分别安装到不同的掌子面11所对应的工作区域19内。
另外,当仅通过本发明中的所形成的热压无法满足整个隧道内部通风降温所需的抽吸动力时,即当仅通过本发明中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无法满足隧道内部降温所需的气流流量要求时;本发明中可在通风井5的出口处设置有增压风机9,增压风机9可设置在通风井5的口部,并且增压风机9的大小可刚好与通风井5的尺寸一致。通过增压风机9可弥补仅靠热压所产生的抽吸动力不足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隧道内部的流通风量;即通过增压风机9所形成的机械通风量与本发明中形成的自然通风量相结合以满足隧道通风降温所需的风量。
另外,参照附图4中所示,本发明进一步与每个工作区域19对应的设置有一套机械式排风机构10,所述机械式排风机构10包括引流风机14和送风管道15,所述送风管道15的进风端口设置于工作区域19内并靠近相应的掌子面11附近,送风管道15的出风端口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所述引流风机14安装于送风管道15内。由于在掌子面11附近的隧道段通常为盲孔的结构形式,因此其不能形成本发明中的自然通风气流16的一部分,进而无法在掌子面11附近形成自然的通风气流,而掌子面11附近通常又是施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工作区域19,因此对掌子面11附近的通风非常重要。本发明中通过利用机械式排风机构10实现了将本发明中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中的空气通过引流风机14和送风管道15的方式将部分空气送入到掌子面11附近进行强制循环流通,进而实现掌子面11附近的通风,相应的工作区域19的通风降温也得以实现。
参照附图1和附图5中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钻爆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其中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平行导洞3、联系洞4和支洞7,其中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和平行导洞3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3位于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之间,在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在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第一主隧道1的中部与支洞7的一端连通,支洞7的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第二主隧道2的中部连通;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1两端掌子面11的相应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2两端掌子面11的相应联系洞4和中部最靠近通风井5的相应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所述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的平行导洞3与支洞7长度之和的1/50。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在应用于钻爆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中所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到隧道的范围;另外,设置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的平行导洞3与支洞7长度之和的1/50,则是为了确保通风井5具有足够的高度,以满足所形成的热压能够产生较大的自然通风气流16。
另外,参照附图2和附图6中所示,为本发明应用于TBM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其中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平行导洞3和联系洞4,其中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和平行导洞3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3位于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之间,在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在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平行导洞3、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三者各自的掘进起始端均位于同一端,并且平行导洞3的掘进起始端设有封堵体17进行封堵,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通过各自的掘进起始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平行导洞3靠近其掘进起始端的部位连通;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1的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2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所述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平行导洞3长度的1/35。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在应用于TBM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中所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能够最大限度的覆盖到隧道的范围;另外,设置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平行导洞3长度的1/35,则是为了确保通风井5具有足够的高度,以满足所形成的热压能够产生较大的自然通风气流16。
不失一般性,在具体的隧洞施工过程中,相应的主隧道以及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联系洞4可根据通风的需要,合理的选择进行封闭,其目的是为了在隧道内部形成的自然通风气流16能够尽量覆盖到更大范围隧道区域,以提高自然通风气流16所流经的隧道区域,进而提高自然通风气流16对隧道整体的通风降温效果。更具体的,本发明中的联系洞4在沿隧道的掘进方向上的间距可设置为500m。
另外,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方法,为采用上述本发明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该通风方法为利用通风井5和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的岩石放热以加热内部空气并形成热压,通过热压产生的自然通风动力以使室外空气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端口6进入后依次通过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后从通风井5的顶端排出至室外。在具体的通风过程中,可进一步控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以及工作区域19内的环境温度不高于28℃;其具体的控制手段,可通过例如控制增压风机9的工作情况进行调节隧道内部的气流流量进而控制温度,或者也可通过控制设置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以及工作区域19内的相应降温设备等的降温功率等进行控制。
本发明可以分别应用于钻爆法施工和TBM法施工中,以下分别以两种施工方法的具体示例情况进行举例说明: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和附图5所示,为钻爆法施工状态下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示意图。
假设如下隧道施工示例:
某隧道总长30000m。
隧道平均高程3500m,大气压力500mm汞柱,年平均气温6.5℃,七月份平均气温14.6℃。
钻爆法施工,隧道主体分为8段,共16个工作面进行施工,其中最长段4500m;其中支洞7加某段内的隧道主体最长7000m。
隧道主体中主隧道设置有两条,分别是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主隧道与平行导洞3平行掘进。主隧道直径10m,周长31.4m,截面积80m2,4500m隧道表面积14×104m2
平行导洞3设置一条,位于两条主隧道之间,直径7.5m,周长23.55m,截面积45m2,4500m平行导洞表面积10.6×104m2
主隧道与平行导洞3间的各联系洞4在沿隧道掘进方向的间距按500m设置;并且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1两端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2两端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和位于正中间的联系洞4的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具体可按照附图1中所示,其中标记为41的为封闭联系洞41。
支洞7宽8m,周长30m,截面积60m2;支洞7采用拱形洞结构。
隧道内设计的施工环境温度28℃,隧道开挖初始岩石温度85℃。
主隧道进行混凝土衬砌,其厚度按500mm考虑;混凝土衬砌与岩石之间填充砂石,填充厚度按300mm考虑;岩石按片麻岩考虑,岩石面到稳定温度岩石的厚度按2000mm考虑;主隧道混凝土内衬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材料作为保温结构,其厚度按150mm考虑。
混凝土衬砌导热系数:1.0Kcal/m2.h.℃;
片麻岩导热系数:3.0Kcal/m2.h.℃;
砂石填充导热系数:0.5Kcal/m2.h.℃;
聚氨酯硬泡体导热系数:0.026W/m.K=0.03Kcal/m2.h.℃;
传热量计算:
主隧道发热:
计算得:传热系数K=0.146Kcal/m2.h.℃;
4500m段主隧道发热:117×104Kcal/h;
平行导洞3发热:
平行导洞3衬砌混凝土,其厚度按500mm考虑,混凝土衬砌与岩石之间填充砂石,填充厚度按300mm考虑;岩石按片麻岩考虑,岩石面到稳定温度岩石的厚度按2000mm考虑;但不衬保温材料,即不在平行导洞3内部设置保温结构;
计算得:传热系数K=0.53Kcal/m2.h.℃;
4500m平行导洞3发热:320×104Kcal/h;
工作区域19发热:
假设工作区域19对应的隧道段长度150m,岩石裸露;
计算得:传热系数K=1.3cal/m2.h.℃;
主隧道对应的工作区域19发热:35×104Kcal/h;
平行导洞3对应的工作区域19发热:26×104Kcal/h;
隧道整体的工作区域19总发热量:192×104Kcal/h;
通风方案:
如图1中所示,在支洞7与第二主隧道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通风井5,通风井5的直径与支洞7的宽度相同,通风井5高度不低于支洞7加平行导洞3总长度的1/50,即不低于7000m/50=140m;以下计算通风井5按140m高度考虑。本发明中对于隧道内各区域的划分如附图5中所示,具体的为: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由第一主隧道1、相应连通的联系洞4以及用于与工作区域9连通的部分洞段所组成,如附图5中向右倾斜的阴影区所示区域,该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能够实现对内部各掌子面11的进出交通以及出渣。工作区域19为分别对应于每个掌子面11附近对应的区域所形成,如附图5中向左倾斜的阴影区所示区域,每个工作区域19为盲孔结构形式。而非人员通行区域20则由平行导洞3和第二主隧道2中位于靠近两端掌子面11处的处于连通的联系洞4之间的部分以及连通平行导洞3和第二主隧道2之间的联系洞4所组成,如附图5中网格阴影区所示区域。通过上述结构设置可在隧道内形成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自然通风气流16:室外空气从支洞7进入,流经第一主隧道1、联系洞4、平行导洞3及第二主隧道2、通风井5,最后通过通风井5排至室外。
夏季室外通风温度按18℃考虑。
支洞7自然进风风速按3m/s考虑,暂不考虑支洞7的发热。
进风量:64.8×104m3/h;
室外空气通过第一主隧道1后温度上升为:
18+117×104/0.241×64.8×104×1.2×(500/760)=27.5℃;
通风井5入口空气温度:
总热量为第一主隧道1末端到通风井5入口之间的洞体发热量:
117×104Kcal/h+320×104Kcal/h+35×104Kcal/h+26×104Kcal/h=498×104Kcal/h
通风井5入口空气温度上升为:
27.5+498×104/0.241×64.8×104×1.2×(500/760)=68℃;
通风井5热压形成的自然通风风压:
0.186×(500/760)×9.8×140=168Pa;
64.8×104m3/h通风量需求风压约:150Pa;
通过上述计算可见,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由隧道内部及平行导洞3等的热量形成的自然通风风压可以满足自然通风风量的需求。
降温方案:
通过以上通风方式处理,第一主隧道1内温度已经降到28℃以下,无需对第一主隧道1另外进行降温处理处理。
工作区域19总发热量192×104Kcal/h;
采用蒸发式冷凝空调8对工作区域19进行降温,蒸发式冷凝空调8的室外机13设置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由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为无人员通行的需求,因此室外机13产生的热量以及水蒸气能够随着自然通风气流16带出至室外,同时也不会对施工人员产生伤害。
蒸发式冷凝空调8能效比极高,消除192×104Kcal/h热量,仅需约450KW。
增压风机9设置:
通风井5出口可进一步设置64.8×104m3/h风量、150Pa的增压风机9一台,作为自然通风的补充和备用。
风机耗电量:50KW;
工作区域19通风:
工作区域19通风采用机械式排风机构10,即在相应的工作区域19位置处设置机械式排风机构10,通过机械式排风机构10排风排至相应的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同时由于机械式排风机构10抽排了工作区域19内的空气,因此相应的会有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自然流入到工作区域19内的气流产生。
按照以上方案,该实施例中隧道每个分段施工通风降温总耗电约需500KW。隧道共分为8段,施工通风降温总耗电约4000KW。
实施例2
参照附图2和附图6所示,为TBM法施工状态下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示意图。
假设如下隧道施工示例:
某隧道长30000m。
隧道平均高程3500m,大气压力500mm汞柱,年平均气温6.5℃,七月份平均气温14.6℃。
TBM法施工,主隧道及平行导洞3分为2段,共2个工作面进行施工。掘进独头长15000m。
主隧道共设置两条,分别为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主隧道与平行导洞3平行掘进。主隧道直径10m,周长31.4m,截面积80m2;15000m隧道表面积47×104m2
平行导洞3设置一条,位于两条主隧道之间,直径7.5m,周长23.55m,截面积45m2;15000m平行导洞表面积35×104m2
主隧道与平行导洞3间的联系洞4在沿隧道掘进方向的间距按500m设置;并且靠近掌子面11的联系洞4保持开通状态,其它联系洞4全部关闭。
隧道内设计的施工环境温度28℃,隧道开挖初始岩石温度85℃。
主隧道安装混凝土管片,其厚度按500mm考虑;混凝土管片与岩石之间填充砂石,填充厚度按300mm考虑;岩石按片麻岩考虑,岩石面到稳定温度岩石的厚度按2000mm考虑,主隧道混凝土内衬聚氨酯硬泡体保温材料作为保温结构,其厚度按150mm考虑。
混凝土管片导热系数:1.0Kcal/m2.h.℃;
片麻岩导热系数:3.0Kcal/m2.h.℃;
砂石填充导热系数:0.5Kcal/m2.h.℃;
聚氨酯硬泡体导热系数:0.026W/m.K=0.03Kcal/m2.h.℃;
传热量计算:
主隧道发热:
计算得:传热系数K=0.146Kcal/m2.h.℃;
15000m长主隧道发热:390×104Kcal/h;
平行导洞3发热:
平行导洞3安装混凝土管片,其厚度按500mm考虑;混凝土管片与岩石之间填充砂石,填充厚度按300mm考虑;岩石按片麻岩考虑,岩石面到稳定温度岩石的厚度按2000mm考虑;平行导洞3内不衬保温材料,即不设置保温结构;
计算得:传热系数K=0.53Kcal/m2.h.℃
15000m平行导洞3发热:807×104Kcal/h,其中平行导洞内部平均气温按42℃计算。
工作区域19发热:
假设工作区域19对应的隧道段长度60m,岩石裸露;
计算得:传热系数K=1.3cal/m2.h.℃;
主隧道对应的工作区域19发热:14×104Kcal/h;
平行导洞3对应的工作区域19发热:10.4×104Kcal/h;
通风方案:
TBM法施工按对进式掘进方式考虑,隧道共分成2段进行施工,每段长15000m。
在平行导洞3靠近掘进起始端2000m位置处设置一个通风井5,通风井5直径与平行导洞3宽度相同,通风井5高度为不低于平行导洞3总长度的1/35,以下计算通风井5按450m高度考虑。本发明中对于隧道内各区域的划分如附图6中所示,具体的为: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由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以及相应连通的联系洞4所组成,如附图6中向右倾斜的阴影区所示区域,该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能够实现对内部各掌子面11的进出交通以及出渣。工作区域19为分别对应于每个掌子面11附近对应的区域所形成,如附图6中向左倾斜的阴影区所示区域,每个工作区域19为盲孔结构形式。而非人员通行区域20则由平行导洞3的部分洞段组成,具体为平行导洞3内靠近掌子面11的联系洞4与通风井5之间的洞段,如附图6中网格阴影区所示区域。通过上述设置后相应的会在隧道内形成如附图2中箭头所示的自然通风气流16:室外空气分别从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的相应端口6进入,分别流经第一主隧道1以及第二主隧道2后分别通过相应的联系洞4进入平行导洞3,最后通过通风井5排至室外。
夏季室外通风温度按18℃考虑。
主隧道自然进风风速按2m/s考虑。
单条主隧道进风量:57.2×104m3/h,总进风量:114.4×104m3/h;
室外空气通过主隧道后温度上升为:
18+390×104/0.241×57.2×104×1.2×(500/760)=54℃
由于温度54℃高于28℃的隧道设计施工环境温度,因此为了确保施工人员施工环境温度不高于28℃的要求,可进一步在主隧道内加设相应的降温设备,以降低主隧道内部空气温度,使室外空气通过主隧道后排出至平行导洞3内时的温度不高于28℃;如采用水套式降温设备进行降温。
通过设置降温设备后,控制室外空气通过主隧道后排出至平行导洞3时的温度不高于28℃;相应的单条主隧道内相应的降温设备需要消除热量为:240×104Kcal/h,预估耗电量约1500KW;两根主隧道需要消除的总热量为:480×104Kcal/h;即所设置的降温设备需要具备消除上述相应热量的降温功率。
主隧道末端到通风井5底端入口之间的平行导洞3的发热量:845.4×104Kcal/h;
通风井5底端入口空气温度上升为:
28+841.4×104/0.241×114.4×104×1.2×(500/760)=66℃;
热压形成的自然通风风压:
通风井5按450m高考虑;
0.184×(500/760)×9.8×450=533Pa;
114.4×104m3/h通风量需求风压约:1100Pa;
由此可见,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由隧道内部及平行导洞3等的热量形成的自然通风风压还不能满足相应自然通风风量的需求,此时可进一步增设增压风机9,增压风机9设置在通风井5的出口处。
增压风机9的参数为:120×104m3/h,600Pa,耗电量400KW。
隧道总共分为2段施工,因此增压风机9共需要设置2台。
工作区域19降温方案:
工作区域19发热量38.4×104Kcal/h。
采用蒸发式冷凝空调8对工作区域19进行降温,蒸发式冷凝空调8的室外机13设置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由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为无人员通行的需求,因此室外机13产生的热量以及水蒸气能够随着自然通风气流16带出至室外,同时也不会对施工人员产生伤害。
蒸发式冷凝空调能效比极高,消除38.4×104Kcal/h热量,仅需约80KW。
工作区域19通风:
工作区域19通风采用机械式排风机构10,即在相应的工作区域19位置处设置机械式排风机构10,通过机械式排风机构10排风排至相应的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同时由于机械式排风机构10抽排了工作区域19内的空气,因此相应的会有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自然流入到工作区域19内的气流产生。
该实施例中隧道每个分段TBM施工通风降温总耗电约需1980KW。隧道TBM施工共分为2段,施工通风降温总耗电约3960KW。

Claims (6)

1.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主体和通风井(5),所述通风井(5)为竖井结构或斜井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工作区域(19)和非人员通行区域(20);所述工作区域(19)位于掌子面(11)附近;所述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与工作区域(19)连通;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20)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20)连通,通风井(5)的上端与室外连通;由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依次连通后形成通风流道;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保温结构;
所述非人员通行区域(20)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内靠近掌子面(11)的位置处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远离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位置处连通;
与每个工作区域(19)对应的设置有一套机械式排风机构(10),所述机械式排风机构(10)包括引流风机(14)和送风管道(15),所述送风管道(15)的进风端口设置于工作区域(19)内并靠近相应的掌子面(11)附近,送风管道(15)的出风端口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所述引流风机(14)安装于送风管道(15)内;
所述隧道主体为钻爆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平行导洞(3)、联系洞(4)和支洞(7),其中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和平行导洞(3)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3)位于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之间,在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在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第一主隧道(1)的中部与支洞(7)的一端连通,支洞(7)的另一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第二主隧道(2)的中部连通;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1)两端掌子面(11)的相应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2)两端掌子面(11)的相应联系洞(4)和中部最靠近通风井(5)的相应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所述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的平行导洞(3)与支洞(7)长度之和的1/50;
所述隧道主体为TBM法施工所对应的隧道结构,所述隧道主体包括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平行导洞(3)和联系洞(4),其中第一主隧道(1)、第二主隧道(2)和平行导洞(3)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并且平行导洞(3)位于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之间,在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在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间隔设置有联系洞(4);平行导洞(3)、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三者各自的掘进起始端均位于同一端,并且平行导洞(3)的掘进起始端设有封堵体(17)进行封堵,第一主隧道(1)和第二主隧道(2)通过各自的掘进起始端与室外连通;所述通风井(5)的下端与平行导洞(3)靠近其掘进起始端的部位连通;第一主隧道(1)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一主隧道(1)的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第二主隧道(2)与平行导洞(3)之间设置的各联系洞(4)中仅保留最靠近第二主隧道(2)掌子面(11)的联系洞(4)导通,其余联系洞(4)封闭;所述通风井(5)的高度不低于隧道主体在相应施工分段中平行导洞(3)长度的1/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设置混凝土衬砌及保温结构;当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对应的隧洞岩壁强度满足施工安全要求时,在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未设置混凝土衬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隧道主体内还设置有蒸发式冷凝空调(8),所述蒸发式冷凝空调(8)包括相连的室内机(12)和室外机(13),所述室内机(12)设置于工作区域(19)内,所述室外机(13)设置于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通风井(5)的出口处设置有增压风机(9)。
5.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方法,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利用通风井(5)和非人员通行区域(20)内的岩石放热以加热内部空气并形成热压,通过热压产生的自然通风动力以使室外空气从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的端口(6)进入后依次通过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非人员通行区域(20)和通风井(5)后从通风井(5)的顶端排出至室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交通及出渣通道区域(18)以及工作区域(19)内的环境温度不高于28℃。
CN201910610604.0A 2019-07-08 2019-07-08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Active CN1101854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0604.0A CN110185485B (zh) 2019-07-08 2019-07-08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0604.0A CN110185485B (zh) 2019-07-08 2019-07-08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5485A CN110185485A (zh) 2019-08-30
CN110185485B true CN110185485B (zh) 2023-12-05

Family

ID=67725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0604.0A Active CN110185485B (zh) 2019-07-08 2019-07-08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854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27521B (zh) * 2020-06-29 2023-02-28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隧道掌子面前端工作区域降温方法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014506A (en) * 1910-06-15 1911-06-15 Edgar Rouse Sutcliffe Improvements in Tunnel Kilns.
KR20050048793A (ko) * 2003-11-20 2005-05-25 에스케이건설 주식회사 소규모 서비스 터널을 이용한 수평갱 종류식 환기 및 방재시스템
CN102562116A (zh) * 2010-12-16 2012-07-11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隧道通风系统的设置方法
FR2979696A1 (fr) * 2011-09-07 2013-03-08 Air Liquide Systeme d'amelioration de l'equilibrage des gaz froids dans un tunnel de surgelation par la mise en oeuvre de zones tampon et de plafonds soufflants exterieurs
WO2013135916A1 (es) * 2012-03-14 2013-09-19 Talleres Zitrón, S.A. Sistema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electrónico de la velocidad de giro de un rodete de un ventilador
CN105134278A (zh) * 2015-09-29 2015-12-09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RU2581644C1 (ru) * 2014-11-26 2016-04-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ибир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вентиляции глубоких карьеров
CN206000560U (zh) * 2016-09-06 2017-03-08 张东省 长大公路隧道的无动力通风系统
CN106499428A (zh) * 2016-10-13 2017-03-15 同济大学 隧道自然通风系统
CN206256923U (zh) * 2016-11-17 2017-06-16 西南交通大学 适用于多种环境的隧道施工通风系统
KR20170068423A (ko) * 2017-06-08 2017-06-19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자연 환기형 멤브레인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스템 창호
CN107355249A (zh) * 2017-09-07 2017-11-17 耿业津 交通隧道、地铁或地下施工隧道的自然通风系统及方法
RU2648137C1 (ru) * 2017-04-07 2018-03-22 Глеб Иванович Ажнов Способ вентиляции двухпутных тоннеле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9139081A (zh) * 2018-09-20 2019-01-04 中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法
CN210178400U (zh) * 2019-07-08 2020-03-2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2543A (en) * 2010-07-06 2012-01-16 Chung Hsin Elec & Mach Mfg Ventilation system for tunnel engineering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014506A (en) * 1910-06-15 1911-06-15 Edgar Rouse Sutcliffe Improvements in Tunnel Kilns.
KR20050048793A (ko) * 2003-11-20 2005-05-25 에스케이건설 주식회사 소규모 서비스 터널을 이용한 수평갱 종류식 환기 및 방재시스템
CN102562116A (zh) * 2010-12-16 2012-07-11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电力隧道通风系统的设置方法
FR2979696A1 (fr) * 2011-09-07 2013-03-08 Air Liquide Systeme d'amelioration de l'equilibrage des gaz froids dans un tunnel de surgelation par la mise en oeuvre de zones tampon et de plafonds soufflants exterieurs
WO2013135916A1 (es) * 2012-03-14 2013-09-19 Talleres Zitrón, S.A. Sistema y procedimiento de control electrónico de la velocidad de giro de un rodete de un ventilador
RU2581644C1 (ru) * 2014-11-26 2016-04-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ибир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вентиляции глубоких карьеров
CN105134278A (zh) * 2015-09-29 2015-12-09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206000560U (zh) * 2016-09-06 2017-03-08 张东省 长大公路隧道的无动力通风系统
CN106499428A (zh) * 2016-10-13 2017-03-15 同济大学 隧道自然通风系统
CN206256923U (zh) * 2016-11-17 2017-06-16 西南交通大学 适用于多种环境的隧道施工通风系统
RU2648137C1 (ru) * 2017-04-07 2018-03-22 Глеб Иванович Ажнов Способ вентиляции двухпутных тоннелей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KR20170068423A (ko) * 2017-06-08 2017-06-19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자연 환기형 멤브레인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스템 창호
CN107355249A (zh) * 2017-09-07 2017-11-17 耿业津 交通隧道、地铁或地下施工隧道的自然通风系统及方法
CN109139081A (zh) * 2018-09-20 2019-01-04 中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法
CN210178400U (zh) * 2019-07-08 2020-03-24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热力管道盾构通风技术探讨;韩志;孙蕾;;区域供热(第02期);全文 *
特长隧道通风井设计与施工探讨;吕康成;杨荣尚;李高旺;陈旭;;公路(第04期);全文 *
高海拔、高寒区、冻土隧道洞内施工环境控制技术;朱永全;贾晓云;张雪雁;;岩土力学(第12期);全文 *
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低碳通风方案研究;乔春江;舒恒;伍国军;;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第S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85485A (zh) 2019-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13333B (zh) 双埋管地道风与相变蓄能耦合空调系统
CN104712345B (zh) 一种隧道内衬混凝土保温养护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US4480444A (en) Deep mine cooling system
CN210178400U (zh)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CN110593939A (zh) 一种热害矿井采煤工作面巷道隔热降温系统及方法
CN103410549B (zh) 利用电厂余热为矿井通风降温的系统与方法
CN205154229U (zh) 高温矿井巷道壁面贴附水膜板热换器降温装置
CN105134278A (zh) 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通风升温系统及通风升温施工方法
CN110030027A (zh) 一种基于恒温层冷水源的矿井风流冷却系统及方法
CN110185485B (zh) 用于高海拔高地温长隧道的热压式隧道通风系统
CN204678577U (zh) 一种低温粮仓智能制冷系统
CN109026121B (zh) 浅层冷能循环矿井降温除湿及废热利用系统
CN201522058U (zh) 室内空气更新调节装置
CN204063227U (zh) 一种包含余热利用热风循环加热系统的组合节能供暖系统
CN109707434B (zh) 一种移动式矿井局部降温除湿装置
CN203940565U (zh) 建筑管道井式通风系统
CN201041048Y (zh) 一种用于隧道的通风、供热与控制一体化系统
CN102563797B (zh) 深埋水电站地下厂房全通风温、湿分控系统
CN102619551A (zh) 矿井高温回采工作面内实现长时均匀供冷的系统和方法
CN105386785B (zh) 高温矿井巷道壁面贴附水膜板热换器降温系统
CN202432635U (zh) 深埋水电站地下厂房全通风温、湿分控系统
CN204345969U (zh) 一种矿井降温和供热系统
CN110081747A (zh) 一种矿井回风用热管及乙二醇相结合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12508433U (zh) 一种矿井井筒防冻装置
CN211424602U (zh) 一种带除湿系统的防冷凝冷辐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