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7007B -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7007B
CN110167007B CN201910430725.7A CN201910430725A CN110167007B CN 110167007 B CN110167007 B CN 110167007B CN 201910430725 A CN201910430725 A CN 201910430725A CN 110167007 B CN110167007 B CN 110167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ser
telephone number
termi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307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7007A (zh
Inventor
马智
张成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3072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67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67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04W8/28Number portability ; Network address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04L2101/33Types of network names containing protocol addresses or telephone nu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响应于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通过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新用户可以较为轻松的通过二次放号的号码获得原用户的互联网账户密码,进而造成原用户的信息泄露,给原用户造成经济等损失等的问题,实现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手机业务的发展以及电话号码资源的日益紧缺,销号或未办理停机保号业务而停用的电话号码,运营商将通过二次放号缓解号码资源紧张问题,运营商为已注销的电话号码设置一个保留期限,超过该保留期限,该电话号码会被二次投入市场,新用户可进行购买并使用,该二次投入市场的终端电话号码即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现有技术中,当新用户购买二次放号的号码之后,由于二次放号的号码很可能绑定有原用户的互联网账户,所以,新用户可以较为轻松的通过二次放号的号码获得原用户的互联网账户密码,进而造成原用户的信息泄露,给原用户造成经济等损失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新用户可以较为轻松的通过二次放号的号码获得原用户的互联网账户密码,进而造成原用户的信息泄露,给原用户造成经济等损失等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响应于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所述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响应于所述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所述重合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若否,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预设信息为随机数字,则在所述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向所述终端发送用以提示所述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从所述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响应于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提取模块,用于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获取模块,用于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反馈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所述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响应于所述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所述重合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若否,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所述反馈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向所述终端发送用以提示所述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所述提取模块还用于,从所述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所述反馈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响应于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的技术方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用户可以较为轻松的通过二次放号的号码获得原用户的互联网账户密码,进而造成原用户的信息泄露,给原用户造成经济等损失等的问题,实现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业务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业务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业务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提取模块,2、获取模块,3、确定模块,4、反馈模块,5、发送模块,6、接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业务处理系统。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业务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其中,用户标识是用户预先设置的区分与其他用户的唯一标识。如,用户的身份证号码等。
其中,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的英文全称为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y,英文简称为IMEI,俗称为“手机串号”、“手机串码”、“手机序列号”,用于在GSM移动网络中识别每一部独立的手机,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号码。
当用户对某应用(如163邮箱)进行访问,而忘记密码;或者,该用户为盗用信息的虚假用户(虚假用户是指通过办理大量电话号码卡获取物联网业务优惠或者动机不纯的盗用其他用户信息的用户),尽管其有电话号码,但是其没有登录密码时,用户通过终端向系统发送验证码获取请求,以便获取验证码。
在现有技术中,系统获取到验证码获取请求时,获取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电话号码,并向该电话号码发送验证指令(如六个随机数字),系统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与验证指令相同的六个随机数字后,向终端发送验证码。或者,系统向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手机号码的请求,用户在终端上输入手机号码,系统接收到手机号码后,向该手机号码发送证指令(如六个随机数字),系统在接收到终端反馈的与验证指令相同的六个随机数字后,向终端发送验证码。如果系统未曾收到与验证指令相同的六个随机数字,则不向终端发送验证码。
但是在该步骤中,当系统接收到验证码获取请求时,分别获取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验证码获取请求中并未携带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则在用户通过终端发送验证码获取请求时,系统可基于验证码获取请求确定发送该请求的终端的IP地址,并基于IP地址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该IP地址对应的注册数据。注册数据中包括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则系统从注册数据库中获取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S2: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其中,预设数据库存储了各种数据,包括同一用户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同一用户访问不同应用的数据等,还包括不同用户同一类型的数据,如不同用户访问同一用户的数据,还包括不同用户不同类型的数据,此处不再一一例举。
在该步骤中,基于三个维度(即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获取其分别对应的数据(即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为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通话数据,网页访问数据等)。
第二数据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通话数据,网页访问数据等)。
第三数据为电话号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通话数据,网页访问数据等)。
S3: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该步骤中,通过三个维度分别对应的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S4:响应于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
如果电话号码不是二次放号的号码,则系统向终端反馈验证码。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在现有技术中,系统向电话号码发送验证指令,并在接收到输入的验证指令时,将发送的验证指令和接收到的验证指令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则向终端发送验证码。也就是说,只要用户有电话号码,则可基于该电话号码获取验证码,而无非确定该电话号码是否为一直为该用户所有,亦无法区分该用户是否为有意盗用其他用户信息。而在将验证码反馈至终端后,如果该用户为虚假用户,则必然造成该电话号码对应的原用户的信息泄露,给原用户造成经济等损失。而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S1至S3的方法对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进行确定,只有当该电话号码不是二次放号的号码时,才向终端反馈验证码,进而实现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防止用户信息被盗的技术效果。
结合图2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S3包括:
S3-1:计算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预先建立重合度模型,将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输入至重合度模型,以得到重合度。其中,建立重合度模型的步骤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S3-2:响应于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其中,阈值可基于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由于一个用户只使用一个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的终端,且只使用一个电话号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阈值不可能为1,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不可能完全重合。
由于第二数据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第三数据为电话号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因此,当某用户既与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即该用户使用过该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的终端),又与电话号码对应(即该用户使用过该电话号码),则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必有重合数据。
S3-3:根据重合数据和第一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S3-3包括:
S3-3-1:判断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重合数据,如果是,则执行S3-3-2,如果否,则执行S3-3-3。
S3-3-2:确定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S3-3-3:确定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S3-3-3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S3-3-3-1:向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S3-3-3-2:接收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S3-3-3-3:响应于输入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S3-3-3-1至S3-3-3-3的方法即为对用户进行验证的步骤。
示例性地,系统向终端发送输入请求,输入请求是用于提示用户通过终端输入相关信息,如果用户输入的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同,则向终端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生成新的账户,可基于新的账户进行应用的访问。
其中,预设信息包括:随机数字,语音等。
优选地,由系统拨打电话号码,要求用户输入语音提示的随机数字(如4至6位的随机数字),由用户在终端上输入,如果输入的随机数字与输入语音提示的随机数字相同,则可直接以语音的形式将新的账户和密码告知用户,也可在终端上进行显示。当然,也可通过语音提示,由用户在终端上进行“是”或“否”的操作完成新的账户的建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之前,还包括:
S3-3-3-3’:响应于输入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同,向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S3-3-3-4’:接收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S3-3-3-5’: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S3-3-3-6’:从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S3-3-3-7’:响应于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为进一步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用户输入的随机数字与预设信息相同时,进一步对用户合法性进行验证。
每个用户的身份证号码均是独一无二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提示用户输入器身份证号码,以便将该身份证号码与注册数据中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比对,并在二者一致时,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购买电话号码时均需要进行注册,具体注册流程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稍作阐述:
S01:用户通过终端向系统发起注册请求,注册请求中携带终端的IP地址,终端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用户标识,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S02:系统基于注册请求中携带的上述信息判断该用户是否为新用户,如果是,则存储注册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的一种业务处理系统。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业务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系统包括:
提取模块1,用于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获取模块2,用于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确定模块3,用于根据第一数据、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反馈模块4,用于响应于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模块3具体用于:
计算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响应于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根据重合数据和第一数据确定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模块3具体用于:
判断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重合数据;
若是,则确定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若否,则确定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结合图4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系统还包括:
发送模块5,用于向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接收模块6,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反馈模块4还用于,响应于输入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
发送模块5还用于,响应于输入信息与预设信息相同,向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接收模块6还用于,接收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获取模块2还用于,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提取模块1还用于,从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反馈模块4还用于,响应于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响应于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所述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包括: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响应于所述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其中,第一数据为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第二数据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第三数据为电话号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历史记录数据包括:通话数据和/或网页访问数据;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所述重合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若否,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预设信息为随机数字,则在所述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向所述终端发送用以提示所述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从所述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响应于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4.一种业务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提取模块,用于分别提取接收到的验证码获取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和电话号码;
获取模块,用于分别从预设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数据,与所述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第二数据,与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第三数据;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
反馈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反馈所述验证码获取请求对应的验证码;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度;
响应于所述重合度大于预设阈值,获取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的重合数据;
根据所述重合数据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所述电话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的号码;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中是否包括所述重合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非二次放号的号码;
若否,则确定所述电话号码为二次放号的号码;其中,第一数据为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第二数据为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第三数据为电话号码对应的用户的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所述历史记录数据包括:通话数据和/或网页访问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电话号码对应的终端发送用以提示用户输入预设信息的输入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输入信息;
所述反馈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输入信息与所述预设信息相同,向所述终端发送用以提示所述用户输入其身份证号码的输入请求;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从预存的注册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注册数据;
所述提取模块还用于,从所述注册数据中提取身份证号码;
所述反馈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反馈的身份证号码与提取出的身份证号码一致,反馈建立新账户的提示信息。
CN201910430725.7A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10167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30725.7A CN110167007B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30725.7A CN110167007B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007A CN110167007A (zh) 2019-08-23
CN110167007B true CN110167007B (zh) 2021-09-17

Family

ID=67632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30725.7A Active CN110167007B (zh) 2019-05-22 2019-05-22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6700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2081A (zh) * 2016-10-18 2017-04-19 江西博瑞彤芸科技有限公司 登录权限验证的方法
CN106921957A (zh) * 2017-03-23 2017-07-0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二次放号号码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480483A (zh) * 2016-06-07 2017-12-15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账号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7786569A (zh) * 2017-11-06 2018-03-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验证码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5546C2 (sv) * 2009-07-14 2012-09-1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 och apparat för verifiering av ett telefonnummer
CN109087106B (zh) * 2018-07-03 2020-12-08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识别二次放号账户盗用的风控模型训练、风控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0483A (zh) * 2016-06-07 2017-12-15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账号检测的方法及装置
CN106572081A (zh) * 2016-10-18 2017-04-19 江西博瑞彤芸科技有限公司 登录权限验证的方法
CN106921957A (zh) * 2017-03-23 2017-07-0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二次放号号码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786569A (zh) * 2017-11-06 2018-03-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验证码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007A (zh) 2019-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1255B (zh) 基于账户聚类的计算机风险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CN106779716B (zh) 基于区块链账户地址的认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460272B (zh) 密码更改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257321B (zh) 安全登录方法和装置
US11218464B2 (en)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1163467B (zh) 5g用户终端接入5g网络的方法、用户终端设备及介质
CN107864144A (zh) 获取动态密码的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5989485B (zh) 一种业务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6550031A (zh) 数据备份的方法及装置
CN110598383B (zh) 解除账户权限限制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12448956B (zh) 一种短信验证码的权限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AU2017285865B2 (en) Mobile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herefor
CN107846406A (zh) 一种账户登录方法及装置
CN108900525B (zh) 验证码请求的处理方法与装置
CN108769059B (zh) 校验方法、装置、介质和计算设备
CN110167007B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和系统
US10820200B2 (en) Framework for securing device activations
CN110839215B (zh) 一种集群通信的方法、服务器、终端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KR101221728B1 (ko) 그래픽 otp 인증을 위한 인증처리서버 및 그 방법
CN107809758B (zh) 一种sim卡信息保护方法及装置
CN106327187B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533685B (zh)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707844A (zh) 基于公共账号的行为追踪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114623A (zh) 数据连接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060791A (zh) 一种发送和获取短信验证码的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