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45793A - 电暖器 - Google Patents

电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45793A
CN110145793A CN201910513709.4A CN201910513709A CN110145793A CN 110145793 A CN110145793 A CN 110145793A CN 201910513709 A CN201910513709 A CN 201910513709A CN 110145793 A CN110145793 A CN 1101457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electric heater
mouth
shell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1370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怀灿
骆玉叶
于博
张健
孔艳
李叶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1051370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57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45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57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3/00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 F24D13/02Electric heating systems solely using resistance heating, e.g. underflo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06Casings, cover lids or ornamental panels, fo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08Electric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20/00Components of central heating installations excluding heat sources
    • F24D2220/20Heat consumers
    • F24D2220/2009Radiators
    • F24D2220/2036Electric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风道,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连通于外界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风口;加热元件,装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加热元件用于通过所述风口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风道内转动,以对所述风道内流场产生扰动。上述电暖器,由于驱动件可驱动加热元件在风道内转动从而对风道内流场产生扰动,此时加热元件相当于转动的叶片,从而可以增强风道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对流作用,相对于与现有技术,对流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电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暖器。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环境,减少燃煤供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力推进“煤改电”工程,鼓励采用电暖技术供暖。
电暖器一般以自然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为主,自然对流传热利用冷热空气的密度差作为动力,驱动室内空气循环,从而调节室内温度,辐射传热的热量容易被人体及人体穿着的衣服所吸收,人体取暖效果好,高效节能。
传统既可以对流传热又可以辐射传热的电暖器,其气流向外扩散较慢,从而导致对流效果较弱。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暖器对流效果较弱的问题,提供一种对流效果较好的电暖器。
一种电暖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风道,所述外壳上开设有连通于外界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风口;
加热元件,装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加热元件用于通过所述风口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
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风道内转动,以对所述风道内流场产生扰动。
上述电暖器,由于驱动件可驱动加热元件在风道内转动从而对风道内流场产生扰动,此时加热元件相当于转动的叶片,从而可以增强风道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对流作用,相对于与现有技术,对流效果较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进风口及第一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所述风道内的进风,所述第一风口用于所述加热元件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热对流口及热辐射口,所述热对流口用于所述加热元件与外界之间对流传热,所述热辐射口用于所述加热元件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上,所述进风口相对于所述热对流口靠近地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底面上,所述热辐射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侧面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热对流口开设于所述外壳的顶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加热元件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热辐射口所在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驱动件可驱动所述加热元件在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加热模块,且在所述初始状态时,沿竖直方向上全部所述加热模块所在的平面均与所述热辐射口所在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驱动件的数量与所述加热模块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每个所述加热模块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从所述初始状态到预设状态的过程中,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从所述电暖器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所述加热模块时,位于上方的一部分所述加热模块与位于下方的另一部分所述加热模块分别向朝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转动,以增大所述加热元件在竖直方向上的辐射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的转动角度为0-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所述热辐射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本体及辐射格栅,所述进风口及所述热对流口均开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辐射格栅装配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热辐射口形成于所述辐射格栅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为电热膜加热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暖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暖器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电暖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电暖器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电暖器预设状态时的结构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电暖器处于初始状态时其加热元件的结构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加热元件的平面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电暖器处于预设状态其加热元件的结构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加热元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暖器100,用于通电时与外界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以提高外界的温度,以供用户用暖所需。具体地,电暖器100包括外壳10及加热元件20,加热元件20设置于外壳10内用于通电时与外界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以提高外界温度,以满足用户的用暖需求。
外壳10内具有风道13,外壳10上开设有连通于外界与风道13之间的风口(图未示),加热元件20装配于风道13内,加热元件20通电时通过风口与外界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电暖器100还包括驱动件30,驱动件30用于驱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以对风道13内流场产生扰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暖器100,由于驱动件30可驱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从而对风道13内流场产生扰动,此时加热元件20相当于转动的叶片,从而可以增强风道13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对流作用,相对于与现有技术,对流效果较好。
继续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进风口112及第一风口(图未示),进风口112用于风道13内的进风,第一风口用于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具体地,在竖直方向上,进风口112相对于第一风口靠近地面设置,如此从进风口112进入的冷空气在与加热元件20换热后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并从第一风口流向外界。
进一步,进风口112开设于外壳10的底面上,第一风口开设于外壳10的侧面上和/或顶面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热对流口11及热辐射口12,热对流口11用于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对流传热,热辐射口12用于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热对流口11与热辐射口12也可以相互连通,在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2及图3,具体地,热对流口11开设于外壳10的顶面上,如此便于上浮的热气流通过热对流口11流向外界。
参阅图1以及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热辐射口12开设于外壳10的侧面上并与加热元件20至少部分相对,以便于加热元件20向外辐射热量。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热辐射口12也可以开设于外壳10的顶面上,在此亦不作限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热对流口11主要用于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对流传热,但是也不排除部分辐射热量从热对流口11传向外界的情况发生,上述热辐射口12用于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但是也不排除部分对流热量从热辐射口12传向外界的情况发生。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壳10上开设有两个热辐射口12,其分别位于外壳10相对的两侧面上,以便于辐射热量从两个热辐射口12辐射向外界,以提高热量的利用效率。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上也可只开设有一个热辐射口13,此时辐射热量只可以从该热辐射口12辐射向外界,在此亦不作限定。
参阅图5,具体地,外壳10包括本体及辐射格栅110,进风口112及热对流口11均开设于本体上,辐射格栅110装配于本体上,热辐射口12形成于辐射格栅110上,如此热辐射口12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子辐射口。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还包括对流格栅111,对流格栅111装配于本体上,热对流口11形成于对流格栅111上,如此热对流口11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子对流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0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还可以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在此亦不作限定。
继续参阅图1及图2,具体地,外壳10包括底板14、盖板15、第一侧板16、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19,第一侧板16、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19首尾依次连接且均装配于底板14上,盖板15盖设于第一侧板16、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19上。上述进风口112开设于底板14上,热对流口11开设于顶板15(包括对流格栅111)上,热辐射口12开设于第一侧板16(包括辐射格栅110)及第三侧板(包括辐射格栅110)上,第二侧板及第四侧板19封闭且在第二侧板及第四侧板19的内壁上涂覆高反射率材料,以便于加热元件20向外辐射热量。
更具体地,上述子辐射口及子对流口的形状及大小不受限定,如可以设置子辐射口及子对流口的形状均可以为长方形,也可以设置子辐射口的形状为菱形,而子对流口的形状长方形。进一步,可以设置子辐射口的最长处的尺寸为5-10mm,子对流口最长处的尺寸也为5-10mm。
参阅图1,以及参阅图6及图7,在初始状态时,加热元件20所在的平面与热辐射口12所在的平面平行,驱动件30可驱动加热元件20在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从而改变加热元件20的辐射角度a(垂直于加热元件20的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参阅图9);且气流的流动方向与加热元件20的转动方向相切,可以避免全部热气流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从而增强热辐射口12处的对流传热。
具体地,驱动件30可驱动加热元件20在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做往复转动,如做顺时针转动后再做逆时针转动,如此往复,其旋转角度为0-90°。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30也可以驱动加热元件20在竖直方向绕一转轴做旋转运动,在此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30与加热元件20连接,以驱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30也可不与加热元件20连接,而通过非接触力(如磁力)驱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在此亦不作限定。
具体地,驱动件30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外壳10的内壁固定连接,加热元件20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转动带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以对风道13内流场产生扰动。更具体地,加热元件20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另一端通过转动部件可转动地与外壳10的内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0为电热膜加热元件20,加热元件20包括至少一片电热膜片21,电热膜片21内部均匀分布热阻丝,其发射率高达0.9。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0还可以选择其他种类,只要可以同时实现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即可,在此亦不作限定。具体地,电热膜片21为长方体板状结构,且电热膜片21的长边水平设置,且电热膜片21沿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正对两个热辐射口12。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元件20包括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加热模块,当加热元件20为电热膜加热元件20时,每片电热膜片21形成一个加热模块。驱动件30的数量与电热膜片21的数量相等,每个驱动件30用于驱动每个电热膜片21在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每个驱动件30单独控制每个电热膜片21的转动,以使不同的电热膜片21具有不同的转动状态,或者使不同的电热膜片21具有相同的转动状态。
参阅图8及图9,如在从初始状态到预设状态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从电暖器100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电热膜片21时,可以控制位于上方的一部分电热膜片21与位于下方的另一部分电热膜片21分别向朝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转动,以增大在竖直方向上的辐射角度a,从而使人体在高度方向上接收到热辐射的范围更广。具体地,在从初始状态到预设状态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从电暖器100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电热膜片21时,位于上方的一部分电热膜片21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位于下方的另一部分电热膜片21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从初始状态到预设状态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电热膜片21的转动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如所有电热膜片21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此亦不作限定。
下面以静坐模式(对应于人静坐于电暖器100一旁)及站立模式(对应于人站立于电暖器100一旁)两种模式对电暖器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静坐模式:电暖器100处于初始状态(参阅图1,图6及图7),此时在竖直方向上,所有电热膜片21上下相对设置并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且该平面与热辐射口12所在的平面平行,电暖器100持续加热,对流热量从热对流口11传向外界,辐射热量从热辐射口12辐射向人体;当人体表面最高温度达到30℃时,从电暖器100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电热膜片21时,所有驱动件30一同驱动所有电热膜片21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往复转动,且旋转角度为0-90°,避免人体表面过热,此外还可以避免全部对流热量从热对流口11传向外界,增大了热辐射口12的对流热量。
站立模式:此时电暖器100从初始状态切换为预设状态(参阅图8及图9),从初始状态切换为预设状态的控制方式为:在竖直方向上,从电暖器100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电热膜片21时,位于上方的一部分电热膜片21顺时针转动,位于下方的另一部分电热膜片21逆时针转动,此时加热元件20的辐射角度增大,以增大加热元件20在人体高度方向上的辐射范围;而后电暖器100持续加热,当人体表面最高温度达到30℃时,所有驱动件30一同驱动所有电热膜片21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往复转动,且旋转角度为0-90°,避免人体表面过热,此外还可以避免全部对流热量从热对流口11传向外界,增大了热辐射口12的对流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暖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驱动件30可驱动加热元件20在风道13内转动,从而对风道13内流场产生扰动,此时加热元件20相当于转动的叶片,从而可以增强风道13内气体与外界气体的对流作用,相对于现有技术,对流效果较好;
2、每个驱动件30驱动每个电热膜片21运动,从而可以使电暖器在静坐模式与站立模式之间切换,使电暖器100可以达到智能取暖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具有风道(13),所述外壳(10)上开设有连通于外界与所述风道(13)之间的风口;
加热元件(20),装配于所述风道(13)内,所述加热元件(20)用于通过所述风口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
驱动件(30),用于驱动所述加热元件(20)在所述风道(13)内转动,以对所述风道(13)内流场产生扰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进风口(112)及第一风口,所述进风口(112)用于所述风道(13)内的进风,所述第一风口用于所述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包括相互独立设置的热对流口(11)及热辐射口(12),所述热对流口(11)用于所述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对流传热,所述热辐射口(12)用于所述加热元件(20)与外界之间辐射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上,所述进风口(112)相对于所述热对流口(11)靠近地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112)开设于所述外壳(10)的底面上,所述热辐射口(12)开设于所述外壳(10)的侧面上并与所述加热元件(20)至少部分相对,所述热对流口(11)开设于所述外壳(10)的顶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加热元件(20)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热辐射口(12)所在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驱动件(30)可驱动所述加热元件(20)在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20)包括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加热模块,且在所述初始状态时,沿竖直方向上全部所述加热模块所在的平面均与所述热辐射口(12)所在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驱动件(30)的数量与所述加热模块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驱动件(30)用于驱动每个所述加热模块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绕一转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初始状态到预设状态的过程中,在所述竖直方向上,从所述电暖器面向人所在的一侧看向所述加热模块时,位于上方的一部分所述加热模块与位于下方的另一部分所述加热模块分别向朝向远离对方的方向转动,以增大所述加热元件(20)在竖直方向上的辐射角度(a)。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20)的转动角度为0-90°。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相对的两侧面均开设有所述热辐射口(12)。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包括本体及辐射格栅(110),所述进风口(112)及所述热对流口(11)均开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辐射格栅(110)装配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热辐射口(12)形成于所述辐射格栅(11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20)为电热膜加热元件。
CN201910513709.4A 2019-06-14 2019-06-14 电暖器 Pending CN1101457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3709.4A CN110145793A (zh) 2019-06-14 2019-06-14 电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13709.4A CN110145793A (zh) 2019-06-14 2019-06-14 电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5793A true CN110145793A (zh) 2019-08-20

Family

ID=67591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13709.4A Pending CN110145793A (zh) 2019-06-14 2019-06-14 电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4579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1796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Bioheatplus Gmbh Infrarotheizgerät,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infrarotheizung und raumheiz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1796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Bioheatplus Gmbh Infrarotheizgerät,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infrarotheizung und raumheizu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45793A (zh) 电暖器
CN2794257Y (zh) 空调太阳伞
KR100910266B1 (ko) 360°로 흡배기 되는 스탠드형 냉, 온풍기
US20220154975A1 (en) Electric Heater
CN208475528U (zh) 一种冷暖两用的风扇型设备
CN107752312A (zh) 一种头盔式智能吹风机
CN201680495U (zh) 壁挂式太阳能集热-储热系统
CN207006343U (zh) 一种室内踢脚式陶瓷加热取暖装置
CN206682015U (zh) 对流式冷暖灯饰吊扇
CN210267468U (zh) 电暖器
CN2185861Y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冷暖风扇
CN210035672U (zh) 电暖器
CN203009324U (zh) 带发热装置的电风扇
CN105902159A (zh) 电水壶
CN208059024U (zh) 一种可60度改变风向取暖器
CN106855366A (zh) 取暖器
CN208269250U (zh) 一种双核取暖器
CN205878323U (zh) 一种新型高热效率电暧器
CN206786828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0672438U (zh) 一种石墨烯远红外热辐射烘干机
CN110173740A (zh) 一种电暖器
CN201772541U (zh) 安全节能箱式控温取暖器
CN107788669A (zh) 一种头盔式恒温吹风机
CN106524280B (zh) 一种电暖麻将机的加热方法
CN209295274U (zh) 一种可调整风向的电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09

Address after: 519070 9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789 Jinji Road, Qianshan, Zhuhai,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Ltd. OF ZHUHAI

Address before: 519000 Qianshan Jinji West Road,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