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8919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38919A CN110138919A CN201810137037.7A CN201810137037A CN110138919A CN 110138919 A CN110138919 A CN 110138919A CN 201810137037 A CN201810137037 A CN 201810137037A CN 110138919 A CN110138919 A CN 1101389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er peripheral
- lateral circle
- peripheral surface
- rotating block
- mobile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7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projector or beamer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表面和连接在第一、第二表面间的侧周面,侧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第二侧周面和连接第一、第二侧周面的第三侧周面,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成底面和断面,底面贯穿第一、第二及第三侧周面,断面连接底面和第二表面。显示屏,设置于第一表面;转动块,转动设置在底面处并能绕垂直底面的方向旋转具有第一、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转动块填平底面和第二表面间的层差,在第二位置底面至少部分露出;及功能器件,设置在转动块上,在第一位置时功能器件被隐藏,在第二位置时,功能器件露出底面。将功能器件转动设置在本体上,使其不占用设置显示屏的空间,提高屏占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均配备功能器件。某些功能器件需要占用移动终端的面板的部分空间,导致移动终端的面板上用于显示的面积相对下降,不利于目前所追求的高屏占比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在第一、第二表面之间的侧周面,所述侧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连接在第一、第二侧周面之间的第三侧周面,所述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底面和断面,所述底面贯穿第一、第二及第三侧周面,所述断面连接所述底面、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第二表面;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转动块,转动设置在所述底面处并能够绕垂直于底面的方向旋转而相对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块填平由所述断面形成的底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层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底面因所述转动块的转动而至少部分露出;及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块上,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隐藏在所述底面和所述转动块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露出所述底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周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连接所述第一侧周面和第二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上设置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周面的末端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块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位于内、外表面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和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外周面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面之间,且所述第四外周面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第四外周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一圆弧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第一侧周面齐平,所述第二外周面与第二侧周面齐平,所述第三外周面与第三侧周面齐平,所述外表面与第二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三外周面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侧周面所在的平面,且所述第一外周面与第一侧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第三外周面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三侧周面所在的平面,且第三外周面与第三侧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内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外周面和第三外周面交汇的角落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外周面与外表面的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外周面或与第二外周面呈钝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为平面,与所述显示屏相对设置,所述断面包括第二平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二平面凹陷的第二圆弧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贴合,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贴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存在间隔,且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延长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部分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轨、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面的轴心处设置转动轴,所述底面上于第一圆弧面的轴心的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转动轴穿设的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齿轮,所述转动轴穿设所述轴孔的一端上设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使所述驱动件带动转动件相对本体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齿轮,所述第一圆弧面上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配合以使所述驱动件的运转带动所述转动块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块内表面上的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块内表面上的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摄像头、泛光感应元件、距离传感器和点阵投影器,并与所述功能器件呈线性排列,且在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功能器件的连线平行于第三外周面。
上述移动终端通过将设有功能器件的转动块转动设置在移动终端的本体上,可使功能器件不占据移动终端用于设置显示屏的空间,因而能够将显示屏尽量做大,实现移动终端的高屏占比。
上述移动终端的转动块可以手动驱动,也可以通过电动驱动。手动驱动转动块时,可以用食指或中指对转动块的侧周面施加推力,或者使用手指对转动块的外表面施力,通过手指与外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转动块转动,且不管哪种手动驱动方式,均可单手实现,不需要占用双手,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移动终端的主视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后视图,其中移动终端上的转动块位于第一位置;
图3为图2所示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其中移动终端上的转动块位于第二位置;
图4为图3所示移动终端的前视图,其中移动终端上的转动块位于第二位置;
图5为图2所示移动终端去除转动块后的左视图,其中部分内部结构以虚线示出;
图6为图2所示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转动块与驱动块配合的右视图;
图7为图2所示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转动块与驱动块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移动终端的转动块的仰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后视图,部分内部结构以虚线示出,移动终端的转动块位于第一位置;
图10为沿图9中VI-VI线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移动终端的后视图,其中移动终端的转动块位于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以智能手机为例对移动终端作具体描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体100、显示屏120、转动块140和功能器件,本实施例中功能器件为受话器160(示出在图4中),其它实施例中功能器件可以为受话器以外的元件,例如距离传感器等。所述显示屏120与本体100固定连接,所述受话器160设置在转动块140上,所述转动块140可相对于本体100转动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图1和图2示出的转动块140在第一位置,图3和图4示出的转动块140在第二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当转动块140在所述第一位置时,受话器160隐藏在转动块140和本体100之间,用户观看显示屏120显示的信息时,看不到受话器160,用户无需使用受话器160时,可将受话器160置于此第一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当转动块14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因转动块140的带动,受话器160露出,所述露出即为不被移动终端的其它部位遮挡,且受话器160的朝向与显示屏120的朝向相同,用户面向显示屏120时,受话器160可被用户观察到,接打电话时,用户耳朵靠近显示屏120,可贴近受话器160,从而实现受话器160的传话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5、第二表面106和设置在第一、第二表面105、106之间的侧周面,所述侧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周面101、第二侧周面102,和相对设置的第三侧周面103、第四侧周面104。所述两平面相对设置即两平面大致平行。所述第三侧周面103连接第一侧周面101和第二侧周面102的一端,且与第一侧周面101、第二侧周面102之间呈直角或圆弧过渡;所述第四侧周面104连接第一侧周面101和第二侧周面102的另一端,且与第一侧周面101、第二侧周面102之间呈直角或圆弧过渡。第一侧周面101、第二侧周面102、第三侧周面103和第四侧周面104的末端齐平,用于与所述显示屏120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120位于第一表面105的一侧,且与第二表面106相对设置,所述显示屏120的显示面构成第一表面105或者构成第一表面105的一部分。显示屏120可通过塑胶条与本体100连接,也可以通过胶水等其他方式与本体100形成固定连接。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显示屏120与本体100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所述第四侧周面104上设置连接端口,连接端口可以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外部设备可以是例如电源设备、耳机等。所述第一侧周面101和/或第二侧周面102上设置功能按键127。功能按键127可以是音量调节键、电源键等。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表面106向第一表面105凹陷形成底面108和断面109。所述底面108与显示屏120相对设置,且与显示屏12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所述底面108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与第一、第二、第三侧周面101、102、103均相交,三条交线则为底面108的三条边,底面108与断面109的交线则为底面108的第四条边。所述断面109连接底面108、第一侧周面102、第二侧周面103和第二表面106,断面109垂直于底面108或与底面108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断面109位于第三侧周面103和第四侧周面104之间,与第三侧周面103之间的距离和与第四侧周面104之间的距离相同,或者断面109位于靠近第三侧周面103处。所述断面109包括第二平面1091和第二圆弧面1092。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圆弧面1092相对于第二平面1091凹陷,即第二圆弧面1092由第二平面1091向第四侧周面104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平面1091与第二侧周面102之间垂直或呈锐角,第二圆弧面1092与第一侧周面101相交。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转动块140包括内表面145、外表面146和位于内、外表面145、146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周面141和第二外周面142,以及第三外周面143和第四外周面144,所述第三外周面143连接第一、第二外周面141、142的一端,所述第四外周面144连接第一、第二外周面141、142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外周面143与第一、第二外周面141、142之间可以呈直角或为圆弧过渡。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外周面141、142、143均为平面,所述第四外周面144为曲面,包括第一平面1441和第一圆弧面1442。第一平面1441与第二外周面142垂直或呈钝角,第一圆弧面1442与第一外周面141相交,且第一圆弧面1442与第二圆弧面1092半径和弧度均相同。所述受话器160位于内表面145上,且位于第二外周面142和第三外周面143交汇的角落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转动块140相对于本体100转动设置,转动块1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转动块140与显示屏12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以使受话器160被底面108隐藏或从底面108处露出,所述受话器160的朝向与显示屏120的朝向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摄像头、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点阵投影器中的至少一种元器件162,元器件162也设置在所述转动块140的内表面145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表面145上的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的元器件162包括红外摄像头、泛光感应元件、距离传感器和点阵投影器。所述元器件162也设置在所述内表面145上。元器件162为多个时,可与受话器160呈线性排列,所述线性排列是指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元器件162与受话器160呈线性排列,且元器件162与受话器160之间的连线与第三外周面103平行。元器件162也随着转动块1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而被底面108隐藏,或者从底面108处露出,且露出时朝向与显示屏120的朝向相同。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面1442的轴心处设有垂直于内、外表面145、146的转动轴147,所述底面108在转动轴147对应的位置设有供转动轴147穿设的轴孔149,所述转动轴147一端穿设轴孔149位于本体100内,另一端与外表面146齐平或位于转动块140内。转动块140可绕转动轴147相对于本体100转动而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转动块140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1和图2所示,转动块140填平底面108与第二表面106之间的层差,内表面145贴合底面108、外表面146与第二表面齐平,且转动块140在底面108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与底面108重合,第一外周面141与第一侧周面101齐平,第二外周面142与第二侧周面102齐平,第三外周面143与第三侧周面平齐,第四外周面144与断面109贴合,受话器160被隐藏于内表面145和底面108之间。转动块140位于第二位置时,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圆弧面1442与第二圆弧面1092错位,第一平面1441与第二平面1091之间存在间隔且第一、第二平面1441、1091延长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外周面141和第三外周面143的交汇处突出于第一侧周面101所在的平面,第二外周面142与第三外周面143的交汇处突出于第三侧周面103所在的平面,受话器160被露出,位于第三外周面143之上。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体100内设有驱动件180,所述驱动件180可以为电机,所述转动块140通过驱动件180的输出轴的齿轮传动而相对于本体100旋转。所述驱动件180位于本体100内,驱动件180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181,所述转动轴147穿设轴孔149而位于本体100内的一端上设有第二齿轮1471,与驱动件180的第一齿轮181相互啮合,借助第二齿轮1471与第一齿轮181的啮合传动,来实现转动块140的自动驱动。所述转动轴147的位于本体100内的一端内部设有空腔,且所述第二齿轮1471的轴心处设有通孔,移动终端内的导线组件通过第二齿轮1471的通孔以及转动轴147的端部空腔连接到受话器160以及元器件162上,实现转动块140上功能组件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所述导线组件可以为挠性电路板(FPC)。当需要转动块140在不同位置例如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移动终端通过控制驱动件180带动转动块140转动相应角度,以达到预定位置,移动终端通过导线组件控制受话器160等组件工作。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内不设置驱动件180,转动轴147的端部也不设置第二齿轮1471,需转动转动块140时,通过手动驱动使得转动块140绕转动轴147转动到相应角度。一般情况下,用户习惯右手拿手机,第二表面106朝向手掌心,大拇指固定第一侧周面101,其余四指固定第二侧周面102。手动驱动转动块140时,可以用食指或中指对转动块140的第二外周面142施加推力,或者使用食指或中指对转动块140的外表面146施力,通过手指与外表面146之间的摩擦力使转动块140转动。无论哪种手动驱动方式,均可单手实现,不需要占用双手,操作简单方便。
如图7、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块140通过驱动件180的驱动而相对于本体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所述驱动件180位于本体100内,驱动件180的输出轴垂直于内、外表面145、146,驱动件180的输出轴上设有第一齿轮181,所述第一圆弧面1442上设有与第一齿轮181啮合的齿条1443(示出在图8中),所述第二圆弧面1092上设有通孔,使得第一齿轮181和齿条1443在通孔处啮合。借助齿条1443与第一齿轮181的啮合传动,来实现转动块140绕转动轴147转动的自动驱动。如图8所示,为转动块140的仰视图,第四外周面144上设有齿条1443,所述齿条1443位于第一圆弧面1442的靠近内平面145的一侧,且与第一圆弧面1442和外表面146的交线之间存在间隔,使得齿条1443不会露出在外表面146上。所述齿条1443位于第一圆弧面1442范围内,且齿条1443的两端不会与第一圆弧面1442的两端接触。所述齿条1443的长度满足在第一位置时,齿条1443与第一齿轮181啮合,且啮合处与齿条1443的靠近第一平面1441的端部存在一定距离,在第二位置时,齿条1443与第一齿轮181啮合,且啮合处与齿条1443的远离第一平面1442的端部存在一定距离,以防止齿条1443的端部与第一齿轮181啮合时,因转动而使齿条1443和第一齿轮181脱离啮合,而引起第一齿轮181只是空转而无法驱动转动块140转动。所述第二圆弧面1092在齿条1443的对应位置处设有可容纳齿条1443的凹槽,且凹槽的长度满足在第一、第二位置处,齿条1443均位于凹槽内。所述凹槽在第一齿轮181处设有通孔,所述齿条1443与第一齿轮181在通孔处啮合。所述转动轴147的位于本体100内的一端内部设有空腔,移动终端内的导线组件转动轴147的端部空腔连接到受话器160以及元器件162上,实现转动块140上功能组件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转动块140内不设置转动轴147,转动块140与本体100之间设置滑动装置。例如,可在第一圆弧面1442和第二圆弧面1092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轨和滑槽。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弧面1442上设置滑轨1444,所述第二圆弧面1092上设置相应的滑槽1094。所述转动块140可沿着滑槽109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相互切换。图9所示为第一位置示意图,图11所示为第二位置示意图。所述滑轨1444和滑槽1094之间的配合满足,在第一位置时,滑轨1444靠近第一平面1441的一端位于滑槽1094内,在第二位置时,滑轨1444远离第一平面1441的一端位于滑槽1094内,以避免转动块140转动过程中,滑轨1444和滑槽1094之间发生脱轨现象。该实施例的转动块140可手动转动,手动转动时,仅需食指或中指对转动块140的第二侧周面142施加推力,或者使用手指对外表面146施力,通过手指与外表面146之间的摩擦力使转动块140转动,且不管哪种手动驱动方式,均可单手实现,不需要占用双手,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在第一、第二表面之间的侧周面,所述侧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连接在第一、第二侧周面之间的第三侧周面,所述第二表面向第一表面的方向凹陷形成底面和断面,所述底面贯穿第一、第二及第三侧周面,所述断面连接所述底面、第一侧周面、第二侧周面和第二表面;
显示屏,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转动块,转动设置在所述底面处并能够绕垂直于底面的方向旋转而相对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转动块填平由所述断面形成的底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的层差,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底面因所述转动块的转动而至少部分露出;及
功能器件,设置在所述转动块上,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隐藏在所述底面和所述转动块之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功能器件露出所述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周面还包括与所述第三侧周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连接所述第一侧周面和第二侧周面,所述第四侧周面上设置连接端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周面的末端与所述显示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块包括内表面、外表面和位于内、外表面之间的外周面,外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周面、第二外周面、第三外周面和第四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外周面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面之间,且所述第四外周面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周面之间,所述第四外周面包括第一平面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一圆弧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第一侧周面齐平,所述第二外周面与第二侧周面齐平,所述第三外周面与第三侧周面齐平,所述外表面与第二表面齐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第三外周面至少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侧周面所在的平面,且所述第一外周面与第一侧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第三外周面至少部分突出于第三侧周面所在的平面,且第三外周面与第三侧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位于所述内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外周面和第三外周面交汇的角落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外周面与外表面的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二外周面或与第二外周面呈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为平面,与所述显示屏相对设置,所述断面包括第二平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二平面凹陷的第二圆弧面,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贴合,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贴合,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存在间隔,且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延长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部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和第二圆弧面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滑轨、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弧面的轴心处设置转动轴,所述底面上于第一圆弧面的轴心的对应位置设有供所述转动轴穿设的轴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齿轮,所述转动轴穿设所述轴孔的一端上设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使所述驱动件带动转动件相对本体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设置第一齿轮,所述第一圆弧面上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配合以使所述驱动件的运转带动所述转动块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包括受话器,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块内表面上的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扬声器、麦克风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转动块内表面上的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包括红外摄像头、泛光感应元件、距离传感器和点阵投影器,并与所述功能器件呈线性排列,且在第二位置时,与所述功能器件的连线平行于第三外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37037.7A CN110138919A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137037.7A CN110138919A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38919A true CN110138919A (zh) | 2019-08-16 |
Family
ID=67568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37037.7A Pending CN110138919A (zh) | 2018-02-09 | 2018-02-09 | 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138919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11108A2 (en) * | 1993-02-12 | 1994-08-17 | Sony Corporation | Portable telephone |
CN2779749Y (zh) * | 2004-07-12 | 2006-05-10 | 薛勇 | Usb手机 |
CN1929501A (zh) * | 2005-09-06 | 2007-03-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终端 |
CN106713549A (zh) * | 2017-01-09 | 2017-05-2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6817450A (zh) * | 2017-01-24 | 2017-06-0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
2018
- 2018-02-09 CN CN201810137037.7A patent/CN11013891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11108A2 (en) * | 1993-02-12 | 1994-08-17 | Sony Corporation | Portable telephone |
CN2779749Y (zh) * | 2004-07-12 | 2006-05-10 | 薛勇 | Usb手机 |
CN1929501A (zh) * | 2005-09-06 | 2007-03-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便携式终端 |
CN106713549A (zh) * | 2017-01-09 | 2017-05-24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6817450A (zh) * | 2017-01-24 | 2017-06-0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25431B1 (en) | Mobile phone with camera | |
CN208158640U (zh) | 移动终端 | |
US11297173B2 (en) |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riving mechanism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 |
US7599720B2 (en) | Portable device | |
KR100630024B1 (ko) | 회전성 디스플레이 장치를 구비한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및그의 힌지 장치 | |
KR100480282B1 (ko) | 이축 회전성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 |
KR20050120852A (ko) | 3축 회전 폴더 타입 휴대 장치 | |
WO2020119215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8079142U (zh) | 移动终端 | |
US11044391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liding mechanism | |
EP1871079B1 (en) | Portable terminal with hinge stopper | |
KR20050073255A (ko) | 자동 개폐 슬라이드형 이동통신단말기 | |
KR20050054755A (ko) |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 |
US20100248798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 |
CN110138919A (zh) | 移动终端 | |
CN1892398B (zh) |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照相机镜头组件 | |
CN208079140U (zh) | 移动终端 | |
CN208015777U (zh) | 移动终端 | |
CN208015782U (zh) | 移动终端 | |
CN110138900A (zh) | 移动终端 | |
CN208079143U (zh) | 移动终端 | |
US20100248795A1 (e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 |
CN110138921A (zh) | 移动终端 | |
CN208015779U (zh) | 移动终端 | |
CN110138903A (zh) | 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