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1913B -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1913B
CN110121913B CN201780081269.9A CN201780081269A CN110121913B CN 110121913 B CN110121913 B CN 110121913B CN 201780081269 A CN201780081269 A CN 201780081269A CN 110121913 B CN110121913 B CN 1101219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spondence
physical channel
end device
reference sig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12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1913A (zh
Inventor
张治�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21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1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1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 H04B7/06966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using beam correspondence; using channel reciprocity, e.g. downlink beam training based on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即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快速选择接收的波束,减少了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或次数,从而减少波束测量所耗费的时间,加速接收端设备的波束测量和选择的过程,简化数据接收的复杂度,降低数据接收的时延。

Description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系统又称为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波束成形是5G系统引入的关键技术之一。
波束成形是指通过为对多个发射天线赋予特定的权重,使得多天线发射的信号相互叠加,形成特定的空间指向性。在5G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束,同时向多个接收端设备发送波束信号,从而实现对相同的时频资源在不同空间中的重复使用(即空分复用),极大的提高了系统容量。
相应的,在5G系统中,一个接收端设备可能同时检测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波束,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需要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多个波束选择出信号质量好的波束进行接收,而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波束分别进行测量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测量时间,导致数据接收的复杂度和时延都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接收端设备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波束分别进行测量的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测量时间,导致数据接收的复杂度和时延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e 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一波束接收第二物理信道中传输的信令或数据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第一物理信道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或者,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上行控制信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或者,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上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上行控制信道。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包含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是同一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准同址参数,获取所述准同址参数所指示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发送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block,SS block);所述第二信号包括寻呼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信号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时,所述对应关系包括:
SS block与CSI-RS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SS block与CSI-R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信号包括解调参考信号DMRS时,所述对应关系包括:
SS block与DMRS端口或端口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获取通过对所述各个波束中的第一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所述各个波束各自的信号质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查询所述各个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第一信号所对应的第二信号;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第一信号所对应的第二信号的波束。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以便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是同一波束。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指示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的准同址参数;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包含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的专用信令。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 block;所述第二信号包括寻呼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信号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时,所述对应关系包括:
SS block与CSI-RS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SS block与CSI-R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信号包括解调参考信号DMRS时,所述对应关系包括:
SS block与DMRS端口或端口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装置,所述波束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单元,该至少一个单元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装置,所述波束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单元,该至少一个单元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装置,所述波束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单元,该至少一个单元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装置,所述波束选择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单元,该至少一个单元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或者,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所述接收器用于实现波束对应信息的接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存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指示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或者,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所述发射器用于实现波束对应信息的发送。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或者,所述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或者,所述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或者,所述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系统,该波束选择系统可以包括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其中,该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包含上述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设备,发送端设备可以是包含上述第六方面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设备;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包含上述第七方面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设备,发送端设备可以是包含上述第八方面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选择系统,该波束选择系统可以包括上述第十方面所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和上述第十一方面所提供的发送端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发送端设备将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发送给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该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快速选择接收的波束,减少了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或次数,从而减少波束测量所耗费的时间,加速接收端设备的波束测量和选择的过程,简化数据接收的复杂度,降低数据接收的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9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2是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13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4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16是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提及的“模块”通常是指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程序或指令;在本文中提及的“单元”通常是指按照逻辑划分的功能性结构,该“单元”可以由纯硬件实现,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
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是5G系统,又称NR系统。该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设备120和终端140。
接入网设备120可以是基站。例如,基站可以是5G系统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接入网设备120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公开实施例对接入网设备120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接入网设备120和终端140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NewRadio,NR);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终端14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140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例如,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Terminal)、用户装置(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接入网设备120和/或多个终端140,图1中以示出一个接入网设备120和一个终端140来举例说明,但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5G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波束向特定方向上的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其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是上述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120,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140,此时,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波束可以称为下行波束;或者,发送端设备也可以是上述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140,而接收端设备可以是接入网设备120,此时,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波束可以称为上行波束。
发送端设备发送的不同波束的宽度可以不同。比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波束可以分为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两种。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波束覆盖至少一个第二波束。
在本公开所示的方案中,第一波束覆盖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指的是第一波束在空间上覆盖至少一个第二波束,或者说,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覆盖范围处于第一波束的覆盖范围内。其中,在某些场景下,第一波束可以被称为宽波束,第二波束可以被称为窄波束,或者,第一波束可以被称为大波束,第二波束可以被称为小波束,本公开实施例对于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的具体命名不做限定。
其中,不同类型的波束可以传输不同的物理信道。比如,第二波束可以用于传输数据信道,这样用于传输数据信道的波束数量更多,可以更好的实现空分复用,提高系统容量;而第一波束可以用于传输公共信道或控制信道,以增加公共信道或控制信道的覆盖性。当然,本公开实施例并不限定不同类型波束所传输的物理信道,比如,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波束也可以用于传输数据信道,第二波束也可以用于传输公共信道或控制信道。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波束也可以不对应特定的物理信道。
具体的,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发送端设备发送6个波束,分别为波束1至波束6,波束1至波束4为第二波束,即窄波束;波束5和波束6为第一波束,即宽波束。并且,波束5覆盖波束1和波束2,波束6覆盖波束3和波束4。其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波束1至波束4发送数据信道的数据,并通过波束5和波束6发送控制信道的数据。
其中,图2所示的示意图是以发送端设备发送6个波束,且一个第一波束覆盖两个第二波束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发送设备发送的波束的数量并不限定为6个,且一个第一波束覆盖的第二波束的数量也不限于2个,即发送设备发送的波束的数量可以更多或更少,而一个第一波束覆盖的第二波束的数量也可以更多或更少。比如,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波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设备发送12个波束,分别为波束1至波束12,波束1至波束9为第二波束,即窄波束;波束10至波束12为第一波束,即宽波束。并且,波束10覆盖波束1至波束3,波束11覆盖波束4至波束6,波束12覆盖波束7至波束9。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发送端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波束,并且,第一波束覆盖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在生成波束对应信息时,根据自身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覆盖关系生成波束对应信息,即生成第一波束以及第一波束覆盖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如,以图2为例,在图2中,波束5覆盖波束1和波束2,波束6覆盖波束3和波束4,发送端设备可以将波束5与波束1和波束2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成为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并将波束6与波束3和波束4之间对应关系生成为另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或者,以图3为例,在图3中,波束10覆盖波束1至波束3,波束11覆盖波束4至波束6,波束12覆盖波束7至波束9,则发送端设备可以将波束10与波束1至波束3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成为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波束11与波束4至波束6之间对应关系生成为另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并将波束12与波束7至波束9之间的对应关系生成为另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的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显性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隐性的对应关系。
其中,显性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数ID(beam ID)之间的对应关系。
或者,上述隐性的对应关系是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上述物理资源可以是时域资源、频域资源以及码域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上述隐性的对应关系是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上述隐性的对应关系是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上述隐性的对应关系是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的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同时包含上述显性的对应关系和隐性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对于一组对应关系,同时以显性对应关系和隐性对应关系两种形式进行指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分别用于传输不同的物理信道时,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还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
具体的,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的标识,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的标识。
或者,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的信道类型,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的信道类型。
比如,以第二波束用于传输数据信道,第一波束用于传输控制信道为例,当上述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为下行波束,比如,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时,第一物理信道是下行数据信道,第二物理信道是下行控制信道;相应的,当上述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为上行波束,比如,发送端设备是终端,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时,第一物理信道是上行数据信道,第二物理信道是上行控制信道,发送端设备通过波束对应信息向接收端设备指示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信道以及第二波束对应的物理信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为上行波束时,在上述隐性对应关系中使用的参考信号包括: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SRS。
或者,当上述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为下行波束时,在上述隐性对应关系中使用的参考信号包括: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beam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CSI-RS。
在实际应用中,在隐性对应关系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并不限定于上述DMRS、SRS、beam specific RS以及CSI-RS这四种,发送端设备也可以按照实际的使用场景选择其它的参考信号来指示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这些参考信号也可以采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导频功能,但名称不同的其它参考信号代替。
步骤402,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比如,当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时,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当发送端设备是终端时,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其中,上述专用信令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等信令,上述广播信令可以是系统信息广播等信令。
步骤403,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相应的,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的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比如,当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时,接收端设备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当发送端设备是终端时,接收端设备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404,接收端设备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接收某个波束可以是指接收通过该波束传输的物理信道中的数据或信令,相应的,下文涉及的接收某个信道可以是指接收该信道中的数据或信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的场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第一物理信道时,可以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该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比如,以第一波束用于传输控制信道,第二波束用于传输数据信道为例,当接收端设备正在通过一个第二波束接收数据信道时,若接收端设备需要接收控制信道,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快速选择与该第二波束相对应的第一波束,不需要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第一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
第二,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一波束接收第二物理信道时,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该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并将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第一物理信道的波束。
比如,以第一波束用于传输控制信道,第二波束用于传输数据信道为例,当接收端设备正在通过第一波束接收控制信道时,若接收端设备需要接收数据信道,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确定与第一波束相对应的部分第二波束,并从确定的部分第二波束中选择出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进行数据信道的接收,不需要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所有第二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第三,当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为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时,接收端设备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的信号质量,继而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并将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接收的波束。
通过上述方法,当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所在的方向上发送多个第二波束时,接收端设备不需要对该多个第二波束中的每一个第二波束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只需要先对覆盖该多个第二波束的第一波束进行测量,找出其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而该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所覆盖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即可以被认为是信号质量最好的一组第二波束,接收端设备再对该信号质量最好的一组第二波束进行测量并选择出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本方案相比于对每一个第二波束分别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来说,能够减少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波束选择方法,发送端设备将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发送给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该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快速选择接收的波束,减少了数据接收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或次数,从而减少波束测量所耗费的时间,加速接收端设备的波束测量和选择的过程,简化数据接收的复杂度,降低数据接收的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中由接收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接收端设备侧的波束选择方法,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发送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发送端设备侧的波束选择方法。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且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发送下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发送下行控制信道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接入网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还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下行数据信道,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下行控制信道。
或者,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也可以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的标识或信道类型,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的标识或信道类型。
步骤502,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503,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相应的,终端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504,终端通过第二波束接收下行数据信道时,将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下行控制信道的波束。
比如,以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波束如图2所示为例,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波束1至波束4)传输下行数据信道,并通过第一波束(波束5和波束6)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当终端正在通过波束1接收下行数据信道时,此时,若终端需要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不需要对波束5和波束6分别进行测量,直接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快速选择与波束1相对应的第一波束,即波束5,并通过波束5接收下行控制信道。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传输下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并向终端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终端在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接入网设备传输的下行数据信道时,若需要接收下行控制信道,则可以根据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直接通过该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不需要对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各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接收下行控制信道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
在基于图5的可选实施例中,终端也可以通过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用于接收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波束,此时,上述步骤504可以替换实现为步骤504a和步骤504b,如图6所示:
步骤504a,终端通过第一波束接收下行控制信道时,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该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比如,以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波束如图2所示为例,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波束1至波束4)传输下行数据信道,并通过第一波束(波束5和波束6)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当终端正在通过波束5接收下行控制信道时,此时,若终端需要接收下行数据信道,则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选择对与波束5相对应的第二波束(波束1和波束2)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不需要对波束3和波束4分别进行测量。
步骤504b,终端将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下行数据信道的波束。
比如,终端对波束1和波束2分别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后,选择通过波束1和波束2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接收下行数据信道。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传输下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并向终端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终端在通过第一波束接收接入网设备传输的下行控制信道时,若需要接收下行数据信道,则可以根据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仅对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波束进行测量,不需要对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有第二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接收下行数据信道中的数据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请参考图7,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接入网设备生成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波束可以不对应特定的下行物理信道。比如,不同的下行物理信道都可以通过第一波束或者第二波束进行传输。
或者,与图5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也可以分别用于传输不同的下行物理信道。
步骤702,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生成的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703,终端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两组波束信息。
相应的,终端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704,终端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的信号质量。
比如,以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波束如图3所示为例,接入网设备发送波束1至波束9这9个第二波束,终端需要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信令或数据时,需要从波束1至波束9中选择出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案,终端接收到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波束对应信息后,在选择接收的第二波束时,可以先测量与9个第二波束相对应的3个第一波束的信号质量,即对图3中的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
步骤705,终端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终端对图3中的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后,确定其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比如,假设确定出的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为波束11,则进一步的,终端对波束11对应3个第二波束(即波束4至波束6)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
步骤706,终端将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接收的波束。
具体的,终端可以将上述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来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数据或信令的波束。
比如,终端对与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相对应的第二波束(即图3中的波束4至波束6)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后,可以选择接收波束4至波束6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并通过选择出的波束接收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数据或信令。
具体例如,以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第一波束的参考信号与对应的各个第二波束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例,终端可以根据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参考信号,测量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信号质量,在确定出这三者中的波束11的信号质量最好之后,查询获得波束11的参考信号与波束4至波束6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根据波束4至波束6的参考信号,测量波束4至波束6的信号质量,从中选择出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过程中,终端从图3所示的9个第二波束中选择出一个第二波束时,只需要先对3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再对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3个第二波束进行测量,前后经过6次测量即可以确定出接收的第二波束,不需要对9个第二波束分别进行一次测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接入网设备向终端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终端从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各个第二波束中选择一个第二波束进行接收时,只需要先对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各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再对其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所对应的第二波束进行测量,即可以确定出接收的第二波束,不需要对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有第二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数据或信令的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上述图5至图7所示的方案均以发送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为例进行说明。本公开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同样适用于接入网设备对终端发送的波束进行选择的情形。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设备为终端,接收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且终端通过第二波束发送上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801,终端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还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上行数据信道,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
或者,上述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中也可以包含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的标识或信道类型,以及,第一波束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的标识或信道类型。
步骤802,终端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至少一组波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专用信令,比如RRC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803,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信息。
相应的,接入网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接收终端发送的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804,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上行数据信道时,将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上行控制信道的波束。
比如,以终端发送的波束如图2所示为例,终端通过第二波束(波束1至波束4)传输上行数据信道,并通过第一波束(波束5和波束6)传输上行控制信道,当接入网设备正在通过波束1(即上述第一第二波束)接收上行数据信道时,此时,若接入网设备需要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则不需要对波束5和波束6分别进行测量,直接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快速选择与波束1相对应的第一波束(波束5),并通过波束5接收上行控制信道。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终端通过第二波束传输上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传输上行控制信道,并向接入网设备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接入网设备在通过第二波束接收终端传输的上行数据信道时,若需要接收上行控制信道,则可以根据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直接通过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接收上行控制信道,不需要对终端发送的各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接收上行控制信道中的数据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步骤。
在基于图8的可选实施例中,终端也可以通过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选择用于接收下行数据信道的第二波束,此时,上述步骤804可以替换实现为步骤804a和步骤804b,如图9所示:
步骤804a,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波束接收上行控制信道时,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比如,以终端发送的波束如图2所示为例,终端通过第二波束(波束1至波束4)传输上行数据信道,并通过第一波束(波束5和波束6)传输上行控制信道,当接入网设备正在通过波束5接收上行控制信道时,此时,若需要接收上行数据信道,则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选择对与波束5相对应的第二波束(波束1和波束2)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不需要对波束3和波束4分别进行测量。
步骤804b,接入网设备将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上行数据信道的波束。
比如,以图2所示为例,接入网设备对波束1和波束2分别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后,选择通过波束1和波束2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接收上行数据信道。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终端通过第二波束传输下行数据信道,通过第一波束传输下行控制信道,并向接入网设备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接入网设备在通过第一波束接收终端传输的上行控制信道时,若需要接收上行数据信道,则可以根据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仅对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波束进行测量,不需要对终端发送的所有第二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接收上行数据信道的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设备为终端,接收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1001,终端生成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波束可以不对应特定的上行物理信道。比如,不同的上行物理信道都可以通过第一波束或者第二波束进行传输。
或者,与图8或图9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波束和第二波束也可以分别用于传输不同的上行物理信道。
步骤1002,终端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至少两组波束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专用信令发送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1003,接入网设备接收终端发送的至少两组波束信息。
相应的,接入网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1004,接入网设备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的信号质量。
比如,以终端发送的波束如图3所示为例,终端发送波束1至波束9这9个第二波束,接入网设备需要通过第二波束接收终端发送的信令或数据时,需要从波束1至波束9中选择出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案,接入网设备在选择第二波束时,可以先测量与9个第二波束相对应的3个第一波束的信号质量,即对图3中的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
步骤1005,接入网设备测量至少两组波束对应信息各自的第一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接入网设备对图3中的波束10、波束11和波束12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后,确定其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比如,假设确定出的第一波束为波束11,则进一步的,接入网设备对波束11对应的3个第二波束(即波束4至波束6)进行信号质量的测量。
步骤1006,接入网设备将该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接收的波束。
具体的,接入网设备可以将上述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来接收终端发送的数据或信令的波束。
比如,接入网设备对图3中的波束4至波束6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后,选择波束4至波束6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作为用于接收数据或信令的波束。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过程中,接入网设备从图3所示的9个第二波束中选择出一个第二波束时,只需要先对3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再对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对应的3个第二波束进行测量,前后经过6次测量即可以确定出接收的第二波束,不需要对9个第二波束分别进行一次测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终端向接入网设备通知其发送的第一波束与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接入网设备从终端发送的各个第二波束中选择一个第二波束进行接收时,只需要先对终端发送的各个第一波束进行测量,再对其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一波束所对应的第二波束进行测量,即可以确定出接收的第二波束,不需要对终端发送的所有第二波束分别进行测量,从而减少了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数据或信令的过程中,对波束的信号质量进行测量的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5至图10所示的各个实施例中由接入网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接入网设备侧的波束选择方法,上述图5至图10所示的各个实施例中由终端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终端侧的波束选择方法。
请参考图11,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1101,发送端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是同一波束。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通过波束成形技术进行多波束发送时,可以在不同的波束上发送属于同一类型的不同信号,并且,同一个波束上可以发送不同类型的多个信号。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其发送的各个波束上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生成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比如,以图2为例,其中波束1至波束4各自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其中,波束1中发送的第一信号为信号11,且波束1中发送的第二信号为21,波束2中发送的第一信号为信号12,且波束2中发送的第二信号为22,波束3中发送的第一信号为信号13,且波束3中发送的第二信号为23,波束4中发送的第一信号为信号14,且波束4中发送的第二信号为24。则上述波束1对应的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信号11所在波束和信号21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应的,波束2对应的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信号12所在波束和信号22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波束3对应的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信号13所在波束和信号23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波束4对应的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信号14所在波束和信号24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上述第一信号所在波束和第二信号所在波束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内容与第二信号的信号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第一信号的标识与第二信号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也可以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内容与第二信号的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也可以是第一信号的标识与第二信号的信号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
步骤1102,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准同址(Quasi Co-Located,QCL)参数发送波束对应信息,即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指示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的准同址参数。
或者,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也可以通过专用信令发送波束对应信息,即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包含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的专用信令,比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
步骤1103,接收端设备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相应的,当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准同址参数发送波束对应信息时,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准同址参数,获取准同址参数所指示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或者,
当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发送波束对应信息时,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1104,接收端设备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具体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可以获取通过对各个波束中的第一信号进行测量获得的,各个波束各自的信号质量;接收端设备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查询各个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第一信号所对应的第二信号;接收端设备将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第一信号所对应的第二信号的波束。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可以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的第一信号进行测量,以获得各个波束各自的信号质量,以便后续在接收第二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波束对应信息,直接查询确定信号最强的波束中携带的第二信号是哪一个信号,从而直接通过该信号最强的波束接收确定的第二信号,不需要再针对第二信号进行波束扫描。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在对第一信号进行测量之后,后续需要接收第二信号时,不需要再对第二信号进行测量,直接根据波束对应信息即可以选择出用于接收的波束,从而减少对波束中各种信号分别进行测量的步骤或次数,从而减少波束测量所耗费的时间,加速接收端设备的波束测量和选择的过程,简化系统复杂度,降低数据接收的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1所示实施例中由接收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接收端设备侧的波束选择方法,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由发送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成为发送端设备侧的波束选择方法。
5G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beam来覆盖整个小区,即每个beam覆盖一个较小的范围,通过时间上的扫描(sweeping)来实现多个beam覆盖整个小区的效果。不同beam上传输不同的同步信号块(SS block),终端可以通过不同的SS block来分辨出不同的beam。
终端在开机搜索小区的过程中就开始做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通过测量不同的SS block以获得最佳的下行beam(即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而终端在空闲态(idlemode)下,监听寻呼信道/信号(paging channel/signal)时也需要选择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当终端进入连接态后,终端在做移动性管理时,可能还需要测量CSI-RS,不同的CSI-RS配置与不同的波束对应;类似的,在其它时刻,终端可能还需要测量下行DMRS对应的波束。由于终端在做小区选择时已经测量过SS block,因此,通过上述图4所示的方案,系统可以指示SS block与其它信号/信道的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后续在选择波束对其它信号/信道进行测量时,能大大简化波束选择的过程。
请参考图12,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波束选择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设备为接入网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来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
步骤1201,接入网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SSblock(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号所在波束与第二信号所在波束是同一波束。
其中,该第一信号为同步信号块SS block;第二信号包括寻呼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以及解调参考信号DMRS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第二信号包括寻呼信号时,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包括:SSblock与寻呼信道/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第二信号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时,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包括:SSblock与CSI-RS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和/或,SS block与CSI-RS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第二信号包括解调参考信号DMRS时,上述对应关系包括:SS block与DMRS端口或端口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1202,接入网设备向终端发送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广播方式向终端发送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该SIB中携带的QCL参数指示上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或者,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专用信令,比如RRC signaling,向终端发送上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1203,终端接收该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相应的,当接入网设备通过QCL参数发送波束对应信息时,中高端接收接入网设备通过广播发送的SIB中的QCL参数,并获取QCL参数所指示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或者,
当接入网设备通过RRC signaling发送波束对应信息时,终端接收接入网设备通过RRC signaling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步骤1204,终端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可以获取预先通过对各个波束中的SSblock进行测量获得的,各个波束各自的信号质量,根据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查询各个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SS block所对应的第二信号,并将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信号质量最好的波束中的SS block所对应的第二信号的波束。
终端接收到接入网设备生成并发送的波束对应信息,比如QCL参数后,利用SSbock与其它信号/信道的对应关系加快波束选择的过程。具体比如,接入网设备在一个20ms周期内广播2个SS block,接入网设备也采用2个beam去广播寻呼(paging)消息。同时,接入网设备通过SIB指示这2个SS block和广播paging消息的两个beam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指示SS block1和paging message1的QCL参数表示SS block1和paging message1在同一个beam上发送,而指示SS block2和paging message2的QCL参数表示SS block2和pagingmessage2在另一个beam上发送。终端在做小区搜索的时候发现SS block1对应的波束方向上的信号质量最强,则终端就可以依据上述信号对应关系,在SS block1对应的波束方向上直接监听paging message1。不需要对paging message1和paging message 2先做波束扫描,再根据波束扫描的结果决定监听paging message1或paging message2,从而加快终端选择波束的过程。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所示的方法,接收端设备可以对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的第一信号进行测量,以获得各个波束各自的信号质量,以便后续在接收第二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对应关系,直接查询确定信号最强的波束中携带的第二信号是哪一个信号,从而直接通过该信号最强的波束接收确定的第二信号,不需要再针对第二信号进行波束扫描,从而减少对波束中各种信号分别进行测量的步骤或次数,从而减少波束测量所耗费的时间,加速接收端设备的波束测量和选择的过程,简化系统复杂度,降低数据接收的时延。
以下为本公开实施例的装置实施例,对于装置实施例中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细节。
请参考图13,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波束选择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以及两者的组合实现成为接收端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波束选择装置包括:接收单元1301和处理单元1302;
接收单元1301用于执行上述步骤403、步骤503、步骤703、步骤803、步骤1003、步骤1103或者步骤1203;
处理单元1302用于执行上述步骤404,或者,用于执行步骤504,或者,用于执行步骤504a和步骤504b,或者,用于执行步骤704至步骤706,或者,用于执行步骤804,或者,用于执行步骤804a和804b,或者,用于执行步骤1004至步骤1006,或者,用于执行步骤1104,或者,用于执行步骤1204。
请参考图14,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波束选择装置可以通过软件、硬件以及两者的组合实现成为发送端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波束选择装置包括:处理单元1401和发送单元1402;
处理单元1401用于执行上述步骤401、步骤501、步骤701、步骤801、步骤1001、步骤1101或者步骤1201;
发送单元1402用于执行上述步骤402、步骤502、步骤702、步骤802或者步骤1002、步骤1102或者步骤1202。
请参考图15,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21、接收器22、发射器23、存储器24和总线25。
处理器2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2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22和发射器2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和/或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
存储器24通过总线25与处理器21相连。
存储器2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
存储器24可存储至少一个功能所述的应用程序模块26。应用程序模块26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61和选择模块262。
处理器21用于执行接收模块261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接收步骤的功能;处理器21用于执行选择模块262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波束选择步骤的功能。
此外,存储器2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请参考图16,其示出了本公开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31、接收器32、发射器33、存储器34和总线35。
处理器3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3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32和发射器33可以实现为一个通信组件,该通信组件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
存储器34通过总线35与处理器31相连。
存储器3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
存储器34可存储至少一个功能所述的应用程序模块36。应用程序模块36可以包括:生成模块361和发送模块362。
处理器31用于执行生成模块361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生成波束对应信息的步骤的功能;处理器31用于执行发送模块362以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有关发送步骤的功能;
此外,存储器3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时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波束选择系统,该波束选择系统可以包含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其中,接收端设备可以包含上述图13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发送端设备可以是包含上述图14所提供的波束选择装置。
或者,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上述图15所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发送端设备可以是上述图16所提供的发送端设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7)

1.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一波束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的波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7.一种波束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包括:
其中,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12.一种波束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通过第一波束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将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的波束。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束选择装置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波束选择装置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18.一种波束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发送单元,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波束选择装置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波束选择装置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波束选择装置是终端。
23.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接收器和处理器;
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发送端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通过第一波束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测量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信号质量,将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中,信号质量最好的第二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的波束。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器,具体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发送的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2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射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生成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每组所述波束对应信息中包含一个第一波束与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发射器,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从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各个波束中选择接收的波束;
其中,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物理信道,以及,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第二物理信道,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道为下行数据信道,所述第二物理信道为下行控制信道;
其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信息,以使得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第二波束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道时,根据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将所述第二波束对应的第一波束选择为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物理信道的波束。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括:
所述第一波束的波束ID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的波束ID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物理资源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物理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和/或,
所述第一波束对应的参考信号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波束各自对应的参考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信号包括: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上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
或者,
对应的波束传输的下行物理信道所使用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eam specific RS,和/或,对应的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32.根据权利要求29至31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器,具体用于通过专用信令或广播信令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波束对应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29至31任一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终端,所述发送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
或者,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接入网设备,所述发送端设备是终端。
34.一种波束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2至17任一所述的波束选择装置;
所述发送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8至22任一所述的波束选择装置。
35.一种波束选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
所述接收端设备是如权利要求23至28任一所述的接收端设备;
所述发送端设备是如权利要求29至33任一所述的发送端设备。
36.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波束选择方法。
37.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一个以上的指令,所述指令用于实现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任一所述的波束选择方法。
CN201780081269.9A 2016-12-30 2017-05-04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0121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6/113685 2016-12-30
PCT/CN2016/113685 WO2018120102A1 (zh) 2016-12-30 2016-12-30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PCT/CN2017/083096 WO2018120566A1 (zh) 2016-12-30 2017-05-04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1913A CN110121913A (zh) 2019-08-13
CN110121913B true CN110121913B (zh) 2023-04-18

Family

ID=62707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1269.9A Active CN110121913B (zh) 2016-12-30 2017-05-04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2) US10992365B2 (zh)
EP (2) EP3565132B1 (zh)
JP (1) JP7053628B2 (zh)
KR (1) KR102307317B1 (zh)
CN (1) CN110121913B (zh)
AU (1) AU2017387238B2 (zh)
BR (1) BR112019013665A2 (zh)
CA (1) CA3048932C (zh)
CL (1) CL2019001813A1 (zh)
DK (1) DK3565132T3 (zh)
ES (1) ES2878195T3 (zh)
MX (1) MX2019007896A (zh)
MY (1) MY197588A (zh)
PH (1) PH12019501546A1 (zh)
PT (1) PT3565132T (zh)
RU (1) RU2736601C1 (zh)
SG (1) SG11201906126QA (zh)
TW (1) TWI757390B (zh)
WO (2) WO2018120102A1 (zh)
ZA (1) ZA2019050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9393A (zh) * 2017-04-27 2018-11-1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波束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1328048B (zh) * 2018-12-17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952236B2 (en) * 2019-05-10 2021-03-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sel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480669B2 (en) * 2020-05-18 2022-10-2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for SRS for positioning resource overhead reduction in multi-RTT
CN114531698A (zh) * 2020-11-23 2022-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的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
WO2022140914A1 (zh) * 2020-12-28 2022-07-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波束选择方法以及网络元件
CN116074886A (zh) * 2021-11-04 2023-05-05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99497A1 (ko) * 2013-12-27 2015-07-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모드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장치
CN104885377A (zh) * 2012-12-21 2015-09-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波束成形发送和接收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EP3073693A1 (en) * 2015-03-24 2016-09-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DSCH precoding adaptation for LTE in unlicensed bands
CN106031051A (zh) * 2014-02-19 2016-10-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选择和分配具有优先级的传送波束索引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6669B2 (en) * 2006-04-20 2011-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rthogonal resource reuse with SDMA beams
EP2572918B1 (en) * 2010-05-21 2015-09-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introducing cooling air
EP2747304A4 (en) * 2011-08-15 2015-02-18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238304B2 (ja) * 2011-08-16 2017-11-29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ベース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多重アンテナ送信をサポート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KR101828836B1 (ko) * 2011-08-23 2018-0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 포밍 기반의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빔 스캐닝을 통한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47400B1 (ko) * 2011-09-01 2018-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최적의 빔을 선택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094977B2 (en) * 2011-11-11 2015-07-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mobility manage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KR20140056561A (ko) * 2012-10-29 2014-05-1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빔을 운영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및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CN111865374B (zh) * 2013-01-25 2023-09-29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确定资源的方法和无线发射/接收单元
EP3020144B1 (en) * 2013-07-08 2021-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beamforming
KR102299326B1 (ko) * 2013-09-27 2021-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3716081B (zh) * 2013-12-20 2019-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波束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578644B2 (en) * 2014-09-26 2017-02-21 Mediatek Inc. Beam misalignmen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KR20160075995A (ko) * 2014-12-19 2016-06-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물리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160191201A1 (en) * 2014-12-29 2016-06-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information of beam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75092B1 (en) * 2015-03-27 2019-10-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beam-reference signals for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 transmission
CN106160807A (zh) * 2015-04-09 2016-11-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波束选择方法、移动台和基站
CN106162673B (zh) * 2015-04-17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选择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6559122A (zh) * 2015-09-28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波束赋形的数据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190017994A (ko) * 2016-06-15 2019-02-20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새로운 라디오를 위한 업로드 제어 시그널링
US10512056B2 (en) * 2017-05-05 2019-12-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positioning of devices in a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1317372B2 (en) * 2017-08-07 2022-04-26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0903942B2 (en) * 2018-04-16 2021-0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and downlink channel multiplexi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5377A (zh) * 2012-12-21 2015-09-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波束成形发送和接收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99497A1 (ko) * 2013-12-27 2015-07-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모드 운용을 위한 방법 장치
CN106031051A (zh) * 2014-02-19 2016-10-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选择和分配具有优先级的传送波束索引的方法和装置
EP3110031A1 (en) * 2014-02-19 2016-12-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and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beam index having priority
EP3073693A1 (en) * 2015-03-24 2016-09-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DSCH precoding adaptation for LTE in unlicensed band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G Electronics.R1-1611820 "On beam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 channel and data channel".《3GPP tsg_ran\WG1_RL1》.2016, *
Nokia等.R1-1612298 "Impact of UE TX/RX beam correspondence and non-correspondence".《3GPP tsg_ran\WG1_RL1》.20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9007896A (es) 2019-12-16
EP3565132A1 (en) 2019-11-06
TWI757390B (zh) 2022-03-11
US20190349062A1 (en) 2019-11-14
JP2020504520A (ja) 2020-02-06
CA3048932C (en) 2021-11-30
AU2017387238A1 (en) 2019-08-22
CL2019001813A1 (es) 2019-10-18
WO2018120102A1 (zh) 2018-07-05
TW201824779A (zh) 2018-07-01
ES2878195T3 (es) 2021-11-18
US20210226685A1 (en) 2021-07-22
JP7053628B2 (ja) 2022-04-12
AU2017387238B2 (en) 2022-03-10
BR112019013665A2 (pt) 2020-01-14
RU2736601C1 (ru) 2020-11-19
EP3886330A3 (en) 2022-01-05
PT3565132T (pt) 2021-07-05
PH12019501546A1 (en) 2020-03-16
DK3565132T3 (da) 2021-07-12
US10992365B2 (en) 2021-04-27
KR20190101438A (ko) 2019-08-30
CA3048932A1 (en) 2018-07-05
SG11201906126QA (en) 2019-08-27
KR102307317B1 (ko) 2021-10-01
ZA201905019B (en) 2020-12-23
EP3565132B1 (en) 2021-06-02
CN110121913A (zh) 2019-08-13
US11764852B2 (en) 2023-09-19
EP3886330A2 (en) 2021-09-29
MY197588A (en) 2023-06-26
EP3565132A4 (en) 2020-04-15
WO2018120566A1 (zh)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1913B (zh) 波束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444714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an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US11109411B2 (en) Channel sense method, network side device, and terminal
EP3278487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information
JP2020504520A5 (zh)
US20220167291A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3606209B1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CN111757545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282801B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30232370A1 (en) Relative positioning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17955537A (zh) 波束训练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979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