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9521B -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09521B
CN110109521B CN201910388145.6A CN201910388145A CN110109521B CN 110109521 B CN110109521 B CN 110109521B CN 201910388145 A CN201910388145 A CN 201910388145A CN 110109521 B CN110109521 B CN 1101095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mode
electronic equipment
control instruction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81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09521A (zh
Inventor
甄庆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881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095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09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9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09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9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电子设备的散热,通常是CPU温度较高时,则提高散热风扇的转速,当CPU温度较低时,则降低散热风扇的转速。
仅根据CPU温度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不利于使散热风扇达到最佳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进一步的,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音范围的最大值,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所述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所述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
若所述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依据所述运行参数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进一步的,还包括:
获取第二控制指令,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时,通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以延长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
获取第三控制指令,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自动调节散热形式的模式;
其中,所述散热形式至少包括如下模式的一种:高性能散热模式,静音模式及常规模式,
所述高性能散热模式为通过处于第一转速的所述散热风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式;所述静音模式为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的散热模式;所述常规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散热模式。
进一步的,其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将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调节至第二功耗值,所述第二功耗值为在保证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同时所述电子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耗值。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及散热风扇,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下,所述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音范围的最大值,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所述处理器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所述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所述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公开的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1、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步骤S12、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第一控制指令是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
若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则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保持第一散热模式不变;若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除第一散热模式外的其他散热模式,则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由其他散热模式调整为第一散热模式。
其中,第一散热模式具体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始终保持最大转速,通过最大转速的散热风扇为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以达到极致的散热效果。
由于散热风扇的转动,会导致散热噪声的出现,散热风扇转速越快,散热噪声越大。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那么,对应的,散热风扇由于转动产生的散热噪声也必然是最大的。
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无需考虑散热噪声以及电子设备的温度,只需要保证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使得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高。
具体的,由于电子设备所基于的intel/AMD/NV release等的功耗具有功耗允许范围,因此,需要保证无论电子设备处于何种散热模式下,均需要使电子设备所消耗的功耗值在功耗允许范围内,在第一散热模式下,也需要使电子设备的功耗值满足功耗允许范围。
进一步的,第一散热模式还可以为:在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声范围的最大值,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预先设置电子设备中散热风扇的允许噪声范围,使散热风扇在散热过程中所产生的散热噪声能够在允许噪声范围内,同时,预先设置电子设备处理器的允许温度范围,使处理器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表面温度能够在允许温度范围内,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导致的温度保护。
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由于需要使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因此,需要在保证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声范围的最大值,和/或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的同时,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能够在其允许范围内保持最大转速,从而保证散热效率达到最大。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直接提高处理器的温度,以提高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在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时,散热风扇的转速会相应提高至最大转速,并且,该散热风扇的最大转速所产生的噪声是处于允许噪声范围中的。
进一步的,在第一散热模式下,还可以包括:将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调节至第二功耗值,第二功耗值为在保证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运行温度范围的同时电子设备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功耗值。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直接提高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至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功耗值时,散热风扇会由于电子设备功耗值的增大而相应提高其转速至最大转速,并且,电子设备的功耗值处于最大功耗值时,电子设备处理器的温度是处于允许温度范围内的,以避免温度保护的发生。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时,若直接进行关机,容易造成对散热风扇的损坏,因此,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时,不能对电子设备直接进行关机操作,另外,也不能对电子设备执行降频操作。
本实施例公开的处理方法,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S2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步骤S22、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用户对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操作,电子设备对第一操作进行识别,若通过对第一操作的识别确定需要执行的是第一控制指令,则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
第一操作为用户对电子设备执行的,那么,第一控制指令为用户手动发出的,即根据用户本身的意志手动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进入极致散热状态时,直接通过手动切换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进入第一散热模式,例如: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实验数据统计时,手动切换电子设备至第一散热模式;或者,在准备玩大型网络游戏时,手动切换电子设备至第一散热模式,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进入极致静音状态时,能够根据用户的手动切换直接进入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第一散热模式,避免了采用自动切换时需要在电子设备进入大功率运行导致主板上元器件温度提高时才能够提高风扇转速,需要等待,且不能进入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模式的问题。
其中,第一操作可以为界面操作,也可以为键盘操作。
界面操作可以为电子设备中有应用程序是专门针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的控制的,用户通过触摸操作或鼠标操作实现对该应用程序中散热模式的选择,实现对第一操作的输入,从而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
键盘操作可以为通过某一组或几组预设的键盘上的快捷键可实现对散热模式的切换,从而达到简化操作程序的目的。如:“ctrl+Fn”,具体的,一组快捷键可以实现对多种散热模式的轮询切换,或者,每一组快捷键仅可以实现将电子设备控制为某一种固定的散热模式,要想切换不同的散热模式,则需要按下不同的快捷键组。
本实施例公开的处理方法,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S31、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
步骤S32、若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依据运行参数生成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通过实时监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在运行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生成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不同的散热模式,实现了对电子设备散热模式的自动控制,无需用户手动切换,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进入第一散热模式,其中,第一条件可具体为:电子设备主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元器件处于高功率运行,或者,电子设备运行的应用程序为预设程序或高功耗程序,或者,同时有预设数量的元器件启动并处于高功率运行,或者,电子设备中一个或多个待散热元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第一温度值,此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以实现对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温度的降低。
具体的,检测运行参数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处理器检测,通过传感器检测的可以包括:检测待散热元器件的表面温度,通过处理器检测的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主板上元器件的运行状态,电子设备运行的应用程序等。
另外,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还可以为:检测电子设备所处的应用环境,如:电子设备所处的声音环境,或者,电子设备位于的工作场所,如实验室等,此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将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一散热模式,以达到极致散热效果。
步骤S33、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本实施例公开的处理方法,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S41、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步骤S42、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步骤S43、获取第二控制指令,第二控制指令用于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其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时,通过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以延长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
其中,第二控制指令可以为用户手动输入的,也可以为电子设备自动生成的,第二控制指令的获取方法并不与第一获取指令的获取方法相冲突,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二散热模式,其可以为:用户直接输入的切换指令;或者,电子设备检测到电子设备主板上所有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均低于第二温度值,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或者,检测到cpu的利用率低于某一预设阈值,或检测到cpu处于低功率运行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或者,电子设备检测到某些预设应用程序被激活,或者,电子设备的休眠模式被启动,或者,电子设备的输入或输出装置间隔预设时长未发生输入或输出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时,只需要考虑散热效率,将散热风扇的转速保持在最大转速即可,而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时,并不将散热效率作为参考值,只需要将电子设备的功耗控制为第一功耗值即可,以达到延长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的目的。
其中,第一功耗值是低于电子设备预设的平均功耗的,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功耗值时,电子设备中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延长的目的。其中,将电子设备的功耗由第三功耗值调节至第一功耗值,第三功耗值大于第一功耗值,第三功耗值可以为电子设备预设的平均功耗值,或者,电子设备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时的功耗值,或者,电子设备在其它散热模式下的功耗值,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无论第三功耗值是电子设备处于何种状态下时的功耗,其均大于第一功耗值。
将电子设备由第三功耗值调节至第一功耗值,即由一个较高的功耗值调节至一个较低的功耗值,可具体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形式实现:
降低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CPU的反应速度;更改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为电池模式。
将电子设备由其他散热模式直接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可以通过直接将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至某一预设功耗,则直接实现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也可以通过直接将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至某一预设亮度,在屏幕亮度达到该预设亮度时,则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直接被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还可以为将电子设备CPU的反应速度降低至某一预设值,则电子设备直接被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或者,在检测到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被更改为电池模式时,则电子设备直接进入第二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的处理方法,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5所示,包括:
步骤S51、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步骤S52、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步骤S53、获取第三控制指令,第三控制指令用于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其中,第三散热模式为根据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自动调节散热形式的模式。
散热形式至少包括如下模式的一种:高性能散热模式、静音模式及常规模式。
其中,高性能散热模式为通过处于第一转速的散热风扇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式;
静音模式为控制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的散热模式;
常规模式为根据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信息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散热模式。
第三控制指令可以为用户手动输入的,也可以为电子设备自动生成的,第三控制指令的获取方法并不与第一获取指令的获取方法相冲突,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三获取指令是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从其他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如:由第一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由第二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任意一种;另外,第三获取指令还可以为由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一种切换至另一种,或者,保持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一种。
具体的,在无需进行极致散热时,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控制为第三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根据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自动调节散热形式;或者,在无需考虑电池使用时长的情况下,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控制为第三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根据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自动调节散热形式。
在第三散热模式中,需要实时监测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以便根据应用场景的变化调整散热形式,应用场景可具体为: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电子设备的运行程序等。
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下,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要求较高,需要使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此时,散热风扇的转速可以为第一转速,同时,提高电子设备的功耗。其中,第一转速可以与最大转速相同,也可以大于最大转速,还可以小于最大转速,这与出厂设置或用户设置相关。
与第一散热模式不同的是,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散热风扇始终保持最大转速不变,直至电子设备不再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而高性能散热模式时,是根据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温度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若其温度较高,则提高转速,转速最大可到第一转速。
例如:在检测到电子设备中有游戏应用程序处于启动状态,则自动调节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至高性能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根据电子设备在游戏运行过程中的温度调节转速,但是其转速始终小于或等于第一转速。
在静音模式下,需要根据当前的应用场景降低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使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
例如:检测到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处于会议过程中,则调节散热模式为第三散热模式中的静音模式,在静音模式中,散热风扇的转速普遍低于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中的转速以及在常规模式中的风扇转速,以达到在静音模式下风扇噪声最低的目的,之后根据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
在常规模式下,无需考虑特殊情况或特殊参数,直接以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信息,如处理器的温度信息作为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参数,以实现散热风扇的自动运行。
本实施例公开的处理方法,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
处理器61及散热风扇62。
其中,处理器61用于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
第一控制指令是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
若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则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保持第一散热模式不变;若在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除第一散热模式外的其他散热模式,则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由其他散热模式调整为第一散热模式。
其中,第一散热模式具体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始终保持最大转速,通过最大转速的散热风扇为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以达到极致的散热效果。
由于散热风扇的转动,会导致散热噪声的出现,散热风扇转速越快,散热噪声越大。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那么,对应的,散热风扇由于转动产生的散热噪声也必然是最大的。
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无需考虑散热噪声以及电子设备的温度,只需要保证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使得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高。
具体的,由于电子设备所基于的intel/AMD/NV release等的功耗具有功耗允许范围,因此,需要保证无论电子设备处于何种散热模式下,均需要使电子设备所消耗的功耗值在功耗允许范围内,在第一散热模式下,也需要使电子设备的功耗值满足功耗允许范围。
进一步的,第一散热模式还可以为:在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声范围的最大值,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预先设置电子设备中散热风扇的允许噪声范围,使散热风扇在散热过程中所产生的散热噪声能够在允许噪声范围内,同时,预先设置电子设备处理器的允许温度范围,使处理器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表面温度能够在允许温度范围内,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导致的温度保护。
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由于需要使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因此,需要在保证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声范围的最大值,和/或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的同时,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能够在其允许范围内保持最大转速,从而保证散热效率达到最大。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直接提高处理器的温度,以提高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在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时,散热风扇的转速会相应提高至最大转速,并且,该散热风扇的最大转速所产生的噪声是处于允许噪声范围中的。
进一步的,在第一散热模式下,还可以包括:将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调节至第二功耗值,第二功耗值为在保证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运行温度范围的同时电子设备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功耗值。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直接提高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至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功耗值时,散热风扇会由于电子设备功耗值的增大而相应提高其转速至最大转速,并且,电子设备的功耗值处于最大功耗值时,电子设备处理器的温度是处于允许温度范围内的,以避免温度保护的发生。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时,若直接进行关机,容易造成对散热风扇的损坏,因此,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时,不能对电子设备直接进行关机操作,另外,也不能对电子设备执行降频操作。
进一步的,处理器61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处理器61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用户对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操作,电子设备对第一操作进行识别,若通过对第一操作的识别确定需要执行的是第一控制指令,则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
第一操作为用户对电子设备执行的,那么,第一控制指令为用户手动发出的,即根据用户本身的意志手动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进入极致散热状态时,直接通过手动切换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进入第一散热模式,例如: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实验数据统计时,手动切换电子设备至第一散热模式;或者,在准备玩大型网络游戏时,手动切换电子设备至第一散热模式,从而实现了在需要进入极致静音状态时,能够根据用户的手动切换直接进入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第一散热模式,避免了采用自动切换时需要在电子设备进入大功率运行导致主板上元器件温度提高时才能够提高风扇转速,需要等待,且不能进入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模式的问题。
其中,第一操作可以为界面操作,也可以为键盘操作。
界面操作可以为电子设备中有应用程序是专门针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的控制的,用户通过触摸操作或鼠标操作实现对该应用程序中散热模式的选择,实现对第一操作的输入,从而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
键盘操作可以为通过某一组或几组预设的键盘上的快捷键可实现对散热模式的切换,从而达到简化操作程序的目的。如:“ctrl+Fn”,具体的,一组快捷键可以实现对多种散热模式的轮询切换,或者,每一组快捷键仅可以实现将电子设备控制为某一种固定的散热模式,要想切换不同的散热模式,则需要按下不同的快捷键组。
进一步的,处理器61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处理器61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若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依据运行参数生成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通过实时监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在运行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生成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不同的散热模式,实现了对电子设备散热模式的自动控制,无需用户手动切换,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进入第一散热模式,其中,第一条件可具体为:电子设备主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元器件处于高功率运行,或者,电子设备运行的应用程序为预设程序或高功耗程序,或者,同时有预设数量的元器件启动并处于高功率运行,或者,电子设备中一个或多个待散热元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第一温度值,此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以实现对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温度的降低。
具体的,检测运行参数可以通过传感器检测,也可以通过网络或处理器检测,通过传感器检测的可以包括:检测待散热元器件的表面温度,通过处理器检测的可以包括:电子设备中主板上元器件的运行状态,电子设备运行的应用程序等。
另外,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还可以为:检测电子设备所处的应用环境,如:电子设备所处的声音环境,或者,电子设备位于的工作场所,如实验室等,此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将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一散热模式,以达到极致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处理器61还用于:获取第二控制指令,第二控制指令用于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时,通过控制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以延长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
其中,第二控制指令可以为用户手动输入的,也可以为电子设备自动生成的,第二控制指令的获取方法并不与第一获取指令的获取方法相冲突,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二散热模式,其可以为:用户直接输入的切换指令;或者,电子设备检测到电子设备主板上所有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均低于第二温度值,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或者,检测到cpu的利用率低于某一预设阈值,或检测到cpu处于低功率运行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或者,电子设备检测到某些预设应用程序被激活,或者,电子设备的休眠模式被启动,或者,电子设备的输入或输出装置间隔预设时长未发生输入或输出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时,只需要考虑散热效率,将散热风扇的转速保持在最大转速即可,而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时,并不将散热效率作为参考值,只需要将电子设备的功耗控制为第一功耗值即可,以达到延长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的目的。
其中,第一功耗值是低于电子设备预设的平均功耗的,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功耗值时,电子设备中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延长的目的。其中,将电子设备的功耗由第三功耗值调节至第一功耗值,第三功耗值大于第一功耗值,第三功耗值可以为电子设备预设的平均功耗值,或者,电子设备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时的功耗值,或者,电子设备在其它散热模式下的功耗值,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但是,无论第三功耗值是电子设备处于何种状态下时的功耗,其均大于第一功耗值。
将电子设备由第三功耗值调节至第一功耗值,即由一个较高的功耗值调节至一个较低的功耗值,可具体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形式实现:
降低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CPU的反应速度;更改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为电池模式。
将电子设备由其他散热模式直接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可以通过直接将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至某一预设功耗,则直接实现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也可以通过直接将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至某一预设亮度,在屏幕亮度达到该预设亮度时,则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直接被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还可以为将电子设备CPU的反应速度降低至某一预设值,则电子设备直接被调节为第二散热模式;或者,在检测到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被更改为电池模式时,则电子设备直接进入第二散热模式。
进一步的,处理器61还用于:获取第三控制指令,第三控制指令用于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其中,第三散热模式为根据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自动调节散热形式的模式。
散热形式至少包括如下模式的一种:高性能散热模式、静音模式及常规模式。
其中,高性能散热模式为通过处于第一转速的散热风扇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式;
静音模式为控制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的散热模式;
常规模式为根据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信息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散热模式。
第三控制指令可以为用户手动输入的,也可以为电子设备自动生成的,第三控制指令的获取方法并不与第一获取指令的获取方法相冲突,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三获取指令是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从其他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如:由第一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任意一种,或者,由第二散热模式切换至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任意一种;另外,第三获取指令还可以为由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一种切换至另一种,或者,保持第三散热模式中的一种。
具体的,在无需进行极致散热时,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控制为第三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根据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自动调节散热形式;或者,在无需考虑电池使用时长的情况下,将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控制为第三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根据其应用场景的不同自动调节散热形式。
在第三散热模式中,需要实时监测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以便根据应用场景的变化调整散热形式,应用场景可具体为: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电子设备的运行程序等。
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下,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率要求较高,需要使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此时,散热风扇的转速可以为第一转速,同时,提高电子设备的功耗。其中,第一转速可以与最大转速相同,也可以大于最大转速,还可以小于最大转速,这与出厂设置或用户设置相关。
与第一散热模式不同的是,在第一散热模式下,散热风扇始终保持最大转速不变,直至电子设备不再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而高性能散热模式时,是根据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温度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若其温度较高,则提高转速,转速最大可到第一转速。
例如:在检测到电子设备中有游戏应用程序处于启动状态,则自动调节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至高性能散热模式,使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根据电子设备在游戏运行过程中的温度调节转速,但是其转速始终小于或等于第一转速。
在静音模式下,需要根据当前的应用场景降低散热风扇的转速,从而使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
例如:检测到电子设备所处的环境处于会议过程中,则调节散热模式为第三散热模式中的静音模式,在静音模式中,散热风扇的转速普遍低于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中的转速以及在常规模式中的风扇转速,以达到在静音模式下风扇噪声最低的目的,之后根据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调节散热风扇的转速。
在常规模式下,无需考虑特殊情况或特殊参数,直接以电子设备中待散热元器件的温度信息,如处理器的温度信息作为控制散热风扇的转速的参数,以实现散热风扇的自动运行。
本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获取第一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依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第一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本方案通过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时,控制电子设备处于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的极致散热的模式,使散热风扇处于最佳的散热模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具体的,可以为: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在所述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会提高至最大转速;
还包括:
获取第二控制指令,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时,通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以延长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形式:降低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CPU的反应速度;更改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为电池模式;
还包括:
获取第三控制指令,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自动调节散热形式的模式;
其中,所述散热形式至少包括如下模式的一种:高性能散热模式,静音模式及常规模式,所述高性能散热模式为通过处于第一转速的所述散热风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式;所述静音模式为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的散热模式,在所述静音模式下,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低于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中的转速以及在常规模式中的转速;所述常规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能够通过一组预设的键盘上的快捷键实现轮询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音范围的最大值,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所述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所述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检测电子设备的运行参数;
若所述运行参数满足第一条件,依据所述运行参数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将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值调节至第二功耗值,所述第二功耗值为在保证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同时所述电子设备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耗值。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及散热风扇,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获取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为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式下,所述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具体的,可以为: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在所述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会提高至最大转速;
还包括:
获取第二控制指令,所述第二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时,通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以延长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使用时间;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功耗至第一功耗值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形式:降低CPU或GPU的平均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屏幕亮度;降低CPU的反应速度;更改电子设备的电源模式为电池模式;
还包括:
获取第三控制指令,所述第三控制指令用于使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自动调节散热形式的模式;
其中,所述散热形式至少包括如下模式的一种:高性能散热模式,静音模式及常规模式,所述高性能散热模式为通过处于第一转速的所述散热风扇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处于第一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式;所述静音模式为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噪声小于第一噪音值的散热模式,在所述静音模式下,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低于在高性能散热模式中的转速以及在常规模式中的转速;所述常规模式为根据所述电子设备中处理器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能够通过一组预设的键盘上的快捷键实现轮询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保持最大转速时,所述散热风扇的散热效率达到最大散热效率值,所述散热风扇的风扇噪声处于允许噪音范围的最大值,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的温度处于允许温度范围的最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包括:
所述处理器接收用户的第一操作,对所述第一操作进行识别,确定所述第一操作对应的第一控制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操作为界面操作或键盘操作。
CN201910388145.6A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1095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8145.6A CN110109521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88145.6A CN110109521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9521A CN110109521A (zh) 2019-08-09
CN110109521B true CN110109521B (zh) 2021-08-13

Family

ID=67489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8145.6A Active CN110109521B (zh) 2019-05-10 2019-05-10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095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5081B (zh) * 2020-02-25 2021-10-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21257098A1 (en) * 2020-06-19 2021-12-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rol of a cooling device in a computing device
CN115421530A (zh) * 2022-09-26 2022-12-02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散热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650A (zh) * 2015-12-31 2016-06-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07463233A (zh) * 2017-08-16 2017-12-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5070C (zh) * 2005-04-05 2008-11-19 深圳市顶星数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笔记本电脑的主被动切换式散热系统
CN105736433B (zh) * 2014-12-10 2017-12-01 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扇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6021051A (zh) * 2016-05-26 2016-10-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227875A (zh) * 2018-01-02 2018-06-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803860A (zh) * 2018-06-26 2018-11-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功耗调节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916100B (zh) * 2018-07-19 2021-04-30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机架服务器及风扇控制系统
CN109407795B (zh) * 2018-09-30 2021-11-1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9310035B (zh) * 2018-11-29 2021-12-1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0650A (zh) * 2015-12-31 2016-06-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07463233A (zh) * 2017-08-16 2017-12-1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9521A (zh) 2019-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9521B (zh)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0897832B2 (en) Fan control based on a time-variable rate of current
US7596705B2 (en)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processor mode of multi-core processor
CN110332140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风扇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35690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dem management based on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US8959379B2 (en) Thermal protection method for computer system and device thereof
US1016875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sustained thermal power envelope comprising multiple heat sources
CN114490252A (zh) 一种计算机的功耗管理及温度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1142640B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US2017019247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thermal management based on a thermal power envelope in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11812389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for multiple heat source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heat sources
CN110737322B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980353B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TWI718532B (zh) 固態硬碟以及固態硬碟的效能優化方法
CN109117261B (zh) 一种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198953A (zh) 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控制设备
CN113747739B (zh) 多热源的温度管理方法以及多热源无线通信装置
KR101183368B1 (ko) 컴퓨터의 소음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108591A1 (en) Method for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CN114153294B (zh) 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688701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与空调器
CN112667478A (zh) 一种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6400881A (zh) 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150058810A (ko) 이동 단말기의 전력 관리 방법 및 이동 단말기
CN114327024A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