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3689A -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3689A
CN110073689A CN201780049041.1A CN201780049041A CN110073689A CN 110073689 A CN110073689 A CN 110073689A CN 201780049041 A CN201780049041 A CN 201780049041A CN 110073689 A CN110073689 A CN 110073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qos
base station
carrying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0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73689B (zh
Inventor
金成勋
金相范
金东建
张宰赫
陈胜利
A.萨延科
G.J.范利肖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666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345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7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63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involving mapping traffic to individual bearers or channels, e.g. 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融合支持4G系统之上的更高数据传输速率的5G通信系统与IoT技术的通信技术及其系统。本公开可以应用于基于5G通信技术和IoT相关技术的智能服务(例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医疗保健、数字教育、零售业务、安全和安全相关服务等)。一种基站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与终端建立至少一个承载;接收发送给终端的下行链路分组;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服务质量(QoS)信息的承载;通过确定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Description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和基站的操作。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用于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用户业务建立QoS并对其进行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在基于波束操作的NR系统中的终端的服务波束的重选,更具体地,涉及使用差分阈值来测量相邻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在执行基于波束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测量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自4G通信系统商业化以来呈上升趋势的无线电数据业务的需求,已经进行了开发改进的5G通信系统或5G前通信系统的努力。为此,5G通信系统或5G前通信系统被称为超4G网络通信系统或后LTE系统。为了实现高数据传输速率,5G通信系统被认为是在非常高的频率(mmWave)波段(例如,类似于60GHz频带)中实现的。在5G通信系统中,为了减轻无线电波的路径损耗并增加无线电波在极高频带中的传输距离,已经讨论了波束成形,大规模MIMO,全尺寸MIMO(FD-MIMO),阵列天线,模拟波束成形和大规模天线技术。此外,为了改善系统的网络,在5G通信系统中,已经开发了诸如演进的小小区,高级的小小区,云无线电接入网络(云RAN),超密集网络,设备到设备通信(D2D),无线回程,移动网络,协作通信,协作多点(CoMP)和接收干扰消除的技术。除此之外,在5G系统中,已经开发了混合FSK和QAM调制(FQAM)以及滑动窗口叠加编码(SWSC)作为高级编码调制(ACM)方案,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非正交多址(NOMA)和稀疏代码多址(SCMA)作为高级接入技术,等等。
同时,互联网是人类生成和消费信息的以人为中心的连接网络,现在正在向物联网(IoT)发展,物联网(IoT)在诸如事物的分布式组件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并处理该信息。其中IoT技术通过与云服务器等连接而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相结合的万物互联(IoE)已经出现。为了实现IoT,需要诸如传感技术,有线/无线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接口技术和安全技术的技术要素。近来,研究了诸如传感器网络,机器对机器(M2M)和机器类型通信(MTC)的技术用于事物之间的连接。在IoT环境中,可以提供智能互联网技术(IT)服务,其通过收集和分析在连接的事物之间生成的数据来为人类生活创造新的价值。通过现有信息技术(IT)与各种工业应用的融合和结合,IoT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诸如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或联网汽车,智能电网,医疗保健,智能家电和先进医疗服务。
因此,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将5G通信系统应用于IoT网络。例如,诸如传感器网络,机器到机器(M2M)和机器类型通信(MTC)的5G通信技术已经通过诸如波束成形,MIMO和阵列天线的技术来实现。作为上述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云无线电接入网络(云RAN)的应用也可以被视为5G通信技术与IoT技术的融合的示例。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缺陷,当应用基于诸如当前LTE系统的承载来建立QoS的方法时,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在具有相同QoS的网络中处理若干组流。因此,不可能在EPC阶段和E-UTRAN阶段更精细地控制QoS。因此,除了用于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之外,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基于流建立QoS的方法。
此外,在基于波束操作的NR系统中,根据TRP内、TRP间和频率间,为终端重选波束执行的对相邻波束的测量的复杂性和所需成本是不同的。另外,由于必须对非常大量的相邻波束测量所有波束以便测量所有波束,因此消耗费用较高。在本公开中,考虑到如上所述的测量方法的复杂性的差异,定义了用于测量相邻波束的有效过程。
因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旨在执行基于波束的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终端意图连续搜索最佳波束组合时降低终端的功耗。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也就是说,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以下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目的。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与终端建立至少一个承载;接收发送给终端的下行链路分组;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服务质量(QoS)信息的承载;以及通过确定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与终端建立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通过建立的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通过默认承载从终端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并且其中,上行链路分组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QoS标记。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与终端建立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在所述方法中,由PDCP(分组数据会聚协议)层之上的层执行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与基站建立至少一个承载;以及通过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服务质量(QoS)信息的承载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与基站建立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通过建立的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通过默认承载向基站上行链路分组,并且其中,上行链路分组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QoS标记。
在所述方法中,还包括:与基站建立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在所述方法中,发送上行链路分组还包括:确定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在上行链路分组中标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并且其中,由PDCP(分组数据会聚协议)层之上的层执行确定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在上行链路分组中标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与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与终端建立至少一个承载,接收发送给终端的下行链路分组,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服务质量)信息的承载,并且通过确定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控制器,与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与基站建立至少一个承载,以及通过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服务质量)信息的承载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如果如在当前LTE系统中那样应用用于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则在网络中将若干组流作为相同的QoS处理。因此,在EPC阶段和E-UTRAN阶段中不可能更精细地控制QoS。然而,如果应用本公开中提出的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则可以基于流更精细地控制QoS并且为每个服务提供系统化的QoS。
另外,根据本公开,如果将本公开中提出的用于测量差分相邻波束的方法应用于基于波束的NR系统,则不测量所有相邻波束,因此可以减少相邻波束测量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说,简化了测量相邻波束的过程,这减少了终端重选服务波束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公开,终端确定适当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然后可以根据预定周期中的预定下行链路接收波束配置来测量参考信号的强度和质量,而无需连续测量所有波束,从而降低了终端的功耗。
可以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实现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也就是说,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以下描述中可以明显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点,现在参考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和LTE-A系统的时频域的基本结构;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扩展帧结构的示例1(15KHz的子载波间隔);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扩展帧结构的示例2(30KHz的子载波间隔);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扩展帧结构的示例3(60KHz的子载波间隔);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用扩展帧结构的示例;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将用于LTE技术中的小区重选的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发送到终端并应用优先级信息的过程的示例;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根据信号强度执行小区重选的方法;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持numerology的配置的示例;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执行小区重选的处理;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LTE系统的网络结构的示例;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中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的详细示例;
图17a和图17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
图1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
图19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向每个流分配包括QoS映射信息的QoS策略或向基站和终端分配关于分组标记的信息的信令过程;
图2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建立承载和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过程;
图2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终端建立承载和发送上行数据的过程;
图2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基站的操作的示例;
图2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终端的操作的示例;
图24示出应用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终端的配置和基站的配置;
图25至图27示出当能够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终端与LTE系统和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交互时终端的配置;
图28示出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rNB)与LTE系统的基站(eNB)之间的交互的场景;
图29示出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rNB)与LTE系统的基站(eNB)之间的交互的另一场景;
图3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图3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MME和S-GW的配置;
图3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NR系统的结构;
图3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以基于波束的方式操作的NR系统的帧结构;
图3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LTE系统中重选小区的过程;
图3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NR系统中重选服务波束的方法;
图3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波束测量的示例1;
图37和图3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波束测量的示例2;
图39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在NR系统中重选服务波束的示例2的终端的操作;
图4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图4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图4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的网络结构的示例;
图4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图44示出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5G系统的帧结构的示例;
图4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波束调整方法;
图46示出当使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波束调整方法时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消息流程;
图4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
图4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图4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图5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波束扫描;
图5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NR系统的子帧结构;
图5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整个操作;
图5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图5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以及
图5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下面的详细描述之前,阐述本专利文件中使用的特定词和短语的定义可能是有利的:术语“包括”和“包含”及其衍生词意味着包括但不限制;术语“或”是包容性的,含义和/或;与“相关联”和“与之相关联”的短语及其衍生词可以意味着包括,被包括在其中,与之互连,包含,被包含其中,连接到或与之相连,耦接到或与之耦接,与之通信,合作,交错,并置,接近,被绑定到或与之绑定,具有,具有…的属性等;以及术语“控制器”表示控制至少一个操作的任何设备,系统或其部分,这种设备可以用硬件,固件或软件或其中至少两个的某种组合来实现。应当注意,与任何特定控制器相关联的功能可以是集中的或分布式的,无论是本地的还是远程的。在本专利文件中提供了对某些词语和短语的定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大多数情况,这些定义适用于这种定义的单词和短语的先前和将来的使用。
以下讨论的图1至图55以及用于描述本专利文件中的本公开的原理的各种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的原理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电子设备中实现。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当确定对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来定义以下术语,并且可以通过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实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术语。因此,其定义应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来解释。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该优点和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将以各种形式实现。实施例使本公开的公开内容完整并且被提供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本公开的范围。因此,本公开将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贯穿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理解,当一个组件被称为“连接到”或“耦接到”本说明书中的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意味着一个组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直接耦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通过其间插入的其他组件电连接或耦接到另一个组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包括”特定配置将被理解为附加配置也可以包括在本公开的实施例或技术构思的范围内。
此外,独立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示出的构成部分,以便表示不同的特征功能。因此,并不意味着每个构成部分由分离的硬件或一个软件构成。也就是说,为了便于描述,通过布置为每个构成部分来包括各个构成部分,并且各个构成部分的至少两个构成部分可以形成一个构成部分,或者一个构成部分被分成多个构成部分以执行功能。除非脱离本公开的本质,否则各个组成部分的集成实施例和单独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另外,一些组分可能不是执行本公开的基本功能的必不可少的组分,而是仅改善其性能的选择性组分。除了用于改善性能的组分之外,可以通过仅包括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本质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来实现本公开。除了用于仅改善性能的选择性组分之外,仅包括必不可少组分的结构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下文中,当确定在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时,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此外,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来定义以下术语,并且可以通过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实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术语。因此,其定义应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来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处理流程图的每个块和流程图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执行。由于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安装在用于通用计算机,特殊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中,因此由处理器为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这些指令创建执行流程图的块中描述的功能的装置。由于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以便以特定方案实现功能,因此存储在计算机可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还可以生产制造物品,包括执行流程图的块中描述的功能的指令装置。由于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安装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因此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创建由计算机执行的处理从而执行计算机或者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指令还可以提供用于执行流程图的块中描述的功能的步骤。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单元”表示软件或诸如FPGA和ASIC的硬件组件,并且“单元”执行任何角色。然而,“单元”的含义不限于软件或硬件。“单元”可以被配置为在可以被寻址的存储介质中,并且还可以被配置为再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因此,例如,“单元”包括组件(诸如软件组件,面向对象的软件组件,类组件和任务组件)和处理器,功能,属性,过程,子例程,程序代码段,驱动程序,固件,微代码,电路,数据,数据库,数据结构,表,数组和变量。组件和“单元”中提供的功能可以与较少数量的组件和“单元”组合,或者可以进一步分成附加组件和“单元”。此外,还可以实现组件和“单元”以再现设备或安全多媒体卡内的一个或多个CPU。
在下文中,如果确定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则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近年来,为了处理爆炸式增长的移动数据业务,第五代(5G)系统或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NR)是自已经积极讨论了长期演进(LTE)或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E-UTRA)和LTE高级(LTE-A)或E-UTRA演进以来的下一代电信系统。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聚焦于典型的语音/数据通信,而5G系统旨在满足各种服务,诸如用于增强现有语音/数据通信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服务,超可靠/超低延迟通信(URLLC)服务,以及支持物联网和要求的大规模通信的机器类型通信(大规模MTC)服务。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1,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络包括下一代基站(新无线电节点B(NR NB)或gNB等)110和下一代核心网络(新无线电核心网络(NR C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等)120。用户终端(新无线电用户设备(NR UE)或终端(UE))130可以经由NR NB 110和NR CN 120连接到外部网络。
同时,在图1中,NR NB 110可以对应于现有LTE系统的基站(演进节点B(eNB))140。NR NB 110经由无线电信道连接到NR UE 130,并且可以提供优于现有节点B(基站)140的服务。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所有用户业务都通过共享信道提供服务,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收集状态信息以执行调度的装置,诸如UE 130的缓冲器状态、可用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NR NB 110可以起到该装置的作用。一个NR NB 110通常可以控制多个小区。
为了实现与现有LTE相比的超高速数据传输,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具有等于或大于现有LTE的最大带宽的带宽,并且可以另外应用使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的波束成形技术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可以应用用于根据终端130的信道状态确定调制方案和信道编码率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以下称为AMC)方案。NR CN 120可以执行诸如移动性支持、承载建立、QoS设置等功能。NR CN 120是用于执行终端130的各种控制功能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的装置,并且可以连接到多个基站110。
此外,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甚至可以与现有LTE系统交互,并且NR CN 120可以根据实施例通过网络接口连接到MME 150。MME 150连接到eNB 140,eNB 140是现有LTE的基站。
现有LTE和LTE-A的每个单载波的系统传输带宽被限制为最大20MHz,而5G系统旨在使用比该宽度更宽的超宽带宽提供几个Gbps的超高速数据服务。其结果是,5G系统将从几GHz到100GHz的非常高的频带视为候选频率,这相对容易确保超宽带频率。另外,还通过在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几百MHz到几GHz的频带中的频率重新分配或分配来考虑用于确保5G系统的宽带频率的方法。
非常高频带中的无线电波是大约几毫米的波长,因此有时被称为毫米波(mmWave)。然而,在非常高的频带中,无线电波的路径损耗与频带成比例地增加,使得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变小。
为了克服极高频带覆盖范围减小的缺点,通过使用多个天线将无线电波的辐射能量集中到预定目的地以增加无线电波的到达距离的波束成形技术变得更加重要。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分别应用于发送端和接收端。除了增加覆盖范围之外,波束成形技术还减少了除波束成形方向之外的区域中的干扰。为了使波束成形技术适当地操作,需要一种用于精确测量和反馈发送/接收波束的方法。
作为5G系统的另一个要求,存在超低延迟服务,其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具有大约1ms的传输延迟。作为用于减少传输延迟的一种方法,可以存在基于与LTE和LTE-A相比的短传输时间间隔(TTI)的帧结构设计。TTI是用于执行调度的基本单元,并且LTE和LTE-A系统的TTI是1ms,对应于一个子帧的长度。例如,满足5G系统的超低延迟服务的要求的短TTI可以是比LTE和LTE-A系统短的0.5ms、0.2ms、0.1ms等。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一个TTI和子帧是调度的基本单元,并且彼此可互换地使用,作为表示预定时间间隔的含义。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LTE和LTE-A系统的帧结构,并且将描述5G系统的设计方向。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时频资源区域的基本结构,该时频资源区域是发送LTE和LTE-A系统的数据或控制信道的无线电资源区域。
参照图2,横轴表示时域,纵轴表示频域。上行链路(UL)表示终端通过其向基站发送数据或控制信号的无线电链路,并且下行链路(DL)表示基站通过其向终端发送数据或控制信号的无线电链路。现有LTE和LTE-A系统的时域中的最小传输单元是下行链路中的OFDM符号和上行链路中的SC-FDMA符号。另外,Nsymb 230符号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时隙220,并且两个时隙220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子帧210。时隙220的长度是0.5ms并且子帧210的长度是1.0ms。此外,无线电帧205是由10个子帧组成的时域单元。频域中的最小传输单元是以15kHz为单位的子载波(子载波间隔是15kHz),并且整个系统传输带宽由总共NBW子载波240组成。
时频域中的资源的基本单元是资源元素(RE)270,并且可以由OFDM符号索引或SC-FDMA符号索引和子载波索引表示。资源块(RB)250(或物理资源块(PRB))由时域中的Nsymb个连续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230和频域中的NRB个连续子载波260定义。因此,一个RB 250由Nsymb x NRB个RE 270组成。
在LTE和LTE-A系统中,数据以RB单元被映射,并且基站在配置一个子帧的RB对单元中对预定终端执行调度。可以根据添加到每个符号以防止符号间干扰的循环前缀(CP)的长度来确定SC-FDMA符号的数量或OFDM符号的数量Nsymb230。例如,如果应用正常CP,则Nsymb=7,如果应用可伸缩CP,则Nsymb=6。可伸缩CP应用于具有相对长于正常CP的无线电波传输距离的系统,从而保持符号间正交性。可以另外调整每符号的CP长度,以便将一个子帧配置到整数个符号。例如,在正常CP的情况下,每个时隙220的第一个符号的CP长度是5.21usec,并且时隙内其余符号的CP长度是4.69usec。由于OFDM符号长度与子载波间隔具有倒数关系,因此每个OFDM符号长度为1/15kHz=66.67usec,并且如果OFDM符号长度包括CP长度,则每个时隙220的第一个符号的长度为71.88usec且每个时隙的其余符号的长度是71.36usec。如果这由数学表达式表示,则第l个符号的符号长度T_I可以取决于以下等式1。
【数学式1】
Tl=TCP,l+Tsymb
子载波间隔、CP长度等是用于OFDM发送和接收的基本信息,并且需要被基站和终端识别为公共值以平滑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NBW 240和NRB 260与系统传输带宽成比例。数据速率与为终端调度的RB数量成比例地增加。
如上所述的LTE和LTE-A系统的帧结构是考虑到正常的语音/数据通信而设计的,并且在满足诸如5G系统的各种服务和要求的可扩展性方面具有限制。因此,考虑到各种服务和要求,5G系统需要灵活地定义和操作帧结构。
如上所述,由于5G系统的工作频带从几百MHz到100GHz宽,因此如果在整个频带上操作单帧结构,则适合于每个频带的信道环境的发送和接收可能是困难的。也就是说,5G系统细分工作频带,因而操作定义子载波间隔的帧结构,从而有效地发送和接收信号。例如,为了克服由于高频带中的相位噪声引起的性能劣化,优选地保持子载波间隔相对较大。除了工作频带之外,甚至小区大小也可以是定义帧结构的主要考虑因素。例如,当小区大小较大时,可以优选地应用相对长的CP长度以避免由于多径传播信号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解释,根据诸如工作频带和小区大小的各种场景定义的帧结构将被称为可伸缩帧结构。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定义为每个操作场景定义可伸缩帧结构的基本参数集(在本公开中,该集合被称为numerology)并且维持基本参数集之间的兼容性以实现有效系统操作。基本参数集可以是应用于移动通信的一组值,并且可以包括例如子载波间隔、CP长度、频率带宽、子帧长度等。可以根据诸如工作频带、小区大小、eMBB、URLLC和大规模MTC的服务类型来定义操作场景。
在5G系统中,可以存在多个numerology并且可以在一个小区中共存。一个小区可以支持至少一个numerology,并且该小区将需要向小区的服务区域内的终端有效地通知可支持numerology。numerology的一个集合可以由若干元素配置,即,频率带宽、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P)长度、子帧长度等的组合。因此,将有许多种可能的numerology。因此,需要在信令开销方面优化向终端通知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因此,根据本公开,将描述用于有效地用信号传输由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的方法。
另一方面,由于终端支持numerology的所有组合在复杂性和成本方面非常低效,考虑到每个终端的使用、主要合同运营商提供的小区的numerology、特征等,可以仅支持几个numerology。这意味着当移动终端重选服务小区时,需要考虑由新驻留在由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的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因此,本公开的特征在于,在重选小区时除了由运营商提供的信号质量和频率优先级之外,终端还另外考虑numerology。
图3至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缩放帧结构的示例1至3。
作为示例,图3至图5示出定义可伸缩帧结构的基本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CP长度、子帧长度等的情况。
在引入5G系统的早期阶段,至少预期与现有LTE/LTE-A系统共存或双模式操作。这样,现有的LTE和LTE-A系统可以用于提供稳定的系统操作,并且5G系统可以用于提供增强的服务。因此,5G系统的可伸缩帧结构至少需要包括LTE和LTE-A的帧结构或基本参数集。
图3示出类似于LTE和LTE-A的帧结构或基本参数集的5G帧结构。参照图3,在帧结构类型A中,子载波间隔是15kHz,1ms的子帧由14个符号组成,并且PRB由12个子载波(=180kHz=12×15kHz)组成。
参照图4,在帧结构类型B中,子载波间隔是30kHz,0.5ms的子帧由14个符号组成,并且PRB由12个子载波(=360kHz=12×30kHz)组成。也就是说,可以看出帧结构类型B的子载波间隔和PRB大小是帧结构类型A的两倍,并且帧结构类型B的子帧长度和符号长度是帧结构类型A的二分之一。
参照图5,在帧结构类型C中,子载波间隔是60kHz,0.25ms的子帧由14个符号组成,并且PRB由12个子载波(=720kHz=12×60kHz)组成。也就是说,可以看出帧结构类型C的子载波间隔和PRB大小是帧结构类型A的四倍,并且帧结构类型C的的子帧长度和符号长度是帧结构类型A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如果概括帧结构类型,则对于每种类型,作为基本参数集的子载波间隔、CP长度、子帧长度等彼此具有整数倍关系,使得可以提供高可伸缩性。另外,与LTE帧结构的特性一样,在所定义的帧结构下,子帧中的一些符号的CP长度可以与子帧中的其余符号的CP长度不同。
可以对应于各种场景来应用示例性帧结构类型。就小区大小而言,随着CP长度的增加,可以支持具有更大大小的小区,使得帧结构类型A可以比帧结构类型B和C支持相对更大的小区。就工作频带而言,随着子载波间隔增加,更有利于恢复高频带中的相位噪声,使得帧结构类型C可以比帧结构类型A和B支持相对更高的工作频率。就服务而言,为了支持像URLLC这样的超低延迟服务,使子帧长度更短是有利的,因此,帧结构类型C比帧结构类型A和B相对更适合于URLLC服务。
另外,可以考虑在一个系统中多路复用帧结构类型并整体操作它们的场景。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复用扩展帧结构的示例。
图6示出图3至图5中所示的帧结构类型A 610、帧结构类型B 612和帧结构类型C630多路复用在一个系统内的示例。也就是说,通过维持定义帧结构类型的基本参数集之间的整数倍关系,即使在如图6所示的复用的情况下,也可以平滑地执行子帧或PRB中的资源映射。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将用于LTE技术中的小区重选的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发送到终端并应用优先级信息的处理的示例。
参照图7,在LTE技术中,用于小区重选的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可以通过系统信息块(SIB)广播,或者可以通过作为专用RRC信令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释放消息发送到特定终端并应用。
小区重选是重选服务小区的处理,使得移动终端可以连接到具有最佳信道状态的小区。网络在每个频率上分配优先级并控制空闲模式下终端的小区重选。例如,如果一个终端接收关于两个频率f1和f2的优先级信息并且f1具有比f2更高的优先级,则终端将保持在f1的概率增加。另外,即使终端停留在f2,如果f2的信道状态不好,则终端也会尝试改变到f1。关于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可以通过SIB广播,或者可以通过作为专用RRC信令的RRC连接释放消息提供给特定终端。即使终端预先通过SIB具有关于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如果终端接收到由RRC信令提供的UE特定优先级信息,则可以忽略关于SIB的优先级信息。关于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通过以下小区重选优先级信息元素(IE)发送,例如,分配的八个优先级之一。值越低,优先级变得越低。例如,“0”可以表示最低优先级。
CellReselectionPriority信息元素
--ASN1START
CellReselectionPriority::=INTEGER(0..7)
--ASN1STOP
无线电接入技术(RAT)之间的频率可能不会被分配相同的优先级。如果终端的空闲状态是“驻留在任何小区状态”,则终端应用通过SIB接收的频率优先级信息,并且可以仅存储从RRC信令接收的优先级信息而不使用优先级信息。另一方面,cellReselectionPriority IE是可选的IE,其可以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不分配关于相应频率的优先级信息。此时,终端可以将相应频率的优先级视为最低级别。
在步骤710中,终端可以通过SIB接收关于不仅在EUTRA中而且在其他RAT中使用的频率的优先级信息。然而,没有必要向终端提供关于所有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关于当前驻留的服务小区的频率的优先级信息也可以不提供给终端。
在步骤715中,终端可以确认关于当前服务小区的频率的优先级信息是否存在于SIB中。如果没有提供关于当前服务小区的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则在步骤720,终端可以将当前频率上的优先级视为最低级别。
终端可以在步骤725中应用关于通过SIB接收的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和/或在步骤720中认定的关于当前频率的优先级信息。
如果终端从基站接收到RRC连接释放消息,则终端从连接模式切换到空闲模式。此时,RRC消息可以包括关于频率的优先级信息。优先级信息是UE特定信息,并且可以优选地应用于从SIB接收的频率优先级信息。因此,在步骤730中,终端可以确认在RRC消息(例如,RRC连接释放消息)中是否存在频率优先级信息(例如,UE特定的小区重选优先级信息)。
如果在RRC消息中存在频率优先级信息,则终端可以在步骤735中应用包括在RRC消息中的T 320值以驱动一个定时器。
在步骤740,终端可以确定当前待机模式状态是“驻留在任何小区状态”还是“正常驻留状态”。“正常驻留状态”是指终端驻留在合适的小区中的状态。合适的小区是可以向终端提供正常服务的小区,并且是满足以下详细条件的小区:对应于由小区选择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选择的PLMN)、注册的PLMN、或者等效PLMN列表中的一个PLMN;小区不被禁止;满足小区选择标准的小区;如果小区是封闭用户组(CSG)小区,则其中相应的CSG ID存在于终端的白名单中的小区。
另外,“驻留在任何小区状态”是指因为终端没有驻留在合适的小区中、所以终端驻留在可接受的小区中的状态。在可接受的小区中,正常服务是不可能的,并且终端可以仅尝试紧急呼叫。可接受的小区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小区:小区不被禁止;和小区满足小区选择标准。
如果终端处于“驻留在任何小区状态”空闲状态,则终端返回到步骤725而不是从RRC连接释放消息接收的优先级信息,并且应用从SIB接收的频率优先级信息。
然而,如果终端处于“正常驻留”空闲状态,则终端在步骤745确定是否满足以下三个条件747中的至少一个。三个条件747如下:终端切换到连接模式;T320计时器到期;以及根据非接入层(NAS)请求执行PLMN选择处理。
如果满足任何上述条件,则终端在步骤750中丢弃从RRC连接释放消息接收的优先级信息,并返回步骤725以应用从SIB接收的频率优先级信息。否则,如果不满足任何条件,则终端可以在步骤755中应用从RRC连接释放消息接收的优先级信息。
频率优先级信息影响终端对特定频率的测量。终端可以总是对比当前服务小区更高的频率优先级执行测量。另一方面,优先级等于或低于与服务小区相同的频率内或服务小区的频率的其他频率可以不总是在相应的频率上执行测量以节省终端功率。此时,当服务小区的信道服务质量(QoS)小于或等于特定阈值时可以执行是否对相应频率执行测量。执行小区重选以将终端移动到具有良好信道状态的小区。然而,因为当前服务小区的信道QoS良好,所以终端没有理由移动到具有相同优先级或更低优先级的频率。因此,为了减少由于对终端的不必要的信道测量而导致的功耗,基于特定阈值确定终端是否在相应的频率上执行测量。在频率内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小区的QoS等于或低于特定阈值Sintrasearch,则终端可以对频率内的其他小区执行信道测量。对于具有相同优先级或更低优先级的其他频率,当服务小区的QoS等于或低于特定阈值Snonintrasearch时,终端可以对不同频率的小区执行信道测量。信道QoS通常考虑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和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如果在终端执行测量的同时高优先级频率的小区的信道QoS变得高于特定阈值ThreshX-high,则终端可以重选高优先级频率的小区作为服务小区。如果低优先级频率的小区的信道QoS高于特定阈值ThreshX-low并且服务小区的QoS低于ThreshServing-low,则终端可以重选低优先级频率的小区作为服务小区。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终端根据信号强度执行小区重选的方法。
参照图8,终端总是在更高优先级频率或RAT上执行频率间/RAT间测量,而不管服务小区810的测量信号强度如何。如果服务小区810的测量信号强度低于第一阈值(例如,SintraSearch)870,终端可以执行频率内测量。如果服务小区810的测量信号强度低于第二阈值(例如,SnonintraSearch)850,则终端可以对等于或低于当前服务小区的频率的频率设置频率间/频率测量。逐步触发终端测量的原因是由于对相邻小区的测量而降低终端的功耗。
如果高优先级频率的小区830的信道QoS高于特定阈值(例如,第三阈值)(ThreshX-high)865,则终端可以重选高优先级频率的小区830作为服务小区。如果低优先级频率的小区820的信道QoS高于特定阈值(例如,第四阈值)(ThreshX-low)860,并且服务小区810的QoS低于第五阈值(例如,ThreshServing-low)840,则终端可以重选低优先级频率的小区820作为服务小区。
可以在终端的小区重选时考虑参考信号接收强度(RSRP)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在使用接收信号质量(即RSRQ)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广播分别向终端提供Threshserving-lowQ、ThreshX-lowQ和ThreshX-highQ。如果使用接收信号强度(即RSRP),则可以在本公开中使用Threshserving-lowP、ThreshX-lowP和ThreshX-highP,以便与上述变量区分开。
另一方面,5G系统可以支持各种numerology。在现有的LTE中,频率带宽是主要的numerology。然而,另外,可以考虑其他因素,诸如子载波之间的子载波间隔、CP长度和子帧长度。上述因素的具体值取决于各种服务,诸如用于增强5G小区支持的现有语音/数据通信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服务、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服务、以及用于大规模物联网和要求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TC)服务。
预计5G物理层最多具有2048个子载波。在现有LTE中,应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以支持高达20MHz的频率带宽。然而,由于5G将支持更宽的频率带宽,因此子载波间隔也将增加。在5G系统中,考虑30kHz和60kHz以及现有的15kHz。通常,宽子载波间隔减小了多普勒频移效应。可以考虑15kHz用于在低频段使用窄带宽的物联网(IoT)终端或服务以及30kHz或60kHz用于在宽频带宽和快速移动场景。另一方面,在复杂性和成本方面,一个终端支持所有各种子载波间隔可能是低效的。支持的numerology可能根据基站也支持的服务而受到限制。
在本公开中,5G基站广播由每个5G频率或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此外,终端在重选小区时考虑由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
基站可以使用系统信息向终端提供由每个频率或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支持numerology的配置的示例。
参照图9,一个小区可以使用系统信息(SIB)910来广播由一个小区自身920和相邻频率/小区930和935支持的numerology。一个小区可以支持至少一个numerology 940和945。每个numerology 940和945可以由若干元素组合组成。例如,每个numerology 940和945可以由系统带宽、子载波间隔、CP长度、子帧长度等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组成。尽管未示出,但是每个numerology 940和945也可以由不同元素的组合组成。为了减少信令开销,可以用索引对每个numerology 940和945进行编码。例如,10MHz的频率带宽、15kHz的子载波间隔、1ms的CP长度和10ms的子帧长度可以由索引值1表示。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执行小区重选的处理。
在本公开中,终端可以使用系统信息从小区接收由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频率)支持的numerology信息。终端可以通过考虑在相同或不同频率由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和当前服务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两者导出优先级,以使用优先级信息执行小区重选。如果具有优先级高于当前频率的优先级的频率的特定小区具有比特定阈值更好的接收信号质量,则终端可以对具有更好接收信号质量的小区执行重选。小区可以能够至少支持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终端可以根据每个频率(或每个频率的特定小区)所支持的numerology来导出频率优先级1010(1015)。用于确定频率优先级的规则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基站可以使用系统信息向终端提供关于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和支持的numerology。
例如,基站可以将包括与每个频率相对应的优先级信息和所支持的numerology(例如,由子载波间隔信息组成)的系统信息发送到终端,如以下示例所示。此时,具有更高数字的优先级可能意味着优先级较高。例如,“0”可以表示最低优先级:(1)频率:A;numerology:60kHz;优先级:1;(2)频率:B;numerology:15kHz;优先级:4;(3)频率:C;numerology:15kHz,30kHz;优先级:3;(4)频率:D;numerology:30kHz;优先级:0;以及(5)频率:E;numerology:30kHz,60kHz;优先级:2。
终端可以通过考虑每个频率的优先级和支持的numerology来导出应用于终端的新的(UE特定的)频率优先级。此时,支持终端支持的所有numerology的频率可以具有最高优先级。此时,支持终端支持的部分numerology的频率可以具有第二高优先级。另一方面,根本不支持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的频率可以具有最低优先级。同时,根据实施例,当每个频率的优先级相同时,仅支持一个子载波间隔(或支持较少数量的子载波间隔)的频率可以具有较高的优先级。
例如,可以根据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UE支持numerology)(例如,终端支持的子载波间隔)来确定上述示例的频率的优先级,如下:(1)UE支持15kHz,30kHz,60kHz:B,C,E,A,D;(2)UE支持15kHz,30kHz:B,C,D,E;(3)UE支持15kHz,60kHz:B,A,E;(4)UE支持30kHz,60kHz:E,A,D;和(5)UE支持60kHz:A,E。
终端可以基于导出的频率优先级信息执行初始频率选择处理(1020)。终端可以通过考虑信号质量等来选择终端的一个频率(1025)。如果终端当前驻留的频率最佳,则终端可以确定频率范围内是否存在适当的小区(1040)。如果频率的所有小区不支持期望的numerology(1050)或信号质量差,则终端可以选择具有下一优先级的其他频率的适当小区(1030)。如果找到具有良好信号质量的更高优先级频率(1035),则终端可以选择该频率(1025)。如果没有找到具有良好信号质量的更高优先级频率,则终端可以再次执行频率搜索(1030)。如果特定频率的所有小区都支持终端支持的一个numerology,则终端可以驻留在频率的特定小区上。如果在一个频率上存在多个小区并且仅特定小区支持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则终端可以仅驻留在那些小区上。驻留在支持终端支持的numerology的小区上的终端可以进行到步骤1055并返回到步骤1015。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参照图11,在步骤1110中,终端可以从服务小区接收由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另外,终端可以通过单独的消息接收关于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以及关于由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支持的numerology的信息。
在步骤1120中,终端可以使用接收的numerology和每个频率的优先级信息来导出小区重选优先级。在步骤1130中,终端可以使用重选优先级信息来执行小区重选。
此后,终端可以以重选的频率驻留在支持UE支持的numerology的小区。驻留的小区的接收信号质量将满足特定阈值。如果没有小区满足阈值,则终端可以重选下一优先级频率。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参照图12,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1240。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2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1210。在实施例中,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1210和基带处理器1220。
RF处理器12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12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121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例如,RF处理器12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等。图12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12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12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12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另外,RF处理器1210可以执行MIMO并且可以在执行MIMO操作时接收多个层。RF处理器1210可以通过在控制器1240的控制下适当地配置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来执行接收波束扫描(sweep),或者调整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使得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谐振。
基带处理器12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220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220可以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12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2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操作和循环前缀(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220可以以OFDM符号单元对从RF处理器1410提供的基带信号进行分段,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操作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恢复通过调制和解码接收的比特串。
如上所述,基带处理器1220和RF处理器1210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1220和RF处理器12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或通信接口。此外,基带处理器1220和RF处理器12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1220和RF处理器12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无线电LAN(例如,IEEE 802.11等)、蜂窝网络(例如,LTE等)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存储器1230可以存储数据,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终端的操作的配置信息。具体地,存储装置1230可以存储与使用第二接入技术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接入节点相关联的信息。存储器1230可以根据控制器12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控制器124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12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1220和RF处理器121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1240可以在存储器12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12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12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12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较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终端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12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12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1245,执行将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12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1210。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参照图13,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1340。此外,基站还可以包括回程通信接口1350和存储器13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1310。根据实施例,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1310和基带处理器1320。
RF处理器13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13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13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信号中。例如,RF处理器13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DAC、ADC等。图13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基站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13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13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13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RF处理器1310可以通过发送一个或多个层来执行下行链路MIMO操作。
基带处理器13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3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的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320可以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13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3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IFFT操作和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1320以OFDM符号单元划分从RF处理器1310提供的基带信号,并通过FFT运算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和解码恢复接收的比特串。
基带处理器1320和RF处理器1310可以如上所述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1320和RF处理器13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通信接口或无线通信接口。此外,基带处理器1320和RF处理器13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1320和RF处理器13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中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无线LAN(例如,IEEE 802.11等)、蜂窝网络(例如,LTE等)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回程通信接口1350提供用于执行与网络内的其他节点的通信的接口。也就是说,回程通信接口1350可以将从基站发送到其他节点(例如,辅助基站(或其他相邻基站),核心网络等)的比特串转换为物理信号,并且将从其他节点接收的物理信号转换为比特串。
存储器1330可以存储数据,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基站操作的配置信息。具体地,存储器1330可以存储分配给被接入终端的承载的信息、从被接入终端报告的测量结果等。此外,存储器1330可以存储作为关于提供到终端的多个连接还是停止到终端的多个连接的确定标准的信息。存储器1330可以根据控制器13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1340可以控制基站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13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1320和RF处理器1310或回程通信接口135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1340可以在存储器13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13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13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13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更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基站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13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13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1345,执行将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13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1310。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操作原理。在下文中,当确定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来定义以下术语,并且可以通过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实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术语。因此,其定义应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来解释。
为了便于解释,示例了在以下描述中使用的表示接入节点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的术语、指示消息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的术语、指示各种类型的标识信息的术语等。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下面要描述的术语,并且可以使用指示具有等同技术含义的对象的其他术语。
此后,为了便于解释,本公开使用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3GPP LTE)中定义的术语和名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该术语和名称,而是还可以根据其他标准相同地应用于系统。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的网络结构的示例。
参照图14,无线通信系统(例如,LTE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基站(演进节点B(eNB))1420、1423、1425和1427,移动性管理实体(MME)1430和服务网关(S-GW)1440。用户设备(UE)(或终端)1410通过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以及S-GW 1440连接到外部网络。
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是蜂窝网络的接入节点,并且提供对连接到网络的终端1410的无线接入。也就是说,为了服务用户的业务,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收集和调度状态信息,诸如终端1410的缓冲器状态、可用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以支持终端1410和核心网络(CN)之间的连接。MME 1430是用于执行终端1410的各种控制功能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的装置,并且连接到多个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此外,S-GW 1440是提供数据承载的装置。此外,MME 1430和S-GW 1440还可以对连接到网络的终端1410执行认证、承载管理等,并处理从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到达的分组以及将要发送到基站1420、1423、1425和1427的分组。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中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参照图15,根据LTE系统的无线电协议,终端和基站(eNB)分别包括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1510和1530、无线电链路控制(RLC)1515和1535、以及媒体访问控制。(MMC)1520和1540。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1510和1530执行诸如IP报头压缩/恢复的操作,并且无线电链路控制1515和1535将PDCP分组数据单元(PDU)重新配置为适当的大小。MAC 1520和1540连接到在一个终端中配置的若干RLC层装置,并且执行在MAC PDU中复用RLC PDU并从MAC PDU解复用RLC PDU的操作。物理层(PHY)1525和1545执行信道编码和调制高层数据、使高层数据成为OFDM符号、并将高层数据发送到无线电信道的操作,或者解调通过无线电信道接收的OFDM符号、对OFDM符号进行信道解码并将OFDM符号发送到高层的操作。另外,即使物理层1525和1545也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来进行附加纠错,并且可以以1比特发送接收端是否接收从发送端发送的分组。这被称为HARQ ACK/NACK信息。可以通过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的物理信道发送关于上行链路传输的下行链路HARQ ACK/NACK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物理信道发送关于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HARQ ACK/NACK信息。
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在终端和基站的PDCP层1510和1530的更高部分处存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并且RRC层可以接收和发送连接和测量相关的控制消息,用于无线电资源控制。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的详细示例。
参照图16,LTE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可以包括基站1420、MME1430和S-GW 1440。用户设备1410可以通过基站1420、S-GW 1440、以及分组数据网络(PDN)网关(P-GW)1470接入外部网络。
基站1420是RAN节点,并且对应于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UTRAN)系统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GSM边缘无线电接入网络(GERAN)系统的基站控制器(BSC)。基站1420通过无线电信道连接到终端1410,并且用于类似于RNC/BSC管理终端1410的无线通信,并且可以同时使用若干小区。在LTE中,由于通过共享信道为所有用户业务提供服务,因此需要用于收集和调度终端1410的情况信息的装置,其由基站1420处理。
MME 1430是用于负责各种控制功能的装置,其中,一个MME可以连接到多个基站。MME 1430可以通过S3接口连接到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1450,并且可以通过S6a接口连接到归属订户服务器(HSS)1460。S-GW 1440是用于在MME 1430的控制下提供数据承载并生成或移除承载的装置。应用功能(AF)1490是在应用级别与用户交换应用相关信息的装置。例如,作为IMS网络设备的增强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eP-CSCF)是一种AF。
策略计费和规则功能(PCRF)1480是控制与服务质量(QoS)相关的策略的装置。该策略由策略和计费控制(PCC)规则定义,并且PCC规则被发送并应用于P-GW 1470。为了应用PCC规则,P-GW 1470可以包括策略和计费规则执行功能(PCEF)。
通常,用户平面(UP)是指连接在发送和接收用户数据的终端1410与作为RAN节点的基站1420之间的路径、连接在作为RAN节点的基站1420与S-GW 1440之间的路径、以及连接在S-GW 1440与P-GW 1470之间的路径。在这些路径中,使用资源限制严重的无线电信道的部分是终端1410和作为RAN节点的基站1420之间的路径。在诸如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以演进分组系统(EPS)承载为单位应用QoS。一个EPS承载可以用于发送具有相同QoS要求的IP流。可以在EPS承载中指定与QoS相关联的参数。参数的示例可以包括QoS类标识符(QCI)以及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QCI是定义QoS优先级的参数,并且ARP是用于确定是允许还是拒绝生成新EPS承载的参数。
EPS承载对应于通用分组无线电服务(GPRS)系统的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PDP上下文)。一个EPS承载可以属于PDN连接,并且PDN连接可以具有接入点名称(APN)作为属性。如果生成用于IMS服务的PDN连接,则可以使用公知的IMS APN生成PDN连接。如果终端1410通过web浏览器的web应用接入通信网络,则可以通过用于互联网服务的APN或通过IMS APN生成用于接入的PDN连接。
图17a和17b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
参照图17a和图17b,提供LTE服务的运营商可能能够向具有不同服务级别的订户提供需要不同服务质量(QoS)的服务。为此目的,运营商可以知道订户的服务级别和服务类型,并且能够差异地分配和管理用于用户IP业务(IP流)的无线电资源1750。因此,网络根据QoS要求设置用户业务传输路径或控制每个服务的IP流1750。
在演进分组系统(EPS)中,用户业务传输路径根据QoS生成到EPS承载1710的另一EPS承载。具有相同QoS的IP流被映射到服务数据流(SDF)1730,并且SDF 1730成为用于应用反映运营商策略的QoS规则的单元。
图17a和图17b示出EPS承载1710和SDF 1730之间的特定关系。在EPS传输网络中,SDF 1730向从PDN 1790发送的IP流1750提供与服务相对应的QoS,并且EPS承载1710提供终端1410和P-GW 1470之间的QoS。当通过EPS将SDF 1730发送到用户终端1410时,SDF 1730在被映射到能够根据安装在P-GW 1470中的QoS规则提供适当QoS的EPS承载1710、1720和1725的被发送。IP流1750具有不同的QoS特性,这取决于使用什么服务(或应用)。SDF 1730是对每个服务或一组IP流过滤(分类)用户业务的IP流,并且根据终端1410的订户类和将要使用的应用来应用特定QoS策略。在图17a和图17b中,从PDN 1790到用户终端1410的IP流1750根据服务特性通过P-GW 1470的SDF模板(分类器)1740被过滤到SDF 1730,并且QoS策略(例如,带宽控制)应用于每个SDF以发送给用户。例如,第一IP流可以被分类为第一SDF,因此可以应用第一QoS策略,并且第二IP流可以被分类为第二SDF,因此可以应用第二QoS策略。第三IP流和第四IP流被分类为第三SDF,因此可以应用第三QoS策略,并且第五IP流被分类为第四SDF,因此可以应用第四QoS策略。由于EPS传输网络中的QoS由EPS承载1710、1720和1725提供,因此每个SDF 1730被映射并发送到能够满足每个SDF自身的QoS要求的EPS承载1710、1720和1725。
一种EPS承载1710包括默认承载1725和专用承载1720。如果终端1410接入LTE网络,则终端1410被分配IP地址并生成默认数据承载1725,同时生成分组数据网络(PDN)连接(EPS会话)1760。如果用户终端1410使用在通过默认承载1725使用服务(例如,互联网)期间可能无法从默认承载1725适当地接收QoS的服务(例如,视频点播(VOD)),则可以按需(根据请求)生成专用承载1720。也就是说,专用承载1720被设置为与已建立的承载(例如,默认承载1725和其他专用承载)不同的QoS。
终端1410可以接入若干接入点名称(APN)(P-GW)1470,并且可以为每个APN建立一个默认EPS承载1725和多个专用EPS承载1720。当终端1410最初接入网络时生成默认承载1725,并且即使终端1410在途中不使用该服务也继续维护默认承载1725,然后当终端1410离开网络时消失。在终端1410最初接入网络时,为每个APN生成默认承载1725以及是否通过将什么QoS应用于哪个APN作为用户订阅信息提供给HSS1460生成默认承载1725。如果终端1410最初接入网络,则MME 1430可以从HSS1460下载用户订阅信息(例如,默认APN、EPS订阅的QoS简档),并且可以使用订户QoS配置文件来生成默认承载1725到对应的PDN 1790。
在图17a和图17b中,当经由EPS将下行链路IP流发送到用户终端1410时,通过EPS承载1710、1720和1725以及SDF 1730发送下行链路IP流1750。经由PDN 1790到达P-GW 1470的用户IP流1750经由SDF模板1740被滤过滤到SDF 1730中。例如,第一IP流(IP流1)被分类到第一SDF(SDF 1)中,第二IP流(IP流2)被分类为第二SDF(SDF 2),第三IP流(IP流3)和第四IP流(IP流4)被分类为第三SDF(SDF 3),第五IP流(IP流5)被分类为第四SDF(SDF 4),使得QoS规则可以应用于每个SDF,然后根据业务流模板(TFT)过滤规则(1730)映射到EPS承载1710,1720和1725。例如,SDF 1和SDF 2被映射到默认承载1725,并且SDF 3和SDF 4被映射到专用承载1720并且通过相应的EPS承载1720和1725被发送到终端1410。到达终端1410的流被发送到相应的应用。
在LTE网络中,基于承载1710、1720和1725定义QoS参数。EPS承载QoS参数是承载级别QoS参数。承载级别另外称为SDF聚合级别。SDF聚合是指具有相同QoS类别标识符(QCI)以及属于同一EPS会话的分配和保留优先级(ARP)值的SDF的集合。QCI和ARP是应用于所有EPS承载的基本QoS参数。QCI是由整数值(例如,1到9)表示的标准化的不同QoS特性。标准化QoS特性由资源类型、优先级、分组延迟预算和分组错误丢失率表示。
根据QCI资源类型,EPS承载1710、1720和1725被划分为保证比特率(GBR)类型承载和非GBR类型承载。默认承载1725始终是非GBR类型承载,并且专用承载1720可以被设置为GBR类型承载和非GBR类型承载。GBR类型承载具有QCI、ARP、GBR(UL/DL)和最大比特率(MBR)(UL/DL)作为GBR类型承载的QoS参数,并且非GBR类型承载具有QCI、ARP、聚合的最大比特率(APN-AMBR)(UL/DL)和UE-AMBR(UL/DL)。除了QCI和ARP之外,GBR类型承载具有GBR和MBR作为QoS参数,这意味着为每个承载分配固定资源(带宽保证)。另一方面,非GBR类型承载具有聚合的最大比特率(AMBR)作为QoS参数,这意味着资源不被分配给每个承载但是被分配可以与其他非GBR类型的承载一起使用的最大带宽。APN-AMBR是非GBR类型承载可以在同一PDN内共享的最大带宽,并且UE-AMBR是可以在同一终端内共享的最大带宽。如果终端1410具有多个PDN连接,则每个PDN的APN-AMBR的总和不可以超过UE-AMBR。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如果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用于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则在网络中以相同的QoS处理多个IP流1750的组。因此,在EPC阶段1440和1470以及E-UTRAN阶段1410和1420中不可能进行更精确的QoS控制。
因此,根据本公开,将描述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而不是图17a和图17b所示的用于建立基于承载的QoS的方法。在本公开中,流可以指IP流1750和服务数据流(SDF)1730。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图1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
如上所述,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18,在E-UTRAN中,存在承载1830、1833和1835的概念,如图17a和图17b所示,但是在下一代核心网络(NGCN)1803和1804中,承载1850的概念可以存在或者可以不存在。NGCN 1803和1804可以是演进的CN或LTE系统的EPC 1440和1470的新CN。NGCN可以包括P-GW 1804和S-GW 1803。可选地,NGCN可以包括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控制平面功能(CPF))等。
如果在PDN 1805中生成下行链路数据,则通过PDN 1805、P-GW(0804)和S-GW 1803将IP流1810发送到基站(rNB或gNB)1802。此时,基站(rNB或gNB)1802可以是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LTE基站的演进基站或新基站。
同时,流1810的分组可以经历指示QoS信息的分组标记。可选地,可以将每个流映射到特定QoS信息。QoS是指通过为应用程序、用户或数据流分配优先级来确保数据传输中的特定性能级别的能力或措施。QoS可以表示最低传输比特率、延迟、分组丢失率等。
接收流1810的基站1802可以解释流1810的分组中的分组标记以获知QoS信息。可选地,也可以基于关于预定义流1810与QoS信息的映射信息来获知每个流1810的QoS信息。基站1802可以根据QoS信息,通过称为分组标记/QoS映射器(PMQM)1820的层或装置将流1810分配给基站的对应承载。如果不存在与流1810的QoS相对应的承载,则基站1802可以与终端1801新建立与QoS相对应的承载。
例如,第一下行链路数据流可以被映射到将要被分配给默认承载1830的第一QoS,并且第二下行链路数据流和第三下行链路数据流可以被映射到将要被分配给第一专用承载1833的第二QoS。可选地,根据实施例,第一专用承载1833可以对应于第二QoS和第三QoS,使得第二下行链路数据流和第三下行链路数据流均可以被映射到将要被分配给与其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第一专用承载1833的第二QoS和第三QoS。第四下行链路数据流和第五下行链路数据流可以被映射到将要被分配给第二专用承载1835的第四QoS。可选地,根据实施例,第二专用承载1835可以对应于第四QoS和第五QoS,使得第四下行链路数据流和第五下行链路数据流均可以被映射到将要被分配给与其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第二专用承载1835的第四QoS和第五QoS。
在图18中,如果生成上行链路数据,则终端1801可以确认先前是否已经接收到与上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下行链路流。可以使用诸如源IP地址和目的地IP地址的IP分组的报头信息来执行确认处理。如果在先前接收的下行链路流中存在与上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流,则终端1801可以将上行链路数据映射到对应的流,并且通过对应的承载将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给基站1802。如果在先前接收的下行链路流中没有与上行链路数据相对应的流,则终端1801可以通过称为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1840的层或装置将QoS信息标记到上行链路数据分组。QoS是指通过为应用程序、用户或数据流分配优先级来确保数据传输的特定性能级别的能力或措施。QoS可以表示最低传输比特率、延迟、分组丢失率等。终端1801的PMQM层或装置1840可以基于标记的QoS信息确认当前建立的承载1830、1833和1835中是否存在用于标记的QoS信息的适当承载。如果存在适当的承载,则终端1801可以通过承载映射上行链路流并将上行链路流发送到基站1802。如果没有适当的承载,则终端1801的PMQM层或装置1840可以发送上行链路流,同时将上行链路流映射到默认承载1830。接收到默认承载1830的上行链路流的基站1802的PMQM层或装置1820可以确认上行链路流的分组标记以找出QoS信息。如果基站1802的PMQM层或装置1820确定上行链路流的QoS不适合于默认承载1830的QoS,则基站1802的PMQM层或装置1820可以与终端1801建立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新承载。如果建立新承载,则终端1801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而不是默认承载1830将稍后生成的上行链路流发送到基站1802。
图19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向每个流分配包括QoS映射信息的QoS策略或向基站和终端分配关于分组标记的信息的信令过程。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19,在步骤1960中,终端1910可以建立用户会话以建立与网络的连接。用户会话可以包括与用户会话建立有关的信息,而不管每个业务流的QoS。在用户会话中复用的多个流可以通过在每个分组中标记与QoS相关的分组来区分QoS。
在步骤1960中,终端1910可以接收预定的流优先级指示符(FPI)。流优先级指示符可以用于初始化上行链路分组,而终端1910不与网络发送/接收控制信令。也就是说,终端1910可以使用流优先级指示符对从终端1910生成的上行链路分组执行分组标记。
在步骤1963、1965和1967中,控制平面(CP)功能1940可以分别从应用功能(AF)1950、用户平面(UP)功能1930或终端1910中的至少一个接收QoS请求(AF QoS请求,UP QoS请求)。AF 1950可以提供需要特定QoS的分组流。在接收到具有特定QoS的新流时,UP 1930可以将QoS请求发送到CP 1940以便处理新流。
在步骤1963、1965和1967中接收到QoS请求消息之后,CP 1940可以根据运营商的要求确定授权的QoS策略。QoS策略可以是将要应用于核心网络(CN)1930和1940、接入网络(AN)1920和终端1910的参数列表,以根据QoS处理流。参数可以包括DL流描述符、流优先级指示符、下行链路最大流比特率、下行链路会话比特率和反射QoS指示符中的至少一个。下行链路流描述符可以用于区分流并且确认是否利用在QoS策略中接收的流优先级指示符来执行分组标记。UP 1930可以基于下行链路流最大比特率和下行链路会话比特率来调整用户会话的流量和最大比特率。流优先级指示符是指在接入网(AN)1920的节点中设置的参数,并指示如何处理分组。反射QoS指示符指示终端1910是否将反射QoS应用于与下行链路流相对应的上行链路流。流优先级指示符和反射QoS指示符可用于标记下行链路用户数据分组。
在步骤1969中,CP 1930可以将如上所述的授权QoS策略分配给UP 1930(CN QoS策略建立)。
在步骤1970中,CP 1930可以发送包括由AN 1920授权的QoS策略的消息(AN QoS策略建立)。QoS策略可以是将要应用于AN 1920和终端1910的参数的列表,以根据QoS处理流。参数可以包括UL流描述符、流优先级指示符、流优先级、UL最大流比特率、UL和DL保证流比特率、UL会话比特率等中的至少一个。UL流描述符可以用于区分流并且确认是否利用在QoS策略中接收的流优先级指示符来执行分组标记。AN 1920可以基于DL流最大比特率和DL会话比特率来调整用户会话的流和最大比特率。
在步骤1973中,终端1910可以从CP 1930接收授权的QoS策略作为非接入层(NAS)信息(UE QoS请求/UE QoS策略建立)。可选地,在步骤1975和/或1977中,终端1910可以从AN1920接收被授权为接入层(AS)信息的QoS策略(对UE的QoS请求)。QoS策略可以是将要应用于终端1910的参数的列表,以根据QoS处理流。参数可以包括UL流描述符、流优先级指示符、UL保证流比特率等中的至少一个。在步骤1975和1977中,接入网络(AN)1920可以将终端1910的QoS策略分配给终端1910。此时,在步骤1975中,可以根据网络接口将基于流的QoS策略分配给终端1910。可选地,在步骤1977中,也可以将基于承载的QoS策略分配给终端1910。如果AN 1920通过同时考虑流和承载来处理QoS,则基于流的QoS策略和基于承载的QoS策略都可以被分配到终端1910(1975和1977)。如果AN 1920通过仅考虑流来处理QoS,则仅基于流的QoS策略可以被分配给终端1910(1975)。如果AN 1920通过仅考虑承载来处理QoS,则仅基于承载的QoS策略可以被分配给终端1910(1977)。如果AN 1920和CN 1930通常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并完成建立,则在步骤1980和1983中,AN 1920和UP 1930可以向CP 1940发送响应(AN QoS会话Ack和CN QoS会话ACK)。。
图2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配置承载和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过程。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0,基站(rNB,gNB)2020和终端2010可以接收根据图19的过程授权的QoS策略建立。基站(rNB或gNB)2020可以是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LTE基站的演进基站或新基站。
在步骤2040中,基站2020可以接收从下一代核心网络(NGCN)2030授权的QoS策略建立。NGCN 2030可以是LTE系统的EPC的演进的CN或新CN。NGCN可以包括P-GW和S-GW。可选地,NGCN可以包括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控制平面功能(CPF))等。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在步骤2043中,在步骤2040中接收QoS策略的基站2020可以确认流和QoS映射信息、分组标记信息等。
终端2010可以在AS级别向基站2020请求在步骤2045中授权的QoS策略,以从基站2020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可选地,在步骤2047中,终端2010可以在NAS级别对NGCN2030请求授权的QoS策略,因此从NGCN 2030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此外,QoS策略可以包括每个承载的QoS信息。在步骤2045或2047中已经接收到QoS策略的终端2010可以在步骤2049中确认流和QoS映射信息、分组标记信息、每个承载的QoS信息等。
如上所述,如果初始QoS建立过程完成,则在步骤2050,NGCN 2030可以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基站。
基站2020可以在步骤2053中确认关于分组的流和QoS映射信息,或者基于在步骤2040中建立的QoS策略来确认分组的标记以确认QoS。在步骤2055中,基站2010可以确认在基站2020和终端2010之间当前建立的承载(例如,数据无线电承载(DRB))中是否存在满足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存在满足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057中,基站2020可以通过承载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终端2010。同时,可以在终端2010和基站2020之间的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建立在终端2010和基站2020之间建立的承载,并且还可以建立多个承载。根据实施例,在建立承载时,基站2020可以包括指示哪个承载是默认承载的指示符,以向终端2010指示默认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不存在满足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059中,基站2020可以设置能够满足与终端2010的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新承载。在步骤2060中,基站2020可以通过在步骤2059新建立的承载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MS 2010。
图2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建立承载和发送下行链路数据的过程。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1,基站(rNB,gNB)2120和终端2110可以接收根据图19的过程被授权的QoS策略建立。基站(rNB或gNB)2120可以是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LTE基站的演进基站或新基站。
在步骤2140中,基站2120可以接收从NGCN 2130授权的QoS策略建立。NGCN 2130可以是LTE系统的EPC的演进的CN或新CN。NGCN可以包括P-GW和S-GW。可选地,NGCN可以包括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控制平面功能(CPF))等。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在步骤2043中,在步骤2140中接收QoS策略的基站2120可以确认流和QoS映射信息、分组标记信息等。
终端2110可以在AS级别向基站2120请求在步骤2145中授权的QoS策略,以从基站2120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可选地,在步骤2147,终端2110可以在NAS级别向NGCN 2110请求授权的QoS策略,因此从NGCN 2130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此外,QoS策略可以包括每个承载的QoS信息。在步骤2145或2147中已经接收到QoS策略的终端2110可以在步骤2149中确认流和QoS映射信息、分组标记信息、每个承载的QoS信息等。
在步骤2150中,如果从终端2110生成上行链路分组,则终端2110可以基于在步骤2145或步骤2147中建立的QoS策略来在步骤2153中确认和使用关于分组的流和QoS映射信息,或者,可以通过对分组标记与分组相对应的QoS来向基站2120指示上行链路流或分组的QoS。在步骤2155中,终端2110可以确认在基站2120和终端2110之间当前建立的承载(例如,数据无线电承载(DRB))中是否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157中,终端2110可以通过承载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终端2010。如果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上行链路流的QoS可以由承载的QoS表示并映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跳过步骤2153中的分组标记。可选地,如果在步骤2153之前已经接收到与上行链路分组的流相对应的下行链路流,则终端2110可以在步骤2153中跳过分组标记。然而,如果确定必要,则终端2110可以执行步骤2153中的分组标记。
在步骤2157中,接收上行链路分组的基站2120可以在步骤2159中确认流的QoS映射信息或分组标记。然而,由于某种原因(例如,不是默认承载),基站2120可以跳过流的QoS映射信息或分组标记检查。同时,可以在终端2110和基站2120之间的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建立在终端2110和基站2120之间建立的承载,并且还可以建立若干承载。根据实施例,在建立承载时,基站2120可以包括指示哪个承载是默认承载的指示符,以向终端2110指示默认承载。
如果当前承载中不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153中,终端2110可以使用指示与上行链路流的分组相对应的QoS的分组标记,或者向基站2120指示关于上行链路流的QoS映射信息,并且在步骤2160中通过先前在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建立的默认承载,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基站2120。
在步骤2163中,基站2120检查通过默认承载接收的上行链路分组的流的QoS映射信息或分组标记,然后如果基站2120确定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与默认承载匹配,则可以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NGCN 2130。
然而,如果在步骤2163中确定基站2120检查上行链路分组的流的QoS映射信息或分组标记,然后默认承载与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不匹配,则在步骤2165,基站2120可以建立适合于上行链路分组的QoS的新承载。在步骤2167中,终端2110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将与上行链路流相对应的分组发送到基站2120。
图2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的基站的操作的示例。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2,基站可以根据图19中的过程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基站可以是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LTE基站的演进基站或新基站。基站可以接收从NGCN授权的QoS策略建立。NGCN可以是LTE系统的EPC的演进的CN或新CN。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
如果基站接收到流的分组,则在步骤2210中,基站可以分别处理上行链路分组和下行链路分组。也就是说,基站2210可以确认流的分组是下行链路分组还是上行链路分组。
如果基站从NGCN接收下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2220,基站基于建立QoS策略确认关于下行链路分组的标记信息或QoS映射信息,以确认下行链路分组的流的QoS。在步骤2230中,基站可以确认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当前建立的承载(例如,数据无线电承载(DRB))中是否存在满足下行链路QoS的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存在满足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250中,基站可以通过承载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终端。可以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建立在终端和基站之间建立的承载,并且可以建立若干承载。根据实施例,在建立承载时,基站可以包括指示哪个承载是默认承载的指示符,以向终端指示默认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不存在满足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240中,基站可以建立能够满足与终端的下行链路流的QoS的新承载。在步骤2250中,基站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将下行链路分组发送到终端。
同时,如果基站从终端接收上行链路分组,则在步骤2220,基站确认分组的标记信息或者基于建立QoS策略确认流和QoS映射信息,以确认上行链路分组的流的QoS。在步骤2270中,确认上行链路流的QoS是否与对应于上行链路流的承载的QoS匹配。根据实施例,可以仅对基站通过默认承载接收的上行流来执行确认步骤2270中的上行链路流的QoS是否与承载的对应QoS匹配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除了默认承载之外的承载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出于预定原因(例如,复杂度的降低)跳过确认上行链路流的QoS是否与相应承载的QoS匹配的过程。
如果在步骤2260中确定基站在步骤2210中接收的上行链路流的QoS与相应承载的QoS匹配,则在步骤2290中,基站可以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NGCN。
然而,如果在步骤2260中确定基站在步骤2210中接收的上行链路的QoS与相应承载的QoS不匹配,则在步骤2280中,基站可以与终端建立适合于上行链路QoS的新承载。在步骤2290中,基站可以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NGCN。此后,基站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从终端接收与上行链路流相对应的分组。
图2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中的终端的操作的示例。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3,终端可以根据图19中的过程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终端可以通过在AS级别向基站请求授权的QoS策略来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或者可以通过在NAS级别在授权的QoS策略向NGCN请求授权的QoS策略来接收授权的QoS策略建立。QoS策略可以包括关于每个流的映射信息和与其对应的QoS,并且可以包括与用于指示流的QoS的分组标记相关的信息。此外,QoS策略可以包括每个承载的QoS信息。
如果终端生成上行链路分组的流,则在步骤2310,终端基于建立的QoS策略确认并使用流和关于分组的QoS映射信息,或者标记与分组相对应的QoS以向基站指示分组的上行链路流或者QoS。在步骤2320中,终端可以确认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当前建立的承载(例如,数据无线电承载(DRB))中是否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
如果在当前承载中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230中,终端可以通过承载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基站。如果存在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上行链路流的QoS可以由承载的QoS表示并映射,使得终端可以在步骤2310中跳过分组标记。可选地,如果在步骤2310之前已经接收到对应于上行链路分组的流的下行链路流,终端2310可以在步骤2310中跳过分组标记。然而,如果确定是必要的,则终端可以在步骤2310中执行分组标记。
如果当前承载中没有满足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在步骤2340中,终端2340可以使用指示与上行链路流的分组相对应的QoS的分组标记,或者向基站指示关于上行链路流的QoS映射信息,并且通过在步骤2340中在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先前建立的默认承载,将上行链路分组发送到基站2120。
同时,可以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RRC连接建立/重新配置时建立在终端和基站之间建立的承载,并且可以建立若干承载。根据实施例,在建立承载时,基站可以包括指示哪个承载是默认承载的指示符,以向终端指示默认承载。
图24示出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终端的配置和基站的配置。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4,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终端2410可以通过作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较高层或装置的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2415,使用关于QoS与上行链路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向上行链路流分配QoS,并且将上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该QoS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2417。同时,只要PMQM 2415是执行如上所述的分配QoS并且将上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该QoS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2417的操作的层或装置即可,任何装置都可以与其对应而不管术语如何。例如,PMQM 2415可以被称为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分组数据适配协议(PDAP)等,并且可以在数据无线电承载和QoS流之间进行映射,并将QoS信息标记到上行链路分组和下行链路分组。
如果不存在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PMQM 2415可以将上行链路流分配给默认承载2417。
同时,基站2420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确认从终端2410接收的上行链路流的QoS,并且确认上行链路流的QoS是否与在被称为PMQM 2425的层或装置中上行链路流被发送到的承载的QoS相匹配。
如果上行链路流与承载的发送的QoS匹配,则基站2420可以将上行链路流发送到NGCN。如果上行链路流的QoS与上行链路流被发送到的承载的QoS不匹配,则PMQM 2425与RRC层2423交互,以与终端2410新建立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2427。此后,基站2420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2427发送上行链路流。
同时,参照图24,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基站2420可以通过位于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层的较高部分的称为PMQM 2425的层或装置,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从NGCN接收的下行链路流的QoS,并且将下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QoS的承载2427,所述QoS与下行链路的QoS匹配。同时,只要PMQM 2425是执行如上所述的分配QoS并且将下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QoS相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2427的操作的层或装置即可,任何装置都可以与其对应而不管术语如何。例如,PMQM 2425可以被称为SDAP、PDAP等,并且可以在数据无线电承载和QoS流之间进行映射,并且将QoS信息标记为上行链路分组和下行链路分组。
如果没有与下行链路流的QoS匹配的承载,则可以通过与RRC层2423的交互来与终端2410建立与下行链路的QoS匹配的新承载。基站2420可以通过新建立的承载将下行链路流发送到终端2410。终端2410可以通过承载接收下行链路流,并且PMQM 245可以将它们发送到相应的应用。终端2410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者指示PMQM 2415中的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从基站2420接收的下行链路流的QoS,并且使用QoS信息和下行链路承载信息,用于作为对下行链路流的响应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流。
图25至图27是示出当能够应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终端与LTE系统和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交互时终端的配置的视图。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参照图25,终端2510可以在位于PDCP层的更高部分的被称为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2530的层或装置中将上行链路流分段为NR(5G)流和LTE(4G)流。PMQM 2530可以分析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并且将NR流分配给适合于每个流的QoS的承载2545,以将NR流发送到NR基站(rNB)。如果没有适合于流的QoS的承载,则PMQM 2530可以将流分配给默认承载。另外,PMQM 2530可以将上行链路流中的LTE流发送到业务流模板(TFT)2553。应用QoS规则之后,发送到TFT 2553的LTE流可以根据TFT过滤规则被映射到EPS承载2555。
终端2510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PMQM 2530中的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从LTE或NR基站接收的下行链路的QoS,并且使用QoS信息和下行链路承载信息,用于作为对下行链路流的响应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流。
另外,为了将数据发送到NR承载和用于相同承载的LTE基站,可以考虑如图26和图27中所示的终端2610和2710。此时,终端2610和2710可以执行诸如2660和2770的交互。
图28示出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rNB)与LTE系统的基站(eNB)之间的交互的场景。
此时,流可以指IP流并且可以指SDF。SDF可以由IP流组表示。
图28示出NR基站2810作为MeNB操作并且LTE基站2820作为SeNB操作的场景。NR基站2810的被称为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2815的层或装置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下行链路流的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QoS,并且将下行链路流分配给适合于分析的QoS的承载2817以发送下行链路流。PDCP层2817可以将与PDCP层2817相对应的承载的分组发送到适合于PDCP层承载的QoS的LTE基站2820的RLC层2819承载,以与LTE基站2820交互。如果不存在适合于PDCP层承载的QoS的LTE基站2820的RLC层,NR RRC层2813和LTE RRC层2823可以彼此交互以生成适当的RLC层的承载。
图29示出应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基于流的QoS的方法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rNB)与LTE系统的基站(eNB)之间的交互的另一场景。
参照图29,图29示出LTE基站2910作为MeNB操作并且NR基站2920作为SeNB操作的场景。如果LTE基站2910接收到具有基于承载处理的QoS的下行链路数据,则为了与PDCP层2917中的NR基站2920交互,LTE基站可以将与PDCP层2917相对应的承载2911的分组发送到适合于PDCP层承载的QoS的NR基站2920的RLC层2929承载。如果不存在适合于PDCP层承载的QoS的NR基站2910的RLC层,则LTE RRC层2913和NR RRC层2923可以彼此交互以生成适当的RLC层的承载。
图3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参照图30,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3010和控制器3040。终端包括复用器/解复用器3020、控制消息处理器3060、各种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被称为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的层或装置3050、以及NAS层装置3070。
收发器3010可以通过服务小区的前向信道接收数据和预定的控制信号,并通过反向信道发送数据和预定的控制信号。如果配置了多个服务小区,则收发器3010可以通过多个服务小区发送和接收数据和控制信号。
复用器/解复用器3020可以用于复用从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或控制消息处理器3060产生的数据,或解复用由收发器3010接收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适当的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或控制消息处理器3060。
控制消息处理器3060是RRC层装置,并处理从基站接收的控制消息以进行所需的操作。例如,当接收到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时,控制消息处理器3060配置信令无线电承载(SRB)和临时DRB。
被称为PMQM 3050的层或装置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分配上行链路流的QoS,并且将上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该QoS相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3030和3035。如果没有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PMQM 3050可以将上行链路流分配给默认承载2417。PMQM 3050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从基站2420接收的下行链路流的QoS,并且使用QoS信息和下行链路承载信息用于作为对下行链路流的响应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流。同时,只要PMQM 3050是执行数据无线电承载和QoS流之间的映射并且标记上行链路分组和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操作的层或装置即可,任何装置都可以对应于此而不管术语如何。例如,PMQM 3050可以被称为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分组数据适配协议(PDAP)等。
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表示DRB装置,并且可以对每个服务进行配置。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可以处理从诸如文件传输协议(FTP)和互联网语音协议(VoIP)的用户服务生成的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020,或者处理从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020发送的数据并将它们发送到高层的服务应用。一个服务可以一对一为基础与一个EPS承载和一个高层处理器一对一地映射。
控制器304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3040可以控制收发器3010以及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020以确认通过收发器3010接收的调度命令,例如,反向授权以控制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010在适当的时间执行到适当传输资源的反向传输。为此目的,控制器30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30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终端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30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控制器30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3010。
图3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MME和S-GW的配置。
参照图31,示出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MME 3195和S-GW 3190的配置的框图。此时,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3110和控制器3140。基站还可以包括复用器/解复用器3120、控制消息处理器3160、各种高层处理器3130和3135、调度器3180和被称为分组标记器/QoS映射器(PMQM)的层或装置3150。MME可以包括NAS层设备3197。
收发器3110可以通过前向载波发送数据和预定控制信号,并通过反向载波接收数据和预定控制信号。如果配置了多个载波,则收发器3110可以通过多个载波发送和接收数据和控制信号。
复用器/解复用器3120用于复用从上层处理器3130和3135或控制消息处理器3160生成的数据或解复用由收发器3110接收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适当的上层处理器3130和3135、控制消息处理器3160或控制器3140。
控制消息处理器3160可以允许终端处理发送的控制消息以执行所需操作或生成将要发送到终端的控制消息,并且将生成的控制消息发送到下层。
被称为PMQM 3150的层或装置可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上行链路流的QoS,并且将下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所述QoS相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3130和3135。如果不存在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PMQM 3150可以生成下行链路流的QoS。同时,只要PMQM 3150是执行数据无线电承载和QoS流之间的映射并且标记上行链路分组和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操作的层或装置即可,任何装置都可以对应于此而不管术语如何。例如,PMQM 3150可以被称为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分组数据适配协议(PDAP)等。
可以为每个EPS承载配置高层处理器3130和3135。高层处理器3030和3035可以将从PMQM装置3150发送的数据配置到RLC PDU中,并将RLC PDU发送到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120,或者将从复用器和解复用器3120发送的RLC PDU配置到PDCP SDU中并将PDCP SDU发送到PMQM装置3150。
调度器3180考虑终端的缓冲器状态和信道状态等在适当的定时向终端分配传输资源,并允许收发器3130处理从终端发送的信号或执行将信号发送到终端的处理。
PMQM设备3150处理从下层处理器发送的数据,并且将处理的数据发送到下一个网络节点。
高层处理器3130和3135以及PMQM装置3150通过承载和流互连。NAS层装置3197处理包括在NAS消息中的IP分组,并且将处理的IP分组传送到S-GW 3190。
控制器3140可以控制基站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3140可以控制PMQM 3150以使用关于QoS与流的映射信息或指示QoS的分组标记来分析上行链路流的QoS,并且将下行链路流分配给具有与所述QoS相对应的QoS的适当承载3130和3135。另外,如果不存在适合于上行链路流的QoS的承载,则控制器3140可以控制PMQM 3150生成与下行链路流的QoS相对应的承载。为此目的,控制器31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31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基站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31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控制器31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3110。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操作原理。在下文中,当确定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考虑本公开中的功能来定义下面的术语,并且可以通过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实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术语。因此,其定义应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来解释。为了便于解释,示例了在以下描述中使用的标识接入节点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的术语、指示消息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的术语、指示各种类型的标识信息的术语等。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下面要描述的术语,并且可以使用指示具有等同技术含义的对象的其他术语。
此后,为了便于解释,本公开使用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3GPP LTE)中定义的术语和名称或者基于该术语和名称修改的术语和名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术语和名称,而是还可以同等应用于根据其他标准的系统。
本公开涉及在基于波束操作的NR系统中重选终端的服务波束,更具体地,涉及使用差分阈值来测量相邻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最近,通过组合各种新技术开发了移动通信系统,以满足对数据业务和各种服务的快速增长的需求。具体地,关于作为反映需求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5G(第5代)的讨论正在积极进行。5G系统也称为新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以下称为NR)。与现有的LTE和LTE-A相比,NR系统旨在使用100MHz以上的超宽带提供几Gbps的超高速数据服务。然而,由于难以在LTE和LTE-A中使用的几百MHz或几GHz的频带中确保100MHz或更高的超宽带频率,因此NR系统考虑在几GHz或几十GHz的非常高的频带中操作。由于在上述非常高的频带中使用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几毫米(mm),因此称为毫米波长(mmWave)。由于无线电波的频带和路径损耗彼此成比例,因此在非常高的频率下无线电波的路径损耗很大,因而服务区域变小。为了克服NR系统中服务区域减小的缺点,已经强调了通过使用多个天线来会聚无线电波的辐射能量以增加无线电波的到达距离的波束成形技术。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分别应用于发送端和接收端。除了扩大服务区域之外,波束成形技术由于目标方向上的物理波束会聚还具有减少干扰的效果。
图3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NR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32,由基于波束操作的NR基站(NR节点B、NR NB、gNB)3230提供服务的小区包括多个发送接收点(TRP)3220、3221、3222、3223、3224、3225和3226。TRP 3220、3221、3222、3223、3224、3225和3226是仅分离从现有LTE基站(eNB)发送和接收物理信号的功能的块,并且可以由多个天线配置。具体地,TRP 3220、3221、3222、3223、3224、3225和3226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发送和接收天线来在各个方向上生成波束以执行波束成形,并且可以被称为波束组(BG)。用户终端3210可以通过TRP 3220、3221、3222、3223、3224、3225和3226接入NR基站3230和外部网络。为了服务用户的业务,NR基站3230收集和调度状态信息(诸如终端3210的缓冲器状态、可用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以支持终端3210和核心网络(CN)之间的连接。
另外,NR系统中的MME 3240可以用于执行各种控制功能以及用于终端3210的移动性管理功能,并且可以连接到多个基站3230。此外,S-GW 3240是提供数据承载的装置。此外,MME和S-GW3240还可以对连接到网络的终端3210执行认证、承载管理等,并且可以处理从基站3230到达的分组和将要发送到基站3230的分组。同时,MME/S-GW 3240可以配置有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
图3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以基于波束的方式操作的NR系统的帧结构。
参照图33,NR系统的无线电帧3305由多个子帧3310配置。具体地,NR系统的子帧3310可以由开销子帧(osf)3315和数据子帧(dsf)3320两种类型来配置。
开销子帧3315是发送波束选择所需的开销信号的子帧。开销子帧3315以波束扫描方式为配置子帧的每个符号发送不同的开销信号。开销子帧3315包括用于获取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的定时的主同步信号(PSS)、用于检测小区ID的辅同步信号(SSS)、用于识别子帧定时的扩展同步信号(ESS)以及用于识别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BRS)。另外,一个或多个开销子帧3315可以存在于无线电帧3305中。在所示的图中,在第0和第25子帧中发送开销子帧3315。
数据子帧3320是发送到特定终端的实际数据被发送的子帧,并且可以根据终端的地理分布来应用不同的波束图案。
TRP 3325在开销子帧3315期间对每个符号在不同方向上执行波束扫描,使得对每个波束(3330、3335和3340)在数据子帧3320内分配用于向终端发送的资源/从终端接收的资源。如果由TRP 3325发送的波束方向与终端的位置不匹配,则终端可能接收不到相应数据子帧的任何信号。另外,一个TRP 3325可以在一个无线电帧3305期间发送多个数据子帧,并且终端可以根据终端自己的位置从多个TRP 3325接收多个波束。
图3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LTE系统中重选小区的过程。
小区重选是用于当由于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的移动而导致的服务小区的服务质量低于相邻小区的服务质量时确定终端驻留在哪个小区的过程。切换确定由网络(MME或源eNB)进行,而小区重选由终端基于测量值确定。另外,在终端移动时重选的小区可以是使用(频率间)与当前驻留的服务小区相同的LTE频率的小区、使用(频率间)不同LTE频率的小区、或者使用(RAT间)其他无线接入技术的小区。
参照图34,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在步骤3410中驻留服务小区的同时执行一系列操作。首先,在步骤3420,终端可以接收由服务小区的基站广播的系统信息块(SIB)。作为参考,MIB、SIB 1和SIB 2是通常应用于所有UE的系统信息,并且SIB 3至SIB 8可以包括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重选小区所需的信息。系统信息可以包括用于确定是否测量相邻小区信号的阈值、用于计算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等级的参数等。
处于空闲状态的终端可以在步骤3430中唤醒每个不连续接收(DRX)周期,以测量服务小区的绝对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P)(Qrxlevmeas)和相对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Qqualmeas)。终端使用测量值和从基站接收的参数来计算服务小区的接收电平(Srxlev)和接收质量(Squal),将这些值与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重选小区。服务小区的接收的等级Srxlev和接收的质量Squal可以通过以下给出的等式获得:
Srxlev=Qrxlevmeas-(Qrxlevmin+Qrxlevminoffset)-Pcompensation-Qoffsettemp
Squal=Qqualmeas-(Qqualmin+Qqualminoffset)-Qoffsettemp
本文使用的参数的定义参考3GPP标准文档。
在步骤3440中,终端通过确定从测量值获得的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和质量是否小于阈值(例如,Srxlev<SIntraSearchP或Squal<SIntraSearchQ)来确定是否触发小区重选。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即,如果从测量值获得的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变得小于阈值),则在步骤3450中,终端持续驻留相应的服务小区而不进行小区重选。
然而,如果通过满足上述条件来触发小区重选(即,如果从测量值获得的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变得小于阈值),则在步骤3460中,终端可以基于优先级测量相邻小区。根据实施例,对于高优先级频率间/RAT间小区,无论服务小区的质量如何,都可以开始相邻小区测量。另外,如果对于具有与服务小区相同优先级或低于服务小区的优先级的频率间小区,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变得小于作为系统信息接收的阈值(SnonIntraSearchP和SnonIntraSearchQ),即,如果满足Srxlev<SnonIntraSearchP或Squal<SnonIntraSearchQ,可以开始对相邻小区的测量。
在步骤3460中完成对相邻小区的测量之后,终端可以在步骤3470中基于优先级执行小区重选。首先,对于高优先级的频率间/RAT间小区的重选,如果相应小区的信号质量大于阈值ThreshX,HighQ持续特定时间TreselectionRAT(Squal>ThreshX,HighQ),则终端可以执行对相应小区的重选。第二,对于低优先级频率间小区重选,首先,确定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是否满足小于阈值ThreshServing,LowQ的条件(Squal<ThreshServing,LowQ),并且如果确定满足条件,则频率间小区的信号质量是否大于阈值ThreshX,LowQ持续特定时间TreselectionRAT(Squal>ThreshX,LowQ)。第三,对于具有相同优先级的频率内/频率间小区重选,基于来自相邻小区的测量值(RSRP)确定逐个小区的等级。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的等级可以通过以下等式计算:
Rs=Qmeas,s+QHyst-Qoffsettemp
Rn=Qmeas,n-Qoffset-Qoffsettemp
在上面的等式中,Qmeas,s是服务小区的RSRP测量值,Qmeas,n是相邻小区的RSRP测量值,QHyst是服务小区的滞后值,Qoffset是服务小区和相邻小区之间的偏移,并且Qoffsettemp是临时应用于小区的偏移。当从上述等式获得的相邻小区的等级大于服务小区的等级(Rn>Rs)时,终端可以驻留在相邻小区中的最佳小区。
如果在上述处理中确定小区重选,则终端在步骤2480中从相应小区接收系统信息,并且执行关于新服务小区是否可以接收服务的适合性检查。如果跟踪区域标识(TAI)不在终端的TAI列表中,则执行跟踪区域更新(TAU)过程。如果相应小区被确定为新小区,则可以执行到服务小区的操作(系统信息获取、寻呼监视、服务小区信号测量等)。
同时,基于波束的NR系统中的波束测量的次数大于LTE中对小区的测量的次数。波束组由至少一个波束组成,其中,每个波束的参考信号在相同开销子帧中发送,并且由至少一个相同值初始化的代码加扰。也就是说,基站通过在开销子帧中划分时域为每个TRP发送多个波束,并且终端对终端的每个接收波束测量TRP在开销子帧中发送的波束的强度。上述TRP内波束测量成本较低(在此,测量所需的次数),但是在TRP间波束测量的情况下,需要从几个TRP执行波束测量,因此搜索成本增加了。另外,频率间波束测量不是与频率内波束测量同时执行,以致需要更多的RF资源。也就是说,由于根据执行波束测量的小区的类型,在波束测量过程的复杂性中出现大的差异,因此在本公开中,将描述根据相邻小区的类型差异地应用用于执行波束测量的条件的过程。
图3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在NR系统中重选服务波束的方法。
参照图35,在步骤3510中,处于空闲状态的NR终端可以驻留在服务TRP的第n个波束上。在步骤3520中,终端可以监视寻呼消息。
在步骤3530,终端通过服务波束接收系统信息,并且在步骤3540,终端可以测量服务波束和相邻波束。
如果相邻波束的测量结果对应于波束重选,则终端可以在步骤3550中重选波束。
图3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波束测量的示例1。
参照图36,NR终端包括用于测量服务波束的信号强度和质量并且依次确定相邻波束的测量的相邻波束测量过程。具体地,引入三个阈值(Thres 1>Thres 2>Thres 3)以根据相邻小区的类型定义不同的波束测量。
在步骤3610中,NR终端可以测量服务波束的下行链路波束参考信号的强度和质量。根据实施例,可以通过相应TRP/BG的开销子帧发送/接收下行链路波束参考信号。
在步骤3620中,终端将服务波束质量与阈值1(Thres 1)(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并且确定是否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1。
如果不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1,则终端在步骤3630中可以不执行相邻波束测量。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服务波束的服务质量良好,因此不执行波束重选。
然而,如果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1,则在步骤3640中,终端可以开始对TRP内的相邻波束测量。也就是说,终端可以开始测量在包括服务波束的TRP(例如,TRP 1)中发送的其他波束。
在步骤3650中,终端将服务波束质量与阈值2(Thres 2)(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并且确定是否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2。
如果不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2,则在步骤3660中,终端可以开始对TRP内(例如,TRP1)的相邻波束测量。
然而,如果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2,则在步骤3670中,终端可以开始对TRP间的相邻波束测量。也就是说,终端可以开始测量在不包括服务波束的TRP(例如,TRP 2)中发送的波束。
在步骤3680中,终端将服务波束质量与阈值3(Thres 3)(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并且确定是否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3。
如果不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3,则在步骤3690中,终端可以开始对TRP间(例如,TRP2)的相邻波束测量。
然而,如果满足服务波束质量<Thres 3,则在步骤3695中,终端可以开始对TRP间(例如,TRP3)的相邻波束测量。也就是说,终端可以开始在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相邻波束中发送的波束测量。
通过上述过程,终端可以完成对服务波束和相邻波束的测量,并且基于测量值执行波束重选。
图37和图3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上的波束测量的示例2。
根据实施例,定义了用于根据相邻小区的类型建立差分阈值并确定波束测量的条件。
参照图27,在步骤3730中,终端3710驻留在任何TRP/BG的第n个波束3720上,并且在步骤3735中,终端3710可以监视寻呼消息。
在步骤3740中,终端3710可以测量服务波束的下行链路波束参考信号的强度和质量。根据实施例,可以通过相应TRP/BG的开销子帧发送/接收下行链路波束参考信号。
在步骤3745中,终端3710可以将服务波束的下行链路波束参考信号的强度和质量与预定参考值进行比较。终端3710可以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将要测量的波束的范围。
参照图38,可以分别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3810和接收信号的质量3820设置三个阈值,以便确定波束测量范围。例如,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3810来定义阈值Thres_RP 1(第一接收信号强度阈值)3830、Thres_RP 2(第二接收信号强度阈值)3835和Thres_RP 3(第三接收信号强度阈值)3837(Thres_RP 1>Thres_RP 2>Thres_RP 3)。根据实施例,阈值的数量可以等于或小于2或者等于或大于4。例如,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质量3820定义Thres_RQ 1(第一接收信号质量阈值)3840、Thres_RQ 2(第二接收信号质量阈值)3845和Thres_RQ 3(第三接收信号质量阈值)3847(Thres_RQ 1>Thres_RQ 2>Thres_RQ 3)。根据实施例,阈值的数量可以等于或小于2或者等于或大于4。阈值(Thres_RP 1、Thres_RP 2、Thres_RP 3、Thres_RQ 1、Thres_RQ 2、Thres_RQ 3)可以包括在系统信息,并且终端3710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服务波束接收它们。
另外,终端3710可以通过将测量结果与接收阈值进行比较来确定以下四个波束测量范围:(1)仅测量服务波束(无相邻波束测量);(2)对与服务波束属于相同波束组的相邻波束执行测量(TRP/BG内测量);(3)对与服务波束属于不同的波束组但与服务波束具有相同中心频率的相邻波束执行测量(TRP/BG间测量);(4)对与服务波束具有不同中心频率的相邻波束执行测量(频率间测量)。
可以建立映射条件和动作的表以确定待测量的波束范围,如下面的[表1]所示。
[表1]
以下操作是参照上表确定将要测量的波束范围的步骤。
再次参照图37,如果在步骤3750中服务波束参考信号强度和质量满足第一条件,则在步骤3755中,终端3710可以仅测量服务波束(例如,TRP 1 3720的服务波束)。
在步骤3760中,如果服务波束参考信号强度和质量满足第二条件,则在步骤3765中,终端3710可以测量与服务波束(例如,TRP 1 3720的服务波束)属于相同波束组的相邻波束(例如,TRP 1 3720的服务波束的相邻波束)。
在步骤3770中,如果服务波束参考信号强度和质量满足第三条件,则在步骤3775中,终端3710可以测量与服务波束(例如,TRP 1 3720的服务波束)属于不同波束组但具有与服务波束的中心频率相同的中心频率FB 1的相邻波束(例如,TRP 2 3723的波束)。
在步骤3780中,如果服务波束参考信号强度和质量满足第四条件,则在步骤3785中,终端3710可以测量具有与服务波束(例如,TRP 1 3720的服务波束)的中心频率不同的中心频率FB 2的相邻波束(例如,TRP 3 3725的波束)。
此后,在步骤3790中,可以基于终端3710的测量结果重选新的服务波束。
图39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终端在NR系统中重选服务波束的示例2的终端的操作。
参照图39,在步骤3910中,处于空闲状态的NR终端可以驻留在服务TRP的第n个波束,并且在步骤3520中,终端可以监视寻呼消息。在步骤3930中,终端可以通过服务波束接收系统信息,并且在步骤3940,终端可以测量服务波束。
在步骤3950中,终端可以将服务波束的测量结果与用于确定波束测量范围的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操作条件。此时,终端可以通过参考上述波束范围确定表(表1)来确定将要测量的波束。
在步骤3960中,可以根据在先前步骤中确定的映射规则来测量相应TRP/BG的波束。在步骤3970中,终端可以基于相邻波束的测量结果重选波束。
图4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参照图4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3040。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0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4010。在实施例中,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4010和基带处理器4020。
RF处理器40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40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40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例如,RF处理器40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等。图40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40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40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40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另外,RF处理器4010可以执行MIMO并且可以在执行MIMO操作时接收多个层。RF处理器4040可以通过在控制器4010的控制下适当地配置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来执行接收波束扫描,或者调整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使得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谐振。
基带处理器40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0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的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020可以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40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0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操作和CP(循环前缀)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020以OFDM符号单元划分从RF处理器4010提供的基带信号,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操作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和解码恢复接收的比特串。
如上所述,基带处理器4020和RF处理器4010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4020和RF处理器40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或通信器。此外,基带处理器4020和RF处理器40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4020和RF处理器40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LTE网络、NR网络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存储器4030存储数据,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终端的操作的配置信息。存储器4030可以根据控制器40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404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40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4020和RF处理器401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4040可以在存储器40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40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40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40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终端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40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40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4045,执行将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40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4010。
图4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参照图41,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或发送接收点(TRP))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4140。基站还可以包括回程通信接口4150和存储器41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4110。根据实施例,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4110和基带处理器4120。
RF处理器41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41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41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信号。例如,RF处理器41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DAC、ADC等。图41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基站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41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41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41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RF处理器4110可以通过发送一个或多个层来执行下行链路MIMO操作。
基带处理器41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1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的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120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41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1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比特串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执行IFFT操作和CP插入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120以OFDM符号单元划分从RF处理器4110提供的基带信号,并通过FFT运算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和解码恢复接收的比特串。
基带处理器4120和RF处理器4110可以如上所述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4120和RF处理器41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通信接口或无线通信接口。此外,基带处理器4120和RF处理器41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4120和RF处理器41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无线LAN(例如,IEEE 802.11等)、蜂窝网络(例如,LTE等)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回程通信器4130提供用于与网络内的其他节点执行通信的接口。也就是说,回程通信接口4130可以将从基站发送到其他节点(例如,辅助基站(或其他相邻基站),核心网络等)的比特串转换为物理信号,并将从其他节点接收的物理信号转换为比特串。
存储器4130可以存储数据,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基站操作的配置信息。具体地,存储器4130可以存储关于分配给被接入终端的承载的信息,从被接入终端报告的测量结果等。此外,存储器4130可以存储作为关于提供到终端的多个连接还是停止到终端的多个连接的确定标准的信息。存储器4130可以根据控制器41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4140可以控制基站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41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4120和RF处理器4110或回程通信接口415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4140可以在存储器41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41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41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41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基站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41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41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4145,执行将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41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4110。
在本公开的详细实施例中,根据如上所述的详细实施例,本公开中包括的组件由单数或复数表示。然而,选择单数或复数的表达式以满足为便于解释而提出的情况,并且本公开不限于单个组件或多个组件,并且即使组件以复数表示,组件也可以以单数配置,或者即使组件以单数表示,组件也可以以复数配置。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公开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而是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操作原理。在下文中,当确定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时,将省略其详细描述。此外,考虑本公开中的功能来定义下面的术语,并且可以通过用户和操作者的意图或实践以不同方式来解释这些术语。因此,其定义应当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来解释。
为了便于解释,示例了在以下描述中使用的标识接入节点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的术语、指示消息的术语、指示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的术语,指示各种类型的标识信息的术语等。因此,本公开不限于下面将要描述的术语,并且可以使用指示具有等同技术含义的对象的其他术语。
此后,为了便于解释,本公开使用在作为当前通信标准中的最新标准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3GPP LTE)中定义的术语和名称。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该术语和名称,而是还可以同等应用于根据其他标准的系统。具体地,本公开可以应用于3GPP新无线电(NR:5G移动通信标准)。
图4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LTE系统的网络结构的示例。
参照图42,无线通信系统(例如,LTE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基站(演进节点B(eNB))4220、4223、4225和4227,移动性管理实体(MME)4230和服务网关(S-GW)4240。用户设备(UE)(或终端)4210通过基站4220,4223,4225和4227以及S-GW 4240连接到外部网络。
基站4220、4223、4225和4227是蜂窝网络的接入节点,并向连接到网络的终端4210提供无线电接入。也就是说,为了服务用户的业务,BS 4220、4223、4225和4227收集和调度状态信息(诸如终端4210的缓冲器状态、可用传输功率状态和信道状态)以支持终端4210和核心网络(CN)之间的连接。MME 4230是用于执行终端4210的各种控制功能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的装置,并且连接到多个基站4220、4223、4225和4227。此外,S-GW 4240是提供数据承载的装置。此外,MME 4230和S-GW 4240还可以对连接到网络的终端4210执行认证、承载管理等,并处理从基站4220、4223、4225和4227到达的分组以及将要发送到基站4220、4223、4225和4227的分组。
图4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LTE系统的无线电协议结构。
参照图43,LTE系统的无线电协议分别由UE和BS(ENB)中的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4310和4330、无线电链路控制(RLC)4315和4335和媒体访问控制(MMC)215和230组成。PDCP 4310和4330负责IP报头压缩/恢复等的操作,并且RLC4315和4335以适当的大小重新配置PDCP分组数据单元(PDU)以执行自动重复请求(ARQ)操作等。MAC4320和4340连接到在一个终端中配置的若干RLC层装置,并且执行在MAC PDU中复用RLC PDU并从MAC PDU解复用RLC PDU的操作。物理层(PHY)4325和4345执行对高层数据的信道编码和调制,使高层数据成为OFDM符号,并将高层数据发送到无线电信道的操作,或者解调通过无线电信道接收的OFDM符号,对OFDM符号进行信道解码,并将OFDM符号发送到高层的操作。另外,即使物理层4325和4345也使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来进行附加纠错,并且可以以1比特发送接收端是否接收从发送端发送的分组。这被称为HARQ ACK/NACK信息。可以通过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的物理信道发送关于上行链路传输的下行链路HARQ ACK/NACK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物理信道发送关于下行链路传输的上行链路HARQ ACK/NACK信息。
作为HARQ传输方案,存在异步HARQ和同步HARQ。异步HARQ是当(重新)传输失败时重传定时不固定的方案,并且同步HARQ是当(重新)传输失败时重传定时固定(例如,8ms)的方案。另外,可以对一个终端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并行地执行多个发送和接收,并且每个发送被划分为HARQ处理标识符。
另一方面,由于在异步HARQ中没有定义重传定时,因此每次执行重传时,基站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信道提供关于该传输所属的HARQ处理以及该传输是初始传输还是重传的信息。更具体地,在PDCCH中通过HARQ处理ID字段发送关于传输所属的HARQ处理的信息,并且可以在PDCCH中通过新数据指示符(NDI)比特来发送关于初始传输或重传的信息。此时,如果NDI比特相对于现有值没有改变,则意味着重传,并且如果NDI比特改变为其他值,则意味着新的传输。因此,终端在下行链路的情况下可以在基站发送的PDCCH中接收资源分配信息以理解相应传输的细节,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信道接收实际数据,以及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发送通过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物理信道发送的实际数据。
同时,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在终端和基站的PDCP层4310和4330的较高部分存在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并且RRC层可以接收和发送用于无线电资源控制的连接和测量相关控制消息。
图44示出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5G系统的帧结构的示例。
5G系统可以考虑以高频率操作以确保用于高传输速度的宽频带宽的场景,以及在高频由于信号传输的困难而生成用于传输数据的波束的场景。
因此,当基站或发送接收点(TRP)4401与小区中的终端4471、4473,4475和4477通信时,可以考虑使用不同波束的通信场景。也就是说,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假设终端14471使用波束#1 4451执行通信,终端2 4473使用波束#5 4455执行通信,以及终端3 4475,终端4 4477和终端5 4479使用波束#7 4457执行通信的场景。
为了测量终端4471、4473、4475和4477在哪个波束上与TRP 4401通信,开销子帧(osf)4403及时存在,并且在osf 4403中,基站4401可以对每个符号(或多个符号)使用不同的波束以发送参考信号。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假设由基站4401发送的波束包括从波束#14451到波束#12 4462的12个波束,并且在osf 4403中,在扫描每个符号的同时发送不同的波束。换句话说,每个波束被发送到每个符号(例如,在第一符号4431中发送波束#1 4451,以及分别在第二符号到第十二符号4432、4433、4434、4435、4436、4437、4438、4439、4440、4441和4442中发送波束#2到波束#12 4452、4453、4454、4455、4456、4457、4458、4459、4460、4461和4462),从而终端可以测量osf 4403,以测量来自osf 4403中发送的哪个波束的哪个信号最强。
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假设每25个子帧重复相应OSF 4403的情况,并且其余的24个子帧是通过其发送和接收一般数据的数据子帧(dsf)4405。
因此,根据基站4401的调度,假设终端3(4475)、终端4(4477)和终端5(4479)共同使用波束7 4457彼此通信(4411),终端1 4471使用波束#1 4451执行通信4413,并且终端24473使用波束#5 4455执行通信4415的场景。
当前示例性附图主要示出基站4401的发送波束#1 4451到发送波束#12 4462,但是可以进一步考虑用于接收基站4401的发送波束的终端的接收波束(例如,终端1 4471的接收波束#1到接收波束#4 4481、4483、4485和4487)。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终端1 4471具有四个波束4481、4483、4485和4487,并且可以执行波束扫描以确定哪个波束具有最佳接收性能。此时,如果可以不同时使用多个波束,则可以对每个osf 4403使用一个接收波束,因此接收与接收波束的数量一样多的多个osf 4403,使得可以找到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
图4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波束调整方法。
图45示出如图44所示的帧结构的示例,其中,在osf中扫描由基站发送的下行链路发送波束(DL TX波束)4501、4502、4503和4504,这是以预定周期重复的场景。
终端以连接模式以及睡眠/空闲模式操作,在连接模式下,终端可以连接到基站以执行可以在终端和基站之间发送/接收数据的通信,在睡眠/空闲模式下,终端(其被称为寻呼)仅在设定周期内监视何时存在下行链路业务(是否没有数据要发送/接收)并且在其余周期中不发送/接收数据。为了即使在睡眠状态下也接收寻呼,终端需要连续搜索相邻基站。如果如在本公开中那样使用波束,则终端甚至在选择的基站中也需要搜索并选择最佳基站发送波束和终端接收波束。
以这种方式,如果终端未能在睡眠模式下监视和确定基站发送波束和终端接收波束,则终端可以对相应基站的所有组合执行测量。例如,在当前场景中假设基站具有四个TX波束,并且甚至终端也可以具有用于下行链路的四个下行链路接收波束(DL RX波束)。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使用终端的每个接收波束每个osf改变终端的接收波束来执行所有测量4511、4512、4513和4514。对于测量4511、4512、4513和4514,终端可以根据来自基站的同步信号来同步下行链路以获取每个子帧的定时,使得可以知道特定子帧是osf还是dsf。终端通过测量过程4511、4512、4513和4514确定发送到基站的TX波束的基站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如果确定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满足预定条件,则终端可以将相应波束视为合适的波束。终端可以驻留在适当的波束上,然后从相应波束监视寻呼。通过上述过程,终端可以找到来自基站的最佳TX波束和终端的RX波束的组合(4551)。
在图45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假设通过过程4551找到TX波束#3和RX波束#2。然后,如上述4551过程中,终端不再使用每个osf的每个RX波束更新测量,并且可以具有本公开提出的预定不连续接收(DRX)周期4525,并且使用当前最佳RX波束(在本示例中为RX波束#2)来测量当前最佳TX波束(在本示例中为TX波束#3)(4521,4523)。通过这样做,终端可以确定从在4551过程中找到的TX波束和RX波束的组合测量的信号强度/质量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水平(例如,第一阈值)同时降低功耗。
在上面的示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假设仅测量一个选择的RX波束(RX波束#2)。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接收的可靠性,甚至可以考虑另外测量其他相邻RX波束的情况。也就是说,下行链路接收波束配置中的下行链路接收波束的数量(接收波束宽度或扫描长度)可以通过与终端支持的接收波束的数量相关的信息和为每个频带预先设置预定的整数的组合(或两者的较低值)来确定。如果确定水平等于或高于预定水平,则可以通过使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强度、上行链路校正因子和预定常数作为输入的等式来确定。上行链路校正因子可以通过使用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波束配置能力和终端的功率等级的等式来确定,并且可以对终端支持的每个NR频带定义终端的上行链路传输波束配置能力。
同时,根据实施例,基站可以通过广播将用于根据DRX周期执行测量的配置信息发送到终端。可选地,基站可以通过发送到特定终端的控制信号将配置信息发送到终端。根据实施例,配置信息可以与参考信号BRS一起发送到终端,或者可以作为单独的信号发送。此时,配置信息的示例可以包括DRX周期、使用多少RX波束来执行测量(即,RX波束扫描频率),基站使用多少TX波束来发送BRS、与测量的信号强度/质量进行比较的第一阈值等。
如果4553过程中的测量结果等于或小于预定水平,则终端停止DRX操作(即,4553过程)以找到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新组合并且在n个连续osf执行Rx波束扫描,以确定新的DL Tx波束和DL Rx波束。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在每个osf改变RX波束4531、4532、4533和4534的同时发送参考信号。终端每个osf测量来自终端的所有TX波束(4541,4542,4543,4544)的参考信号,以找到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新组合(4555)。如果从测量结果中找到预定的参考或更大的波束,则终端返回到DRX操作(即,4553过程),但是如果波束的任何组合不满足上述条件,则终端可以搜索其他基站或TRP信号以找到适当基站的波束的适当组合。
图46示出当使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波束调整方法时终端和基站之间的消息流。
在图46中,为了便于描述,假设如步骤4551和4553预先找到最佳基站的TX波束和终端的RX波束(例如,TX波束#3,RX波束#2)。
在这种情况下,代替使用所有RX波束测量来自基站4615的参考信号,终端4610可以使用有限数量的RX波束(例如,两个(RX波束#1和RX波束#2))用于测量来自基站4615的参考信号。也就是说,在步骤4620中,终端4610可以将默认DL RX波束扫描频率设置为2,并且可以被设置为使用RX波束#1和RX波束#2测量来自基站4615的参考信号。
因此,在步骤4631和4632中,终端4610可以使用用于先前测量的TX波束#3的Rx波束#1和RX波束#2来测量来自基站4615的波束参考信号(BRS),如在假设中那样。如上面在与图45相关的部分中所述,终端可以根据预定的不连续接收(DRX)周期4630在步骤4633和4634中测量相应波束而不每个osf进行测量。也就是说,终端可以根据DRX周期在步骤4633和4634中使用用于TX波束#3的Rx波束#1和RX波束#2来测量来自基站4615的BRS。
此后,有限数量的RX波束(例如,Rx波束#1和RX波束#2)的所有测量结果可能不满足预定条件。因此,在步骤4640中,终端4610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波束。
因此,在步骤4645中,终端4610还可以通过增加RX波束的数量另外测量RX波束的数量。此时,根据实施例,终端4610可以以小于DRX周期4630的数量的周期执行测量,或者在连续的osf执行测量。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假设RX波束的数量增加到4(例如,RX波束#1、RX波束#2、RX波束#3和RX波束#4)。此时,根据实施例,可以通过在每个RX波束的测量时增加TX波束的数量来执行附加测量。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通过将TX波束接收从一个(例如,TX波束#3)增加到四个(例如,TX波束#1、TX波束#2、TX波束#3、TX波束#4)来执行测量的情况。因此,在步骤4651、4652、4653、4654、4656、4657、4658、4659、4661、4662、4663、4664、4666、4667、4668和4669,终端4610可以测量基站4615发送到每个RX波束(RX波束#1、RX波束#2、RX波束#3、RX波束#4)的TX波束(TX波束#1、TX波束#2、TX波束#3和TX波束#4)的BRS。
终端4610根据上述过程测量BRS,以找到满足预定条件的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组合。尽管未在示例性附图中示出,但是如果没有从相应BS4615找到满足预定条件的TX波束和RX波束的最佳组合,则终端4610还可以寻找其他基站的波束。
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在步骤4670中,可以假设终端4610以最佳组合找到TX波束#1和RX波束#3。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4681和4682中,终端4610可以再次使用减少数量的RX波束(例如,两个RX波束(RX波束#3,RX波束#4)测量相应TX波束(例如,TX波束#1)的信号强度/质量。终端4610可以通过使用DRX周期4680来调整测量周期,以在步骤4683和4684中执行相应波束的测量,从而减少终端4610的功耗。
图4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的流程。
参照图47,在步骤4710中,终端可以从当前驻留或连接的基站根据当前下行链路接收波束配置来测量参考信号。在当前示例性附图中,为了便于解释,如在图45的步骤4553中,假设终端已经找到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因此,假设以预定DRX周期执行测量的场景。
此后,在步骤4720中,终端可以根据当前配置确定是否所有参考信号测量结果都不满足预定条件。例如,终端可以确定服务波束的质量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Thres 1。如果服务波束的质量不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Thres 1,则终端可以返回到步骤4710,并以预定的DRX周期执行测量。
另一方面,如果服务波束的质量小于预设的第一阈值Thres 1,则在步骤4730中,终端可以通过调整接收波束配置和方向来另外执行测量。接收波束配置包括通过增加接收波束的数量来另外测量的方法。
此时,在步骤4740中,终端可以以小于DRX周期的数量的周期执行测量,或者对连续osf执行测量以找到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组合。在步骤4750中,终端可以确定是否找到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组合。例如,终端可以确定服务波束的修改质量,即,测量的波束的接收质量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阈值Thres 2。如果测量的波束的接收质量不小于第二阈值Thres 2,则终端可以将测量的波束的接收质量确定为最佳TX波束和RX波束的组合。终端返回到步骤4710并且可以利用预定DRX周期执行测量。
如果通过上述过程没有找到满足预定条件的基站的波束组合,则终端可以在步骤4760中开始寻找其他基站的波束。
图4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参照图48,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4840。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48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4810。在实施例中,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4810和基带处理器4820。
RF处理器48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48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48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信号。例如,RF处理器48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等。图48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48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48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48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另外,RF处理器4810可以执行MIMO并且可以在执行MIMO操作时接收多个层。RF处理器4810可以通过在控制器4840的控制下适当地配置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来执行接收波束扫描,或者调整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使得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谐振。
基带处理器48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8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820可以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48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8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操作和循环前缀(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4820可以以OFDM符号单元对从RF处理器1410提供的基带信号进行分段,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操作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恢复通过调制和解码接收的比特串。
如上所述,基带处理器4820和RF处理器4810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4820和RF处理器48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或通信器。此外,基带处理器4820和RF处理器48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中的信号。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0.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存储器4830可以存储数据,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终端的操作的配置信息。存储器4830可以根据控制器48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484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48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4820和RF处理器481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4840可以在存储器48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48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48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48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终端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48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控制器12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121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4840包括多连接处理器4845,执行将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例如,控制器4840可以控制终端执行图47中所示的终端的操作中所示的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终端的控制器4840可以指示终端的RF处理器4810和基带处理器4820测量由特定基站使用终端的不同波束发送的不同发送波束,并找到最佳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然后使用本公开提出的方案来指示在预定DRX周期使用特定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的测量。
根据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或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来实现。
当以软件实现方法时,可以提供存储至少一个程序(软件模块)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程序被配置为由电子设备内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至少一个程序包括允许电子设备执行根据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或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的方法的指令。
程序(软件模块,软件)可以存储在随机存取存储器,包括闪存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磁盘存储设备,光盘-ROM(CD-ROM),数字通用光盘(DVD)或其他类型的光学存储装置,以及磁带盒。可选地,程序可以存储在由一些或所有存储器的组合配置的存储器中。此外,每个存储器也可以包括多个。
此外,程序可以存储在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诸如互联网、内联网、局域网(LAN)、广LAN(WLAN)和存储区域网络(SAN)或以其组合配置的通信网络)接入的可附接存储设备中。存储设备可以通过外部端口接入执行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装置。此外,通信网络上的单独存储设备也可以接入执行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装置。
在本公开的详细实施例中,根据如上所述的详细实施例,本公开中包括的组件由单数或复数表示。然而,选择单数或复数的表达式以满足为便于解释而提出的情况,并且本公开不限于单个组件或多个组件,并且即使组件以复数表示,组件也可以以单数配置,或者即使组件以单数表示,组件也可以以复数配置。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公开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而是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在下文中,如果确定与本公开相关的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可能使本公开的主旨模糊,则将省略其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本公开涉及用于通过包括能够与NR网络和LTE网络通信的NR通信装置和LTE通信装置的终端选择执行无线移动通信的网络的方法和装置,并且终端操作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应用第一种方法获取LTE网络中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标识符;应用第二种方法获取NR网络中的PLMN标识符;基于获取的PLMN标识选择PLMN;以及在选择的PLMN中发起移动通信服务。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扫检(scan)所有RF信道来检测载波,并通过接收检测的载波的小区中具有最强信号强度的小区的系统信息来获取PLMN标识符。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扫检检测的载波的下行链路波束中满足条件A的RF信道并获取满足条件B的下行链路波束的系统信息来检测载波,以获取PLMN标识符。
另外,LTE的RF信道由具有第一带宽的频域配置,并且由称为EARFCN的预定整数指定。另外,NR的RF信道由具有第二带宽的频域配置,并且由称为NARFCN的预定整数指定。
满足条件A的RF信道表示可以由终端扫检的RF信道中具有低于预定值的频率的RF信道或者具有进行空闲模式操作的频带的RF信道。
满足条件B的下行链路波束表示下行链路波束的参考信号强度等于或大于预定值或者可以接收下行链路波束的预定系统信息的波束。此时,系统信息可以不是容纳PLMN标识符的系统信息,而是可以是与波束参考信号同时发送的系统信息,即,通过PBCH发送的系统信息。
图4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49,如图所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络包括下一代基站(新无线电节点B(NR NB))4910和下一代核心网络(新无线电核心网络(NR C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用户平面功能(UPF)、会话管理功能(SMF)等)4920。用户终端(新无线电用户设备(NR UE)或移动台,终端,UE)4930可以经由NR NB 4910和NR CN 4920连接到外部网络。
同时,在图49中,NR NB 4910可以对应于现有LTE系统的基站(演进节点B(eNB))4940。NR NB 4910经由无线电信道连接到NR UE 4930,并且可以提供优于现有节点B(基站)4940的服务。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通过共享信道服务所有用户业务,因此需要一种用于收集状态信息(诸如UE 4930的缓冲状态、可用传输功率状态以及信道状态)以执行调度的装置。NR NB 4910可以起到该装置的作用。一个NR NB 4910通常可以控制多个小区
为了实现与现有LTE相比的超高速数据传输,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具有等于或大于现有LTE的最大带宽的带宽,并且可以另外应用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作为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波束成形技术。此外,可以应用用于根据终端4930的信道状态确定调制方案和信道编码率的自适应调制&编码(以下称为AMC)方案。NR CN 4920可以执行诸如移动性支持、承载建立、QoS建立等功能。NR CN 4920是用于执行终端4930的各种控制功能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的装置,并且可以连接到多个基站4910。
此外,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甚至可以与现有LTE系统交互,并且NR CN 4920可以根据实施例通过网络接口连接到MME 4950。MME 4950连接到作为现有基站的eNB 4940。
图50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波束扫描。
NR旨在支持比现有LTE更高的数据速率。作为用于提高NR中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方法,考虑使用存在于6GHz或更高频带中的宽频带来发送信号的方法。也就是说,考虑通过使用像28GHz频带或60GHz频带的毫米波(mmWave)频带来增加传输速率。由于mmWave考虑的频带在每个距离的信号衰减幅度上相对较大,因此需要使用多个天线生成的基于定向波束的传输以确保覆盖。基于定向波束的传输具有难以在没有形成波束的位置发送或接收信号的问题,并且使用称为波束扫描的技术来克服上述问题。波束扫描是一种允许发送装置在顺序扫描或旋转具有恒定波束宽度的定向波束的同时发送定向波束并且允许接收装置在发送装置的波束到达距离内接收波束的技术。
例如,发送接收点(TRP)5005(其是用于在网络中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装置,可以是5G NB,并且连接到5G NB的设备)可以在预定周期(例如,t1到t11)在所有方向上覆盖波束,其中,在任何时刻t1在预定方向上发送具有预定宽度的定向波束,并且在时刻t2在不同方向上发送具有相同宽度的定向波束。其结果是,例如,由基站5005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可以在t9到达第一终端5015并在t4到达第二终端5010。
当基站5005不知道要应用到终端5010和5015的定向波束的方向时,主要使用波束扫描。可以通过波束扫描发送将要发送到空闲状态终端的公共开销信号。
为了提高波束的效率,不仅可以使用发送定向波束而且可以使用接收定向波束。如果使用接收定向波束,则需要相互调谐发送波束的方向性/方向和接收波束的方向性/方向。
例如,即使终端位于发送波束的区域中,如5020所示,除非终端的接收波束的方向性与基站的发送波束的方向性调谐,否则终端接收不到发送波束。另一方面,如5025所示,如果基站的发送波束的方向性和终端的接收波束的方向性相互调谐,则与终端没有接收波束的情况相比,终端可以以高得多的效率发送和接收数据。
为了找到与发送波束同步的接收波束,接收装置通过对相同发送波束应用不同的接收波束来搜索提供最佳接收质量的接收波束。该处理称为接收波束扫描。
图5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R系统的子帧结构。
在使用定向波束、模拟波束或混合波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公共开销信号在特定子帧中遭受波束扫描传输,而在另一个子帧中,单向方向的定向波束用于向特定终端发送用户数据/从特定终端接收用户数据。
作为其中接收开销信号的子帧的开销子帧(OSF)5105可以在预定周期5110中重复发送。一个子帧由多个符号组成,并且可以在OSF中发送每个符号的一个定向波束。例如,OSF的第一符号5115可以对应于t1,第二符号5120可以对应于t2,第十一符号5125可以对应于t11,并且可以发送对于每个符号具有相同波束宽度但是覆盖其他区域并且在不同方向上具有方向性设置的定向波束(或模拟波束)。另一方面,波束的传输可以与使用相应波束的参考信号的传输具有相同的含义
可以为OSF 5105的每个符号发送以下开销信号:用于建立下行链路同步的信号(诸如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能够测量每个波束的接收信号强度或接收信号质量的波束参考信号(BRS);系统信息、主信息块(MIB)或物理广播信道(PBCH);PBCH可以包括终端接入系统所需的信息,例如,下行链路波束的带宽、系统帧号等。
作为参考,PLMN标识符可以在除MIB之外的信道上广播。
在除了周期性发送的OSF 5105之外的子帧中,可以在多个连续符号上发送相同波束,并且可以通过波束发送用于特定连接终端的用户数据。在下文中,该子帧可以被称为数据子帧(DSF)5130。
同时,为了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接收期望的服务,终端执行选择运营商或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的过程,这被称为PLMN选择过程。如果终端具有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RAT),则终端获取每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可用运营商的PLMN标识符,并选择可用PLMN之一。具有LTE和NR的终端也可以执行PLMN选择过程,终端可以获取LTE频率的预定小区中的系统信息,以获取系统信息中包含的PLMN标识符,并从NR频率的预定下行链路波束获取系统信息,以获取包括在系统信息中的PLMN标识符。此时,终端对LTE和NR应用差分搜索操作,以提高PLMN选择过程的效率。
图5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整体操作。
在包括能够与NR网络和LTE网络两者通信的终端5210、一个或多个LTE载波5221、5222和5223以及一个或多个NR载波5224、5225和5226终端5210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发起PLMN选择处理。PLMN选择是主要在终端5210重新上电时执行,识别在相应时间在相应区域中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运营商,并且选择其中一个运营商来选择接收移动通信服务的处理。
LTE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称为E-UTRA,并且NR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称为NR-UTRA。在本公开中,LTE、E-UTRA、NR和NR-UTRA可以彼此互换使用。
发起PLMN选择处理的终端5210可以扫检射频(RF)信道以确定相应时间的相应区域中的可接入运营商。此时,终端5210可以执行用于LTE的全扫检5230和用于NR的部分扫检5250。基于频带执行RF信道扫检。在任何频带上执行全扫检表示相应频带的所有RF信道在所有方向上被完全扫检。部分扫检表示仅在某些方向上扫检相应频带的RF信道。换句话说,在全扫检中,终端5210对每个RF信道执行接收波束扫描,并且在部分扫检中,终端5210不对每个RF信道执行接收波束扫描。另外,终端5210可以对终端5210支持的所有频带执行RF信道扫检(全扫检),或者可以仅对满足预定条件的某些频带执行RF信道扫检(部分扫检)。这将更详细地描述。
在步骤5231中,终端5210在终端5210支持的LTE频带中可以从最有可能在相应区域中服务的频带起执行RF信道扫检。作为RF信道扫检的结果,如果在步骤5232中检测到LTE载波(例如,第一载波(载波1)),则在步骤5233中,终端5210可以在相应载波的最强小区(具有小区参考信号CRS的最强接收强度的小区)中接收预定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包括小区的运营商信息,即PLMN标识符(例如,PLMN x)。终端5210对终端支持的所有LTE频率执行RF信道扫检,以识别可用的PLMN。也就是说,如果终端5210在步骤5234中执行RF信道扫检并且在步骤5235中检测到第二载波(载波2),则在步骤5236中,终端5210可以接收包括相应载波的最强小区中的PLMN标识符(例如,PLMN y)的系统信息。如果终端5210在步骤5237中执行RF信道扫检并且在步骤5238中检测到第三载波(载波3),则在步骤5239中,终端5210可以接收包括相应载波的最强小区中的PLMN标识符(例如,PLMN y)的系统信息。在步骤5240中,终端5210可以对所有其余RF信道执行RF信道扫检。
在步骤5250中,终端5210可以对NR执行部分扫检。也就是说,在步骤5251中,终端5210可以仅对终端5210支持的所有NR频带中满足预定条件的一些频带执行RF信道扫检。代替执行下行链路接收波束扫描以在执行RF信道扫检时找到与下行链路发送波束谐振的下行链路接收波束,下行链路接收波束可以通过在预定方向上形成到预定波束宽度来执行RF信道扫检。
在步骤5252中,当终端5210检测到NR载波(例如,第四载波(载波4))时,在步骤5253中,终端5210可以选择在相应载波的下行链路波束中满足预定条件的良好DL波束以接收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包括小区的运营商信息,即PLMN标识符(例如,PLMN w)。满足预定条件的下行链路波束可以是例如具有超过预定参考的波束参考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下行链路波束。如果终端5210在步骤5254中执行NR RF信道并且在步骤5255中检测到第五载波(载波5),则在步骤5256中,终端5210可以选择在相应载波的下行链路波束中满足预定条件的良好DL波束以接收包括PLMN标识符(例如,PLMN v)的系统信息。同时,如上所述,终端5210可以仅对终端5210支持的所有NR频带中满足预定条件的一些频带执行RF信道扫检。接下来,如步骤5257,终端5210可以跳过一些NR RF扫检。
同时,识别至少一个可用PLMN的终端5210可以进行到步骤5260以选择PLMN。在步骤5270中,终端5210可以在选择的PLMN中执行注册处理并接收移动通信服务。
图5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
参照图53,在步骤5310中,终端可以指示非接入层(NAS)搜索无线电接入装置可用的PLMN。可以在特定事件中执行上述操作,例如,当终端通电时或终端重新进入服务区域时。
在步骤5320中,终端的无线电接入装置(例如,E-UTRA无线电接入装置)可以扫检E-UTRA频带的RF信道。在选择将要扫检的E-UTRA频带时,终端可以考虑终端的能力,例如,终端支持的E-UTRA频带,并且还可以考虑在先前的相同处理期间获取的信息。
对于任何E-UTRA频带,终端可以通过RF信道扫检识别E-UTRA频带的E-UTRA载波。RF信道扫检是顺序检查RF信道以确定载波是否存在于相应信道中的处理。E-UTRA的RF信道的大小为100KHz,并且从任何频带的最低频率开始到最高频率顺序地形成,并且可以由范围从0到262134的称为EARFCN的整数来指定。
在步骤5330中,终端识别在所识别的载波中检测到的小区中具有最佳接收状态的小区,并接收相应小区的预定系统信息。小区的PLMN标识符可以存储在预定的系统信息中。
在步骤5340中,终端的接入设备将获取的PLMN标识符发送到非接入层。
此时,在步骤5320至5340中,可以在终端支持的所有E-UTRA频带上执行终端,直到终端指示非接入层停止操作。
步骤5320至5340是由终端确定在E-UTRA中存在哪个PLMN的处理。稍后描述的步骤5350至5370可以与步骤5320至5340并行地执行,或者在步骤5320至5340完成之后执行。步骤5350至5370是用于确定在NR-UTRA中存在哪个PLMN的处理。
在步骤5350,终端的NR-UTRA设备可以扫检满足条件A的NR-UTRA频带的RF信道。满足预定条件A的频带可以表示例如在终端支持的NR-UTRA频带之中允许空闲模式操作的NR-UTRA频带。此时,与是否允许空闲模式操作相关的信息可以预先存储在终端的存储设备中。
根据该实施例,在扫检NR-UTRA频带的所有RF信道时,终端可以在预定方向上固定和扫检下行链路接收波束,而不是扫描下行链路接收波束。这是因为即使终端在一个方向上固定下行链路接收波束,能够提供无缝覆盖的载波也可以从至少一个TRP接收信号。
NR-UTRA的RF信道的尺寸大于E-UTRA的尺寸,例如,500KHz。此时,NR-UTRA由称为NRFCN的整数指定,并且可以具有与EARFCN相同的范围(范围0到262134)。因此,E-UTRA的RF信道和NR-UTRA的RF信道可以由相同的信令参数或信息元素(IE)指定,并且可以在RRC控制消息中用信号传输给相同的IE。
在步骤5360中,终端可以在识别的载波的下行链路波束中识别满足条件B的下行链路波束,并且可以在相应波束的预定频率/时域中接收预定的系统信息。小区的PLMN标识符可以存储在预定系统信息中。根据实施例,满足条件B的下行链路波束可以表示能够成功地从具有高于预定参考值的波束参考信号的接收强度的下行链路波束或没有错误的相应下行链路波束成功地接收预定系统信息的下行链路波束。预定系统信息可以是包括PLMN标识符的系统信息或者在与相应波束的波束参考信号相同的时域或相同的符号中发送的系统信息。例如,满足上述条件B的下行链路波束可以表示能够接收不包括PLMN标识符的系统信息(例如,通过PBCH发送的系统信息)的下行链路波束。也就是说,终端可以确认下行链路波束是否是能够接收不包括PLMN标识符的系统信息的下行链路波束,然后如果可能的话在相应的下行链路波束中接收包括PLMN标识符的系统信息。
在步骤5370中,终端的接入装置可以将获取的PLMN标识符发送到非接入层。
根据实施例,可以对满足条件A同时由终端支持的所有NR-UTRA频带执行步骤5340至5360,直到非接入层执行停止操作的指示。另外,根据实施例,满足条件A的NR-UTRA频率信道可以表示当终端尚未扫检到能够读取系统信息的信道时的其余信道。例如,如果终端从NR-UTRA频带的RF信道中的较低频率(或较高频率)执行信道扫检,并且如果终端可能未在扫检的信道中读取系统信息,则终端可以执行下一个RF信道的扫检。然而,如果终端可以在扫描的信道中扫检系统信息,则终端可以停止对NR-UTRA频率信道的扫检。
在步骤5370中,终端的非接入层可以选择由接入装置报告的PLMN中的一个。终端可以基于存储在存储设备中的PLMN偏好列表来选择PLMN。
在步骤5390中,终端的非接入层可以向接入装置通知选择的PLMN的标识符和无线电接入技术。如果指示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是E-UTRA,则终端的接入装置可以驻留在选择的PLMN的小区上,并且如果指示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是NR-UTRA,则驻留在选择的PLMN的下行链路波束上。在小区或波束上驻留意味着从相应的小区或波束接收系统信息并监视是否接收到寻呼消息。
图5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配置。
参照图54,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5440。终端还可以包括存储器54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5410。在实施例中,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5410和基带处理器5420。
RF处理器54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5410可以将从基带处理器54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RF波段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例如,RF处理器54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等。图54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终端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54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54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54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另外,RF处理器可以执行MIMO并且可以在执行MIMO操作时接收多个层。RF处理器5410可以通过在控制器5440的控制下适当地配置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来执行接收波束扫描,或者调整接收波束的方向和波束宽度,使得接收波束与发送波束谐振。
基带处理器5420根据系统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4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420可以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54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的比特串。例如,根据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4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来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操作和循环前缀(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420可以以OFDM符号单元对从RF处理器5410提供的基带信号进行分段,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操作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恢复通过调制和解码接收的比特串。
如上所述,基带处理器5420和RF处理器5410可以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5420和RF处理器512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或通信器。此外,基带处理器5420和RF处理器54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5420和RF处理器54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中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LTE网络、NR网络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
存储器5430存储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终端的操作的配置信息的数据。存储器5430可以根据控制器54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5440可以控制终端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54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5420和RF处理器541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5440可以在存储器54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54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54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54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终端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54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54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5445,执行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54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5410。
图5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
参照图55,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包括收发器和控制器5540。此外,基站还可以包括回程通信接口5550和存储器5530。此时,收发器可以是射频(RF)处理器5510。根据实施例,收发器可以包括RF处理器5510和基带处理器5520。
RF处理器5510用于通过无线电信道发送/接收信号,诸如频带转换和信号放大。也就是说,RF处理器5510将从基带处理器5520提供的基带信号上变频为RF波段信号,然后通过天线发送基带信号,并将通过天线接收的RF波段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例如,RF处理器5510可以包括发送滤波器、接收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振荡器、DAC、ADC等。图55仅示出一个天线,但是基站可以包括多个天线。此外,RF处理器5510可以包括多个RF链。此外,RF处理器5510可以执行波束成形。对于波束成形,RF处理器5510可以调整通过多个天线或天线元件发送和接收的每个信号的相位和大小。RF处理器5510可以通过发送一个或多个层来执行下行链路MIMO操作。
基带处理器5520根据第一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物理层标准执行基带信号和比特串之间的转换功能。例如,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520通过编码和调制发送比特串来生成复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520通过解调和解码从RF处理器5510提供的基带信号来恢复接收比特串。例如,根据OFDM方案,当发送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520可以通过对发送的比特串进行编码和调制生成复符号,将复符号映射到子载波,然后通过IFFT操作和CP插入来配置OFDM符号。此外,当接收到数据时,基带处理器5520以OFDM符号单元划分从RF处理器5510提供的基带信号,并通过FFT运算恢复映射到子载波的信号,然后通过调制和解码恢复接收的比特串。
基带处理器5520和RF处理器5510可以如上所述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基带处理器5520和RF处理器5510可以被称为发送器、接收器、收发器、通信接口或无线通信接口。此外,基带处理器5520和RF处理器55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多个通信模块以支持多种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此外,基带处理器5520和RF处理器551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不同的通信模块,以处理不同频带中的信号。例如,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包括无线LAN(例如,IEEE 802.11等)、蜂窝网络(例如,LTE等)等。此外,不同的频带可以包括超高频(SHF)(例如:2.5GHz,5GHz等)波段、毫米波(例如,60GHz等)波段。
通信接口5550提供用于执行与网络内的其他节点的通信的接口。
存储器5530存储诸如基本程序、应用程序和用于基站操作的设置信息的数据。具体地,存储器5530可以存储分配给被接入终端的承载的信息、从被接入终端报告的测量结果等。此外,存储器5530可以存储作为关于提供到终端的多个连接还是停止到终端的多个连接的确定标准的信息。存储器5530可以根据控制器5540的请求提供存储的数据。
控制器5540可以控制基站的整体操作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任何一个操作。例如,控制器5540可以通过基带处理器5520和RF处理器5510或回程通信接口555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控制器5540可以在存储器5530中记录数据和从存储器5530读取数据。为此目的,控制器5540可以包括电路、专用电路或至少一个处理器。例如,控制器5540可以包括执行用于通信的控制的通信处理器(CP)和控制诸如应用程序的高层的应用处理器(AP)。另外,可以通过在终端的任何组件中包括存储相应程序代码的存储器设备来实现基站的操作。也就是说,控制器5540可以通过由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等读取和执行存储在存储器设备中的程序代码来执行上述操作。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控制器5540可以包括多连接处理器5545,其执行要在多连接模式下操作的处理。控制器5540可以电连接到其他组件,例如收发器5510。
已经提供了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公开的本公开的实施例以容易地描述和帮助理解所描述的内容,并且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对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了本文公开的实施例之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尽管已经利用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可以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建议各种改变和修改。本公开旨在包含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这些改变和修改。

Claims (14)

1.一种基站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与终端建立至少一个承载;
接收发送给终端的下行链路分组;
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服务质量(QoS)信息的承载;以及
通过确定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与终端建立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
通过建立的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向终端发送下行链路分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通过默认承载从终端接收上行链路分组,
其中,上行链路分组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QoS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与终端建立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由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层之上的层执行确定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6.一种终端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与基站建立至少一个承载;以及
通过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服务质量(QoS)信息的承载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与基站建立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
通过建立的映射到下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分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果不存在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则通过默认承载向基站发送上行链路分组,
其中,上行链路分组包括指示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QoS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与基站建立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上行链路分组还包括:
确定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发送上行链路分组还包括:
在上行链路分组中标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由分组数据会聚协议(PDCP)层之上的层执行确定映射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的承载以及在上行链路分组中标记上行链路分组的QoS信息。
13.一种基站,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与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方法。
14.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控制器,与收发器耦接,并且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的方法。
CN201780049041.1A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Active CN1100736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66645.5A CN115334583A (zh)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8954 2016-08-03
KR20160098954 2016-08-03
PCT/KR2017/008331 WO2018026188A1 (en) 2016-08-03 2017-08-02 Method for cell reselection in idle mode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66645.5A Division CN115334583A (zh)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3689A true CN110073689A (zh) 2019-07-30
CN110073689B CN110073689B (zh) 2022-08-23

Family

ID=610729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041.1A Active CN110073689B (zh)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CN202210966645.5A Pending CN115334583A (zh)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66645.5A Pending CN115334583A (zh) 2016-08-03 2017-08-02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4213530A1 (zh)
KR (1) KR102352429B1 (zh)
CN (2) CN110073689B (zh)
WO (1) WO201802618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1067A (zh) * 2017-06-12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1237399A1 (en) * 2020-05-25 2021-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adio frequency resource availability
CN114079581A (zh) * 2020-08-14 2022-0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基于pcc的服务处理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6027A (zh) * 2021-02-10 2022-08-1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重选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802363A (zh) * 2022-11-11 2023-03-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待优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CN115802363B (zh) * 2022-11-11 2024-05-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待优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10719B1 (ko) 2017-03-20 2021-10-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에서 대기 모드 동작을 효과적으로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62403B1 (ko) 2017-06-05 2022-02-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리엠블을 이용하여 시스템 정보를 요청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109262B2 (en) 2017-07-20 2021-08-31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rvic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flow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9054702A1 (ko) 2017-09-15 2019-03-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67676B1 (ko) 2017-09-15 2022-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559291B1 (ko) 2018-01-10 2023-07-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25581B1 (ko) 2018-02-23 2022-07-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351103B (zh) 2018-04-02 2020-11-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实体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US20190313311A1 (en) * 2018-04-09 2019-10-10 Mediatek Inc. Apparatuses, service network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plmn-specific parameters for an inter-plmn handover
KR102591866B1 (ko) 2018-05-09 2023-10-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rrc 상태 미일치 문제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90382B1 (ko) 2018-05-10 2023-01-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페이징을 지원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8366389B (zh) * 2018-05-24 2021-05-28 南京邮电大学 Lte网络中基于有效带宽和信号质量的自适应切换方法
KR102501940B1 (ko) * 2018-07-13 2023-02-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21530170A (ja) * 2018-07-19 2021-11-04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2d通信の方法及び端末デバイス
KR102574575B1 (ko) * 2018-12-27 2023-09-04 주식회사 엘지유플러스 사용자 단말 및 기지국의 동작 방법 및 그 사용자 단말
US20200314662A1 (en) * 2019-03-29 2020-10-0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sition-based beam sweeping for directional vehicle-to-everything (v2x) networks
EP4250810A1 (en) * 2022-03-24 2023-09-27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2351A1 (en) * 2007-09-14 2010-08-12 Da 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ddressing by user static ip address in lte system
CN104683956A (zh) * 2013-11-27 2015-06-03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QoS控制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1182A2 (en) * 2006-08-09 2008-02-21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iated quality of service for packets in a particular flow
CN101932102B (zh) * 2009-06-19 2013-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承载映射方法及通信设备
JP2011044804A (ja) * 2009-08-19 2011-03-03 Panason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800417B1 (en) * 2013-04-29 2023-03-01 Alcatel Lucent End-to-End QoS when integrating trusted non-3GPP Access Networks and 3GPP Core Networks
US20170150393A1 (en) * 2014-06-13 2017-05-2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ynamic Quality of Service Managemen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2351A1 (en) * 2007-09-14 2010-08-12 Da 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ddressing by user static ip address in lte system
CN104683956A (zh) * 2013-11-27 2015-06-03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QoS控制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VIDA WIRELESS: "Principles for QoS in the RAN",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4 R2-164119》 *
ZTE CORPORATION, CATR: "New QoS Architecture", 《SA WG2 MEETING #114 S2-161755》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1067A (zh) * 2017-06-12 2018-12-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041067B (zh) * 2017-06-12 2021-03-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基站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576176B2 (en) 2017-06-12 2023-02-07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1237399A1 (en) * 2020-05-25 2021-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radio frequency resource availability
CN114079581A (zh) * 2020-08-14 2022-02-2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基于pcc的服务处理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79581B (zh) * 2020-08-14 2023-08-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基于pcc的服务处理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16027A (zh) * 2021-02-10 2022-08-1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重选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802363A (zh) * 2022-11-11 2023-03-1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待优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CN115802363B (zh) * 2022-11-11 2024-05-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待优化小区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79618B1 (en) 2023-02-22
KR102352429B1 (ko) 2022-01-19
WO2018026188A1 (en) 2018-02-08
EP3479618A1 (en) 2019-05-08
KR20180015589A (ko) 2018-02-13
CN110073689B (zh) 2022-08-23
EP3479618A4 (en) 2019-07-24
EP4213530A1 (en) 2023-07-19
CN115334583A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3689A (zh) 用于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闲模式下的小区重选的方法
US11589285B2 (en) Method for cell reselection in idle mode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387823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o multip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s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17249015B2 (en) Providing quality-of-ser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4756552B (zh) 功率高效的中继站发现协议
CN109478988A (zh) 使用无线电接入技术来在无线回程网络中建立链路
US117006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procedure for supporting vehicle communic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192373A (zh) 用于选择或传送用于相位跟踪参考信号的频域模式的系统和方法
CN110463297A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执行寻呼的方法和设备
TW201935982A (zh) 多載波系統的能力結構的尺寸最佳化編碼
CN109845211A (zh) 在无线通信中的同步和数据信道数字方案
CN108541379A (zh) 对d2d信道的测量
JP2019525584A (ja) CIoT(cellular internet of things)機能の非互換性による登録拒否
CN108476104A (zh) 用于窄带上行链路单音调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CN110268757A (zh) 涉及多载波系统中的时间跟踪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23897A (zh) 用于在下一代无线电中提供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US115588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core network suitable for service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940633B (zh) Wwan中的混合大小表达对等发现的方法、装置和介质
CN104838703B (zh) 用于实现分布式频率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US1145136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uplink 7.5 kHz frequency shifting when LTE cell and NR cell coexist in TDD band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029100A (zh) 针对设备到设备传输和接收的频率确定
JP2022536323A (ja) デバイス間サービス品質フロー管理
CN114128323A (zh) 用于支持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车辆到万物的装置和方法
KR2020003951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964433A (zh) 用于低时延通信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管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