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1729A -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1729A
CN110071729A CN201810061882.0A CN201810061882A CN110071729A CN 110071729 A CN110071729 A CN 110071729A CN 201810061882 A CN201810061882 A CN 201810061882A CN 110071729 A CN110071729 A CN 110071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signal
bandwidth
loop filter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18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鹏
朱先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618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71729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71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1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5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diplexing or multiplexing filter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终端,包括:从第二通信终端接收信号;检测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环路滤波器是频率产生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路滤波器带宽是闭环相位噪声指标的决定因素之一。在压控振荡器(VCO)固定情况下,环路滤波器带宽越宽,带外相位噪声越差,通信系统的邻道选择性、阻塞、邻道功率比等指标就越差。
在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当通信系统切换信道时,环路滤波器带宽做相应改变,加速锁定。锁定之后,环路滤波器带宽随即固定下来,不会对通信系统的邻道选择性、阻塞、邻道功率比等指标产生动态影响。另一方面,通信系统距离越近,由于邻道选择性、阻塞、邻道功率比等指标相对固定,当超过了指标的极限以后,通信系统就会啸叫或者通信中断等表现。
也就是说,目前通信系统中的无法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通信终端的性能不佳,通信的抗干扰能力较差。
因此提供一种新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通信终端,包括:从第二通信终端接收信号;检测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判断所述信号带宽是否小于预设带宽;如果所述信号带宽大于所述预设带宽,将所述环路滤波器切换至小于所述信号带宽的所述第一信号带宽的滤波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的步骤之后还包括:获取减小当前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后的信号强度;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如果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则保持所述环路滤波器的第一信号带宽;如果小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增大至第二信号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所述信号强度不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保持当前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当前信号带宽是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根据当前的通信模式所确定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要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低于带宽预设阈值时,则保持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结合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高于或等于带宽预设阈值时,根据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结合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如果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数字模式,则保持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如果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模拟模式,则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结合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被确定为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包括: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根据所述信号带宽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建立通信,以使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判断本次通信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并在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的步骤具体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确定本次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模拟通信模式还是数字通信模式;如果为数字模式,则增大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三信号带宽;如果为模拟模式,则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终端包括:接收器,用于从其他通信终端接收信号;检测器,用于检测来自其他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调节器,用于在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通信终端还包括:发送器,用于向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通信终端要向所述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所述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所述通信终端用于向所述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终端,所述通信终端包括:通信电路、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通信电路用于传输指令;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图2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一实施方式的实验数据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系统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系统包括第一通信终端10和第二通信终端11。第一通信终端10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中的任一种,第二通信终端11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终端10和第二通信终端11均包括环路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包括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第一信号带宽为窄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为正常带宽,第三信号带宽为宽带宽,通信终端可以控制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在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中切换。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信终端11向第一通信终端10发射信号,第一通信终端10接收第二通信终端11发射的信号。
具体地,第二通信终端11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一通信终端10的通信模式,并根据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然后根据信号带宽与第一通信终端10建立通信,向第一通信终端10发送信号。第一通信终端10从第二通信终端11接收信号,并检测来自第二通信终端11的信号的信号强度。然后,第一通信终端10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如果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第一通信终端10将第一通信终端10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
为了清楚说明上述检测系统的工作方式,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图3是图2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图2本实施方式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从第二通信终端接收信号。
其中,第一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中的任一种,第二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均包括环路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包括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第一信号带宽为窄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为正常带宽,第三信号带宽为宽带宽,通信终端可以控制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在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中切换。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终端接收信号,第二通信终端发射信号,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第二通信终端发射的信号。
S202:检测来自第二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
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强度通过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来表示,RSSI值是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值,它的实现是在反向通道基带接收滤波器之后进行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终端接收第二通信终端发射的信号之后,检测来自第二通信终端的信号的RSSI值。
S203: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本实施方式中,强度预设阈值根据系统的性能来确定,为方便指示,用n来表示强度预设阈值。
第一通信终端获取与第二通信终端通信的RSSI值,将RSSI值与强度预设阈值n进行比较。
S204:如果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将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前信号带宽是第一通信终端根据当前的通信模式所确定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一通信终端要向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第一通信终端向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进一步的,当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低于带宽预设阈值时,则保持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以用于向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其中,带宽预设阈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信号带宽低于带宽预设阈值,第二信号带宽等于或大于带宽预设阈值,第三信号带宽大于带宽预设阈值。例如,由于第一信号带宽低于带宽预设阈值,属于窄带宽。当第一通信终端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一信号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说明发射的距离很近。此时保持第一信号带宽通过模拟模式发射信号,提升ACP(邻道功率)性能,减少第一通信终端对外部的干扰。
当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高于或等于带宽预设阈值时,根据与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确定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以用于向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第一通信终端确定本次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模拟通信模式还是数字通信模式;如果为数字模式,则增大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三信号带宽;如果为模拟模式,则减小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
在一个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信号带宽等于或大于带宽预设阈值,第三信号带宽大于带宽预设阈值,此时需要根据通信模式来发送信号,如果当前发射制式为数字模式,ACP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很小,且环路越宽,误码率越小,通信距离越远。因此,将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增加至第三信号带宽,可以有效减小误码率,且提高通信距离,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如果当前发射制式为模拟模式时,ACP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较大。通信系统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需要降低环路滤波器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可以降低ACP受到的影响,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被确定为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例如,如果通信系统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即正常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说明通信距离较远,模拟发射使用正常带宽的环路滤波器即可。为了清楚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参阅图3,图3是图2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如图3所示,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340:开机。第一通信终端在开机后进行步骤301。
步骤301:切换信道且在接收状态下环路滤波器锁定第二信号带宽,获取通信系统的信号强度。即第一通信终端在接收信号的状态下,环路滤波器的当前带宽为正常带宽,此时,获取当前RSSI值和当前带宽。
步骤302: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如果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则执行步骤303。如果信号强度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321。其中,该强度预设阈值为通信系统之间不发生啸叫的信号强度临界值,即,如果信号强度大于该强度预设阈值,则通信系统之间会相互干扰发生啸叫。
步骤303:第一通信终端进行步骤切换至第一信号带宽。
如果RSSI值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近,需要提升抗干扰能力。此时将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由第二信号带宽降至第一信号带宽,相位噪声相应提高,对应的邻道选择性和阻塞性能提高,抗干扰性的性能得到提高。
步骤304: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其中,判断的过程与步骤30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若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305。如果信号强度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311。
步骤305:保持第一信号带宽。
如果RSSI值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近,需要提升抗干扰能力。此时将环路滤波器保持在第一信号带宽,可以继续保持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
步骤311:切换至第二信号带宽。
此时,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远,需要继续保持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不变,以保证通信距离。
在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完步骤311后,重复进行302步骤对信号强度进行判断,以达到动态调整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的目的,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步骤321:保持第二信号带宽。RSSI值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远,则继续保持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不变即可。
在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完步骤305和步骤321之后,执行步骤306:切换信道。通过切换信道将通信系统的状态切换至步骤301中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清楚说明上述检测系统的工作方式,请参阅图4。
图4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其中,第一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中的任一种,第二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终端和第二通信终端均包括环路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包括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第一信号带宽为窄带宽,第二信号为正常带宽,第三信号带宽为宽带宽,通信终端可以控制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在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中切换。
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强度通过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来表示,RSSI值是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值,它的实现是在反向通道基带接收滤波器之后进行的。
本实施方式中,通信模式包括数字模式和模拟模式。在数字模式下,ACP(邻道功率)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很小,且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越宽,误码率越小,通信距离越远。在模拟模式下,ACP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较大。
S402:根据信号带宽与第二通信终端建立通信,以使第二通信终端判断本次通信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并在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540:开机。第一通信终端在开机后进行步骤501。后续接收状态下的步骤与图3中步骤类似,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当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完步骤505或步骤521之后,切换至发射状态。在第一通信终端由接收状态切换至发射状态之前,需要对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进行判断,根据当前信号带宽确定下一步骤。如果第一通信终端在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的情况下开启发射,则执行步骤522:发射信号。如果第一通信终端在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为第一信号带宽的情况下开启发射,则第一通信终端执行步骤512:发射信号。
步骤522:发射信号。即第一通信终端在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的情况下开启发射。
步骤523:判断当前发射制式为模拟模式还是数字模式。
如果当前发射制式为数字模式,则执行步骤524:切换至第三信号带宽。如果前发射制式为模拟模式,则执行步骤525:切换至第一信号带宽。
步骤524:切换至第三信号带宽。
由于当前发射制式为数字模式,ACP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很小,且环路越宽,误码率越小,通信距离越远。因此,将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增加至第三信号带宽,可以有效减小误码率,且提高通信距离,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步骤525:切换至第一信号带宽。
当前发射制式为模拟模式时,ACP受环路滤波器带宽的影响较大。通信系统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需要降低环路滤波器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可以降低ACP受到的影响,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通信系统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说明通信距离较远,模拟发射也可以使用正常环路滤波器。
步骤512:发射信号。即保持第一信号带宽通过模拟模式发射信号。
步骤525:切换至第一信号带宽。
此时,由于通信系统在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一信号带宽时由接收状态切换为发射状态,说明发射的距离很近。此时保持第一信号带宽通过模拟模式发射信号,提升ACP性能,减少第一通信终端对外部的干扰。
第一通信终端在执行完步骤524或步骤525后,根据控制指令执行步骤526:关闭发射。即将第一通信终端关闭发射状态,使第二通信终端开启接收状态继续执行步骤501。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通信终端为第一通信终端,用于与第二通信终端通信,第一通信终端60包括:通信电路63、存储器61及处理器62;通信电路63用于传输指令;存储器61用于存储处理器62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处理器6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任一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其中,第一通信终端60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中的任一种,第二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终端60和第二通信终端均包括环路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包括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第一信号带宽为窄带宽,第二信号为正常带宽,第三信号带宽为宽带宽,通信终端可以控制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在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中切换。
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强度通过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来表示,RSSI值是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值,它的实现是在反向通道基带接收滤波器之后进行的。
结合图3和图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62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340:开机。第一通信终端60在开机后进行步骤301。
步骤301:处理器62切换信道且在通信电路63处于接收状态下环路滤波器锁定第二信号带宽,获取通信系统的信号强度。即处理器62在通信电路63处于接收信号的状态下,环路滤波器的当前带宽为正常带宽,此时,处理器62获取当前RSSI值和当前带宽。
步骤302:处理器62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如果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则执行步骤303。如果信号强度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处理器62执行步骤321。其中,该强度预设阈值为通信系统之间不发生啸叫的信号强度临界值,即,如果信号强度大于该强度预设阈值,则通信系统之间会相互干扰发生啸叫。
步骤303:第一通信终端进行步骤切换至第一信号带宽。
如果RSSI值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近,需要提升抗干扰能力。此时处理器62将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由第二信号带宽降至第一信号带宽,相位噪声相应提高,对应的邻道选择性和阻塞性能提高,抗干扰性的性能得到提高。
步骤304: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其中,处理器62判断的过程与步骤30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若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处理器62执行步骤305。如果信号强度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则处理器62执行步骤311。
步骤305:保持第一信号带宽。
如果RSSI值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近,需要提升抗干扰能力。此时将环路滤波器保持在第一信号带宽,可以继续保持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
步骤311:切换至第二信号带宽。
此时,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远,需要继续保持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不变,以保证通信距离。
在第一通信终端执行完步骤311后,处理器62重复进行302步骤对信号强度进行判断,以达到动态调整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的目的,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步骤321:保持第二信号带宽。RSSI值不大于强度预设阈值n,说明两个通信系统的距离很远,则继续保持环路滤波器带宽为第二信号带宽不变即可。
在处理器62执行完步骤305和步骤321之后,执行步骤306:切换信道。通过切换信道将通信系统的状态切换至步骤301中的状态。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通信终端为第一通信终端,用于与第二通信终端通信。第一通信终端70包括:通信电路73、存储器71及处理器72;通信电路73用于传输指令;存储器71用于存储处理器72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处理器72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任一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其中,第一通信终端70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中的任一种,第二通信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在此不做限定。第一通信终端70和第二通信终端均包括环路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包括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第一信号带宽为窄带宽,第二信号为正常带宽,第三信号带宽为宽带宽,通信终端可以控制环路滤波器的带宽在第一信号带宽、第二信号带宽以及第三信号带宽中切换。
本实施方式中,信号强度通过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来表示,RSSI值是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值,它的实现是在反向通道基带接收滤波器之后进行的。
处理器72获取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处理器72根据信号带宽使第一通信终端70与第二通信终端建立通信,以使第二通信终端判断本次通信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并在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通信终端为第一通信终端80,第一通信终端80包括:接收器81、检测器82,判断模块83以及调节器84。接收器81用于从其他通信终端接收信号;检测器82用于检测来自其他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模块83用于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调节器84用于在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第一通信终端80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第一通信终端80实现上述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通信终端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通信终端为第一通信终端90,第一通信终端90包括:接收器91、检测器92,判断模块93、调节器94、发送器95以及确定模块96。接收器91用于从其他通信终端接收信号;检测器92用于检测来自其他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模块93用于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调节器94用于在信号强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第一通信终端90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发送器95用于向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确定模块96用于当第一通信终端90要向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第一通信终端90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第一通信终端90用于向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第一通信终端90实现上述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一实施方式的实验数据表。
如图10所示,这里通过更改泵电流的配置,改变环路带宽,明显改善了近距离通话的啸叫问题。啸叫问题可以从1.5-2米距离优化至1米以下。TX FSK Err变好,可以改善100米以上的通信距离。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环路滤波器的收发状态、工作制式、信号强度RSSI值以及当前带宽等对环路滤波器的带宽进行动态配置,能够动态配置环路滤波器的带宽,提高通信终端的性能,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通信终端,包括:
从第二通信终端接收信号;
检测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的步骤具体包括:
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判断所述信号带宽是否小于预设带宽;
如果所述信号带宽大于所述预设带宽,将所述环路滤波器切换至小于所述信号带宽的所述第一信号带宽的滤波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果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将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减小至第一信号带宽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减小当前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后的信号强度;
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如果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则保持所述环路滤波器的第一信号带宽;如果小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则将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增大至第二信号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信号强度不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保持当前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是所述第一通信终端根据当前的通信模式所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要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低于带宽预设阈值时,则保持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高于或等于带宽预设阈值时,根据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确定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如果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数字模式,则保持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如果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模拟模式,则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以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被确定为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
11.一种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根据所述信号带宽与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建立通信,以使所述第二通信终端判断本次通信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并在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确定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并根据所述通信模式确定本次呼叫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的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确定本次与待通信的第二通信终端的通信模式为模拟通信模式还是数字通信模式;
如果为数字模式,则增大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三信号带宽;
如果为模拟模式,则减小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的信号带宽至第一信号带宽。
13.一种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包括:
接收器,用于从其他通信终端接收信号;
检测器,用于检测来自其他通信终端的信号的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大于强度预设阈值;
调节器,用于在所述信号强度大于所述强度预设阈值时,减小所述第一通信终端的所述环路滤波器的当前信号带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还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
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通信终端要向所述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时,根据所述通信终端的环路滤波器的所述当前信号带宽来确定所述通信终端用于向所述其他通信终端发送信号的环路滤波器的信号带宽。
15.一种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包括:通信电路、存储器及处理器;
所述通信电路用于传输信号;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2其中之一所述的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
CN201810061882.0A 2018-01-22 2018-01-22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00717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1882.0A CN110071729A (zh) 2018-01-22 2018-01-22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61882.0A CN110071729A (zh) 2018-01-22 2018-01-22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1729A true CN110071729A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4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1882.0A Pending CN110071729A (zh) 2018-01-22 2018-01-22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717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5694A (zh) * 2021-01-22 2022-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前置设备和通信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9832A (en) * 1996-03-26 1999-09-07 Sicom, Inc. Digital receiver with tunable analog filte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240069A (zh) * 1996-10-11 1999-12-29 艾利森公司 用于数字或模拟调制的双模式无线电电话机设备
CN1630978A (zh) * 2002-02-07 2005-06-2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锁相环
CN102156276A (zh) * 2010-02-08 2011-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卫星信号跟踪方法、位置计算方法及位置计算装置
CN102405600A (zh) * 2009-04-26 2012-04-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调频接收器中基于干扰信号检测的自适应锁相环路带宽调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9832A (en) * 1996-03-26 1999-09-07 Sicom, Inc. Digital receiver with tunable analog filter and method therefor
CN1240069A (zh) * 1996-10-11 1999-12-29 艾利森公司 用于数字或模拟调制的双模式无线电电话机设备
CN1630978A (zh) * 2002-02-07 2005-06-22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锁相环
CN102405600A (zh) * 2009-04-26 2012-04-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调频接收器中基于干扰信号检测的自适应锁相环路带宽调整
CN102156276A (zh) * 2010-02-08 2011-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卫星信号跟踪方法、位置计算方法及位置计算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5694A (zh) * 2021-01-22 2022-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前置设备和通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with energy detection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12153716B (zh) 一种传输路径选择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TW201136223A (en) Time shifting of co-channel data transmissions to reduce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N109450510A (zh) 电磁干扰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0001180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mploying selective diversity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selectively enabling diversity transmission, and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employing the system or the method
CN105309028A (zh) 用于实现针对用户设备的传输模式的切换的方法和无线电网络节点
Arredondo et al.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 Vo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CN113746536A (zh) 散射通信方法、信号发射装置、信号接收装置及系统
US20230283428A1 (en) Srs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EP2870714A1 (en) Polarization control for cel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071729A (zh) 环路滤波器带宽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147426A (zh) 抗干扰全双工通信装置
EP1738480B1 (en) Device for use in a frequency hopping system
Tashan et al. Voronoi-Based Handover Self-Optimization Technique For Handover Ping-Pong Reduction in 5G Networks
Linnartz et al. Effect of coding in digital microcellular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co-channel interference, fading, shadowing, and noise
Pottie Wireless multiple access adaptiv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EP3930342A1 (en) Adaptive multi-band hearing device
CN108649969A (zh) 一种基于双通道技术的无线传声器系统及通信方法
US1047656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CN109936416B (zh) 射频性能测试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Magableh et al. Error probability performance and ergodic capacity of L-branch switched and examine combining in Weibull fading channels
CN107395249A (zh) 抗干扰双全工通信方法
Holter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rate-adaptive dual-branch switched diversity system
CN112910525B (zh) 移动终端的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0603833B (zh) 一种信号的测量及选择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