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5408A - 一种散热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充电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65408A CN110065408A CN201910294001.4A CN201910294001A CN110065408A CN 110065408 A CN110065408 A CN 110065408A CN 201910294001 A CN201910294001 A CN 201910294001A CN 110065408 A CN110065408 A CN 1100654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on axis
- air
- heat dissipation
- charging pil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02—Cooling of charging equip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充电桩本体内下部设置有充电元件,充电元件上设置有上层散热腔体,充电元件上表面贴附设置有位于上层散热腔体内的第一散热鳍片,第一散热鳍片上方设置有水冷组件,水冷组件通过支架与充电元件连接,水冷组件上方传动连接有第一风冷组件,第一风冷组件一侧传动连接有第二风冷组件,充电桩本体下部侧边设置有百叶窗。本发明水冷组件工作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水冷组件表面上凝聚有水珠,与此同时带动第二风冷组件将水冷组件表面上的水珠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使得水珠对充电元件进行再一次散热,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散热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充电。
现有充电桩的散热通道一般设置在充电桩的下部,由于充电元件工作产生的热量流向是往上的,从而会使得充电桩上部的电子元器件温度上升,使得充电桩散热效果不好,无法快速排出充电桩散发的热量,导致局部高温,影响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充电桩使用水管对充电桩内部充电元件进行散热,但是水管中若有低于室温的水流动,会带走了热量,使水管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凝聚成水珠聚集在水管外侧壁上,水管外侧壁上的水珠进而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散热充电桩,以致力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的全部问题或者之一。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内下部设置有充电元件,所述充电元件上设置有上层散热腔体,所述充电元件上表面贴附设置有位于上层散热腔体内的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上方设置有水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通过支架与所述所述充电元件连接,所述水冷组件上方传动连接有第一风冷组件,所述第一风冷组件一侧传动连接有第二风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第一风冷组件和第二风冷组件均设置在上层散热腔体内,所述充电桩本体下部侧边设置有百叶窗。
可选的,所述水冷组件包括散热水管、进水管、水泵和出水管,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上方设置有与其平行设置的散热水管,所述散热水管一端通过水泵与进水管相连通,所述散热水管另一端连通有出水管。
可选的,所述水冷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进水管连通的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
可选的,所述进水管与过渡管道上游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过渡管道下游端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城市管道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所述城市管道之间设置有过滤室。
可选的,所述散热水管内设置有旋转叶轮,所述旋转叶轮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旋转叶轮连接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旋转叶轮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转动轴贯穿所述散热水管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顶壁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侧壁通过连接架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上部套接有第一子斜齿轮,所述第一子斜齿轮上端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母斜齿轮,所述上层散热腔体与所述百叶窗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母斜齿轮连接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下方通过第一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第三转动轴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扇叶。
可选的,所述第二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顶板连接的第四转动轴,所述第四转动轴通过第二皮带与所述第一转动轴传动连接,所述所述第四转动轴下端连接有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二扇叶,所述第二基板下端面呈流线型。
可选的,所述充电元件与所述百叶窗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连通的侧边散热腔体,所述侧边散热腔体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冷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三风冷组件。
可选的,所述第三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侧边散热腔体顶板连接的第五转动轴,所述第五转动轴通过第三皮带与所述第四转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下端连接有第三基板,所述第三基板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三扇叶,所述第三基板下端面呈流线型。
可选的,所述充电桩本体下部侧壁上还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百叶窗上方,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吸风机,所述吸风机远离所述充电元件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吸风机与所述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干燥板。
可选的,所述充电元件侧面设置有位于侧边散热腔体内的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与水平线设置有的角度范围为60度至80度,所述第二散热鳍片与所述充电元件之间通过导热板连接。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设置有水冷组件和第一散热鳍片,水冷组件水泵启动使得进水管中的水进入散热水管,散热水管可以对热空气进行散热冷却,吸收热量的水通过出水管流出,水冷组件内有低于室温的水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水冷组件壁上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凝聚成水珠,水冷组件表面上凝聚有水珠,水珠掉落到第一散热鳍片上进一步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
2.本发明设置有旋转叶轮,水冷组件启动便于带动旋转叶轮转动,旋转叶轮转动带动第二风冷组件工作,节省了第二风冷组件的驱动,节省成本。
3.本发明设置有第二风冷组件,在水冷组件启动后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工作,在第一转动轴转动带动第四转动轴转动,带动第二扇叶转动,第二扇叶转动便于将水冷组件表面上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水汽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使得水珠和水汽对第一散热鳍片进行冷却工作,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4.本发明设置有第一风冷组件,旋转叶轮转动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和第一子斜齿轮,而第一子斜齿轮与第一母斜齿轮啮合连接,使得第一母斜齿轮和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转动轴下方通过第一皮带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带动第三转动轴转动使得第一扇叶转动,第一扇叶转动便于对充电桩本体内的热空气吹出到充电桩本体外,便于对上层散热腔体进行散热处理。
4.本发明设置有呈流线型结构的第二基板,在第一风冷组件的吹动下,使得在水平方向的风持续高速流过时,第二基板处产生向上的飘浮力,第四转动轴会对上层散热腔体壁体产生较大的压力,呈流线型结构的第二基板可部分上层散热腔体壁体受到的压力,减轻上层散热腔体壁体的负担;从而使得上层散热腔体受力均衡,进而提高上层散热腔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散热充电桩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散热充电桩实施例的水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散热充电桩实施例的上层散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散热充电桩实施例的侧边散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充电桩本体-1,第一散热鳍片-2,第二散热鳍片-3,散热水管-4,进水管-5,水泵-6,出水管-7,旋转叶轮-8,第一转动轴-9,上层散热腔体-10,侧边散热腔体-11,连接架-12,第一子斜齿轮-13,第一母斜齿轮-14,第二转动轴-15,第一皮带-16,第三转动轴-17,第一基板-18,第一扇叶-19,第二皮带-20,第四转动轴-21,第二基板-22,第二扇叶-23,第三皮带-24,第五转动轴-25,第三基板-26,第三扇叶-27,进风口-28,吸风机-29,百叶窗-30,水冷组件-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一种散热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所述充电桩本体1内下部设置有充电元件,所述充电元件上设置有上层散热腔体10,所述充电元件上表面贴附设置有位于上层散热腔体10内的第一散热鳍片2,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上方设置有水冷组件31,所述水冷组件31通过支架与所述所述充电元件连接,所述水冷组件31上方传动连接有第一风冷组件,所述第一风冷组件一侧传动连接有第二风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31、第一风冷组件和第二风冷组件均设置在上层散热腔体10内,所述充电桩本体1下部侧边设置有百叶窗30,在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充电时,充电元件工作发热,充电元件发出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鳍片2往上充电元件上方传输到空气中,水冷组件31启动后对热空气进行散热冷却,由于上层散热腔体10内空气中含有水汽,水冷组件31工作后,水冷组件31内有低于室温的水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水冷组件31壁上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凝聚成水珠,水冷组件31表面上凝聚有水珠,水冷组件31启动后带动第二风冷组件工作,第二风冷组件便于增大空气流动性,还提高散热效率,同时第二风冷组件工作便于将水冷组件31表面上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水汽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2,使得水珠和水汽对第一散热鳍片2进行冷却工作,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水珠变成水蒸气漂浮在空气中,在水冷组件31启动后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工作,第一风冷组件便于将带有水汽的热空气从百叶窗30吹出去。
为了便于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冷却,所述水冷组件31包括散热水管4、进水管5、水泵6和出水管7,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上方设置有与其平行设置的散热水管4,所述散热水管4一端通过水泵6与进水管5相连通,所述散热水管4另一端连通有出水管7。水泵6启动使得进水管5中的水进入散热水管4,散热水管4可以对热空气进行散热冷却,吸收热量的水通过出水管7流出。
为了便于水的流通,便于对充电元件的散热,所述水冷组件31还包括与所述进水管5连通的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出水管7相连通,冷却水箱放置有水,
为了便于对的节约使用,所述进水管5与过渡管道上游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管7与所述过渡管道下游端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城市管道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所述城市管道之间设置有过滤室,所述水通过过渡管道进入到进水管5,然后出水管7中吸收热量的水通过过渡管道排放到城市管道,所述城市管道中的水用于宾馆等的洗浴。
为了便于在散热水管4中水流通时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启动,便于在散热水管4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的同时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对充电元件进行冷却,所述散热水管4内设置有旋转叶轮8,所述旋转叶轮8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旋转叶轮8连接的第一转动轴9,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旋转叶轮8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转动轴9贯穿所述散热水管4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顶壁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侧壁通过连接架12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上部套接有第一子斜齿轮13,所述第一子斜齿轮13上端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母斜齿轮14,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与所述百叶窗30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母斜齿轮14连接的第二转动轴15,所述第二转动轴15下方通过第一皮带16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17,所述第三转动轴17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基板18,所述第一基板18上远离第三转动轴17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扇叶19,在散热水管4中有水流通,会带动旋转叶轮8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动轴9转动和第一子斜齿轮13,而第一子斜齿轮13与所述第一母斜齿轮14啮合连接,使得第一母斜齿轮14和第二转动轴15转动,第二转动轴15下方通过第一皮带16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17,带动第三转动轴17转动使得第一扇叶19转动,第一扇叶19转动便于对充电桩本体1内的热空气吹出到充电桩本体1外,便于对上层散热腔体10进行散热处理。
为了便于对充电元件进行进一步散热,在水冷组件31工作后,水冷组件31内有低于室温的水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水冷组件31壁上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凝聚成水珠,水冷组件31表面上凝聚有水珠,水冷组件31启动后带动第二风冷组件工作,第二风冷组件便于增大空气流动性,还提高散热效率,同时第二风冷组件工作便于将水冷组件31表面上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水汽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2,使得水珠和水汽对第一散热鳍片2进行冷却工作,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所述第二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顶板连接的第四转动轴21,所述第四转动轴21通过第二皮带20与所述第一转动轴9传动连接,所述所述第四转动轴21下端连接有第二基板22,所述第二基板22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二扇叶23,所述第二基板22下端面呈流线型,在水冷组件31启动后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工作,在第一转动轴9转动带动第四转动轴21转动,带动第二扇叶23转动,第二扇叶23转动便于将水冷组件31表面上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水汽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2,使得水珠和水汽对第一散热鳍片2进行冷却工作,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在第一风冷组件的吹动下,使得在水平方向的风持续高速流过时,第二基板22处产生向上的飘浮力,第四转动轴21会对上层散热腔体10壁体产生较大的压力,呈流线型结构的第二基板22可部分上层散热腔体10壁体受到的压力,减轻上层散热腔体10壁体的负担;从而使得上层散热腔体10受力均衡,进而提高上层散热腔体10的使用寿命。
为了便于对充电元件侧壁进行散热,所述充电元件与所述百叶窗30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连通的侧边散热腔体11,所述侧边散热腔体11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冷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三风冷组件;所述第三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侧边散热腔体11顶板连接的第五转动轴25,所述第五转动轴25通过第三皮带24与所述第四转动轴21传动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25下端连接有第三基板26,所述第三基板26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三扇叶27,所述第三基板26下端面呈流线型;在第四转动轴21转动带动第五转动轴25转动,使得第三扇叶27转动,第三扇叶27转动将热空气往下吹动,便于带动热空气对充电元件侧壁进行散热;在第一风冷组件的吹动下,使得在水平方向的风持续高速流过时,第三基板26处产生向上的飘浮力,第五转动轴25会对上层散热腔体10壁体产生较大的压力,呈流线型结构的第三基板26可部分侧边散热腔体11壁体受到的压力,减轻侧边散热腔体11壁体的负担;从而使得侧边散热腔体11受力均衡,进而提高侧边散热腔体11的使用寿命。
为了便于外界的空气进入充电桩本体1内对充电桩本体1内的充电元件的散热,所述充电桩本体1下部侧壁上还设置有进风口28,所述进风口28位于所述百叶窗30上方,所述进风口28处设置有吸风机29,所述吸风机29远离所述充电元件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吸风机29与所述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干燥板,吸风机29工作便于将外界的空气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
为了便于第二散热鳍片3对充电元件进行散热,所述充电元件侧面设置有位于侧边散热腔体11内的第二散热鳍片3,所述第二散热鳍片3与水平线设置有的角度范围为60度至80度,所述第二散热鳍片3与所述充电元件之间通过导热板连接,在第三扇叶27转动带动热空气往下吹动便于将带有水汽的空气吹到第二散热鳍片3上,第二散热鳍片3吸收充电元件上的热量,第二散热鳍片3接触水汽便于将水汽蒸发掉,同时便于对第二散热鳍片3和充电元件进行散热冷却处理。
在本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充电时,充电元件工作发热,充电元件发出的热量通过第一散热鳍片2往上充电元件上方传输到空气中,水冷组件31启动后对热空气进行散热冷却,水泵6启动使得进水管5中的水进入散热水管4,散热水管4可以对热空气进行散热冷却,吸收热量的水通过出水管7流出,由于上层散热腔体10内空气中含有水汽,水冷组件31工作后,水冷组件31内有低于室温的水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水冷组件31壁上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凝聚成水珠,水冷组件31表面上凝聚有水珠,水冷组件31启动后散热水管4中有水流通,会带动旋转叶轮8转动,使得第一转动轴9转动和第一子斜齿轮13,而第一子斜齿轮13与所述第一母斜齿轮14啮合连接,使得第一母斜齿轮14和第二转动轴15转动,第二转动轴15下方通过第一皮带16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17,从而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工作,在第一转动轴9转动带动第四转动轴21转动,带动第二扇叶23转动,第二扇叶23转动便于将水冷组件31表面上的水珠和空气中的水汽吹落到第一散热鳍片2,使得水珠和水汽对第一散热鳍片2进行冷却工作,进一步对充电元件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水冷组件31工作后从而带动第二风冷组件工作,带动第三转动轴17转动使得第一扇叶19转动,第一扇叶19转动便于对充电桩本体1内的热空气吹出到充电桩本体1外,便于对上层散热腔体10进行散热处理,第二风冷组件的第四转动轴21转动带动第五转动轴25转动,使得第三扇叶27转动,第三扇叶27转动将热空气往下吹动,便于带动热空气对充电元件侧壁进行散热,在第三扇叶27转动带动热空气往下吹动便于将带有水汽的空气吹到第二散热鳍片3上,第二散热鳍片3吸收充电元件上的热量,第二散热鳍片3接触水汽便于将水汽蒸发掉,同时便于对第二散热鳍片3和充电元件进行散热冷却处理;在第一风冷组件的吹动下,使得在水平方向的风持续高速流过时,第三基板26处产生向上的飘浮力,第五转动轴25会对上层散热腔体10壁体产生较大的压力,呈流线型结构的第三基板26可部分侧边散热腔体11壁体受到的压力,减轻侧边散热腔体11壁体的负担,从而使得侧边散热腔体11受力均衡,进而提高侧边散热腔体11的使用寿命;在水冷组件31启动后带动第一风冷组件工作,第一风冷组件便于将带有水汽的热空气从百叶窗30吹出去。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本体(1),所述充电桩本体(1)内下部设置有充电元件,所述充电元件上设置有上层散热腔体(10),所述充电元件上表面贴附设置有位于上层散热腔体(10)内的第一散热鳍片(2),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上方设置有水冷组件(31),所述水冷组件(31)通过支架与所述所述充电元件连接,所述水冷组件(31)上方传动连接有第一风冷组件,所述第一风冷组件一侧传动连接有第二风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31)、第一风冷组件和第二风冷组件均设置在上层散热腔体(10)内,所述充电桩本体(1)下部侧边设置有百叶窗(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组件(31)包括散热水管(4)和水泵(6),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上方设置有与其平行设置的散热水管(4),所述散热水管(4)一端通过水泵(6)与进水管(5)相连通,所述散热水管(4)另一端连通有出水管(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水管(4)内设置有旋转叶轮(8),所述旋转叶轮(8)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2)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旋转叶轮(8)连接的第一转动轴(9),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旋转叶轮(8)轴线重合,所述第一转动轴(9)贯穿所述散热水管(4)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顶壁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侧壁通过连接架(12)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9)上部套接有第一子斜齿轮(13),所述第一子斜齿轮(13)上端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母斜齿轮(14),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与所述百叶窗(30)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母斜齿轮(14)连接的第二转动轴(15),所述第二转动轴(15)下方通过第一皮带(16)传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轴(17),所述第三转动轴(17)的端部连接有第一基板(18),所述第一基板(18)上远离第三转动轴(17)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第一扇叶(1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顶板连接的第四转动轴(21),所述第四转动轴(21)通过第二皮带(20)与所述第一转动轴(9)传动连接,所述所述第四转动轴(21)下端连接有第二基板(22),所述第二基板(22)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二扇叶(23),所述第二基板(22)下端面呈流线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元件与所述百叶窗(30)之间设置有与所述上层散热腔体(10)连通的侧边散热腔体(11),所述侧边散热腔体(11)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风冷组件传动连接的第三风冷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风冷组件包括与所述侧边散热腔体(11)顶板连接的第五转动轴(25),所述第五转动轴(25)通过第三皮带(24)与所述第四转动轴(21)传动连接,所述第五转动轴(25)下端连接有第三基板(26),所述第三基板(26)下端面均匀布设有多个第三扇叶(27),所述第三基板(26)下端面呈流线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下部侧壁上还设置有进风口(28),所述进风口(28)位于所述百叶窗(30)上方,所述进风口(28)处设置有吸风机(29),所述吸风机(29)远离所述充电元件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吸风机(29)与所述过滤网之间设置有干燥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元件侧面设置有位于侧边散热腔体(11)内的第二散热鳍片(3),所述第二散热鳍片(3)与水平线设置有的角度范围为60度至80度,所述第二散热鳍片(3)与所述充电元件之间通过导热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5)与过渡管道上游端相连通,所述出水管(7)与所述过渡管道下游端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城市管道连通,所述过渡管道与所述城市管道之间设置有过滤室。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组件(31)还包括与所述进水管(5)连通的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出水管(7)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94001.4A CN110065408A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一种散热充电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94001.4A CN110065408A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一种散热充电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5408A true CN110065408A (zh) | 2019-07-30 |
Family
ID=6736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94001.4A Withdrawn CN110065408A (zh) | 2019-04-12 | 2019-04-12 | 一种散热充电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6540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9161A (zh) * | 2020-02-24 | 2020-04-03 | 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联式的水冷式充电桩 |
CN112874343A (zh) * | 2021-02-03 | 2021-06-01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
-
2019
- 2019-04-12 CN CN201910294001.4A patent/CN110065408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49161A (zh) * | 2020-02-24 | 2020-04-03 | 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联式的水冷式充电桩 |
CN112874343A (zh) * | 2021-02-03 | 2021-06-01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
CN112874343B (zh) * | 2021-02-03 | 2022-11-01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9226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散热装置 | |
CN110065408A (zh) | 一种散热充电桩 | |
CN103490558B (zh) | 直驱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 |
CN105978225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水冷却系统 | |
CN205744310U (zh) | 风力发电机叶片、叶片除冰装置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5202730B (zh) |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 |
CN107270254A (zh) | 一种户外大型led灯具控制器 | |
CN108777337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 | |
CN208159096U (zh) | 一种电瓶车充电桩的快速散热装置 | |
CN205998149U (zh) | 轴流式发动机散热器冷却装置 | |
CN208887046U (zh) | 散热组件及变频器及空调 | |
CN205792027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水冷却系统 | |
CN207501732U (zh) | 一种节能除雾干湿混合冷却塔 | |
CN215261270U (zh) | 一种防结冰逆流式冷却塔 | |
CN210741159U (zh) | 一种网带炉用冷却塔 | |
CN203522438U (zh) | 直驱风力发电机冷却系统 | |
CN206891221U (zh) | 设散热器辅助散热的冷却塔 | |
CN208827582U (zh) | 一种便于散热的客车散热器门 | |
CN205690564U (zh) | 一种冷风扇制冷面板及该冷风扇 | |
CN205725336U (zh) | 一种水冷电机 | |
CN108437747A (zh) |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 |
CN205690566U (zh) | 一种冷风扇制冷面板及该冷风扇 | |
CN216924616U (zh) | 一种混合通风采暖空调设备 | |
CN209910435U (zh) | 一种旋流式发散形玻璃钢冷却塔 | |
CN216897516U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智能风机盘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