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2498A - 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及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及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62498A CN110062498A CN201910287079.3A CN201910287079A CN110062498A CN 110062498 A CN110062498 A CN 110062498A CN 201910287079 A CN201910287079 A CN 201910287079A CN 110062498 A CN110062498 A CN 1100624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mp
- user
- subarea
- light
- col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315 distribution fun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478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YJPIGAIKUZMOQA-UHFFFAOYSA-N Melatonin Natural products COC1=CC=C2N(C(C)=O)C=C(CCN)C2=C1 YJPIGAIKUZMOQ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DRLFMBDRBRZALE-UHFFFAOYSA-N melatonin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2NC=C(CCNC(C)=O)C2=C1 DRLFMBDRBRZAL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60003987 melaton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560 pineal gl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82412 Hom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1349 Somnole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9816 Muscle tightnes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62519 Poor quality sleep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03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710 cerebral corte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7288 circadian rhyth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86 learning perform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062 neural network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08 photoreceptor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66 physiolog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479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994 retinal ganglion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327 se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3 surviv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82 visual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18 wa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20—Controlling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30—Semiconductor lamps, e.g. solid state lamps [SSL]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or organic LED [OLED]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及优化方法,系统包括用户接口单元、可调光灯组、位置识别单元、用户身份识别单元、调光变换单元和控制单元;灯组由各分区可独立调光的分区可控吸顶灯及工作台灯组成,基于各灯的照明分布及各用户在入睡、学习等作息模式时对光色参数的评价,控制单元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各分区/灯的出光参数进行寻优,最后将寻优结果通过调光变换单元转换为驱动电流值分别发送给各灯驱动器执行调光,从而协调公共宿舍内不同用户、不同作息对光照的要求,实现公共宿舍的自动优化混合照明。本发明还通过用户接口单元的操作或与日光色的对比,能实现优化结果的调节,从而使照明效果更符合用户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照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及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我国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量存在单身职工、学生居住的公共宿舍或集体宿舍。这些宿舍的居住人数类型有双人房间、三人房间、四人房间、六人房间、八人房间不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体现,现在的集体宿舍公寓化硬件不断更新、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不断优化。
以学校的学生公共宿舍为例,宿舍是大多数在校学生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一般来说,同学们在宿舍除了睡觉之外,还会进行看书、学习、上网、看电视等活动。在大学宿舍,随着选修课在国家政策要求下的日益增多,同一宿舍不同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差别非常明显,比如早上第一二节课有人有课有人没课;加之个性化时代每个人的时间安排都各有特点,因此,作息时间相比过去的相对单调一致而变得越来越参差不齐。
公共宿舍内,作息时间、作息规律的差别为共用同一个宿舍环境的不同个体带来了很多困扰。在这些困扰因素中,声音可以通过佩戴耳机来缓解,但光线的矛盾则难以协调。比如,有些人早睡早起,有些人在名义上的统一熄灯时间后还要学习一两个小时,要学习的人总是需要开灯的,而不可调节的灯光对则会抑制想要入睡的人的睡意甚至将他们吵醒后使得他们难以继续入睡。
现有研究中,对公共宿舍照明的研究,主要在于结构设计和采光调查方面。如,南京大学2015年的硕士论文《南京大学生宿舍天然采光及照明研究》通过实地测量和问卷调研分析了南京大学生宿舍的采光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宿舍采光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而发表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杂志2010第12卷第3期的《北京市高校照明现状调查与分析》,则通过对北京市55所高校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照明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和典型教室照度的测试,为照明节能提供基础数据。
光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首先,光是正常的人产生视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线,人就不能发挥视觉功效,无法识别环境,以致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为。这说明光环境条件差,会导致视觉失误,影响正常学习或操作。因此光环境与人们的生存和人身安全有着直接关系。在光环境中,光刺激对于人体血压、脉搏、呼吸、筋肉紧张等也有很大影响,能够引起自律神经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
其次,在光刺激对人体生理活动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光色还通过与人的视觉体验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影响人的生理感受。比如,柔和偏暖色的灯光使人觉得心情平静,而冷色偏蓝的灯光使人思想集中、思维活跃。
在公共宿舍中,学习与入睡两种重要作息活动对灯光的不同要求,使得不同个体间因灯光控制的问题而产生矛盾。
夜间,当入睡用户准备休息时,经常会进行一些过渡性的活动,如工作计划安排、睡前阅读,当前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会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看一些让人放松的内容。入睡前的这个阶段,用低色温低亮度的灯具或设备背光,都能对身体放松直至犯困、入睡有帮助。但对于学习用户来说,要保证学习效率,需要较高亮度和高色温的光照。
这种矛盾,虽然可以通过开台灯等小灯、佩戴眼罩等方法得以缓解。但对于大灯,如吸顶灯,如果其只能通过简单的开关切换来进行控制,就可能将不同个人间的矛盾激化。
反之,如果在分区可控吸顶灯与台灯进行混合照明的公共宿舍内,能根据学习、入睡等活动自动调节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出光,照顾不同个体的感受,则能协调不同照明需求,大大减小公共宿舍内对光需求的矛盾。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需要一种能根据宿舍用户不同作息活动进行需求协调并自动对灯具出光进行调节的照明系统。
发明内容
环境照明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入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通过视觉从外界获取信息,并且迅速作出反应,工作和学习效率都直接受制于环境的照明条件,而维持基本的视觉功能也依赖于照明。同时,人体与其他生物一样,都受到日夜这种自然节律的影响。对比研究表明,按照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人眼视网膜上的第三类感光细胞即本征感光视网膜神经结细胞被发现后,已被证明它可以通过对进入人眼的可见光辐射产生一系列化学生物反应来控制人的生理节律。医学研究表明,视觉系统不仅传递给大脑光的信号,而且把外界光环境的明暗信息传递给大脑的松果体。松果体产生褪黑激素来控制了人的觉醒水平。黑暗环境会刺激松果腺合成并释放褪黑激素进入血液中,明亮环境则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光线中的蓝光能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白天蓝光最强,人精神抖擞;夜间蓝光最弱,脑内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进入血液中的褪黑素促进人体泛困、入睡和深眠。
由于影响学习效率与入睡的环境照明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照度水平、照度分布、颜色显现、光影光色等。而这些因素对不同个体的学习、入睡的影响程度是有区别的。
对于光照环境与学习效率、入睡速度之间存在一种什么约束关系,这是一个多因素的映射问题。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离线数据的记录与统计,计算出每种光色组合条件下个体的学习效率与入睡效率评分,并将这些评分用表格形式存储。
本发明专利首先基于位置识别单元、用户身份识别单元识别公共宿舍内各用户的作息活动,查找其当前活动对应的光色评分表,对多目标优化处理中个体分别进行评价值计算,并基于该评价值进行寻优,最后将最优个体所表示的光色参数变换为灯具的驱动电流值。其中,优化处理中所述个体,以全局照明的分区可控吸顶灯、局部照明的工作台台灯组成的混合照明灯组各自出光的色温或颜色、亮度等光色参数为待寻优参数集;所述多目标优化处理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分区可控吸顶灯中能影响入睡用户的第一类分区的参数进行寻优,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的寻优结果再对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中不影响入睡用户的第二类分区参数进行寻优。
寻优所依据的评价函数F为公共宿舍内各用户评价值的加权和,由于光色参数寻优涉及到多个因素,这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对于多目标优化问题,其优化解被称为Pareto解。通过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即MOGA来求解该问题。
经过优化求解后,获得总评价值高的光色参数。然后,调光变换单元将该优化出的光色参数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灯组内的驱动器,从而实现公共宿舍内多需求自动优化的照明。
调光变换单元将光色参数转换为灯组驱动电流的变换,可以基于多种手段。首先,可以基于一个事先生成的光色空间至驱动电流空间的查找表;其次,可以基于经最小二乘法回归生成的光色空间至驱动电流空间的变换多项式;或者,还可以基于一个BP神经网络,该BP网络以工作面照度、色温、以及颜色的xyz色度值共5个光色参数作为输入量,以灯组的所有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值作为输出量。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是,提供一种以下结构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其包括:用户接口单元、照明灯组、位置识别单元、用户身份识别单元、调光变换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用户接口单元包括总开关和多个分布于不同宿舍用户位置的用户操作终端,
所述照明灯组包括对应于宿舍用户个数的工作台灯,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所述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
所述位置识别单元用来检测宿舍用户的位置,
所述用户身份识别单元用来对宿舍用户进行身份识别,
所述调光变换单元将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光色参数变换为其各自的驱动电流,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用户接口单元、照明灯组、位置识别单元和用户身份识别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处理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模块,并且其被配置为:
离线状态下,通过用户接口单元及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接受宿舍用户的注册,并将用户注册表保存在存储器中,所述用户注册表包括用户识别号、用户身份识别特征、工作台位置号、床位号,
对每一个经注册的用户,通过用户接口单元,输入一个光色评分表并将其保存在存储器中,所述光色评分表的每条记录中,包括作息模式、色温、颜色、照度、评分值,其中色温和颜色两个字段可以有一个为空,
在存储器中预先对灯组中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工作台灯分别设置一个照明分布表,所述照明分布表为亮度到照度的变换列表,表中记录有各灯/分区的不同亮度及该亮度所对应的宿舍中每个工作台、床位的照度,
在线控制时,处理模块根据用户从用户操作终端输入的作息模式、以及通过位置识别单元检测到的用户位置,基于所述灯组的照明分布表、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
第一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的所有入睡用户,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针对所述第一类分区中的每个分区,基于该分区范围内不同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对该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第二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所有学习用户,扣除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已寻优结果对应的出光后,在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光色参数可取值空间范围内,对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处理模块将寻优结果传输给调光变换单元,调光变换单元将寻优结果变换为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各自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对应灯的驱动器。
作为优选,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工作台灯均各包括高色温、低色温两种LED串且每串LED各对应一个驱动电流通道,所述调光变换单元中,对所述每个灯,均有一个所述灯亮度、色温组成的光色空间至双通道驱动电流空间的转换多项式,对于所述寻优结果 (L0,K0),通过该多项式计算双通道驱动电流值i01和i02:
i01=α1·L0+α2·K0+α3·L0·K0+α4·L0 2+α5·K0 2
i02=β1·L0+β2·K0+β3·L0·K0+β4·L0 2+β5·K0 2。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还包括一个光色传感单元,
对于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对应其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所述控制单元中均分别建立有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所述神经网络替换光色评分表来作为光色评分的依据,其输入变量包括色温、照度,输出变量为光色评分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采集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时,所述处理模块对光色传感单元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对于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分别获取学习时工作台的、入睡时入睡位置的照度、色温共2个光色参数,并由用户对光色参数进行评分,
处理模块通过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对变化后的光环境基于光色传感单元反复获取训练样本集,并基于所述样本集对所述神经网络进行离线训练,
在线控制时,在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经训练的神经网络代替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下的光色评分值进行计算。
作为优选,所述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坐标xyz表示,
所述灯组为LED灯组,分区可控吸顶灯与工作台灯均通过驱动器调节内部各LED串的驱动电流值,所述调光信号为各LED串驱动电流的PWM波占空比数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第二阶段寻优过程中,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的出光按如下过程进行扣除:
针对当前宿舍中受到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照明影响的学习用户,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寻优到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第二类分区的色坐标xyz以及亮度,分别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与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二者的照明分布表基于照度相等原理分别将所述XYZ三刺激值继续转换为对应所述位置处工作台灯的XYZ三刺激等效值;
然后,在对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进行光色参数寻优时,将待寻优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并与所述第一、二类分区的XYZ三刺激等效值混光相加后,转换回所述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再将该亮度通过工作台灯的照度分布表计算出其对应的该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从而通过对光色评分表的索引查找和插值,获得所述待寻优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和xyz色坐标组成的光色组合的评分,
或者,当所述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温表示时,可以先将所述色温转换为色坐标xyz,
且所述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基于每个用户的光色评分表对光色参数条件分别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的评分值,如果当前时间属于上午8点至下午5点范围内,还要根据待评分光色参数与当前日光色的相似度,对所述总的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
η=α·sim(K,Know)+(1-α)·sim(L,Lnow),
其中,α为设定系数,K、L分别为待评分光的色温值、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这两个值,Know、Lnow分别为当前日光的色温和相对亮度,所述相对亮度为当前日光亮度与正午日光亮度的比值,相似度函数sim(,)采用以第二个参数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函数或三角形分布函数且其分布的幅度根据第一个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设定,η为调整系数,f和 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作为优选,用户接口单元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操作终端,所述位置识别单元包括与每个用户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传感器,
所述用户操作终端包括底板、键盘、显示屏和滑动输入器,所述键盘用来供公共宿舍用户输入注册信息和各种参数,所述滑动输入器上有一个游标,
在所述用户操作终端上,还设置有一个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所包括的指纹输入器,指纹输入器用来进行用户身份识别,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用户对滑动输入器进行操作后游标的位置,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Δ),
其中,L为待评分的光的亮度,L0为当前光的亮度且其对应于滑动输入器上正中间的位置,当游标朝滑动输入器左右两边滑动时左右两端位置分别对应于L0的0.9和1.1倍亮度,Ln为用户操作后游标位置对应的亮度,Δ为按亮度进行评分调整的设定阈值,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作为优选,所述位置传感器用来检测用户是否在工作台位置并对用户进行连续检测并通过累积得到用户的连续学习时间,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连续学习时间长度t和色温值K,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η,
其中,t的单位为分钟,K为待评分的光的色温,KS为设定的中间色温值,n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作为优选,用户接口单元中包括至少一个床位操作终端、以及与每个床位置相对应的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用来检测床帘是否拉上,
所述床位操作终端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入睡按键、时旋钮、分旋钮和模式键,所述时旋钮、分旋钮和模式键用来进行起床时间设置,
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的每个分区均包括一个蓝光分量通道,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当检测到一个用户的入睡按键被按下或床帘拉上时,对所述用户的作息模式设定为入睡,并且当公共宿舍内所有用户都不处于学习模式时,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和所有工作台灯熄灭,
对影响入睡用户的可控吸顶灯的分区,在寻优完成后调光变换单元还将所述分区的蓝光分量通道关闭,
在存储器中对每个用户还设置有一个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当某用户起床时间到时,基于其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以及其他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中的入睡模式子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工作台灯的光色进行寻优,调光变换单元根据寻优结果进行调光,其中,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将起床用户的讦分权值设定得比入睡用户的评分权值高。
作为优选,所述分旋钮和模式键还被用来进行入睡倒计时的设置,
在用户的作息模式被设定为入睡后,当该用户所述入睡倒计时时间到时: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对该用户,基于其光色评分表中的入睡模式子表进行评分时,先对待寻优亮度进行调整后再计算其评分值:
f′(L)=f(L+LT),
其中,L为当前待寻优亮度值,LT为所述光色评分表的入睡模式子表中,评分值最高的光色组合中的亮度值。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其包括变换输入模块、变换规划模块、变换确定模块、变换存储模块和变换输出模块,变换输入模块又包括光色参数输入部和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
所述光色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灯出光的亮度、色温、颜色的xyz色坐标值共5个光色参数,所述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由公共宿舍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组成的外部可调光灯组的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所述变换确定模块中建立有一个BP神经网络,所述BP神经网络的输入量为所述5个光色参数值,输出量为所述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所述变换规划模块,在外部控制设备向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通过所述光色参数输入部、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采集不同光环境下,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并用所述训练样本集离线训练所述神经网络,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将连接权值保持在所述变换存储模块中,
在现场环境中,光色参数输入部从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经外部控制设备优化搜索到的具有公共宿舍混合照明高评分值的光色参数,由所述变换确定模块中经训练的BP神经网络将所述光色参数值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通过变换输出模块输出,
所述BP神经网络的模型为:
其中,f()函数取为sigmoid函数,wij和vjp分别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aj和bp分别为隐含层和输出层阈值,k为隐含层节点数,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评价标准,
假设在公共宿舍内共有m1个入睡用户,m2个学习用户,以及待优化出光的一个分区可控吸顶灯的S个分区和m2个工作台灯,其中S个分区种有S1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S2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且对于第i个入睡用户,有si个分区对其有照明影响,
对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均在存储器中预设有一个光色评分表,所述光色评分表记录有用户在入睡或学习等作息模式下对作息位置各种色温、照度等光色参数组合的评分值,
建立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照明光照总体评价函数F,
F=∑wi·fi,其中,wi为设定的加权系数,fi为各因素评价值,
如,对所有入睡用户,fi为:
分区可控吸顶灯单独照明时,其第1至si分区的混合出光的亮度根据照明分布表对应到在第i个入睡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以及其混合出光的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该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入睡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对所有学习用户,fi为:
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混光照明时,总出光的照度、以及总出光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在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学习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S2、初始化进化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确定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色温、亮度光色参数的取值区间和编码策略以及每代群体中被全局Pareto最优解替换的个数Nrp,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集合为由S1个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3、世代数k=0,对当前待寻优灯集合,随机产生初始种群P(0);
S4、令k=k+1;如果达到结束条件,转第S11,否则接下一步;
S5、将本代群体P(k-1)中所有个体解码得到光色参数,计算出各个体的各因素评价值fi,比较获得本代的Pareto最优解集PTk,并更新全局Pareto最优解集PTg;
S6、如果PTk集的个体数N(PTk)为奇数,随机选择一个个体加入到PTk集,使之能相互配对,计算出本代群体中PTk集外各个体的总体评价函数F值,并根据各个体的F 值按轮盘赌法选择出其它(N(gp)-N(PTk))/2对父体;得到的父代群体为P′(k);
S7、对P′(k)中的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群体P″(k);
S8、对于P″(k)中PTk集的子代个体,如果其总体评价函数F值不能优于其父体,则用其父体回代,得到群体P″′(k);
S9、将P″′(k)中非PTk集子代的Nrp个个体随机地用全局Pareto最优解个体作替换,产生下一代群体P(k);
S10、转步骤S4;
S11、搜索结束,基于最后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选出总体评价函数F值最优的解,保存最优解;如果分区可控吸顶灯和工作台灯均已寻优,则转S13;
S12、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由S2个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及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转步骤S3;
S13、优化结束,将所获取的最优解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1中所述总出光的照度、总出光色温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和处理:
T1、基于色温到色坐标的转换关系式,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工作台灯的色温分别转换为xyz色坐标,
T2、分区可控吸顶灯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二者的色坐标xyz 以及亮度,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照明分布表,分别将二者的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第一、第二照度,同时将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第一、第二XYZ三刺激,
T3、包括第k个工作台灯的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灯将其色坐标xyz以及亮度,转换为各自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其各自的照明分布表,将其各自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同时将各自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XYZ三刺激变换值,所述集合中所有工作台灯对应的照度的和为第三照度,所有X、Y、Z三刺激变换值分别相加获得第三XYZ三刺激值,
T4、将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照度相加得到总照度,将第一、第二、第三XYZ三刺激值分别相加获得总XYZ三刺激值,将总XYZ三刺激值转换为总xyz色坐标,并进一步转换为总色温,根据所述总照度、总色温查找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获得评分值。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化,在控制单元中建立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
公共宿舍内的照明灯组由提供全局基础照明的分区可控吸顶灯、以及提供局部补充照明的多个工作台灯组成,所述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
所述光分布模型为公共宿舍中每个灯的亮度到作息位置照度的对应关系,所述作息位置为公共宿舍内每个用户的学习、入睡等作息位置,
所述光色评分模型为光色评分表集合,对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光色评分表,表中记录有所述用户对不同作息模式下所在作息位置受到照射的光的照度、及色温/颜色的评分;
S2、通过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内各灯发出调光信号,
在各灯/分区单独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采集样本,同时获取灯/分区的亮度及各用户作息位置的照度并记录保存在光分布模型中,
在各灯/分区混合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由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进行评分,将作息模式、光的照度、色温/颜色及评分记录在光色评分表中;
S3、在线控制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各灯的光色参数进行寻优,
首先,确定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出光的亮度、及色温/颜色等光色参数进行编解码的策略,并确定其各自取值区间,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
确定优化计算中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4、随机产生初始种群;
S5、针对搜索空间内进化群体中的各个体,解码得到其对应的光色参数,根据所述光色参数,基于所建立的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计算各个体的评价值:
对于第一类分区,将光色参数中的亮度根据光分布模型转换为每个入睡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照度,并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入睡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如果是第二阶段,将待寻优的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以及已经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共同混光照明时,基于总出光在每个学习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总出光照度、总出光色温,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学习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S6、基于所述总评分值,进行交叉遗传和变异操作,更新进化群体;
S7、转至步骤S5,反复迭代,直至搜索结束后,输出Pareto优化解;
S8、如果还未完成所有灯的寻优,则进入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转S4;否则转S9;
S9、调光变换单元将寻优结果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灯组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各自的驱动器进行调光。
作为优选,控制单元还通过网络连接将存储器内的数据上传到外部云服务器上,当用户更换宿舍后,通过用户身份识别单元将其光色评分表自动读入到新宿舍控制单元的存储器中。
采用本发明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针对公共宿舍内学习与入睡两种重要作息活动对灯光的矛盾需求,基于不同作息模式下用户对光色条件的评分,控制单元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先对分区可控吸顶灯中影响入睡用户的第一类分区的参数进行寻优,然后基于照明效果的等效变换再对仅照射局部范围的工作台灯、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中第二类分区的参数进行寻优,寻优结果通过调光变换单元转换为灯组中各灯的驱动电流并通过驱动器执行调节,从而实现公共宿舍中不同作息活动照明需求的自动优化,并通过用户接口单元的操作或与日光色的对比,能实现优化结果的调节,从而使照明效果更符合用户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前述概念以及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的附加概念的所有组合(倘若这样的概念并非相互不一致)都可以被设想为本文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特别地,出现在本公开方案的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可以被设想为本文公开的发明主题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图2为控制单元组成结构图;图3为分区可控吸顶灯分区示意图;
图4为照明参数变换示意图;图5为照明环境示意图;
图6为另一照明环境示意图;图7为BP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8为用户操作终端结构示意图;图9为用户操作终端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床位操作终端结构示意图;图11为灯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组成结构图;
图13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流程图;
图14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工作流程图。
其中:
100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110光色传感单元,120位置识别单元,130用户身份识别单元,140用户接口单元,150控制单元,160调光变换单元,170工作台灯,180分区可控吸顶灯,
151输入输出模块,152处理模块,153存储器,154神经网络,
21工作台,22床,23床帘,24光电传感器,25位置传感器,26用户操作终端,27床位操作终端,
261底板,262键盘,263指纹输入器,264显示屏,265滑动输入器,2651游标,
271上盖板,272下盖板,273入睡按键,274时旋钮,275分旋钮,276模式键。
300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400外部控制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
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较为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100,其包括位置识别单元120、用户身份识别单元130、用户接口单元140、照明灯组、调光变换单元160 和控制单元150。其中,所述灯组又包括工作台灯170和分区可控吸顶灯180,它们用来实现公共宿舍内的混合照明。
用户身份识别单元130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以进行针对独特个体的数据采集和操作。作为优选,用户身份识别单元130可以采用以下其中一种或几种识别方式: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
用户接口单元140包括总开关和多个分布于不同宿舍用户位置的用户操作终端。调光变换单元160将控制单元150优化出的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光色参数变换为其各自的驱动电流。
结合图1、图14所示,本发明中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化,在控制单元中建立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
公共宿舍内的照明灯组由提供全局基础照明的分区可控吸顶灯、以及提供局部补充照明的多个工作台灯组成,所述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
所述光分布模型为公共宿舍中每个灯的亮度到作息位置照度的对应关系,所述作息位置为公共宿舍内每个用户的学习、入睡等作息位置,
所述光色评分模型为光色评分表集合,对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光色评分表,表中记录有所述用户对不同作息模式下所在作息位置受到照射的光的照度、及色温/颜色的评分;
S2、通过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内各灯发出调光信号,
在各灯/分区单独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采集样本,同时获取灯/分区的亮度及各用户作息位置的照度并记录保存在光分布模型中,
在各灯/分区混合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由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进行评分,将作息模式、光的照度、色温/颜色及评分记录在光色评分表中;
S3、在线控制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各灯的光色参数进行寻优,
首先,确定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出光的亮度、及色温/颜色等光色参数进行编解码的策略,并确定其各自取值区间,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
确定优化计算中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4、随机产生初始种群;
S5、针对搜索空间内进化群体中的各个体,解码得到其对应的光色参数,根据所述光色参数,基于所建立的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计算各个体的评价值:
对于第一类分区,将光色参数中的亮度根据光分布模型转换为每个入睡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照度,并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入睡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如果是第二阶段,将待寻优的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以及已经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共同混光照明时,基于总出光在每个学习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总出光照度、总出光色温,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学习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S6、基于所述总评分值,进行交叉遗传和变异操作,更新进化群体;
S7、转至步骤S5,反复迭代,直至搜索结束后,输出Pareto优化解;
S8、如果还未完成所有灯的寻优,则进入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转S4;否则转S9;
S9、调光变换单元将寻优结果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灯组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各自的驱动器进行调光。
结合图3、图1、图5及图6所示,分区可控吸顶灯180,悬挂于公共宿舍天花板上,其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分区可控吸顶灯的每个分区对公共宿舍内各入睡用户、学习用户之间的照明影响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以图3所示的分区示意图为例,在图3a中,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四个分区各自刚好对应一个入睡用户的床 22;在图3b中,一个入睡用户则对应两个分区;在图3c中,一个分区对应两个床位;更一般的情况则如图3d所示,其中,存在一个分区对应两个床位,也存在一个入睡用户对应两个分区的情况。为此,对于各分区对不同用户的照明影响,先要在控制单元中建立工作台位置号-分区号对照表、以及床位号-分区号对照表。在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及工作台灯进行光色评分时,可以根据这两个对照表,仅对与当前学习用户或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分区进行评分,其他无影响的分区不评分或令其评分为零。
不失一般性,假设各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各分区都是接近圆形的朗伯分布,即对某一用户有光照影响的各分区到该用户位置的光分布模型一致。因此,由于分区可控吸顶灯 180离用户足够远,相对于各用户而言各个分区在位置上无显著差别,计算各分区的混合出光在被照对象处的照度及光色等参数时,可基于各分区出光的X、Y、Z三刺激的算术和进行换算。
作为优选,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每个分区的照明角度可以部分重叠,即在图3所示的示意图中,各分区可以是其中用虚线所标识出的扇区及其左右两个扇区的集合。
作为优选,公共宿舍内某用户的学习位置与床位置并非对应于相同分区,即当某个分区中有入睡用户时,也可能同时存在学习用户。
结合图1、图8所示,用户操作终端26包括底板261、键盘262、显示屏264和滑动输入器265。其中,键盘262用来供公共宿舍用户输入用户ID、身份等注册信息和包括光色评分表的各种参数,显示屏用来辅助进行参数的显示。
在用户操作终端26上,还设置有一个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所包括的指纹输入器263,用指纹输入器来进行用户身份识别。
对应于宿含用户个数的工作台灯170、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180,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
图5、图6为公共宿舍内照明环境示意图。其中,图5示意了公共宿舍内一个用户的床位、工作台布置,工作台21位于床22的下方。工作台21的台面左上方有工作台灯170、中间有属于位置识别单元的位置传感器25、右上角有用户操作终端26。在床22的床头有一个属于用户接口单元的床位操作终端27,并且在床边沿布置有一个床帘23,通过固定在床帘拉线上的光电传感器24,可以检测到用户拉上床帘的操作。位置传感器25可采用红外传感器,对用户是否在工作台位置学习进行检测。当用户拉上床帘或通过按下床位操作终端27中的入睡按键时,控制单元将该用户的当前作息模式设定为入睡;并且,当公共宿舍内所有用户都不处于学习模式时,控制单元发出调光指令,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和所有工作台灯熄灭。
作为优选,还可以根据预设的熄灯时间将各向对称吸顶灯熄灭;作为优选,当预设数量的用户为入睡模式时,熄灭各向对称吸顶灯。
图5中,分区可控吸顶灯180位于多个用户床位中心的天花板顶部,提供基础的全局照明,工作台灯则提供用户各自工作台范围的局部照明。每个工作台灯局部照明范围有限,当各学习者距离足够远时,他们各自的工作台灯对其他用户位置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
作为优选,照明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坐标xyz表示。
参见图1,结合图4所示,作为优选,灯组采用LED串172/182作为光源,分区可控吸顶灯180与工作台灯170均通过驱动器181/171调节内部各LED串的驱动电流值,控制单元150与调光变换单元160发给灯组的调光信号为各LED串驱动电流的PWM波占空比数值。
图6的床位、工作台布置与图5有所区别。图6中,四个工作台21放在一起,工作台21的台面左上方有工作台灯170、中间有用户操作终端26。属于位置识别单元的位置传感器25则位于与每个工作台旁边座位相对应的天花板上,四张床分别位于宿舍的四个角落。
在图6的布局中,由于各个工作台距离较小,不同工作台工作面会受到相邻工作台的工作台灯照明的显著影响。
结合图1、图2所示,控制单元150分别与用户接口单元、照明灯组、位置识别单元和用户身份识别单元相连。控制单元150包括处理模块152、存储器153、输入输出模块 151,并且其被配置为:
离线状态下,
通过用户接口单元及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接受宿舍用户的注册,并将用户注册表保存在存储器153中,所述用户注册表包括用户识别号、用户身份识别特征、工作台位置号、床位号;
对每一个经注册的用户,通过用户接口单元,输入一个光色评分表并将其保存在存储器中,所述光色评分表的每条记录中,包括作息模式、色温、颜色、照度、评分值,其中色温和颜色两个字段可以有一个为空,
在存储器中预先对灯组中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工作台灯分别设置一个照明分布表作为光照分布模型,以反映各灯/分区亮度到各入睡位置或学习位置照度的转换关系,
所述照明分布表可以是亮度到照度的变换列表,表中记录有各灯/分区的不同亮度及该亮度所对应的宿舍中每个工作台、床位的照度;
在线控制时,
处理模块152根据用户从用户操作终端输入的作息模式、以及通过位置识别单元检测到的用户位置,基于所述灯组中各灯的照明分布表、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
第一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的所有入睡用户,将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针对所述第一类分区中的每个分区,基于该分区范围内不同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对该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第二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所有学习用户,扣除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第一类分区已寻优结果对应的出光后,在工作台灯170、及分区可控吸顶灯180的第二类分区的光色参数可取值空间范围内,对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最后,结合图4所示,处理模块152将寻优结果传输给调光变换单元160,调光变换单元160将寻优结果变换为工作台灯170、分区可控吸顶灯180各自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对应灯的驱动器。
作为优选,分区可控吸顶灯的每个分区还可以均包括一个蓝光分量通道,且在寻优完成后,对影响入睡用户的可控吸顶灯的分区,调光变换单元还将所述分区的蓝光分量通道关闭。
作为优选,还可以在光色评分表中增加时间段字段,以体现开不同时间段学习或入睡对光色的评分区别;
作为优选,还可以将所述光色评分表拆分或通过筛选分别获得学习、入睡等不同作息模式下的光色评分子表;
作为优选,当床有床帘时,照明分布表中要区别开床帘是否拉上两种情形。
作为优选,多目标优化算法采用MOGA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过程中对光色参数计算其单用户评分时,先将光色参数中的亮度根据照明分布表计算出每一个在公共宿舍内用户其当前位置处的照度,再基于该照度与光色参数中的色温或颜色,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计算出评分。
待寻优光色参数的总评分为各个在公共宿舍内的单用户评分的加权和,作为优选,其中的权值可以均取为用户数的倒数;作为优选,在夜间某一时刻如22点后将入睡用户的权值提高,而在其他时间则提高学习用户的权值;
作为优选,在在夜间某一时刻如22点后,在对分区可控吸顶灯进行参数寻优时,将非入睡用户的权值设置为0。
作为优选,控制单元150通过网络连接将存储器内的数据上传到外部云服务器上,当用户更换宿舍后,可以通过用户身份识别单元将其光色评分表自动读入到新宿舍控制单元的存储器中。
结合图1、图4、图5及图6所示,由于工作台灯的照射范围局限在其对应的工作台范围,因此对于入睡用户可以仅考虑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出光;而对于学习用户而言,其工作面是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出光与工作台灯混合照明的结果,因此要结合两种光源混光后的照明效果来对该工作面的光色参数进行评分。
如图4所示,工作台灯出光亮度与工作面照度的对应关系为第二变换,分区可控吸顶灯出光亮度与工作面照度的对应关系为第一变换。其中,亮度可以是从工作台面中心位置朝向光源方向而测得的。
对于混合照明的总出光,当前学习用户基于其工作面照度、颜色或色温的光色组合,对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进行查找获取该组合的评分,所述评分用在MOGA优化算法对光色参数进行寻优的过程中。
结合图4所示,第一变换、第二变换均为每个灯/分区的亮度与该灯/分区单独照明时某位置的照度之间的关系。由于XYZ三刺激值均与亮度成比例关系,因而其也与该亮度对应的照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基于照度相等原理,在分区可控吸顶灯的亮度和工作台灯亮度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第三变换,从而,通过该第三变换,可以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X、 Y、Z三个刺激值分别转换为工作台灯的X、Y、Z三个刺激值。
在第一阶段对分区可控吸顶灯中第一类分区的光色参数进行寻优完成后,第二阶段对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中第二类分区的光色参数进行寻优过程中,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的出光按如下过程进行扣除: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寻优到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第二类分区的色坐标xyz以及亮度,分别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与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二者的照明分布表基于照度相等原理分别将所述XYZ三刺激值继续转换为对应所述位置处工作台灯的XYZ三刺激等效值;
然后,在对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进行光色参数寻优时,将待寻优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并与所述第一、二类分区的XYZ三刺激等效值混光相加后,转换回所述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再将该亮度通过工作台灯的照度分布表计算出其对应的该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从而通过对光色评分表的索引查找和插值,获得所述待寻优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和xyz色坐标组成的光色组合的讦分,
或者,当所述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温表示时,可以先将所述色温转换为色坐标xyz。
作为优选,所述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基于每个用户的光色评分表对光色参数条件分别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的评分值;作为优选,如果当前时间属于上午 8点至下午5点范围内,还要根据待评分光色参数与当前日光色的相似度,对所述总的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
η=α·sim(K,Know)+(1-α)·sim(L,Lnow),
其中,α为设定系数,K、L分别为待评分光的色温值、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这两个值,Know、Lnow分别为当前日光的色温和相对亮度,所述相对亮度为当前日光亮度与正午日光亮度的比值,相似度函数sim(,)采用以第二个参数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函数或三角形分布函数且其分布的幅度根据第一个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设定,η为调整系数,f和 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其中,所述XYZ三刺激等效值混光相加是将X、Y、Z三个刺激值分别相加。
经过优化求解后,获得兼顾入睡用户与学习用户照明要求的光色参数。然后,调光变换单元将该优化出的光色参数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灯组内的驱动器,从而实现公共宿舍内的自动优化混合照明。
调光变换单元将光色参数转换为灯组驱动电流的变换,可以基于多种手段。例如,可以基于经最小二乘法回归生成的光色空间至驱动电流空间的变换多项式。
为简化起见,不失一般性,将上述光色参数中的颜色参数去除,仅考虑出光亮度、色温这2个参数。
结合图11所示,作为常用的一种可调光灯组,假设分区可控吸顶灯、工作台灯均各包括高色温、低色温两种LED串且每串LED各对应一个驱动电流通道,如图11中的11a 所示,假设n=2。调光变换单元中含有一个工作面照度、色温组成的光色空间至双通道驱动电流空间的转换多项式。
假设工作面照度、色温组成的光色空间至双通道驱动电流空间的转换多项式如下:
i1=α1·E+α2·K+α3·E·K+α4·E2+α5·K2
i2=β1·E+β2·K+β3·E·K+β4·E2+β5·K2
上式简化为矩阵形式:i=A·q
其中,电流向量i=[i1,i1]T,系数矩阵变换向量 q=[E K EKE2 K2]T,
在调节驱动电流而改变光色后获取样本,将i和q分别按每个样本的列向量进行按列排列后组合为矩阵I和Q,则有:I=A·Q
求解系数矩阵A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如下:
A=IQT(QTQ)-1
因此,对于所述寻优结果(E0,K0),通过该多项式计算双通道驱动电流值i01和i02:
i01=α1·E0+α2·K0+α3·E0·K0+α4·E0 2+α5·K0 2
i02=β1·E0+β2·K0+β3·E0·K0+β4·E0 2+β5·K0 2。
上述的多项式回归模型还可选择其他项数如9项等非线性多项式模型,通过增加多项式的项数对模型进行改进,这时变换向量为:
q′=[E K EK E2 K2 EK2 KE2 E3 K3]T。
如图11中的11b所示,假设灯组采用三基色LED灯珠串,其驱动电流包括RGB三个通道,此时,对每个灯,调光变换单元中含有一个该灯/分区出光亮度、色温组成的光色空间至三通道驱动电流空间的转换多项式。此时,分别改变其中一个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可改变灯的光色。当从某个状态开始,三个通道电流同步增大或变小时,灯可以表现出颜色不变而亮度渐亮或渐暗。
基于光色评分表对光色参数进行评分时,可采用上述多项式法或二维插值法。
实施例2
区别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采用BP神经网络替换光色评分表来作为光色评分的依据。
如图1所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100,其还包括一个光色传感单元110。对于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对应其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在控制单元中均分别建立有一个人工神经网络,神经网络采用BP神经网络。如图7所示,其输入变量包括色温、照度,输出变量为光色评分值。
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采集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时,处理模块对光色传感单元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对于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分别获取学习时工作台的、入睡时入睡位置的照度、色温共2个光色参数,并由用户对光色参数进行评分,
处理模块通过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对变化后的光环境基于光色传感单元反复获取训练样本集,并基于所述样本集对所述神经网络进行离线训练,
在线控制时,在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经训练的神经网络代替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下的光色评分值进行计算。
所述BP神经网络模型为:
隐含层第j个节点输出为
输出层节点输出为
其中,f()函数取为sigmoid函数,wij和wj分别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ai和b分别为隐含层和输出层阈值,k为隐含层节点数,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通过对优化过程中的评分进行调整,来获得更接近用户要求的照明效果。
结合图8、图9所示,在用户操作终端的滑动输入器265上,有一个游标2651,用户通过移动该游标,来调整其对光色的评分。
当游标位于滑动输入器上正中间的位置时,表示不改变光色评分表中的评分;当游标左移时,表示用户希望灯发出比当前亮度暗一点的光线,并将亮度比当前亮度低的光色组合的评分提高;否则当游标右移时,表示用户希望灯发出比当前亮度更亮一点的光线,并将亮度比当前亮度高的光色组合的评分提高。
相应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用户对滑动输入器进行操作后游标的位置,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Δ),
其中,L为待评分的光的亮度,L0为当前光的亮度且其对应于滑动输入器上正中间的位置,当游标朝滑动输入器左右两边滑动时左右两端位置分别对应于L0的0.9和1.1倍亮度,Ln为用户操作后游标位置对应的亮度,Δ为按亮度进行评分调整的设定阈值,如可以设定Δ为0.1倍,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另外,实验表明,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人疲劳犯困,而高色温光线中蓝色分量高,有助于用户保持思想集中状态。为此,在光色评分中体现累积学习时间和色温因素。
通过位置传感器来连续检测用户是否在工作台位置,并通过累积得到用户的连续学习时间,相应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连续学习时间长度t和色温值K,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η,
其中,t的单位为分钟,K为待评分的光的色温,KS为设定的中间色温值,如可将 KS值取为4500K,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作为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还通过较低色温的灯光在早晨帮助用户从睡眠中逐渐觉醒。
如图10所示,床位操作终端包括上盖板271、下盖板272、入睡按键273、时旋钮274、分旋钮275和模式键276。用户通过旋转时旋钮、分旋钮来对第二天的起床时间进行设置。并且,当模式键按下时为在第二天早上启动起床照明模式,否则为取消起床模式照明。
相应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存储器中对每个用户还设置有一个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当某用户起床时间到时,基于其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以及其他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中的入睡模式子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工作台灯的光色进行寻优,调光变换单元根据寻优结果进行调光;
作为优选,在所述起床时间到时,工作台灯的驱动电流设置为零。
作为优选,早晨起床阶段,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可以将起床用户的评分权值设定得比入睡用户的评分权值高。
作为优选,早晨起床阶段,控制单元还可以将优化结果与早晨日光的光色参数进行调和,即以宿舍内距离窗口1米处为依据,将日光的XYZ三刺激值乘以系数后,按实施例 1中对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出光进行扣除的方法在总出光中补入日光成分。
作为优选,早晨起床阶段,灯光以逐步变亮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后达到优化结果所对应的光色。
作为优选,分旋钮和模式键还被用来进行入睡倒计时的设置,在用户的作息模式被设定为入睡后,当该用户所述入睡倒计时时间到时: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对该用户,基于其光色评分表中的入睡模式子表进行评分时,先对待寻优亮度进行调整后再计算其评分值:
f′(L)=f(L+LT),
其中,L为当前待寻优亮度值,LT为所述光色评分表的入睡模式子表中,评分值最高的光色组合中的亮度值。
如此,对于入睡用户而言,当亮度为0时评分最高,其他亮度对应的评分则较低,以适应入睡用户的需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来将通过优化搜索到的具有高评分的混合照明光色参数变换为公共宿舍内各灯的驱动电流。
结合图12所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300,其包括变换输入模块、变换规划模块、变换确定模块、变换存储模块和变换输出模块,变换输入模块又包括光色参数输入部和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
光色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400接收灯出光的亮度、色温、颜色的xyz色坐标值共5个光色参数;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400接收由公共宿舍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组成的外部可调光灯组的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变换确定模块中,建立有一个BP神经网络,所述BP神经网络的输入量为所述5个光色参数值,输出量为所述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所述变换规划模块,在外部控制设备向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通过所述光色参数输入部、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采集不同光环境下,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并用所述训练样本集离线训练所述神经网络,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将连接权值保存在所述变换存储模块中。
在现场环境中,光色参数输入部从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经外部控制设备优化搜索到的具有公共宿舍混合照明高评分值的光色参数,由所述变换确定模块中经训练的BP神经网络将所述光色参数值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通过变换输出模块输出。
所述BP神经网络的模型为:
隐含层第j个节点输出为
输出层第p个节点输出为
其中,f()函数取为sigmoid函数,wij和vjp分别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aj和bp分别为隐含层和输出层阈值,k为隐含层节点数,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方法。
结合图13所示,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评价标准,
假设在公共宿舍内共有m1个入睡用户,m2个学习用户,以及待优化出光的一个分区可控吸顶灯的S个分区和m2个工作台灯,其中S个分区种有S1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S2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且对于第i个入睡用户,有si个分区对其有照明影响,
对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均在存储器中预设有一个光色评分表,所述光色评分表记录有用户在入睡或学习等作息模式下对作息位置各种色温、照度等光色参数组合的评分值,
建立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照明光照总体评价函数F,
F=∑wi·fi,其中,wi为设定的加权系数,fi为各因素评价值,
如,对所有入睡用户,fi为:
分区可控吸顶灯单独照明时,其第1至si分区的混合出光的亮度根据照明分布表对应到在第i个入睡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以及其混合出光的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该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入睡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对所有学习用户,fi为:
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混光照明时,总出光的照度、以及总出光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在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学习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S2、初始化进化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确定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色温、亮度光色参数的取值区间和编码策略以及每代群体中被全局Pareto最优解替换的个数Nrp,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集合为由S1个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3、世代数k=0,对当前待寻优灯集合,随机产生初始种群P(0);
S4、令k=k+1;如果达到结束条件,转第S11,否则接下一步;
S5、将本代群体P(k-1)中所有个体解码得到光色参数,计算出各个体的各因素评价值fi,比较获得本代的Pareto最优解集PTk,并更新全局Pareto最优解集PTg;
S6、如果PTk集的个体数N(PTk)为奇数,随机选择一个个体加入到PTk集,使之能相互配对,计算出本代群体中PTk集外各个体的总体评价函数F值,并根据各个体的F 值按轮盘赌法选择出其它(N(gp)-N(PTk))/2对父体;得到的父代群体为P′(k);
S7、对P′(k)中的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群体P″(k);
S8、对于P″(k)中PTk集的子代个体,如果其总体评价函数F值不能优于其父体,则用其父体回代,得到群体P″′(k);
S9、将P″′(k)中非PTk集子代的Nrp个个体随机地用全局Pareto最优解个体作替换,产生下一代群体P(k);
S10、转步骤S4;
S11、搜索结束,基于最后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选出总体评价函数F值最优的解,保存最优解;如果分区可控吸顶灯和工作台灯均已寻优,则转S13;
S12、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由S2个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及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转步骤S3;
S13、优化结束,将所获取的最优解输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1中,对于入睡用户i,基于床位号-分区号对照表查找出对其有照明影响的si个分区,对第1至si分区基于各分区的X、Y、Z三刺激值分别相加来计算在其入睡位置的光色参数。
结合图6所示,当学习用户工作台的间隔较小时,如果其各自的工作台灯对其他学习用户位置有显著影响,则在对工作台灯进行寻优过程中的评分时,在每个学习用户位置,要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及工作的所有工作台灯的发光进行混光处理后再评分。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1中所述总出光的照度、总出光色温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和处理:
T1、基于色温到色坐标的转换关系式,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工作台灯的色温分别转换为xyz色坐标,
T2、分区可控吸顶灯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二者的色坐标xyz 以及亮度,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照明分布表,分别将二者的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第一、第二照度,同时将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第一、第二XYZ三刺激,
T3、包括第k个工作台灯的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灯将其色坐标xyz以及亮度,转换为各自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其各自的照明分布表,将其各自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同时将各自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XYZ三刺激变换值,所述集合中所有工作台灯对应的照度的和为第三照度,所有X、Y、Z三刺激变换值分别相加获得第三XYZ三刺激值,
T4、将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照度相加得到总照度,将第一、第二、第三XYZ三刺激值分别相加获得总XYZ三刺激值,将总XYZ三刺激值转换为总xyz色坐标,并进一步转换为总色温,根据所述总照度、总色温查找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获得评分值;
所述步骤S1中所述加权系数还按如下方法进行调整:
如果当前时间属于上午8点至下午5点范围内,根据待评分的总出光的光色参数与当前日光色的相似度,对所述总的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
η=α·sim(K,Know)+(1-α)·sim(L,Lnow),
其中,α为设定系数,K、L分别为待评分光的色温值、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这两个值,Know、Lnow分别为当前日光的色温和相对亮度,所述相对亮度为当前日光亮度与正午日光亮度的比值,相似度函数sim(,)采用以第二个参数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函数或三角形分布函数且其分布的幅度根据第一个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设定,η为调整系数,F和 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T1中,对于学习用户j,基于工作台位置号一分区号对照表查找出对其有照明影响的sj个分区,并基于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而将该sj个分区分别划分到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和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中。
作为优选,暂不计工作台灯对入睡用户的影响,当实际环境中工作台灯对入睡用户有显著时,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可以按与对工作台灯参数寻优相同的混光方法处理,即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寻优合并为一个阶段,光色评分值为所有入睡用户、学习用户对混光后总出光的评价值的加权和。
应用本发明进行公共宿舍的照明,分区可控吸顶灯提供全局基本照明,工作台灯提供局部补充照明,基于各灯的光照分布模型及各用户在入睡、学习等作息模式时对光色参数的评价,控制单元通过多目标优化方法,对各灯的出光参数进行寻优,最后将寻优结果通过调光变换单元转换为驱动电流值发送给驱动器执行调光,从而协调公共宿舍内不同用户、不同作息对光照的要求,实现公共宿舍的自动优化混合照明。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方式,并没有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并同样地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0)
1.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其包括:用户接口单元、照明灯组、位置识别单元、用户身份识别单元、调光变换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用户接口单元包括总开关和多个分布于不同宿舍用户位置的用户操作终端,
所述照明灯组包括对应于宿舍用户个数的工作台灯,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所述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
所述位置识别单元用来检测宿舍用户的位置,
所述用户身份识别单元用来对宿舍用户进行身份识别,
所述调光变换单元将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光色参数变换为其各自的驱动电流,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用户接口单元、照明灯组、位置识别单元和用户身份识别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处理模块、存储器、输入输出模块,并且其被配置为:
离线状态下,通过用户接口单元及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接受宿舍用户的注册,并将用户注册表保存在存储器中,所述用户注册表包括用户识别号、用户身份识别特征、工作台位置号、床位号,
对每一个经注册的用户,通过用户接口单元,输入一个光色评分表并将其保存在存储器中,所述光色评分表的每条记录中,包括作息模式、色温、颜色、照度、评分值,其中色温和颜色两个字段可以有一个为空,
在存储器中预先对灯组中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工作台灯分别设置一个照明分布表,所述照明分布表为亮度到照度的变换列表,表中记录有各灯/分区的不同亮度及该亮度所对应的宿舍中每个工作台、床位的照度,
在线控制时,处理模块根据用户从用户操作终端输入的作息模式、以及通过位置识别单元检测到的用户位置,基于所述灯组的照明分布表、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
第一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的所有入睡用户,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针对所述第一类分区中的每个分区,基于该分区范围内不同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对该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第二阶段,针对当前宿舍中所有学习用户,扣除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已寻优结果对应的出光后,在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光色参数可取值空间范围内,对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及色温或颜色进行寻优,
处理模块将寻优结果传输给调光变换单元,调光变换单元将寻优结果变换为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各自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对应灯的驱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光色传感单元,
对于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对应其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所述控制单元中均分别建立有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所述神经网络替换光色评分表来作为光色评分的依据,其输入变量包括色温、照度,输出变量为光色评分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采集神经网络训练样本时,所述处理模块对光色传感单元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对于学习、入睡两种作息模式,分别获取学习时工作台的、入睡时入睡位置的照度、色温共2个光色参数,并由用户对光色参数进行评分,
处理模块通过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对变化后的光环境基于光色传感单元反复获取训练样本集,并基于所述样本集对所述神经网络进行离线训练,
在线控制时,在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经训练的神经网络代替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下的光色评分值进行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接口单元中包括至少一个用户操作终端,所述位置识别单元包括与每个用户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传感器,
所述用户操作终端包括底板、键盘、显示屏和滑动输入器,所述键盘用来供公共宿舍用户输入注册信息和各种参数,所述滑动输入器上有一个游标,
在所述用户操作终端上,还设置有一个用户身份识别单元所包括的指纹输入器,指纹输入器用来进行用户身份识别,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在多目标优化处理过程中,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用户对滑动输入器进行操作后游标的位置,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Δ),
其中,L为待评分的光的亮度,L0为当前光的亮度且其对应于滑动输入器上正中间的位置,当游标朝滑动输入器左右两边滑动时左右两端位置分别对应于L0的0.9和1.1倍亮度,Ln为用户操作后游标位置对应的亮度,Δ为按亮度进行评分调整的设定阈值,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户接口单元中包括至少一个床位操作终端、以及与每个床位置相对应的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用来检测床帘是否拉上,
所述床位操作终端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入睡按键、时旋钮、分旋钮和模式键,所述时旋钮、分旋钮和模式键用来进行起床时间设置,
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的每个分区均包括一个蓝光分量通道,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当检测到一个用户的入睡按键被按下或床帘拉上时,对所述用户的作息模式设定为入睡,并且当公共宿舍内所有用户都不处于学习模式时,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和所有工作台灯熄灭,
对影响入睡用户的可控吸顶灯的分区,在寻优完成后调光变换单元还将所述分区的蓝光分量通道关闭,
在存储器中对每个用户还设置有一个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当某用户起床时间到时,基于其起床模式光色评分表、以及其他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中的入睡模式子表,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分区可控吸顶灯、工作台灯的光色进行寻优,调光变换单元根据寻优结果进行调光,其中,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将起床用户的评分权值设定得比入睡用户的评分权值高。
5.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变换装置,其包括变换输入模块、变换规划模块、变换确定模块、变换存储模块和变换输出模块,变换输入模块又包括光色参数输入部和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
所述光色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灯出光的亮度、色温、颜色的xyz色坐标值共5个光色参数,所述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由公共宿舍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组成的外部可调光灯组的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所述变换确定模块中建立有一个BP神经网络,所述BP神经网络的输入量为所述5个光色参数值,输出量为所述w个驱动电流通道的电流参数,
所述变换规划模块,在外部控制设备向灯组发出调光信号后,通过所述光色参数输入部、驱动电流参数输入部采集不同光环境下,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集;并用所述训练样本集离线训练所述神经网络,调整神经网络的连接权值,将连接权值保持在所述变换存储模块中,
在现场环境中,光色参数输入部从从外部控制设备接收经外部控制设备优化搜索到的具有公共宿舍混合照明高评分值的光色参数,由所述变换确定模块中经训练的BP神经网络将所述光色参数值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通过变换输出模块输出,
所述BP神经网络的模型为:
隐含层第j个节点输出为
输出层第p个节点输出为
其中,f( )函数取为sigmoid函数,wij和vjp分别为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ai和bp分别为隐含层和输出层阈值,k为隐含层节点数,采用梯度下降法进行网络训练。
6.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评价标准,
假设在公共宿舍内共有m1个入睡用户,m2个学习用户,以及待优化出光的一个分区可控吸顶灯的S个分区和m2个工作台灯,其中S个分区种有S1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S2个分区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且对于第i个入睡用户,有si个分区对其有照明影响,
对公共宿舍内的每个用户,均在存储器中预设有一个光色评分表,所述光色评分表记录有用户在入睡或学习等作息模式下对作息位置各种色温、照度等光色参数组合的评分值,
建立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照明光照总体评价函数F,
其中,wi为设定的加权系数,fi为各因素评价值,
如,对所有入睡用户,fi为:
分区可控吸顶灯单独照明时,其第1至si分区的混合出光的亮度根据照明分布表对应到在第i个入睡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以及其混合出光的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该入睡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入睡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对所有学习用户,fi为:
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以及分区可控吸顶灯混光照明时,总出光的照度、以及总出光色温两个光色参数的组合,对应在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的学习模式子表中进行查表,获得的评分值;
S2、初始化进化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确定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色温、亮度光色参数的取值区间和编码策略以及每代群体中被全局Pareto最优解替换的个数Nrp,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集合为由S1个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3、世代数k=0,对当前待寻优灯集合,随机产生初始种群P(0);
S4、令k=k+1;如果达到结束条件,转第S11,否则接下一步;
S5、将本代群体P(k-1)中所有个体解码得到光色参数,计算出各个体的各因素评价值fi,比较获得本代的Pareto最优解集PTk,并更新全局Pareto最优解集PTg;
S6、如果PTk集的个体数N(PTk)为奇数,随机选择一个个体加入到PTk集,使之能相互配对,计算出本代群体中PTk集外各个体的总体评价函数F值,并根据各个体的F值按轮盘赌法选择出其它(N(gp)-N(PTk))/2对父体;得到的父代群体为P′(k);
S7、对P′(k)中的个体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群体P″(k);
S8、对于P″(k)中PTk集的子代个体,如果其总体评价函数F值不能优于其父体,则用其父体回代,得到群体P″′(k);
S9、将P″′(k)中非PTk集子代的Nrp个个体随机地用全局Pareto最优解个体作替换,产生下一代群体P(k);
S10、转步骤S4;
S11、搜索结束,基于最后得到的Pareto最优解集,选出总体评价函数F值最优的解,保存最优解;如果分区可控吸顶灯和工作台灯均已寻优,则转S13;
S12、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由S2个对入睡用户无照明影响的分区构成的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及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转步骤S3;
S13、优化结束,将所获取的最优解输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所述总出光的照度、总出光色温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和处理:
T1、基于色温到色坐标的转换关系式,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工作台灯的色温分别转换为xyz色坐标,
T2、分区可控吸顶灯已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的第二类分区二者的色坐标xyz以及亮度,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照明分布表,分别将二者的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第一、第二照度,同时将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第一、第二XYZ三刺激,
T3、包括第k个工作台灯的m2个工作台灯组成的灯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灯将其色坐标xyz以及亮度,转换为各自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其各自的照明分布表,将其各自亮度Y转换为在第i个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同时将各自X、Z同比例变化后得到对应于该处的XYZ三刺激变换值,所述集合中所有工作台灯对应的照度的和为第三照度,所有X、Y、Z三刺激变换值分别相加获得第三XYZ三刺激值,
T4、将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照度相加得到总照度,将第一、第二、第三XYZ三刺激值分别相加获得总XYZ三刺激值,将总XYZ三刺激值转换为总xyz色坐标,并进一步转换为总色温,根据所述总照度、总色温查找第i个学习用户的光色评分表,获得评分值。
8.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化,在控制单元中建立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
公共宿舍内的照明灯组由提供全局基础照明的分区可控吸顶灯、以及提供局部补充照明的多个工作台灯组成,所述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均具有在色温、颜色之中至少一种光性质可调、且亮度可调的特性,所述分区可控吸顶灯包括多个分区且其中每个分区均可独立控制出光,
所述光分布模型为公共宿舍中每个灯的亮度到作息位置照度的对应关系,所述作息位置为公共宿舍内每个用户的学习、入睡等作息位置,
所述光色评分模型为光色评分表集合,对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光色评分表,表中记录有所述用户对不同作息模式下所在作息位置受到照射的光的照度、及色温/颜色的评分;
S2、通过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模块向照明灯组内各灯发出调光信号,
在各灯/分区单独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采集样本,同时获取灯/分区的亮度及各用户作息位置的照度并记录保存在光分布模型中,
在各灯/分区混合照明时,对调光变化后的各照明环境,由公共宿舍中每个用户进行评分,将作息模式、光的照度、色温/颜色及评分记录在光色评分表中;
S3、在线控制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各灯的光色参数进行寻优,
首先,确定将分区可控吸顶灯各分区、各工作台灯出光的亮度、及色温/颜色等光色参数进行编解码的策略,并确定其各自取值区间,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各个分区根据该分区是、否对入睡用户有照明影响而将其分别列入第一类分区、第二类分区,
确定优化计算中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参数,
第一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一类分区,
S4、随机产生初始种群;
S5、针对搜索空间内进化群体中的各个体,解码得到其对应的光色参数,根据所述光色参数,基于所建立的光分布模型、光色评分模型,计算各个体的评价值:
对于第一类分区,将光色参数中的亮度根据光分布模型转换为每个入睡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照度,并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入睡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如果是第二阶段,将待寻优的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以及已经寻优的第一类分区共同混光照明时,基于总出光在每个学习用户当前作息位置处的总出光照度、总出光色温,根据该用户的光色评分表,通过查找和插值,计算出该用户的评分,然后对所有当前在公共宿舍内的学习用户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评分值;
S6、基于所述总评分值,进行交叉遗传和变异操作,更新进化群体;
S7、转至步骤S5,反复迭代,直至搜索结束后,输出Pareto优化解;
S8、如果还未完成所有灯的寻优,则进入第二阶段,令当前待寻优灯为对学习用户有照明影响的、工作台灯及第二类分区组成的集合,转S4;否则转S9;
S9、调光变换单元将寻优结果变换为灯组各驱动电流通道的驱动电流值,并将所述电流值传送给灯组内工作台灯、分区可控吸顶灯各自的驱动器进行调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坐标xyz表示,
所述灯组为LED灯组,分区可控吸顶灯与工作台灯均通过驱动器调节内部各LED串的驱动电流值,所述调光信号为各LED串驱动电流的PWM波占空比数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第二阶段寻优过程中,所述步骤S5中的所述总出光照度、总出光色温的评分按如下方法进行计算:
针对当前宿舍中受到已寻优第一类分区的照明影响的学习用户,
将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寻优到的第一类分区、待寻优的第二类分区的色坐标xyz以及亮度,分别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后,再根据分区可控吸顶灯与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二者的照明分布表基于照度相等原理分别将所述XYZ三刺激值继续转换为对应所述位置处工作台灯的XYZ三刺激等效值;
然后,在对每个学习用户位置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进行光色参数寻优时,将待寻优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转换为XYZ三刺激值,并与所述第一、二类分区的XYZ三刺激等效值混光相加后,转换回所述工作台灯的亮度和xyz色坐标;再将该亮度通过工作台灯的照度分布表计算出其对应的该学习用户位置处的照度,从而通过对光色评分表的索引查找和插值,获得所述待寻优的工作台灯、及分区可控吸顶灯的第二类分区的亮度和xyz色坐标组成的光色组合的评分,
或者,当所述灯组中灯的颜色以色温表示时,可以先将所述色温转换为色坐标xyz,
且所述多目标优化算法处理过程中,基于每个用户的光色评分表对光色参数条件分别评分后对评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总的评分值,如果当前时间属于上午8点至下午5点范围内,还要根据待评分光色参数与当前日光色的相似度,对所述总的评分值进行调整:
f′=f·(1+η),
η=α·sim(K,Know)+(1-α)·sim(L,Lnow),
其中,α为设定系数,K、L分别为待评分光的色温值、亮度与最大亮度的比值这两个值,Know、Lnow分别为当前日光的色温和相对亮度,所述相对亮度为当前日光亮度与正午日光亮度的比值,相似度函数sim(,)采用以第二个参数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函数或三角形分布函数且其分布的幅度根据第一个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设定,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
基于位置传感器对用户的连续检测来获取用户的连续学习时间,并根据所述连续学习时间,来调整待寻优光色参数的评分值,
所述步骤S5还包括:
根据光色评分表对不同光色参数条件进行光色评分值计算后,再根据连续学习时间长度t和色温值K,对所述评分值进行调整:
f′=f·η,
其中,t的单位为分钟,K为待评分的光的色温,KS为设定的中间色温值,η为调整系数,f和f′分别为调整前后的评分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554443 | 2018-12-30 | ||
CN201811655444 | 2018-12-30 | ||
CN2019100298812 | 2019-01-03 | ||
CN201910029881 | 2019-01-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2498A true CN110062498A (zh) | 2019-07-26 |
CN110062498B CN110062498B (zh) | 2021-03-23 |
Family
ID=67318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87079.3A Active CN110062498B (zh) | 2018-12-30 | 2019-04-03 | 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62498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05735A (zh) * | 2020-04-20 | 2020-07-10 | 宁波市成大机械研究所 | 一种自动焦点定位式舞台追灯追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2422196A (zh) * | 2020-11-09 | 2021-02-26 | 南京师范大学 | 暗信息的构成装置 |
CN113126486A (zh) * | 2019-12-31 | 2021-07-16 | 钟国诚 | 用于控制可变物理参数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
CN113573441A (zh) * | 2021-01-28 | 2021-10-29 | 南方科技大学 | 调整照明设备亮度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3746708A (zh) * | 2020-05-28 | 2021-12-0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电器配置方法、装置、智能家居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
CN114727456A (zh) * | 2022-05-09 | 2022-07-08 | 清华大学 | 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94564A (zh) * | 2015-10-14 | 2017-04-26 | 赵红欣 | 一种多功能护眼免打扰台灯 |
CN107220851A (zh) * | 2017-05-25 | 2017-09-29 | 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x13季节调整和因素回归的售电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
-
2019
- 2019-04-03 CN CN201910287079.3A patent/CN1100624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94564A (zh) * | 2015-10-14 | 2017-04-26 | 赵红欣 | 一种多功能护眼免打扰台灯 |
CN107220851A (zh) * | 2017-05-25 | 2017-09-29 | 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x13季节调整和因素回归的售电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26486A (zh) * | 2019-12-31 | 2021-07-16 | 钟国诚 | 用于控制可变物理参数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
CN113126486B (zh) * | 2019-12-31 | 2023-01-03 | 钟国诚 | 用于控制可变物理参数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
CN111405735A (zh) * | 2020-04-20 | 2020-07-10 | 宁波市成大机械研究所 | 一种自动焦点定位式舞台追灯追踪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3746708A (zh) * | 2020-05-28 | 2021-12-03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电器配置方法、装置、智能家居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
CN113746708B (zh) * | 2020-05-28 | 2024-04-16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电器配置方法、装置、智能家居系统和计算机设备 |
CN112422196A (zh) * | 2020-11-09 | 2021-02-26 | 南京师范大学 | 暗信息的构成装置 |
CN113573441A (zh) * | 2021-01-28 | 2021-10-29 | 南方科技大学 | 调整照明设备亮度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3573441B (zh) * | 2021-01-28 | 2024-02-20 | 南方科技大学 | 调整照明设备亮度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
CN114727456A (zh) * | 2022-05-09 | 2022-07-08 | 清华大学 | 助眠灯控制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2498B (zh) | 2021-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2498B (zh) | 基于分区可控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系统、方法 | |
CN112533319B (zh) | 场景式教室智能照明控制装置 | |
CN109874217B (zh) | 基于各向对称吸顶灯的公共宿舍混合照明方法 | |
CN112584570B (zh) | 用于开放式办公室照明系统的移动、固定光色检测模块 | |
CN109874202B (zh) | 幼儿园一体教室情景式自适应照明系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110035578B (zh) | 基于混合照明的开放式办公室照明系统 | |
Borisuit et al. | Effects of realistic office daylighting and electric lighting conditions on visual comfort, alertness and mood | |
Van Bommel et al. | Lighting for work: a review of visual and biological effects | |
Andersen et al. | A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the non-visual effects of daylight–Part I: photobiology-based model | |
US9636520B2 (en) | Personalized lighting control | |
Samiou et al. | Daylighting and artificial lighting criteria that promote performance and optical comfort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 |
CN111460850B (zh) |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5339043A (zh) | 个人化光照控制 | |
CN115052398A (zh) | 动态调节光照环境的健康照明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20408533A1 (en) | Lighting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database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multispectral circadian rhythm lighting scenario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index and the method thereof | |
Trajkova et al. | Impact of new lighting technologies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interior | |
Yilmaz et al. | Assessment of the circadian stimulus potential of an integrative lighting system in an office area | |
Wyckmans | Intelligent building envelopes.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applications for daylighting quality | |
US20230380038A1 (en) | Intelligent human centric lighting system with ambient light monitoring of lighting site environment | |
Rossi et al. | Conclusions and possible guidelines for circadian lighting design | |
Ward et al. | The impact of lighting and views on 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 | |
Baviskar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igh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
Svanberg | The right light at the right time for bipolar pati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light environments for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ease in behavioral health clinics | |
Moustafa | An Ergonomic Criteria for Domestic Light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 |
Asp et al. | Planning interior lighting in a truck cab: A thesis in visual ergonomic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8 Address after: Room 407-10, floor 4, building 2, Haichu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Cangqi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0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iduo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258, source street, Xiasha Higher Education Park,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