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8808B -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8808B
CN110048808B CN201910103172.4A CN201910103172A CN110048808B CN 110048808 B CN110048808 B CN 110048808B CN 201910103172 A CN201910103172 A CN 201910103172A CN 110048808 B CN110048808 B CN 110048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ror correction
mapping
uniform
cod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31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48808A (zh
Inventor
大内干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48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48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 H03M13/25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signal space coding, i.e. adding redundancy in the signal constellation, e.g. Trellis Coded Modulation [TCM] with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405Modifications of the signal space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e.g. reduction of the bit error rate, bandwidth, or average power
    • H04L27/3411Modifications of the signal space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ransmission, e.g. reduction of the bit error rate, bandwidth, or average power reducing the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or the mean power of the constellation; 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the shape gain of a signal 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488Multiresolu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1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using multiple parity bits
    • H03M13/1102Codes on graphs and decoding on graphs, e.g.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03M13/152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0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52DVB-T2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6Modulator circuits; Transmitter circuits
    • H04L27/362Modulation using more than one carrier, e.g. with quadrature carriers, separately amplitude modul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1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 H04N21/6106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 H04N21/6112Network physical structure;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downstream path of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volving terrestrial transmission, e.g. DVB-T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装置中的FEC编码部根据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还是64k模式,进行BCH编码及LDPC编码。映射部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并变换成FEC块,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映射部对于相同编码率、不同码长,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根据这种结构,在使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实现对不同的纠错码长的成形增益的改善。

Description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02916.3、申请日为2015年1月26日、名称为“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
背景技术
根据欧洲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传输标准即DVB-T(DVB-Terrestrial:DVB-地面)方式,以欧洲为首,在欧洲以外的各国中,电视广播的数字化也得到广泛推进。另一方面,以改善频率利用效率为目的,从2006年开始了第二代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即DVB-T2方式的标准化,并于2009年在英国开始了基于正式广播的HDTV服务。DVB-T2方式采用与DVB-T相同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方式(非专利文献1、2)。
另一方面,从2010年开始了便携式/移动接收设备用传输标准即DVB-NGH(DVB-Next Generation Handheld:DVB-下一代手持)方式的标准化,在2012年9月通过DVB-TM(DVB-Technical Module:DVB-技术模块)认可了标准书草案,并在同年11月作为蓝皮书而公开(非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ETSI EN 302 755 V1.3.1(2012年4月):Frame structure channel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broadcasting system(DVB-T2)
非专利文献2:ETSITS102 831 V1.2.1(2012年8月):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system(DVB-T2)
非专利文献3:DVB BlueBook A160(2012年11月):Next generationbroadcasting system to Handheld,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DVB-NGH)(DraftETSI EN 303 105V1.1.1)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基带帧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层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以及帧构成部,包含从所述映射部输出的数据、和从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输出的数据而构成发送帧,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所述映射部为了对所述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为了对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且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的第2编码率相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也可以是,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执行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前的缩短处理以及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后的打孔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接收部,接收基于纠错编码后的帧而生成的信号;解调部,进行所述信号的解调;抽取部,从由所述解调部解调后的数据中抽取第1映射数据和第2映射数据;解映射部,使用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对所述第1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并且使用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对所述第2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以及解码部,对来自所述解映射部的输出进行纠错解码,生成规定长度的基带帧和层1信令信息,所述层1信令信息存储传输参数;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2编码率对应,所述第2编码率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纠错编码步骤,对规定长度的基带帧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映射步骤,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层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以及帧构成步骤,包含从所述映射步骤输出的数据、和从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输出的数据而构成发送帧,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所述映射步骤中,为了对所述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中,为了对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且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的第2编码率相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也可以是,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中,执行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前的缩短处理以及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后的打孔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接收步骤,接收基于纠错编码后的帧而生成的信号;解调步骤,进行所述信号的解调;抽取步骤,从由所述解调步骤解调后的数据中抽取第1映射数据和第2映射数据;解映射步骤,使用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对所述第1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并且使用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对所述第2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以及解码步骤,对来自所述解映射步骤的输出进行纠错解码,生成规定长度的基带帧和层1信令信息,所述层1信令信息存储传输参数;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2编码率对应,所述第2编码率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发送装置具有: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以及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从而生成纠错编码块,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能够选择两种以上的长度,即使所述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所述映射部对所述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也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PLP处理部111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LDPC编码的码长为64k模式的情况下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的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LDPC编码的码长为64k模式的情况下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L1信息处理部141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L1-post(configurable:可配置的)的PLP循环中包含的L1信息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300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L1信息处理部341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与L1-pre中包含的L1-post有关的L1信息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L1-post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7/15)星座配置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装置400的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L1信息处理部345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与L1-pre中包含的L1-post有关的L1信息的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L1-post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7/15)星座配置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接收装置450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MIMO-PLP处理部531的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MIMO配置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的图。
图2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MIMO配置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L1信息处理部541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L1-post(configurable:可配置的)的PLP循环中包含的L1信息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DVB-NGH方式的传输帧结构的图。
图25是表示以往的DVB-NGH方式的Base配置(SISO帧)的发送装置2000的结构的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DVB-NGH方式的PLP处理部2011的结构的图。
图27是以往的DVB-NGH方式的L1信息处理部2041的结构的图。
图28是以往的DVB-NGH方式的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星座配置的图。
图29是以往的DVB-NGH方式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的图。
图30是以往的DVB-NGH方式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构成本发明基础的见解)
图24是表示DVB-NGH方式的传输帧结构的图。DVB-NGH方式具有被称为PLP(Physical Layer Pipe:物理层管道)的概念,能够对每个PLP单独设定调制方式、编码率等传输参数是其特征之一。PLP的数最小为1、最大为255,在图24中作为示例,示出了PLP的数为10的情况。
下面示出传输帧结构。
超级帧=N_EBF帧组基本块(N_EBF=2~255)
帧组基本块=N_F帧(N_F=1~255)
帧=P1码元+aP1码元+P2码元+数据码元
P1码元=1码元
aP1码元=0~1码元
P2码元=N_P2码元(N_P2根据FFT尺寸而唯一)
数据码元=L_data码元(L_data是可变的,具有上限和下限)
P1码元以FFT尺寸1k、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1/2进行发送。P1码元利用S1的3比特发送从该P1码元开始的帧的格式(NGH_SISO、NGH_MISO、表示除此以外格式的ESC等)。
并且,在该帧的格式是NGH_SISO或者NGH_MISO的情况下,P1码元利用S2的4比特发送后续的P2码元及数据码元中的FFT尺寸等的信息。并且,在该帧的格式是表示除此以外格式的ESC的情况下,P1码元利用S2的4比特发送该帧的格式(NGH_MIMO等)。
aP1码元仅在以P1码元中的S1被发送为ESC的情况下进行发送。以与P1码元相同的FFT尺寸1k、GI(Guard Interval)=1/2进行发送,但是GI的生成方法与P1码元不同。aP1码元利用S3的3比特发送后续的P2码元及数据码元中的FFT尺寸等的信息。
P2码元在前半部分中包含L1信令信息,在其余的后半部分中包含主信号数据。数据码元包含主信号数据的后续部分。
在P2码元中发送的L1信令信息由主要发送对所有PLP共用的信息的L1-pre(前)信息、和主要发送每个PLP的信息的L1-post(后)信息构成。在图24中示出了在L1-pre信息之后发送L1-post信息的、LC(Logical Channel:逻辑信道)类型A的结构。另外,在LC类型B中,L1-post信息的发送顺序不限定在L1-pre信息之后。
图25是表示DVB-NGH方式的Base配置(Base profile)中的发送装置2000的结构的图(参照非专利文献3)。特别示出了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单输入单输出)帧的情况。作为一例,示出了向发送装置2000输入2条流即生成2个PLP的情况,对每个PLP具有PLP处理部2011。并且,发送装置2000具有L1(Layer-1:层1)信息处理部2041、帧构成部2021、OFDM信号生成部2061、D/A变换部2091、频率变换部2096。
下面,对发送装置2000的动作进行说明。每个PLP的PLP处理部2011分别使输入流对应于PLP,进行有关该PLP的处理并输出各PLP的映射数据(cell)。作为输入流的一例,可以举出TS(Transport Stream:传输流)、TS所在的程序中包含的声音/影像等的服务/分量(component)、使用SVC(Scalable Video Coding:可伸缩视频编码)的影像的基础层(Baselayer)和增强层(Enhancement layer)等服务/子分量等,作为信息源编码的一例,可以举出H.264和HEVC(H.265)等。
L1信息处理部2041进行有关L1信息的处理,输出L1信息的映射数据。帧构成部2021使用从PLP处理部2011输出的各PLP的映射数据、和从L1信息处理部2041输出的L1信息的映射数据,生成图24所示的DVB-NGH方式的传输帧并输出。
OFDM信号生成部2061对从帧构成部2021输出的DVB-NGH方式的传输帧结构进行导频信号的附加、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GI的插入、P1码元的插入,输出DVB-NGH方式的数字基带发送信号。D/A变换部2091对从OFDM信号生成部2061输出的DVB-NGH方式的数字基带发送信号进行D/A变换,输出DVB-NGH方式的模拟基带发送信号。频率变换部2096对从D/A变换部2091输出的DVB-NGH方式的模拟基带发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从未图示的发送天线输出DVB-NGH方式的模拟RF发送信号。
下面,对PLP处理部201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6所示,PLP处理部2011具有输入处理部2071、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前向纠错)编码部2072、映射部2073、交错部2074。
在PLP处理部2011中,输入处理部2071将输入流变换为基带帧。FEC编码部2072对每个基带帧进行BCH编码及LDPC编码,并附加奇偶校验比特而生成FEC帧。映射部207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交错部2074在包括整数个的FEC块的TI(Time Interleaving:时间间隔)块内进行映射数据(cell)的重排序。
下面,对L1信息处理部204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L1信息处理部2041具有L1信息生成部2081、FEC编码部2082、映射部2083。
在L1信息处理部2041中,L1信息生成部2081生成传输参数,并变换为L1-pre信息和L1-post信息。FEC编码部2082对每个L1-pre信息和每个L1-post信息进行BCH编码及LDPC编码,并附加奇偶校验比特。映射部208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输出映射数据(cell)。
关于调制方式,DVB-T2方式仅采用均匀的映射形状的QAM(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另一方面,DVB-NGH方式不仅采用均匀的映射形状的QAM,而且也采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QAM。
图28和图29分别表示在DVB-NGH方式中的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星座配置和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图。在两个附图中,(a)表示星座配置图,(b)表示I/Q坐标。
另外,根据信息理论知道,当发送设备输出的振幅在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传输路径中遵从于高斯分布的情况下,得到成形(shaping)增益。图29所示的非均匀映射通过增加低功率的映射点、减少高功率的映射点,在各映射点以相同的概率产生的情况下,发送设备输出的振幅遵从于高斯分布。该高斯分布根据AWGN的大小即接收设备的C/N(Carrier toNoise:载波噪声)比而不同。
DVB-NGH方式是广播用标准,因而不能按照每个接收设备的C/N比变更非均匀映射的形状。因此,通过对每种编码率按照其所需要的C/N比定义非均匀映射的形状,在所需要的C/N比附近将成形增益最大化。图30表示DVB-NGH方式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I/Q坐标。
(关于课题)
如前面所述,在DVB-NGH方式中对每种编码率定义非均匀映射的形状。在DVB-NGH方式中,作为LDPC编码的码长,对于数据PLP(Physical Layer Pipe)仅采用16,200比特(以后称为16k模式)。另一方面,在DVB-T2方式中不仅采用16模式,而且也采用64,800比特(以后称为64k模式)。码长较长的64k模式的纠错能力高于码长较短的16k模式,在将DVB-NGH方式的非均匀映射的形状原样地适用于64k模式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所需要的C/N比附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成形增益。
并且,在DVB-NGH方式中,对于L1信令信息仅采用4,320比特(以下称为4k模式)。对于L1信令信息中的L1-post信息,不仅采用均匀映射,而且也采用非均匀映射,但非均匀映射的形状与使用16k模式的数据PLP相同,有可能在所需要的C/N比附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成形增益。
并且,在DVB-T2方式中,对于L1信令信息仅采用16k模式,对于L1-post信息仅采用编码率4/9,这是在数据PLP中采用的编码率中的一个。在L1-post信息的信息比特数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缩短或打孔(puncture),但是产生由信息比特数较少而引起的纠错能力的下降。因此,在将数据PLP的非均匀映射形状原样适用于L1-post信息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所需要的C/N比附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成形增益。
并且,在DVB-NGH方式中,对于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配置仅采用均匀映射。MIMO是使用多个收发天线的并行传输,难以完全排除天线间干扰的影响,因而在使用与SISO相同的调制方式/编码率/码长的情况下,所需要的C/N比提高。因此,在将SISO的非均匀映射的形状原样适用于MIMO的情况下,有可能在所需要的C/N比附近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成形增益。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使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关于解决方案)
第一发明的发送装置具有: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以及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从而生成纠错编码块,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能够选择两种以上的长度,即使所述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所述映射部对所述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也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
第二发明的发送装置是根据第一发明所述的发送装置,所述发送装置还具有:L1信令信息处理部,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L1(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并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以及帧构成部,构成发送帧,该发送帧包括从所述映射部输出的纠错编码块、和从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部输出的L1信令信息的映射数据,所述L1信令信息包括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所述编码率。
第三发明的接收装置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对于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装置具有:解调部,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以及解映射部,根据在所述解调部被解调的数据,参照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编码率,检测所述非均匀形状的映射并进行解映射。
第四发明的发送装置具有: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生成纠错编码块;L1信令信息处理部,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L1(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L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L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以及帧构成部,构成发送帧,该发送帧包括从所述映射部输出的纠错编码块、和从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部输出的L1信令信息的映射数据,即使所述L1信令信息的纠错编码中的编码率与所述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部也进行与所述映射部中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不同的映射。
第五发明的发送装置是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发送装置,所述L1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彼此不同。
第六发明的发送装置是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发送装置,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部至少在对所述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前进行缩短处理、或者在对所述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后进行打孔处理。
第七发明的发送装置是根据第六发明所述的发送装置,所述L1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相同。
第八发明的接收装置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L1(层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装置具有:解调部,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抽取部,从由所述解调部解调后的数据中抽取所述L1信令信息和所述发送流;以及解映射部,对所抽取的所述L1信令信息和所抽取的所述发送流,根据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
第九发明的发送装置具有以SISO(单输入单输出)及MISO(多输入单输出)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的至少两种传输方式执行通信的功能,所述发送装置具有: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以及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生成纠错编码块,即使所述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所述映射部也对所述传输方式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
第十发明的接收装置具有以SISO(单输入单输出)及MISO(多输入单输出)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的至少两种传输方式执行通信的功能,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对于所述传输方式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装置具有:解调部,根据所述发送信号检测所述传输方式,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以及解映射部,对于所检测出的所述传输方式,根据在至少两种传输方式中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
第十一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纠错编码步骤,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以及映射步骤,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生成纠错编码块,所述纠错编码帧的长度能够选择两种以上的长度,所述映射步骤中,即使所述纠错编码步骤中的编码率相同,对于所述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也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
第十二发明的接收方法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对于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方法包括:解调步骤,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以及解映射步骤,根据在所述解调步骤被解调的数据,对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编码率进行解码,检测所述非均匀形状的映射,并进行解映射。
第十三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纠错编码步骤,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映射步骤,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生成纠错编码块;L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L1(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L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L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以及帧构成步骤,构成发送帧,该发送帧包括通过所述映射步骤输出的纠错编码块、和通过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输出的L1信令信息的映射数据,所述L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中,即使所述L1信令信息的纠错编码中的编码率与所述纠错编码步骤中的编码率相同,也进行与所述映射步骤中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不同的映射。
第十四发明的接收方法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L1(层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方法包括:解调步骤,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抽取步骤,从在所述解调步骤被解调的数据中抽取所述L1信令信息和所述发送流;以及解映射步骤,对所抽取的所述L1信令信息和所抽取的所述发送流,根据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
第十五发明的发送方法具有以SISO(单输入单输出)及MISO(多输入单输出)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的至少两种传输方式执行通信的功能,所述发送方法包括:纠错编码步骤,对规定长度的每个数据块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以及映射步骤,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生成纠错编码块,所述映射步骤中,即使所述纠错编码步骤中的编码率相同,对于所述传输方式也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
第十六发明的接收方法具有以SISO(单输入单输出)及MISO(多输入单输出)及MIMO(多输入多输出)中的至少两种传输方式执行通信的功能,接收如下的信号,即:即使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对于所述传输方式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所述接收方法包括:解调步骤,根据所述发送信号检测所述传输方式,进行所述发送信号的解调;以及解映射步骤,对于所检测出的所述传输方式,根据在至少两种传输方式中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
根据第一发明的发送装置,即使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对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二发明的发送装置,L1信令信息包括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所述编码率,由此,即使纠错编码部中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对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定义彼此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并通知接收设备。
并且,根据第三发明的接收装置,解调部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解映射部参照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编码率,检测所述非均匀形状的映射并进行解映射,由此,能够接收即使纠错编码的编码率相同也对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并且,根据第四发明的发送装置,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五发明的发送装置,在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但纠错编码帧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能够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六发明的发送装置,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但至少在对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前进行缩短处理、或者在对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后进行打孔处理,在此情况下,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能够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七发明的发送装置,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以及纠错编码帧的长度相同,但至少在对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前进行缩短处理、或者在对L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之后进行打孔处理,在此情况下,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能够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八发明的接收装置,解调部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抽取部抽取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解映射部对于所抽取的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根据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由此,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接收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并且,根据第九发明的发送装置,即使SISO及MISO及MIMO中任意两种传输方式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十发明的接收装置,解调部根据发送信号检测传输方式并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解映射部对于所检测出的传输方式,根据在至少两种传输方式中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由此,能够接收即使SISO及MISO及MIMO中任意两种传输方式的编码率相同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并且,根据第十一发明的发送方法,即使纠错编码步骤中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对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十二发明的接收方法,在解调步骤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在解映射步骤参照纠错编码帧的长度和编码率,检测所述非均匀形状的映射并进行解映射,由此,能够接收即使纠错编码步骤的编码率相同也对纠错编码帧的第1长度和第2长度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并且,根据第十三发明的发送方法,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十四发明的接收方法,在解调步骤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在抽取步骤抽取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在解映射步骤对于所抽取的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根据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由此,能够接收即使L1信令信息和发送流的编码率相同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并且,根据第十五发明的发送方法,即使SISO及MISO及MIMO中任意两种传输方式的编码率相同,也能够通过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并且,根据第十六发明的接收方法,在解调步骤根据发送信号检测传输方式并进行发送信号的解调,在解映射步骤对于所检测出的传输方式,根据在至少两种传输方式中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的映射进行解映射,由此,能够接收即使SISO及MISO及MIMO中任意两种传输方式的编码率相同也被映射成彼此不同的非均匀形状而发送的信号。
下面,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发送装置及发送方法>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100的结构的图。与以往的发送装置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针对数据PLP的LDPC编码的码长不仅使用16k模式,而且也使用64k模式的情况。
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与图25所示的以往的发送装置2000相比,是将PLP处理部2011和L1信息处理部2041分别置换为PLP处理部111和L1信息处理部141的结构。
下面,对发送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每个PLP的PLP处理部111分别使输入流对应于PLP,进行有关该PLP的处理并输出各PLP的映射数据(cell)。
图2是表示PLP处理部111的结构的图。与图26所示的以往的PLP处理部2011相比,是将输入处理部2071、FEC编码部2072、映射部2073分别置换为输入处理部171、FEC编码部172、映射部173的结构。
在图2的PLP处理部111中,输入处理部171根据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还是64k模式,将输入流变换为基带帧。FEC编码部172根据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还是64k模式,对每个基带帧进行BCH编码及LDPC编码,并附加奇偶校验比特而生成FEC帧。映射部17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
图3表示在LDPC编码的码长为64k模式时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图。在16k模式时,与DVB-NGH方式一样使用图29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如图3所示,对于64k模式,不是原样使用16k模式时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低一档的编码率1/3的非均匀映射。这是因为码长较长的64k模式的纠错能力高于码长较短的16k模式,所需要的C/N比降低。
图4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LDPC编码的码长为64k模式时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I/Q坐标。在16k模式时,与DVB-NGH方式一样使用图30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如图4所示,对于64k模式,不是原样使用16k模式时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分别低一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另外,对于编码率1/3重新定义非均匀映射。
图1的L1信息处理部141进行有关L1信息的处理,并输出L1信息的映射数据。
图5是表示L1信息处理部141的结构的图。与图27所示的以往的L1信息处理部2041相比,是将L1信息生成部2081置换为L1信息生成部181的结构。
在图5的L1信息处理部141中,L1信息生成部181生成传输参数,并变换为L1-pre信息和L1-post信息。图6表示L1-post(configurable:可配置的)的PLP循环中包含的L1信息。对于每个PLP,利用PLP_FEC_TYPE表示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还是64k模式。对于每个PLP,还包括表示编码率的PLP_COD、表示映射均匀还是非均匀的PLP_NON_UNIFORM_CONST、表示调制方式的PLP_MOD。通过包含以上的L1信息,能够对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并通知接收设备。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通过对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200的结构的图。图7的接收装置200对应于图1的发送装置100,并反映出了发送装置100的功能。
接收装置200具有调谐部205、A/D变换部208、解调部211、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PLP用解交错部221、选择部231、解映射部232、FEC解码部233。
下面,对接收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通过接收天线输入了模拟RF接收信号时,调谐部205选择接收所选台的频率信道的信号,并向下变换成规定的频带。A/D变换部208进行A/D变换,并输出数字接收信号。解调部211进行OFDM解调,并输出I/Q坐标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对包括所选台的节目数据在内的PLP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频率解交错,而且进行L1信息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的解交错。通过选择部231选择被实施了解交错的L1信息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并且,解映射部232进行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233进行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L1信息被解码。
PLP用解交错部221根据被解码后的L1信息中包含的调度(scheduling)信息,抽取包括用户选择的节目在内的PLP(例如图1所示的PLP-1)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与发送侧的交错处理相反的重排序。在选择部231选择被实施了解交错的PLP-1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
解映射部232对从选择部231输出的PLP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233进行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PLP数据被解码。
解映射部232在进行解映射处理时,对于包括用户从被解码后的L1信息中选择的节目在内的PLP(例如图1所示的PLP-1),参照图6所示的PLP_FEC_TYPE、PLP_COD、PLP_NON_UNIFORM_CONST、PLP_MOD。由此,即使是图1的发送装置100对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时,解映射部232也能够进行映射形状的检测,实现基于检测出的映射形状的解映射处理。
并且,也可以是包含图7的接收装置200中除调谐部205以外的构成要素而构成为集成电路240。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接收装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接收对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的发送信号。
(实施方式2)
<发送装置及发送方法>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300的结构的图。与以往的发送装置及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针对L1信息的LDPC编码的码长是与DVB-NGH方式一样的4k模式的情况。
图8的发送装置300与图25所示的以往的发送装置2000相比,是将L1信息处理部2041置换为L1信息处理部341的结构。
图9是表示L1信息处理部341的结构的图。与图27所示的以往的L1信息处理部2041相比,是将L1信息生成部2081和映射部2083分别置换为L1信息生成部381和映射部383的结构。
在图9的L1信息处理部341中,L1信息生成部381生成传输参数,并变换为L1-pre信息和L1-post信息。图10表示L1-pre中包含的与L1-post有关的L1信息。利用L1_POST_FEC_TYPE表示LDPC编码的码长是4k模式。还包括表示编码率的L1_POST_COD、表示映射均匀还是非均匀的L1_POST_NON_UNIFORM_CONST、表示调制方式的L1_POST_MOD。通过包含以上的有关L1_post的L1信息,在L1_post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能够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并通知接收设备。
在图9的L1信息处理部341中,映射部38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
图11表示L1-post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7/15)星座配置图。如图11所示,对于L1-post的4k模式,不是原样使用数据PLP(16k模式)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高二档的编码率3/5的非均匀映射。这是因为码长较短的4k模式的纠错能力低于码长较长的16k模式,所需要的C/N比提高。并且,也考虑到L1-post由于信息比特数较少而产生纠错能力的降低,使用高二档的编码率3/5的非均匀映射,而非高一档的编码率8/15。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通过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接收装置400的结构的图。图12的接收装置400对应于图8的发送装置300,并反映出了发送装置300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200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2的接收装置400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接收装置200相比,是将解映射部232置换为解映射部432的结构。
下面,对接收装置400的动作进行说明。由选择部231选择通过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进行解交错后的L1信息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并且,解映射部432进行L1-pre的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233进行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re信息进行解码。
解映射部432在进行L1-post信息的解映射处理时,从被解码后的L1-pre信息中参照图10所示的L1_POST_FEC_TYPE、L1_POST_COD、L1_POST_NON_UNIFORM_CONST、L1_POST_MOD。由此,在L1-post和数据PLP具有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即使是图8的发送装置300定义了彼此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时,解映射部432也能够对L1-post和数据PLP双方进行映射形状的检测,实现基于检测出的映射形状的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233进行被实施了解映射处理的L1-post的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ost信息进行解码。
从PLP用解交错部221之后对数据PLP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并且,也可以是包含图12的接收装置400中除调谐部205以外的构成要素而构成集成电路440。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接收装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接收被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的发送信号。
<发送装置及发送方法的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将图9所示的L1信息处理部341置换为图13所示的L1信息处理部345。在本变形例中,说明针对L1信息的LDPC编码的码长使用和数据PLP相同的16k模式的情况。
图13所示的L1信息处理部345与图9所示的L1信息处理部341相比,是将L1信息生成部381、FEC编码部2087、映射部383分别置换为L1信息生成部386、FEC编码部387、映射部388的结构。
在图13的L1信息处理部345中,L1信息生成部386生成传输参数,并变换为L1-pre信息和L1-post信息。图14表示与L1-pre中包含的L1-post有关的L1信息。利用L1_POST_FEC_TYPE表示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除此以外与图10相同。
在图13的L1信息处理部345中,FEC编码部387使用16k模式,对每个L1-pre信息和每个L1-post信息进行BCH编码及LDPC编码,并附加奇偶校验比特。
映射部388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
图15表示L1-post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7/15)星座配置图。如图15所示,对于L1-post(16k模式),不是原样使用数据PLP(16k模式)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高一档的编码率8/15的非均匀映射。这是考虑到即使码长相同,L1-post也会由于信息比特数较少而产生纠错能力的降低。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通过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的变形例>
图16表示针对适用了以上图13所示的L1信息处理部345时的接收装置450的结构。图16的接收装置450与图12所示的接收装置400相比,是将解映射部432和FEC解码部233分别置换为解映射部482和FEC解码部483的结构。
在图16的接收装置450中,FEC解码部483使用16k模式进行被实施了解映射处理的L1-pre的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re信息进行解码。
解映射部482在进行L1-post信息的解映射处理时,从被解码后的L1-pre信息中参照图14所示的L1_POST_FEC_TYPE、L1_POST_COD、L1_POST_NON_UNIFORM_CONST、L1_POST_MOD。由此,在L1-post和数据PLP具有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即使是发送装置定义了彼此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时,解映射部482也能够对L1-post和数据PLP双方进行映射形状的检测,实现基于检测出的映射形状的解映射处理。
FEC解码部483进行被实施了解映射处理的L1-post的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ost信息进行解码。
从PLP用解交错部221之后对数据PLP的动作与图12的接收装置400相同。
并且,也可以是包含图16的接收装置450中除调谐部205以外的构成要素而构成集成电路440。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接收装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接收被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的发送信号。
(实施方式3)
<发送装置及发送方法>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500的结构的图。与以往的发送装置及实施方式1~2的发送装置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DVB-NGH方式中的MIMO配置的情况。
图17的发送装置500与图25所示的以往的发送装置2000相比,是将PLP处理部2011、帧构成部2021、L1信息处理部2041分别置换为MIMO-PLP处理部531、帧构成部521、L1信息处理部541的结构。发送装置500针对每条发送天线(Tx-1、Tx-2)还具有OFDM信号生成部2061、D/A变换部2091、频率变换部2096。
图18是表示MIMO-PLP处理部531的结构的图。与图26所示的以往的PLP处理部2011相比,是将映射部2073置换为映射部573、并追加MIMO编码部576、还设置两条发送天线各自的交错部2074的结构。
在图18所示的MIMO-PLP处理部531中,映射部57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
图19表示MIMO配置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2/5)星座配置图。如图19所示,对于MIMO配置,不是原样使用Base配置的SISO帧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高一档的编码率7/15的非均匀映射。这是因为MIMO是使用多个收发天线的并行传输,难以完全排除天线间干扰的影响,因而所需要的C/N比提高。
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IMO配置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所有的编码率)星座配置的I/Q坐标。如图20所示,对于MIMO配置,不是原样使用Base配置的SISO帧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分别高一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另外,对于编码率11/15重新定义非均匀映射。
在图18的MIMO-PLP处理部531中,MIMO编码部576对从映射部573输出的映射数据(cell)进行MIMO编码。两条发送天线各自的交错部2074在包括整数个的FEC块在内的TI块中进行映射数据(cell)的重排序。
图21是表示L1信息处理部541的结构的图。与图27所示的以往的L1信息处理部2041相比,是将L1信息生成部2081、FEC编码部2082、映射部2083分别置换为L1信息生成部581、FEC编码部387、映射部583,并追加MIMO编码部576的结构。
在图21的L1信息处理部541中,L1信息生成部581生成传输参数,并变换为L1-pre信息和L1-post信息。图22表示L1-post(configurable:可配置的)的PLP循环中包含的L1信息。对于每个PLP,利用PLP_FEC_TYPE表示LDPC编码的码长是16k模式。对于每个PLP,还包括表示编码率的PLP_COD、表示映射均匀还是非均匀的PLP_NON_UNIFORM_CONST、表示调制方式的PLP_MOD。此外,P1码元表示该帧的格式是NGH_MIMO。并且,与L1-pre中包含的L1-post有关的L1信息,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图14相同。通过包含以上的L1信息,在MIMO具有和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能够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并通知接收设备。
在图21的L1信息处理部541中,FEC编码部387的动作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的图13的L1信息处理部345的动作相同。映射部583进行向I/Q坐标的映射而变换为FEC块,并输出各映射数据(cell)。
L1-post中的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64QAM(编码率7/15)星座配置与实施方式2的图11相同。如图11所示,对于L1-post(MIMO),不是原样使用数据PLP(SISO)的非均匀映射,而是使用高二档的编码率3/5的非均匀映射。这是因为MIMO是使用多个收发天线的并行传输,难以完全排除天线间干扰的影响,因而所需要的C/N比提高。并且,也考虑到L1-post由于信息比特数较少而产生纠错能力的降低,使用高二档的编码率3/5的非均匀映射,而非高一档的编码率8/15。
在图21的L1信息处理部541中,MIMO编码部576对从映射部583输出的映射数据(cell)进行MIMO编码。
在图17的发送装置500中,帧构成部521使用从MIMO-PLP处理部531输出的针对两条发送天线(Tx-1、Tx-2)的各PLP的映射数据、和从L1信息处理部541输出的针对两条发送天线(Tx-1、Tx-2)的L1信息的映射数据,生成图24所示的DVB-NGH方式的传输帧并进行输出。
两条发送天线各自的OFDM信号生成部2061分别对从帧构成部521输出的DVB-NGH方式的传输帧结构进行导频信号的附加、IFFT、GI的插入、P1码元和aP1码元的插入,输出数字基带发送信号。两条发送天线各自的D/A变换部2091分别对从OFDM信号生成部2061输出的数字基带发送信号进行D/A变换,输出模拟基带发送信号。两条发送天线各自的频率变换部2096分别对从D/A变换部2091输出的模拟基带发送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从未图示的发送天线输出模拟RF发送信号。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MIMO具有和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通过定义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而有效地得到成形增益。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接收装置600的结构的图。图23的接收装置600对应于图17所示的发送装置500,并反映出了发送装置500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2的接收装置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23的接收装置600与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接收装置450相比,是将解映射部482置换为MIMO解映射部632的结构。接收装置600针对每条接收天线(Rx-1、Rx-2)还具有调谐部205、A/D变换部208、解调部211、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PLP用解交错部221、选择部231。
下面,对接收装置6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通过一条接收天线Rx-1输入了模拟RF接收信号时,调谐部205-1、A/D变换部208-1、解调部211-1、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1、PLP用解交错部221-1、选择部231-1进行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接收装置450相同的动作。并且,在通过接收天线Rx-2输入了模拟RF接收信号时,调谐部205-2、A/D变换部208-2、解调部211-2、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15-2、PLP用解交错部221-2、选择部231-2进行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接收装置450相同的动作。
MIMO解映射部632进行L1-pre的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483进行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re信息进行解码。
MIMO解映射部632在进行L1-post信息的解映射处理时,从被解码后的L1-pre信息中参照图14所示的L1_POST_FEC_TYPE、L1_POST_COD、L1_POST_NON_UNIFORM_CONST、L1_POST_MOD,根据接收到的P1码元识别出该帧的格式是NGH-MIMO。由此,在L1-post(MIMO)具有和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即使是图17的发送装置500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时,MIMO解映射部632也能够对L1-post(MIMO)进行映射形状的检测,实现基于检测出的映射形状的MIMO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483进行被实施了MIMO解映射处理的L1-post的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对L1-post信息进行解码。
MIMO解映射部632对从两个选择部(231-1、231-2)输出的PLP的cell数据和传输路径估计值进行MIMO解映射处理,FEC解码部483进行LDPC解码处理、BCH解码处理。由此,PLP数据被解码。
MIMO解映射部632在进行解映射处理时,对于包括用户从被解码后的L1-post信息中选择的程序在内的PLP(例如图1所示的PLP-1),参照图22所示的PLP_FEC_TYPE、PLP_COD、PLP_NON_UNIFORM_CONST、PLP_MOD,根据接收到的P1码元识别出该帧的格式是NGH-MIMO。由此,在数据PLP(MIMO)具有和数据PLP(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即使是图17的发送装置500对相同编码率、不同的LDPC码长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时,MIMO解映射部632也能够对数据PLP(MIMO)进行映射形状的检测,实现基于检测出的映射形状的MIMO解映射处理。
并且,也可以是包含图23的接收装置600中除调谐部205以外的构成要素而构成集成电路640。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接收装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及程序,在使用了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技术中,在MIMO具有和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接收被定义了不同的非均匀映射形状的发送信号。
(补充)
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在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与其相关或者附带的目的的任何方式中实施,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方式。
(1)实施方式1~3也可以通过任意的组合来实施。
(2)在实施方式1~3中以DVB-NGH方式为基础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DVB-NGH方式以外的传输方式。
(3)在实施方式1~3中将输入流数及PLP数设为2个,但不限于此。
(4)在实施方式1~3中将应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方式设为64QAM,但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其它的调制方式。
(5)在实施方式1~3中,关于LDPC编码的码长示出了64k模式、16k模式、4k模式等,但不过是一例,也能够应用其它的码长。
(6)在实施方式1~3中将FEC编码方式设为BCH编码和LDPC编码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7)在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发送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都是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发送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也可以不同。
(8)在实施方式3中示出了DVB-NGH方式中的MIMO配置的情况。在考虑到Base配置的MISO(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多输入单输出)帧的情况时,在MISO和SISO具有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并且,在MISO和MIMO具有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9)在实施方式1~3中,在应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情况下,将星座配置的I坐标和Q坐标设为相同图案(pattern),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I坐标和Q坐标设为彼此不同的图案。
(10)在实施方式1中,对于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将一方码长的分别低一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应用于另一方码长的各个编码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对于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11)在实施方式2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不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将数据PLP的高二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应用于L1信息的编码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对于L1信息和数据PLP,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12)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中,在L1信息具有和数据PLP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将数据PLP的高一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应用于L1信息的编码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对于L1信息和数据PLP,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13)在实施方式3中,在数据PLP(MIMO)具有和数据PLP(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将数据PLP(SISO)的高一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应用于数据PLP(MIMO)的编码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对于数据PLP(MIMO)和数据PLP(SISO),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14)在实施方式3中,在L1信息(MIMO)具有和L1信息(SISO)相同编码率、相同LDPC码长的情况下,将L1信息(SISO)的高二档的编码率的非均匀映射应用于L1信息(MIMO)的编码率。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对于L1信息(MIMO)和L1信息(SISO),使非均匀映射形状彼此不同。
(15)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有关使用了硬件和软件的安装的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装置(处理器)来安装或者执行。计算机装置或者处理器例如可以是主处理器/通用处理器(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DSP)、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其它的可编程逻辑装置等。
(16)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处理器来实现,或者通过直接由硬件执行的软件模块的机构来实现。并且,也能够是软件模块和硬件安装的组合。软件模块也可以保存在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存储介质例如RAM、EPROM、EEPROM、闪存、寄存器、硬盘、CD-ROM、DVD等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发送方法、接收装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及程序能够应用于特别是使用非均匀的映射形状的调制的传输方式。
标号说明
100、300、500、2000发送装置;111、2011 PLP处理部;141、341、345、541、2041 L1信息处理部;171、2071输入处理部;172、387、2072、2082 FEC编码部;173、383、388、573、2077、2087映射部;181、381、386、581、2081L1信息生成部;200、400、450、600接收装置;205调谐部;208 A/D变换部;211解调部;215频率解交错L1信息解交错部;221 PLP用解交错部;231选择部;232、432、482解映射部;233、483FEC解码部;240、440、441、640集成电路;521、2021帧构成部;531 MIMO-PLP处理部;576 MIMO编码部;632、235、432、434 MIMO解映射部;2061OFDM信号生成部;2074交错部;2091 D/A变换部;2096频率变换部。

Claims (10)

1.一种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纠错编码部,对规定长度的基带帧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
映射部,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
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层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以及
帧构成部,包含从所述映射部输出的数据、和从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输出的数据而构成发送帧,
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
所述映射部为了对所述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为了对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且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的第2编码率相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部执行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前的缩短处理以及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后的打孔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的码长比所述纠错编码帧的码长短。
4.一种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部,接收基于纠错编码后的帧而生成的信号;
解调部,进行所述信号的解调;
抽取部,从由所述解调部解调后的数据中抽取第1映射数据和第2映射数据;
解映射部,使用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对所述第1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并且使用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对所述第2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以及
解码部,对来自所述解映射部的输出进行纠错解码,生成规定长度的基带帧和层1信令信息,
所述层1信令信息存储传输参数;
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
所述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2编码率对应,
所述第2编码率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映射数据的码长比所述第1映射数据的码长短。
6.一种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纠错编码步骤,对规定长度的基带帧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纠错编码帧;
映射步骤,将所述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
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生成用于存储传输参数的层1信令信息,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而生成层1纠错编码帧,将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按每规定数的比特映射至码元,并输出映射后的数据;以及
帧构成步骤,包含从所述映射步骤输出的数据、和从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输出的数据而构成发送帧,
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
所述映射步骤中,为了对所述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中,为了对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进行映射,使用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且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的第2编码率相对应的非均匀的星座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1信令信息处理步骤中,执行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前的缩短处理以及对所述层1信令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后的打孔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1纠错编码帧的码长比所述纠错编码帧的码长短。
9.一种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收步骤,接收基于纠错编码后的帧而生成的信号;
解调步骤,进行所述信号的解调;
抽取步骤,从由所述解调步骤解调后的数据中抽取第1映射数据和第2映射数据;
解映射步骤,使用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对所述第1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并且使用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对所述第2映射数据进行解映射;以及
解码步骤,对来自所述解映射步骤的输出进行纠错解码,生成规定长度的基带帧和层1信令信息,
所述层1信令信息存储传输参数;
纠错编码中的多个编码率分阶段设置,并且分别与多个非均匀的星座图对应;
所述非均匀的第1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1编码率对应,所述非均匀的第2星座图与所述多个编码率中包含的第2编码率对应,
所述第2编码率比所述第1编码率高。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映射数据的码长比所述第1映射数据的码长短。
CN201910103172.4A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Active CN110048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6785 2014-01-31
JP2014-016785 2014-01-31
CN201580002916.3A CN105794134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916.3A Division CN105794134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808A CN110048808A (zh) 2019-07-23
CN110048808B true CN110048808B (zh) 2022-01-18

Family

ID=5375666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3087.8A Active CN110048807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N201580002916.3A Active CN105794134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N201910103172.4A Active CN110048808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3087.8A Active CN110048807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N201580002916.3A Active CN105794134B (zh) 2014-01-31 2015-01-26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10284333B2 (zh)
EP (1) EP3101831B1 (zh)
JP (1) JP6462593B2 (zh)
KR (6) KR102441777B1 (zh)
CN (3) CN110048807B (zh)
WO (1) WO20151150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01831B1 (en) * 2014-01-31 2020-03-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US10411944B2 (en) 2016-02-29 2019-09-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ssion device,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device
WO2018012520A1 (ja) * 2016-07-14 2018-01-1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送信方法、送信装置、受信方法、および受信装置
CN109150385B (zh) * 2017-06-27 2022-06-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广播数据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6965376B2 (ja) * 2017-07-03 2021-11-1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位相雑音に対して最適化された直交振幅変調について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9728875B (zh) * 2017-10-31 2021-07-27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ch解码方法和装置
CN110380999B (zh) * 2018-04-12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概率非均匀调制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4085643A1 (en) * 2022-10-19 2024-04-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ml empowered high order modul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001A (zh) * 1998-12-07 2002-02-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多凿孔fec技术
EP2214367A1 (en) * 2009-01-29 2010-08-0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650A (en) * 1994-06-30 2000-06-27 Thomson Licensing S.A. Transport processor interface and video recorder/playback apparatus in a field structured datastream suitable for conveying television information
US5831690A (en) * 1996-12-06 1998-11-03 Rca Thomson Licensing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formatting a packetized digital datastream suitable for conveying television information
US9979580B2 (en) * 2001-02-01 2018-05-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schem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S2712914T3 (es) * 2007-06-05 2019-05-16 Constellation Designs Inc Método y aparato para la señalización con constelaciones de capacidad optimizada
EP2195989A4 (en) * 2008-02-21 2012-04-11 Lg Electronics Inc DEVICE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CN104125041B (zh) * 2009-02-05 2018-12-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US9350490B2 (en) * 2009-02-18 2016-05-2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US8953695B2 (en) * 2010-01-13 2015-02-1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ransmitter,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iver, reception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EP2362650A1 (en) * 2010-02-26 2011-08-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Efficient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for a digital broadcast system
US20150163085A1 (en) * 2012-07-09 2015-06-11 Sony Corporation Coding and modulation apparatus using non-uniform constellation
US9565044B2 (en) * 2013-09-27 2017-0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ting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s thereof
KR101853051B1 (ko) * 2013-11-13 2018-04-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EP3101831B1 (en) * 2014-01-31 2020-03-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recep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001A (zh) * 1998-12-07 2002-02-06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多凿孔fec技术
EP2214367A1 (en) * 2009-01-29 2010-08-04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59028A (ko) 2021-05-24
KR102496335B1 (ko) 2023-02-06
US20220116137A1 (en) 2022-04-14
CN110048807A (zh) 2019-07-23
US11671199B2 (en) 2023-06-06
US20230254063A1 (en) 2023-08-10
CN110048807B (zh) 2021-11-19
EP3101831A4 (en) 2017-01-18
KR20230021182A (ko) 2023-02-13
KR102255015B1 (ko) 2021-05-21
KR102441777B1 (ko) 2022-09-08
EP3101831B1 (en) 2020-03-04
CN105794134A (zh) 2016-07-20
CN105794134B (zh) 2019-02-22
WO2015115079A1 (ja) 2015-08-06
KR20220125740A (ko) 2022-09-14
US11239943B2 (en) 2022-02-01
KR20160118215A (ko) 2016-10-11
KR102149429B1 (ko) 2020-08-28
US10284333B2 (en) 2019-05-07
JPWO2015115079A1 (ja) 2017-03-23
US10756845B2 (en) 2020-08-25
US11973592B2 (en) 2024-04-30
KR20200057106A (ko) 2020-05-25
KR20200096705A (ko) 2020-08-12
US20200351012A1 (en) 2020-11-05
CN110048808A (zh) 2019-07-23
US20160323064A1 (en) 2016-11-03
EP3101831A1 (en) 2016-12-07
KR102114362B1 (ko) 2020-05-22
JP6462593B2 (ja) 2019-01-30
US20190207708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8808B (zh) 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发送装置及接收装置
KR101901954B1 (ko)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20110104570A (ko)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20110105865A (ko)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20110108395A (ko)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P2695320B1 (en) Signaling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tting split signaling data
EP2690813A1 (en) Transparent component interleaving for rotated constellations
JP6296847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チップ及びデジタル放送システム
JP6313949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チップ
EP269531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tatic signaling data in a broadcas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