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2018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2018B
CN110022018B CN201811545812.9A CN201811545812A CN110022018B CN 110022018 B CN110022018 B CN 110022018B CN 201811545812 A CN201811545812 A CN 201811545812A CN 110022018 B CN110022018 B CN 1100220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rotor
flow path
end side
refriger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458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2018A (zh
Inventor
田中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2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2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2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20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从而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具备:定子;转子,其设置有旋转轴;制冷剂流路,其在轴向上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并对制冷剂进行引导;制冷剂供给路,其连通于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且能够供给所述制冷剂;以及切换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制冷剂供给路,且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所述转子的一端侧流动和向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流动。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旋转电机中,具备在冷却转子时用于消除转子的轴向的温度梯度的冷却装置。作为旋转电机的冷却装置,已知有在转子具备流体导管,在流体导管的表面形成有双重螺旋状的油路的冷却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表2015-534803号(以下,专利文献1))。根据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冷却剂(制冷剂)在轴向上向流体导管的内部引导,被引导到内部的冷却剂被向双重螺旋状的油路引导。通过被引导到双重螺旋状的油路的冷却剂被沿着双重螺旋状的油路引导,能够在转子的轴向上良好地冷却转子。由此,能够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
另一方面,作为旋转电机,已知有使转子的轴的内部成为双重构造,且在内侧油路的外侧形成有外侧油路的旋转电机(例如,参照美国专利第7579725号(以下,专利文献2))。根据专利文献2的旋转电机,冷却剂(制冷剂)在轴向上被向流体导管的内部引导,被引导到内部的冷却剂被向外侧油路引导。被引导到外侧油路的冷却剂被沿着轴向引导。由此,能够利用冷却剂冷却转子。
然而,专利文献1的旋转电机需要在流体导管的表面形成双重螺旋状的油路。双重螺旋状的油路的形状复杂,这一点成为抑制旋转电机的成本的阻碍。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旋转电机是使轴的内部成为双重构造的油路的结构,能够使结构比较简单。然而,认为在双重构造的油路中,难以将冷却剂向轴的整周引导,会产生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从而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的旋转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旋转电机,具备:定子;转子,其设置有旋转轴;制冷剂流路,其在轴向上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并对制冷剂进行引导;制冷剂供给路,其连通于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且能够供给所述制冷剂;以及切换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制冷剂供给路,且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所述转子的一端侧流动和向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流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在转子设置制冷剂流路,使制冷剂流路在轴向上从转子的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将制冷剂供给路连通于制冷剂流路,在制冷剂供给路设置有切换机构。能够利用切换机构,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制冷剂流路中的转子的一端侧流动和向另一端侧流动。
因此,能够切换为使制冷剂从转子的一端侧向制冷剂流路流动的状态和使制冷剂从转子的另一端侧向制冷剂流路流动的状态。由此,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的一端侧和转子的另一端侧。因此,能够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另外,能够以在转子设置制冷剂流路并使得能够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制冷剂流路中的转子的一端侧流动和向另一端侧流动的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
(2)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是,所述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制冷剂间歇且交替地向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供给。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通过将制冷剂间歇且交替地向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供给,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的一端侧和转子的另一端侧。由此,能够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
(3)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中,也可以是,所述制冷剂流路具备:第一制冷剂流路,其能够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导入所述制冷剂;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其能够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导入所述制冷剂。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3),作为制冷剂流路,具备第一制冷剂流路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将制冷剂从一端侧导入至另一端侧,能够利用第二制冷剂流路将制冷剂从另一端侧导入至一端侧。因此,能够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将制冷剂分别向反向平滑地引导。由此,能够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4)在上述技术方案(3)中,也可以是,所述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制冷剂同时向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供给。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4),通过将制冷剂同时向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供给,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的一端侧和转子的另一端侧。由此,能够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5)在上述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中,也可以是,所述制冷剂流路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5),通过将制冷剂流路沿着转子的周向配置,能够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6)在上述技术方案(3)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交替地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通过将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沿着转子的周向交替地配置,能够更良好地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使制冷剂从转子的一端侧向制冷剂流路流动的状态和使制冷剂从转子的另一端侧向制冷剂流路流动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转子的轴向上的温度梯度来提高转子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中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冷却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制冷剂供给机构的简要结构图。
图4是用于在冷却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时在ATF油温度<80℃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
图5是用于在冷却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时在80℃<ATF油温度<110℃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
图6是用于在冷却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时在110℃<ATF油温度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
图7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供给机构冷却转子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c)是对利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供给机构冷却转子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间歇且交替地供给制冷剂时的转子的冷却状态的图表。
图10是示出向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的双方供给制冷剂时的转子的冷却状态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附图中,适当变更了各构件的比例尺。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同一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有时省略对这些结构的重复的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是搭载于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那样的车辆的行驶用马达。如图1所示,旋转电机1具备壳体2、定子10、转子20、轴(旋转轴)40及制冷剂供给机构50。壳体2收容定子10、转子20及制冷剂供给机构50,并且将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定子10、转子20及轴40分别将轴线O(规定轴线)作为共用轴线而配置。以下,将轴线O的延伸方向称作轴线方向,将与轴线O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将绕轴线O环绕的方向称作周向来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在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中沿着图1的II-II线剖切的状态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旋转电机1的结构,省略了断裂线而示出。
如图2所示,定子10具备定子铁心11和装配于定子铁心11的多层(例如,U相、V相、W相)线圈15。定子10通过电流在线圈15流动而产生磁场。定子铁心11形成为在轴线O方向(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定子铁心11例如通过将电磁钢板在轴线方向上层叠多张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定子铁心11也可以通过对软磁性粉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
定子铁心11在周向上排列地设置有插入有线圈15的线圈插槽13。线圈15例如是将由扁平线形成的多个分段导体插入定子铁心11的线圈插槽13并在从定子铁心11沿着轴线方向突出的部分互相连结而构成的分段线圈。
转子20配置于定子10的径向内侧。转子20具备转子铁心21和多个永久磁铁22。转子铁心21形成为在轴线方向上同样地延伸的圆筒状,且与定子铁心11的内周面11a对置配置。转子铁心21例如通过将电磁钢板在轴线方向上层叠多张而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转子铁心21也可以通过对软磁性粉进行加压成形而形成。
在转子铁心21的内侧,将轴40插入并通过压入等而设置。
由此,转子铁心21与轴40成为一体,以能够绕轴线O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转子铁心21的例如1/8周的周角度区域,分别形成有收纳插槽。在收纳插槽收纳有永久磁铁22。永久磁铁22形成为截面矩形形状。通过在收纳插槽与永久磁铁22的间隙填充环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从而在收纳插槽中永久磁铁22保持为收纳状态。在转子铁心21的收纳插槽中,永久磁铁22作为磁极而配备。
另外,在转子铁心21具备制冷剂供给机构50的第一制冷剂流路52(后述)和制冷剂供给机构50的第二制冷剂流路53(后述)。
图3是示出冷却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的制冷剂供给机构50的简要结构图。
如图2、图3所示,制冷剂供给机构50具备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制冷剂供给路54、切换机构55、以及泵56。
在图2中,为了方便起见,用截面矩形、截面三角形形状示出第一制冷剂流路52及第二制冷剂流路53,但是,各制冷剂流路52、53的截面形状能够适当选择。
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例如沿着转子铁心21(转子20)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一制冷剂流路52在轴线O方向上呈直线状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延伸至另一端21b侧。第一制冷剂流路52形成为能够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导入制冷剂,且能够引导至另一端21b侧。
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例如在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径向外侧沿着转子铁心21(转子20)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二制冷剂流路53在轴线O方向上呈直线状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延伸至一端21a侧。第二制冷剂流路53形成为能够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导入制冷剂,且能够引导至一端21a侧。
而且,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与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例如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交替地配置。在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连通有制冷剂供给路54的第一下游端54a。在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连通有制冷剂供给路54的第二下游端54b。
以下,为了使得制冷剂供给机构50的结构容易理解,将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设为“第一制冷剂流路52”,将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设为“第二制冷剂流路53”来进行说明。
制冷剂供给路54的上游端54c连通于泵56。作为泵56,例如使用了油泵。通过泵56驱动,从而制冷剂用的油被从泵56喷出。喷出的油被向制冷剂供给路54供给。以下,将从泵56喷出的油设为“制冷剂”来进行说明。
通过向制冷剂供给路54供给制冷剂,从而所供给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供给路54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引导(供给)。另外,所供给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供给路54被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引导(供给)。
制冷剂供给路54具备第一供给路61、第二供给路62、第三供给路63、第四供给路64、第五供给路65及第六供给路66。
第一供给路61是将泵56的出口连通于切换机构55的第一阀68(后述)的入口的流路。第二供给路62是将第一阀68的第一出口连通于切换机构55的第二阀69(后述)的入口的流路。第三供给路63是将第二阀69的第一出口连通于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的流路。
第四供给路64是将第一阀68的第二出口连通于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的流路。第五供给路65是将第二阀69的第二出口连通于第四供给路64的途中的流路。第六供给路66是将第三供给路63连通于第四供给路64的流路。
切换机构55具备第一阀68和第二阀69。
第一阀68的第一入口连通于第一供给路61。另外,第一阀68的第一出口连通于第二供给路62,第二出口连通于第四供给路64。即,第一阀68是所谓的三通阀。
第一阀68基于来自控制部72的切换信号,被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阀68被切换为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制冷剂流路52连通于第二供给路62。在第一阀68被切换为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供给路61连通于第四供给路64。
第二阀69的第一入口连通于第二供给路62。另外,第二阀69的第一出口连通于第三供给路63,第二出口连通于第五供给路65。即,第二阀69是所谓的三通阀。
第二阀69基于来自控制部72的切换信号,被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二阀69被切换为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第二供给路62连通于第三供给路63。在第二阀69被切换为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二供给路62连通于第五供给路65。
即,切换机构55构成为将从泵56喷出的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流动和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流动。
图4是用于在ATF油温度<80℃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图5是用于在80℃<ATF油温度<110℃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图6是用于在110℃<ATF油温度的情况下基于铜线温度和转子转速来推定磁铁温度的图表。在图4~图6中,纵轴表示铜线温度,横轴表示转子转速。
ATF油温度是指“自动变速器液体(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的温度。
如图3、图4~图6的图表所示,控制部72例如基于外部气体温度、ATF油温度、转子20的转速(即,转子转速)、电流、铜线温度来推定转子20的永久磁铁22的温度(即,磁铁温度)T(也参照图4)。
例如,在ATF油温度<80℃的情况下,根据图5所示的与铜线温度、转子转速的关系来在80℃、90℃、100℃、110℃的范围推定磁铁温度T。
另外,在80℃<ATF油温度<110℃的情况下,根据图6所示的与铜线温度、转子转速的关系来在90℃、100℃、110℃、120℃的范围推定磁铁温度T。
而且,在110℃<ATF油温度的情况下,根据图7所示的与铜线温度、转子转速的关系来在110℃、120℃的范围推定磁铁温度T。
控制部72在推定温度T比第一设定温度T1小即T<T1的情况下,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一位置。另外,将第二阀69切换为第一位置。
第一设定温度T1例如预先设定为80℃。第一设定温度T1与旋转电机1相对应地适当选择。
另外,控制部72在推定温度T处于第一设定温度T1与第二设定温度之间即T1<T<T2的情况下,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一位置。另外,将第二阀69间歇且交替地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第二设定温度T2例如预先设定为100℃。第二设定温度T2与旋转电机1相对应地适当选择。
而且,控制部72在推定温度T比第二设定温度T1大即T2<T的情况下,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一位置。另外,将第二阀69切换为第二位置。
接着,基于图7、图8(a)~(c)、图9的图表、图10的图表来对利用制冷剂供给机构50冷却旋转电机1的转子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利用制冷剂供给机构50冷却转子20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a)~(c)是用于对利用制冷剂供给机构50冷却转子20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将制冷剂间歇且交替地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供给时的转子的冷却状态的图表。
图10是示出将制冷剂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的双方供给时的转子的冷却状态的图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图10中,纵轴表示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横轴表示转子铁心21的转子铁心位置(即,永久磁铁22的磁铁位置)。
如图7、图8(a)所示,在旋转电机1的运转中,在步骤S1中,基于外部气体温度、ATF油温度、转子转速、电流、铜线温度来推定转子20的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T。以下,将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T设为“推定温度T”来进行说明。
在步骤S2中,判断为推定温度T比第一设定温度T1小,即T<T1。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3中,第一阀68被切换为第一位置。
另外,第二阀69被切换为第一位置。
在步骤4中,从泵56喷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供给路61、第一阀68的第一出口、第二供给路62、第二阀69的第一出口及第三供给路63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引导。被引导到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路52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另一端21b侧引导。
由此,能够利用在第一制冷剂流路52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转子20。
另外,第一制冷剂流路52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而且,第一制冷剂流路52与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能够充分地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如图7、图8(b)所示,在步骤S5中,判断为推定出的永久磁铁22的推定温度T处于第一设定温度T1与第二设定温度之间即T1<T<T2。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6中,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一位置。另外,将第二阀69间歇且交替地切换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步骤S7中,将第二阀69切换为第一位置。在该状态下,从泵56喷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供给路61、第一阀68的第一出口、第二供给路62、第二阀69的第一出口及第三供给路63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引导。被引导到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路52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另一端21b侧引导。
如图9的图表G1所示,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被抑制为比最大温度T3小。永久磁铁22的温度被抑制为,转子20的一端21a侧比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低。
另外,在步骤S7中,将第二阀69从第一位置切换为第二位置。
在该状态下,从泵56喷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供给路61、第一阀68的第一出口、第二供给路62、第二阀69的第二出口、第五供给路65及第四供给路64被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引导。被引导到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制冷剂流路53被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一端21a侧引导。
如图9的图表G2所示,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被抑制为比最大温度T3小。永久磁铁22的温度被抑制为,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比转子20的一端21a侧低。
这样,将制冷剂间歇且交替地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供给。因此,如图8的图表G1、图表G2所示,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20的一端21a侧和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由此,能够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另外,能够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52将制冷剂从一端21a侧导入至另一端21b侧,利用第二制冷剂流路53将制冷剂从另一端21b侧导入至一端21a侧。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制冷剂流路52、第二制冷剂流路53将制冷剂分别向反向平滑地引导。由此,能够充分地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而且,第一制冷剂流路52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充分地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除此之外,第一制冷剂流路52与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交替地配置。能够更良好地抑制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如图7、图8(c)所示,在步骤S8中,判断为推定出的永久磁铁22的推定温度T比第二设定温度大,即T2<T。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9中,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二位置。另外,将第二阀69切换为第一位置。
在步骤S10中,在将第一阀68切换为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从泵56喷出的制冷剂被向第一供给路61、第一阀68的第二出口、第四供给路64引导。被引导到第四供给路6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经过第六供给路66及第三供给路63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引导。被引导到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路52被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另一端21b侧引导。
另外,被引导到第四供给路64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被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引导。被引导到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制冷剂流路53被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一端21a侧引导。
这样,通过将制冷剂同时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供给,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20的一端21a侧和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
如图10的图表G3所示,通过将制冷剂同时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供给,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被抑制为比最大温度T4小。另外,永久磁铁22的磁铁温度在转子20的一端21a侧与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同样地被抑制为低。
即,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20的一端21a侧和转子20的另一端21b侧。由此,能够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而且,第一制冷剂流路52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呈环状空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充分地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除此之外,第一制冷剂流路52与第二制冷剂流路53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交替地配置。能够更良好地抑制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旋转电机1,在转子铁心21设置有多个第一制冷剂流路52、多个第二制冷剂流路53。另外,使第一制冷剂流路52在轴线O方向上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延伸至另一端21b侧。使第二制冷剂流路53在轴线O方向上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延伸至一端21a侧。
而且,将制冷剂供给路54连通于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将制冷剂供给路54连通于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在制冷剂供给路54设置切换机构55,通过切换机构55,能够将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21a侧流动和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21b侧流动。
因此,能够利用制冷剂同样地冷却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和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由此,能够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另外,在转子铁心21设置第一制冷剂流路52及第二制冷剂流路53,能够通过利用能切换各制冷剂流路52、53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简单的结构,来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
(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制冷剂流路而具备第一制冷剂流路52和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变形例,也可以使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向另一端21b侧引导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和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向一端21a侧引导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共用。
即,在变形例中,沿着转子铁心2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制冷剂流路。制冷剂流路构成为能够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和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这双侧导入制冷剂。
因此,与实施方式同样,在制冷剂流路中,通过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和另一端21b侧间歇且交替地供给制冷剂,能够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由此,能够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变形例,能够使能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导入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与能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导入制冷剂的制冷剂流路共用。由此,能够将制冷剂流路抑制为少,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加以各种变更。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对从转子铁心21的一端21a侧向第一制冷剂流路52供给制冷剂,从转子铁心21的另一端21b侧向第二制冷剂流路53供给制冷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作为其他的例子,也可以使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延伸至轴40并使一端连通于轴40内的制冷剂供给路,使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延伸至轴40并使另一端连通于轴40内的制冷剂供给路。
在该结构中,被从轴40的制冷剂供给路引导到第一制冷剂流路52的一端的制冷剂由于转子20的旋转下的离心力而被向在轴线方向上贯穿转子铁心21的第一制冷剂流路52平滑地引导。另一方面,被从轴40的制冷剂供给路引导到第二制冷剂流路53的另一端的制冷剂由于转子20的旋转下的离心力而被向在轴线方向上贯穿转子铁心21的第二制冷剂流路53平滑地引导。
由此,与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转子20的轴线O方向上的温度梯度,能够提高转子20的冷却效果。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电机具备:
定子;
转子,其设置有旋转轴;
制冷剂流路,其在轴向上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并对制冷剂进行引导;
制冷剂供给路,其连通于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且能够供给所述制冷剂;以及
切换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制冷剂供给路,且能够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切换为向所述转子的一端侧流动和向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流动,
所述制冷剂流路具备:
第一制冷剂流路,其能够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导入所述制冷剂;以及
第二制冷剂流路,其能够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导入所述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制冷剂间歇且交替地向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供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制冷剂同时向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一端侧的部位和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的位于所述转子的另一端侧的部位供给。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流路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交替地配置。
CN201811545812.9A 2017-12-22 2018-12-17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00220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6306A JP2019115154A (ja) 2017-12-22 2017-12-22 回転電機
JP2017-246306 2017-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2018A CN110022018A (zh) 2019-07-16
CN110022018B true CN110022018B (zh) 2021-02-02

Family

ID=67188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45812.9A Active CN110022018B (zh) 2017-12-22 2018-12-17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15154A (zh)
CN (1) CN11002201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3351A (ja) * 1998-09-03 2000-03-21 Hitachi Ltd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及び車両用冷却装置
JP2010239799A (ja) * 2009-03-31 2010-10-21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用エンドプレート
CN201750239U (zh) * 2010-06-09 2011-02-16 无锡东元电机有限公司 水套式水冷电机
DE102010064010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geschlossenem, autarkem Kühlmediumkreislauf
JP5738007B2 (ja) * 2011-03-02 2015-06-17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及び電動機
CN103368330B (zh) * 2012-03-30 2016-05-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及其驱动电机的冷却装置
JP2014158366A (ja) * 2013-02-15 2014-08-28 Fanuc Ltd 回転電機の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冷却方法
CN205231946U (zh) * 2015-09-22 2016-05-11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双向交替水内冷的冷却系统
CN205791838U (zh) * 2016-05-19 2016-12-07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具有水冷式定子和内部风扇式转子的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5154A (ja) 2019-07-11
CN110022018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20247B2 (en)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09309414B (zh) 转子结构、异步起动同步磁阻电机及压缩机
EP2568574B1 (en) Three-phase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273221A1 (en) Brushless motor
US20130270931A1 (en) Rotary machine
JP2013141334A (ja) 回転電機
JP2008086128A (ja) 回転電機及び交流発電機
US11349379B2 (en) Motor and transmission
EP3163726B1 (en) Flux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US20190234404A1 (en) Pump device
JP2009213208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85854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7115934B2 (ja) モータ装置
CN110022018B (zh) 旋转电机
JP2006280088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220388599A1 (en) Hub-type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JP2009089571A (ja) モータ装置
JP7289717B2 (ja) 回転電機
CN110176837B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及旋转电机
JP2012143090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駆動方法
EP3780347B1 (en) Motor and brushless wiper motor
JP6331950B2 (ja) ステータ
EP3471240A1 (en) Permanent magnet motor
CN110176822B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及旋转电机
JP5957803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