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床,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具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医院常常人满为患,挂号区拥挤,等待区无座,住院部床位不足,甚至走廊内搭建临时床位,在病房内普通床功能较少,空间利用程度低,人多时也无法满足患者与看护者的同时入住,所以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护理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可帮助使用者翻身,通过变化不同形态适用于不同场景,增加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包括安装结构体、静位部、动位部、协动销、变位部、主杆、多功能部和施压轮,所述安装结构体的上端固定连接静位部,静位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动位部,两个动位部上分别螺纹连接一个协动销,安装结构体上连接有两个变位部的内端,两个变位部的外端分别连接一个主杆的下端,两个主杆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多功能部,两个协动销分别与两个多功能部连接,两个多功能部上分别螺纹连接一个施压轮。
所述安装结构体包括结构体主体、功能柱、承载柱、电机和带轮Ⅰ,所述结构体主体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功能柱,两个功能柱上分别设置多个通孔,结构体主体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承载柱,结构体主体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电机,两个电机的输出轴上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带轮Ⅰ。
所述静位部包括静位部本体、凹陷部、轴和带轮Ⅱ,所述静位部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凹陷部,静位部本体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轴,两个轴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带轮Ⅱ;所述静位部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两个功能柱和四个承载柱上,两个带轮Ⅱ分别与两个带轮Ⅰ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所述动位部包括动位部本体、凸起部、配合口、沉头槽和螺纹孔Ⅰ,所述动位部本体的左端设置凸起部,动位部本体的中部设置配合口,动位部本体右端的中侧设置沉头槽,螺纹孔Ⅰ设置在沉头槽内,螺纹孔Ⅰ与配合口连通,动位部镜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凸起部分别位于两个凹陷部内,两个凸起部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轴上。
所述协动销包括销头、螺纹杆Ⅰ和拨片,所述销头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螺纹杆Ⅰ和拨片,协动销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螺纹杆Ⅰ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螺纹孔Ⅰ内,两个销头分别位于两个沉头槽内。
所述变位部包括滑动体、拨头、插杆、支板、滑轴、定位板、转体和螺纹杆Ⅱ,所述拨头的前端固定连接插杆,插杆穿过滑动体的前后两端,拨头与滑动体的后端接触,滑动体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板,滑轴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板的右端,定位板固定连接在两个定位板右端的上侧,转体的右端固定连接螺纹杆Ⅱ,螺纹杆Ⅱ穿过定位板,转体与定位板的左端接触,变位部镜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滑动体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功能柱上,两个插杆分别穿过两个功能柱上的通孔。
所述主杆包括主杆本体、直槽口、通过孔、螺纹孔Ⅱ和安装孔,所述主杆本体上设置直槽口,主杆本体下侧的左端设置通过孔,螺纹孔Ⅱ设置在主杆本体下侧的右端,安装孔设置在主杆本体的上端,主杆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滑轴位于两个直槽口内。
所述多功能部包括多功能垫、配合槽、弹性片、杆、螺纹部和固定片,所述多功能垫的右端设置配合槽,多功能垫的下端固定连接两个弹性片,固定片固定连接在位于前端的弹性片的前端面上,杆穿过两个弹性片,杆与固定片固定连接,螺纹部设置在杆的后端,多功能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杆的中部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孔内,两个螺纹杆Ⅰ位于两个配合槽内,两个多功能垫位于两个配合口内。
两个所述的施压轮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螺纹部上。
所述的万向轮设置有四个,四个万向轮分别固定连接在结构体主体下端的四角。
本发明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的有益效果为:
可以通过动位部本体的转动协助体重较大的使用者进行翻身,利用多功能垫的单独支撑,让使用者的身体大部分暴露在视野中便于护理人员对使用者的身体进行护理;可通过变换形态适用于不同场景,实用性高,空间利用率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变化后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发明的变化后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的变化后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发明的安装结构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静位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动位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动位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协动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变位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主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多功能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施压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安装结构体1;结构体主体1-1;功能柱1-2;成再柱1-3;电机1-4;带轮Ⅰ1-5;静位部2;静位部本体2-1;凹陷部2-2;轴2-3;带轮Ⅱ2-4;动位部3;动位部本体3-1;凸起部3-2;配合口3-3;沉头槽3-4;螺纹孔Ⅰ3-5;协动销4;销头4-1;螺纹杆Ⅰ4-2;拨片4-3;变位部5;滑动体5-1;拨头5-2;插杆5-3;支板5-4;滑轴5-5;定位板5-6;转体5-7;螺纹杆Ⅱ5-8;主杆6;主杆本体6-1;直槽口6-2;通过孔6-3;螺纹孔Ⅱ6-4;安装孔6-5;多功能部7;多功能垫7-1;配合槽7-2;弹性片7-3;杆7-4;螺纹部7-5;固定片7-6;施压轮8;万向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13所示,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包括安装结构体1、静位部2、动位部3、协动销4、变位部5、主杆6、多功能部7和施压轮8,所述安装结构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静位部2,静位部2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动位部3,两个动位部3上分别螺纹连接一个协动销4,安装结构体1上连接有两个变位部5的内端,两个变位部5的外端分别连接一个主杆6的下端,两个主杆6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多功能部7,两个协动销4分别与两个多功能部7连接,两个多功能部7上分别螺纹连接一个施压轮8。可以通过动位部本体3-1的转动协助体重较大的使用者进行翻身,利用多功能垫7-1的单独支撑,让使用者的身体大部分暴露在视野中便于护理人员对使用者的身体进行护理;可通过变换形态适用于不同场景,实用性高,空间利用率大。
具体实施方式二:
如图1-13所示,所述安装结构体1包括结构体主体1-1、功能柱1-2、承载柱1-3、电机1-4和带轮Ⅰ1-5,所述结构体主体1-1中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功能柱1-2,两个功能柱1-2上分别设置多个通孔,结构体主体1-1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承载柱1-3,结构体主体1-1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电机1-4,两个电机1-4的输出轴上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带轮Ⅰ1-5。结构体主体1-1如图5所示,其前后两端的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保持本发明的稳定性,并且左右两端应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本发明变成座椅形态时,不阻碍脚放在地面上,结构体主体1-1中部的左右两侧所形成的“口”字,是不含有结构的,这个空间初衷是便于放置行李,或本发明在病房中使用时,放置住院常用的日常用品等,防止日常用品在床下乱窜导致物品不整齐等现象,功能柱1-2与承载柱1-3均起到支撑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三:
如图1-13所示,所述静位部2包括静位部本体2-1、凹陷部2-2、轴2-3和带轮Ⅱ2-4,所述静位部本体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凹陷部2-2,静位部本体2-1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一个轴2-3,两个轴2-3的后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带轮Ⅱ2-4;所述静位部本体2-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两个功能柱1-2和四个承载柱1-3上,两个带轮Ⅱ2-4分别与两个带轮Ⅰ1-5通过皮带传动连接。静位部本体2-1的宽度优选的应为25-30厘米,目的是便于本发明调节成座椅状态时,便于使用者坐在静位部本体2-1上,凹陷部2-2与凸起部3-2的结合运用,可提供轴2-3的安装外也起到了本发明变形后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四:
如图1-13所示,所述动位部3包括动位部本体3-1、凸起部3-2、配合口3-3、沉头槽3-4和螺纹孔Ⅰ3-5,所述动位部本体3-1的左端设置凸起部3-2,动位部本体3-1的中部设置配合口3-3,动位部本体3-1右端的中侧设置沉头槽3-4,螺纹孔Ⅰ3-5设置在沉头槽3-4内,螺纹孔Ⅰ3-5与配合口3-3连通,动位部3镜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凸起部3-2分别位于两个凹陷部2-2内,两个凸起部3-2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轴2-3上。配合口3-3设置的位置不易靠后,即应位于动位部本体3-1中部或中部的前侧,保证使用者躺在本发明上时多功能垫7-1位于使用者的腰部或者背部,这有利于通过多功能垫7-1支撑使用者,便于利用多功能垫7-1保持使用者翻身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五:
如图1-13所示,所述协动销4包括销头4-1、螺纹杆Ⅰ4-2和拨片4-3,所述销头4-1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螺纹杆Ⅰ4-2和拨片4-3,协动销4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螺纹杆Ⅰ4-2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螺纹孔Ⅰ3-5内,两个销头4-1分别位于两个沉头槽3-4内。
具体实施方式六:
如图1-13所示,所述变位部5包括滑动体5-1、拨头5-2、插杆5-3、支板5-4、滑轴5-5、定位板5-6、转体5-7和螺纹杆Ⅱ5-8,所述拨头5-2的前端固定连接插杆5-3,插杆5-3穿过滑动体5-1的前后两端,拨头5-2与滑动体5-1的后端接触,滑动体5-1右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板5-4,滑轴5-5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板5-4的右端,定位板5-6固定连接在两个定位板5-6右端的上侧,转体5-7的右端固定连接螺纹杆Ⅱ5-8,螺纹杆Ⅱ5-8穿过定位板5-6,转体5-7与定位板5-6的左端接触,变位部5镜像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滑动体5-1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功能柱1-2上,两个插杆5-3分别穿过两个功能柱1-2上的通孔。变位部5主要起到固定和调节主杆6的作用,再利用主杆6固定或调节多功能部7,螺纹杆Ⅱ5-8在不需要起到固定主杆6的作用时,可以插在定位板5-6上,便于下次的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七:
如图1-13所示,所述主杆6包括主杆本体6-1、直槽口6-2、通过孔6-3、螺纹孔Ⅱ6-4和安装孔6-5,所述主杆本体6-1上设置直槽口6-2,主杆本体6-1下侧的左端设置通过孔6-3,螺纹孔Ⅱ6-4设置在主杆本体6-1下侧的右端,安装孔6-5设置在主杆本体6-1的上端,主杆6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滑轴5-5位于两个直槽口6-2内。主杆本体6-1的左右两端只有右端设置螺纹孔Ⅱ6-4的目的是增加螺纹杆Ⅱ5-8固定主杆6的速度,减少螺纹连接时的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八:
如图1-13所示,所述多功能部7包括多功能垫7-1、配合槽7-2、弹性片7-3、杆7-4、螺纹部7-5和固定片7-6,所述多功能垫7-1的右端设置配合槽7-2,多功能垫7-1的下端固定连接两个弹性片7-3,固定片7-6固定连接在位于前端的弹性片7-3的前端面上,杆7-4穿过两个弹性片7-3,杆7-4与固定片7-6固定连接,螺纹部7-5设置在杆7-4的后端,多功能垫7-1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杆7-4的中部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孔6-5内,两个螺纹杆Ⅰ4-2位于两个配合槽7-2内,两个多功能垫7-1位于两个配合口3-3内。多功能垫7-1在通过不同使用方式其功能不同,多功能垫7-1可以作为支撑使用者的腰部或背部,帮助固定使用者翻身后侧躺时的状态,或作为床上的小桌子,或是作为扶手,或放置台等等。
具体实施方式九:
如图1-13所示,两个所述的施压轮8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螺纹部7-5上。施压轮8用于减小两个弹性片7-3之间的距离,增加两个弹性片7-3与主杆本体6-1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多功能垫7-1转动,当转动施压轮8,使施压轮8不与弹性片7-3接触,两个弹性片7-3之间的距离增加,弹性片7-3不与主杆本体6-1之间产生摩擦力,可以调节多功能垫7-1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十:
如图1-13所示,所述的万向轮9设置有四个,四个万向轮9分别固定连接在结构体主体1-1下端的四角。万向轮9优选的应采用具有自锁功能的轮子,可以使用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万向轮9的设置,结合本发明的不同使用方式,便于本发明在医院等人流量大,患者多的地点大批量投入使用,可作为公共凳子、走廊临时床位、病房护理床和沙发等,不同区域的本发明可以相互挪用,实用性高,空间利用率大。
本发明的一种智能医疗的护理床,其工作原理为:
使用方式1:结合图1,本发明此状态可以作为病房中的护理床,当需要协助使用者翻身时,可以先将位于左端的插杆5-3拔出滑动体5-1,可以启动位于左端电机1-4,该电机1-4的输出轴带动其上的带轮Ⅰ1-5转动,该带轮Ⅰ1-5通过皮带带动位于左端的带轮Ⅱ2-4转动,该带轮带动位于左端的轴2-3转动,该轴带动位于左端的动位部本体3-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当该动位部本体3-1转动90度后关闭该电机1-4,转动的动位部本体3-1协助使用者翻身,此时由于动位部本体3-1的转动,参考图3其上的多功能部7也随其转动,进一步的与多功能部7相连的主杆6也发生了移动,此时与主杆6相连的滑动体5-1会向上移动,可以将主杆本体6-1调整至与地面垂直,即主杆本体6-1与定位板5-6的右端面平行,将螺纹杆Ⅱ5-8穿过通过孔6-3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Ⅱ6-4内,此时变位部5与主杆6相固定,将插杆5-3插回滑动体5-1,变位部5将固定在功能柱1-2上,此时多功能部7将被固定,转动协动销4,使协动销4脱离多功能部7,显然的该协动销4为与上文零部件相关联的,后续类似不再重复避免陈述复杂,启动电机1-4使动位部本体3-1逆时针转动90度,回归水平状态,此时仅有多功能垫7-1单独支撑使用者,便于护理人员对使用者的前身或后背做清洁护理或伤口护理,或预防床褥病,本发明协助翻身的方式便于协助体重较大的使用者,协助翻身时,使用者受力面大,翻身舒适,减少翻身时身体的形变,翻身后又可局部支撑,便于对使用者进行护理;当将对侧面的零部件做相同操作,可以使两个多功能垫7-1夹持住使用者,这可以帮助身体不能发力的使用保持侧身状态;
使用方式2:参考图2,结合上述的操作原理,可以对多功能部7进行单独变化,使多功能垫7-1作为床上的小桌子,便于使用者在床上进食等;
使用方式3:在病房中,若患者较少,可以将屋内其他本发明变化成沙发形态,如图3,优化病房内的空间,将多功能垫7-1调整成沙发上的小桌子,便于放置手机等日常用品;
使用方式4:在医院的排号大厅中,可以采用上述沙发形态,若人员较多可以采用公共长凳的形态,参考图4,便于排号者背对背的交叉向坐,多功能垫7-1的水平状态便于等待者放置各类表单等。
使用方式5:例如在病房中,可临时将一侧的动位部本体3-1转动至向下垂直状态,缩减本发明的宽度,使看护者可以在该动位部本体3-1旁搭建折叠床,用于夜晚陪护。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