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1595A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11595A CN110011595A CN201910428321.4A CN201910428321A CN110011595A CN 110011595 A CN110011595 A CN 110011595A CN 201910428321 A CN201910428321 A CN 201910428321A CN 110011595 A CN110011595 A CN 1100115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d photovoltaic
- photovoltaic module
- sided
- generating system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3 biological exti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608 fe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22 photo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安装步骤:将N组双面光伏组件进行有序排列,使得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与其相邻的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N≥2,n≥1。本发明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不需要地面作为反光源,提高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对入射光能够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吸收反射(可选装光吸收/反射面),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入射光吸收率;通过对双面组件的正反两面(以及加装的光吸收/反射面)选用不同吸收谱段的光伏材料,能够在保持高入射光吸收率的同时,得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使组件设备对高温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并在发电的同时兼顾遮阳与调节光照强度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系统一般是在传统的单面光伏组件上进行改进,使得组件背面同样具有光伏功能(比如“双面双玻”组件),并利用周围环境的反射、折射以及散射光线进行发电,以期提高设备整体的发电效率。
为了提高发电效率,传统的单面光伏组件往往采用高透光玻璃、绒面等“减反射技术”来提高入射光的吸收率;而双面光伏组件则需要利用到“增反射技术”,当前主要是在设备周边的地面采用适宜的反光方案,将更多光线反射到组件背面,来提高系统整体的发电效率。但总的来说,已装机的双面光伏组件仍是以正面吸收直射光为主,背面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为了提高组件背面的吸光量,就不得不在周边预留出较大范围的空地来增加反射光的范围和强度,从而降低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这些局限给双面光伏组件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改良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具体指不将地面作为主要反光源,而是通过有序排列,让一个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在吸收入射光发电的同时,还作为另一个双面光伏组件背面的反光源,以此实现在有限空间里提高系统整体的发电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安装步骤:将N组双面光伏组件进行有序排列,使得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与其相邻的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N≥2,n≥1。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其范围为0<βn<180°;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其范围为0<θn<90°。
优选的,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为a,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为b,所述N组双面光伏组件平行排列;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0<βn≤9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90°≤βn<18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
优选的,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2|cosβn|。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包括有序排列的N组双面光伏组件,并且采用上述任意一种述安装方法安装而成,所述N≥2。
优选的,还包括支撑双面光伏组件的支架,并且所述双面光伏组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所述支架的支架基座,所述支架基座位于地面、水面、建筑物任意一基础物上。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所述支架的支架基座,所述支架基座为光吸收/反射面、建筑物屋顶、墙壁、窗户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上述任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作为地面、水面及建筑物的遮阳篷或遮阳帘;以及作为建筑物屋顶、外墙及窗户。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安装方法,可以实现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系统可以包括有序排列的两组以上双面光伏组件;其中,至少一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与其相邻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的反射光。本发明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不需要地面作为反射源,提高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对入射光能够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反射吸收(可选装光吸收/反射面),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入射光吸收率;通过对双面组件的正反两面(以及加装的光吸收/反射面)选用不同吸收谱段的光伏材料,能够在保持高入射光吸收率的同时,得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体积紧凑,可安装在建筑物屋顶、外墙以及窗户等处;在发电的同时可兼顾遮阳与调节光照强度;对高温环境有更强的适应性;可减少灰尘等污染物覆盖,降低清洁成本;兼适用于大规模集中式和小规模分布式光伏发电。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优选情况下平行排列的双面光伏组件与入射光关系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在图11基础上加装光吸收/反射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平行排列的双面光伏组件与基准面夹角呈135°,入射光与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之间的夹角呈45°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在图13基础上加装光吸收/反射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双面光伏组件垂直布置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双面光伏组件,2-基准面,3-支架,4-支架基座,5-调节旋钮,6-光吸收/反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安装步骤:将N组双面光伏组件进行有序排列,使得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与其相邻的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N≥2,n≥1,且N与n都是自然数。
本发明中,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设置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为a,设置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为b,其中,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大于0小于180°;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大于0小于90°。
将所述N组双面光伏组件平行排列;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0<βn≤9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90°≤βn<18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
进一步地,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2|cosβn|。此时,入射光照射到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正面,部分吸收后平行于基准面反射至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背面,且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与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之间没有多余空隙。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该安装方法包括设置平行排列的两组以上双面光伏组件1;其中,第n+1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第n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满足:0<βn≤90°,0<θn<90°。并且设置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满足a/b≥sin|βn-θn|/sinθn。此时,有部分入射光从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反射到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
本实施例安装方式,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在最小值θnmin和最大值θnmax时的安装条件。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可得:
图5中,θnmin满足sinθn/b=sin(βn-θn)/a,
即a/b=sin(βn-θn)/sinθn,且0<θn<βn≤90°;
图6中,θnmax满足sin(180°-θn)/b=sin(θn-βn)/a,
即a/b=sin(θn-βn)/sin(180°-θn),且0<βn<θn<90°。
sin(180°-θn)=sinθn,得θnmin、θnmax均满足a/b=sin|βn-θn|/sinθn;对于0<βn≤90°,当a/b≥sin|βn-θn|/sinθn时,满足θnmin≤θn≤θnmax。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如图2、图4、图7、图8所示,该安装方法包括设置平行排列的两组以上双面光伏组件1;其中,第n+1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第n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满足:90°≤βn<180°,0<θn<90°。并且设置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满足a/b≥|sin(βn+θn)|/sinθn。此时,有部分入射光从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反射到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
本实施例安装方式,图7和图8分别示出了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在最小值θnmin和最大值θnmax时的安装条件。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可得:
图7中,θnmin满足sinθn/b=sin(180°-βn-θn)/a,
即a/b=sin(180°-βn-θn)/sinθn,且0<θn<(180°-βn);
图8中,θnmax满足sin(180°-θn)/b=sin(θn+βn-180°)/a,
即a/b=sin(θn+βn-180°)/sin(180°-θn),
且0<(180°-βn)<θn<90°。
sin(180°-θn)=sinθn,且|sin(180°-βn-θn)|=|sin(θn+βn-180°)|=|sin(βn+θn)|,可得θnmin、θnmax均满足a/b=|sin(βn+θn)|/sinθn;对于90°≤βn<180°,当a/b≥|sin(βn+θn)|/sinθn时,满足θnmin≤θn≤θnmax。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如图9、图10所示,该安装方法包括设置平行排列的两组以上双面光伏组件1;其中,第n+1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第n组的双面光伏组件1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之间的夹角为θn满足:0<βn<180°,0<θn<90°。并且设置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满足a/b=2|cosβn|。此时,入射光照射到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正面,部分吸收之后平行于基准面反射至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背面,且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与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之间没有多余空隙的优选排布方式。
本实施例安装方式,图9和图10分别示出了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θn设置在0<βn≤90°和90°≤βn<180°时的安装条件。根据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可得:
图9中,对于0<βn≤90°,满足sinθn/b=sin(180°-2θn)/a,
且βn=θn;即a/b=sin(180°-2βn)/sinβn=sin(2βn)/sinβn=2sinβncosβn/sinβn=2cosβn。
图10中,对于90°≤βn<180°,满足sinθn/b=sin(180°-2θn)/a,
且θn+βn=180°;即a/b=sin(2βn-180°)/sin(180°-βn)=-sin(180°-2βn)/sin(180°-βn)=-sin(2βn)/sinβn=-2cosβn。两种反光布局的优选情况下安装条件为:a/b=2|cosβn|。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中的入射光经一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正面吸收反射,平行于基准面到达相邻双面光伏组件的整个背面进行二次吸收,有利于提高组件正反两面的利用率。图12是在图11的基础上加装光吸收/反射面6。
传统的单面光伏组件一般采用“减反射技术”(高透光玻璃、绒面等),来提高入射光的吸收率;而现已投入使用的双面光伏组件则需要利用到“增反射技术”来提高组件背面的发电效率。对于平行排列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来说,每一个组件背面的发电效率,主要取决于能接收到多少来自相邻组件正面的反射光。当光吸收/反射面6与来自双面光伏组件1背面的二次反射光垂直时,能够进一步较大程度地提高入射光的吸收率。通过对入射光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反射吸收,来替代昂贵的“增/减反射技术”,从而在降低组件生产成本的同时,维持甚至提高系统整体的入射光吸收率。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包含但不限于该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太阳辐射的光谱能量分布较宽(从紫外经可见光一直延伸到红外领域),而现有任何一种光伏材料都只能吸收局部范围的太阳光,其余谱段的光能则转变成了系统的热损耗。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传统的单面光伏组件采用的是叠层技术,即将几种吸收不同谱段太阳光的材料按照合适顺序叠加起来,用来增大光谱吸收范围,提高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类似的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所述平行排列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当中,通过对双面组件的正反两面(以及加装的光吸收/反射面)选用不同吸收谱段的光伏材料,同样可以实现单面组件的叠层效果,使系统在保持高入射光吸收率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3和图14所示,图13中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135°,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45°,入射光垂直于基准面2照射到所述双面光伏组件1的表面,经二次反射后仍按原方向行进,但光线强度明显下降。图14中,在图13的基础上加装的光吸收/反射面6平行于基准面2,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双面组件1对入射光的吸收率。倘若将光吸收/反射面换成窗户等透光设施,则可以在光伏发电的同时,兼顾调节建筑物室内的光照强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5所示,即双面光伏组件垂直布置的情形,该结构有利于避免灰尘、鸟粪等污染物附着在组件表面,从而可以降低清洁保养的成本。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6所示,包括支架3,所述支架3与支架基座4相连;进一步地,多组所述双面光伏组件1分别与所述支架3通过调节旋钮5相连,所述调节旋钮5用于实现调节各双面光伏组件1之间的角度以及相对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双面光伏组件1在支架3上转动和移动。所述支架根据入射光的方向和角度进行灵活布置,所述支架基座位于地面、道路及两侧、建筑物外墙及屋顶、农田、水塘、沙滩和水面等,该结构兼备光伏发电与遮阳等功能。
图16提供的安装结构适用于在大规模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中,取代现有的单面组件。为了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辐射,双面光伏组件可以选用当前常用的几种安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最佳倾角固定式、倾角可调节固定式,以及单轴/双轴跟踪式等,使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βn以及入射光与组件表面之间的夹角θn时刻保持在要求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设置调节装置,使双面光伏组件1在支架3上转动和移动,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经向角度调节装置、纬向角度调节装置和俯仰角度调节装置。通过操作经向角度调节装置和纬向角度调节装置,使双面光伏组件1能够进行轴向0-360°的角度调节;通过操作俯仰角度调节装置,可以使双面光伏组件1进行径向0-180°的角度调节。所述支架可以设置为可伸缩的杆结构,使得双面光伏组件1可以进行上下高低调节。支架和基座之间增设平移机构,使得双面光伏组件1连同支架能够在平移机构上水平移动。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如图17所示,包括支架3,所述支架3可以水平布置也可以垂直布置,且与支架基座4相连;进一步地,多组所述双面光伏组件1分别与所述支架3通过调节旋钮5相连,所述调节旋钮5用于实现调节各双面光伏组件1之间的角度以及相对位置。所述支架基座为光吸收/反射面、屋顶、墙壁以及窗户等。该结构体积紧凑,空间利用率高,更适用于小规模分布式光伏领域;当安装在建筑物的玻璃外墙及窗户等处时,可兼具光伏发电与调节室内光照等功能。
总之,本发明提供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及该双面光伏发电系统,不需要地面作为反射源,提高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对入射光能够进行二次甚至多次反射吸收(可选装光吸收/反射面),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入射光吸收率;通过对双面组件的正反两面(以及加装的光吸收/反射面)选用不同吸收谱段的光伏材料,能够在保持高入射光吸收率的同时,得到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体积紧凑,可安装在建筑物屋顶、外墙以及窗户等处,起到吸光/隔热与百叶窗的作用,也可作为地面、水面及建筑物的遮阳篷/帘,在发电的同时兼顾遮阳与调节光照强度;可减少灰尘等污染物覆盖,降低清洁成本;兼适用于大规模集中式和小规模分布式光伏发电。此外,双面组件还有一个优势,是将以往单面组件工作时所承受的热效应分散到正反两面共同承担,这有利于提升其在高温烈日环境下的适应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安装步骤:将N组双面光伏组件进行有序排列,使得第n组双面光伏组件的背面能接收到来自与其相邻的第n+1组双面光伏组件的正面的反射光,其中N≥2,n≥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βn,其范围为0<βn<180°;设置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θn,其范围为0<θn<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为a,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为b,所述N组双面光伏组件平行排列;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0<βn≤9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当所述双面光伏组件表面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设置范围在90°≤βn<180°时,将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sin(βn+θn)|/sinθ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双面光伏组件的长度a与相邻双面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b设置为:a/b=2|cosβn|。
5.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列的N组双面光伏组件,并且采用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安装方法安装而成,所述N≥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双面光伏组件的支架,并且所述双面光伏组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所述支架的支架基座,所述支架基座位于地面、水面、建筑物任意一基础物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所述支架的支架基座,所述支架基座为光吸收/反射面、建筑物屋顶、墙壁、窗户中的任意一种。
9.权利要求5-8任一所述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作为地面、水面及建筑物的遮阳篷或遮阳帘;以及作为建筑物屋顶、外墙及窗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28321.4A CN110011595A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428321.4A CN110011595A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11595A true CN110011595A (zh) | 2019-07-12 |
Family
ID=67177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28321.4A Pending CN110011595A (zh) | 2019-05-22 | 2019-05-22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11595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2383A (ja) * | 2003-11-07 | 2005-06-02 | Hitachi Ltd | 太陽光発電装置 |
CN204993212U (zh) * | 2015-10-15 | 2016-01-20 | 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带有增加光强功能的太阳能跟踪器的光伏系统 |
CN105553415A (zh) * | 2015-12-16 | 2016-05-04 | 上海正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地面反射进行光伏发电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70370621A1 (en) * | 2013-02-11 | 2017-12-28 | Jonathan Port | Modular floating platform for solar panel straps and ballast tray hold-downs for solar panel straps |
CN108123005A (zh) * | 2017-12-01 | 2018-06-05 | 浙江潮城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双面光伏组件系统 |
-
2019
- 2019-05-22 CN CN201910428321.4A patent/CN11001159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42383A (ja) * | 2003-11-07 | 2005-06-02 | Hitachi Ltd | 太陽光発電装置 |
US20170370621A1 (en) * | 2013-02-11 | 2017-12-28 | Jonathan Port | Modular floating platform for solar panel straps and ballast tray hold-downs for solar panel straps |
CN204993212U (zh) * | 2015-10-15 | 2016-01-20 | 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带有增加光强功能的太阳能跟踪器的光伏系统 |
CN105553415A (zh) * | 2015-12-16 | 2016-05-04 | 上海正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地面反射进行光伏发电的系统和方法 |
CN108123005A (zh) * | 2017-12-01 | 2018-06-05 | 浙江潮城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双面光伏组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i et al. | 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concentrating systems: A review | |
CN100545693C (zh) | 太阳能聚光装置及聚光方法 | |
CN101806502B (zh) | 定目镜太阳能集热系统 | |
RU2676214C1 (ru) | Система концентрированной солнечной энергии | |
WO2007030732A2 (en) | Energy channeling sun shade system and apparatus | |
EP2346092A1 (en) | Photoelectric module | |
AU2006244561A1 (en) | Reflecting photonic concentrator | |
KR102508715B1 (ko) | 양면 태양광 모듈의 반사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양면 태양광 모듈 시스템 | |
CN201107460Y (zh) | 太阳能聚光装置 | |
CN102789046A (zh) | 一种多平面反射镜太阳能聚光装置 | |
WO2016133484A1 (ru) | Солнечно-ветровая установка | |
Tripanagnostopoulos | New designs of 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energy systems | |
CN102074606B (zh) | 聚光式太阳能综合收集与转化装置 | |
KR20120049503A (ko) | 접이식 반사판을 구비하는 태양광 발전장치 | |
WO2021103411A1 (zh) | 一种组装式角度可调的折板形光伏组件及其光伏系统 | |
KR101436141B1 (ko) | 반사판이 구비된 태양광 발전장치 | |
CN201975399U (zh) | 一种可用作建筑物外墙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 |
CN110011595A (zh)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方法 | |
CN209692667U (zh) | 一种双面光伏发电系统及其安装结构 | |
KR20090045474A (ko) | 광학시트 부착형 태양광모듈 | |
JP2004271063A (ja) | 太陽光発電装置 | |
CN105674587A (zh) | 一种反射聚光太阳能发电站 | |
KR101989451B1 (ko) | 태양전지모듈이 구비된 창호 | |
CN102255567A (zh) | 一种具有多折反射面的太阳能聚光发电装置 | |
CN102081223B (zh) | 太阳能光伏l型聚光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12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