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5647A -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5647A
CN109995647A CN201810006042.4A CN201810006042A CN109995647A CN 109995647 A CN109995647 A CN 109995647A CN 201810006042 A CN201810006042 A CN 201810006042A CN 109995647 A CN109995647 A CN 109995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transmitting terminal
receiving end
main frame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060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戎海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0060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5647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95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56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主框、中继框和从框,所述主框与所述中继框连接,所述中继框与所述从框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和装置。通过在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加入中继框,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

Description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大,而由于资源限制,传统的通过增大带宽,提升频谱利用效率等手段已经遇到瓶颈,不能满足微波系统对于传输速率快速增长的要求。基于这种需求,载波均衡技术应用而生,可以将多个空口进行汇聚进行传输,但是随着传输速率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有限的空口实现链路聚合也满足不了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旨在解决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主框、中继框和从框,所述主框与所述中继框连接,所述中继框与所述从框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数据切片的方式将目标数据进行切片,并通过主框、中继框和从框进行切片报文的传输,其中,主框的直接连接能力大于主框的间接连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传输数据,可以增加从框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理层链路汇聚系统中汇聚空口的数量。同时,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从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系统物理框局限的、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微波设备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微波设备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相关技术中,微波设备会用于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核心网骨干链路业务传输。通常情况下,微波设备包括主框和从框,如图1所示。主框为根节点,空口一侧只有一个主框,主框通过有线方式(如:光纤、双绞线等)与从框连接。从框是实际提供空口资源的具有微波功能的交换设备,与空口另一侧的从框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在扩容时如果主框交换能力有很大余力,而没有更多空闲端口用于扩展新从框时,相关技术就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时,如果可以增加在微波设备中增加中继框,则可解决该问题,如图2所示。在微波设备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中继框,图2中以一个中继框为例。主框为根节点,空口一侧只有一个主框,主框通过有线方式(如:光纤、双绞线等)与中继框连接。中继框可继续通过有线方式与下一级一个或者多个中继框连接,也可以直接连接若干从框,图2中是与三个从框相连。但是,最后一级中继框需要通过有线方式连接若干从框。如果某些中继框也具有微波传输功能并通过有线连接向主框提供扩展的切片处理能力,则这个中继框也具有从框功能,即物理上的混合框形态。因此,通过这种增加中继框的方式,使得中继框汇聚新接入的从框和一部分原有的从框,使主框不增加新的传输接口而扩展从框数量,扩容灵活性高、风险低、节省投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主框、中继框和从框之间的连接结构可以变换地应用于以下实施例中。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该设备包括:主框、中继框和从框,所述主框与所述中继框连接,所述中继框与所述从框连接。其中,所述主框的直接连接能力小于所述主框的间接连接能力;所述直接连接能力为所述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连接的最大从框数量,所述间接连接能力为所述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从框时连接的最大从框数量。
所述主框的直接连接能力小于所述主框的间接连接能力,具体体现为:所述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主框与从框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最大数量小于所述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从框时中继框与从框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最大数量。需要注意的是,主框和中继框,中继框和从框之间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例如通过光纤、双绞线等方式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框用于连接从框或中继框的有线口数量小于所有中继框用于连接从框的有线口数量的总和。例如,主框用于连接从框或中继框的有线口数量为3个,那么在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可以连接3个从框,相同的,如果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从框,那么主框连接中继框的数量为3个。而每个中继框用于连接从框的有线口数量也为3个,此时3个中继框就可以连接9个从框。也就是说,当主框和中继框的全部有线口都启用时,主框和从框(当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数量最大为3条,中继框和从框(当主框间接连接从框时)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数量最大为9条。这样就能达到不增加主框有线口数量而对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进行扩容的目的。
上述设备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在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中增加了中继框,且主框的直接连接能力大于主框的间接连接能力。这样,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从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系统物理框局限的、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设备。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第一发送端设备和第一接收端设备。
所述第一发送端设备具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的特征,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发送端设备包括:第一发送端主框、第一发送端中继框1、第一发送端中继框2、第一发送端从框1、第一发送端从框2、第一发送端从框3、第一发送端从框4、第一发送端从框5、第一发送端从框6。其中,第一发送端主框和第一发送端中继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主框和第一发送端中继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一发送端从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一发送端从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一发送端从框3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一发送端从框4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一发送端从框5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一发送端从框6通过光纤连接。第一发送端主框中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一发送端中继框连接,第一发送端中继框具有三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一发送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一发送端主框可以间接连接六个第一发送端从框,与第一发送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一发送端从框相比,所述第一发送端主框的连接能力大大增大(第一发送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一发送端从框时,仅可连接两个第一发送端从框)。
所述第一接收端设备为相关技术中的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具体来说,所述第一接收端设备包括:第一接收端主框、第一接收端从框1、第一接收端从框2、第一接收端从框3、第一接收端从框4、第一接收端从框5、第一接收端从框6。第一接收端主框和第一接收端从框1、第一接收端从框2第一接收端从框3、第一接收端从框4、第一接收端从框5、第一接收端从框6分别通过光纤连接。第一接收端主框中具有六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一接收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一接收端主框可以直接连接六个第一接收端从框。
所述第一发送端从框1和第一接收端从框1、第一发送端从框2和第一接收端从框2、第一发送端从框3和第一接收端从框3、第一发送端从框4和第一接收端从框4、第一发送端从框5和第一接收端从框5、第一发送端从框6和第一接收端从框6之间通过微波进行数据的传输。
从第一发送端设备和第一接收端设备的区别可以明显第一发送端主框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间接连接六个发送端从框,第一接收端从框具有六个有线口可以直接连接六个接收端从框。也就是说,加入发送端中继框后的第一发送端设备在有线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连接较多的发送端从框。
上述设备中发送端设备中具有发送端中继框,并且发送端主框有线口数量小于所有发送端中继框有线口数量的总和。这样,发送端主框通过发送端中继框连接的发送端从框数量远远大于发送端主框直接连接发送端从框时的发送端从框数量,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从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系统物理框局限的、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系统。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如图4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第二发送端设备和第二接收端设备。
所述第二发送端设备为相关技术中的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具体来说,所述第二发送端设备包括:第二发送端主框、第二发送端从框1、第二发送端从框2、第二发送端从框3、第二发送端从框4、第二发送端从框5、第二发送端从框6。第二发送端主框和第二发送端从框1、第二发送端从框2第二发送端从框3、第二发送端从框4、第二发送端从框5、第二发送端从框6分别通过光纤连接。第二发送端主框中具有六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二发送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二发送端主框可以直接连接六个第二发送端从框。
所述第二接收端设备具有如实施例一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的特征,具体来说,所述第二接收端设备包括:第二接收端主框、第二接收端中继框1、第二接收端中继框2、第二接收端从框1、第二接收端从框2、第二接收端从框3、第二接收端从框4、第二接收端从框5、第二接收端从框6。其中,第二接收端主框和第二接收端中继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主框和第二接收端中继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二接收端从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二接收端从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二接收端从框3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二接收端从框4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二接收端从框5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二接收端从框6通过光纤连接。第二接收端主框中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二接收端中继框连接,第二接收端中继框具有三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二接收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二接收端主框可以间接连接六个第二接收端从框,与第二接收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二接收端从框相比,所述第二接收端主框的连接能力大大增大(第二接收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二接收端从框时,仅可连接两个第二接收端从框)。
所述第二发送端从框1和第二接收端从框1、第二发送端从框2和第二接收端从框2、第二发送端从框3和第二接收端从框3、第二发送端从框4和第二接收端从框4、第二发送端从框5和第二接收端从框5、第二发送端从框6和第二接收端从框6之间通过微波进行数据的传输。
从第二发送端设备和第二接收端设备的区别可以明显第二发送端主框具有六个有线口可以直接连接六个发送端从框,第二接收端从框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间接连接六个接收端从框。也就是说,加入接收端中继框后的第二接收端设备在有线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连接较多的接收端从框。
上述设备中接收端设备中具有接收端中继框,并且接收端主框有线口数量小于所有接收端中继框有线口数量的总和。这样,接收端主框通过接收端中继框连接的接收端从框数量远远大于接收端主框直接连接接收端从框时的接收端从框数量,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从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系统物理框局限的、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系统。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系统,如图5所示,所述设备包括第三发送端设备和第三接收端设备。
所述第三发送端设备包括:第三发送端主框、第三发送端中继框1、第三发送端中继框2、第三发送端从框1、第三发送端从框2、第三发送端从框3、第三发送端从框4、第三发送端从框5、第三发送端从框6。第三发送端主框和第三发送端中继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主框和第三发送端中继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三发送端从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三发送端从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1和第三发送端从框3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三发送端从框4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三发送端从框5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2和第三发送端从框6通过光纤连接。第三发送端主框中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三发送端中继框连接,第三发送端中继框具有三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三发送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三发送端主框可以间接连接六个第三发送端从框,与第三发送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三发送端从框相比,所述第三发送端主框的连接能力大大增大(第三发送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三发送端从框时,仅可连接两个第三发送端从框)。
所述第三接收端设备包括:第三接收端主框、第三接收端中继框1、第三接收端中继框2、第三接收端从框1、第三接收端从框2、第三接收端从框3、第三接收端从框4、第三接收端从框5、第三接收端从框6。第三接收端主框和第三接收端中继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主框和第三接收端中继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三接收端从框1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三接收端从框2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1和第三接收端从框3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三接收端从框4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三接收端从框5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2和第三接收端从框6通过光纤连接。第三接收端主框中具有两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三接收端中继框连接,第三接收端中继框具有三个有线口可以与第三接收端从框连接。由此,第三接收端主框可以间接连接六个第三接收端从框,与第三接收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三接收端从框相比,所述第三接收端主框的连接能力大大增大(第三接收端主框直接连接第三接收端从框时,仅可连接两个第三接收端从框)。
所述第三发送端从框1和第三接收端从框1、第三发送端从框2和第三接收端从框2、第三发送端从框3和第三接收端从框3、第三发送端从框4和第三接收端从框4、第三发送端从框5和第三接收端从框5、第三发送端从框6和第三接收端从框6之间通过微波进行数据的传输。
上述设备中第三发送端设备和第三接收端设备中均具有中继框,并且主框有线口数量小于所有中继框有线口数量的总和。这样,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的从框数量远远大于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的从框数量,对于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扩容就不会因为主框有线口数量上限而产生扩容限制。从而,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系统物理框局限的、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系统。
实施例五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
步骤S102: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
按照上述传输方法,将目标数据进行切片,并通过主框、中继框、从框的顺序依次在发送端进行切片报文的传输,并传输至接收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主框有线接口数量具有上限的问题,增加了从框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理层链路汇聚系统中汇聚空口的数量。从而,打破了系统物理框局限,获得了一种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
对于上述主框、中继框和从框,做出以下解释:
主框相当于树形网络中的根节点,负责实现物理层链路汇聚的数据切片和数据恢复。中继框相当于中间节点,负责在主从框之间建立透明的传输通道,实现切片报文及回复报文的在主从框之间的透明传输。从框实现空口链路功能,同时通过回复报文告知主框空口链路信息,链路信息包含空口可用带宽。主框、中继框和从框之间互相连接,便可形成一套完整的微波设备,当然中继框和从框的个数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上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具体的实现细节如下:
在步骤S101之前,发送端主框可以将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目标数据存储到第一队列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数据例如可以为以太网数据。其中,所述整形至少包括以下一种:删除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将帧开始符SFD字段作为头索引、添加报文尾部识别字段。对于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例如可以是前导码(Preamble)、一部分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 ical Redundancy Check,CRC)。对于SFD字段,起到的作用是:在恢复以太网数据时,找到报文头。对于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例如可以是2字节报文长度字段,该报文尾部识别字段用于找到报文尾。因此,整体来说,所述整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目标数据传输更加快速,目标数据恢复更加便捷。
在发送端主框完成了以太网数据的整形之后,发送端从框将发送回复报文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恢复报文给所述发送端主框。其中,所述回复报文包括:所述多个发送端从框的空口信息。所述空口信息包括: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
其中,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用于告知发送端主框发送所述回复报文的空口的位置,发送端主框可以根据空口的位置,确定切片报文的发送流向。由于不同的回复报文会从不同的发送端从框的空口发送给发送端主框,所以需要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来区分不同的空口。例如,回复报文是从发送端从框1的空口发送的,那么就会根据该响应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将切片报文从发送端主框发送给发送端从框1的空口。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用于告知发送端主框是否向该空口发送切片报文,如果空口处于可用状态,则将切片报文从发送端主框发送至该空口;如果空口不是处于可用状态,则放弃该空口。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用于告知发送端主框该空口可接受的切片报文的长度,据此可以决定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时的切片长度。通过上述这三个具体的空口信息,就能获知在发送端主框中如何切片,还可以获知切片报文的传输流向。
在步骤S101中,发送端主框对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并生成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具体而言,首先,发送端主框从所述第一队列中读取已经整形好的以太网数据,随后,根据所述空口信息(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确定切片的长度以及切片报文的流向。具体来说,如果空口处于不可用状态,则放弃向该空口传输切片报文;如果空口处于可用状态,则根据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确定切片报文的流向,根据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确定切片的长度。根据带宽,切片的长度例如可以是5,也可以是10。
发送端主框根据所确定的切片长度以及切片报文的流向,对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随后,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
所述发送端主框在所述切片报文中添加切片顺序,所述切片顺序,是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所述以太网数据的依据。所述发送端从框在所述切片报文中添加对应的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其中,所述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从框中的切片报文发送的方向(即指示某一段切片报文应该发送到的接收端从框)。
在步骤S102中,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从框直接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所述以太网数据。其中,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具体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所述接收端从框。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所述以太网数据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切片顺序,将所述切片报文依次放入第二队列。随后,以所述SFD字段作为起始,以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作为结束读取报文,并添加所述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删除所述SFD字段和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通过上述一系列操作,就可以恢复所述以太网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发送端中继框和接收端中继框是能够识别空口信息的,并根据空口信息与从框建立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管理命令静态配置在主框、各个中继框和从框中。
按照上述传输方法,将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并通过发送端主框、发送端中继框、发送端从框的顺序依次在发送端传输切片报文,并传输至接收端从框,在接收端再对切片报文进行恢复,最终完成了以太网数据的传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主框有线接口数量具有上限的问题,增加了从框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理层链路汇聚系统汇聚空口的数量。从而,打破了系统物理框局限,获得了一种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
实施例六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1: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
步骤S202: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
按照上述传输方法,接收端主框可以间接接收数量更多的接收端从框发来的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主框有线接口数量具有上限的问题,增加了从框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理层链路汇聚系统中汇聚空口的数量。从而,打破了系统物理框局限,获得了一种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
对于上述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具体的实现细节如下:
在步骤S201之前,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具体来说,根据所述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所述接收端从框。
在步骤S201和S202中,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和上一实施例中的目标数据在内容上是完全相同的,而从数据的格式来说,可以完全相同,也可有所不同。和上一实施例相同,所述目标数据可例如可以是以太网数据,因此,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所述以太网数据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切片顺序,将所述切片报文依次放入第二队列。随后,以所述SFD字段作为起始,以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作为结束读取报文,并添加所述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删除所述SFD字段和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通过上述一系列操作,就可以恢复所述以太网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接收端中继框是能够识别空口信息的,并根据空口信息与从框建立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管理命令静态配置在主框、各个中继框和从框中。
实施例七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均有一个主框、一个中继框和多个从框,主框和中继框通过光纤连接,中继框和多个从框也通过光纤连接,接收端从框和发送端从框之间通过微波来传输数据。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301:发送端主框将以太网数据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以太网数据存储到第一队列中。
所述整形包括:删除Preamble和一部分的CRC、将帧开始符SFD字段作为头索引、添加2字节报文长度字段(用于找到报文尾)。
步骤S302:发送端从框将恢复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发送端中继框将所述回复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主框。
所述回复报文包括:所述多个发送端从框的空口信息。所述空口信息包括: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
步骤S303:发送端主框选择空口处于可用状态的空口,根据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确定切片的长度;根据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确定所述切片报文的流向。
步骤S304:所述发送端主框在所述第一队列中读取已经整形好的以太网数据。
步骤S305:根据所确定的切片的长度,发送端主框将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
例如,有三个发送端从框,分别为发送端从框1、发送端从框2和发送端从框3。根据发送端从框1的空口的带宽,将以太网数据切片长度定为5进行切片,并生成切片报文1。根据发送端从框2的空口的带宽,将以太网数据切片长度定为10进行切片,并生成切片报文2。根据发送端从框3的空口的带宽,将以太网数据切片长度定为15进行切片,并生成切片报文3。
步骤S306:根据所确定的切片报文的流向,发送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发送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从框。
例如,切片报文1就会通过中继框发送给发送端从框1;切片报文2就会通过中继框发送给发送端从框2;切片报文3就会通过中继框发送给发送端从框3。
步骤S307:发送端主框在所述切片报文中添加切片顺序,发送端从框在所述切片报文中添加对应的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
例如,切片报文1中添加接收端从框1的物理地址信息,并添加切片报文1的切片顺序为第一个切片;切片报文2中添加接收端从框2的物理地址信息,并添加切片报文2的切片顺序为第二个切片;切片报文3中添加接收端从框3的物理地址信息,并添加切片报文3的切片顺序为第三个切片。
步骤S308:根据所述接收端从框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所述多个接收端从框。
例如,根据接收端从框1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1将切片报文1发送给接收端从框1;根据接收端从框2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2将切片报文2发送给接收端从框2;根据接收端从框3的物理地址信息,发送端从框3将切片报文1发送给接收端从框3。
步骤S309:接收端从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中继框,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
步骤S310:根据所述切片顺序,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依次放入第二队列中。
例如,由于切片报文1的切片顺序为第一个切片,因此第一个放入第二队列;由于切片报文2的切片顺序为第二个切片,因此第二个放入第二队列;由于切片报文3的切片顺序为第三个切片,因此第三个放入第二队列。
步骤S311:接收端主框以所述SFD字段作为起始,以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作为结束读取报文,并添加所述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删除所述SFD字段和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
至此,就可以恢复所述以太网数据,并且完成了以太网数据的传输。
按照上述传输方法,将以太网数据进行切片,并通过发送端主框、发送端中继框、发送端从框的顺序依次在发送端传输切片报文,并传输至接收端从框,在接收端再对切片报文进行恢复,最终完成了以太网数据的传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主框有线接口数量具有上限的问题,增加了从框的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理层链路汇聚系统汇聚空口的数量。从而,打破了系统物理框局限,获得了一种无限可扩展的、灵活配置的、充分利用主框交换能力的树形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
实施例八
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
所述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之前,还包括:所述发送端主框将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目标数据存储到第一队列中;其中,所述整形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删除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将帧开始符字段作为头索引、添加报文尾部识别字段。
所述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之前,还包括: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回复报文给所述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回复报文给所述发送端主框;其中,所述回复报文包括:所述发送端从框的空口信息。
所述空口信息包括: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
实施例九
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了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
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存储到第二队列中,并以帧开始符字段作为起始,以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作为结束读取报文,添加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删除所述帧开始符字段和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以恢复所述目标数据。
实施例十
实施例十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步骤S101: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
步骤S102: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步骤。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五和实施例七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一
实施例十一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程序代码:
步骤S201: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
步骤S202: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步骤。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六和实施例七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主框、中继框和从框,所述主框与所述中继框连接,所述中继框与所述从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的直接连接能力小于所述主框的间接连接能力;所述直接连接能力为所述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连接的最大从框数量,所述间接连接能力为所述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从框时连接的最大从框数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直接连接从框时主框与从框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最大数量小于所述主框通过中继框连接从框时中继框与从框之间的传输线路的最大数量。
4.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生成切片报文,并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发送端中继框;
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发送端从框;
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所述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从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主框将所述目标数据进行整形,并将整形后的目标数据存储到第一队列中;其中,所述整形包括以下至少一种:删除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将帧开始符字段作为头索引、添加报文尾部识别字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主框对目标数据进行切片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从框发送回复报文给所述发送端中继框;
所述发送端中继框发送所述回复报文给所述发送端主框;
其中,所述回复报文包括:所述发送端从框的空口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口信息包括:所述回复报文的源物理地址信息、空口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空口可用于发送切片报文的带宽。
8.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端从框发送切片报文给接收端中继框;
所述接收端中继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发送给接收端主框;
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恢复成目标数据,包括:
所述接收端主框将所述切片报文存储到第二队列中,并以帧开始符字段作为起始,以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作为结束读取报文,添加影响吞吐量的可恢复字段,删除所述帧开始符字段和所述报文尾部识别字段,以恢复所述目标数据。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所述物理层链路传输的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或9中所述的物理层链路传输方法的步骤。
CN201810006042.4A 2018-01-03 2018-01-03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Pending CN1099956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06042.4A CN109995647A (zh) 2018-01-03 2018-01-03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06042.4A CN109995647A (zh) 2018-01-03 2018-01-03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5647A true CN109995647A (zh) 2019-07-09

Family

ID=67128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06042.4A Pending CN109995647A (zh) 2018-01-03 2018-01-03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9564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8930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457818A (zh) * 2012-05-31 2013-12-18 美国博通公司 扩展网桥中的多宿主
CN104601495A (zh) * 2015-01-30 2015-05-06 杭州晨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物理端口的系统
CN104869078A (zh) * 2014-02-24 2015-08-26 美国博通公司 端到端流量控制
CN104980988A (zh) * 2014-04-03 2015-10-14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多链路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187323A (zh) * 2015-09-29 2015-12-23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实现多级流量负载分担的装置及方法
CN105530205A (zh) * 2014-09-28 2016-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设备汇聚的装置和方法
CN106803806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及系统、通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78930A (zh) * 2011-12-26 2013-06-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层链路汇聚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3457818A (zh) * 2012-05-31 2013-12-18 美国博通公司 扩展网桥中的多宿主
CN104869078A (zh) * 2014-02-24 2015-08-26 美国博通公司 端到端流量控制
CN104980988A (zh) * 2014-04-03 2015-10-14 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多链路聚合的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5530205A (zh) * 2014-09-28 2016-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设备汇聚的装置和方法
CN104601495A (zh) * 2015-01-30 2015-05-06 杭州晨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物理端口的系统
CN105187323A (zh) * 2015-09-29 2015-12-23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实现多级流量负载分担的装置及方法
CN106803806A (zh) * 2015-11-26 2017-06-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及系统、通信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8293B (zh) 多通道fc网络数据仿真系统的数据通道调度方法
CN102624874B (zh) 一种语音信息传送方法及系统
CN101291546B (zh) 核心路由器交换结构协处理器
Lee et al. The 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 of Hubnet: A 50 Mbit/s glass fiber local area network
CN102841372B (zh) 用于地震勘探的级联采集站高效流水线数传系统及方法
CN103748845B (zh) 报文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276258A (zh) 存储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37896A (zh) 地址解析协议消息的处理方法和转发器、控制器
CN104023408A (zh) 调度器及其基于网络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数据调度方法
CN111181873A (zh) 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5630424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204924A (zh) 链路发现方法及装置
CN103929475B (zh) 一种以太网架构的硬盘存储系统及硬盘数据操作方法
CN102223273B (zh) 一种数字传感网络及通讯方法
CN106549845A (zh) 一种基于ntb硬件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9995647A (zh) 一种物理层链路传输设备及装置
CN101771554A (zh) 一种余度管理电路及其管理方法
CN109696878A (zh) 基于多缓冲区的控制器
CN103106177B (zh) 多核网络处理器的片上互联结构及其方法
CN108833436B (zh) 一种实现设备通信互联的通信控制方法
CN104363269B (zh) 一种通过fc链路传输、接收nas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202309716U (zh) 一种基于光纤的高速实时通讯卡
CN103401775B (zh) 源报文转换装置及其报文转换方法、目标报文转换装置及其报文转换方法
CN106789440B (zh) 一种ip包包头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7846709B (zh) 一种基于LoRa的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