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4087B -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4087B
CN109974087B CN201910260193.7A CN201910260193A CN109974087B CN 109974087 B CN109974087 B CN 109974087B CN 201910260193 A CN201910260193 A CN 201910260193A CN 109974087 B CN109974087 B CN 1099740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icro
vortex
guide surfac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601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4087A (zh
Inventor
陈学彬
马列
易正清
宋英杰
翟富兴
杨彤
谢鹏
刘奇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6019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740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74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4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40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40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该出风结构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和设置在导风面上的微涡发生器,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微涡发生器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坡面在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出风结构的导风面上设置微涡发生器,该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其迎风侧设有坡面,使得出风气流在经过微涡发生器后产生涡团,以加大与空间内空气的掺混,加快热交换的速度,提升房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了体感温度差;同时该坡面在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经过微涡发生器后的气流速度降低,减小了吹到人身上的吹风强度,提高了人体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对空调制冷制热的舒适要求也随之提升。如果带有冷气或者热气的风吹到人身上后,会使人感觉吹风强劲,造成很差的空调舒适性体验。尤其在夏季的时候,一些老人、小孩、孕妇常常因为空调冷风直吹而引起空调病。目前流行的方法为在出风口导风板等结构件上进行打孔,把送风气流变为多孔射流,通过把风打散来提升空调送风与周围环境的掺混强度,进而降低吹风感,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牺牲一定的风量,导致室内最大循环风量降低。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出风结构,旨在降低吹风感强度,同时提升房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出风结构,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和设置在所述导风面上的微涡发生器,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所述微涡发生器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在所述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定义所述坡面与所述导风面的夹角为A,则5°≤A≤45°。
可选地,所述坡面与所述导风面的夹角A为20°。
可选地,定义所述微涡发生器与所述导风面的接触面为底面,所述底面沿出风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所述微涡发生器的最高点至所述导风面的高度为H,所述坡面与所述底面的相交线的长度为L,则0.1≤H/L≤4,0.1≤W/L≤4。
可选地,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四面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导风面上设有一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多个所述微涡发生器间隔设置,定义相邻两个所述微涡发生器之间的间距为E,则0.1≤E/L≤3。
可选地,所述导风面上设有多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多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呈阵列分布,且相邻两排的所述多个微涡发生器交错对空设置;定义所述微涡发生器的坡面与底面的相交线为基准线,相邻两排的所述微涡发生器的基准线之间的距离为F,则0.3≤F/W≤4。
可选地,所述微涡发生器上设有通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其中该出风结构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和设置在所述导风面上的微涡发生器,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所述微涡发生器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在所述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和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的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和设置在所述导风面上的微涡发生器,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所述微涡发生器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在所述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出风结构的导风面上设置微涡发生器,该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其迎风侧设有坡面,使得出风气流在经过微涡发生器后产生涡团,以加大与空间内空气的掺混,加快热交换的速度,提升房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了体感温度差;同时该坡面在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经过微涡发生器后的气流速度降低,减小了吹到人身上的吹风强度,提高了人体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出风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的侧面投影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投影到导风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多排微涡发生器在导风面上的阵列分布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的其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微涡发生器具有通孔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导风面 200 微涡发生器
210 坡面 220 底面
230 通孔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空调或者风扇等调节空气温度的装置中均会具有出风结构,通过出风结构将气流吹出,为提高人们的舒适度,需要对出风结构进行改进,本发明提出一种出风结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该出风结构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100和设置在该导风面100上的微涡发生器200,该微涡发生器200为多面体结构,且该微涡发生器200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210,该坡面210在导风面100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
出风结构的导风面100上设置微涡发生器200,该微涡发生器200呈多面体结构,且在迎风侧设有坡面210,以对吹过的气流起到阻挡作用,使得经过坡面210的气流速度与未经过坡面210的气流速度形成速度差,从而使得经过微涡发生器200后的气流产生涡团,而产生涡团的气流能够更加快速以及大面积的与周围空间的空气进行掺混,加快热交换的速度,降低了温度差,使得吹到人身体上的风的温度差不大,提高了人体感温度的舒适度。气流经过微涡发生器200后产生涡团,扩大了气流原本的吹风角度,扩大了送风射流范围,降低了吹到人身体的风速。
同时,该坡面210在导风面100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实际上坡面210沿气流出风方向的面积逐渐减小,即坡面210的底部面积大于顶部面积,当气流吹过坡面210时,坡面210底部对气流的阻挡面积大于顶部对气流的阻挡面积,当气流吹过的容量一定时,流经坡面210底部的风速会大于流经坡面210顶部的风速,相当于气流经过微涡发生器200后的风速减小,从而降低了出风气流到达人身体处的吹风强度。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微涡发生器200具体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只要设置在与出风气流接触的结构面上均可,如出风结构中的上导风面、下方的底盘上以及设置在出风结构中间位置的导风板的两面等。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出风结构的导风面100上设置微涡发生器200,该微涡发生器200呈多面体结构,且其迎风侧设有坡面210,使得出风气流在经过微涡发生器200后产生涡团,以加大与空间内空气的掺混,加快热交换的速度,降低了体感温度差;同时该坡面210在导风面100上的投影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使得经过微涡发生器200后的气流速度降低,减小了吹到人身上的吹风强度,提高了人体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和图3,为了使得微涡发生器200对气流形成涡团的效果更好,定义坡面210与导风面100的夹角为A,需满足5°≤A≤45°。该坡面210是迎风设置的,即该坡面210会对出风气流起到阻挡作用,坡面210的坡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超过45°时,会直接变成挡风板将气流完全挡住,过小如小于5°时,起不到产生涡团的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坡面210与导风面100的夹角A设置在10°~30°之间,该夹角A优选为20°。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至图5,为了使得微涡发生器200对气流形成涡团的效果更好,该微涡发生器200与导风面100的接触面为底面220,定义该底面220沿出风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该微涡发生器200的最高点至导风面100的高度为H,该坡面210与底面220的相交线的长度为L,需满足0.1≤H/L≤4,且/或,0.1≤W/L≤4。底面220的宽度方向W与底面220和坡面210的相交线长度L的比值,相当于是底面220的高与底的比值,满足0.1≤W/L≤4,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小的话,底面220沿出风方向的宽度太小,起不到产生涡团的效果,过大的话,底面220的宽度尺寸太大,导致坡面210沿出风方向上的尺寸过长,也不利于产生涡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W/L的比例值为0.1、0.5、1、2、4等。同时,该微涡发生器200的最高点至导风面100的高度为H,相当于是坡面210的顶点距底面220的距离,与坡面210和底面220相交线长度L的比值,满足0.1≤H/L≤4,优选0.1、0.5、1、2、4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7,该微涡发生器200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满足迎风面具有坡面210,其坡面210在导风面100上的投影沿气流出风方向逐渐减小,能够产生涡团即可,如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等多面体,如图示中的abc,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加工工艺难易度,该微涡发生器200优选采用四面体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出风结构出风的舒适度更好,可在导风面100上设置多个微涡发生器200,多个微涡发生器200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排布顺序进行排布:
可选地,参照图6,该导风面100上设有一排微涡发生器200,多个微涡发生器200间隔设置,定义相邻两个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间距为E,坡面210与底面220的相交线的长度为L,需满足0.1≤E/L≤3。坡面210与底面220的相交线的长度为L相当于微涡发生器200在导风面200上的宽度,两个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间距E与微涡发生器200在导风面200上的宽度比例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的话,说明两个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间距过大,则气流经过微涡发生器200的面积较小,产生涡团的效果不够显著,若过小的话,说明两个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间距过小,则导致气流需全部经过微涡发生器200的阻挡作用,风量损失较大。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E/L为0.1、0.5、1、2、3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若仅针对空间的局部进行降低出风强度调节,也可仅在出风结构的局部位置设置微涡发生器200,如在出风结构的两侧位置设置微涡发生器200,而中间位置不设置,此时两个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间距E接近出风结构的宽度。
可选地,参照图6,该导风面100上设有多排微涡发生器200,多排微涡发生器200呈阵列分布,且相邻两排的多个微涡发生器200交错对空设置;定义该微涡发生器200的坡面210与底面220的相交线为基准线,相邻两排的微涡发生器200的基准线之间的距离为F,所述底面220沿出风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需满足0.3≤F/W≤4。多排微涡发生器200呈阵列排布,其中相邻两排的交错对空设置,使得每一排的微涡发生器200均能够对气流产生涡团起到作用,而不会出现后排微涡发生器200被前排挡住的情况,每一排的微涡发生器200之间的排布情况可参考上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同时,相邻两排的微涡发生器200的基准线之间的距离F与底面220沿出风方向宽度W的比值,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的话,说明两排微涡发生器200的间距较大,连续产生涡团的效果不显著,过小的话,说明两排微涡发生器200的间距过小,易发生全部遮挡气流,产生较大的风阻。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满足0.3≤F/W≤4,优选F/W的比例值为0.3、0、1、2、3或4。
可选地,该导风面100上设有多个微涡发生器200,多个微涡发生器200呈圆形阵列分布,具体尺寸比例关系可参考上一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6,微涡发生器2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出风结构的形状尺寸大小而定,当具有多个微涡发生器200呈阵列排布时,该微涡发生器200的阵列排数可在1~20排之间,其排数不能过多,若过多风量损失较大,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微涡发生器200的排数为3排、4排、5排、8排、10排或者15排等。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为了减小风量损失,该微涡发生器200上设有通孔230,微涡发生器200上的通孔230具有一定的孔隙率。通孔230通常是从迎风侧的坡面210穿透至背风侧的面,使得出风气流能够直接从通孔230穿过,以减小风量通过微涡发生器200时的沿程阻力损失。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出风结构,该出风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与该空调室内机连接的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出风气流接触的导风面和设置在所述导风面上的微涡发生器,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多面体结构,且所述微涡发生器迎风的一侧设有坡面,所述坡面在所述导风面上的投影沿气流的出风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出风气流在经过所述微涡发生器后产生涡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坡面与所述导风面的夹角为A,则5°≤A≤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与所述导风面的夹角A为2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微涡发生器与所述导风面的接触面为底面,所述底面沿出风方向的宽度尺寸为W,所述微涡发生器的最高点至所述导风面的高度为H,所述坡面与所述底面的相交线的长度为L,则0.1≤H/L≤4,且/或,0.1≤W/L≤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涡发生器为四面体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上设有一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多个所述微涡发生器间隔设置,定义相邻两个所述微涡发生器之间的间距为E,则0.1≤E/L≤3。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面上设有多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多排所述微涡发生器呈阵列分布,且相邻两排的所述多个微涡发生器交错对空设置;定义所述微涡发生器的坡面与底面的相交线为基准线,相邻两排的所述微涡发生器的基准线之间的距离为F,则0.3≤F/W≤4。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涡发生器上设有通孔。
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和与所述空调室内机连接的空调室外机。
CN201910260193.7A 2019-03-29 2019-03-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099740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0193.7A CN109974087B (zh) 2019-03-29 2019-03-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60193.7A CN109974087B (zh) 2019-03-29 2019-03-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4087A CN109974087A (zh) 2019-07-05
CN109974087B true CN109974087B (zh) 2021-02-09

Family

ID=6708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60193.7A Active CN109974087B (zh) 2019-03-29 2019-03-29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740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7995A (zh) * 2021-05-27 2021-08-0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420124U (zh) * 2017-01-20 2017-08-18 广州厉氏软管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导风板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6706B2 (ja) * 2001-12-19 2007-0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771397B2 (ja) * 2017-01-25 2020-10-2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7132450U (zh) * 2017-06-23 2018-03-2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207501403U (zh) * 2017-11-27 2018-06-1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组件及空调设备
CN108592365A (zh) * 2018-06-13 2018-09-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扰流导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282468B (zh) * 2018-09-27 2021-04-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420124U (zh) * 2017-01-20 2017-08-18 广州厉氏软管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导风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4087A (zh) 2019-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4387A (zh) 出风调节板及空调室内机
CN105546778A (zh) 一种实现均匀送风的静压箱
CN106403040A (zh)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9140732A (zh) 一种节能型均流靶向送风口
CN108105981B (zh) 空调器的导风板、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109974087B (zh) 出风结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441329U (zh) 空气式放射空调机
CN107560136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287963B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US2195411A (en) Grille
CN106705225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105864998B (zh) 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09744532U (zh) 扰流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465984B (zh) 紊流板及空调
CN205351681U (zh) 紊流板及空调
CN212157589U (zh) 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109163435B (zh) 一种均流节能型三角送风口以及该送风口结构的确定方法
CN103307722B (zh) 具有导流片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20981968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288275B (zh) 空调器
CN107906608A (zh) 一种角式壁挂(吸顶)空调室内机
CN108917145A (zh) 一种节能型送风口
CN109140731A (zh) 一种均流节能型送风口
CN210486005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送风装置
CN203274157U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