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1985A -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1985A
CN109961985A CN201711399350.XA CN201711399350A CN109961985A CN 109961985 A CN109961985 A CN 109961985A CN 201711399350 A CN201711399350 A CN 201711399350A CN 109961985 A CN109961985 A CN 109961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coil terminals
coil
shell
c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935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路明
陈振波
平国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ton Electrical Ltd
Eaton Electr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ton Electr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ton Electric Ltd filed Critical Eaton Electric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9935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61985A/zh
Priority to EP18212819.9A priority patent/EP3503156A1/en
Publication of CN109961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1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lay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91Terminal block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lugs or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其中所述线圈端子可换位地插入接触器或从所述接触器拔出,所述接触器包括线圈骨架,其中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多个端部处的多个第一接合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线圈是电导通的;从所述线圈端子朝向一侧突出的所述线圈端子的第二接合部,当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所述第二接合部能与所述线圈骨架中的任一第一接合部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能够实现线圈端子的灵活安装,这进而导致了接触器的紧凑安装并为扩展安装其他智能部件提供方便安装的接口。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安装该接触器用线圈端子的安装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广泛用于电力设备领域中,例如电机的通断。接触器可包括接触器壳体、包括线圈、静铁芯和动铁芯(衔铁)的电磁机构和触头单元,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线圈通电,从而在静铁芯和衔铁之间产生电磁吸力,由此使衔铁克服反作用弹簧的弹簧力被吸引靠近并最终接触静铁芯,从而接触器的触头单元接合,或者相反。
传统地,使用线圈端子将来自外部的电能接入到接触器。已知的是将线圈端子固定连接到接触器的本体。通常地,在接触器的本体上设置有2 个或3个线圈端子以实现接触器通断。在使用时,用户正常使用位于接触器上端的线圈端子。这会带来如下的问题,当将接触器用于紧凑的安装场合中(或者存在潜在的加装智能扩展部件的情形)时,突出在接触器本体的外部的线圈端子会与其他功能元件发生干涉,或者由于其他功能元件的阻挡而出现接线不方便情况或者重复接线情况。总之,由于接触器的线圈端子无法灵活安装会造成种种不便之处。
因此,行业内存在改进线圈端子的上述不足中的至少一者以满足线圈端子的灵活安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满足灵活安装的需求的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其中所述线圈端子可换位地插入接触器或从所述接触器拔出,所述接触器包括线圈骨架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多个端部处的多个第一接合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线圈是电导通的,其中,所述线圈端子包括:从所述线圈端子朝向一侧突出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线圈端子换位地插入所述接触器时能与所述线圈骨架中的任一第一接合部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与传统的将线圈端子固定设置在接触器上的情形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可以将线圈端子根据需要直接从接触器中拔出,进一步还可任意安装在接触器的上端或下端,这对于接触器的紧凑安装是非常有意义的。进一步,由于接触器在上下两侧均设有接口,可以考虑在未安装线圈端子的那一侧根据需要安装智能扩展模块,这对于扩展接触器的功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合部是从所述线圈骨架的端部处向外延伸出的一对接线片,所述第二接合部是线圈端子的一对连接足,其中所述一对连接足均包括与所述连接足一体形成的卡槽和当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用于与对应的接线片过盈配合且实现电导通的电连接片。
由此,以简单、低成本、易批量制造的方式实现了线圈端子和接触器之间的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接触器还包括带有供所述线圈端子插入的插接孔的接触器壳体,所述线圈端子包括线圈端子盖和线圈端子基座,在所述接触器壳体和所述线圈端子之间还设置有当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阻止所述接触器壳体与所述线圈端子间的相对运动的卡合机构。
由此,以简单、低成本、易批量制造的方式实现了线圈端子和接触器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阻止,与此同时防止了线圈端子在插入状态下的意外拔出,确保了接触器的长期稳定工作。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处的两个第一卡合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线圈端子基座的两侧的第二卡合部,其中当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形状锁合。
由此,以简单、低成本、易批量制造的方式实现了线圈端子和接触器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阻止。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分别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的、与所述接触器壳体一体形成的一对侧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与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一体形成的一对侧凸出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的侧壁上的两个限位卡槽;以及设置成能在所述线圈端子盖和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之间相对活动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能在其偏压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活动,在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的情形下,当推动杆位于其偏压位置时与所述限位卡槽形成形状锁合。
由此,提供了一种可以易于用户操作且成本低廉的线圈端子和接触器间的卡合机构,从而能够防止线圈端子在插入状态下的意外拔出,确保了接触器的长期稳定工作。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的一对导向槽;以及在所述线圈端子基座的侧面上与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一体形成的一对导向肋,其中所述导向肋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
由此,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实现在插入线圈端子时对其的准确导向的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器还包括与所述接触器壳体卡合连接的以封盖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的封盖,其中所述封盖带有从封盖一侧向外延伸出的一对封盖足,所述封盖足的横截面尺寸与对应的插接孔的横截面尺寸基本相同,在所述接触器壳体和所述封盖之间还设置有当所述封盖插入所述接触器时阻止所述接触器壳体与所述封盖间的相对运动的卡合机构。
由此,避免外部环境对接触器壳体内的电气部件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避免用户对接触器进行错误的接线操作同时提高电气间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的一对导向槽;以及在所述封盖的侧面上与所述封盖一体形成的一对导向肋,其中所述导向肋与对应的导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封盖的封盖足插入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
由此,提供了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实现在插入封盖时对其的准确导向的结构。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线圈端子盖处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线圈端子通电的接线螺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圈端子的安装方法,其中,该线圈端子为根据本发明的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其特征是,将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以在所述第二接合部和所述线圈骨架中的任一第一接合部之间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公开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处于未插入状态的带有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未插入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的立体图;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的立体图,其中从线圈端子的中间移除了该线圈端子的一部分;
图3C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保持在接触器壳体中的横截面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的封盖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带有处于已插入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的横截面图;
图6示出了带有处于已插入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的立体图,其中移除了接触器壳体和封盖等部件;
图7示出了处于已插入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和线圈骨架的侧视图,其中移除了接触器壳体和封盖等部件;
图8示出了带有处于已插入状态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带有示出了处于未插入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的立体图,其与图1的区别在于线圈端子的安装方向相反;
图10示出了带有处于已插入状态的线圈端子的根据图9的接触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线圈端子
12.线圈端子基座
14.侧凸出部
16.连接足
162.卡槽
2.接触器
22.侧凹槽
24.线圈骨架
26.导向槽
28.限位卡槽
31.侧凸出部
33.导向肋
11.线圈端子盖
13.接线螺钉
15.推动杆
161.电连接片
17.导向肋
21.接触器壳体
23.插接孔
25.接线片
27.线圈
3.封盖
32.封盖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带有线圈端子的接触器及其安装方法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发明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前”、“后”、“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发明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在图1中以立体图示出了示出了处于未插入状态的带有根据本发明的可插拔的线圈端子的接触器,其中在图1中以xyz空间坐标系标示出该接触器和线圈端子等的空间取向,具体来说,其中x坐标轴代表了接触器的前后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前方,y坐标轴代表了接触器的左右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右方,z坐标轴则代表了接触器的上下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上方。
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接触器2、位于接触器2的上方的线圈端子1 和位于接触器2的下方的封盖3。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将线圈端子 1从接触器2的上方安装只是作为示例示出,根据需要该线圈端子1可以相对于接触器2从任意方向插入,例如但不限于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等。
在本发明中,该接触器2包括接触器壳体21和位于壳体中的线圈、线圈骨架、静铁芯和动铁芯的电磁机构和触头单元(为图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接触器壳体中的电气结构是本领域已知的,为简便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壳体21大体呈长方体形状,其例如可以是由沿前后方向组装的两个壳体件相互配合安装而成。具体来说,在图2中示出了接触器壳体21中的一个壳体件。如图所示,在该接触器壳体21的这个壳体件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线圈、线圈骨架24、静铁芯和动铁芯的电磁机构和触头单元等部件的空腔。以下将结合图2对该接触器壳体21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2所示,根据其中示出的xyz空间坐标系(与图1相同,其中x 坐标轴代表了接触器的前后方向,y坐标轴代表了接触器的左右方向,z 坐标轴则代表了接触器的上下方向)。该接触器壳体21例如是大体呈长方体的一体模制件,其中在长方体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用于容置线圈骨架24 的空腔,其中该线圈骨架24示例性地沿其中的z坐标轴方向取向延伸,在该线圈骨架24上可以设有未在图中示出的线圈。在线圈骨架24上的线圈被电导通的情况下,可以使得接触器内的静铁芯和衔铁之间产生电磁吸力,由此使衔铁克服反作用弹簧的弹簧力被吸引靠近并最终接触静铁芯,从而接触器的触头单元接合,实现以上工作过程的部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为了简洁起见,在此不赘述。
如图2所示,在该线圈骨架24的两个端部处分别设置有用作为第一接合部的一对接线片25,如图所示,在该接触器壳体2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一对接线片25,其中成对的接线片25分别沿接触器壳体21的上下方向从接触器壳体的内腔中朝向外延伸。由此,该一对接线片25能够通过在图中未示出的电连接与设置在线圈骨架24上的线圈实现电导通,这例如可以通过模制在线圈骨架24中的电触点或者电导线来实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作为接合部的具体实施形式不应当仅限于接线片25,而是可以根据接合结构的期望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变形。
进一步,在接触器壳体21的z方向的上方壁和下方壁上,在与该成对的接线片25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供线圈端子插入的成对的插接孔23,如图2所示,该插接孔23和接线片25的位置相对应且同样是分别成对地设置在上方壁和下方壁上。该插接孔23的形状在图2中示出了大体为方形的,当然并不限于方形,只要能与线圈端子的插入部分的形状相适配即可。
更进一步,在接触器壳体21的y方向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对称地设置有成对的侧凹槽22,需要指出的是,该成对的侧凹槽22不但形成在图2中示出的接触器壳体21的沿z向的上方,还设置在接触器壳体21 的沿z向的下方,由此能够实现线圈端子从接触器壳体21的上方或下方插入时的配合。如图2所示,该侧凹槽22可以是与接触器壳体21一体模制而成的结构,其可以是略微沿y方向彼此面对朝向的外突的结构,其外突的程度以不干涉线圈端子插入插接孔23的程度为限。
再进一步,在接触器壳体21的z方向的上方壁和下方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台,该凸台可以是与该接触器壳体21一体模制而成的部件。在该凸台面向x方向的前方侧上设置有一对沿z方向上下延伸的导向槽26,优选地,该导向槽26在该凸台的整个上下距离上延伸并具有这样的凹陷深度,即足以形成对插入的线圈端子实现沿z方向上的准确导向。
接下来将结合图3A对根据本发明的线圈端子1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3A所示,其中示出了与图2基本相同的xyz空间坐标系(区别仅在于z坐标轴关于上方和下方的指向)。该线圈端子1例如是由线圈端子盖 11和线圈端子基座12所组成的部件,其用于在被插入接触器2时将来自外部电源的电流传导至该接触器2中。为了实现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如图3A所示,在该线圈端子盖11的沿x方向的前方侧的面上设置有一对沉孔,在该沉孔中分别设置有可以与外部电源实现电连接的接线螺钉13。由于该沉孔的设计,可以避免外部环境对该接线螺钉13的意外损害(例如意外地碰撞)或者裸露在外的接线螺钉13对操作人员的意外电伤害。
在图3A中的线圈端子盖11的沿x方向的下方连接有线圈端子基座 12,该线圈端子基座12大体呈长方形构成并在该线圈端子基座12的沿z 方向的下方侧延伸突出设置有一对连接足16,连接足16例如可以是带有卡槽162的U形结构,可这样设计卡槽162的宽度或间距,即确保当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该卡槽162的表面上设置的电连接片161能够与一对接线片中的对应接线片25形成过盈配合,进而实现两者之间的电导通。其中卡槽162是与连接足16一体形成的部件,电连接片161可以例如以粘合等方式设置在卡槽162的表面上,从而该卡槽162能防止电连接片161 的意外变形。电连接片161例如但不限于由金属箔片制成。该线圈端子基座12还具有在图3A中未示出的内部空腔,在该内部空腔中设置有用于实现接线螺钉13与电连接片161之间电导通的电气结构,该电气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为了简便起见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在该线圈端子基座12的沿y向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y 向向外凸出的两个侧凸出部14,该侧凸出部14可以是与线圈端子基座12 一体形成的部件,当然也可是连接到线圈端子基座12的单独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凸出部14被成形为在线圈端子1插入接触器2时,可以与该接触器壳体21中的侧凹槽22形成形状锁合。由此,经由该形状锁合可以实现在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阻止接触器壳体21与线圈端子1间的相对运动。
更进一步,在图3A和图3B中示出了设置在线圈端子盖11和线圈端子基座12之间的推动杆15,其中该推动杆15能够在线圈端子盖11和线圈端子基座12之间在其偏压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活动。如图3B所示,该推动杆15大体上为可滑动地设置在线圈端子基座12的相应滑槽中的U形件。在该U形件的背向线圈端子盖11的一侧的面和线圈端子基座12之间设置有用于朝向线圈端子盖11偏压该推动杆15的例如为弹簧的弹性件(未图示出)。在该弹性件的作用下,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推动杆15保持其在图3A和图3B中所示的偏压位置。
在图3C中进一步示出了当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的情形。如图3C所示,在接触器2的壳体的上方壁和下方壁上设置有限位卡槽28,当然能够理解,可以根据线圈端子的插入方向在合适取向的壳体壁上设置带有该限位卡槽28,优选将该限位卡槽28的形状和尺寸设计为与推动杆15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在操作中,当期望将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作为一种示例,使用者可以通过按压推动杆15的一端从而克服弹性件的偏压作用使推动杆15移动向其回缩位置,这样在插入该线圈端子时该推动杆15不会与限位卡槽28形成干涉从而能够顺利地将线圈端子1插入到接触器2中。在线圈端子1已经插入接触器2的情形下,使用者解除对推动杆15的一端的作用力,在弹性件的偏压作用下,推动杆15位于其偏压位置从而与该限位卡槽28形成形状锁合。由此,经由该形状锁合可以实现在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阻止接触器壳体21与线圈端子1间的相对运动。
尤其希望指出的是,尽管在图3A中示出了推动杆15和侧凸出部14 这两种用于实现在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时阻止接触器壳体21与线圈端子1 间的相对运动的卡合机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两种卡合机构是独立实现卡合操作且彼此无关地设置。由此,图3A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意味着分别包含推动杆15和侧凸出部15的这两种卡合机构必须同时地设置在线圈端子1中,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两种卡合机构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如图3A和3B中所示,在线圈端子基座12的与线圈端子盖11 背向的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一对导向肋17,优选地该导向肋17彼此平行地与该线圈端子基座12一体形成。进一步优选地,该导向肋17在该线圈端子盖11的整个高度上延伸。如图1所述,当将线圈端子1插入接触器2 中时,该一对导向肋17可以在接触器壳体21的上方壁和下方壁上的凸台中的上下延伸的导向槽26中运动,由此实现了在插入线圈端子时对其的准确导向。
接下来将结合图4对根据本发明的封盖3进行详细地描述。
为了避免外部环境对接触器壳体21内的电气部件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避免用户对接触器2进行错误的接线操作同时提高电气间隙,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能够与接触器壳体21卡合连接的以封盖接触器壳体21的插接孔的封盖3。如图所示,该封盖3大体呈薄板状并且优选地由耐腐蚀、电气绝缘、耐老化的工程塑料一体模制而成。在该封盖3的z方向面向上方的一侧上沿z向向上方延伸出一对封盖足32。该封盖足优选地与封盖3 一体形成,当然也可以是作为单独的部件连接至该封盖3。为了实现和接触器壳体21的插接孔23之间的紧密配合,该封盖足32的横截面尺寸被设计为与对应地插接孔23的横截面尺寸基本相同。
进一步,如图4所示,在该封盖3的沿y向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 y向向外凸出的两个侧凸出部31,该侧凸出部31可以是与封盖3一体形成的部件,当然也可是连接到封盖3的单独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该侧凸出部31被成形为在封盖3插入接触器时,可以与该接触器壳体21中的侧凹槽22形成形状锁合。由此,经由该形状锁合可以实现在封盖3插入接触器时阻止接触器壳体21与封盖3间的相对运动。
更进一步,如图4中所示,在封盖3的沿x方向的后方侧的侧面上设置有一对导向肋33,优选地该导向肋33彼此平行地与该封盖3一体形成。进一步优选地,该导向肋33在该封盖3的整个厚度上延伸。如图1所述,当将封盖3插入接触器2中时,该一对导向肋33可以在接触器壳体21的上方壁和下方壁上的凸台中的上下延伸的导向槽26中运动,由此实现了在插入封盖时对其的准确导向以利于引导封盖的封盖足32插入接触器壳体21的插接孔23。
接下来,将结合图5-8对将根据本发明的可插拔的线圈端子安装到接触器的安装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先在图8中示出了线圈端子1和封盖3已经插入接触器2中时的状态图。
如图8所示,其中该线圈端子1的用于与外部电源实现电连接的接线螺钉13是朝向前侧,因此便于用户进行接线操作,同时由于接线螺钉13 设置在前侧,从而可以将线圈端子1的高度设计得不高于接触器壳体21 的整体高度,这对于接触器2的紧凑安装是非常有意义的。进一步,尽管在图8中未示出,由于在接触器2的下方插入了封盖3进行封盖,能够减少接触器2内部的电气元件受外部环境(湿气、灰尘等)的不利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用户在进行接线操作时的发生误操作的概率。
在进行安装时,如图1和8所示,首先将线圈端子1和封盖3分别设置在接触器2的上方和下方并且使线圈端子1的连接足和封盖3的封盖足与对应的插接孔对准,这优选地可利用线圈端子1和封盖3的导向肋来实现。在需要安装插入时,由于用户向线圈端子1施加向下的按压力,使得位于线圈端子1两侧的侧凸出部14向两侧推压对应的接触器壳体21侧壁上的侧凹槽22。由于接触器壳体21的侧壁材料的特性,在侧凸出部14的作用下,侧壁能够以向两侧打开的方式向外扩张,从而使得侧凸出部14 在按压力的作用下顶开侧凹槽22从而接合在侧凹槽22内。当侧凸出部14 完全就位在侧凹槽22内时,由用户解除对线圈端子1的按压力,这造成接触器壳体21的侧壁在其自身材料的回复弹力作用下回到其自身初始位置从而将侧凸出部14卡合在侧凹槽22内,由此阻止了接触器壳体21与线圈端子1间的相对运动。基于基本相同的结构,用户也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操作来实现将封盖3插入接触器壳体21内并利用卡合来阻止接触器壳体21与封盖3间的相对运动
如图5所示,在安装插入后,线圈端子1的连接足16插入接触器壳体21的插接孔23中。优选地将连接足16和对应的插接孔23之间的横截面尺寸设计为基本相同,从而在图5所示出的x坐标轴和y坐标轴方向上由于插接孔23的孔壁的抵接作用实现对相对运动的限制,这进一步确保了可以将线圈端子1稳定地固定在接触器2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该连接足16能以其卡槽162上设置的电连接片161与位于线圈骨架24的上方端部处的接线片25形成电导通的过盈配合,这进一步有利于防止线圈端子1在上下方向上的意外抽出。由于在卡槽162的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该对应接线片实现电导通的电连接片,从而在线圈端子1和线圈骨架24 之间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在电导通的情况下,通过将电流引向设置在线圈骨架24上的线圈27,从而实现了接触器2的期望的工作控制。进一步地,在图5的下方还示出了处于安装状态下的封盖。
为了更好地描述线圈端子1和线圈骨架24之间的电导通的形状锁合,在图6-7中示出了移除了接触器壳体21等部件的视图。如图6-7所示,该线圈骨架24在其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对接线片25,这有利于自上方和自下方地插入该线圈端子1,从而可以灵活地配置线圈端子1并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进一步,在图7中更加清楚地示出了线圈端子的连接足16的卡槽162与线圈骨架24的一侧的接线片25之间的过盈配合,进一步通过在图7中未示出的电连接片可以实现线圈端子与线圈骨架24 之间的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在图9-10中分别示出了从接触器2的下方安装线圈端子1的立体图以及已经将线圈端子1自下方安装至接触器2的立体图。其中图9中示出了线圈端子1的连接足16,该连接足16用以自下方插入接触器2中以最终实现线圈端子1与接触器2之间的电导通的形状锁合。进一步,在图9-10 中还示出了自接触器2的上方安装的封盖3及其侧凸出部31。该封盖3经由其侧凸出部31和接触器壳体21上的侧凹槽22之间的卡合即可实现将封盖3安装至接触器壳体21上并阻止两者间的相对运动,该插入过程可以经由图9中示出的导向槽26来更有利地进行。
在图10中,如图所示,该封盖3已经安装在接触器2的上方,相应地,线圈端子1已经安装在接触器2的下方。该线圈端子1可以经由其自身的侧凸出部14与接触器壳体21的侧壁上的侧凹槽形成卡合,也可经由推动杆15与接触器2的壳体壁上的限位卡槽实现卡合或者两者兼有。
由以上描述可知,与传统的将线圈端子固定设置在接触器上的情形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带有线圈端子的接触器可以将线圈端子根据需要直接从接触器中拔出,进一步还可任意安装在接触器的上端或下端,这对于接触器的紧凑安装是非常有意义的。进一步,由于接触器在上下两侧均设有接口,可以考虑在未安装线圈端子的那一侧根据需要安装智能扩展模块,这对于扩展接触器的功能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所述线圈端子可换位地插入接触器或从所述接触器拔出,其中所述接触器包括线圈骨架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的多个端部处的多个第一接合部,所述多个第一接合部均与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线圈是电导通的;
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子包括:
从所述线圈端子朝向一侧突出的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线圈端子换位地插入所述接触器时能与所述线圈骨架中的任一第一接合部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合部是从所述线圈骨架的端部处向外延伸出的一对接线片,所述第二接合部是该线圈端子的一对连接足,所述一对连接足均包括与所述连接足一体形成的卡槽和当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用于与对应的接线片过盈配合且实现电导通的电连接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带有供所述线圈端子插入的插接孔的接触器壳体,所述线圈端子包括线圈端子盖和线圈端子基座,在所述接触器壳体和所述线圈端子之间还设置有当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阻止所述接触器壳体与所述线圈端子间的相对运动的卡合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卡合机构包括:
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处的两个第一卡合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线圈端子基座的两侧的第二卡合部,其中当该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时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形状锁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分别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的、与所述接触器壳体一体形成的一对侧凹槽,所述第二卡合部是与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一体形成的一对侧凸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卡合机构包括:
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两个相对的端部的侧壁上的两个限位卡槽;以及
设置成能在所述线圈端子盖和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之间相对活动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能在其偏压位置和回缩位置之间活动,在所述线圈端子已插入所述接触器的情况下,该推动杆在位于其偏压位置时与所述限位卡槽形成形状锁合。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的一对导向槽;以及
在所述线圈端子基座的侧面上与所述线圈端子基座一体形成的一对导向肋,其中所述导向肋与所述导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线圈端子插入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所述接触器还包括与所述接触器壳体卡合连接以封闭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的封盖,其中所述封盖带有从该封盖的一侧向外延伸出的一对封盖足,所述封盖足的横截面尺寸与对应的插接孔的横截面尺寸基本相同,在所述接触器壳体和所述封盖之间还设置有当所述封盖插入所述接触器时阻止所述接触器壳体与所述封盖间的相对运动的卡合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的一对导向槽;以及
在所述封盖的侧面上与所述封盖一体形成的一对导向肋,其中所述导向肋与对应的导向槽相配合以引导所述封盖的封盖足插入所述接触器壳体的插接孔。
10.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端子,其特征是,在所述线圈端子盖处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线圈端子通电的接线螺钉。
11.一种线圈端子的安装方法,其中所述线圈端子是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其特征是,将线圈端子插入接触器以在所述第二接合部和所述线圈骨架中的任一第一接合部之间形成电导通的形状锁合。
CN201711399350.XA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Pending CN1099619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9350.XA CN109961985A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EP18212819.9A EP3503156A1 (en) 2017-12-22 2018-12-14 A pluggable coil terminal for use with a contactor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99350.XA CN109961985A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1985A true CN109961985A (zh) 2019-07-02

Family

ID=64665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9350.XA Pending CN109961985A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503156A1 (zh)
CN (1) CN10996198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51245B (zh) * 2020-09-23 2022-06-24 常德立欣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家电设备用外接式高频变压器防触电机构
CN117238722A (zh) * 2022-06-06 2023-12-15 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系统及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8233B1 (fr) * 2006-11-02 2009-01-09 Abb Entrelec Soc Par Actions S Contacteur a raccordement modulaire de la bob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3156A1 (en)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66533B (zh)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KR20160126993A (ko) 접속 단자 및 접속 단자용 스프링 장착식 단자 접점
EP2827459B1 (en) Connector
CN207883619U (zh)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
CN109961985A (zh) 一种可插拔的接触器用线圈端子及其安装方法
EP3065231B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CN101989712A (zh) 卡用连接器
WO2017172569A1 (en) Connector
KR20080047304A (ko) 잠금 구조, 이 잠금 구조가 마련된 커넥터 및 잠금 해제방법
JP5201253B2 (ja) コネクタ端子
KR102059929B1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커넥터
JP5510016B2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プロテクタ
KR19990072928A (ko) 전기부품용소켓
CN113257637B (zh) 电路断路器
CN208337503U (zh) 光伏接线盒
CN107492739B (zh) 一种汽车诊断接口插件的安装结构
JP2017147807A (ja) 据置型機器
CN216529466U (zh) 控制盒及电器设备
JP4803136B2 (ja) 配線器具
CN219040771U (zh) 接触式卡连接器
JP6613129B2 (ja) 金属端子
JP2004327127A (ja) ヒューズ誤挿入防止栓
CN209168960U (zh) 触头固定结构
CN112740486B (zh) 连接器及基板单元
CN210200638U (zh) 用于接触器的可插拔连接装置及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