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8230A -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8230A
CN109948230A CN201910193395.4A CN201910193395A CN109948230A CN 109948230 A CN109948230 A CN 109948230A CN 201910193395 A CN201910193395 A CN 201910193395A CN 109948230 A CN109948230 A CN 109948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condition
staircase
conclusion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33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8230B (zh
Inventor
尹畅昱
于坤
王小
王瑞兵
阮荣强
杜成锴
邱平
何佩峰
姚竹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Zhongl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Zhongl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Zhongl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Zhongli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933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82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8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8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8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8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判断建筑类型;步骤2、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步骤3、判断防烟区域的类型;步骤4、判断每个防烟区域是否满足各自的条件,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本发明根据提供的新设计方法,可得出不同建筑不同部位的防烟系统设计需求以及给建筑专业提资的参数,加快设计流程,提高后续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防烟系统,特别是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体量越来越大,布局越来越复杂,装修材料推陈出新,电气设备日新月异,火灾隐患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合新时代下的建筑防排烟设计,我国在2014年更新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又在2018 年更新了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标准。新规范中的条文将国外较先进的防烟理念与我国实际国情及实验相结合,比老版本比较,相差很大,其中的需设置防烟系统的位置、豁免的条件、设备安装位置和所需风井等与原设计思路大不相同;同时,原暖通专业给建筑专业提资的条件也需跟着新规范一起更新。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方法来得出不同建筑不同部位的防烟系统设计需求,暖通设计师需要自己独立设计,设计速度较慢,设计时间长,还容易出错,也不能给建筑专业提供提资的参数,建筑的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本发明根据提供的新设计方法,可得出不同建筑不同部位的防烟系统设计需求以及给建筑专业提资的参数,加快设计流程,提高后续建筑效率和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建筑类型;
步骤2、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步骤3、判断防烟区域的类型;
步骤4、判断每个防烟区域是否满足各自的条件,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步骤1中,判断建筑类型,是判断建筑为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步骤2中,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具体为,若建筑为住宅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10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若建筑为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5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防烟区域包括楼梯间和前室。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楼梯间包括地下封闭楼梯间、地上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所述前室包括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步骤4具体为,若防烟区域为地下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一,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若防烟区域为地上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二,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防烟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三中的任一条,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独立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四或者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合用前室或者消防电梯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条件一为,1.地下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封闭楼梯间共用;2.地下仅为一层;3.首层设有有效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所述条件二为,1.每五层有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2.布置间距不大于3层;3.其中1m2位于最高部位;
所述条件三为,1.前室是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独立前室设有 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2m2开窗;3.合用前室设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3m2开窗;
所述条件四为,1.独立前室仅有一个门与走道相通;2.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
所述条件五为,1.独立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2m2;2.共用前室和合用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3m2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为,每个楼梯间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楼梯间,每个楼梯间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楼梯间在顶部设置≥1m2的固定窗。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若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则提资条件中增加楼梯间每五层设置总面积≥2m2的固定窗。
前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中,所述前室的提资条件为,每个前室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前室,每个前室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法根据提供的新设计方法和设计逻辑图,为暖通设计师提供设计和自校的依据,使得暖通设计师在设计初就可以期理清新规范标准下的防烟设计思路,在设计完成后根据本发明,自校设计图纸,查漏补缺,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出错率;同时还增加了为建筑设计师提供的防烟系统提资条件,使得建筑设计师在暖通专业人员未介入,处于建筑方案阶段时,就先将建筑条件落实到图纸上,理清设计思路,加快设计流程,缩短设计时间,提高后续的建筑效率和质量。
因此,本发明根据提供的新设计方法,可得出不同建筑不同部位的防烟系统设计需求以及给建筑专业提资的参数,加快设计流程,提高后续建筑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限制的依据。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建筑类型;
步骤2、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步骤3、判断防烟区域的类型;
步骤4、判断每个防烟区域是否满足各自的条件,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
所述步骤1中,判断建筑类型,是判断建筑为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
所述步骤2中,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具体为,若建筑为住宅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10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若建筑为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5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所述防烟区域包括楼梯间和前室。
所述楼梯间包括地下封闭楼梯间、地上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所述前室包括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
所述步骤4具体为,若防烟区域为地下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一,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地上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二,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防烟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三中的任一条,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独立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四或者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合用前室或者消防电梯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所述条件一为,1.地下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封闭楼梯间共用;2. 地下仅为一层;3.首层设有有效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所述条件二为,1.每五层有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2.布置间距不大于3层;3.其中1m2位于最高部位;
所述条件三为,1.前室是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独立前室设有 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2m2开窗;3.合用前室设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3m2开窗;
所述条件四为,1.独立前室仅有一个门与走道相通;2.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
所述条件五为,1.独立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2m2;2.共用前室和合用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3m2
所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为,每个楼梯间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楼梯间,每个楼梯间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楼梯间在顶部设置≥1m2的固定窗。若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则提资条件中增加楼梯间每五层设置总面积≥2m2的固定窗。
所述前室的提资条件为,每个前室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前室,每个前室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定建筑类型:若建筑为住宅建筑,则进入步骤2;若建筑为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则跳至步骤3;
步骤2、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10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4;
步骤3、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50m,若是,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4;
步骤4、判断建筑内的楼梯间类型,若楼梯间为封闭楼梯间,则进入步骤5;若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则跳至步骤8;
判断独立前室是否满足条件四,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跳至步骤9;
判断合用前室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判断消防电梯前室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步骤5、判断封闭楼梯间类型,若封闭楼梯间为地下封闭楼梯间,则进入步骤6,若封闭楼梯间为地上封闭楼梯间,则跳至步骤7;
步骤6、判断地下封闭楼梯间是否满足条件一,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
步骤7、判断地上封闭楼梯间是否满足条件二,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
步骤8、判断防烟楼梯间是否满足条件三中的任一条,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
步骤9、判断独立前室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其中,所述条件一为,1.地下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封闭楼梯间共用;2.地下仅为一层;3.首层设有有效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所述条件二为,1.每五层有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2.布置间距不大于3层;3.其中1m2位于最高部位。
所述条件三为,1.前室是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独立前室设有 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2m2开窗;2.合用前室设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3m2开窗。
所述条件四为,1.独立前室仅有一个门与走道相通;2.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
所述条件五为,1.独立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2m2;2.共用前室和合用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3m2
所述自然通风结论即为可不设任何措施。
所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为,每个楼梯间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楼梯间,每个楼梯间需专用的加压送风机房10m2,机房尽量方正;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楼梯间在顶部设置≥1m2的固定窗。
若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则提资条件中增加楼梯间每五层设置总面积≥2m2的固定窗,其中至少1m2位于顶部。
所述前室的提资条件为,每个前室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前室,每个前室需专用的加压送风机房10m2,机房尽量方正,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

Claims (10)

1.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判断建筑类型;
步骤2、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步骤3、判断防烟区域的类型;
步骤4、判断每个防烟区域是否满足各自的条件,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判断建筑类型,是判断建筑为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临界高度,具体为,若建筑为住宅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10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和前室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若建筑为公共建筑或者工业建筑,则判断建筑高度是否大于50m,若是,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对应的提资条件,若否,则进入步骤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烟区域包括楼梯间和前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间包括地下封闭楼梯间、地上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所述前室包括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为,若防烟区域为地下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一,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地上封闭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二,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防烟楼梯间,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三中的任一条,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独立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四或者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若防烟区域为合用前室或者消防电梯前室,则判断是否满足条件五,若是,则得出自然通风结论,若否,则得出机械加压送风结论,并得到前室的提资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条件一为,1.地下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封闭楼梯间共用;2.地下仅为一层;3.首层设有有效面积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
所述条件二为,1.每五层有总面积不小于2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2.布置间距不大于3层;3.其中1m2位于最高部位;
所述条件三为,1.前室是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独立前室设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2m2开窗;3.合用前室设有2个及以上的不同朝向的3m2开窗;
所述条件四为,1.独立前室仅有一个门与走道相通;2.楼梯间设有机械加压送风;
所述条件五为,1.独立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2m2;2.共用前室和合用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面积不小于3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间的提资条件为,每个楼梯间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楼梯间,每个楼梯间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楼梯间在顶部设置≥1m2的固定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则提资条件中增加楼梯间每五层设置总面积≥2m2的固定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室的提资条件为,每个前室需独立的加压风井1.5m2,加压风井长宽比为4~6,加压风井的一边紧贴前室,每个前室需加压送风机房10m2,加压送风机房临室外开百叶或内设新风井,新风井连通室外,新风井1.5m2;加压风井、新风井、加压送风机房若合用,则面积叠加。
CN201910193395.4A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Active CN1099482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3395.4A CN109948230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93395.4A CN109948230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8230A true CN109948230A (zh) 2019-06-28
CN109948230B CN109948230B (zh) 2023-03-10

Family

ID=67009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3395.4A Active CN109948230B (zh) 2019-03-14 2019-03-14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82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6413A (zh) * 2020-06-16 2021-10-22 广州汉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
CN114622744A (zh) * 2022-01-14 2022-06-14 上海品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暖通专业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烟措施的自动判别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9276A (zh) * 2012-11-15 2013-02-13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一种大空间建筑烟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CN107742027A (zh) * 2017-10-16 2018-02-27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照明设计方法及装置
CN207990874U (zh) * 2018-01-12 2018-10-19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建筑防烟系统的压差控制装置
CN108959785A (zh) * 2018-07-11 2018-12-07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29276A (zh) * 2012-11-15 2013-02-13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一种大空间建筑烟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CN107742027A (zh) * 2017-10-16 2018-02-27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照明设计方法及装置
CN207990874U (zh) * 2018-01-12 2018-10-19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用于建筑防烟系统的压差控制装置
CN108959785A (zh) * 2018-07-11 2018-12-07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节能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6413A (zh) * 2020-06-16 2021-10-22 广州汉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法
CN114622744A (zh) * 2022-01-14 2022-06-14 上海品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暖通专业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烟措施的自动判别方法
CN114622744B (zh) * 2022-01-14 2024-04-05 上海品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暖通专业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烟措施的自动判别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8230B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3386A (zh) 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方法
CN109948230A (zh) 一种建筑防烟系统设计方法
Khoukhi et al. Stack pressure and airflow movement in high and medium rise buildings
CN107416643A (zh) 一种适用于老旧住宅楼改造的电动升降装置及改造方法
US20100178862A1 (en) Stack Effect Mitigation
CN109415905A (zh) 用于建筑物现代化改装的方法和带有建造在建筑物中的电梯设备的结构
CN106123195A (zh)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送风系统及方法
CN206094403U (zh)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送风系统
CN106196400A (zh) 一种高层建筑楼梯间加压送风挡烟方法和系统
CN206055863U (zh) 一种高层建筑楼梯间加压送风挡烟系统
CN106021737A (zh) 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建筑模型的检测方法和系统
CN206273757U (zh) 外挂式架高井道住宅电梯
CN109019256A (zh) 先建走道直达原大门外挂加装电梯
CN205742900U (zh) 一种建筑物内部的燃气管井
CN109264526A (zh) 一种应用于电梯的复合式平层传感器
CN211736487U (zh) 一种平层入户加装电梯
JP5280955B2 (ja) 中高層建築物用エレベータ
KR101986150B1 (ko) 고층건물용 연돌효과 저감 공조시스템
CN206842787U (zh) 即有住宅无机房无井坑观光电梯装置
CN111042571A (zh) 一种平层入户加装电梯及其施工方法
CN213953115U (zh) 一种高层住宅门厅建筑用消防疏散通道结构
CN205189288U (zh) 一种新型高层建筑楼梯
CN204897084U (zh) 钢结构电梯井
CN21619632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化综合管井
CN106938819A (zh) 低层建筑共用直线蜗轮电梯井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in Changyu

Inventor after: Zhang Yan

Inventor after: Pan Jun

Inventor after: Yu Kun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

Inventor after: Wang Ruibing

Inventor after: Ruan Rongqiang

Inventor after: Du Chengjie

Inventor after: Qiu Ping

Inventor after: He Peifeng

Inventor after: Yao Zhuxian

Inventor before: Yin Changyu

Inventor before: Yu Ku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

Inventor before: Wang Ruibing

Inventor before: Ruan Rongqiang

Inventor before: Du Chengjie

Inventor before: Qiu Ping

Inventor before: He Peifeng

Inventor before: Yao Zhuxia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